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外海洋文明
海洋文明: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化瑰宝

1.人类文明的历史悠久而丰富多彩,而海洋文明则是其中最古老、最神秘的一种文化形态。
在古代,人们对于海洋充满着敬畏与想象,他们将海洋视作神的居所,也将其视作生命源泉和连接各地文化的桥梁。
2.古代文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与海洋有关,诸如古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等古代文明都与海洋有着紧密联系。
这些文明中的一些国家依赖海洋贸易进行经济发展,而另一些则通过探险和航海将文化和知识传播到其他地区。
3.在古代,航海技术不发达,海洋的深处充满了神秘与未知。
被海洋环绕的人们渐渐地将它们视作神圣的存在,用各种方式对其抱有敬畏之心。
例如,在希腊神话中,英勇的奥德修斯需要穿越湍急的海洋才能回到自己的王国。
而在北欧神话中,诸如海神尼奥尔和洛基等神灵则是牢不可破的象征。
4.海洋文明在加强文化交流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航海和贸易活动,古代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得以加强和扩展。
例如,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贸易网络将东方文化传到了西方,为中西方交流和融合奠定了基础。
此外,南亚、中东和地中海地区的古代文化也因海洋贸易而得以向世界各地传播。
5.对于那些依赖海洋贸易的国家来说,船只是他们经济的命脉。
在古代,人们使用木材和帆布制造出适合航行的船只,并利用它们进行远距离贸易活动。
古代文明的瑰宝,例如印度的香料和丝绸、中国的瓷器和丝绸、埃及的金子和香料等,都是通过海洋贸易来到了各国。
6.对于现代的海洋文明来说,海洋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变得愈发重要。
今天,我们可以利用科技手段探测和研究海洋深处,但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保护海洋资源的巨大挑战。
全球气候变化、过度捕捞和海洋垃圾等问题都在影响着海洋的生态环境,而保护海洋资源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共同任务。
7.因此,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海洋文明都将一直存在于人类历史中,并成为连接各国文化和推动交流的桥梁。
让我们珍惜这个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化瑰宝,继续探索和保护它,让海洋文明成为我们传承给后代的宝贵财富。
东方大河文明与西方海洋文明差异

东方大河文明
西方海洋文明主要构成Fra bibliotek古埃及、古巴比伦、印度和中国。
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
地理环境的差异
纬度较低,普遍地势平坦,气候炎热湿润,以冲积平原地形为主,适宜农作物生产。
靠近海岸,纬度较高,气候相对寒冷,森林植被茂密,河流众多,交通运输不便。
文明特征
稳定持重,与江河造成两岸居民农耕生活的稳定性有关农业文明最大的特征就是保守,易固步自封,但其收容较强。这种地理环境易产生集权的大一统国家。诞生于两河的巴比伦、亚述和波斯都是这种。而且这些文明也都是农业文明。
制度
古代中国和古希腊都经历了奴隶社会,但中国等级森严,实行世袭制,一般是长子继承王位。
中国在古代就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出现了三皇五帝。
古希腊实行元老院制度,没有世袭制,带有民主共和的形式。
希腊是城邦制,各城邦之间无臣属关系。
大河文明以农耕经济为基本形态,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比较强。
可耕地的面积较少,农耕文明发展空间小,陆路交通的不方便,所以便选择了海洋为文明发展的主要方向。滨海地区拥有渔盐之利和交通之便,工商业便应运而生。
地中海文明以外向发展和商品经济为基本特征。
性格特征
吃勤劳勇敢、朴实敦厚、安土重迁的农耕民族性格。
酷爱自由、敢于冒险、善于想象、思绪如云彩变幻无穷的海洋民族性格。
有外向开拓精神,与大海为海洋民族提供的扬帆异域、纵横驰骋的条件有关。座落在爱琴海边的希腊半岛土地有限,商业活动成为生活的主要来源。而希腊的商业活动又主要依靠海上贸易,所以作为海洋文明代表的希腊文明比农业文明更加开放。
发展情况
土地相对肥沃,气候温和,适宜人类生存,利于农作物培植和生长,能够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需要,所以农业很发达。
中西方海洋文化比较

中西方海洋文化比较中西方海洋文化比较海洋文化是人类在长期对海洋的探索、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所创造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
由于中西方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海洋文化也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中西方海洋文化进行比较。
一、海洋观念的差异中国海洋文化把大海视为“天池”、“神泉”、“宝藏”,孕育着无尽的生命力和物质资源。
大海在中国文化中拥有崇高的地位,常被视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象征,代表着博大胸怀和包容精神。
同时,大海也被视为“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代表,表达了中国人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
与中国不同,西方人普遍将海洋视为一种财富和生命的源泉。
