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心理学 第二章 旅游者知觉

旅游心理学 第二章 旅游者知觉
旅游心理学 第二章 旅游者知觉

第二章旅游者感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心理认知过程所包含的内容

2、掌握感觉、知觉的概念及其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理性认识感觉、知觉的能力,能够科学地看待人的心理认知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学生运用自己的感觉和知觉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重点难点:

重点:感觉的概念、分类及规律,知觉的概念和特性,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难点:知觉的特性

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法,PPT演示,课堂讨论

新课导入:

第一节感觉

人类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是以认知过程为基础的,而感知觉是认知过程的开始。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认识和审美判断,也是以感觉和知觉为基础的,不同的人面临相同的风景会产生不同的旅游感知觉反应。因此,要理解人们的旅游行为,就要首先懂得感知觉。旅游经营者做广告,搞宣传,及旅游产品开发,实际上都是通过影响人们的感知觉进而影响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评价及旅游态度。

一、感觉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说到“感觉”这个词,如“我对他的感觉不太好”“我感觉完成这项任务挺困难的”等等,这里的“感觉”的意思是“觉得”,与心理学的专有名词“感觉”的意思并不相同。

1.感觉的概念:在心理学中,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的功能

感觉在人类的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感觉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

端。通过感觉,人们既能认识外界事物的颜色、明度、气味、软硬等属性,也能认识自己机体的状态,如饥、渴等,从而有效地进行自我调节。借助于感觉获得的信息,人们可以进行更复杂的知觉、记忆、思维等活动,从而更好地反映客观世界。其次,感觉是维持正常心理活动的重要保障。实验表明,在动物个体发育的早期进行感觉剥夺,会使动物的感觉功能产生严重缺陷;人类也无法长时间忍受全部或部分感觉剥夺。感觉剥夺会使人的思维过程混乱,出现幻觉,注意力不能集中,甚至还会有严重的心理障碍。

3、感觉的分类(外部感觉、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是由外部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和皮肤感觉(触觉、温度觉、痛觉);内部感觉是由来自身体内部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又叫内脏感觉,包括饿,胀、渴、窒息、恶心等感觉)

(1)视觉:很多商家在广告设计、营业场所的设置及产品包装上·都非常倚重视觉因素。营销信息的视觉因素常常充分表明一种商品的属性。通过对商品的规格、风格、明亮度及区别于其他竞争商品的特色等的介绍·商品的价值就通过视觉渠道得到了传递。颜色的象征价值和化意义非常丰富。在许多营销战略中,颜色都居于中心地位。在考虑广告、包装、甚至营业场所装饰上,颜色的选择都是非常慎重的。有些颜色(尤其是红色)易使人兴奋,而有的颜色(如蓝色)则使人情绪平和。颜色能够引发积极或消极情感的力量,使其成为广告设计中的重要考虑因素。

(2).听觉:声音的多方面都会影响消费者的情感和行为。在消费者行为中,有

广泛用途的两大研究领域是:背景音乐对情绪的作用和讲话速度对态度变化及信息理解的影响。例如,饭店、餐馆、商场的背景音乐能创造适宜的购买情绪}导游通过改变语速以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等。

(3)嗅觉:气味可使情绪激动.也可使情绪缓和,它们能引起回忆或是缓和压力,人们对气味的一些反应,源于气味与他们早期经历的联系。例如婴儿粉(baby —powder)之所以经常在香水中被采用,是因为这种气味意味着舒适、温暖和喜悦

(4)味觉

味觉感官有助于我们对许多产品感受的形成。所以,饭店的餐厅、餐馆、食品店总是忙着开发新味道来取悦消费者不断变化的口昧。

基本规律

(5)触觉

相对而言,对触觉刺激影响消费者行为效果的研究较少,但日常观察表明这一感觉渠道也很重要。

触觉信号具有象征意义。人们将织物及其他产品的质地与产品属性相联系,通过对衣料寝具或室内装璜品的材料感觉,来判断其华丽程度及质量·是粗糙还是光滑,是有弹性还是无弹性.光滑的丝织品是豪华的代名词,而斜纹棉布则被认为结实耐用。

