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计时法
古代计时方法

古代计时方法
地支计时法: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名加上“时”字表示。
十二时段计时法: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段,每个时段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更点计时法:这种计时法出现较晚,专用于夜间计时。
扩展资料
十时辰制
十进制是自然而然的选择,因此早期的历法、时间才用了十进制。
阴阳五行历,属于十月太阳历;十时辰制,则是时间的十进制划分。
在十时辰的使用早期,选择了若干关键性的自然现象、生物反射、生活习惯作为时间的节点,帮助人们认知时间。
到后来,才逐渐转变为使用数字、或天干等代码来表述。
据《隋书.天文志》,白天的五个时间节点为:朝、禺、中、晡、夕;夜晚的五个时间节点为:甲、乙、丙、丁、戊。
夜晚的五个时间节点,逐渐转变为夜间安全巡逻时的.附加授时节点,称为五鼓、五更,一直延续到清末。
百刻制
百刻制是十时辰制的进一步划分,即把十时辰进一步划分成均衡的一百刻。
百刻制可能起源于商代,有出土的汉代日晷,盘面上的刻度为一百刻中可能用到的69刻。
另一方面,人们对时间测量精度的要求及百刻制的提出,推动了铜壶滴漏的产生(毕竟百等分圆周,对于手工制作,难度不小)。
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明末欧洲天文学理论传入再次提出九十六刻制,清代沿用该制度。
古代计时方式

古代计时方式
古代的计时方式主要包括地支计时法、晨钟暮鼓、立竿测影、日晷、箭漏等。
地支计时法是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名加上“时”字表示,即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每一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晨钟暮鼓是古代城市实行宵禁,定时开关城门,早晨开城门时会敲钟,晚上关城门的时候会击鼓,叫净街鼓。
鼓响了之后,在城内、城外的人都要及时回家,否则城门一关就回不了家了。
立竿测影是古人用一根杆子直立在地上,来观测太阳光下投射的杆影,根据杆影的长短区分白天的不同时刻,是最原始的计时方式。
日晷也称“日规”,是人类较早使用的计时仪器之一,由晷针(表)和晷盘(带刻度的表座)组成,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确定时刻。
有地平式日晷和赤道式日晷。
设计得比立竿测影更为准确合理,但阴天和晚上便不能使用。
箭漏是滴漏计时工具的一种,在我国古代应用十分广泛。
水流流出或流入壶中时,带有刻度的箭杆会相应下沉或上升,通过箭杆上的刻度线来指示时刻。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历史学家。
古时计时方法

古时计时方法
古时的计时方法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其中最初的计时方法是根据日升日落进行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日升日落并不太准确,于是就开始采用更加准确的计时方法。
以下是古时常见的计时方式:
1. 日晷:日晷是古代最早的计时工具之一。
它是一种把太阳的投影映射到刻度上的仪器。
通过观察太阳投下的影子,人们可以确定时间。
2. 水漏:水漏是古代常用的计时工具之一。
它是一种通过水流量来确定时间的仪器。
通过调整水龙头的流量,水漏可以显示出一定的时间。
3. 灯烛:灯烛是古时候照明和计时的主要工具之一。
通过烛芯的燃烧时间来确定时间。
4. 钟表:钟表是古代计时工具的发展成果。
在中国,古代使用的钟表是铜钟和漏刻钟。
在欧洲,机械钟表的发明使得计时更加准确。
总的来说,古代计时方法虽然不如现代计时器那样精准,但它们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展历程,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古代四大计时方法

古代四大计时方法
古代四大计时方法分别是日晷、水钟、沙漏和鸟鸣石。
这些计时方法在古代被广泛使用,用于测量时间、指引农事、统计天气并规定法律等方面。
1. 日晷,是利用太阳的位置来测定时间的一种计时器,主要使用的设备是一个放置在朝向太阳的台子上的三角尺、瞄准镜等。
2. 水鐘,即把装有一定量的水的容器(如漏斗、蚌壳等)放在高处,等水从下面流出时,就可以根据水位的变化来计算时间。
3. 沙漏,沙漏是使用玻璃或竹子等材料制成的一种计时器,大约由4000多年前的古埃及人们发明,其原理是通过沙子的流动来计算一段时间。
4. 鸟鸣石,是一种类似于风铃,将小块的石头用线串在一起挂起来,鸟儿停留或飞过时,石头会碰撞发出声响,按照不同的声响可以判断出不同的时间,这种计时方法在古代日本被广泛地应用于指导田间耕作和民生计划等。
中国古代计算时间的方法

