杆状病毒对昆虫有什么危害

合集下载

气候环境对虫害的影响列举

气候环境对虫害的影响列举

射线处理
02
使用紫外线、X射线等射线处理虫卵或成虫,使其失去活性或
繁殖能力。
物理阻隔
03
使用无毒或低毒的物理阻隔材料,隔离虫害与作物之间的接触
,从而减少虫害对作物的危害。
通过化学防治控制虫害
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选用低毒、低残留、高效的农药,减少对环境和作物的污染。
混合使用农药
将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混合使用,提高防治效果并延缓虫害产生抗药性。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加强跨学科合作
气候环境对虫害的影响涉及多个领域,需要加强气象学、昆虫学、生态学等跨学科合作,共同研究气候变化对虫害的影响及 其应对策略。
提高预测和预警能力
加强对气候变化和虫害之间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提高对虫害发生趋势的预测和预警能力,为防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推广绿色防治技术
加强绿色防治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如利用天敌昆虫、微生物农药等生物防治措施,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和环境污染。
风对虫害的影响
风影响虫害的迁徙和传播
一些昆虫会随风迁徙,风向和风速会影响它们的传播方向和 速度。
风影响虫害的交配和繁殖
一些昆虫会利用风力传播花粉进行交配和繁殖,风向和风速 会影响它们的交配和繁殖成功率。
03
不同气候类型对虫害的影响
热带气候对虫害的影响
热带气候概述
热带气候通常指位于热带地区的温暖、湿润的气候类型,具有高气温、高湿度和丰富的雨 量等特点。
湿度影响虫害的分布
一些耐旱的昆虫在干燥地区更容易生存和繁殖,因此在这些地区虫害较为严 重。
降雨对虫害的影响
降雨影响虫害的繁殖速度
降雨越多,土壤和植物上的水分越多,越有利于昆虫的繁殖和生长。
降雨影响虫害的分布

杆状病毒对昆虫有什么危害.

杆状病毒对昆虫有什么危害.

杆状病毒对昆虫有什么危害杆状病毒感染会让昆虫患病,目前发现的有:1.颗粒病体根据39蜂疗网调查目前仅见于鳞翅目昆虫。

其自然侵染过程与细胞病变均类似于核型多角体病,但病虫症状与核型多角体病不同,病虫皮色变灰或乳黄,虫尸以腹部前端1~2对腹足握持植物枝条,虫尸以“∧”型倒挂。

幼虫被感染后至少至4日龄才发病,死于化蛹前,病虫生存期常大于21天。

2.核型多角体病现已发现280余种核型多角体病,约占昆虫病毒病总数的40%,大多侵染鳞翅目昆虫。

核型多角体病的自然感染过程为:昆虫吞食了被病毒污染的食物,病毒即进入中肠,在昆虫中肠碱性消化液的作用下,多角体被溶解,释放出病毒粒子,游离病毒粒子的囊膜与中肠上皮细胞绒毛的膜融合,核衣壳侵入细胞中,脱壳后,病毒的DNA经细胞核膜的核孔侵入细胞核内,开始其增殖过程。

随病毒的增殖,细胞表现的病理变化为:细胞核内染色质凝集成块,核仁增大,数目增多,RNA合成旺盛,合成出的RNA不断转移到细胞质中;凝集的染色质块集中于细胞核中部形成网状结构的病毒发生基质,在病毒发生基质中病毒的DNA大量合成。

