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相互转化关系

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相互转化关系
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相互转化关系

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相

互转化关系

CKBOOD was revised in the early morning of December 17, 2020.

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相互转化关系

【知识回顾】

1.单质 氧化物 酸 碱 盐的转化关系图

学习完《酸、碱、盐》一章后,同学们常常会有一种内容太多、没有头绪的感觉。其实,只要稍加整理,就会发现物质之间的关系是有规律可循的。

一、 首先将物质进行简单分类(只分到如下的七类物质即可)

二、将上述七类物质之间的转化和相互反应的关系列表如下:

竖的关系:

1. 金属+氧气→碱性氧化物; MgO O Mg 222点燃

==+

2.碱性氧化物+水→碱;(一般仅:K,Na,Ba,Ca 的氧化物可以。)

*只有四种可溶性碱KOH,NaOH,Ca(OH)2,Ba(OH)2对应的碱性氧化物

K 2O,Na 2O,CaO,BaO 可直接与水化合生成相应碱,其余不能 如:

Na 2O+H 2O==2NaOH CaO+H 2O==Ca(OH)2

故:上述四种氧化物溶于水时得到的都是相应碱的溶液,除Ca(OH)2是微溶碱外,其余都易溶。

2. 碱?→?

?碱性氧化物+水;(除K,Na,Ba,Ca 的氢氧化物外一般都可以。) a 、不溶性碱....

受热才能发生分解反应 b 、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不变(特别注意金属元素的化合价)

如:2Fe(OH)3Fe 2O 3+ H 2O Cu(OH)22CuO+H 2O

3. 碱――→盐(有三种方法);(即: 酸性氧化物+碱→盐+水; 碱+酸→盐+水; 碱

+盐→新碱+新盐.)

4. 非金属+氧气→酸性氧化物; 522254O P O P 点燃

==+

5. 酸性氧化物+水→酸;(一般都可以,但SiO 2不行。)

3222CO H O H CO ==+ * a 除SiO 2外,其余酸性氧化物一般都能直接与水化合生成相应酸

b 、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一定不变(特别注意除氢、氧外的非金属元素的化合价)

如:CO 2+ H 2O== H 2CO 3 SO 3+ H 2O== H 2SO 4

故:酸性氧化物溶于水时得到的都是相应酸的溶液。

6. 酸?→?

?酸性氧化物+水;(一般都可以,但硫酸不行。) O H CO CO H 2232+↑==

* a 、仅有含氧酸才能分解

b 、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一定不变(特别注意除氢、氧外的非金属元素的化合价)

c 、酸性氧化物又叫酸酐(原因是:酸性氧化物可看作是含氧酸脱水的产

物)

如:H 2SO 3 H 2O+ SO 2↑ H 2CO 3 H 2O+ CO 2↑

例1。根据下表列出的氯的含氧酸跟它对应的氧化物(叫酸酐)的化合价关系.判断HN03的酸酐是( )

B N 2O 5

例2. 写出下列几种含氧酸的酸酐:

H 2SO 4______ HNO 3_____ H 3PO 4_____ H 2SO 3____

7. 酸――→盐(有三种方法);

横的关系:

1. 金属+非金属→盐(无氧酸盐); NaCl Cl Na 222点燃

==+

2. 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盐(含氧酸盐); 32CaCO CO CaO ==+

3. 碱+酸→盐+水(中和反应); ()O H CuCl HCl OH Cu 22222+==+

4. 盐+盐→新盐+新盐(△) ()白色↓+==+AgCl NaNO NaCl AgNO 33 斜的关系:

1. 碱性氧化物+酸→盐+水; O H FeCl HCl O Fe 2332326+==+

2. 酸性氧化物+碱→盐+水; O H SO Na NaOH SO 23222+==+

3. 碱+盐→新碱+新盐;(△)

()()白色↓+==+33222CaCO NaOH CO Na OH Ca

* a 、参加反应的碱和盐必须都是可溶的

b 、必须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c 、可溶性碱跟铵盐一定能反应(原因是该反应一定有水和氨气生成)

如:2NaOH+CuSO 4==Na 2SO 4+Cu(OH)2↓ 3NaOH+FeCl 3==3NaCl+Fe(OH)3↓ Ca(OH)2+2NH 4Cl==CaCl 2+H 2O+NH 3↑

4. 酸+盐→新酸+新盐;(△) O H CO CaCl HCl CaCO 22232+↑+==+

*a 、只要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即可

b 、碳酸盐跟酸一定能反应(原因是该反应一定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如:HCl+AgNO 3==AgCl ↓+HNO 3 H 2SO 4+BaCl 2== BaSO 4↓+2 HCl

2 HCl+CaCO 3==CaCl 2+H 2O+CO 2↑

5. 金属+酸→盐+氢气;(★) ↑+==+2442H ZnSO SO H Zn

* a 、这里的酸通常是指盐酸和稀硫酸(硝酸、浓硫酸跟金属反应一般不产生氢气)

b 、只有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

c 、铁跟盐酸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亚铁盐...

如:Mg+2HCl==MgCl 2 +H 2↑ Fe+H 2SO 4== Fe SO 4+ H 2↑

6. 金属+盐→新金属+新盐。(★) Cu Cu 44+==+FeSO SO Fe

*a 、盐必须是可溶的 b 、参加反应的金属必须排在盐中金属的前面

等活泼金属放入盐溶液时,发生的反应有两个,但不能置换..

出盐中的金属。如:把钠放入溶液中发生的反应为:

2Na+2H 2O==2NaOH+H 2 ↑ 2NaOH+CuSO 4==Cu(OH)2↓+Na 2SO 4

d 、铁跟盐反应生成的是亚铁盐...