4、感觉的规律

(1)适应现象: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人道感觉发生变化的现象

“审美疲劳”,很多人旅游的次数多了,看什么都激发不起游兴就是这个道理

三峡——“大水库”?耳目一新的感觉很重要

视觉适应包括明适应和暗适应两种。当我们从暗处来到光亮处,刚开始会觉得目眩,看不清周围的东西,几秒钟以后才逐渐看清周围的物体,这叫明适应。明适应使视觉器官在强光的刺激下感受性降低了。当我们从光亮处来到暗处,开始什么也看不清,若干时间后才逐渐看清周围事物的轮廓,这叫暗适应。暗适应使视觉器官在弱光的刺激下感受性提高了。

生活中也常常能观察到听觉适应的现象。例如,去参加一个舞会,刚到舞会现场时会觉得音乐声很强,呆一会儿后,会觉得音乐声没有刚开始听起来那么大。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句话说的是嗅觉适应。

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有味觉适应的经验。如果我们把一种物质放进嘴里,很快,物体的味道实际上消失了。而且,对一种味道的适应能显著地影响到随后吃进的东西的味道。例如,当我们吃了甜的食物,再吃酸的食物时会觉得更酸。

触压觉的适应较快、较明显。例如,戴手表的人平时不觉得手腕上有重物。温度觉的适应也较快,大约三四分钟后便能感受到。痛觉是很难适应的。

(2)对比现象:

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例如,同样两个灰色方块,放在黑色背景上比放在白色背景上看起来亮些。“月明星稀”也是感觉对比的现象。不同刺激先后作用于感受器时,便产生继时对比。例如,吃了糖果后再吃苹果,会觉得苹果是酸的。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生活中,我们能体验到味觉和嗅觉的相互作用。如果闭上眼睛,捏住鼻子,我们将分不清嘴里吃的是苹果,还是土豆;感冒的人常常味觉不敏感。例如,切割玻璃的声音会使人产生寒冷的感觉;看见黄色产生甜的感觉,看见绿色产生酸的感觉;红、橙、黄色使人产生暖的感觉,绿、青、蓝使人产生冷的感觉。

(3)联觉现象:联觉,是指各种感觉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是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在鲜艳颜色作用下,人会提高进餐的速度,KFC,MC的餐厅环境为红黄两色而在素雅的色彩影响下,人会比较放松,西餐厅。

作为服务人员,酒店服务员也好导游也好,都应该注意自己的服饰的颜色带给客人的感觉。

二、知觉

1、知觉的概念

任何一种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当我们把对事物的不同个别属性加以综合时,就产生了对事物的全面的反映。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换言之,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知觉的反映要借助过去的经验,有有记忆和思维的参与,中国自古有“见识多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客观世界的事物多种多样,同一时间内,存在于我们感知范围内的事物数不胜数,人的器官和大脑接受加工信息的能力是由限的,我们不能同时感知到所有这些事物,而是根据当前的需要选择其中一部分作为知觉的对象,而其他事物作为背景。知觉在一定的时间内并不感受所有的刺激,而仅仅指向能够引起注意的少数刺激,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绿叶丛中一点红;在看旅游合照时,我们可以从照片中找到自己;

eg:看杂志,画报时碰到英文,你会怎么办?

同样,在看旅游画册时,人们往往会忽略文字说明.那如何引起人们的注意知觉的对象和背景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这表现在知觉的对象和背景可以互相转换。如当导游讲解时,导游的讲话成为游客知觉的对象,而周围其他声音是背景。如果这时候某游客听到周围其他人在讨论一个他感兴趣的话题,就会把注意力转移到别人谈话内容上。这时,别人的谈话成为该游客知觉的对象,导游讲解成为背景。

有经验的旅游者多会仔细听导游讲解,并阅读游览手册,这样浏览景观时会更加全面、深刻,也就会对景观进行正确的知觉选择。。有些游客在游览完故宫后会说:“房子真大,不过都差不多,没什么可看的”,说明游览没有成功,缺少必要的历史知识。

由知觉的选择性我们可以想象,提供同样的刺激环境众人可能不会得到同样的知觉反应。对儿童来说,儿童娱乐设施和活动设备更容易引起他们的知觉。一般情况下人情绪低落时,就不愿意观察周围的事物,或逃避周围的环境;而心情高兴时,就会对一切感兴趣。旅游工作者应该善于观察旅游者,调动旅游者的旅游情绪,使其全身心投入旅游活动中。

(2)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对象是由许多部分组成的,各部分具有不同的特征,但是人们只要感觉了个别属性或主要特征,就可以根据经验知道它的其它属性或特征,从而整体整体知觉它,理学中通常称此倾向为整体性。如一个人换了不同衣服或发型,他的朋友仍然认识他,一首乐曲只要旋律不便,不管用什么乐器演奏,都会把它感知成同一首曲子。

