中国古建筑华表石阙牌坊形制变迁和其礼制含义全解

合集下载

牌坊——镶嵌中华文化的传统建筑PPT课件

牌坊——镶嵌中华文化的传统建筑PPT课件

雕刻艺术
瑞鹤云祥 鱼跃龙门
16
文化
物质文化
彩绘艺术 牌坊上面的彩绘艺术表现内容丰富,被视为一种形象艺术,蕴含着内在的 亲和力和感染力,在整个牌坊装饰中起很大作用,过油漆彩绘后,能很好 的延长牌坊的寿命,特别是针对木牌坊,可防止虫害,避免风吹日晒雨淋。 同时整体效果变得更充满艺术感染力,借物抒情,撩人心弦。
2020/3/23
20
文化
2020/3/23
观念文化
程朱理学的物化 徽州是程颐、程颖、朱熹的故乡,徽州人崇尚他们提出的读书、宗族、忠
孝节义,所以建牌坊来纪念和传承。
慈孝道德理念 慈孝道德理念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君权主义者用来维护其政权稳定的
一种软武器。牌坊是古代封建统治者为了使臣民惜守君臣之礼和伦理道德而 树立的。
社会角度 通过牌坊这种有形建筑为主题,哄造传统文化的气氛不言而喻,尤其是在青少年从课本中读出
的历史文化,以此为辅,对矫正青少年的人生价值观和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视觉角度 牌坊的族表和标识体现的就是徽州的历史文化一角,从中加以端倪,逐渐发现整个徽州城市的
真实印象,对公众的内心更是提升了这座城市的档次,尤其是在如今现代城市演变的过程中,沉 淀与积累的历史文化建筑更是让人耳目一新,身心舒朗。
额枋是两立柱上端和传递上部货载的构件,分大 额、小额、垫枋和平板枋等几个部分。牌坊建造者根 据自己权势的大小和经济实力来决定额枋的数量。
字板的位置是在上下两根额杭之间,上面刻有牌 坊的名称、由于什么原因建造、建造者的身份、为谁 建造等内容,具体字板的层数是由牌坊的型制和大小 而定。字板体现的内容诊释了此座牌坊包含的文化内 涵,是牌坊的重要部分之一。
檐顶,形状类似仿木建筑中的斗拱和出檐构件。

5中国传统建筑之礼制建筑

5中国传统建筑之礼制建筑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骊山北麓的秦始皇陵是中国最著名的陵墓,建于2000多年前。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 秦始皇兵马俑就是守卫这座陵墓的“部队”。秦始皇兵马俑气势恢弘、雕塑和制作工艺高超,于1987年被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曾这样评价:那些环绕在秦始皇陵墓周围的著名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 的战马战车和武器,都是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明朝皇帝的陵墓主要在北京的 昌平,即十三陵,为明代定都北京后13位皇帝的陵墓群。明十三陵规模宏伟壮丽,景色苍秀,气势雄阔,是国 内现存最集中、最完整的陵园建筑群。其中规模最宏伟的是长陵(明成祖朱棣)和定陵(明神宗朱翊钧)。经 挖掘发现,定陵地宫的石拱结构坚实,四周排水设备良好,积水极少,石拱无一塌陷,这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人 建造地下建筑的高超技术。
社科院杨鸿勋复原的明堂及在建的天堂
三、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因此,无论 任何阶层对陵墓皆精心构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 大的古代帝、后墓群;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陵墓建筑逐步与绘画、书法、雕刻等诸艺术门派融为一体,成为 反映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这些陵墓建筑,一般都是利用自然地形,靠山而建;也有少数建造在平原上。中 国陵园的布局大都是四周筑墙,四面开门,四角建造角楼。陵前建有甬道,甬道两侧有石人、石兽雕像,陵园 内松柏苍翠、树木森森,给人肃穆、宁静之感。
龙川胡氏宗祠
和顺寸氏宗祠
二、明堂 明堂,作为最独特的礼制性建筑,是中国先秦时帝王会见诸侯、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原来是帝王宣明政教的 地方,后来衍生成诸多礼制功能的综合体,“礼”的理想模式在明堂建筑中有充分的体现。古代文化的中心在 宗教,而明堂则是以宗教为中心,集宗教、政事、教化为一体的所在,是古代最高统治者的“大本营”。清代 学者阮元在《明堂论》中说:“明堂,是天子居住的地方。天子在这里祭祀上帝和祖先,在这里举行养老尊贤 的典礼,在这里举行宴飨、射箭比赛、献俘等仪式,在这里颁布教化、发布政令,在这里朝见四方诸侯。”商 周以后,明堂的职能渐渐发生分化,主要是天子祭天祀祖的所在,实际上就是皇家教堂。 儒家经典对明堂的建筑模式没有明确记载,所以后代聚讼纷纭。汉武帝封禅泰山后,想仿照古代传统修建明堂, 却无人能说清其具体样式。于是方士公玉带献上了一张黄帝时期的明堂图:图中有一宫殿,四面无壁,以茅草 为盖,四周环水。汉武帝就照这张图,修建了汉家明堂。但据后人考证,这张黄帝明堂图是公玉带伪造的。尽 管如此,汉代以后历代王朝所建明堂,基本上沿袭了这一模式,即宫殿上圆下方,四周环水。这在古代有着神 秘的象征意义。历代所建明堂,以唐朝武则天在东都洛阳所建最为壮观,高二百九十四尺,东西广三百尺,号 称“万象神宫”,是中国古代最宏伟的木结构建筑之一。