随后,在病毒发生基质表面核衣壳开始装配,并不断移到细胞核周围,大部分包入新形成的囊膜内,成为成熟的病毒粒子。

最后在病毒发生基质周围形成一个环状带,在带上开始多角体的结晶,病毒粒子随机地包入多角体中,多角体约到一定大小后停止生长,在其表面形成了一层难溶的多角体膜。

从多角体开始形成时起,病毒发生基质开始缩小,待多角体充满细胞核后,病毒发生基质消失,核膨大,破裂,细胞随之崩解。

小部分未被包入多角体的病毒粒子,可随细胞崩解进入昆虫血体腔。

血体胶中病毒粒子的靶细胞为:气管皮膜细胞,脂肪细胞,肌肉细胞,真皮细胞,血细胞及神经、生殖腺、丝腺等几乎所有组织的细胞。

最后新形成的大量多用体充满了昆虫整个血体腔。

蛀虫幼虫被感染后,4~5天体液是乳白色,厌食,不喜运动,多数移到植物枝条顶部后死亡,虫体软化,脚失去握持力,仅以1~2对臀足附着在植物枝条上,最后松弛倒挂死之。

昆虫杆状病毒诱导宿主行为变化及其分子机制

昆虫杆状病毒诱导宿主行为变化及其分子机制

摘 要 最近的研究发现杆状病毒感染能够诱导宿主昆虫产生行为变化,典型的表现为寄主运动能力的增强。从生物学的
角度分析,这是杆状病毒有利于自身传播的操控策略。本文综述了 3 种典型杆状病毒诱导宿主昆虫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以
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其中,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LdMNPV) 的 egt 基因能够引起吉普赛舞毒蛾( Lymantria dispar) 出现异
常活跃的攀爬行为; 而家蚕( Bombyx mori) 与甜菜夜蛾( Spodoptera exigua) 幼虫分别被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BmNPV) 和苜蓿银
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AcMNPV) 感染后,出现爬行异常活跃的行为则是由于病毒中 ptp 基因的存在。不同种类的杆状病毒
对宿主昆虫行为的操控策略不同,对杆状病毒操控宿主行为的分子机制的探索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其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
第5 期
王国宝等: 昆虫杆状病毒诱导宿主行为变化及其分子机制
1007
Hoover 等[7]推测这种“树高症”是由杆状病毒 的蜕皮甾体尿苷 5'-二磷酸( UDP) 葡萄糖基转移酶 基因( egt) 诱导产生的。egt 基因的产物———EGT 酶 能够通过 将 核 糖 供 体 的 糖 基 转 移 到 20-蜕 皮 激 素 ( 20E) 的羟基上而使 20E 失去活性[8]。为了验证这 种假设,他们还利用 2 种野生型病毒作为对照,并构 建了 4 种不同类型的 LdMNPV 突变体,包括 2 种 egt 基因缺失型病毒,以及另外 2 种在 egt 基因缺失型 的基础上重新修复过的 egt 修复型病毒。利用这 6 种类型病毒感染吉普赛舞毒蛾幼虫后发现,感染野 生型病毒的幼虫能够爬到高处后死亡; 感染 egt 缺 失型病毒的幼虫则与正常幼虫一样,不会出现爬高 行为; egt 修复型病毒则又可以使幼虫出现爬高后死 亡的症状( 图 1-B) 。这种行为的变化可能与幼虫体 内 20E 的水平降低有关,因为带有 egt 基因的 LdMNPV 能够降低宿主体内 20E 的激素水平,而且被野 生型和修复型病毒感染的幼虫还会出现其它一些 现象,例如 发 病 率 降 低[7],以 便 使 宿 主 幼 虫 能 够 持 续进食以满足病毒自身复制繁殖的需求。基于以 上分析,Hoover 等[7]认为 egt 基因对于 LdMNPV 感 染操控宿主的行为是必需的。

杆状病毒介绍

杆状病毒介绍

杆状病毒介绍杆状病毒关键词:昆虫病毒,杆状病毒,核型多角体病毒,颗粒体病毒,质型多角体病毒杆状病毒是一类在自然界中专一性感染节肢动物的DNA病毒,病毒粒子呈杆状,基因组为双链环状DNA分子,DNA以超螺旋形式压缩包装在杆状衣壳内,大小在90~180 Kb之间。

目前杆状病毒作为高效、安全的无公害生物虫剂广泛应用于害虫防治。

杆状病毒只来源于无脊椎动物,虽然已发现600多种杆状病毒,但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到20种。

杆状病毒的基因组为单一闭合环状双链DNA分子,大小为80~160 kb,其基因组可在昆虫细胞核复制和转录。

DNA 复制后组装在杆状病毒的核衣内,后者具有较大的柔韧性,可容纳较大片段的外源DNA插入,因此是表达大片段DNA的理想载体。

其中,用作外源基因表达载体的杆状病毒,目前仅限于核型多角体病毒(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NPV)。

