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体检叩诊
腹部叩诊实训报告单模板

患者基本信息:- 姓名:________________- 性别:_______________- 年龄:_______________- 身份证号:____________- 住院号:______________- 科室:________________- 病历号:______________报告日期: ______________一、实训目的:1. 掌握腹部叩诊的基本方法。
2. 学会通过腹部叩诊判断脏器的位置、大小、形态及密度。
3. 提高临床诊断能力。
二、实训内容:1. 腹部叩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2. 腹部叩诊各区域的划分及代表脏器。
3. 腹部叩诊常见疾病的诊断。
三、实训过程:1. 患者准备:- 患者取仰卧位,双下肢伸直,双手置于身体两侧。
- 环境安静,光线充足。
2. 叩诊方法:- 叩诊者立于患者右侧,面对患者头部。
- 右手持叩诊锤,锤面垂直于皮肤表面。
- 从右上腹开始,自上而下、由外向内进行叩诊。
3. 叩诊区域及代表脏器:- 右上腹部:肝脏、胆囊、右肾。
- 右下腹部:盲肠、升结肠、回肠。
- 左上腹部:脾脏、胃、胰腺。
- 左下腹部:降结肠、乙状结肠、左肾。
- 中腹部:胃、小肠、膀胱。
4. 叩诊要点:- 注意观察叩诊音的音调、音色、音量及音长。
- 注意观察叩诊区域的波动情况。
- 注意观察患者表情及反应。
5. 常见疾病诊断:- 肝脏叩诊:肝脏增大、缩小或位置异常。
- 脾脏叩诊:脾脏增大、缩小或位置异常。
- 肾脏叩诊:肾脏增大、缩小或位置异常。
- 胆囊叩诊:胆囊增大、缩小或位置异常。
- 胃肠叩诊:胃肠积气、胃肠液体积聚。
四、实训结果:1. 肝脏:- 叩诊音:清音。
- 叩诊区域:右侧腹部。
- 叩诊结果:肝脏大小、形态正常。
2. 脾脏:- 叩诊音:浊音。
- 叩诊区域:左侧腹部。
- 叩诊结果:脾脏大小、形态正常。
3. 肾脏:- 叩诊音:浊音。
- 叩诊区域:腰部。
- 叩诊结果:肾脏大小、形态正常。
4. 胆囊:- 叩诊音:浊音。
腹部查体(视、触、叩诊)详解

正常腹部 平坦
全腹膨隆 晚期肝硬化患者
局部膨隆
上腹中部膨隆→肝 右叶肿大、胃癌、 胃扩张、胰腺肿瘤
或囊肿。
全腹凹陷
舟状腹→恶病质 ,如结核病、恶 性肿瘤等慢性消
耗性疾病。
局部凹陷
多因手术后腹壁 瘢痕收缩所致。
(二)腹壁皮肤:
1、色素:
2、腹纹:白纹、紫纹
3、皮疹:麻疹、猩红热、伤寒、荨麻疹等
复习思考题
1、腹部四区分法和九区分法时各区的主要脏器有哪些? 2、腹壁静脉曲张的临床意义? 3、移动性浊音的检查方法? 4、肠鸣音改变的临床意义?
结语
谢谢大家!