华表

华表

简介
天安门前后各有一对汉白玉的柱子,名字叫华表又称作“望柱”。华表上石犼(读hǒu,中国神话传说中北 方食人之兽)蹲立,下面横插云板,柱身雕刻云龙,该华表与天安门同建于明永乐年间,迄今已有500多年历史。 这一对华表间距为96米,显得端庄秀丽、庄严肃穆,是少有的精美艺术品。每根华表由须弥座柱础、柱身和承露 盘组成,通高为9.57米,其直径为98厘米,重约公斤。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华表上古名“谤木”,相传尧、舜为了纳谏,在交通要道和朝堂上树立木柱,让人在上 面书写谏言。也就是鼓励人们提意见。晋代崔豹在《古今注·问答释义》中说:“程雅问曰:‘尧设诽谤之木, 何也?’答曰:‘今华表木也,以横木交柱头,状若花也,形似桔槔,大路交衡悉施焉。或谓之表木,以表工者 纳谏也,亦以表识肠路也/崔豹所言华表木的形状与现存的天安门前的华表大致相同。只是华表的‘谤木’作用早 已消失,上面不再刻以谏言,而为象征皇权的云龙纹所代替,成为皇家建筑的一种特殊标志。
华表古代用于表示王者纳谏或指路的木柱。晋·崔豹《占今注·问答解义》:“程雅问曰:‘尧设诽谤之木, 何也?”答曰:‘今之华表木也。以横木交柱头,状若花也。形似桔槔,大路交衢悉施焉。或谓之表木,以表王 者纳涑也。亦以表识衢路也。秦乃除之,汉始复修焉。今西京谓之交午木。”
古代立于宫殿或陵墓前的石柱。柱身往往刻有花纹,北魏·杨衍之《洛阳伽蓝记·龙华寺》:“宣阳门外叫 四里,至洛水上,作浮桥,所谓永桥也...南北两序有华表,举高二十丈,华表上作风凰似欲冲天势。”
寓意
由于天安门门前那对华表上的石犼,面向宫外,后面的那对华表上的的石犼,面向宫内,故在古老的传说中, 人们把宫前的石犼叫“望君归”,意为盼望皇帝外出游玩不要久久不归,应快回宫料理国事;面向宫内的石犼叫 “望君出”,劝戒皇帝不要老待在宫内寻欢作乐,应常到宫外去了解百姓的苦难。