在他们的观念中,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也是商业和贸易的重要通道。
西方海洋文化强调对海洋的探索、开发和利用,追求对海洋资源的占有和利用。
因此,西方海洋文化的特点是以物质利益为导向,追求海洋资源的经济价值。
二、海洋民俗的差异中国海洋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沿海地区有许多与海洋相关的民间信仰和祭祀活动。
例如,妈祖崇拜是沿海地区最普遍的信仰之一,妈祖被视为海上保护神,能保佑渔民平安归来。
此外,沿海地区还有许多与海洋相关的节日和习俗,如龙王庙会、开海节等。
这些民俗活动表达了渔民对大海的崇敬和感激之情,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海洋意识和文化传统。
相比之下,西方海洋民俗文化也具有其独特的特点。
在航海过程中,船员们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语言和交流方式,即航海术语。
这些术语被广泛应用于航海、捕鱼、贸易等领域,成为西方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西方海洋民俗还包含了许多与探险、捕鲸、海盗等相关的故事和传说,这些故事反映了西方海洋文化中敢于冒险、追求自由的精神。
三、海洋开发的差异中国海洋开发历史悠久,早在宋代,中国就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对外贸易日益繁荣。
然而,在古代社会,由于技术条件和政治因素的限制,中国海洋开发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近海海域。
虽然中国在航海技术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但在远洋航海和深海开发方面相对较为落后。
海洋文化的历史与现实

海洋文化的历史与现实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海洋成为了人类不可或缺的资源。
在自然、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海洋文化是指人们在生产、生活和传承过程中形成的,表现海洋文化的各种形式和内容,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篇文章将从海洋文化的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介绍海洋文化。
一、海洋文化的历史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海洋文化已经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数千年。
古代的航海家和水手们依据星象测定方向,建造海上交通工具,开辟了海上贸易航线,从而推动了古代社会的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
在文化艺术方面,海洋文化也有很多的发展和传承。
中国有着悠久的海洋文化,在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中,中国通过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在海洋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海洋航运文化更加是代表着中华文明之海洋部分的传承。
海洋文化不仅是经济、贸易的印记,更承载着人类对海洋生态、环境和历史的认识与贡献。
这个海洋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承载着地方文化、历史与传统的具体实践。
二、海洋文化的现实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海洋文化在现实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表现。
不仅是在经济和贸易方面,海洋文化也在环境和公益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实践。
在环保和公益方面,我国有着众多的志愿者和各个组织参与到各种海洋环保活动中,例如海滩擦洗、拾捡垃圾、海龟保护等。
此外,各国议员通过制定法律和政策来保护海洋环境,防止过度捕捞和海洋生态系统被破坏。
在科技和文化方面,海洋文化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表现。
例如,在海洋文化的展览和文艺活动中,人们不仅能够欣赏到海洋文化的艺术、手工和航海知识,还能了解到自然环境、文物和海洋生态的相关知识。
综上所述,海洋文化是人们在探索和利用海洋资源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海洋文化背后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海洋生态研究和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洋文化的历史和现实,展示了人类探索的美好愿望与奋斗历程,更代表着人类对海洋生态责任与担当。
我们希望海洋文化得到更多的传承与表现,保护好海洋环境,为人类文明发展和未来做出贡献。
海洋文化特征及中国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特征及中国海洋文化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颖海洋文化与所在区域的海洋环境、资源特点及经济发展水平密切有关,具有时代的特征、区域的特征,以及当代全球一体化发展的特征。
一、海洋是全球联通的,海洋文化的发展具有开放、传播以至全球交流的特点。
世界海洋文化的发展,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而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
