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疾病的医学模型和心理学模型分析

合集下载

3第三章 变态心理的理论模型

3第三章  变态心理的理论模型

第三节Biblioteka 行为模型(一)经典条件反射 一、概 述
非条件反射 强化 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是很重要的学习方式,一直被用来解释某 些顺应不良现象。自主神经系统的很多反应,包括与焦虑和 恐惧有关的反应都是可以条件化的。
二、理论解释 三、治 四、评 疗 价
2.为探索心理障碍的确切原因、诊断和防
治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在变态心理学领域,一些问题如妄想性信 念、歪曲的认知等,是不能单纯用生物学机制 来解释的。
第二节
心理动力学模型
心理动力学模型(psychoanalytic,psychodynamic
一、概

model)
二、理论解释 三、治 四、评 疗 价
第二节
心理动力学模型
(四)防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m) 一、概 述 防 御 特 点 1 在无意识水平进行,非理 性,具自欺性质,但本人不知 道。 2 在伪装歪曲事实,从而减 轻对个体造成的焦虑与罪恶感。
二、理论解释 三、治 四、评 疗 价
第二节
心理动力学模型
(四)防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m) 一、概 述
社会文化模型 家庭模型
第八节
生物心理社会模型
第一节
生物学模型
变态心理的生物学模型(biological model,
一、概

biological paradigm) 又称为医学模型(medical model)或疾病模型
二、理论解释 三、治 四、评 疗 价
(disease model)。
起源于希波克拉底和盖伦的学说。 既是古老的观点 又是最新的理论
1.本我(id)---遵循“享乐主义”(pleasure

自考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

自考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

1 .医学心理学-- 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它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

2 .医学模式-- 指医学的一种主导思想,它是某一时代的各种医学思想的集中反映,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它影响着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果。

3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4 .主观观察法--个人对自己的心理进行观察和分析研究,传统上称为内省法。

5 .纵向研究--对同一批对象在一定时期内作连续追踪研究,从而探讨某一问题的发展规律。

6 .前瞻性研究-- 纵向研究的一种,是以现在为起点追踪到将来的研究方法。

7 .回顾性研究--纵向研究的一种,是以现在为结果,回朔到过去的研究方法。

8.行为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正常和病态行为包括外显行为及其伴随的心身反应型式,都可通过学习过程而形成。

这样,学习就成为支配行为和影响心身健康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行为学习各环节的干预,可以用于矫正问题行为,进而治疗和预防疾病。

9.强化--某些环境刺激对行为反应产生促进作用的过程称为强化。

10.消退-- 非条件刺激长期不与条件刺激结合亦即取消强化,条件反射可逐渐消失,这被称为消退。

或者行为的结果是原有的积极刺激减少,从而使行为反应逐渐减弱,即R → S (积极)↓→ R (减弱)的关系11.正强化-- 行为的结果是积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该行为逐渐增强,即R → S (积极)↑ → R (促进)的关系,这称为正强化12.负强化-- 行为的结果是消极刺激减少,从而使该行为逐渐加强,即R → S (消极)↓ → R (促进),这属于负强化13.惩罚-- 行为的结果是消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行为反应逐渐减弱,即R → S (消极)↑ → R (减弱)的关系,这属于惩罚14.经典条件反射-- 指某一中性环境刺激(铃声、气味、语言等)通过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结合的强化过程,最终成为条件刺激,从而也能引起原本只有无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行为反应。

医学心理学-心身疾病

医学心理学-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综合评估
采用全面评估,包括心理测量和体格检查等, 以确定疾病的原因和严重程度。
药物治疗
根据具体症状和病因,采用药物治疗来缓解 疾病相关的生理和心理症状。
心理疗法
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心理教育和心理支持等 心理疗法,帮助患者调节情绪、改变不适应 的行为模式。
生活方式管理
改变生活方式,包括良好的饮食、规律的运 动、健康的睡眠和应对压力的方法,对心身 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很重要。
医学心理学-心身疾病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身相互关系的学科,心身疾病是一类身体状况受心理因 素影响的疾病。
心身疾病的定义和概念
心身疾病是指身体疾病和心理因素之间存在密切关联的疾病,包括身体症状受心理因素影响、心理因素 导致身体健康恶化等。
心身疾病的发病原因
心身疾病的发病原因包括遗传因素、生物学变化、心理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 等,综合影响导致身体和心理的不平衡。
心身疾病防治的策略
1. 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增加公众对心身疾病的认识和理解。 2. 加强心身医学的研究,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和干预策略。 3. 建立心身医学团队,促进医生、心理学家和社会工作者的合作。
心身疾病的未来研究方向
1
基因与心身健康
探索基因、表观遗传和心身疾病之间的关系,为疾病预防和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心身疾病的常见类型
• 功能性疾病:如紧张性头痛、肠易激综合征等。 • 身体化障碍:体验到身体症状但无明确医学解释。 • 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 • 疼痛性疾病:如慢性疼痛综合征、疼痛失调等。
心身医学模型的应用
心身医学模型将心理因素纳入临床实践,通过整合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为心身疾病 的治疗提供综合性的方法。

