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评价孔子的句子
总结对孔子的评价(最完整最实用)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诸子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其中以儒、道、墨、名、法五个学派最为著名。
儒家虽为显学之首,但不立于一尊的地位。
故各家对孔子的毁誉不一。
孔子门人及其后学者均推尊孔子。
门人中以子贡为代表,他对孔子赞美备至,奉如天人,把孔子比拟为高天、日月、木铎,凡人是永远不可企及的,认为孔子是天生的圣人。
亚圣孟子认为孔子所行的“圣人之道”是遍及自然界和社会的至高准则。
然而当时民间一般看法认为孔子是博学成名的大学者。
战国末期大儒荀子,虽然其礼的思想根源于孔子,然而他有浓厚的“法”思想的成分。
他以继承儒家正统自任,称颂孔子,认为孔子的美德永远不可泯灭。
但他贬斥子张、子夏、子游为“贱儒”,批评子思、孟子。
他的著作多处称引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借孔子之名表达他重视礼法和“亲贤用知”的思想。
墨家对于儒家学说非议颇多,批评孔子的“述而不作”,主张“述而且作”,批评孔子和儒家的繁琐礼仪。
道家以自然无为为宗旨,蔑视礼法,对于儒家的礼仪道德持否定态度。
先秦法家学说思想上与儒家对立,早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认为孔子学说与法家农战思想对立,致使国家“必贫而削”。
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对孔子个人颇为尊重,但他认为孔子学说不合时宜。
上述先秦诸子对孔子的毁誉褒贬,各持己见,正是反映了当时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兴盛景象。
这与汉以后独尊儒术的局面则截然不同。
秦汉评孔秦汉时代是儒学发展中的关键时期。
在先秦,孔子只算是诸子之一,儒家虽号为“显学”,也只是百家中的一派。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从此居于统治地位,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
儒学在秦汉时期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1.秦始皇虽焚书坑儒,但秦朝博士中有许多儒生,祖述孔子,传播儒学,秦尚法术,儒学并未居于统治地位;2.西汉前期,崇尚黄老,博士诸儒具官待问,未见尊显;3.汉武帝以后,定儒术于一尊,此后进入儒学统治时期。
汉代儒学的特点是:1.融摄百家,综合吸取诸了各家之长来充实儒学,使儒学更加丰富;2.由于定儒术于一尊,孔子的地位愈来愈高;3.神化孔子和经书,使孔子由圣人变为神人,经学变为神学。
孔子问礼于老子,将老子比作龙,老子是如何评价孔子的呢

孔子问礼于老子,将老子比作龙,老子是如何评价孔子的呢在春秋战国时期,涌现了很多大思想家。
各种学说像井喷一样爆发。
据统计,这段时期一共出现二百家大大小小的学派。
这些学说互相吸取和碰撞,产生“百家争鸣”的局面。
与此同时,不仅中国,全世界的范围内也涌现出许多大哲学家。
这段时间被称之为地球的“轴心时代”。
幸运的是,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与道家的创始人老子生活在同一时代。
所以这两位大思想家也曾经有过交流,为后世留下一段历史佳话。
在很多典籍中都有“孔子问礼于老子”的记载。
而且时间、地点都不同。
但这并不能说明这件事情是杜撰出来的。
相反,孔子可能多次去拜访老子。
老子大概比孔子早出生二十年左右。
孔子非常尊敬老子,是以一种弟子对待老师的态度对待老子。
两人可以说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史记》中记载,孔子来到周,向老子询问周礼。
众所周知,孔子是周礼的坚定拥护者。
“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是孔子的主张。
他也完全是这样做的。
东周时期,礼崩乐坏。
孔子终其一生想要恢复以周礼治国的制度。
老子曾经做过“守藏室之官”,说白了也就是周朝国家图书馆管理员。
老子接触的典籍一定浩如烟海,也包括最原始的周礼。
于是孔子前去拜访。
然而老子对周礼却不像孔子这么执着。
这也是儒家和道家两种学说之间的区别。
儒家要求人们规范,道家则主张顺应天性。
老子说:制订这些周礼的人,骨头都已经成灰了。
何必如此执着于周礼呢?老子还劝孔子去掉骄傲和欲望,不要因为这些东西拖累了自己。
虽然孔子的学说不被老子认可,但他还是给老子高度的评价。
孔子回到鲁国,对弟子说,老子的思想就像龙一样捉摸不定,变化多端,不能窥全貌。
《庄子》中说孔子见过老子以后,像闻《韶》一样,三天沉浸在老子的教导之中不说话。
但是这并不能说明老子的思想境界远远高于孔子。
老子见到孔子和他的弟子的时候,将孔子比作高飞入云的南方之凤。
可见虽然老子和孔子主张不同,但是还是互相认可对方的。
孔子的后人孔融曾经拜访名士李膺,声称自己是李膺的世交。
历代对孔子的评价