1. 原始社会、石器时代是海洋文化的始萌期,最初的人类从海岸地带捕捉鱼、虾、贝、蟹;以鱼骨为箭弩猎取禽兽为食;进而饲养与种植稻粟等。
考古学家在太平洋两岸发现砖石质网坠、岩浆岩质石臼等;在我国周口店、辽宁、河北、浙江河姆渡以及海南岛、北部湾等处的古海岸阶地上均发现有绳纹瓦器皿的残片及早期以渔、猎、耕、稼活动为特点的古文化遗迹。
2. 发现新大陆、航海事业发展,对非洲掠夺及贩奴热、殖民地占领与土地分割,贸易与军事争夺,是封建时期及资本主义早期与海洋相关的活动,奴隶是经大洋贩至欧美,“鲁滨逊漂流记”,“基督山恩仇记”等著作,反映了当时海洋文化的特点。
15世纪后,葡萄牙、西班牙、英国、荷兰的崛起,是海上争霸发家的。
3. 18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了开拓海外市场,发展英国海洋经济的历程,经过约1个世纪,英国成为世界贸易大国。
借助海洋,其势力、文化与宗教传播至世界各地。
19世纪后,美国实现工业化,形成沿海与五大湖区工业化城市带:大西洋海岸的波士顿、纽约、巴尔的摩、华盛顿;太平洋沿岸的西雅图、旧金山、洛杉矶与圣地亚哥。
海外贸易带动海洋经济与区域发展,美国文化、美国生活方式,在20世纪40年代以后在亚洲、欧洲获得广泛的传播。
4. 20世纪50年代后,亚洲经济发展,日本发展海岸工业、海外贸易和海运事业,促进经济腾飞,形成东京—大阪—神户和名古屋的深水港群与大城市群。
60年代~70年代后,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中国的香港与台湾)兴起,是借助于海港与海外商贸,发展海洋经济。
5. 21世纪,海洋经济高度发展,2000年世界海洋总产值超过15000亿美元。
中国的海洋文明趋势

中国的海洋文明趋势中国的海洋文明是指中国在海洋经济、海洋资源利用、海洋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和进步。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海洋战略的重点调整,中国的海洋文明正逐渐展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
首先,中国加强对海洋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海洋资源是中国的宝贵财富,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中国大力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开展海洋生态补偿,建立海洋生态红线制度,以有效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同时,中国加强海洋资源的科学调查和监测,加大海洋科研力度,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海洋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其次,中国加强海洋经济的发展和合作。
海洋经济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区域和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中国积极推进海洋经济的发展,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一方面,中国加大对沿海地区和岛屿经济的支持力度,推动海洋产业的发展,提高海洋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另一方面,中国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海洋经济合作,推进海洋产业的国际化发展,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和海洋产业链的构建。
第三,中国加强海洋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海洋文化是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海洋力量的文化基础。
中国通过加强海洋教育和公众意识的提升,推动海洋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中国加强对海洋历史、海洋文学、海洋艺术等方面的研究和保护,发展海洋文化产业,丰富海洋文化产品供给。
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海洋文化交流,扩大海洋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海洋文明交流与互鉴。
第四,中国积极推动海洋治理和国际合作。
在全球化和地区合作日益加强的背景下,中国加强与各国的海洋治理和合作,共同应对海洋问题和挑战。
中国坚持通过对话、协商、合作解决争议和分歧,在南海、东海等海洋争议的处理中积极寻求和平与稳定的解决方案。
同时,中国积极推动海洋法治,加强海洋法规制定和执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和海洋权益,推动建立公平、合理和有效的海洋治理机制。
综上所述,中国的海洋文明正呈现出保护与利用并重、发展与合作并进、传承与创新共存、和平与法治并举的趋势。
海洋文化起源浅释

海洋文化起源浅释海洋是人类的母亲,是陆地的摇篮。
远古时代,地球上没有陆地,只有海洋。
因此,人们又把人类诞生以前的历史叫做史前时期,把海洋时期叫做“史前文化”。
在我国广阔的海洋上分布着很多文明古国,他们曾经创造过灿烂的海洋文化。
中国历史上有四大海洋文化,它们是东海文化、南海文化、西海文化和北海文化。
其中,以东海文化影响最大,也最为典型。
这种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形成,并且一直延续至今,而南海文化和西海文化虽然历史久远,但还没有像东海文化那样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圈。