中国古建筑华表石阙牌坊形制变迁和其礼制含义

中国古建筑华表石阙牌坊形制变迁和其礼制含义

四川雅安东汉益州太守高颐石阙
四川雅安东汉益州太守高颐石阙
作为古老的中华文化的象征性标识,石雕牌坊具有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 那么,牌坊在中 国历史上究_起源于何时?究竟是怎样产生、演变发展的呢? 长期以来,对牌坊的起源,仁 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各的说法。一说: “牌坊起于宋而盛于清”(王捷《牌坊琐谈》,《旅游日报》第174期);一 说:“牌坊起源于汉代坊墙上的坊门,门上榜书坊名以为标记”(《中国大 百科全书》);一说:“牌坊为明、清两有之装饰建筑,盖自汉代之阙”(梁 思成《中国建筑史》);一说:“牌楼之发达,自木造之衡门、乌头门演绎进 化”,“牌楼之起源,及其变迁 年代,虽待爬梳考证,不能遽定,要皆发轫 于民居之门,略可推知。洎后二者互相糅杂变通, 日趋繁复,遂有近世牌楼 之制。”(《刘敦桢文集〈牌楼算例〉》);一说:“牌坊之起源则是源 于衡 门及华表柱”(刘致平《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诸如此类,众说纷纭, 不一而足。 那么,这些各不相同的说法究竟以何为是?牌坊究竟起源于何时 呢?牌坊究竟是如何起源的呢?
牌坊和石阙,华表是研 究历史文化、建筑、谢谢
四川雅安东汉益州太守高颐石阙
第三层四周为人兽相斗的图案花纹。 第四层上大下小,四面向外倾斜,浮 雕有“神茶”、“郁垒”、 |“吴姬天 门”、“天马”、“飞黄”、“龙”、 “虎”等图像。第五层四面雕有枋头 24 个,上阴刻隶书“汉故益洲太守阴 平都尉武阳令北府丞举孝廉高君字贯 方”。重檐五脊阙顶正脊中部刻一鲲 鹏。 石阙前有石兽“天禄”和“ 辟邪”, 雕刻刚健,敦实厚重。两阙中间为墓 碑。 高颐阙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 以 汉阙又被称为“石质汉书”。它既 是一种古老的建筑,又是一种特殊的 石刻珍品,是研究汉代历史文化、建 筑、雕塑、美术的重要实体。

探究传统建筑中的华表艺术

探究传统建筑中的华表艺术

探究传统建筑中的华表艺术【摘要】华表艺术在传统建筑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起源于古代汉族的传统建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

华表的构造特点包括多层结构和复杂的雕刻工艺,装饰形式丰富多样,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

华表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地位显赫,象征着贵族身份和建筑的尊贵。

华表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是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不同地区的华表艺术也各具特色。

华表艺术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其独特魅力,传承与创新是推动传统文化保护的关键。

【关键词】华表艺术、传统建筑、起源、发展、构造特点、装饰形式、地位、意义、传承、发展、特色、重要性、独特魅力、传承、创新、保护传统文化。

1. 引言1.1 华表艺术在传统建筑中的重要性华表艺术在传统建筑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建筑的一种装饰,更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华表作为建筑整体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它以其独特的形式和风格,成为建筑的标志性元素,展现出传统建筑的气势和美感。

华表艺术在传统建筑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华表作为建筑的顶部装饰,具有独特的建筑结构和雕刻艺术,能够提升建筑的整体美感和气派。

其精湛的工艺和华丽的装饰,给建筑增添了独特的韵味和故事感,使建筑更加庄重和神秘。

华表在传统建筑中还具有象征意义和功能性。

它代表着建筑主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是对主人身份和家族荣耀的象征。

华表也有辟邪避凶的作用,能够保护建筑及其居民免受不祥之气侵扰,为居住者带来平安和吉祥。

华表艺术在传统建筑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它不仅是建筑的装饰,更是传统文化的体现和传承。