。 如Fe+CuSO 4==

FeSO 4 +Cu Cu+Hg(NO 3)2==Cu(NO 3 ) 2+ Hg

△生成物要有沉淀或气体或水。反应物一般要能溶于水;但在4中,若酸是强酸,盐是碳酸盐,则盐能否溶于水,不做要求。

★按金属元素活动顺序,进行反应。

酸碱盐化学方程式(归纳总结)试题:

一.两个置换反应规律

1.酸+金属==盐+氢气

反应条件:①酸不能用强氧化性酸,如硝酸、浓硫酸,(常用稀硫酸、盐酸)

②金属必须位于氢以前(常用Mg、Al、Zn、Fe)

Mg+ HCl== Mg+ H2SO4==

Al+ HCl== Al+ H2SO4==

Zn+ HCl== Zn+ H2SO4==

Fe+ HCl== Fe+ H2SO4===

2.盐+金属==新盐+新金属

反应条件:①盐(反应物)必须溶于水

②金属单质(反应物)比盐中金属活泼,不用钾、钙、钠

Fe+CuSO4== Al+ CuSO4==

Zn+CuSO4== Cu+ AgNO3==

Cu+Hg(NO3)2==

二.三个分解反应规律

1.酸(含氧酸)==非金属氧化物+水

=== H2O+CO2↑

2.碱(难溶性)== 金属氧化物+水

Cu(OH)2Fe(OH)3

3.碳酸盐(难溶性)==金属氧化物+二氧化碳

CaCO3

三.四个化合反应规律

1.金属+氧气 == 金属氧化物

Mg+O 2 Fe+ O2Cu+ O2

2.金属氧化物+水 == 碱(可溶性)

CaO+H2O== Na2O+H2O==

3.非金属+氧气==非金属氧化物

S+O2 P+O2 C+O2 (碳充分燃烧)

C+O2 (碳不充分燃烧) H2+O2

4.非金属氧化物+水==酸

CO2+H2O== SO3+H2O== SO2+H2O==

四.五个复分解反应规律(亚硫酸)

1.酸+碱==盐+水

Cu(OH)2+ HCl== Al(OH)3+ HCl==

Cu(OH)2+H2SO4== Mg(OH)2+ HNO3==

2.酸+盐==新酸+新盐反应条件: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实际反应条件很复杂)

CaCO3+ HCl== Na2CO3+ HCl==

AgNO3+ HCl==

Na2CO3+H2SO4== H2SO4+BaCl2==

H2SO4+Ba(NO3)2==

3.盐+碱==新盐+新碱

反应条件:反应物都溶于水,生成物至少有一种不溶(前溶后沉)

CuSO4+ NaOH== FeCl3+ NaOH==

Na2CO3+Ca(OH)2== CuSO4+Ba(OH)2==

4.盐+盐==新盐+新盐反应条件:反应物都溶于水,生成物至少有一种不溶(前溶后沉)

NaCl+AgNO3== Na2SO4+BaCl2==

Na2SO4+Ba(NO3)2==

5.酸+金属氧化物==盐+水

Fe2O3+ HCl== Fe2O3+H2SO4==

CuO+ HCl== CuO+ H2SO4==

MgO+ HNO3==

五.其它反应

1.碱+非金属氧化物==盐+水(不属于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NaOH+CO2== NaOH+SO2==

NaOH+SO3== Ca(OH)2+CO2==

2.三种还原剂(H2 、、C 、O2 )跟氧化物反应

H2+CuO (置换反应) CO+CuO

CO+Fe2O3C+CuO (置换反应)

C+CO2(化合反应)

3.实验室制取三种气体(常用方法)

KMnO4 KClO3

Zn+ HCl== Zn+ H2SO4==

CaCO3+HCl==

4.盐分解

Cu2(OH)2CO3CaCO3

KMnO4 KClO3

5.三种有机物燃烧

CH4+ O2 C2H5OH+O2

CH3OH+O2

酸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说课讲稿 课题2 酸与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酸与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与生活、生产有着密切联系,所以教材中没有简单地将它作为酸或碱性质来介绍,而是专门编成一个课题来说明,可见本节知识的重要性。教材从探究实验入手介绍了中和反应及盐的概念,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增强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然后从酸碱性的角度说明了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为下一课时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的学习做好了知识铺垫。 2、说三维目标: 根据化学课标要求、新课程理念和学生认知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化学中的盐的含义; ?知道酸与碱之间发生中和反应; ?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⑵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学会借助指示剂判断酸碱发生中和反应的探究方法。 ?初步培养其“变看不见为看得见”、“用宏观体会微观”、“用微观解释宏观”的科学研究方法。

?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生产、健康的密切联系,体会化学的重要性。 ?体验化学活动充满探究性,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3、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节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节重点为:中和反应的概念及其应用。将难点确定为:中和反应的实质。 4、说教具、学具: “探究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了什么反应”教材上安排的是演示实验,为给学生提供更广的认知空间,我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究实验,选用了以下教具学具: 教具:氢氧化铜、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酚酞溶液、滤纸。 学具: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装在滴瓶中)、酚酞溶液、紫色石蕊溶液、烧杯、胶头滴管。 二、学情分析 通过本单元课题1的学习,学生对酸碱性质和用途有了初步认识,知道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具有了通过间接观察,推论化学变化的经验。在课题1中,学生还知道了酸碱在水溶液中能电离出自由

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相互转化(重点复习)

化学培优资料班别姓名 你应该知道: 1、酸的通性 2、碱的通性 3、盐的化学性质 4、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选择题 1、(2006年广州)甲、乙、丙、丁四瓶溶液分别是K2CO3、Ba(NO3)、H2S04、K2S04中的一种,其中甲分别能与乙、丙、丁发生反应,2 甲是() A.K2SO4B.H2S04C.Ba(NO3)2D.K2CO3 3、(2004年广州)初中化学里,我们学习过以下常见的酸,碱,盐:NaOH、Ca(OH)2、HCl、H2SO 4、Na2CO3,请你归纳,这五种物质能两两相互发生化学反应的共有。() A.4组B.5组C.6组D.7组 4、(2003年广州)有下列六种盐的固体粉末:氯化钠、氯化铁、硝酸银、硝酸钾、碳酸钠、碳酸钙,从中分别取样,两两相互能发生化学反应的共有() A.2组B.3组C.4组D.5组 5、(2005年广州)向质量比为1:1的铁和氧化铜的混合粉末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烧杯中还有固体物质存在,且该固体只有一种成分,则该固体是() A.Fe B.FeO C.Cu D.CuO 为了进一步确定各的组成,进行如下实验:已知中不可能同时存在Ag+和OH-,且次混合均完全反应.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

8、(2009年广州)A、B、C、D、E五瓶无色透明溶液,分别是HCl 溶液、Na2CO3溶液、MgCl2溶液、NaNO3溶液、NaOH溶液中的一种。分别进行下列实验:

Ⅰ.将A分别滴入B、C、D、E中,均没有明显现象。 Ⅱ.将B分别滴入A、C、D、E中,C、E中均产生白色沉淀,其余没有明显现象。 Ⅲ.将C分别滴入A、B、D、E中,B中产生白色沉淀,D中有气泡冒出,其余没有明显现象。 (1)A是,B是,C是; (2)B加入E中的化学方程式是。(3)C加入D中的化学方程式是。