该病毒颗粒在细胞内可由多角体蛋白包裹形成长度约1~5 m的包含体病毒,呈多角体形状。

核型多角体病毒有两种形式:一种为包含体病毒(occluded virus,OV),另一种则为细胞外芽生病毒(budded virus,BV)。

它们在病毒感染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包含体病毒是昆虫间水平感染的病毒形式,昆虫往往是食入污染OV的食物后引起感染。

包含体病毒外层裹了一层蛋白晶体,即为29 000的多角体蛋白,它对病毒的水平感染起以下作用:①保护病毒颗粒在外界传播过程中免遭环境因素的破坏而失活。

②保证病毒颗粒在适当的位置释放,引起感染。

昆虫中肠上皮局部的强碱性环境(pH=10.5),可使病毒颗粒释放蛋白酶溶解多角体。

BV病毒是个体内细胞间的感染形式,由细胞芽生出BV,进入血淋巴系统中感染其它部位的细胞或直接在临近细胞内感染。

近几十年,有关杆状病毒基因结构、功能和表达调节的研究进展迅速,其中研究最深入的是mùxu苜蓿银蚊夜蛾(autogra—phacalifornica)多核型多角体病毒(multiple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MNPV),简称AcMNPV或AcNPV。

杆状病毒资料

杆状病毒资料
CREATE TOGETHER
DOCS
DOCS SMART CREATE
杆状病毒:基本概念与深入研究
01
杆状病毒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
杆状病毒的分类与分布
杆状病毒属于病毒科
• 包含多个属,如昆虫杆状病毒属、哺乳动物杆状病毒属等 • 病毒分布广泛,包括昆虫、哺乳动物、鸟类等
昆虫杆状病毒属
• 主要感染昆虫,如果蝇、蚊子、蝴蝶等 • 具有宿主特异性,不同病毒针对不同的昆虫宿主
杆状病毒与宿主免疫系统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
• 病毒可通过抑制宿主免疫反应,逃避宿主免疫清除 • 宿主免疫系统可通过识别和清除病毒,抑制病毒复制和扩散
04
杆状病毒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杆状病毒在基因治疗中的应用
• 杆状病毒可作为基因载体,将目的基因导入宿主细胞 • 病毒具有宿主范围广、基因容量大等优点,适用于多种基因治 疗策略 •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改造病毒载体,提高基因导入效率和安全 性
哺乳动物杆状病毒属
• 主要感染哺乳动物,如猴子、松鼠、蝙蝠等 • 部分病毒可引起人类疾病,如出血热、脑炎等
杆状病毒的形态与结 构
• 杆状病毒呈长棒状形态,直径约20-30纳米,长度可达几百纳 米
• 病毒核衣壳由核壳蛋白组成,具有螺旋对称结构 • 病毒基因组为单链DNA或双链RNA,线性或环状 • 病毒基因组两端具有反向重复序列(ITR),有助于病毒复制和 组装 • 杆状病毒具有包膜结构,包膜上含有病毒蛋白,有助于病毒感染 宿主细胞
杆状病毒通过吸附、内吞和解包等过程感染宿主细胞
• 病毒吸附在宿主细胞表面,通过受体结合进入细胞 • 病毒通过内吞作用进入细胞,形成内质网或溶酶体内的病毒颗粒 • 病毒在细胞内解包,释放基因组,开始病毒复制和表达