通过对华表的研究和了解,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探索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和精神内涵。

1.2 华表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华表艺术起源于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种重要装饰元素。

华表最初出现在中国古代宫殿和寺庙建筑中,起源于中国古代建筑的檐下形式,后经过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华表史话

华表史话

华表史话华表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有的建筑艺术形式,在有文字记载之前的传说时代,很可能就已经出现。

在此后很长一段时期,华表被广泛应用在陵墓、宫殿、城门、桥梁等重要建筑物前。

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这一特殊的建筑艺术在功能及形式上,有其自己的演变轨迹。

华表有两个起源,一个是传说中仁君尧舜所设立的“诽谤之木”,用以观得失,纳讽谏;另一个则是一种柱形的标志,给人们指示道路,起到表识的作用。

关于第一种说法,在《淮南子?主术训》中也提到:“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

”《后汉书?杨震传》也载:“臣闻尧舜之时,谏鼓谤木,立之于朝。

”但这些记载,无疑都是后世之人对儒家理想中所谓“大同之世,天下为公”的一种美好憧憬和附会。

对于华表的表识作用,古代史籍中也多有记载,《周礼?秋官?蜡氏》载:“若有死于道路者,则令埋而置?H焉,书其日月焉,悬其衣服任器于有地之官,以待其人。

”《汉书?酷吏传?尹赏传》也记载:“(犯人死后)瘫寺门桓东,?H 著其姓名。

”“瘗”就是埋葬的意思。

这里所提到的“?H”,就是起表识作用的木柱,这与华表最初的表识作用是相同的。

在此条后颜师古的注中也说:“即华表也”。

此外,阮元在其《?C经室集》一集卷一中也认为,华表的来源是因为周代实行井田制度,田门立木以分地界和行列远近,使人望见可知道路里程,所以又称之为“邮表”。

从这些记载来看,华表不管是竖立于道旁,给人指示道路,还是竖立于墓旁,给人标明位置,其表识的作用都是非常明显的。

因此,华表的起源,应该是源于其表识功能。

此后,由于厚葬之风在我国古代的盛行,华表在陵墓建筑中的使用得到了长足发展。

同时,华表在材质上也开始由木制演变为石制。

如《后汉书?光武十王?中山简王焉传》载:“大为修冢茔,开神道。

”注:“墓前开道,建石柱以为标,谓之神道。

”这里的“石柱”就是华表。

此后,大凡陵墓皆有神道,其中华表的运用,最常见的就是将其竖立于陵墓神道前端两侧,作为神道的标志,因而也称之为望柱。

古建筑华表的演化历程

古建筑华表的演化历程

古建筑华表的演化历程>摘要:华表,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但是对于它的起源与演变却并不为人所熟知,而与诸多建筑形制之间的关联性,更增加了华表本身的神秘感。

土楼是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客家文化的见证与结晶。

来到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的洪坑村,虽为千姿百态的土楼所折服,但是让笔者大感兴趣的却是林氏宗祠的碑林。

林氏宗祠碑林中的石碑分为两种:顶部为毛笔头的代表主人取得的是文功名,顶部为狮子的则代表主人取得的是武功名。

因此,这些石碑或许称之为纪功柱更确切些。

然而,如果抛弃石碑的纪功性,单从形制上来看似乎与华表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只是在现代人的意识中两者在功能上相差甚远,所以鲜将两者联系在一起。

但是在中华文明久长的发展历程中,又基于客家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一脉相承关系,两者可曾有交汇?华表,作为一种标志性的建筑,多设于宫殿、桥头或陵墓之前,也称为神道柱,石望柱,表,标,碣。

在此意义上,宗祠前的纪功柱也应纳入华表的范畴。

如果此命题成立,那么华表是从何处起源,又有着怎样的演变历程呢?一、起源有人认为华表的原型是原始部落的图腾柱,部落氏族时期的人们将某些的动物、植物或者虚构出的事物作为本部落的祖先或者庇佑者,立为图腾柱,以示象征并加以崇拜。