下面,我将简要谈谈东海文化产生的社会背景、精神基础、核心内容、重大意义、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一、社会背景海洋文化是个非常广泛的概念,也是历史的产物,无论是外向型的、封闭式的或是内向型的文化圈,都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现代化进程日新月异,人类正逐渐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
经济的全球化使得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日益频繁,文化越来越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呈现出全球化趋势。
社会的飞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冲击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纷纷走出固有的文化圈,渴望从异质文化中汲取营养,学习别人的长处,完善自己的短处。
于是,在这种强烈的求知欲下,海洋文化应运而生。
由于海洋文化与陆地文化截然不同,它不像陆地文化那样形成一种牢不可破的壁垒,所以被称为“后起之秀”。
我国古代的先民虽然没有建立庞大的帝国,但却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家,他们曾经对人类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
我国第一个伟大的发明家就是黄帝。
相传黄帝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文字,使用“指南车”辨别方向,还制定了婚丧嫁娶的礼仪,兴建了宫室房屋;发明了舟楫;驯养了动物;修建了宫室等。
据说,他还发明了养蚕,并且教会了人们制衣。
海洋不仅是地球生命的摇篮,而且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我国台湾岛是世界上磷矿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黄岩岛则是世界三大硫磺产地之一,石油、天然气储量也十分丰富。
对海洋文明的理解

对海洋文明的理解海洋文明是指人类在海洋环境中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
随着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和利用深入,海洋文明逐渐被人们所重视。
海洋文明不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海洋文明的特点之一是多样性。
由于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海洋环境和气候条件不同,不同的民族在利用海洋资源和面对海洋环境时也会形成不同的文化特征。
例如,北欧的维京人以海洋贸易和探险为主,他们的文化中充满了勇敢和冒险的元素;南太平洋的玛利亚人则以捕鱼和航海为主,他们的文化中充满了对自然的崇拜和尊重。
这些不同的文化特征都是海洋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洋文明的另一个特点是与自然的关系密切。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其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生物和环境。
人类在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也必须要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这种与自然的关系密切的特点,使海洋文明中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和保护的精神。
海洋文明的形成离不开海洋科学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海洋的认识越来越深入。
海洋科学的发展为海洋文明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例如,人们对海洋生态系统的认识,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人们对海洋气候和海洋循环的认识,为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科学支持。
海洋文明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全球合作。
海洋是全球公共资源,海洋问题也是全球性问题。
各国需要加强合作,共同保护海洋环境,共同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共同推动海洋文明的发展。
例如,联合国通过《海洋法公约》,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了法律基础;国际海洋组织等国际组织通过加强合作,推动了全球海洋科学的发展和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海洋文明是人类在海洋环境中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具有多样性、与自然的关系密切、需要科技支持和全球合作等特点。
海洋文明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未来,我们应该加强对海洋的认识和保护,共同推动海洋文明的发展,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外海洋文明
摘要: 中华文明是典型的大河文明,自古以来就不具备扩张、开放等海洋文明的典型特征。
然而,史料表明,古老的中国并非绝对没有海洋文明。
只是中国的海洋文明与西方海洋文明表现为不同的形式,而且几度被压制扼杀,没有真正发展起来。