历代对孔子的评价秦评孔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诸子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其中以儒、道、墨、名、法五个学派最为著名。
儒家虽为显学之首,但不立于一尊的地位。
故各家对孔子的毁誉不一。
孔子门人及其后学者均推尊孔子。
门人中以子贡为代表,他对孔子赞美备至,奉如天人,把孔子比拟为高天、日月、木铎,凡人是永远不可企及的,认为孔子是天生的圣人。
亚圣孟子认为孔子所行的“圣人之道”是遍及自然界和社会的至高准则。
然而当时民间一般看法认为孔子是博学成名的大学者。
战国末期大儒荀子,虽然其礼的思想根源于孔子,然而他有浓厚的“法”思想的成分。
他以继承儒家正统自任,称颂孔子,认为孔子的美德永远不可泯灭。
但他贬斥子张、子夏、子游为“贱儒”,批评子思、孟子。
他的著作多处称引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借孔子之名表达他重视礼法和“亲贤用知”的思想。
墨家对于儒家学说非议颇多,批评孔子的“述而不作”,主张“述而且作”,批评孔子和儒家的繁琐礼仪。
道家以自然无为为宗旨,蔑视礼法,对于儒家的礼仪道德持否定态度。
先秦法家学说思想上与儒家对立,早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认为孔子学说与法家农战思想对立,致使国家“必贫而削”。
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对孔子个人颇为尊重,但他认为孔子学说不合时宜。
上述先秦诸子对孔子的毁誉褒贬,各持己见,正是反映了当时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兴盛景象。
这与汉以后独尊儒术的局面则截然不同。
秦汉评孔秦汉时代是儒学发展中的关键时期。
在先秦,孔子只算是诸子之一,儒家虽号为“显学”,也只是百家中的一派。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从此居于统治地位,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
儒学在秦汉时期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1.秦始皇虽焚书坑儒,但秦朝博士中有许多儒生,祖述孔子,传播儒学,秦尚法术,儒学并未居于统治地位;2.西汉前期,崇尚黄老,博士诸儒具官待问,未见尊显;3.汉武帝以后,定儒术于一尊,此后进入儒学统治时期。
汉代儒学的特点是:1.融摄百家,综合吸取诸了各家之长来充实儒学,使儒学更加丰富;2.由于定儒术于一尊,孔子的地位愈来愈高;3.神化孔子和经书,使孔子由圣人变为神人,经学变为神学。
形容孔子的句子

形容孔子的句子首先,我们可以从孔子的学识渊博、博学多才来形容他。
他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殡。
”这句话充分展现了孔子对学问的重视,他认为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
他还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于传统知识的尊重和对于不断学习的追求。
这些句子形象地展现了孔子的学识渊博、博学多才的形象。
其次,我们可以从孔子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态度来形容他。
孔子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待人接物的原则,他主张待人以诚、宽容、仁爱,这也是他的“仁”的核心理念。
他还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这句话强调了孔子对于待人接物的态度,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注重自身的修养和品德,这样才能做到与人和谐相处。
这些句子生动地展现了孔子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态度。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孔子对政治、社会的关怀和批判态度来形容他。
孔子曾说,“政者,正也。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政治的关注和对政治人物的要求,他认为政治应该是正义的、公正的。
他还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这句话强调了孔子对于政治人物的要求,他认为一个政治人物应该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定的意志。
这些句子生动地展现了孔子对政治、社会的关怀和批判态度。
总之,形容孔子的句子,可以从他的学识渊博、为人处世、政治社会关怀等方面展现他的伟大形象。
他的思想和言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也是世界文明的瑰宝。
通过这些句子,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孔子的伟大形象,也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他的思想精神。
孔子弟子对孔子的评价