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相互转化关系

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相互转化关系 【知识回顾】 1.单质 氧化物 酸 碱 盐的转化关系图 学习完《酸、碱、盐》一章后,同学们常常会有一种内容太多、没有头绪的感觉。其实,只要稍加整理,就会发现物质之间的关系是有规律可循的。 一、 首先将物质进行简单分类(只分到如下的七类物质即可) 二、将上述七类物质之间的转化和相互反应的关系列表如下: 竖的关系: 1. 金属+氧气→碱性氧化物; MgO O Mg 222点燃 ==+ 2.碱性氧化物+水→碱;(一般仅:K,Na,Ba,Ca 的氧化物可以。) *只有四种可溶性碱KOH,NaOH,Ca(OH)2,Ba(OH)2对应的碱性氧化物K 2O,Na 2O,CaO,BaO 可直接与水化合生成相应碱,其余不能 如:Na 2O+H 2O==2NaOH CaO+H 2O==Ca(OH)2 故:上述四种氧化物溶于水时得到的都是相应碱的溶液,除Ca(OH)2是微溶碱外,其余都易溶。 22Ca(OH)O H CaO ==+ 2. 碱?→?? 碱性氧化物+水;(除K,Na,Ba,Ca 的氢氧化物外一般都可以。)

()O H CuO OH Cu 22+==? a 、不溶性碱.... 受热才能发生分解反应 b 、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不变(特别注意金属元素的化合价) 如:2Fe(OH)3Fe 2O 3+ H 2O Cu(OH)22CuO+H 2O 3. 碱――→盐(有三种方法);(即: 酸性氧化物+碱→盐+水; 碱+酸→盐+水; 碱+盐→新碱+新盐.) 4. 非金属+氧气→酸性氧化物; 522254O P O P 点燃 ==+ 5. 酸性氧化物+水→酸;(一般都可以,但SiO 2不行。) 3222CO H O H CO ==+ * a 除SiO 2外,其余酸性氧化物一般都能直接与水化合生成相应酸 b 、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一定不变(特别注意除氢、氧外的非金属元素的化合价) 如:CO 2+ H 2O== H 2CO 3 SO 3+ H 2O== H 2SO 4 故:酸性氧化物溶于水时得到的都是相应酸的溶液。 6. 酸?→??酸性氧化物+水;(一般都可以,但硫酸不行。) O H CO CO H 2232+↑== * a 、仅有含氧酸才能分解 b 、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一定不变(特别注意除氢、氧外的非金属元素的化合价) c 、酸性氧化物又叫酸酐(原因是:酸性氧化物可看作是含氧酸脱水的产物) 如:H 2SO 3 H 2O+ SO 2↑ H 2CO 3 H 2O+ CO 2↑ 例1。根据下表列出的氯的含氧酸跟它对应的氧化物(叫酸酐)的化合价关系.判断HN03的酸酐是( ) B N 2O 5 例2. 写出下列几种含氧酸的酸酐: H 2SO 4______ HNO 3_____ H 3PO 4_____ H 2SO 3____ 7. 酸――→盐(有三种方法); 横的关系: 1. 金属+非金属→盐(无氧酸盐); NaCl Cl Na 222点燃 ==+ 2. 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盐(含氧酸盐); 32CaCO CO CaO ==+ 3. 碱+酸→盐+水(中和反应); ()O H CuCl HCl OH Cu 22222+==+ 4. 盐+盐→新盐+新盐(△) ( )白色↓+==+AgCl NaNO NaCl AgNO 33

初中化学_酸碱盐之间反应的实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酸碱盐之间反应的实质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知道酸碱盐的组成,会确定物质类别。 2、掌握酸碱盐之间的常见化学反应。 3、初步掌握常见酸碱盐之间反应的实质。 过程和方法: 通过再次实验观察化学反应,加深对酸碱盐的认识。通过对酸碱盐之间反应的探究,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的方法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中和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酸碱盐之间反应的实质。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化学对生产和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酸碱盐之间的化学反应及实质 【教材分析】酸、碱、盐部分的学习是从具体物质的认识到类别物质的认识,是对初中化学知识的综合,并且该部分内容也是高中离子反应的衔接点。在酸碱盐的实际教学中,学生学习的难点往往是只能简单记忆复分解反应的结论性知识,不能理解其本质,无法将宏观与微观进行有效的结合,更不会灵活地运用与分析所学的知识。但是,如果从微观角度去理解酸碱盐知识时,就可以将纷繁复杂的知识通过离子进行联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将微粒观发展到更高水平,而且便于学生系统掌握酸碱盐知识,解决教学难题。 【学情分析】 酸碱盐知识是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点。高中必修的离子反应,从本质上来说是离子作用的结果,与此相同的还有作为选修课程出现的化学平衡原理。从微粒角度去认识酸碱盐的性质和反应,能够为高中阶段的离子反应和化学平衡的学习奠定了基础,降低高中化学的学习难度。 酸碱盐知识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转化点。研究各省市的中招试题,我们不难发现,以酸碱盐的性质为载体的试题灵活多变,形式多样,创新性和综合性较强。在微粒观指导下进行教学设计,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酸碱盐的性质,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树立系统的学习观念 以及从微观视角理解复分解反应,同时有助于学生抽象思维,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教学课型】复习课

最新酸碱盐的反应规律资料

精品文档 酸碱盐的反应规律 具体内容 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反应,可归纳成下图来表示。 金属------------ - -------- 非金属 ①金属+氧气r金属氧化物 除Ag、Pt、Au外的金属,一般都可与氧气发生化合反应,金属越活泼与氧化合就越 容易,反应就越剧烈。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是碱性氧化物。 ②碱性氧化物+水一.可溶性碱 可溶性碱对应的碱性氧化物能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碱,K2O、Na20、BaO都能跟水反应。 Ca(OH)2微溶于水,它对应的CaO也能与水反应。其余的碱性氧化物一般与水不反应或不易反应。 ③碱r盐 由碱转化成盐的三个途径: 碱+酸性氧化物一;盐+水 碱+酸一;盐+水 碱+某些盐r另一种碱+另一种盐 ④碱一?碱性氧化物+水 不溶性的碱在加热的条件下,一般可分解为对应的碱性氧化物和水。碱中的金属越不活泼,则该碱越容易分解。 精品文档