本文依据掌握的材料进行了客观分析,重点阐述了中国海洋文明的发展特点及其原因及影响,并对现代中国如何走海洋文明之路做了简要讨论。
关键词: 海洋,中华,开放,封闭,发展
现代史学界把古希腊古罗马的地中海文明视为典型的海洋文明。
以地中海为中心,古代希腊、罗马的文明曾影响到广大的周边地区,南至撒哈拉、东南至红海地区、东北至黑海地区、西出直布罗陀海峡、北至高卢与英国,时间长达几个世纪,成就了典型的商业文明。
而古中华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被称作“大河文明”。
尤其在中国,其绵延不绝的几千年发展过程中,竟一直忽视着它那漫长的海岸线,延续着内向的农耕文明。
古代中国人,尤其是统治者,有如何的海洋观呢?古中华的海洋
文明又是如何发展的呢?史料告诉我们,古代中国不但一直与海洋打
交道,而且还有深刻影响。
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过6只独木舟的船桨,舟山群岛则出土过大量有关舟楫陶器,这是非常有说服力的航海文物。
这些文物不仅说明我们的祖先在六七千年前就造出了舟楫,而且证明他们在5 000年前就已开始航海活动。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大兴“渔盐之利”,成为富甲诸侯的“海王之国”,当时出现了专门进行水上战斗任务的古代海军部队——舟师。
当时吴、越、齐、楚等各大诸侯国的造船业发达,并有战船征战在海河之上。
据说吴、齐还在黄海进行了一次大海战。
秦始皇为寻长生不老灵药,派遣徐福东渡,最后到达日本,充分显示了当时不凡的航海技术。
汉代任命过“楼船将军”、“戈船将军”、“横海将军”和“下濑将军”等,楼船军成为中国古代的一大军种。
三国时期,吴国拥有风帆战船5 000艘。
公元230年,吴国主帅孙权派卫温将军统率万人船队远航到台湾,吴国的使臣还曾远航至东南亚。
南北朝时期,惠琛和尚在得到皇帝恩准后,向东远航2万里到达美洲去普渡众生,并把华夏文明的种子播撒在美洲大陆。
应当说他才是发现美洲的第一人。
唐代鉴真和尚东渡,又一次向日本带去了中华文明。
唐代还组建
了庞大的水师,利用大型“五牙”战船,多次越海东征高丽。
宋代,尤其是偏安东南时期,海上贸易特别活跃,出现了泉州福州等重要海港。
元明时期,中国航海达到高峰。
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密切了中华文明的对外联系。
明中后期以后,由于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开始了长达几百年的海禁,直至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大门。
这一段时期是海洋文化的衰落期,不过也出现了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台等重大历史事件,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了中国航海并非止步不前了。
然而,经过比较不难发现,中国的这些“走向海洋”的步伐,显然不具备亚历山大大帝般的扩张欲,不具备哥伦布一般的“寻金”欲,更不具备后来西班牙葡萄牙等的殖民欲。
而且,中国“走向海洋”更多地属于特定个人的行为(尽管有时候是奉王命),既非严格意义上的代表政府行为,也不能代表主流民意。
这与中国传统的海洋意识直接相关的。
班固说:四裔之地,其地不可耕而食也,其民不可臣而畜也;是以外而不内,疏而不戚;政教不及其人,正朔不加其国;来者惩而御之,去者备而守之;其慕义而贡献,则接之以礼让,羁縻不绝,使曲在彼;盖圣王制御蛮夷之常道也。
得之不为益,弃之不为损,盛德在我,无取于彼。
这正是古代中国海洋意识的典型体现。
古代中国王朝对于臣服和朝贡的周边各民族,即环绕著中国形成东亚的边缘地带的那些地区或政权,不抱任何土地扩张和直接统治的欲望,虽然致力于维护最高权威,但在很多时候表现出一种可有可无的态度。
比如,历史上康熙帝收复台湾之后,曾产生过尽撤台湾岛民回大陆的想法。
或许,在它看来,收复台湾的意义仅在于颠覆了郑氏政权。
看来,即便这样一位较为开明的皇帝,也没有较强的海洋意识。
中国古代的海洋文明没有得到发展,我认为根源于国民的文明心理。
中国民众长期处于农耕时代,由于客观条件适宜,没有产生海外探险的强烈欲望,因而一直保持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
这正好与以古希腊古罗马为代表的海洋民族形成鲜明对比。
海洋民族凭借舟楫“四海为家”,不像农耕一样具备“有种有收”的逻辑,所以不断探索的精神是其生存所必需的。
海洋又是一个比大陆更为自由和无界限的世界,所以海洋文明具有广阔性、不稳定性甚至侵略性。
中国文明是重权威的,所谓“一山难容二虎”。
而希腊罗马是重自我的。
希腊文明最发达的时候,也是一系列的城邦,不曾组成一个绝对集权的国家。
可以想见,中国人心目中的神都是几近完美的,不可抗拒的;而古希腊古罗马心目中的神往往更像人类,他们是能力超众却摆脱不了常人思想、也会犯错误的。
所以说海洋民族骨子里都是“自由”“竞争”,最终发展为商业文明。
中国文明则相对保守,还一度陷入了“自大”的境地。
可以看出,传统的中华文明固然十分炫目,也不可避免地有一些缺点。
比如传统儒家学说,其实就是是提倡守旧和服从,反对创新、反对标新立异的。
在如今的全球化时代,这是不利于发展的因素。
所
以,中华文明要想更加辉煌,必须不断地加强与外界交流,不断地汲取其他先进文明成果。
从这个角度看,改革开放政策的胜利是必然的,因为这是克服民族弱点的英明步伐。
当代中国正一步步走向世界,一步步离不开世界。
因而也一步步与海洋打了更多的交道。
我们只有在继承传统文明成果的基础之上开拓海洋文明之路,才能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现阶段我国与周边各国的海权之争还在上演,这却只是发展海洋文明的一个起点。
只要全民增强海洋意识,我们的海洋之路将越走越宽广。
[参考资料]
(1)国学网《海洋文明与中国的繁荣》
(2)网页文章《从大陆—农业文明与海洋—商业文明的视角看台湾问题》(3)万明:《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明与清前期海外政策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