人们对旅游环境的刺激进行选择时,并不是凌乱的,而是把它们组织成一个整体,

或一个有意义的东西。苏州园林中,山石、流水、小桥、植物、楼亭单独看起来没有任何趣味,但组合匹配起来就会构成各个角度看起来都不同的精美画面。有时候,由于刺激物的特征并不十分清楚,我们常根据以往经验,将空间上彼此接近的刺激物,知觉为一个整体。如在实际的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常把天津和北京作为一个整体来人事,原因是两地距离较近,因此,很多旅游者游了北京还要到天津。也正是因为两地距离近,使一些旅游者忽略了两地的不同之处,使得一些旅游者游览了北京,觉得天津也差不多,没什么看的,就不去天津了。所以对于旅游公司来说,这一特点可以运用到旅游广告的画面处理上,如对于相似的景点,要尽量找出不同的特殊之处,吸引旅游者兴趣。

(3)知觉的理解性:人的知觉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人在感知某一事物时,总是借助已经获得的有关知识经验,对当前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力图解释它究竟是什么,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在对知觉对象理解的过程中,经验是最重要的。比如一首歌,如果是人们熟悉的,只要听一个片段就知道是哪首歌,并知道后面的旋律是什么。由于不同的人对歌曲的熟悉程度不同,因而决定了人们在识别歌曲之前所需要听到的那首歌的片段的长短也不同,不是很熟悉那首歌的人比熟悉那首歌的人需要听到的歌曲片段要长一些。如黑色斑点狗。知觉的理解性在旅游者旅游中具有重要意义,它直接影响到知觉的速度和完整性。如我们去故宫游览,缺乏知识背景的农民和专业的历史学家,感觉就会完全不同。农民不了解历史背景,就很难联想到相关的景象,旅游的乐趣也会大打折扣,只会发出“房子真大,但是都一样,没什么看法”的感叹。所以导游对成人和儿童的讲解内容不一样,文化层次高和文化层次低的人讲解的内容也不一样。

(4)知觉的恒常性:虽然世界万物时刻都在发生着变化,但是人的知觉却没有时刻随着知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是根据已有的知觉经验,仍然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对物体的知觉,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如,白酒不论盛在何种颜色的杯子里,人们总知道它是无色透明的。用用旅游知觉的恒常性,可以开发旅游产品,如深圳“世界之窗”,游客对缩小若干比例的罗浮宫、白宫、埃菲尔铁塔、金字塔等景观模型,仍会有身临其境、一日游遍世界、美不胜收的感觉。

三、影响旅游者知觉的因素:影响旅游者知觉的因素主要有主主观和客观两种,主观因素包括旅游者的兴趣、需要和动机、经验和期望、个性、情

绪、其他个体因素(如收入、年龄、性别、职业、家庭结构、国籍、民族、态度、信仰、社会地位等)。客观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

1、刺激物的新奇度:旅游者希望通过旅游看到与平时生活中不一样的内容,他们要求新奇、有趣且难忘。所以城市人因看到田园风光而激动兴奋,乡村人因看到大都市的高楼大厦、购物中心而高兴不已。世界上到处是山和水,为什么桂林山水、九寨沟的景色会让人觉得特别美?因为那里的山水变化多端,而且搭配组合使人愉悦。而辽阔大草原和单调的大海也同样吸引人,因为这类风景能极大开阔旅游者的视野。

2、刺激物的色彩:旅游产品中的颜色对旅游者知觉有很大影响,特别是颜色对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比如黑色在中国会让人想到悲哀,因为代表着死亡和丧葬的气氛,是中国人忌讳的颜色;而故宫要以金黄和红色为主,显出帝王宫殿的威严与雄伟;在儿童乐园里,游乐设施的颜色要活泼、鲜艳、多彩。所以,对旅游饭店、旅游交通、旅游纪念品等都应考虑到颜色对旅游者的影响。

3、刺激物的变化:刺激物的变化能引起旅游者的知觉,比如在昏暗的地方突然出现一道强光,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对于久居城市的人来说,自然界的风声、水声、鸟叫声及当地人的山歌、音乐、口音等都是他们感兴趣的,加上导游的精彩讲解更能打动旅游者的心;