华表柱头上的动物形象,应是此论点的最大佐证。

也有人认为华表始于“谤木”,所谓“谤木”,便是尧舜时代,在交通要道树立的木牌,以便于人们在上面写谏言。

《淮南子·主术训》云:“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

”这个诽谤之木,是什么样子呢?晋代崔豹的《古今注》中说:“程雅问曰:‘尧设诽谤之木,何也?’答曰:‘今之华表,以横木交柱头,状如华,形似桔槔,大路交衢悉施焉,或谓之‘表示’,以示王者纳谏,亦以表识衢路,秦乃除之,汉始复焉,今西京谓之交午柱’。

”需要强调的是,当时的“诽谤”二字,是指“言其过失”,后来才转变为诬蔑之意。

秦始皇为了加强君主集权,压制自由言论,便把华表全部废掉了。

到了汉代虽然恢复了华表的存在,却没有沿用其纳谏之用。

漫说古代的牌坊

漫说古代的牌坊

牌坊,一种中国特有的门洞式建筑,《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为“形状像牌楼的建筑物,旧时多用来表彰忠孝节义的人物”。

牌坊是中国汉族特色建筑文化之一,是封建社会为宣扬封建礼教,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构成的最简单最原始的门式构架。

《诗经·陈风·衡门》说:“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泌之洋洋,可以乐饥。

”《汉书·玄成传》曰:“使得自安于衡门之下”,“师古注曰:‘衡门,横一木于门上,贫者之居也。

”漫说古代的牌坊文 / 潘春华 潘 俊文 化culture 43盛行。

城内被纵横交错的棋盘式道路划分成若干块方形居民区,这些居民区,隋代称为“里”,唐代称为“坊”。

坊是居民居住区的基本单位,“坊”与“坊”之间有墙相隔,坊墙中央设有定时启闭的门,以便通行,称为“坊门”。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登观音台望城》一诗,曾对此作过十分生动形象的描绘:“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后来因为这种门没有太大的作用,所以就只剩下现在这种形式,于是百姓逐渐地称这种坊门为牌坊。

宋代以前,牌坊主要用于祭天、祀孔。

南宋以后,尤其是明清时期,用于褒扬功德、旌表节烈的牌坊明显多起来,并形成特有之纪念或表彰性装饰建筑。

清人赵翼《蔡节妇诗》云:“今日泥书旌绰楔,清芬长附《柏舟》诗。

”由于这种自成一体的独立牌坊既有标识又有装饰作用,后来除了被建筑于坊的干道以外,还广泛被衙署所用,并越来越多地建造于庙宇、陵墓、祠堂及园林的入口处,成为它们的有机组成部分。