第四节 腹部叩诊
(一)目的
(1)明确某些脏器的大小、有无叩击痛; (2)胃肠积气情况; (3)腹腔内有无积气、积液、包块等; (4)证实触诊结果。
(二)方法
间接叩诊法
• (三)注意事项
• ①光源充足,检查床高低适宜; • ②检查者站位 ,手温暖,指甲; • ③动作轻柔,注意检查顺序; • ④患者排空膀胱,低枕平卧,屈膝,充分合理暴
子宫、女性右侧输卵管、男性右 左侧卵巢和输卵管、男性左侧精
侧精索、
索、左输尿管
九区法各区主要脏器
右上腹部(右季肋部) 上腹部
左上腹部(左季肋部)
肝右叶、胆囊、结肠 胃、肝左叶、十二指 脾、胃、结肠脾曲、
肝曲、右肾、右肾上腺
肠、大网膜、横结肠、 胰尾、左肾、左肾 胰头胰体、腹主动脉 上腺
右侧腹部(右腰部) 升结肠、空肠、右肾
• 异常情况下,上腔静脉阻塞时,静脉血流方向为 自上而下;下腔静脉阻塞时,静脉血流方向为自 下而上。
上腔静脉阻塞时,静脉血流方向为自上而下 下腔静脉阻塞时,静脉血流方向为自下而上
腹部叩诊法

姓名: 学校:
评分项
胃泡鼓音区(Traube区):1、左前胸下部肋缘上鼓音 区方法正确,能叩出其大致范围(13分)。2、能说出 其如何形成(12分)。 移动性浊音叩诊方法正确:让被检查者仰卧,自腹中部 开始,向两侧腹部叩诊,出现浊音时,板指手不离开腹 壁,令被检查者右侧卧,使板指在腹的最高点,再叩 诊,呈鼓音,当叩诊向腹下侧时,叩音又为浊音,再令 被检查者左侧卧,同样方法叩击,这种因体位不同而出 现的浊音区变动现象称移动性浊音。
学号:
Hale Waihona Puke 标准分 得分2535
肋脊角叩击痛检查方法正确:检查时,被检查者采取坐 位或侧卧位,检查者用左手掌平放在患者脊肋角处,右 手握拳用轻到中等的力量叩击左手背。
25
提问:1、叩诊胃泡鼓音区(Traube区)缩小或消失说 明什么问题?答:可能由于左侧胸腔积液,大量心包积 液或管理方式脾肿大及肝左叶肿大等疾病,也可见于急 性胃扩张可溺水者。2、什么叫移动性浊音?代表什 么?答:因体位不同而出现的浊音区变动现象称移动性 浊音,提示有腹水。3、一侧肋脊角叩击痛考虑什么? 双侧肋脊角叩击痛考虑什么?答:考虑有肾炎、肾结石 、肾结核等。
20
最后得分: 考核者: 考核时间:
心肺腹体格检查步骤

心肺腹体格检查步骤心肺腹体格检查是医生在诊断病情和评估患者身体健康状况时常用的一种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心肺腹体格检查的步骤,包括观察、听诊、叩诊和触诊等内容。
1. 观察观察是心肺腹体格检查的第一步,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和身体特征,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
1.1 外貌观察外貌观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皮肤颜色:正常人的皮肤颜色应该是粉红色,苍白可能表示贫血,发绀可能表示缺氧。
•皮肤湿度:正常人的皮肤应该是干燥的,过度湿润可能表示出汗过多或者水肿。
•皮肤黏膜:正常人的口唇和舌黏膜应该是湿润的,苍白或干燥可能表示贫血或缺水。
•眼睛:注意眼球是否对称,眼睑是否肿胀。
•面容:观察面部是否有疼痛、疲劳、焦虑等不适表情。
1.2 呼吸观察呼吸观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呼吸频率:正常成年人的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2-20次。
•呼吸节律:正常呼吸应该是平稳有规律的,不应该出现异常的鼾声、喘息或者咳嗽等。
•呼吸深度:深浅适中,过度深或者过度浅都可能是异常表现。
1.3 胸廓形态观察胸廓形态观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胸廓对称性:注意胸廓两侧是否对称,是否有突起或凹陷。
•胸廓活动度:正常人的胸廓在呼吸时应该有适度的上下运动。
•胸部畸形:注意是否有胸骨凹陷、漏斗胸等畸形。
2. 听诊听诊是心肺腹体格检查的重要步骤之一,通过听取心脏和肺部的声音,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心肺功能是否正常。
2.1 心脏听诊心脏听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位置:•主动脉瓣区:位于胸骨右缘第二肋间。
•肺动脉瓣区:位于胸骨左缘第二肋间。
•三尖瓣区:位于胸骨左缘第四肋间。
•二尖瓣区:位于胸骨左缘第五肋间。
在每个位置,医生使用听诊器仔细听取心脏的两个音频:•第一心音(S1):由心脏收缩引起的,是一个低沉而有力的声音。