第二节知觉的心理定势

心理定势就是指心理上的“定向趋势”。它是人们对于某一对象的共同心理与行为倾向。心理定势是导致知觉歪曲的影响因素,它可能会造成信息的失真,掩盖知觉对象的本来面目。

一、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它是指当人们第一次接触某个人或事物时,留下的印象比较深刻,成为一种心理定势而难以改变。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eg第一次进入一个新的旅游地,第一次接触到当地居民,第一次吃

到的食物,第一次看到的景色。都会形成一种心理定势而难以改变。第一个接待人员热情,当地人都好客。第一顿饭菜不好,所有的饮食都糟糕—以偏概全。作为旅游接待人员,要努力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给客人良好的第一印象。

二、晕轮效应:也叫光环效应。它是指从对象的某种特征推及对象的整体特征,从而产生美化或丑化对象的印象。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例如:一白遮百丑,爱屋及乌,情人眼里出西施。

在提供服务时,要避免劣质服务,否则将扩大到企业的整个产品和服务。

eg:酒店一间客房失窃,黑店,贼店,看谁对你笑都是不怀好意的。但是,也不能利用旅游者的晕轮效应,取得旅游者的好感和信任,来坑害旅游者。

eg:殷勤的导游一路周到的服务,取得客人信任后带客人去买假货。温柔一刀

三、经验效应:个体凭借以往的经验进行认识,判断,决策,行动的心理活动方式。

一般来说,经验越丰富,认识越深刻,但同时,又有局限性,受时间,地点,环境的限制。

eg:客人在长江上要下水游泳。(想当年毛主席还畅游于此呢!)

导游凭往常的经验接团(广东农民团)

四、刻板印象:指人们对某个事物或物体形成的一种概括固定的看法,并把这种观看法推而广之,认为这个事物或者整体都具有该特征,而忽视个体差异。

刻板印象是一种使人产生偏见的社会心理效应。我们必须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自觉克服这一效应给我们带来的消极影响,力求历史地、全面地、正确地认识我

们周围的人和事,减少判断和决策的失误。

男性和女性刻板印象表(来源:石蓉华主编,现代社会心理,1989)女性刻板印象:喜欢聊天、机敏圆滑、温和、善解人意、安静、对安全有强烈要求、笃信宗教、爱整洁、喜好文艺、推理能力差、注意自己的容貌、比男性更多于生活的忍受,缺少欢乐、发泄怒气的对象、想象丰富、好嫉妒、忠实于婚姻、重道德价值

男性刻板印象:攻击性、独立性、情绪稳定、客观、支配、主动、竞争性强、富于逻辑性、直率、喜欢冒险、从不哭泣、自信、野心、爱好教学与科学、善于经商、善决断、临危不惧、能分清理智与情感、值得信任、不怕打击、智商较高、好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

法国人:爽朗,热情,乐于交谈,不守时

英国人:冷静,拘谨,绅士风度

美国人:自由,热情

德国人:守时,严谨

eg:同一个笑话讲给不同国家人听的反应。美国人听完就会哈哈大笑,英国人听完后会笑一下,过一分钟后会大笑,德国人听后会很认真的问你为什么好笑,犹太人没等你说完,就会说这个笑话我早就讲过了!提问:穿警服的是不是一定就是警察?

五、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指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给人留下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也会存留很长时间。

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这两种现象很常见。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交往的初期,即在延续期还生疏阶段,首因效应的影响重要;而在交往的后期,就是在彼此已经相当熟悉时期,近因效应的影响也同样重要。

六、投射效应:投射效应是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例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己度人

第三节旅游活动中的知觉

意境地图的概念:旅游者感知距离的空间地点的排列连线,由道路、明显的标志物和行政区划。

一、旅游者对旅游时间的知觉:旅速游缓,一切活动准时

设计旅游线路的时候就要注意,旅途上的时间不能超过行程的1/3。

二、旅游者对旅行距离的知觉:距离对旅游的阻止和激励作用

阻止作用:“距离的摩擦”旅行距离越长意味着人们付出的金钱,时间,体力情感方面的代价越高,由此产生的期望值也越高,如果不能得到足够的利益补偿这些代价,旅游行为就不会产生。

激励作用:“距离产生美感”地域差异性越大,对人们产生的吸引越大(外教对中国的印象)

三、对旅游交通工具的知觉:

1、飞机

2、火车(2011年7月23日动车追尾事件)

3、其他(汽车,轮船)