孔子弟子对孔子的评价孔子是一个历史人物,后人对其评价很高,当然,孔子弟子中对孔子的评价也很高。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弟子对孔子的评价,希望对你有帮助!子贡评价孔子子贡,复姓端木,名赐,生于公元前520年,是春秋末年卫国人,是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七十二个著名学生中得意门生之一,也是儒商文化的创始人。
在孔子的这么多的学生中,大家谈论起孔子都是众说纷纭,而子贡在谈论孔子时,更是语出惊人,为后人所传颂。
当别人问他是否认识孔子时,他回答认识。
当人问他认为孔子有多高深的学问与道德时,他却说不知道。
当大家都不解他的回答时,他拿老师的道德与学问的深度来比作天空的高度,就算所有人都知道天有多高,但也没有人知道具体的高度是多少。
子贡论孔子的这段话让人不得不竖起大拇指,他的回答不仅高深,而且明了的表示了老师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他认为的老师的德行和学问也是非常高深的。
他用天比作老师,用天之高比作老师的德之高,用所有人都不能衡量的高度来比作老师德行高度的不可测量和比及。
由于对老师的敬重和学习,子贡到晚年时也开始像老师一样教学,也是桃李天下,世人敬仰。
通过子贡对孔子学识和德行的论述,使后人充分了解了孔子学问和德行的高深,也充分表现出了子贡的思维灵活和能言善辩的技巧,又表现出了他尊敬师长,注重德行的一面,让后人对子贡和孔子都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
也让我们悟出和学到了很多道理。
后人对孔子的评价孔子,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集大成者,是我国儒家思想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一生留给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文化资源,是当之无愧的东方文化代表。
孔子出生在礼崩乐坏的西周,他的理想是恢复西周的礼乐秩序。
为了实现这个理想,孔子一生历尽坎坷。
尽管政治理想抱负无路施展,却不愿意与奸臣同流合污,始终坚定自己的立场,坚定对的德政追求;反对苛政,反对刑法,反对法治。
孔子关心爱护百姓,教育大家懂得“爱人”,希望构建和谐社会。
高山仰止(正式).

说/疾速地、一下子/……的样子
循循然善诱人:有次序的样子 /诱导人
博:使……丰富(形作使动)
成语:仰之弥高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状语后置
钻之弥坚
如:一旦
欲罢不能
卓尔:高高地竖起、超群出众的样子
循循善诱
末:无 由:途径 已:同“矣”
学问高深,品德高尚,无人企及; 能循循善诱
子贡心目中的老师:
子贡风采
子贡即端木赐,姓端 木名赐,字子贡,比孔子 小三十一岁,卫国人。口 才很好,雄辩滔滔,又能 料事。曾担任鲁国或卫国 之相,最善于搞外交活动, 曾在齐、吴、越、晋诸国 间游说,使吴国攻齐,从 而保全了鲁国。子贡很善 经商,家境非常富有,是 春秋时期著名的富商。
因为子路非常刚强,但有勇无谋。孔子惟恐他不 会有好的结果,话里是老师深深的忧虑和牵挂。
子路风采
子路即仲由,字子路,比孔子
小九岁,鲁国人。个头高大,性格
粗豪,好勇斗狠,是一把打架的好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 手。平时戴着一顶鸡冠似的帽子,
七》关于子路的一段描 上面还插着一支雄鸡的黄黑翎毛,
述:
衣襟上佩戴着公猪一样的饰物。
之:到
弦歌:弹琴唱歌(名作动)子游礼治武城,当仁不让
莞尔:微笑的样子
孔子由衷赞美
焉:何必、哪里
诸:之于
君子学道则爱人:有地位的人/爱护子民
小人:地位卑贱的人
二三子 是:你们这些弟子/对的、正确的
前言:刚才的话(古今)
戏之:开玩笑 /他
黑格尔说:“世间的智者,是伟人 也是圣人,但同时也是一个真人”。
孔子器重他仅次于颜 回,称赞他是“琏瑚之 器”。
子贡心目中的老师: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
对于孔子的评价