用于害虫治理的重组杆状病毒

用于害虫治理的重组杆状病毒

N V感染的幼虫有轻微的肿胀 , P 并且 由于包 含体 病 毒 的积 累而 变 白 , 感 染 的幼 虫 常 会 爬 到 宿 主植 物 被 的上层 叶片并 在 那里 死 去 。
后, 大量 的经 济 作物 , 苜蓿 、 白菜 、 如 大 玉米 、 花 、 棉 莴
苣、 黄豆 、 草 和番 茄 , 采 用 了杆状 病 毒 防治 害 虫 , 烟 都 并 得到 了不 同 程度 的成 功 。其 中最 成 功 的可 能是 巴 西用 杆状 病毒 防治 黄 豆 田里 的黎 豆夜 蛾 , 治 面 积 防
近 10万 h 0 m 。在 美 国 , 已有 数 种 杆 状 病 毒 作 为 生
物 农药 登记 , 它 们 的商 业应 用较 为 困难 , 分原 因 但 部
途载 体 。作 为 表 达 体 系 的载 体 , 状 病 毒 具 有 表 达 杆 率高 和 生物 活 性 等众 多 优 点 。在 北 美 , 状 病 毒 用 杆
表 1 目前 害 虫 防 治 中 使 用 的 杆 状 病 毒 一 览 表
注 :P 核多角体 病 ; M P 多 粒包 埋核 多角体病毒 ; S P 单粒包埋核多角 体病毒 ; G 颗粒体病毒 ; 、纹夜 蛾( uor h f 4 ̄. N V, N V, N V, V, M- r A t a a d/r gp
防治 , 而 杀 虫剂 抗 性 的 出现 和 环 境 保 护 的关 注 激 然 励 了生 物 防治 。虽然 作 为 昆 虫靶 标 位点 的 数量 是很
多的 , 是 过 去 和现 在 生 产 的 化 学 杀 虫 剂 开 发 的靶 但
标位点是其中的少数几个( 主要限于神经系统 ) 。当
今, 不仅 新 杀 虫 剂 的发 现 和登 记 费用 正 在增 加 , 而且 还需 要 关 注新 活 性成 分 产 生 交互 抗 性 的可 能性 。因 此 , 对 于 当代 昆虫 进 化 的步 伐 , 于 害虫 防治 工 具 相 用 的有 效 性 和 多样性 没 有 增 加 。这 当然 限制 了人 们 治 理 害虫 种群 的能 力 。

昆虫病毒_精品文档

昆虫病毒_精品文档
• 有包膜的超大双链闭合环状DNA病毒 (135k bp) • 分类上独立为杆状病毒科(Baculovidae),分3个属:
– 多角体病毒属(Nucleopolyhedrovirus) – 颗粒体病毒属(Granulovirus) – 非包埋杆状病毒属(Nonoccluded Baculoviruses)
构成
五、杆状病毒
➢ 通常BEVS由转移载体、亲本病毒和重组介质三 部分组成,其技术路线分以下几步:
➢ 先将外源片段克隆到载体质粒中,置于杆状病毒 启动子控制之下,上下游各有一段与亲本病毒 DNA相匹配的侧翼序列(flanking secquence), 构建成转移载体;
➢ 把转移载体和野生型病毒共转染入昆虫细胞,通 过同源重组将外源片段插入到病毒基因组,再以 特定的筛选标记和方法获得重组病毒。
➢ 早期的BEVS有很多不足,如: • 重组率较低 • 筛选困难 • 操作周期长 • 产物不易纯化等
五、杆状病毒
➢ 短短20多年时间里,随着杆状病毒分子生物学研 究的不断深入,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迅速发展,不 断完善,已成为当今基因工程领域四大表达系统 之一,在研究基因表达调控、蛋白质结构和功能 分析及各种生物活性物质的制备等方面发挥着越 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七章 昆虫病毒
➢ 地球上的昆虫可能达1000多万种,约占地球生物多样性 的一半,已命名的约100万种。
➢ 中国估计有60-100万种,但已记载的只7万种左右。
第八章 昆虫病毒
一、昆虫病毒的研究 二、昆虫病毒的类型
三、昆虫病毒的一般特性
四、昆虫病毒对有益昆虫的危害
五、杆状病毒(Baculovirus)
五、杆状病毒
昆虫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
Baculovirus Expression Vector System,BEVS

家蚕杆状病毒vp80,Bm21及家蚕SUMO基因研究的开题报告

家蚕杆状病毒vp80,Bm21及家蚕SUMO基因研究的开题报告

家蚕杆状病毒vp80,Bm21及家蚕SUMO基因研究
的开题报告
题目:家蚕杆状病毒VP80与家蚕Bm21、SUMO基因的研究
研究背景:
家蚕作为重要的经济昆虫,其养殖量和产值在我国占据重要地位。

