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明SDHS
海洋文明简史

海洋文明简史
人类文明的起源与海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从最初的渔猎采集时代,人类就依赖海洋获取食物资源。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开始利用海洋进行贸易和探索,海洋文明逐渐孕育而生。
1. 早期航海时代
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埃及人和美索不达米亚人已经开始沿着河流和海岸航行。
这标志着人类航海史的开端。
随后,腓尼基人被公认为是古代最伟大的航海家,他们在地中海地区建立了广阔的贸易网络。
2. 大航海时代
15世纪,欧洲人开始了大航海时代。
葡萄牙人首先开辟了通往印度的航路,随后西班牙人发现了美洲大陆。
这一时期,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有了长足进步,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和利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3. 现代海洋文明
19世纪中期,蒸汽动力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航运业的发展。
20世纪,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焦点,包括海洋能源、海洋矿产资源等。
同时,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环境保护也日益受到重视。
4. 海洋文明的未来
展望未来,海洋文明将继续发展壮大。
海洋在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
食物和空间等问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将是人类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
只有人类与海洋和谐相处,海洋文明才能真正持久繁荣。
海洋文化概论

海洋文化概论海洋文化又称为海洋文明或海洋文化,是海洋在漫长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海洋文化具有多元性、系统性、流动性等特征。
海洋生物遗迹是指包括浮游、底栖和大型底栖等三类不同层次的遗迹。
在此类遗迹中,生物遗体有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两种。
在海洋生物遗体中,又分鱼类、头足类和甲壳类等三大类。
如被誉为“活化石”的“鲎”就属于节肢动物,是一种古老的甲壳类动物。
它生活在海洋里,但是又像鱼一样用鳃呼吸。
当他受到攻击时,会以极快的速度向大海深处游去。
他们能在水中保持高速航行的秘密,正是他们独特的身体构造:他们背部有个坚硬的壳,这就像轮船的船壳一样。
虽然它们没有真正的鳃,但他们也是靠水的压力将血液从身体各部送回到头部。
8。
在海底沉积物中还发现了各种形状的贝壳化石。
贝壳化石是在海底沉积物中发现的,是重要的实物史料。
人们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东面的奥兰岛上,曾挖掘出不少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这些地方都发现了丰富的贝壳化石,其中有几枚大贝壳特别引人注目。
经鉴定,证明这些贝壳是8千万年前生活在浅海的有花植物,因外壳被泥沙埋没,至今保存完好,只要在显微镜下稍加观察就可清楚地看见,贝壳已生长成熟,由于板块运动,逐渐被埋入海底的淤泥之中,变成化石。
正如鲁迅所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他从生命的终点走向未来,不管走多远,不管在何方,他都以自己的方式,成为海洋中一名忠诚的守望者。
8。
人们从海洋中取走了石油,矿物,木材和渔业产品等物质,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是我们却很少听到那些海洋动物的感谢声。
为什么?是它们不够聪明,不懂得人类的需要?不,不是的。
作为地球的主宰,人类理应当有着宽广的胸怀,我们已意识到了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已想办法解决,这是好事情,可是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
海洋物质文化是以海洋自然环境中的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是海洋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海洋基础理论研究、海洋资源调查研究、海洋考古和博物馆研究等。
中国的海洋文明趋势

中国的海洋文明趋势中国的海洋文明是指中国在海洋经济、海洋资源利用、海洋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和进步。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海洋战略的重点调整,中国的海洋文明正逐渐展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
首先,中国加强对海洋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海洋资源是中国的宝贵财富,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中国大力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开展海洋生态补偿,建立海洋生态红线制度,以有效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同时,中国加强海洋资源的科学调查和监测,加大海洋科研力度,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海洋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其次,中国加强海洋经济的发展和合作。
海洋经济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区域和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中国积极推进海洋经济的发展,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一方面,中国加大对沿海地区和岛屿经济的支持力度,推动海洋产业的发展,提高海洋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另一方面,中国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海洋经济合作,推进海洋产业的国际化发展,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和海洋产业链的构建。
第三,中国加强海洋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海洋文化是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海洋力量的文化基础。
中国通过加强海洋教育和公众意识的提升,推动海洋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中国加强对海洋历史、海洋文学、海洋艺术等方面的研究和保护,发展海洋文化产业,丰富海洋文化产品供给。
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海洋文化交流,扩大海洋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海洋文明交流与互鉴。
第四,中国积极推动海洋治理和国际合作。
在全球化和地区合作日益加强的背景下,中国加强与各国的海洋治理和合作,共同应对海洋问题和挑战。
中国坚持通过对话、协商、合作解决争议和分歧,在南海、东海等海洋争议的处理中积极寻求和平与稳定的解决方案。
同时,中国积极推动海洋法治,加强海洋法规制定和执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和海洋权益,推动建立公平、合理和有效的海洋治理机制。
综上所述,中国的海洋文明正呈现出保护与利用并重、发展与合作并进、传承与创新共存、和平与法治并举的趋势。
回眸千年时空——爱琴海文明Microsoft_PowerPoint_演示文稿