有关心理异常的理论模型

有关心理异常的理论模型

• 病因
心剪发展旳固着、退行 症状是内心两种势力斗争到达妥协旳成果 无意识中欲望以症状形式体现出来。
• 治疗
自由联想、释梦、解释等
• 新弗洛伊德流派
强调自我 强调客体关系
病因: 客体关系问题等
治疗措施: 对于阻抗和移情旳分析
• 对心理动力学旳评价
首次利用心理学原了解释异常现象 其理论、概念、措施等至今仍具有影响力 心理动力学理论旳局限
• 治疗措施:
认知建、认知行为矫正等
• 对认知治疗理论旳评价: 目前具有很强旳影响力 认知治疗理论旳局限
人本主义模型
人本学派强调成长和 自我实现,而不是治 愈疾病或缓解症状
• 病因:
个体具有旳指向健康和个人成长旳自然倾向受 到了阻碍或歪曲,无法发挥作为人所具有潜能
• 治疗:
提供良好旳成长环境,使个体朝着具有社会建 设性和个人自我实现旳方向发展
推荐影视
• 少女初体验(Prozac Nation)
药物治疗
• 爱德华大夫(Spellbound)
精神分析治疗
• 分析(Analyze This)
精神分析治疗
• 发条橙(A Clockwork Orange)
行为治疗
• 诊疗系统 • 治疗措施
医学治疗措施、药物
心理学模型
• 心理动力学模型 • 认知行为模型 • 人本主义模型 • 社会和人际间关系旳观点
心理动力学模型
• S.Freud旳观点:
意识、前意识、无意识 人格构成:本我-遵照快乐原则
自我-遵照现实原则 超我-遵照至善原则 焦急与心理防御机制 性心剪发展旳不同阶段
认知行为模型
• 行为治疗理论观点 • 认知治疗理论观点

第二章 异常心理行为的理论和模型

第二章 异常心理行为的理论和模型
❖ 3.霍妮注重人际关系、文化因素、基本的焦虑,以 及实际生活环境问题在心理障碍中的作用。她将自我 分成真实的自我、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三种基本 的存在形态,创立了霍妮疗法。
❖ 4.埃里克森首次提出“自我同一性”的概念。
防御机制理论
❖ (1)心理防御机制是,个体的潜意识,渴望保护自我的统一性 不受威胁,并使自己从未解决的挫折和冲突中得到解脱的手段。
神经生理化学
❖ 神经递质:在神经系统以传递的方式进行信息交 流和相互作用的化学物质
❖ 对心理病理过程起着重要作用的神经递质:ACh (记忆学习,AD、失眠)、5-HT(情绪,抑郁 )、DA(运动行为,Sc、PD)
❖ 乙酰胆碱:阿尔采默氏综合症 ❖ 多巴胺:精神分裂症 ❖ 内啡肽:强迫症 ❖ GABA:镇定药物 ❖ 去甲肾上腺素:抑郁症、焦虑障碍 ❖ 5-羟色胺:强迫症、抑郁症、饮食障碍
❖ 最有影响的有四个人物和一个相关领域: ❖ 四个人物:安娜·弗洛伊德 、卡尔·荣格 、阿德勒 、
埃里克森 ❖ 一个相关领域:客体关系
❖ 1.荣格创立了分析心理学,他将人格分成自我、个 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个部分,提出了荣格心理疗 法。
❖ 2.阿德勒认为,人的行为的主要动机不是性驱力, 而是为了获取个人目标和克服“自卑情结”。
行为的遗传学
躁狂抑郁症病人亲属

父母

子女

同卵双生

异卵双生
患病率(%) 11.5 22.2 95.7 23.0
行为的遗传学
精神分裂症病人亲属

父母

子女

同卵双生(同居)

同卵双生(分居)

异卵双生

同胞兄弟姐妹

第二章 变态心理几大理论模型

第二章 变态心理几大理论模型



治疗方法
1、治疗前准备 2、操作方法

并发症及其处理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生物医学模型的评价
生理系统与心理障碍之间的关系阐明利于 治疗:治疗快和便宜。 现代影像学工具为脑与心理障碍之间的关 系提供了有效的研究手段。 心理障碍与生化异常的关系问题 心理外科手术的局限 生物学研究的伦理学问题
[机理] 氯丙嗪能选择性阻断中脑—皮质和中脑— 边缘系统通路中D2R而发挥抗精神病作用。 氯丙嗪是 D2-R的阻断剂。
素质因素