明代陆粲所著的《庚巳编》卷七中有云:“既而解至都司,司门有绰楔,其扁曰:‘万里鹏程’。

”从牌坊建筑形式上分,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叫“冲天式”,也叫“柱出头”式。

顾名思义,这类牌坊的间柱是高出明楼楼顶的。

另一类是“不出头”式。

这类牌坊的最高峰是明楼的正脊。

如果分得再细一些,可以每座牌楼的间数和楼数的多少为依据。

无论柱出头或不出头,均有“一间二柱”“三间四柱”“五间六柱”等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牌坊和石阙,华表是研 究历史文化、建筑、雕 塑、美术的重要实体。
结束
谢谢
阙的简介: 阙都是立在建筑基址入口大道的两旁,如宫庙陵墓之前,有装饰瞭 望之用。现存的地面古建筑中,要以阙为最早,阙一般有台基、阙身、屋顶三部 分。 阙的种类:宫阙、坛庙阙、墓祠阙、城阙、国门阙等等
石阙的简介:
石阙多立在宫殿陵墓之前,作铭记官 爵﹑功绩或装饰用。阙在当时是身份和 地位的象征。 汉代建筑物屹立至今的,以石阙为最 重要。石砌成的汉阙,具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碑形,但宽度与厚度的比例近方, 扁平者较少。其上复以摹仿有瓦、吻、 檐及斗拱的木构建筑物的石造屋顶。也 有两重檐的。另一种是除了上述的这一 部分为主阙外,其外侧联以略矮小的子 阙。子阙上面也覆以石造屋顶。后一种 在现存实物中较多。砌在石阙上的石块, 雕出画像及铭文。汉阙的建筑形式,从 现存实物和古代画像石、画像砖、壁画 中可以看出有单阙对立的,也有带子阙 的。另外还有两阙之间连以门楼阁道的。
四川雅安东汉益州太守高颐石阙
四川雅安东汉益州太守高颐石阙
作为古老的中华文化的象征性标识,石雕牌坊具有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 那么,牌坊在中 国历史上究_起源于何时?究竟是怎样产生、演变发展的呢? 长期以来,对牌坊的起源,仁 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各的说法。一说: “牌坊起于宋而盛于清”(王捷《牌坊琐谈》,《旅游日报》第174期);一 说:“牌坊起源于汉代坊墙上的坊门,门上榜书坊名以为标记”(《中国大 百科全书》);一说:“牌坊为明、清两有之装饰建筑,盖自汉代之阙”(梁 思成《中国建筑史》);一说:“牌楼之发达,自木造之衡门、乌头门演绎进 化”,“牌楼之起源,及其变迁 年代,虽待爬梳考证,不能遽定,要皆发轫 于民居之门,略可推知。洎后二者互相糅杂变通, 日趋繁复,遂有近世牌楼 之制。”(《刘敦桢文集〈牌楼算例〉》);一说:“牌坊之起源则是源 于衡 门及华表柱”(刘致平《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诸如此类,众说纷纭, 不一而足。 那么,这些各不相同的说法究竟以何为是?牌坊究竟起源于何时 呢?牌坊究竟是如何起源的呢?
四川雅安东汉益州太守高颐石阙
第三层四周为人兽相斗的图案花纹。 第四层上大下小,四面向外倾斜,浮 雕有“神茶”、“郁垒”、 |“吴姬天 门”、“天马”、“飞黄”、“龙”、 “虎”等图像。第五层四面雕有枋头 24 个,上阴刻隶书“汉故益洲太守阴 平都尉武阳令北府丞举孝廉高君字贯 方”。重檐五脊阙顶正脊中部刻一鲲 鹏。 石阙前有石兽“天禄”和“ 辟邪”, 雕刻刚健,敦实厚重。两阙中间为墓 碑。 高颐阙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 以 汉阙又被称为“石质汉书”。它既 是一种古老的建筑,又是一种特殊的 石刻珍品,是研究汉代历史文化、建 筑、雕塑、美术的重要实体。
பைடு நூலகம்
。石雕牌坊上雕刻的 图案分别有不同的象 征意义,有的代表皇 后的象征,有的代表 成为好运气和幸福的 象征,还有的代表长 寿、幸福、健康、吉 祥、如意等丰富内涵。