勇敢的斯巴达
斯巴达战歌
“不要怕敌人的军队,不要被恐怖所支配! 让每个人拿着战盾,站在队列的前沿。 生命是不足怜惜的,预言家所说的死亡, 在我们反觉得可爱,犹如一片灿烂旭阳…… 在光荣的死者之间,慷慨地抛弃了生命, 在战场上为祖国而死,博得好男儿的名声…… 青年人,比肩作战吧,不要作可耻的逃亡…… 青年人,比肩作战吧,不要作懦夫的丑态……”
古希腊文明的开端
公元前2000年左右,爱琴文明发源于克里特 岛(希腊最大岛屿),后移至希腊半岛,出 现迈锡尼文明。
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合称为爱琴文明, 历时800年。
城邦之国——古希腊
古希腊濒临爱琴海,处于海洋的包围之中, 岛屿密布,海上交通方便,有助于古希腊行 业和工商业的发展,有助于吸收西亚和北非 的文明。 而古希腊文明最重要的特征是,城邦文明。 雅典和斯巴达是古希腊最重要的两个奴隶制 城邦国家。
爱琴海的凄美传说
在归途中,神谕指示王子必须放弃他的爱情, 否则将受到神的惩罚。他只好将公主留在岛上。 在归途中,沉浸在悲痛中的王子忘记了与父亲 的约定,船只悬挂着黑帆一路驶回。当伫立在 岸边望眼欲穿的雅典国王看到远方飘进的黑帆 悲痛欲绝,无法接受失去爱子的事实,纵身跳 入大海。为了纪念这名爱民如子、爱子情深的 国王,人民便将这片海域称为“爱琴海”。
古希腊三贤——西方哲学奠基者
苏格拉底
雅典著名哲学家, 他开创了“伦理哲学”, 使古希腊哲学从单 纯研究自然转向研 究人类本身。
古希腊三贤——西方哲学的奠基
柏拉图
苏格拉底的学生, 西方客观唯心主 义的创始人。 “思想永远是宇 宙的统治者。”
古希腊三贤——西方哲学的奠基
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的学生,古 代世界史上最伟大 的思想家、哲学家、 教育家之一。其思 想几乎影响了后来 所有的西方哲学家。
有关海洋文明的

有关海洋文明的
海洋文明是指以海洋为基础的人类文明,它涵盖了人类在海洋领域的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发展等方面。
以下是关于海洋文明的重要方面:
1. 海洋经济:海洋文明的核心是海洋经济,包括渔业、航运、海洋贸易和海洋资源开发等。
海洋经济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贸易机会和经济增长。
2. 海洋文化:海洋文明也孕育了独特的海洋文化,包括海洋神话、传说、艺术和文学等。
海洋文化反映了人类与海洋的密切联系,以及对海洋的敬畏和探索精神。
3. 海洋科技:海洋文明的发展离不开海洋科技的支持,包括航海技术、海洋观测、海洋工程和海洋环境保护等。
海洋科技的进步为人类更好地利用和保护海洋提供了技术支持。
4. 海洋治理:海洋文明还涉及海洋治理,包括海洋法律、政策和国际合作等。
海洋治理旨在确保海洋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维护海洋生态平衡和人类的共同利益。
5. 海洋探险:海洋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人类对海洋的探险和探索精神。
从古代的航海家到现代的海洋科学家,人类一直在不断地探索海洋,拓展对海洋的认识。
海洋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人类与海洋的密切联系和对海洋的依赖。
海洋文明的发展对于人类的经济、文化和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海洋文明