然而,家蚕养殖过程中常常会发生病毒感染,严重影响其生长和发育,
甚至导致死亡。

家蚕杆状病毒是一种重要的病毒,会引起家蚕多种疾病,如滑翔病、孢子虫病等。

病毒的外壳主要由VP80蛋白组成,而Bm21和SUMO基因则参与了家蚕对病毒的抵抗和免疫。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家蚕杆状病毒VP80蛋白的功能以及其与Bm21和SUMO基因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家蚕抗病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研究内容:
1. 分离纯化家蚕杆状病毒的VP80蛋白,通过质谱等技术鉴定其结
构和功能。

2. 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家蚕Bm21和SUMO基因,构建其慢病毒表达载体。

3. 将Bm21和SUMO基因转染入家蚕细胞中,检测其对VP80蛋白
的影响。

4. 使用RNAi技术靶向沉默Bm21和SUMO基因,进一步验证其在
调节家蚕对病毒的免疫反应过程中的作用。

研究意义:
本研究通过深入探究家蚕杆状病毒VP80蛋白的功能和家蚕Bm21、SUMO基因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研究家蚕抵抗病毒的免疫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制定更加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杆状病毒对昆虫有什么危害
杆状病毒感染会让昆虫患病,目前发现的有:
1.颗粒病体
根据39蜂疗网调查目前仅见于鳞翅目昆虫。

其自然侵染过程与细胞病变均类似于核型多角体病,但病虫症状与核型多角体病不同,病虫皮色变灰或乳黄,虫尸以腹部前端1~2对腹足握持植物枝条,虫尸以“∧”型倒挂。

幼虫被感染后至少至4日龄才发病,死于化蛹前,病虫生存期常大于21天。

2.核型多角体病
现已发现280余种核型多角体病,约占昆虫病毒病总数的40%,大多侵染鳞翅目昆虫。

核型多角体病的自然感染过程为:昆虫吞食了被病毒污染的食物,病毒即进入中肠,在昆虫中肠碱性消化液的作用下,多角体被溶解,释放出病毒粒子,游离病毒粒子的囊膜与中肠上皮细胞绒毛的膜融合,核衣壳侵入细胞中,脱壳后,病毒的DNA经细胞核膜的核孔侵入细胞核内,开始其增殖过程。

随病毒的增殖,细胞表现的病理变化为:细胞核内染色质凝集成块,核仁增大,数目增多,RNA合成旺盛,合成出的RNA不断转移到细胞质中;凝集的染色质块集中于细胞核中部形成网状结构的病毒发生基质,在病毒发生基质中病毒的DNA大量合成。

随后,在病毒发生基质表面核衣壳开始装配,并不断移到细胞核周围,大部分包入新形成的囊膜内,成为成熟的病毒粒子。

最后在病毒发生基质周围形成一个环状带,在带上开始多角体的结晶,病毒粒子随机地包入多角体中,多角体约到一定大小后停止生长,在其表面形成了一层难溶的多角体膜。

从多角体开始形成时起,病毒发生基质开始缩小,待多角体充满细胞核后,病毒发生基质消失,核膨大,破裂,细胞随之崩解。

小部分未被包入多角体的病毒粒子,可随细胞崩解进入昆虫血体腔。

血体胶中病毒粒子的靶细胞为:气管皮膜细胞,脂肪细胞,肌肉细胞,真皮细胞,血细胞及神经、生殖腺、丝腺等几乎所有组织的细胞。

最后新形成的大量多用体充满了昆虫整个血体腔。

蛀虫幼虫被感染后,4~5天体液是乳白色,厌食,不喜运动,多数移到植物枝条顶部后死亡,虫体软化,脚失去握持力,仅以1~2对臀足附着在植物枝条上,最后松弛倒挂死之。

体内组织完全溶解,变成黑褐色,表皮完整但脆弱易破裂。

从感染到处亡约1~2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