•第二心音(S2):由心脏舒张引起的,是一个高调而短暂的声音。
2.2 肺部听诊肺部听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位置:•上叶前段:位于胸骨上方。
•上叶后段:位于背部上方。
腹部叩诊音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腹部叩诊的基本方法。
2. 了解正常腹部叩诊音的特征。
3. 通过实验,提高对腹部叩诊音临床意义的认识。
二、实验时间2023年10月26日三、实验对象1. 年龄:20-25岁2. 性别:男女各半3. 体质:健康四、实验器材1. 医用叩诊锤2. 医用听诊器3. 腹部叩诊板4. 医用记录纸五、实验方法1. 被检查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腹部。
2. 检查者用叩诊锤沿腹部不同区域进行叩诊。
3. 观察并记录叩诊音的变化,注意区分鼓音、浊音、实音等。
4. 对叩诊音进行临床分析。
六、实验结果1. 鼓音- 在正常腹部大部分区域,如胃泡区、小肠区域等,叩诊音为鼓音。
- 鼓音的音响清亮,持续时间较长。
2. 浊音- 在肝、脾所在区域,叩诊音为浊音。
- 浊音的音响较低沉,持续时间较短。
3. 实音- 在肝脏、脾脏极度肿大,或腹腔内存在肿瘤、大量腹水等病变时,叩诊音为实音。
- 实音的音响最低沉,持续时间最短。
4. 异常叩诊音- 当胃肠高度胀气、人工气腹、胃肠穿孔等病变时,叩诊音表现为高度鼓音。
- 当腹腔内存在积液、肿块等病变时,叩诊音表现为浊音或实音。
七、临床分析1. 鼓音:表示该区域胃肠道充气,如胃泡区鼓音提示胃内气体增多。
2. 浊音:表示该区域存在实质性脏器,如肝脏、脾脏等。
3. 实音:表示该区域存在肿瘤、大量腹水等病变。
4. 高度鼓音:提示胃肠高度胀气、人工气腹、胃肠穿孔等病变。
5. 浊音或实音:提示腹腔内存在积液、肿块等病变。
八、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腹部叩诊的基本方法,了解了正常腹部叩诊音的特征,提高了对腹部叩诊音临床意义的认识。
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我们将更好地运用腹部叩诊技术,为患者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
九、注意事项1. 在进行腹部叩诊时,注意叩诊力度要适中,避免过轻或过重。
2. 在叩诊肝、脾区域时,应沿锁骨中线、腋中线、肩胛线进行。
3. 注意观察叩诊音的变化,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分析,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正常腹部叩诊实验报告

正常腹部叩诊实验报告实验概述本实验旨在通过对正常腹部进行叩诊,了解腹部各脏器的位置、大小以及特征音的产生。
实验器材- 医用听诊器- 橡皮榔头实验步骤及观察结果第一部分:鼓音区的确定1. 实验者让被试者平躺在床上,放松腹部肌肉。
2. 实验者使用橡皮榔头轻轻敲击被试者腹部不同区域,并用听诊器听取其声音。
3. 实验者观察被试者腹部敲击后的声音,并记录下鼓音区的位置。
观察结果:根据实验发现的鼓音区域,标记出腹部的胃部、空肠、乙状结肠等位置。
第二部分:浊音区、鼓音区的确定1. 实验者让被试者仰卧位,放松腹部肌肉。
2. 实验者使用橡皮榔头轻轻敲击被试者腹部不同区域,并用听诊器听取其声音。
3. 实验者观察被试者腹部敲击后的声音,并记录下浊音区和鼓音区的位置。
观察结果:根据敲击后腹部产生的不同声音,确定浊音区为肝脏和脾脏所在位置,而鼓音区为胃和肠道位置。
第三部分:叩击膀胱的声音1. 实验者让被试者平躺在床上,放松腹部肌肉。
2. 实验者使用橡皮榔头轻轻敲击被试者下腹部,并用听诊器听取其声音。
3. 实验者观察被试者下腹部敲击后的声音。
观察结果:根据实验发现的声音,确定下腹部为膀胱所在位置。
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胃和肠道所在的位置会产生鼓音,而肝脏和脾脏所在的位置会产生浊音,帮助我们判断腹部器官的位置。
2. 下腹部的敲击声音不同于其他位置,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膀胱的位置。
这些结论对于医学诊断中对腹部疾病的判断和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保持被试者的舒适和尊重隐私。
2. 实验者要轻轻敲击腹部,避免过度用力。