⑤非金属+氧气T非金属氧化物 除F2、CI2、B「2、I2外的非金属,一般都可直接与。2反应生成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是酸性氧化物。 ⑥酸性氧化物+水一;含氧酸 除不溶性的SiO2外,常见的酸性氧化物都可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含氧酸。 ⑦酸一:盐 由酸转化成盐有四个途径: 某些金属+某些酸 '盐+氢气 酸+碱性氧化物一;盐+水 酸+碱一?盐+水 酸+某些盐一?另一种酸+另一种盐 ⑧酸一;酸性氧化物+水 在一定条件下含氧酸分解可生成酸性氧化物(酸酐)和水。 ⑨金属+非金属r无氧酸盐 此处的非金属H2、。2除外。当金属越活泼,非金属也越活泼时,反应就越容易进行。 ⑩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一?含氧酸盐(非初三知识) 强酸(H2SO4、HNO3)的酸酐与活泼金属的氧化物在常温下即可反应,其余的需在加热或高温条件下才能发生反应。 3碱性氧化物+酸》盐+水 强酸(H2SO4、HNO 3、HCI)可与所有碱性氧化物反应,弱酸(H2CO3、H2S等)只能 和活泼金属的氧化物反应。 三酸性氧化物+碱r盐+水 酸性氧化物在一般条件下都可与强碱溶液反应,但SiO2与NaOH固体(或KOH固体) 需在强热条件下才发反应。 2酸+碱 '盐+水 参加反应的酸和碱至少有一种是易溶于水的。 「-碱+盐r另一种碱+另一种盐 参加反应的碱和盐必须都能溶于水,同时生成物中必须有难溶物或容易挥发的碱 (NH3 ?出0)。 精品文档 I;酸+盐 '另一种酸+另一种盐

初三化学酸碱盐题型种种

初三化学酸碱盐题型种种 张水华 酸、碱、盐的知识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它涉及的物质多、实验多、化学用语多,并与 溶液的酸碱性、pH、金属活动性顺序紧密联系。试题往往具有容量大、综合性强、题型多等特 点。下面对考查酸、碱、盐知识的常见题型归类分析。 一、概念原理型 例1. 下列有关酸、碱、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酸根中可能含氧元素 B. 正盐中一定不含氢元素 C. 碱中一定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D. 酸式盐中可能含有氧元素 解析:根据酸、碱、盐的定义及分类,易判断出A、C、D选项均正确,B选项则是错误的,如氯化铵(NH Cl 4 )属于正盐,但其组成中含有氢元素。 例2. 在三支试管中各盛有少量的A、B、C无色溶液,分别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后,A溶液呈紫色,B溶液呈蓝色,C溶液呈红色,则A、B、C三种溶液的pH由小到大的顺序是___________。 解析:由题中相关实验现象可推知,A溶液为中性,pH7;B溶液为碱性,pH7;C溶液为酸性,pH7。所以三种溶液的pH由小到大的顺序是C、A、B。 二、物质转化型 例3. 下列物质的转化中,只有加入酸才能一步实现的是() A. Zn ZnSO4 B. MgO MgCl2 C. CaCO CO 32D. BaCl BaSO 24 解析:Zn ZnSO4是由金属制取盐的过程,反应途径有金属+酸,金属+盐; MgO MgCl 2 是由碱性氧化物制取盐的过程,反应途径只有碱性氧化物+酸; CaCO CO 32 是由含氧酸盐制取酸性氧化物的过程,反应途径有高温煅烧CaCO3,盐+酸; BaCl BaSO 24 是由盐制取盐的过程,反应途径有盐+盐,盐+酸等。对照题意要求可知答 案为B。 三、物质鉴别型 例4. 要鉴别氯化钠、氯化镁、酚酞这三瓶无色溶液,可选用下列试剂中的() A. 硝酸银溶液 B. 盐酸 C. 石蕊试液 D. 氢氧化钠溶液 解析:几种待测物质加入一种试剂后,必须要产生不同的现象,方能一次鉴别出来。四种 试剂中只有氢氧化钠溶液符合要求,它可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与氯化镁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 淀,与氯化钠溶液不反应,故选用氢氧化钠溶液可将三种无色溶液鉴别出来。 例5. 有以下几种溶液:①NaCl②MgSO4③NaOH④CuCl2⑤Ba NO3 2 ,不用外加试剂,欲将它们逐一鉴别出来,鉴别的顺序为___________。

酸碱盐典型例题解析

酸、碱、盐典型例题解析 在近几年的化学中考题中,以酸碱盐为知识的命题均有所体现。试题题型多样,以选择、填空、实验探究等,以考查同学们的知识综合、迁移、灵活运用的能力。现将酸碱盐有关的知识考题典例如下,希望同学们能根据酸碱盐的性质,找到题目的突破点,得出正确的结论。 例1.下列物质是由金属与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的是() A.Zn(NO3)2B.CuSO4 C.FeCl3 D.Al2(SO4)3 分析:根据金属与酸发生置换反应的规律,金属必须是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前面的金属,铜是氢后的金属,铜与酸不能发生置换反应。B应排除。从酸来说,盐酸或稀硫酸能发生置换反应,而浓硫酸、硝酸与金属不能发生置换反应,A应排除。在置换反应中铁生成正二价的化合物,所以C应排除。D可由铝与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正确答案为D。 例2.在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发现有少量金属析出,过滤后向滤液中滴加盐酸,有白色沉淀生成,则析出的少量金属是()A.铜和铁 B.铁和银 C.银 D.铜和银分析:根据金属和盐溶液的反应规律。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铁、铜、银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Fe>Cu>Ag,金属的活动性差异越大,置换反应越容易发生。所以最易反应的是Fe+2AgNO3=Fe(NO3)2+2Ag,若还有Fe粉,则发生的反应是Fe+CuSO4=FeSO4+Cu。 反应后的滤液中加入盐酸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滤液中仍有Ag+,而Fe已全部消耗掉,那么置换出的金属只能是Ag,而没有Cu。 例3.a、b、c、d、e属于酸、碱、盐的五种化合物,它们的溶液相互反应时关系如下: (1)+b = c+H2O (2)c+H2SO4= d+a (3)e+AgNO3= AgCl↓+c 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a是硝酸,e是氯化钡 B.a是硝酸,e是硝酸钡 C.a是硝酸,e是盐酸 D.a是盐酸,b是氢氧化钠 分析:此题用类推法分析。已知a、b、c、d、e都是化合物,因而三个化学反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有水或有气体,或有沉淀生成,此反应就可以发生。从第(3)个方程式可推知,e中有氯离子,c中有NO3-,从第(2)个方程式可知c中 的阳离子是Ba2+,c中的阳离子必定和作用生成不溶性的BaSO4沉淀,所以c为Ba(NO3)2,d和a是BaSO4、HNO3。而(3)中的e则为BaCl2,从第(1)个方程式可知,能生成Ba(NO3)2和水,即盐和水的反应物定是酸和碱,所以a是HNO3,b是Ba(OH)2, A答案正确。 例4. A、B、C、D四种物质符合下列反应关系: (1)B+H2 = 单质A+H2O (2)B+H2SO4 = C+ H2O (3)C+NaOH = 蓝色↓D+Na2SO4 试判断出它们的物质名称:A ;B ;C ;D ; 分析:此题的突破口在(3)中的蓝色沉淀D,从物质在水中呈现出沉淀的颜色可知D 为氢氧化铜,根据复分解反应规律可推断出C是硫酸铜,然后顺藤摸瓜,推出(2)中的B 物质中一定含有铜元素,且能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一定是碱或碱性氧化物,而D 已是氢氧化铜,所以B肯定是氧化铜,则(1)中还原出的A是铜。于是答案就显而易见: A—铜;B—氧化铜;C—硫酸铜;D—氢氧化铜。 例5.有A、B、C、D、E五瓶已失去标签的溶液,各瓶可能是AgNO3、BaCl2、Na2CO3、Ca(NO3)2、HCl溶液中的一种,现将瓶内溶液各取少许,进行两两混合实验,实验结果如下