海洋文明的第二个特点是它的文化的多元性。容忍异质文化和多种文化共存和竞争成了这种文明开放性的补充。多种文化的共存使每一种文化都随时意识到竞争的存在,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都要设法不断发展,以发展求生存。由于海洋的分隔,希腊文化的各个实体保持了它的多样性。多样性促进了竞争,而竞争又促进了发展。同时又是由于海洋的保护,使每一个城邦都有可能保持自己的文化特点而又可以有选择地吸收他人的优点。文化的多元性体现在一个政治实体内部就是容忍个体发展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性,它的政治体现就是民主制,雅典就是它的典型的代表。希腊的活力就在于文化的多元性。
海洋文明是人类历史上主要因特有的海洋文化而在经济发展、社会制度、思想、精神和艺术领域等方面领先于人类发展的社会文化。所以,一种海洋文明之所以能称为海洋文明,一是它要领先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二是这种领先主要得益于海洋文化,两者缺一不可。一种文明在地理位置上靠近海洋,甚至有比较发达的海洋文化,并不一定是海洋文明。古埃及靠海,但其文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尼罗河;古巴比伦也靠近海洋,但其文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两河;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得益于海洋的不多,尽管中国有漫长的海岸线,也创造了丰富的海洋文化,也算不上海洋文明。古代日本文明与海洋的关系远比中国文明与海洋的关系密切,然而其文明程度却远不如以长安为中心的中华文明,所以也不能算是海洋文明。太平洋诸岛的土著文化,其文化与海洋的关系虽然十分密切,也创造了一些海洋文化,但却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当然更算不上海洋文明。所以,靠近海洋,有海洋文化不一定就能发展成海洋文明。从这样一种思路出发,我们首先要确定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海洋文明,分析这种文明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寻找后来海洋文明的发展,最后总结出海洋文明的根本特点和优势,以使我们对海洋文化和海洋文明的认识有一个新的高度和新的起点。
海洋文化与文明事业的发展与传承

海洋文化与文明事业的发展与传承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对海洋的探索越来越深入。
不仅仅是航海、旅游,还有科学、工业等方面的应用。
海洋文化也因此被更多的人所认知和学习,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船舶、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方面的知识。
而对于人类来说,海洋文化和文明事业的发展和传承是至关重要的。
一、海洋文化的重要性作为人类最后的领域,海洋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
一方面,海洋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海洋资源极为丰富,包括鱼类、矿产、能源等。
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同时也为人类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海洋文化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
海洋文化正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创造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和思维方式。
海洋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历史、传说、民俗和艺术品,是人类文化多元化的体现。
二、海洋文化的传承方式对于限制了传承海洋文化的很大原因就是在于缺少一个完善的传承系统。
基于这种情况,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海洋文化,就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首先需要的是人们对海洋文化的认识。
通过向公众传达强烈的认识和关注,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或学习海洋文化,并更加认识到其文化价值。
其次,国家和社会应加强对海洋文化保护的力度。
加强对海洋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支持,同时也需要专门的机构、人才和经费。
最后,加强对海洋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使更多的人了解并参与到海洋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中。
三、海洋文明事业的发展海洋文明的建设是有目的、系统、科学、长期性的文明事业,是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洋文明事业在国内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呈现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科学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海洋文明事业呈现出越来越科学化的特点。
政府和社会对海洋科技的研究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使得海洋科技取得颠覆性的进展,海底资源开采、海洋生物医药等领域得到了快速发展。
(二)市场化。
随着国内外市场的激励和企业经营理念的变化,海洋文明事业逐渐转向市场化发展。
中国海洋制度文明

