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孔子的评析
2016年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专题12名著导读、经典文化研读如何看待孔子

主标题:如何看待孔子副标题:你是怎么看待孔子的,还是借鉴一下他们的观点吧。
关键词:孔子,态度,理想人格难度:3重要程度:3内容:读完《论语》,我们该如何看待孔子呢?1、孔子不是一个神,他有丰富的人生体验,是富于感情的人。
从《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活生生的孔子形象。
以这样的感觉去读《论语》,我们才不会觉得它是干巴巴的教条,才能将它与我们今天的生活联系起来。
2、孔子自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这种好学不倦的精神使他成为一代伟人。
3、孔子的理想不只有积极用世的一面,有时他也向往超脱的生活。
【延伸】①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公冶长》)评析:“颜渊季路侍”一节内容讲的是孔子和弟子们闲话个人志向。
孔子主张尊老爱幼,对友忠诚,表现出一种可贵的人文关怀和积极用世的一面。
这也正是他“仁者爱人”思想的具体表现。
(弟子个人志向:子路重友,颜渊谦虚。
盍:hé,何不。
敝:使破旧。
伐:炫耀,自夸。
施:表白。
)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评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内容讲的是孔子和弟子们闲话个人志向,全文以“志”为焦点,以孔子为核心,由侍坐而问,由问而述,由述而评。
孔子思想总结评析[精品5篇]
![孔子思想总结评析[精品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2ccd1e2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58.png)
孔子思想总结评析[精品5篇]孔子思想总结评析[精品5篇]孔子思想总结评析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孔子思想总结评析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孔子思想总结评析(精品5篇)】相关方法经验,供你参考借鉴。
孔子思想总结评析篇1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主要思想包括“仁爱”、“礼制”、“道德规范”、“教育理念”等方面。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爱”,即“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家庭、朋友、同事之间的相互关爱。
孔子的“礼制”思想,主张以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强调礼仪、礼节、礼貌,以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
孔子还提出了“道德规范”,认为人应该遵守道德规范,遵循“礼”的原则,以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此外,孔子还强调了“教育理念”,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知识和能力,以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
孔子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维护社会稳定和推进文化发展方面。
孔子的思想也对中国现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弘扬中华文化、推进文明交流方面。
然而,孔子的思想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例如,孔子强调了“礼”的原则,但有时过于强调礼仪、礼节、礼貌,而忽略了人的自由和权利。
此外,孔子的思想也存在一些历史局限性,如对女性的歧视、对少数民族的排斥等。
综上所述,孔子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孔子的思想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但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有益的思想,以推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孔子思想总结评析篇2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他的思想和教育理论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称为“孔子的智慧”。
孔子的主要思想包括“仁”的学说、“礼”的思想、“德”的教育观、“无极”的哲学观、“性相近”的心理学观等。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
孔子的君子人格思想评析

孔子的君子人格思想评析作者:陈歆来源:《西部学刊》2022年第13期摘要:孔子提出的“君子”这一理想人格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他丰富的人生阅历的支撑。
孔子的君子人格是内在精神与外在行为有机统一的,涵盖“君子之质”与“君子之文”,且“文”与“质”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基石,是道德的总称,是君子“质”之本,而体现“仁”之本质的外在形式为“礼”,因此礼的意义同样不可忽视,以礼的准则行仁,以仁的自觉复礼。
孔子从内转功夫与外转之方阐述君子养成之道,于内不仅须笃志于道、重学慎思和勤于内省,向外还应重视躬行实践、推己及人,一贯忠恕之道。
关键词:孔子;君子人格;文质彬彬;内外兼修中图分类号:B2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13-0090-04春秋时期,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思想和文化方面都经历了巨大变革。
孔子生逢其时,提出“君子”这一理想人格,以期实现仁政德治。
孔子对君子的描述林林总总,一言以蔽之曰“文质彬彬”,即文质并重的人才能称之为君子。
君子理想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要靠后天的修养和教育,内外兼修才是真正的君子人格养成之道。
一、孔子的人生阅历(一)生于曲阜大族孔子君子人格观念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他丰富的人生阅历的支撑。
就文化环境而言,鲁国在古代文化史上地位显赫。
鲁国拥有天子礼乐,传承了最多周朝的文化,可谓“周礼尽在鲁”,后众姬姓之国敬奉它为宗国。
孔子生在鲁国一个贵族家庭,其家族虽逐渐走向没落,但是在这样富有古文化传统的家庭里,自然感受的文化甚多,这对于孔子的教养和成长无疑具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在家庭环境和曲阜古文化的感染双重影响之下,孔子幼年就已经接受且敬畏周的贵族政治制度了,从而为他后来思想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二)长于贫贱之中孔子幼年在贫贱中成长,这段经历磨炼了他的心性。
双亲早逝[1],他不得不靠自己独立谋生,“多能鄙事”,同时还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冷落例如阳虎的侮慢,可以说年少的他经受了生活的极大考验。
孔子思想总结评析