中国古代计算时间的方法
中国古代计算时间的方法
中国古代有多种计算时间的方法,如下:
一、日历方法
1、十二事件分法
中国古代使用十二事件分法来计算时间,这是最常用的计时方法。
它按照太阳的运行,把一天分成十二个时段,这十事件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照顺序排列,每段时间的长短都相等,各占二个小时。
2、六节气分法
六节气是古代中国的计时法,按照这种方法,把一年分为六个节气,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每个节气两个小时,共十二个小时,一天十二小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个月二十八天,四等分,每四天一个朔,表示一个月的开始。
二、小时分法
古代中国小时分法主要是把一天分为二十四小时,每小时分为六十分钟,每分钟分为六十秒,这就是中国古代最常用的计时方法。
三、四分钟分法
古代中国也有四分钟分法,把一天分为十六个四分钟段,一四分钟段等于一小时,按这种方式每天有十六个小时,被称为一天的“六时”。
四、二十八宿分法
这是古代中国比较少用的计时方法,把一天分为二十八宿,以甲子日为第一宿,每宿二小时,一天共有二十八小时。
古代计算时间的方法

古代计算时间的方法
古代有多种方法用于计算时间。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计算时间的方法:
1. 日晷:日晷是一种用于测量太阳高度和确定时间的仪器。
通过太阳的投影来确定时间,将阳光投影在刻有小时的刻度上,根据太阳的位置来读取时间。
2. 水漏记时:古代的水钟是用水漏流量的变化来计算时间的。
通过调整漏水的速度和水箱的大小来控制时间的流逝。
3. 流沙钟:流沙钟是一种用流动的细沙来计算时间的仪器。
在一个中空的容器中放入细沙,通过细沙的流动速度来估计时间的流逝。
4. 火演计时:火演是一种用火焰的燃烧时间来计算时间的方法。
通过点燃一根长蜡烛或燃烧一束油灯,根据火焰的燃烧速度来估计时间的流逝。
5. 黄道十二宫:古代的中国和西方常用黄道十二宫来计算时间。
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将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星座,每个星座代表一个时间段。
这些方法在古代被广泛使用,帮助人们进行时间的测量和计算。
然而,由于不够准确和便捷,这些方法在现代已经被更精确和方便的计时方式所取代。
古人计时的方法

古人计时的方法一、根据天气变化计时古代人们根据寒暑的变化现象,把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不同的时段。
比如春季就分为孟春、仲春、季春。
孟春就是初春或早春,仲春就是春天中间的一段时间,季春就是暮春或晚春。
夏秋冬三个季节同样如此。
二、根据太阳、月亮计时古人根据天上有没有月亮和月亮的圆缺来记月,称为晦、朔、弦、望。
晦就是月终;朔是初一;弦分上弦(就是每月的初七、初八)下弦(每月二十四、二十五);望就是十五。
古代人们又根据日夜的轮换,把一天分为若干时段。
比如按照太阳的出没,分为日出、日中、日入。
日出也称为旦、早、朝、晨;日入称为夕、暮、晚、昏,也称为日夕。
古时候人们每日两餐,早饭在日出以后,称为“食时”;晚饭在日入以前,称为“哺时”(现在还有不少地方保持这一日两餐的习惯和传统)。
日入以后先是“黄昏”,然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即半夜)。
接着是“鸡鸣”,也称为“昧旦”或“昧爽”,就是天将明的时候。
鸡鸣以后是“平旦”,也称为“平明”,是指清晨天刚亮的时候。
三、十二地支计时法到西汉时期,人们便开始把一昼夜的名称固定下来,分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映、哺时、日入、黄昏、人定十二个时辰,并且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来标明,又以十二生肖作代。
具体划分如下:子(鼠)时是十一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丑(牛)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寅(虎)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卯(兔)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辰(龙)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巳(蛇)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午(马)时是十一点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未(羊)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申(猴)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酉(鸡)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戌(狗)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亥(猪)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
比如,夜半就是子时,是现在的二十三点到一点,所以古书上把这个时辰称为“子夜”。
古代计时放方法