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关系专题复习

《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关系》专题复习〖复习要点〗:掌握一个知识网络、理解两种反应条件、了解四种离子检验、熟记忆六种物质性质。 1.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相互转化关系网络图 2.理解两种反应条件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1)从定以上分析: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份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判断一个反应是否是复分解反应不能仅仅依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来判断,还必须看反应的实质。如:2NaOH + CO2=Na2CO3+H2O就不属于复分解反应,因为两种反应物没有相互交换成份。再如: CaCO3+2HCl=CaCl2+H2O+CO2↑,从形式上来看,虽然该反应的产物有三种化合物生成,但却属于复分解反应,该反应的实质是: CaCO3+2HCl=CaCl2+H2CO3,H2CO3不稳定分解为H2O和CO2,因此该却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2)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①对于反应物来说:酸与碱反应,二者至少有一种要溶于水;酸与盐反应是酸必须溶于水;盐与碱、盐与盐反应时,两种反应物必须全部溶于水。②对于生成物来说要么有水生成,要么有沉淀生成,要么有气体生成。 金属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条件:金属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条件是(1) 金属的位置: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2) 特殊性:由于钾、钙、钠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在盐溶液中它们会首先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和氢气,因而不会置换出盐中的金属;(3) 盐必须溶于水。(4) 铁与盐溶液反应时生成+2 价的亚铁盐,金属与铁盐反应时,要用+2价的亚铁盐。 3.四种离子的检验检验方法

(1)SO42-的检验: Ba2+和HNO3 →BaSO4(白色沉淀) (2)Cl-的检验: AgNO3和HNO3 →AgCl(白色沉淀) (3)NH4+的检验: OH- →NH3 →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由红色变蓝色 (4)CO32-的检验:HCl→CO2 →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4.熟记六种物质 复习时,应重点记忆三类物质的典型代表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 (1)酸的代表物:盐酸、稀硫酸;(2)碱的代表物:氢氧化钠、氢氧化钙;(3)盐的代表物:碳酸钠、硫酸铜。 【复习方法】 1.列表法:将酸、碱、盐、氧化物分别以他们所具有的相关性质、反应现象、相关的化学方程式进行列表总结,熟知其通性。 2.图示法:将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关系,用网络图示的方法表达出来,以次为依据强化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训练。 3.比较、归纳法:比较硫酸与盐酸的化学性质,进而归纳出酸的通性;比较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进而归纳出碱的通性;比较碳酸钠、硫酸铜的化学性质,进而归纳出盐的性质。通过比较,找出其组成与性制方面的异同,进一步加深理解、巩固和记忆所学知识。 【典型例题】 例1 La(镧)是一种活动性比锌强的元素,其氧化物为La2O3,