孔子思想总结评析孔子思想总结评析篇1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思想影响深远。
在孔子逝世后,他的弟子将其言论和行事记录下来,形成了《论语》一书。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即人道主义,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提倡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关注社会公平和正义。
同时,孔子也强调个人的修养和自我完善,提倡学习与思考,注重品德的培养。
在经济方面,孔子主张节俭,反对奢侈,重视节俭持家,这也是儒家注重伦理道德的表现之一。
在政治方面,孔子提倡德治和礼制,即以德行为首要标准来治理国家,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同时,他也强调个人的责任和义务,提倡以“仁”的道德准则来规范个人行为。
然而,孔子思想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他的思想过于注重伦理道德,忽略了人性的其他方面,如情感和欲望等。
其次,他的经济思想过于保守,缺乏创新和进取精神,无法适应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此外,他的政治思想也存在一些缺陷,如过于强调等级制度和权威,忽略了人民的权利和自由。
总体来说,孔子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孔子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我们应该在继承和发扬的同时,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创新和发展。
孔子思想总结评析篇2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历史、社会以及全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中,以下是我对孔子思想的一些总结评析。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这个概念在《论语》中出现了109次,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仁涵盖了友善、公正、同情、责任感、忠诚等多种品德。
“克己奉公”是孔子对仁的解释,即克制私欲,尽力服务公众。
孔子的教育理念也颇具特色。
他主张“有教无类”,认为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不应受家庭背景、财富等因素的限制。
他提出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观点,强调了兴趣、热爱和享受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世家赞赏析

孔子世家赞赏析孔子世家赞原文赏析佚名译文一太史公说:《诗经》上有句话:“巍峨的高山可以仰望,宽广的大道可以循着前进。
”我虽然不能到达那里,但是心中一直向往它。
我读孔子的书,由推理可以知道他的为人。
到了鲁国,看到孔子的祠堂、他的车子、衣服和礼器,许多儒生在他家里按时演习礼仪,我徘徊留恋,舍不得离开。
天下的君王以及贤人是很多的,(他们大多是)当时的荣耀,死后就完了。
孔子是一个平民,传到十几代,读书的人都尊崇他。
从天子王侯,到全国研究六经的人,都以孔子的学说作为准则,孔子可以说是道德学问最高尚的人了!译文二太史公说:《诗经-小雅-车辖》中有这样的句子:“高山吗,人人都仰望着,大路吗,个个都可通行。
”虽然不能人人都能登上那高山绝顶,踏上那大路坦途,但心总是向往着它。
我读着孔子的书,便想见他的为人。
到了鲁国,参观孔子的庙堂、孔子用过的车子、穿过的衣服以及祭祀器具,见到众儒生按时在他家里演习礼仪,我恭敬地徘徊留连,不肯离去。
自古以来,天下的君王以及贤人太多了,一般都在当时荣显,死后也就完了。
孔子是普通的百姓,传了十余代,学者仍然尊崇他。
从天子、王侯起,中国讲说“六艺”的人,都以孔子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孔子,可以说是最了不起的圣人了。
译文三太史公说:《诗经》有这样的话:“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宽阔的大路让人行走。
”尽管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时代,然而内心非常向往。
我阅读孔氏的书籍,可以想见到他的为人。
去到鲁地,观看仲尼的宗庙厅堂、车辆服装、礼乐器物,儒生们按时在孔子故居演习礼仪,我流连忘返以至留在那里无法离去。
天下从君王直至贤人,是很多很多了,生前都荣耀一时,死后也就完。
孔子是个平民,传世十几代,学者尊祟他。
上起天子王侯,中原凡是讲习六经的都要以孔夫子为标准来判断是非,孔子可说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注释①选自《史记孔子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版)。
《史记》一百三十篇,每篇最后都以“太史公曰”的形式,对所记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加以评论,一般称为赞。
孔子教育思想在中国古代的传承与发展评析