古代计时放方法古代的人类不像现代人类那样有便捷的计时工具,但他们也需要了解日月星辰的变化和时间的流逝。
因此,各种各样的古代计时方法应运而生。
以下是几种古代计时方法的介绍。
1.水钟计时法:水钟是古代常用的一种计时工具。
它是由两个相同的漏斗组成的,从中间连接。
在上面的漏斗里装满了水,当上面的那些注满水时,水开始从下面的一个漏斗流出。
水漏斗的开口越小,水就越慢地流出来,可以用来粗略计时,从而很方便地测量出一定的时间。
2.日晷计时法:日晷也是古代计时工具之一、它通过太阳的位置来确定时间。
整个装置由一个呈水平状态的半球形物体和一根垂直的针组成,阳光洒在上面的半球面上,针所投下的影子就能够测量出时间。
3.火柴计时法:这是一个使用的非常简单的计时方法。
只需一些火柴和一段细线。
将细线尽量拉直,站在阳光下让太阳的光芒洒在上面。
当你的影子刚好落在一根火柴上时,记录下时间。
当你的影子移动了一定的距离时,再用下一根火柴记录时间。
4.沙漏计时法:古代的沙漏其实就是用一个可以倒过来的器皿,在里面装上砂石,通过控制出口的大小,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使砂石从一边流淌到另一边。
在中世纪欧洲,沙漏成为标准的时间计量单位,用于计时饮食、阅读、祷告等活动。
5.酥油灯计时法:藏传佛教中的酥油灯不仅是一种信仰象征,更是古代常用计时工具之一、藏语中这种酥油灯叫“佛灯”,一盏灯可以燃烧数小时。
在一个无人管理的禅房中,佛灯常常用来标志出禅修中不同的时间段。
这些古代计时方法虽然已经过时了,但其背后体现的精神却值得人类世世代代传承。
在现代社会,我们已经拥有了更加便捷和精确的计时工具,然而这不应该让我们忘记珍惜时间和生命,认真对待自己的每一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计时方法一:关于计算时辰的方法:1、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
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2、二十四时辰制。
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3、十时辰制。
出现于先秦。
昼夜各五分。
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4、五时辰制。
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
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5、百刻制。
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
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
可能起源于商代。
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
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
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
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
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二:怎样计算时间1,时辰———十二地支纪一昼24小时为十二时辰: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2,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
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
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
“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3,刻———古代用漏壶计时。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
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
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
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
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4,古人将夜里的时间还分为更和点一夜等分为五更,一更也等于现在的二个小时,从晚上七时开始起更,一更指七时至九时,二更指九时至十一时,三更指十一时至次日凌晨一时,四更指一时至三时,五更指三时至五时。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12个时辰,用12地支表示,每个时辰等于现代的二个小时。
古时与现时对照:子时从夜间十一点到次日凌晨一点,丑时从一点到三点,寅时从三点到五点,依此类推,每隔两小时分别为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更天”前最大的数字是五,是指三时至五时.关于计算日子的方法:一:天干地支相关介绍1,天干地支简介:天干地支简称“干支”。
“辞源”里说,“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枝”。
十天干: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十二地支: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注: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
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
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