初中酸碱盐反应规律小结

中酸、碱、盐化学反应规律小结 、用金属活动性顺序正确书写金属与酸、金属与盐的置换反应 金属活动性顺序: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 Cu Hg Ag Pt Au 2、 金属与硝酸(浓、稀)和浓硫酸一般可以发生反应,但不属于置换反应, 原因是这些酸有强氧化性,反应比较复杂,一般不生成氢气,而是生成水。故不能使 用。 如:(化学方程式初中不要求) 4Zn+10HNO 3 (稀)==4Zn ( NO 3) 2+N 2O t +5H 2O Cu+2HSO 4 (浓)CuSO 4+SO 21 +2H 2O 金属与浓盐酸可以发生置换反应产生氢气,但浓盐酸有挥发性,使产生的氢气混有氯化氢气体 NaOH 、KOH 溶液)吸收而除去〕,故不宜选择使用。 碳酸(H 2CO 3)的酸性较弱(是弱酸),一般不选择。 3、 金属与盐溶液反应时,参加反应的金属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的位置比盐中所含金属元素的位置要靠前;参加反应 的盐必须是可溶性盐。两个条件同时具备置换反应才能进行。 特别注意:对于“钾、钙、钠”等化学性质极为活泼的金属,跟盐溶液反应是时情况比较复杂,一般不属于置换反 应,一般也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如:金属钠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就不能把铜从它的盐 溶液中置换出来。 2Na + 2H 2O == 2NaOH + H 2 t 2NaOH + CuSO 4 == Cu (OH ) 2; + Na 2SO 4 总反应:2Na + CuSO 4 + 2H 2O == Cu (OH ) 2; + Na 2SO 4 + H 2 t 4、 特别注意:活泼金属“钾、钙、钠”与 酸反应时,仍然是与酸直接反应。请不要和第 3点的特别注意相互混 女口: 2Na + H 2SO 4 == Na 2S04 +出t K + HCl == KCl + H 21 (不要认为先和水反应,再和酸反应) 5、 特别强调:单质铁与酸、与盐发生置换反应时,一般生成 亚铁盐(其中Fe 的化合价为+2价)。 女口: Fe + 2HCI == FeCl 2 + H 2 t CuSO 4 + Fe == FeSa+ Cu 二、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和运用酸、碱、盐的溶解性表正确书写酸和碱、酸和盐、碱和盐、盐和盐的复分解 反应。 1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首先要考虑反应物的溶解性,这是 前提条件。当反应物条件符合以后…,才能考虑生成物是… 否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即生成物是否有沉淀或气体或水产生,如果有则复分解反应能进行,反之则不能进行。 2、酸的溶解性规律:初中接触的酸一般都可溶,其中 H 2SO 4、H 3PO 4是不挥发性酸。HCI 、HNO 3、H 2CO 3有挥发 性,是挥发性酸。但要注意 H 2CO 3的挥发性表现为不稳定性(是化学性质): H 2CO 3 == H 2O + CO 2 to 碱的溶解性规律:钾、钠、钡、铵 [KOH 、NaOH 、Ba (OH ) 2、NH 3 ? H 2O :的碱可溶,Ca (OH ) 2微溶,其余 的碱不溶。 注意:①氨水有挥发性,和 H 2CO 3—样,也表现为不稳定性(是化学性质): ②AgOH 为白色沉淀,但非常不稳定,在溶液中生成 的同时马上分解产生 2AgOH == Ag 2O j + H 2O 3、酸和碱的反应:酸+碱7 盐+水(中和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1) 、酸溶液与碱溶液的反应:一般都能发生反应,即酸碱不受限制。这种类型一般要求判断 和是否反应完全。 A 、 如果反应没有明显现象,可以通过酸碱指示剂颜色的突然变化该化学反应是否发生和是否反应完全。如: + HCl == NaCI + H 2O (见课本 P 162实验) B 、 如果反应有沉淀产生,可以通过观察沉淀刚好不再产生(或不再增加)的现象判断该反应是否完全进行。如: Ba (OH ) 2 + H 2SO 4 == BaS C 4 ; + 2H 2O (2) 、酸溶液与难溶性碱的反应:参加反应的酸一般是强酸,如 HCI 、H 2SO 4、HNO 3,而碳酸(H 2CO 3)是弱酸, 一般是不能与难溶性碱反应。此类型的反应主要现象是“难溶性碱(即固体反应物)逐渐减少(溶解)甚至消失。”当 固体反应物刚好消失时,反应完全。 如:Mg (OH ) 2 + H 2SO 4 == MgSO 4 + 2H 2O Cu (OH ) 2 + 2HCl == CuCl 2 + 2H 2O Ca (OH ) 2 (固体)+ 2HNO 3 == Ca (NO 3) 2 + 2H 2O 1、 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是否发生置换反应,既要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加以判断,还要考虑酸和盐的特点。 金属与酸反应: 活泼金属 (H 以前)(一般是稀HCI 和稀H 2SO 4) 金属与盐反应: 金属 (反应必须在溶液中进行)(前置后) TH ;厶 + 氢气 + 盐 (可溶性新盐 + 新金属 参加反应的金属也不受氢以后的限制。 〔可以用碱溶液(如 淆。 NH 3 ? H 2O == NH 3 t + H 2O 褐色的氧化银沉淀: 盐的溶解性规律:钾、钠、铵盐、硝酸盐溶得快;盐酸盐(氯化物)不溶氯化银; 微溶);碳酸盐溶解钾、钠、铵(的碳酸盐),微溶碳酸镁,其它一般往下沉。 注意:Fe 2(CO 3)3、AI 2(CO 3)3 遇水分解。如:Fe 2(CO 3)3 + 3H 2O = 2Fe (OH ) 硫酸盐不溶 3 J + 3CO 2 钡、银、钙(银、钙 该化学反应是否发生 NaOH

课题2 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课题2 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酸和碱的定义和化学性质 2掌握盐的定义,理解中和反应。 3巩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 4掌握中和反应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中和反应 教学难点:中和反应的应用 教学方法:实验引导探索法、归纳练习法 教学用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简单复习酸和碱的定义和常见的化学性质 二、课前小测: 1、写出酸和碱的定义并举例说明(写出电离方程式):(1)酸------ 例如: (2)碱------ 例如: 2、酸和碱分别有哪些化学性质? (1)与指示剂反应 1)酸使__________变红 2)碱使__________变红,使________变蓝。 (2) 酸与金属(派在_____前)反应 例:铝跟稀硫酸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铁跟盐酸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3)与金属氧化物(酸)和非金属氧化物(碱)反应 1)盐酸与氧化铜,方程式:___________

2)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2、符合下列事实的化学方程式。 (1)用盐酸除去铁锈_____________ (2)漏置在空气中已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内加入适量的稀硫酸_________ (3)把生石灰放进水中,可以把鸡蛋煮熟_____________ (4)石灰水长期裸露在空气中,会变浑浊_______________ 3、玻璃棒蘸取酚酞试液在滤纸上画一只小鸟。把滤纸放在浓氨水瓶口上方,滤纸上很快出现一只___小鸟。再把此滤纸放在浓盐酸瓶口上方,小鸟逐渐___。 4、下列物质放在空气中,质量会增加的是____,质量会减少的是___不会变质的是___. A、粗盐 B、浓硫酸 C、NaCO3.10H2O D、浓盐酸 E、NaCl F、石灰水 G、NaOH H、CaO 4、下列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A、稀释浓硫酸时,把水慢慢倒入盛有浓硫酸的量筒中并搅拌; B、用滴管滴加液体时,为防止液滴飞溅,滴管应贴紧试管内壁; C、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D、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称量物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 E、把氢氧化钠固体放在托盘天平左盘的滤纸上称量; F、将收集满氢气的集气瓶盖上玻璃片正放在桌子上; 三、引入新课 [趣味实验]“无中生有”:用两支玻璃棒分别蘸上浓盐酸和浓氨水后让两支玻璃棒靠近但未接触,观察现象。 [提问]上述实验说明了什么? [回答]盐酸跟氨水(是一种碱)会反应 [提问]怎样检验碱是否存在呢? [回答]用指示剂(无色酚酞变红,紫色石蕊变蓝) 四、新课讲授 (一)中和反应 [活动与探究]在烧杯中加入10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再用