孔子教育思想在中国古代的传承与发展评析引言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誉为“至圣先师”。
他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丰富而深刻的教育思想。
这些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得到广泛传承和发展,并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孔子教育思想在中国古代的传承与发展进行评析。
一、孔子教育思想概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包括德行教育、道德修养、人际关系和礼仪规范等方面。
他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孔子教育思想的传承1. 儒家经典著作的编纂和研究孔子弟子们继承并发展了他的学说,其中包括《论语》、《大学》、《中庸》等经典著作。
这些著作成为后来儒家学派的重要标志,对中国古代教育起到了指导作用。
2. 孔子教育思想在师生关系中的传承孔子提倡“待人以诚”、“尊师重道”,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尊重。
这种师生关系模式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得到广泛传承,并且一直持续到现代教育系统。
3. 社会伦理和礼仪制度的传承孔子强调道德伦理和正当行为准则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他提出“君臣相以诚”、“父子相以孝”等原则,被广泛应用于中国古代社会,并成为社会伦理和礼仪制度的基石。
三、孔子教育思想的发展1. 儒家学派在中国古代教育中的影响力儒家学派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学派之一,它将孔子的教育思想进一步发展并推广到整个社会。
儒家学者们通过写作、讲授和培养学生等方式,将孔子教育思想与实际教育实践相结合,对中国古代的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儒家学派的兴衰与复兴在中国历史的某些时期,儒家学派遭到压制和批判,但从来没有彻底消失。
在朝代更迭和社会变革的过程中,儒家思想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并在后来的朝代中复苏和壮大。
3. 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孔子教育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现代教育中仍然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
例如,强调品德培养、注重道德修养、倡导师生关系等观念,在现代教育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论语》中孔子教育思想评析

《论语》中孔子教育思想评析李琳《论语》是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文献,对我国传统教育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教育功能与目标、教育对象、教师修养、教学方法四个方面探讨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
其教育思想主要保存在《论语》一书中。
本文依据《论语》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
1 教育功能1.1 重视教育的社会教化功能孔子非常重视教育的社会政治功能,把发展教育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
他认为国家人口众多了,要使人民富裕,富裕了要进行教化: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论语·子路》) 他认为通过教育的道德教化,社会治理效果比单纯依靠法制更好。
他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1.2 教育目标是培训内圣外王的君子孔子提出了教育目标是培养君子,他强调,“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论语·雍也》并对君子的具体要求进行了详细说明,《论语·宪问》“子路问君子”一段提出君子包括三个层次:“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看出,他的教育目标和《大学》“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实质上开启了儒家教育追求“内圣外王”目标的思想源流。
2 教育对象:提倡有教无类2.1 人性论基础教育的对象是人,研究教育必须首先探究人的本性。
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提出了人性的概念,开创了把人性论作为古代教育理论、特别是道德教育理论的基础的先河。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论语·阳货》)“性相近”就是说人本性都差不多,这种理论蕴含着教育对象本质差别不大的思想,是有教无类教学实践的理论前提。
2.2 有教无类的理念孔子认为不分贵践贫富和种族,人人可以受教育。
“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好仁而不好学,其蔽也愚》(定稿)