天干地支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早在公元前2697年,于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为纪历之符号。
根据《五行大义》中记载,干支是大挠创制的。
大挠“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
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
阴阳之别,故有枝干名也。
”2,古今对应:当时使用的岁星体系和现在的干支体系存在着如下对应关系: 天干: 干者犹树之干也。
甲:焉逢——像草木破土而萌,阳在内而被阴包裹。
乙:端蒙——草木初生,枝叶柔软屈曲。
丙:游兆——炳也,如赫赫太阳,炎炎火光,万物皆炳燃着,见而光明。
丁:强梧——草木成长壮实,好比人的成丁。
? ? 戊:徒维——茂盛也,象征大地草木茂盛繁荣。
己:祝犁——起也,纪也,万物抑屈而起,有形可纪。
庚:商横——更也,秋收而待来春。
辛:昭阳——金味辛,物成而后有味,辛者,新也,万物肃然更改,秀实新成。
壬:横艾——妊也,阳气潜伏地中,万物怀妊。
癸:尚章——揆也,万物闭藏,怀妊地下,揆然萌芽。
地支:支者犹树之枝也。
子:困敦——孳也,阳气始萌,孳生于下也。
丑:赤奋若——纽也,寒气自屈曲也。
寅:摄提格——髌也,阳气欲出,阳尚强而髌演于下。
卯:单阏——冒也,万物冒地而出。
辰:执徐——伸也,万物舒伸而出。
巳:大荒落——巳也,阳气毕布已矣。
午:敦牂——仵也,阴阳交相愕而仵未:协洽——眛也,日中则昃,阳向幽也。
申:涒滩——伸束以成,万物之体皆成也。
酉:作噩——就也,万物成熟。
戌:阉茂——灭也,万物灭尽。
亥:大渊献——核也,万物收藏,皆坚核也。
3,天干地支的寓意: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组合,就形成了六十甲子。
六十甲子用以阐述天人之学干支含有种种特定信息,大无不包,细无不化。
地支藏象——子水,代表贼盗,又代表技术性的职业、机密文件、钥匙、跟机密性的器械相关的事物。
水是流动的,引申为流动性的行业,也可指代一个人没有主见,喜欢随波逐流,也可以代表一个人机敏;若水泛滥,则代表人狡猾,或感情泛滥,等等。
子水多,主情感郁闷,多灾多病。
子水为坎卦,坎多则多灾难,为卦象类比所致。
丑土,代表官人,金融业(如金融、会计、出纳、证券、保险等;也代表证(蟹)件、票据等),务实而沉默,是领军人物,但不喜权力。
丑土亦指怨妇——充满了抱怨的女人;也代表冤仇诅咒。
寅木,代表官贵,胆大有学识,代表通讯设备、高科技产品,等等。
为人乐于冒险,充满激情,领悟能力强,触类旁通。
寅见寅,主连蒙带唬,适合作政客。
卯木,代表车船等交通工具,逢空则代表飞机、网络、信函。
例如,发短信就可以用卯来表示。
为人体贴和忠诚,喜欢宁静和舒适。
卯木多,则主好斗辩论,且婚姻多不和睦;“坤安震杀”之故。
辰土,代表医巫卜相、宗教等相关之人,引申为执法人士,倔强好斗。
性格激昂、强大和独立。
地支中,只有龙为图腾物,人未曾见。
龙为图腾,麒麟也是图腾,因此图腾之物都可以归到龙类,用辰来表征。
历史上,有多处记载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其中《史记?老子申韩列传》里提到:老子对孔子说,不要一天到晚总是充满斗志想要成就功业,计划着将来如何如何,这样其实无益于自身,并且也恐怕活的不长久,在社会上发展的好,将来会有后遗症。
孔子听了他的话,说“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龙可以“乘风云而上天”,年轻的孔子,认为老子深不可测,高不可攀。
顺便介绍一下:故宫里的角楼,并不是在角落地方就叫做角楼,因为古代建筑都是用木制,为了防火,请龙王来降火,天上二十八宿中的角星对应为龙角,代表着龙,因此就请下角星下界,故名为角楼。
角楼是中国的镇城之宝,角楼深刻地体现了“万物各得以生”的五行之和的目的。
巳火,代表文书信息、惊恐、多疑、多梦,也主迷人、明智和深思熟虑,多疑、倔强。
健谈、爱生闷气、比较自私。
午火,代表文章、文艺,在人性方面,主敏捷但不安定,虚荣急躁,古道热肠,渴望辉煌而动荡的生活;亲情不睦。
午火多了为离卦,问婚姻多有离异之相,不离则两地分居。
午火叠见,主人精神比较压抑,所以金口诀里有这样的口诀:“午见午,主精神压抑;未见未,主忐忑不安”……这些口诀,自古于书未见,均来自于家学之传承。
未土:未主口食,多好酒,爱好梦想,多愁善感和利他主义者,缺少独立性,常需要支持。
未入坤卦,坤主安宁,二坤叠见则主物极必反。
未见未,主忐忑不安。
申金,是传送之神,主军警政法、执法人士、武术枪械。
好奇和调皮,力求出类拔萃。
申为坤所在位,叠申相见为断。
例如,问婚姻,则主分离。
酉金,为暗昧之神。
代表化妆品、首饰、镜子,美容机构等。
在人性方面,主骄傲,有条理和专横,自命不凡。
美国在海湾战争时,带了好多鸡到战场,这些鸡是为了防备伊拉克的毒气战。
酉主暗昧,毒气是暗昧之气,鸡对毒气十分敏感;酉,在内脏代表在肺,肺开窍于鼻,故而鼻子灵。
在这一点上,鸡比狗的判断力强。
酉金重叠,主人精于算计,行事诡秘,多疑,理性思维。
地支六合中,辰与酉合,是暗合,私下之合,不是光明正大的过程。
若问感情,看到辰酉合,就知道是暗合。
酉是鸡,辰是龙,“鸡见辰,乱人伦”。
掌握了这些金口诀中的基本口诀,很多事情就会迎刃而解。
只要真懂干支关系,运用起来就很神奇,入手便得高层次!戌土,主玄妙,是非。
代表医巫卜相,孤寡之人,宗教之人。
在人性方面,主真诚,正直,值得信赖。
亥水,主赏赐、赠送。
在人性方面,主憨直,生气勃勃,固执和助人为乐;亦主不守本分之人、娼妓等。
在物象方面,代表洗手间,歌舞厅,情色场所,洗浴场所,暗疾(不愿为人所知的病)。
叠亥相见,主有一定的文字专长或文学才能(包括有书法绘画等)。
同样是茶,但不同的茶,有不同的个性。
十二地支中,有四个代表土,它们的个性也不相同。
辰土是硬石头,表示玉石、钻石;戌土是灰土、灰尘,还代表岩浆、搅拌了的水泥等等;丑土是能长庄稼的湿土;未土是沙土、燥土,代表很难生长植物的地方,如沙漠。
对于天干的理解,通4,天干地支与夏历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是夏历中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用的。
历法用天干、地支编排年号和日期,天干共十个字,因此又称为“十天干”,其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个字,排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