3. 在实验过程中,实验者要耐心观察和记录所得结果。
参考文献。
腹部叩诊实训报告心得体会

一、实训背景腹部叩诊是临床医学中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主要用于评估腹部脏器的大小、形态、位置和活动度等。
在本次实训中,我们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了腹部叩诊的基本技巧和注意事项,对腹部叩诊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二、实训目的1. 熟悉腹部叩诊的操作步骤和方法。
2. 掌握腹部叩诊的技巧,提高叩诊准确性。
3. 了解腹部叩诊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三、实训过程1. 教师讲解腹部叩诊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学生分组进行腹部叩诊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 学生相互交换体位,进行互叩,教师点评。
4. 学生进行模拟临床病例叩诊,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实训心得1. 操作技巧(1)患者体位:患者取仰卧位,双下肢屈曲,使腹肌放松,便于叩诊。
(2)叩诊手法:以掌指关节为着力点,用腕力进行叩诊,力量适中,避免用力过猛。
(3)叩诊顺序:先从右下腹部开始,依次向上、向左、向下进行叩诊,最后叩诊左下腹部。
(4)叩诊力度:根据需要调整叩诊力度,如确定脏器位置时,可适当加大力度。
2. 注意事项(1)患者腹部有伤口或皮肤破损时,避免在该区域进行叩诊。
(2)孕妇腹部叩诊时,注意避开子宫位置。
(3)叩诊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反应,如有不适,应立即停止操作。
(4)叩诊过程中,注意保持耐心,避免对患者造成心理压力。
3. 临床应用(1)确定脏器位置:通过叩诊,可以判断脏器的大小、形态和位置,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2)鉴别疾病:如肠鸣音增强、振水音、鼓音等,有助于鉴别不同疾病。
(3)评估病情:通过叩诊,可以了解病情变化,如肝脾肿大、腹水等。
五、实训总结通过本次腹部叩诊实训,我深刻体会到以下几点:1. 腹部叩诊是临床医学中一项基本技能,对于诊断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2. 腹部叩诊的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需要反复练习和总结,以提高叩诊准确性。
3.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注重与患者的沟通,关心患者感受,确保操作顺利进行。
4. 腹部叩诊实训不仅锻炼了我们的操作技能,还提高了我们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责任心。
体格检查评分标准—腹部检查

体格检查评分标准—腹部检查一、任务描述本文旨在提供腹部检查的评分标准,以帮助医务人员进行体格检查时对腹部进行准确评估。
以下是详细的评分标准和相关数据。
二、评分标准1. 外观:- 0分:腹部无明显异常。
- 1分:腹部轻度肿胀或略凹陷。
- 2分:腹部明显肿胀或凹陷。
2. 皮肤:- 0分:皮肤正常,无红斑、瘀斑或疹子。
- 1分:轻度红斑、瘀斑或疹子。
- 2分:明显红斑、瘀斑或疹子。
3. 肌肉张力:- 0分:腹部肌肉松弛,无明显抵抗感。
- 1分:轻度肌肉紧张,有轻微抵抗感。
- 2分:明显肌肉紧张,有明显抵抗感。
4. 压痛:- 0分:腹部无压痛。
- 1分:轻度压痛,但患者可以耐受。
- 2分:明显压痛,患者难以忍受。
5. 包块:- 0分:腹部无包块。
- 1分:可触及轻微包块。
- 2分:明显可触及包块。
6. 肝脾触及:- 0分:肝脾不可触及。
- 1分:肝脾可触及,但无明显异常。
- 2分:肝脾可触及,有明显异常。
7. 肠鸣音:- 0分:正常肠鸣音。
- 1分:肠鸣音减弱。
- 2分:肠鸣音消失。
8. 腹部触诊:- 0分:无明显异常。
- 1分:可触及轻微压痛。
- 2分:明显压痛或异常。
9. 腹部叩诊:- 0分:无明显异常。
- 1分:呈现轻微浊音。
- 2分:呈现明显浊音。
10. 腹部听诊:- 0分:无明显异常。
- 1分:可听到轻微异常声音。
- 2分:可听到明显异常声音。