酸碱盐之间反应的特例

酸碱盐之间反应的特例 一、酸与碱之间一般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但也有例外,因为酸与碱之间还可以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如: Fe(OH)3 +6HI = 2FeI2 + I2 + 6H2O, 3Fe(OH)2 + 10HNO3 = 3Fe(NO3)3+ NO↑+ 8H2O , Cu(OH)2 + HCOOH Cu2O↓ + CO2↑+ 3H2O。 二、酸与盐之间一般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新酸和新盐,但也有例外,因为酸与盐之间也可以发生化合反应、还可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 Ca3(PO4)2 + 4H3PO4= 3Ca(H2PO4)2,2FeCl3 +2HI = 2FeCl2 + I2 + 2HCl FeCl3 + H2S = 2FeCl2 + S↓+ 2HCl ,Na2S2O3 + H2SO4= Na2SO4 + SO2↑+ S↓+ H2O 三、酸与酸之间一般不发生化学反应,但也有例外,因为氧化性的酸遇到还原性的酸可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 2H2S +H2SO3=3S↓+ 3H2O,H2S + H2SO4(浓) =S↓+ 2H2O + SO2↑, 2HI + 2HNO3(浓) = I2 + 2NO2↑+ 2H2O, 3H2S + 2HNO3(稀) = 3S↓+ 2NO↑+ 4H2O HClO + H2SO3= H2SO4 + HCl 四、碱与盐之间一般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新碱和新盐,但也有例外如: NaOH + CH3COONa Na2CO3 + CH4↑, 4NaOH + AlCl3= NaAlO2 +3NaCl +2H2O, 2NaOH + Ca(HCO3)2= CaCO3↓+ Na2CO3 + 2H2O。 五、碱与碱之间一般不发生化学反应,但也有例外,如氨水遇到某些碱可形成配位化合物: 2NH3·H2O + AgOH = Ag(NH3)2OH +2H2O, 4NH3·H2O + Cu(OH)2 = [Cu(NH3)4] (OH)2 +4H2O 六、盐与盐之间一般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两种新盐,但也有例外,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双水解反应: 2FeCl3 + 2KI = 2FeCl2 + 2KCl + I2,2FeCl3 + SnCl2= 2FeCl2 + SnCl4, NaClO+Na2SO3 = NaCl+ Na2SO4,AlCl3 +3NaHCO3= 3NaCl + Al(OH)3 + 3CO2↑, AlCl3 + 3NaAlO2 +6H2O = 4Al(OH)3↓+ 3NaCl, 2FeCl3 + 3Na2CO3 + 3H2O = 6NaCl + 2Fe(OH)3↓+ 3CO2↑

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相互转化关系

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相 互转化关系 CKBOOD was revised in the early morning of December 17, 2020.

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相互转化关系 【知识回顾】 1.单质 氧化物 酸 碱 盐的转化关系图 学习完《酸、碱、盐》一章后,同学们常常会有一种内容太多、没有头绪的感觉。其实,只要稍加整理,就会发现物质之间的关系是有规律可循的。 一、 首先将物质进行简单分类(只分到如下的七类物质即可) 二、将上述七类物质之间的转化和相互反应的关系列表如下: 竖的关系: 1. 金属+氧气→碱性氧化物; MgO O Mg 222点燃 ==+ 2.碱性氧化物+水→碱;(一般仅:K,Na,Ba,Ca 的氧化物可以。)

*只有四种可溶性碱KOH,NaOH,Ca(OH)2,Ba(OH)2对应的碱性氧化物 K 2O,Na 2O,CaO,BaO 可直接与水化合生成相应碱,其余不能 如: Na 2O+H 2O==2NaOH CaO+H 2O==Ca(OH)2 故:上述四种氧化物溶于水时得到的都是相应碱的溶液,除Ca(OH)2是微溶碱外,其余都易溶。 2. 碱?→? ?碱性氧化物+水;(除K,Na,Ba,Ca 的氢氧化物外一般都可以。) a 、不溶性碱.... 受热才能发生分解反应 b 、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不变(特别注意金属元素的化合价) 如:2Fe(OH)3Fe 2O 3+ H 2O Cu(OH)22CuO+H 2O 3. 碱――→盐(有三种方法);(即: 酸性氧化物+碱→盐+水; 碱+酸→盐+水; 碱 +盐→新碱+新盐.) 4. 非金属+氧气→酸性氧化物; 522254O P O P 点燃 ==+ 5. 酸性氧化物+水→酸;(一般都可以,但SiO 2不行。) 3222CO H O H CO ==+ * a 除SiO 2外,其余酸性氧化物一般都能直接与水化合生成相应酸 b 、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一定不变(特别注意除氢、氧外的非金属元素的化合价) 如:CO 2+ H 2O== H 2CO 3 SO 3+ H 2O== H 2SO 4 故:酸性氧化物溶于水时得到的都是相应酸的溶液。 6. 酸?→? ?酸性氧化物+水;(一般都可以,但硫酸不行。) O H CO CO H 2232+↑== * a 、仅有含氧酸才能分解

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教案

酸和碱之间能发生什么反应 【学习目标集成】 1. 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2. 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3. 会用pH试纸检测溶液的酸碱度,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的意义。 重点: 1. 酸碱之间的中和反应; 2. 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难点: 酸碱中和的反应的探究过程 [知识要点梳理] 知识点一:中和反应 1.概念: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2. 反应实质:酸溶液中的H+和碱溶液中的OH-相互“中和”生成了中性的水。表达式为:H+ + OH-=H2O。 3. 现象:有些中和反应进行时有明显的现象,生成的盐以沉淀的形式析出;有些中和反应没有明显的实验现象,所以要判断中和反应是否发生或是否恰好完全反应需要借助酸碱指示剂。 【要点诠释】 1. 向滴有酚酞试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时,一定要用滴管 慢慢滴入稀盐酸,并不断搅拌溶液,直到溶液颜色恰好变成无色为止,否则非常容易使稀盐酸过量,从指示剂的变色情况分析,当红色恰好变为无色时,溶液由碱性变为中性,说明中和反应常常伴随溶液酸碱性的改变,因此,可以利用中和反应改变溶液的酸碱性。 2. 注意理解中和反应的概念,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才叫中和反应,如果只是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例如:2NaOH+CO2=Na2CO3+H2O,生成盐和水但不是中和反应。 知识点二: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1. 应用于医药卫生 (1)人的胃液呈酸性,当胃液的pH为0.9~1.5时,有助于食物消化。如果饮食过量时,胃会分泌出大量的胃酸,胃酸过多就会使人感到不适,这时医生就会让你口服某些含有