石雕牌坊是一种具有纪 念性的独特的建筑物, 从牌坊的建造意图来说, 可以分为三类:一类为 标志性;二类为陵墓牌 坊;三类为纪念性的, 根据想表达的意图来建 筑不同的牌坊。在现代, 牌坊一般用来为表彰与 纪念人物或表示美观的 建筑物,多建筑在市街 或名胜古迹等处。
四川雅安东汉益州太守高颐石阙
东汉建安十四年(209年)建造,为 东汉益州太守高颐及其弟高实的墓阙, 是全国现存地面保存最完整、最精美的 石阙。 高颐阙分阙基、阙身、阙顶三部分, 由主阙和子阙组成。 高颐墓阙分东西而阙,两阙相距13.6 米,阙间有高君宋碑及巨型石辟邪。两 阙北壁皆有阴刻隶书铭文。现东阙的主 阙斗拱层以上部分和子阙被毁,西阙的 主阙和子阙保存完整。
石 阙 示 意 图
四川雅安东汉益州太守高颐石阙
高颐阙,主阙13层,高约6米,为 汉阙最高,宽1.6米,厚0.9米;子 阙7层,高3.39米,宽1.3米,厚0.5 米。阙用红砂石英岩石叠砌,重檐 五脊式仿木结构建筑。阙顶仿汉代 木结构建筑,有角柱、枋斗;;阙 身有三车导从,车前伍伯、骑吹、 骑吏等马车出行图。 经上砌石五层形成楼部,从下向 上第一层雕想必斗承托三层纵横相 叠的枋。南、北两面交叉枋头的正 中各浮雕一饕餮,南面口衔鱼,北 面口衔蛇。转角处的大斗下均雕一 角神,背负楼部。第二层刻十朵一 斗二升二升斗拱承托四周的枋。斗 拱之间浮雕有“张良椎秦皇”、 “高祖斩蛇”、“季札挂剑“、师 旷鼓琴”、等历史故事,以及神话 传说中的九尾狐、三足鸟、黄帝遗 玄珠等。
,他们只看到那个时代在政 治上的一点平等现象,就将 尧舜之制当作最高的政治理 想了。当中国进入到奴隶制 和封建制社会以后,文字发 达了,能够把意见写到谤木 上了,但这种发扬民主的纳 谏之举却反而行不通了, “八字衙门向南开,穷人小 鬼莫进来”,县衙门尚且如 此,帝王宫殿自然更进不去 了。于是,立在大道上的谤 木不再有听纳民意的作用了, 而是逐渐变为交通要道口的 一种标志了,所以到后来 “谤木”又被称为“表木”, 这就是华表的起源。
我们认为,关于牌坊的起源,必 须从外形和内涵两个方面来加以 考察,也就是说,一个 是要弄 清楚牌坊形制的起源,一个是要 弄清楚牌坊功能的起源,以及两 者是如何相辅相成 最后正式形 成牌坊的。根据对牌坊结构形制 和功能用途演变过程的实物及有 关历史文献记载进行深入的考溯 研究,石雕牌坊形制和牌坊功能 的起源,两者最早都可以上溯到 春秋中叶即周代。
这种华表是怎样产生的呢? 传说古代帝 王为了能听到老百姓的意见,在宫城的外 面特别悬挂了“谏鼓”,在车马人行的大 道上设立了“谤木”,《淮南子 · 主术训》 中记载着:“尧臵敬谏之鼓,舜立诽谤之 木”。所谓谏鼓,就是在宫外悬鼓,让臣 民有意见就击鼓,帝王听见后就让臣民进 去当面谏告;所谓谤木,就是在大路口、 交通要道上竖立木柱,臣民可以把意见写 在上面。古代的“诽谤”,原来本无贬意, 而是议论是非,指责过失之意。谏鼓、谤 木是否确有其事,难予考证。历史上一向 将尧舜时代称为盛世,唐尧、虞舜当作帝 王的典范,其实他们当政时还是中国的原 始社会时期,没有阶级,也没有国家,他 们都是一个部落的大酋长,遇事习惯于找 众人商量,连酋长的继承人也由众人选举,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禅让”之说。但是 那个时候生产力水平还十分低下,生产工 具仅仅是石器和弓箭,吃半生的肉,穿粗 布衣,住的是穴居和土屋,尤其是当时文 字还很简单,要把意见写在谤木上是很困 难的,后世人并不注意这些事实,
华表作为一种标志性小建 筑,不仅立在建筑群的门外, 有时也立在交通要道的桥头 和建筑物的四周。河北宛平 (现属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 两头各有一对华表;明十三 陵碑亭的四周角上也各立着 一座华表;它们都对主体建 筑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它 们的形状和高低大小都注意 到与它们所处的环境相协调, 成为整个建筑群体中有机的 一个组成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