对于孔子的评价中国古人理性早启,文化早熟,一贯地好讲情理,而孔子则是其关键性的人物。
以下将说明之。
往者夏曾佑著《中国古代史》,有云“孔子一身直为中国政教之原,中国历史孔子一人之历史而已”。
柳诒(yí)微著《中国文化史》,有云“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
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
两先生之言几若一致,而柳先生所说却较明确。
社会大于个人,个人出自社会;不能把任何一个人看得太高太大,脱离实际。
一社会都有其历史背景,一切所表现的事物莫不从过去历史演变而来。
一切创造莫不有所因袭而成,无因袭即无创造。
孔子自称“述而不作”是老实话。
事物经过亦正是这样的。
说“孔子以前数千年文化赖孔子而传”者,古先的文化(历史事实、学术思想)不能不靠典籍文字以保有传递于后,而传于后的我们这些典籍如诗、书、礼、乐、易、春秋不全是经过孔子之手整理一道,用以教人而传下来的吗?其他有些传授是靠人的,如射、御、习礼、作乐之类,同为当时文化内容,同在当时孔门教学之中。
从事传习古文化者难说就只孔子一人。
但孔子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殆为人所不及,同时他亦有机会有条件从事于此。
试看《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史记·儒林列传》及其他载籍(如汉唐史书),诸讲习传布往古学术者非在邹鲁之乡儒家之徒乎?但在农工生产方面,当时孔门未加学习,这是因劳心劳力社会上必要分工之故。
无疑,凡我所说的情理和理性充分地寓乎那古经书中,却惜学徒们,尤其后世学徒们总把功夫用在讲解记诵书文上,鲜能回到自家身心生活上有所体认和存养,就不能真切地接续发挥理性主义。
从汉唐以至清代,其代表儒家者不过是经学家而已。
宋儒明儒比较能在身心性命上理会孔门之学,但亦限于环境条件不能大有所发挥。
凡此都缘理性之启,文化之熟过早,是不能责怪后人的。
说孔子以前的上古文化赖于孔子而传者,其文化大要即如是,其流传也大要即限止于是;其功在孔子,其过不在后人。
论语中评价孔子的句子

论语中评价孔子的句子1. 有关孔子的评论语句孔子的贡献(徐复观的观点):1、打破社会政治上的阶层限制,传统阶层上的君子小人转为品德上,使得可由每个人的努力加以决定,使君子成为每个努力方向上的标志,而不复是阶层上的压制者。
2、由孔子开辟了内在的人格世界,以开启人类无限融合及向上之机。
3、由孔子而开始有学的方法之自觉,因而奠定了中国学术发展的基础。
4、教育价值之积极肯定及对教育方法之伟大启发。
5、总结整理了古代文献,而赋予新的意义,从文献旧奠定了中国学术发展的基础。
6、人格世界的完成。
孔子主观想法和做法对历史负面的影响:1、通过周礼试图救治时弊。
礼崩乐坏不是人为结果,而是失去分封制的载体,孔子却错人为人心不古道德败坏,要重新过上严格意义上的尊尊亲亲生活。
而复古主义价值祈向,无疑培植了中国人墨守成规的思想,使“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之类的伦理规范成两千多年的行为准则。
2、依周礼的文化模式,将礼与乐结合,将乐完全赋予一种伦理性功能,即是对乐的损害,又是历代专制王权效法之榜样,汉民族此后不再有能体现生命活力的歌舞艺术,甚至不再有浪漫主义的人生态度、讴歌生命的艺术传统,英雄主义气质。
变得文雅而懦弱古板而又虚伪,周公虽始作俑者,孔子的作用却为最大。
即他使汉人变得愈为理性,却以牺牲人的感性生命为代价,其艺术服务于政治,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歌功颂德的歌舞,是后世的不好榜样。
3、为人文教化对古籍大面积删改,对古代文化传承同样不利,甚而是中国文化第一场劫难,秦火退为二。
4、“因史记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但过重史学的社会政治价值,将之提至“以史代法”,这使得统治者用史学为己歌颂涂抹,并以史整人诬人或杀人。
摘自启良的《中国文明史》历史上对于孔子的评论好坏不一,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所以我们要客观,理性的去评论。
2. 【有关孔子的优美语段】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 .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得思义.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csc:pagelist]}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伟人评价孔子的句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学说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伟人和学者都对孔子的思想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认为他是中国文化的象征。
一位伟人对孔子的评价是:“孔子是中国文化的灵魂。
”他认为孔子的思想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核心,他的教诲和行为准则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基石。
孔子的思想强调道德的重要性,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和谐。
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如“仁”、“礼”和“忠诚”,这些概念至今仍然在中国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另一位伟人评价孔子说:“孔子是教育的典范。
”他指出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强调个体的全面发展,他主张培养学生的品德、智慧和技能,他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创造力和责任感。
这种教育理念至今仍然被广泛应用于中国的教育实践中。
一位政治家评价孔子的句子是:“孔子是中国政治的指导者。
”他认为孔子的政治思想为中国古代政治体系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孔子强调君主的德行和贤能,他主张君主应该以身作则,以德治国。
他提出了“仁政”、“君子”和“义利”的概念,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体系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为中国文化、教育和政治体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中国国界,他被普遍认为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伟人之一。
他的思想和智慧至今仍然被人们所传承和崇尚,他的名言也成为了人们追求道德、智慧和和谐的重要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