很多精神疾病患者看来与脑损伤或其他的躯体疾 患无关,器质病因论者认为精神疾患与病人的素 质有关。 一般认为脑损伤或其它生物躯体性损害,可能不 是所有神经症、精神病和人格障碍的直接原因; 应激反应经历、个人内心矛盾冲突、适应不良习 惯都可能诱发精神疾病,但是这种情况只有易感 或脆弱素质的人才会激发患病。

精神分析的治疗


精神分析的心理治疗可以看作是一种“学习”过程,在个 体的发展过程中曾一度被阻断,产生了固着,并出现了相 应的心理异常症状;而治疗则是让病人在更舒适更安全的 情境下重新体验过去的情感,领悟到其心理异常的症结。 精神分析治疗技术 自由联想 释梦 阻抗 移情和反移情 解释
心理动力学的贡献
4、精神分析在心理治疗中的不足


他过分夸大了无意识的作用。 他的“泛性论”观点,认为生物学的性本能冲动 决定着人的一切行为活动,是整个人格的基础。 他把人的社会属性和人的生物属性,看成是一对 不可调和的矛盾。对人类的未来引出了悲观的结 论。 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中,有些原理、原则完全是 猜测,或是纯粹虚构出来的,因此,其主观唯心 主义倾向也受到批评。
咨询师:你看,现在你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开始 说“应该...”,现在说“不应该...”,你是否意味着“如我 有目标,我会更好些,我会更开心些,对吗”? 来访者:是。 咨询师:现在能否看清楚“如有目标,我会好些”和“我应 该、我必须、我不 得不”之间的不同?哪个是你能去做 到的。 来访者:是的。 咨询师:好,差别在哪儿? 来访者:(笑)我只是同意你的看法。

第二章变态心理的理论模型

第二章变态心理的理论模型

第二章变态心理的理论模型教学目标:1、掌握变态心理的医学模型、心理动力学模型、行为认知模型的主要内容2、熟悉变态心理的人本主义模型、社会文化模型的主要内容。

3、了解变态心理的心理应激理论模型、生物-心理-社会模型的主要内容产生与发展教学重点:医学模式对心理异常原因的解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异常的解释、行为认知模型的主要内容、人本主义模型对心理异常的解释及社会文化模型对心理异常的解释教学难点: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异常的解释、行为认知模型的主要内容及人本主义模型对心理异常的解释教学方法:讲授法、举例说明法、PPT演示教学时数:9学时教学内容:具体如下:引言:变态心理的理论模式,是指对变态心理产生的原因、发展规律和诊断治疗原则进行解释的各种理论或假设。

有关变态心理学的理论模式很多,本章将围绕目前影响最大的几种理论模型进行讨论,包括医学模型、心理动力模型、行为认知模型、社会文化模型等,同时对近年来兴起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模型给予介绍。

第一节医学模型变态心理的医学模型是由希波克拉底和盖伦发展起来的。

希波克拉底把心理异常解释为体内四种体液的不平衡,盖伦则认为是由于大脑发育不完善。

这种把心理异常归为躯体因素的解释称为医学模型或生物学模型。

克雷佩林最早、最系统地应用医学模型对心理异常进行分类。

他本人也成为公认的现代精神病学的奠基人。

列举:克雷佩林对变态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贡献。

1、克雷丕林(Emil Kraepelin)是享有世界声誉的德国精神病学家,生于1856年,殁于1926年10月7日,终年70岁。

2、他通过精神科临床观察,发现精神症状的综合也可表明为某一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状的存在表示精神分裂),因此他按照此法对精神疾病进行分类、诊断。

他提出的这一精神疾病分类系统,被发表在1883年的《精神学教程》(第一版)中。

3、克雷佩林把整个精神病分为三大类:(1)伴有精神障碍的已知的躯体疾病(包括脑疾病、躯体病、中毒等);(2)未见病理解剖所见的内因性精神病(真性癫痫、早发性痴呆、躁狂抑郁症等);(3)人格的偏离和反应状态(包括病态人格和心因性反应等)4、克雷佩林确信精神病的原因是具有纯粹的器质性基础的,他最初考虑的是遗传与心理异常的关系,后来又重视代谢过程的因素以及心身关系各方面的变化。

精神疾病的心理疾病模型与治疗策略

精神疾病的心理疾病模型与治疗策略

精神疾病的心理疾病模型与治疗策略精神疾病是一类严重影响个体心理状态和社交功能的疾病,其病因和机制一直备受关注。

过去,心理学家们采用了多种理论模型来解释精神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并提出了多种治疗策略。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心理疾病模型,以及对应的治疗策略。