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相互转化关系

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相互转化关系 一、金属 1、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 例如:2Mg + O2===2MgO 2Cu + O2===2CuO 2、金属+酸→盐+H2 : 酸一般指盐酸、稀硫酸,金属指金属活动顺序中H以前的金属 例:Fe + H2SO4 == Fe SO4 + H2 Zn + 2HCl ===ZnCl2 + H2 3、金属+盐→另一种金属+另一种盐 盐必须是可溶于水的,金属要求①不能是K、Ca、Na ②反应的金属比生成金属活泼 例如:Fe + Cu SO4 ==== Cu + Fe SO4Cu + 2AgNO3 ==== 2Ag + Cu 二、非金属 1、非金属单质+O2→非金属氧化物例如:2H2 + O2 ===2H2O 2、非金属单质+金属氧化物→金属+非金属氧化物 非金属单质指:碳和氢气,金属氧化物一般指CuO 、Fe2O3 例如C + 2CuO===2Cu + CO2 三、金属氧化物 1、金属氧化物+水→碱 金属氧化物指Na2O、K2O、CaO、BaO 例如:CaO + H2O===Ca( OH)2 Na2O+ H2O==2NaOH 2、金属氧化物+酸→盐+水例如:Fe2O3 + 6HCl===2FeCl3 + 3 H2O 3、金属氧化物(Fe2O3、CuO)和CO、H2、C的反应 例如:3CO + Fe2O3===2Fe + 3CO2 四、非金属氧化物: 1、非金属氧化物+水→酸 非金属氧化物指CO2、SO2、SO3 例:CO2+ H2O == H2 CO3SO2 + H2O=== H2 SO3 2、非金属氧化物+可溶性碱→盐+水非金属氧化物指CO2、SO2、SO3 例如:CO2 + Ca( OH)2 ===CaCO3 + H2O SO2 +2NaOH=== Na2SO3 + H2O 五、酸 1、酸+金属→盐+H2 酸一般指盐酸、稀硫酸,金属指金属活动性顺序中H以前的金属 例如:Mg + H2SO4 == MgSO4 + H22Al + 6HCl===2AlCl3 + 3 H2 2、酸+金属氧化物→盐+水 例如:CuO + H2SO4 == CuSO4 + H2O 3、酸+碱→盐+水例如:NaOH + HCl ===NaCl + H2O 4、酸+盐→另一种酸+另一种盐生成物中要有沉淀或气体和水 例如:CaCO3 + 2HCl===CaCl2 +H2O + CO2HCl+AgNO3====AgCl + HNO3 H2SO4 + BaCl2 ===BaSO4 + 2HCl 六、碱 可溶性碱有NaOH、KOH、Ca(OH)2 、Ba(OH)2、 不溶性碱Cu(OH)2蓝色固体Fe(OH)3红褐色固体 1、可溶性碱+非金属氧化物→盐+水非金属氧化物指CO 2、SO2、SO3 例如:CO2 + 2NaOH====Na2CO3 + H2O 2、碱+酸→盐+水 例如:Cu(OH)2 + H2SO4 == CuSO4 + 2H2O 3、可溶性碱+可溶性盐→另一种碱+另一种盐 要求:反应的碱和盐都须溶于水,生成物中至少一种是沉淀 例如:Ca(OH)2 + Na2CO3 == CaCO3 + 2 Na OH 七、盐 1、盐+金属→另一种盐+另一种金属 盐须是可溶于水,金属要求①不能是K、Ca、Na ②反应的金属比生成金属活泼2Al + 3CuSO4 ==3Cu + Al2 (SO4)3 2、盐+酸→另一种盐+另一种酸生成物中要有沉淀或气体和水 例如:Na2CO3 + 2HCl===2NaCl + CO2 + H2O 3、可溶性碱+可溶性盐→另一种碱+另一种盐 要求:反应的碱和盐都须溶于水,生成物中至少一种是沉淀 例如:CuSO4 +2 Na OH==== Na2 SO4 + Cu(OH)2 4、盐+盐→新盐1+新盐2、 要求:反应的盐都必须溶于水,生成物中至少一种是沉淀 例如:Na2CO3 + CaCl2 ==== CaCO3 + 2NaCl 练习:用六种不同的方法制取MgCl2 Mg + HCl=== MgO + HCl=== Mg(OH)2 + HCl=== Mg CO3+ HCl=== MgSO4 + BaCl2=== Mg + CuCl2===

酸碱盐反应次序

一、酸碱盐反应次序 1、 向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不断加入碳酸钠溶液 2、 向硫酸铜和硫酸的混合溶液中不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3、 向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溶液中不断加入稀盐酸 类型二 离子或物质共存 1、下列物质能共存于同一溶液中,且无色透明的是( ) A .CuSO 4、MgSO 4、KCl B .NaOH 、NaNO 3、K 2SO 4 C .Ba (OH )2、H 2SO 4、NaCl D .NaCl 、AgNO 3、HNO 3 2、下列物质能在pH 为13的水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 .KOH 、Na 2SO 4、MgCl 2 B .NaCl 、Na 2CO 3、NaNO 3 C .FeCl 3、HCl 、NaOH D .CaCl 2、NaCl 、K 2CO 3 类型三 物质的分离和除杂 3、下列除去混合物中少量杂质的方法或加入试剂合理的是 ( ) 选项 物质] 所含杂质 除去杂质的方法或加入试剂 A KCl K 2SO 4 Ba(NO 3)2 B CuO Cu 空气中灼烧 C CO 2 N 2 澄清石灰水 D Ca(OH)2 CaCO 3 盐酸 4、... ) 物 质 所含杂质 除去杂质的试剂或方法 A NaCl 溶液 Na 2CO 3 过量盐酸,加热 沉淀 0 碳酸钠溶液 沉淀 0 氢氧化钠溶液 气体 0 稀盐酸

B CuO Cu灼烧 C KCl KClO3MnO2,加热 D O2 H2O 浓硫酸,干燥 5、为除去下表样品中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选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序号样品成分所选试剂操作方法 A KCl(Mn O2)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B Na2CO3(NH4HCO3)加热至质量不再减少 C NaCl(KNO3)水溶解、降温结晶、过滤 D NaCl(MgCl2)过量NaOH溶液过滤、蒸发结晶 类型四几种离子的鉴别 6、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不用其它试剂就可鉴别的是() A.HCl CuSO4KNO3Na2SO4 B.FeC!3HCl NaCl NaOH C.CaCl2K2CO3HCl (NH4)2CO3 D.NaNO3Na2SO4 HCI H2SO4 7、硫酸是化学工业的重要产品和原料,也是我们实验室常用常备的化学试剂.某同学为鉴定某一无色溶液是否为稀硫酸,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石蕊试液,溶液变红色,表明溶液中一定有氢离子; ②用玻璃棒蘸取少量溶液,滴到pH试纸上,测得pH=0,表明溶液呈酸性; ③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振荡,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溶液中一定有硫酸根离子; ④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硝酸钡溶液,振荡,有白色沉淀生成,滴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证明溶液中一定有硫酸根离子 若确定该溶液为硫酸,能达到目的实验组合是()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类型四物质组成的推断 8、做盐跟盐反应的分组实验时,第一组学生进行BaCl2与Na2CO3溶液的反应,第二组学生进行BaCl2与Na2SO4溶液的反应。实验结束后,两组同学将全部的浊液集中倒进一个废液缸中。浊液中白色沉淀物质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化学兴趣小组对浊液进行过滤,探究滤液的成分。 【提出问题】滤液里除了NaCl外,还有什么物质? 【提出猜想】猜想①:____________;猜想②:Na2SO4; 猜想③:Na2CO3;猜想④:Na2CO3、Na2SO4 【实验探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