【译文】子夏说:“尊重有才有德的人而看轻 女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自己的力量;侍奉 君上,能够贡献自己的身家性命;跟朋友交往, 说话诚实有信用:这种人虽说没学,我也一定 说他学了。”
其一,“贤贤易色”。
“贤贤易色”就是尊重有才德的人而轻视女色。孔子 和他的弟子们常常把女色看成是美德的对立面,要求 人们崇尚、爱好美德。 孔子几次感慨“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 卫 灵公》《子罕》)我没见过喜欢道德犹如喜欢美色的 人. 这话是孔子对卫灵公说的,是讽刺卫灵公的。因 为当时卫灵公请孔子出游,卫灵公和他的妃子做第一 辆车 ,卫灵公的一个大臣坐第二辆车,孔子则坐在第 三辆车也就是最后一辆车。孔子感觉自己不受尊重, 随便的一句牢骚便被其弟子记录下来,记录这段话的 是子贡。
【译文】孔子说:“仲由,你听说过六种德行、六种弊病 吗?”仲由回答:“没有啊。”孔子道:“坐下!我告诉 你:一味喜欢仁而不喜欢学,它的弊病是愚蠢(不应以仁 爱之心对待的,却以仁爱之心去对待);一味喜欢智慧而 不喜欢学,它的弊病是放浪而没有准则;一味喜欢诚信而 不喜欢学,它的弊病是害人害己;一味喜欢梗直而不喜欢 学,它的弊病是因急切而伤害人;一味喜欢勇猛而不喜欢 学,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乱、闯祸;一味喜欢刚强而不喜欢 学,它的弊病是狂妄而不知道天高地厚。”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有人认为这 话说得不好,“其流之弊,将或至于废学”, 你如何理解?
学贵实行,认真揣摩子夏的语气,这里指知 行合一的意思。这一章里,孔子提出敏事慎 言即好学,这就意味着,言行也是学问。毛 主席说:“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 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孔子的评析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也是影响中国思想历史的主要代表之一。
他出生于551年,去世于479年,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也正是这个时期,中国思想开始了飞跃发展。
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孔子的思想也受到深刻的影响。
一、时代评价
在春秋战国时期,官僚主义政治制度已经出现,社会秩序已经极其混乱。
当时,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已经过渡,先秦两汉时期仍然是封建社会,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社会已经演变成一个以政治权力为主体的社会。
当时,各个国家就不断争夺领土以及政权,而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也都受到了影响。
孔子在这种环境中长大,也受到了这种社会的影响。
他的思想也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释放出来的。
二、思想评析
孔子的思想受到传统道家、经学、后来人类学和政治观念等经典和思想文化的影响。
他高度重视道德修养,他强调“仁”,他认为“仁”是一切行为的根本准则,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关键。
他也强调孝敬的重要性,他认为要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必须建立家庭的和谐,孝敬是家庭和谐的基础。
他也强调修身养性,他认为若想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就必须先从个人做起,修身养性,以德服人,良好的品德就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必要条件。
三、社会影响
孔子提出的仁义道德理论,他提倡以礼以德,重视道德教育和家庭教育,他的教育理念一直影响着中国社会秩序的发展。
他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石,家庭和谐和社会和谐同样重要,因此他把家庭修养放在社会和谐的根本上。
此外,孔子还认为,每个人都有责任为社会作出贡献。
他提倡“尽社会必要之义”,即为社会做出贡献,不仅仅是满足自己的利益,而是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他的思想也被当时的政治家和统治者所采纳,并用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结论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不少,他提出的家庭修养、以礼以德、尽社会必要之义等思想,都在中国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实现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
因此,孔子的思想也被世人尊为中国传统礼仪的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