三、数据示例以下是一组腹部检查的评分数据示例:患者A:外观:1分皮肤:0分肌肉张力:2分压痛:1分包块:0分肝脾触及:1分肠鸣音:0分腹部触诊:1分腹部叩诊:1分腹部听诊:0分患者B:外观:0分皮肤:1分肌肉张力:1分压痛:2分包块:1分肝脾触及:2分肠鸣音:1分腹部触诊:2分腹部叩诊:2分腹部听诊:1分根据以上评分标准和示例数据,医务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的腹部检查结果进行评分,以便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腹部健康状况。
四、总结通过本文提供的腹部检查评分标准,医务人员可以对患者的腹部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部叩诊音临床意义:
由于人体被叩击部位的组织或器官的弹性、含气量以有距离体表深浅不一,可产生不同的叩诊音、临床上将此区分为清音、鼓音、浊音、实音和过清音五种。
(一)清音是一种音调低、音响较强、音时较长的叩诊音。
为叩击富弹性含气的器官时所产生,可见于肺组织弹性良好含气量正常的胸部叩诊时。
(二)浊音是一种高音调、音响较弱、音是较短的叩诊音。
在叩击复盖有少量含气组织的实质器官时产生。
见于肝脏、心脏部位的胸部叩诊时,在肺炎因肺含气量减少在胸部叩诊时也可出现。
(三)实音为音调比浊音更高、音响更弱、音时更短的叩诊音。
为叩击不含气的实质性脏器如肝、肌肉时产生,大量胸腔积液和肺完全实变也可出现。
(四)鼓音是一种比清音音响强、音时长而和谐的低音,在叩击含有大量气体的空腔器官时出现,正常人见于胃泡区及腹部叩诊时,可见于气胸、气腹或有较大肺空洞的患者。
检查时鼓音范围的改变均属异常情况
(1)鼓音范围缩小当肝、脾或其他脏器极度肿大,腹腔内肿瘤或大量腹水时,病变部位可出现浊音或实音,导致鼓音范围缩小。
(2)鼓音范围增大或异常鼓音当胃肠高度胀气,人工气腹和胃肠穿孔时,鼓音范围增大或出现于不应有鼓音的部位(如肝浊界内)。
(五)过清音是一种介于清音与鼓音之间的叩诊音,可见于肺组织弹性减弱而含气量增多的肺气肿患者。
1.全腹叩诊腹部叩诊以鼓音为主。
鼓音区缩小见于肝脾极度肿大、腹腔内肿瘤、大量腹水;鼓音区扩大见于胃肠高度胀气、胃肠穿孔。
2.肝脏叩诊肝上界叩诊:由右锁骨中线各肋间从上至下叩诊,叩诊音由清音转为浊音即肝上界。
正常人位于第5肋间,正常肝浊音区(右锁骨中线)为9-11cm。
当触及肝下缘时,应叩肝上界明确肝脏是否真正肿大。
肝下界:自下至上沿右锁骨中线及正中线叩诊至出现浊音或肋下缘,肝下界与结肠、胃等空腔脏器重叠,下界不如触诊准确。
一般叩得的肝下界比触得的肝下缘约高2~3cm;若肝缘明显增厚,则叩诊与触诊结果较为接近。
正常肝上界在右锁骨中线上第5肋间(肝绝对浊音界比相对浊音界位置低一肋骨),下界位于右肋缘下,肝上至
肝下界之间称肝浊音区,正常成人在9~11cm。
瘦长体型者肝上、下界均可低一个肋间,矮胖体型者则可高一个肋间。
a.肝浊音界扩大见于肝脓肿、肝癌、肝包虫、肝瘀血等;
b.肝浊音界缩小见于暴发性肝炎、肝硬化及胃肠胀气;
c.肝浊音界消失代之以鼓音,主要见于急性胃肠穿孔,人工气腹;全内脏转位等。
d.肝浊音界向上移位,见于右肺纤维化、右肺不张、腹水。
e.肝浊音界向下移位,见于慢性肺气肿,右侧张力性气胸等。
膈下脓肿时,由于肝脏下移和膈升高,所以肝浊音区也扩大,但肝脏本身并无增大。
肝区叩痛,可见于肝脓肿、肝炎或者肝脏急剧增大。
3.脾脏叩诊,采用轻叩法。
病人取仰卧或右侧卧位,沿左腋中线上进行叩诊。
正常脾浊音区在左第9~11肋间之间,宽度约为4~7cm,前方不超过腋前线。
脾浊音区缩小或消失见于左侧气胸、胃扩张、鼓肠等;脾肿大时,脾浊音区明显扩大。
有时在左季肋下触不到脾,而叩诊脾浊音界增大,有助于临床诊断。
4.移动性浊音检查时先让被检查者仰卧,由脐部开始向左侧叩诊,直到出现浊音,叩诊板指不动,嘱被检查者右侧卧,再次叩诊变为鼓音即为移动性浊音阳性。
为避免腹腔内脏器或包块移动造成移动性浊音的假象,可在右侧卧位的情况下,向右叩诊直至再次出现浊音,然后嘱患者左侧卧位,叩诊板指不动,再次叩诊该部位转为鼓音,向右侧继续叩诊均呈鼓音,则确定为移动性浊音阳性。
临床意义为腹腔存在游离液体,且液体量超过l000ml.
5、膀胱叩诊用来判断膀胱的膨胀程度,在耻骨联合上方由上而下进行叩诊。
膀胱空虚时该部位叩诊呈鼓音,膀胱充盈时该区叩诊呈圆形浊音区
6、胃泡鼓音区叩诊:位于左前胸下部,呈半圆形的鼓音区,为胃内含气所致;此区缩小或消失见于脾肿大、左侧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肝左叶肿大及急性胃扩张或溺水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