中国海洋制度文明
中国海洋制度文明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包括海洋治理、海洋开发和保护等方面的制度。
以下是一些中国海洋制度文明的主要方面:
1. 海洋法律制度:中国已经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海洋法律体系,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等。
这些法律为海洋治理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
2. 海洋管理体制:中国实行海洋综合管理体制,由国家海洋局负责统筹协调管理海洋事务。
同时,中国还设立了海警局,专门负责海上执法。
3. 海洋资源开发制度:中国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实行严格的管理和审批制度。
对于海洋渔业、海洋石油等重要资源,必须经过政府的许可和审批才能进行开发。
4. 海洋保护制度:中国建立了许多海洋保护区,以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对海洋污染的治理和监管,对违法排污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5. 海洋权益维护制度:中国一直致力于维护自己的海洋权益,包括领海、专属经济区等。
中国通过加强与周边国家的沟通与合作,努力解决与邻国的海洋争端,维护地区的和平稳定。
总之,中国海洋制度文明是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体系,涵盖了
海洋治理、开发和保护等方面。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努力,不断完善这一制度体系,推动中国的海洋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洋文明
海洋,生命的摇篮,创造了宇宙中独一无二的地球。
从太空俯瞰,我们所居住的行星是一个淡蓝色的水球,海洋占有近71%的面积,各大洲仅仅是浩瀚海洋中的一个个岛屿,地球的称谓原只是先人对自己家园的误解而已。
人类自诞生起,就与海洋结下不解之缘。
历史上有太多的文明建立在海洋之上,以海洋命名。
从史前的“东亚三海文明”,到欧洲历史的源头——爱琴海文明;从郑和下西洋,到麦哲伦环球航行,在诗人眼内,在哲人眉宇,在史家笔端,海洋孕育出生命、滋养着文明、促进了交流、掀动着波浪。
大海,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共同的研究对象。
在社会科学的视野下,大海同样有着说不尽的话题。
海洋始终伴随着人类文明前进的脚步,为人类保存着无数珍贵的历史遗产。
从成功打捞“南海一号”,到正在展开的“南澳一号”打捞,中国展现给世人的不单单是“遗产和宝藏”,更多地是证明了中国人对海洋的关爱,验证着中国海洋历史的辉煌。
然而,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却说过这样一段话:“尽管中国靠海,并在古代可能有着发达的航海事业,但中国并没有分享海洋所赋予的文明,海洋未影响于他们的文化。
”一直以来,在学界都有人认为中国没有海洋文明。
其实,早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已经“刳木为舟,剡木为楫”,开始了最初对海洋的探索。
近代以前,中国古代航海科学技术远远领先于世界。
隋唐至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远及红海、东非,航海事业极度繁荣。
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不仅对中国,更对世界航海业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至明代,郑和七下西洋,遍访亚非,在时间和规模上均令世界各国望尘莫及。
郑和不仅将中国古代航海事业推向顶峰,也在人类航海史上树立了不朽的丰碑。
尽管郑和的壮举并未开启中国的大航海时代,但无疑成就了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的辉煌。
随着清朝政府的衰落和中国国力的下降,中国航海事业由盛转衰。
即便如此,也不能够像黑格尔所说的那样,中国没有分享到海洋文明。
海洋史研究昭示:古代中国不仅拥有海洋文明,还为世界海洋文明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有海洋,就有海洋史研究。
“大力开展海洋史研究,此其时也!”冯尔康教授的呼吁,是对中国海洋史研究现状的肯定,更是对其光明前景的展望。
随着水下考古对丰厚水下文化遗产、中国辉煌航海史的追寻,踏着中华海洋文明的脚步,中华海洋文明的辉煌必将到来。
2、海洋经济
海洋,还为人类成长提供了丰富资源。
从最早人类捕鱼充饥,到现今海底石油开采、潮
汐发电,尤其是21世纪以来,海洋化工、海水利用等愈发成为各国竞相发展的领域。
海洋,不仅是政治、军事的角力场,而且早已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力场。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海洋经济发展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
世界各国的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滨海旅游业等,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
然而,我国沿海地区通过海洋经济产业的结构调整,不但抵御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海洋新兴产业还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
2010年3月,中国国家海洋局公布《2009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
经初步核算,2009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31963亿元,比上年增长8.6%,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53%。
2009年全国涉海就业人员3270万人,其中新增就业52万人。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是海洋经济持续发展的时代。
历史上,海洋事业每一次的突破都给世界带来了巨大变革,海上丝绸之路成为联系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纽带。
然而,大海可以作证,变革并不都是和平的、安宁的。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为美洲带去了文明与杀戮。
英国的海上霸权造就了其“日不落帝国”的称号,使许多国家沦为它的殖民地。
大海波涛中所记载的,同样有丑陋与罪恶,有战争与争夺。
海洋同样是军事博弈的疆场。
伴随着世界制造业重心的转移,航运业开始转向东方。
作为东方的中心、世界工业出口大国,我国迎来了航运发展的新机遇。
“海也者,能发人进取之雄心者也……彼航海者,其所求固自利也,然求之之始,却不可不先置利害于度外,以性命财产为孤注,冒万险于一掷也。
故久于海上者,能使其精神,日以勇猛,日以高尚,此古来濒海之民,所以比于陆居者,活气较胜,进取较锐,虽同一种族而能忽成独立之国民也。
”大师梁启超的这段话语,仿佛在殷切地叮嘱我们:把握历史机遇,创造中华民族的新高峰,对我们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
中国,有1.8万公里的海岸线,300多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
然而蓝色的海洋,与历来固守“大陆性格”的中国之关系,可谓亦悲亦喜。
600年前,郑和的庞大船队扬帆远航,在蓝色波涛间写下中华民族的梦想;100多年前泛波而来的列强炮舰,又曾使华夏历史蒙受耻辱。
蓝色国门,开了又关,关了又开,20多年前终于彻底向世界各国敞开胸怀。
中国的崛起已离不开海洋,中国经营海洋更离不开南海。
本次课程,我们将对当前我国南海局势进行分析,期望使同学们能够了解中国在走向海洋时代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旨在使同学们关注我们的蓝色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