一、心理疾病模型1. 生物医学模型生物医学模型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模型,它认为精神疾病是由生物学因素引起的。

例如,遗传因素、神经化学物质的不平衡以及脑结构的异常等被认为是心理疾病的病因。

在治疗上,药物治疗和物理疗法是主要的策略。

例如,抗精神病药物被广泛应用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

2. 心理动力学模型心理动力学模型强调个体潜意识中的冲突和不同心理阶段之间的互动对于心理疾病的影响。

该模型认为,人格发展和童年经历的不良影响可能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

治疗策略常常包括精神分析和心理疗法等,通过探索患者的潜意识和解决内心冲突来改善心理症状。

3. 行为模型行为模型关注个体的行为和环境之间的互动对于心理疾病的影响。

它认为不适应的行为和环境条件可能导致心理疾病的发展。

治疗策略主要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和行为疗法。

通过改变负性思维模式和培养积极行为习惯,患者可以逐渐克服不良行为和情绪问题。

二、治疗策略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最常见也是最常用的心理疾病治疗策略之一。

药物可以通过调整神经递质水平和改善脑区功能来减轻症状。

例如,抗抑郁药物可以提高患者的情绪状态,而抗焦虑药物可以缓解焦虑症状。

然而,药物治疗并非对所有患者都有效,且可能存在副作用。

2. 心理疗法心理疗法是一种基于心理学理论和技术的心理疾病治疗策略。

不同类型的心理疗法适用于不同的心理疾病,例如精神分析、认知行为疗法、家庭疗法等。

通过与专业心理治疗师的面对面交流,患者可以探索和解决内心冲突,改变不健康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3. 康复计划康复计划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疾病治疗策略,旨在帮助患者恢复和重新适应社会生活。

康复计划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心理疗法、职业培训、家庭支持等多个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疾病的医学模型和心理学模型分析
心理疾病是一种影响人们心理健康的疾病,它不仅对患者的日常生
活和人际关系造成负面影响,还可能对整个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为了
更好地理解和干预心理疾病,医学模型和心理学模型被广泛应用于相
关研究与临床实践。

本文将就心理疾病的医学模型和心理学模型进行
深入分析。

一、医学模型的分析
医学模型是基于生物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等医学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旨在帮助诊断、治疗和管理心理疾病。

医学模型主要关注疾病的生物
学基础,强调通过物理检查、实验室测试和药物治疗等手段来解决患
者的心理问题。

1. 疾病诊断
医学模型在心理疾病的诊断上具有重要意义。

它通过检查患者的身
体症状、生理指标和实验室结果,以确定他们是否患有某种心理疾病,并对病情进行分类和分级。

例如,在抑郁症的诊断中,医学模型会考
虑到患者的睡眠质量、食欲和体重变化等生理指标。

2. 药物治疗
医学模型在心理疾病的治疗中广泛使用药物。

例如,抗抑郁药和抗
焦虑药被用于治疗抑郁症和焦虑症等常见心理疾病。

医学模型通过药
物的生物学机制,调节神经递质的水平,缓解患者的心理症状,并提
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3. 生活方式管理
医学模型注重通过生活方式管理来改善心理疾病患者的病情。

这包括饮食、睡眠、运动和压力管理等方面的指导。

例如,对于焦虑症患者,医学模型可能建议他们通过适度运动、规律作息和学会放松来减轻焦虑情绪。

二、心理学模型的分析
与医学模型相比,心理学模型更加关注个体的心理过程、行为和环境因素对心理疾病的影响。

心理学模型强调心理因素在心理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其目标是帮助患者理解和改变不健康的心理认知和行为模式。

1. 心理评估
心理学模型通过心理评估,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

这包括使用各种心理测量工具和问卷调查,以获取患者的心理特征、心理问题和自我评价。

心理学模型注重通过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的干预计划,以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

2. 心理治疗
心理学模型在心理治疗中起着关键作用。

心理治疗通过认知行为疗法、解决问题疗法等方法,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不健康思维和行为习惯,并培养积极的心理态度和行为方式。

心理学模型注重通过心理疗法,促使患者调整心理机制,提升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

3. 应对技巧训练
心理学模型注重通过应对技巧训练,提高心理疾病患者的问题解决和应对能力。

这可能包括应对社交焦虑的训练,以及应对压力和负面情绪的技巧学习。

心理学模型通过培养患者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心理压力和挑战。

结论
综上所述,心理疾病的医学模型和心理学模型在理解和干预心理疾病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医学模型注重疾病的生物学基础和药物治疗,而心理学模型更关注心理过程、行为和环境因素对心理疾病的影响。

这两个模型相互补充,共同为心理疾病患者提供全面的治疗方案。

在未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医学模型和心理学模型在心理疾病领域的应用,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