四、旅游者对旅游环境的知觉

1.旅游环境:能够培养旅游感情,激发旅游动机的受旅游者欢迎的景观,旅游接待设施,旅游服务等,都称为旅游环境。

宏观:自然社会经济状况

城市:地域特色,接待设施,社会风尚

景点:特色

2.软、硬环境与旅游

硬环境:基础设施设备,接待能力,景区的景观性

软环境:社会环境,习俗,思想观念,旅游地当地居民素质

触动旅游者内心深处的,不是美丽的风景,舒适的住宿,而往往是淳朴的民风,特殊的民俗,周到的服务,热情的问候,从这个角度来讲,软环境的打造对于旅游的长远发展来看,就显得更为重要。

教材上对人的认知方面内容自行阅读◆

钱钟书:想了解一个人,那就和他旅行吧

陌生――单方注意――双方互动――友谊感的形成

旅游决策阶段的知觉印象影响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

旅游消费行为实施阶段的知觉印象影响旅游者对旅游行为的满足感和享受感。旅游者在这二个不同阶段对旅游目的地知觉的特点提示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一要加大旅游宣传的力度,提高旅游促销宣传的质量,努力推出一个良好的景区景点形象;二要着力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以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赢得旅游者的满意,使其通过旅游活动获得美好的享受。

意境地图(mental map)是反映人脑对地理环境记忆能力和联想状况的地图,又称印象地图或心理感知地图,构想地图。主要反映个人对他生活圈内环境的认识水平,有时也泛指某一民族(或文化)所掌

握的地理知识的范围。意境地图最明显的特征是详近而略远,即图中心部位较为详实,图边远部分较为疏虚,反映作者地理空间的圈层概念。

原始的地图大都属于意境地图。如古代埃及人用彩色描绘在纸、草、叶片上的金矿巷道;近代太平洋南部岛屿上的渔民,用椰枝椰壳编织的岛屿分布和航线图形;北美洲爱斯基摩人在皮革上描绘的海湾地图等。现在,意境地图被用于教学和智力测验。其功能为:1.为陌生者指引道路;2.重现已知环境的空间位置,属性和影像;3.作为辅助记忆的工具;4.构成和存储地理知识;5.反映联想或虚拟的世界。通过意境地图的测试,可了解旅游者的爱好,地理教学的效果,探索意境地图与认识论和心理学的关系。

2、意境地图是根据人们对环境及方位的记忆而绘出的一种概念性地图。不考虑比例尺、坐标等数学精度,只是描绘记忆中的某地环境轮廓。用于测试人们对坏境方位和地图印象的深浅程度,不仅受地理知识影响,也受政治形势和新闻事件影响。意境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常因人、交通工具而异。甲经常步行,可能将这两点间的距离画成很长;乙经常乘汽车,可能将其画得很短。这是因时间错觉造成的误象。意境地图的质量也随着人们地理知识、地图知识和定向测距能力的提高而提高。

对旅游条件的知觉

对旅游者来说,旅游地的旅游条件包括旅游活动的时间、据旅游地的路程、旅游交通工具的优劣、旅游服务设施和服务质量的好坏、旅

游资源的价值,等等。人们对旅游的旅游条件的知觉影响到人们的旅游态度和旅游行为。

一、对旅游时间的知觉

旅游者对旅游活动时间知觉的要求因动机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总的要求是:旅途要快、游览要慢、一切活动要准时。

二、对旅游距离的知觉

长距离旅游需要花费的时间和金钱多,对旅游行为起到阻止作用;另一方面,距旅游地越远的地方,旅游地环境与客源的的差异也就越大,因而对旅游行为又产生激励作用。

三、对旅游交通的知觉

常见的旅游交通工具有飞机、汽车、火车、轮船、出租车、私家轿车,等等。旅游者对旅游交通知觉上的差异决定他们旅游时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以及他们对交通工具的期望。人们对旅游交通工具知觉上的总体要求是:舒适、安全、快捷、方便。

四、对旅游目的地的知觉

对旅游目的地的知觉是指人们在前往某一旅游目的地之前对该目的地的知觉,和对亲眼所见并身临其境的旅游目的地的知觉。前者的知觉结果影响对目的地的选择,后者的知觉结果影响它的消费行为和后续行为。人们对旅游目的地知觉的形成,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的影响:媒体的宣传和信息、亲朋好友的口头介绍和自己的亲身经历。但无论是通过单方面还是多方面信息渠道形成的旅游地知觉,都可能是不全面,甚至是不正确的。千万不要轻易地认为某个旅游地客观上是什么

样的,人们就会把他知觉成什么样的。

为了使自己所经营的旅游目的地能够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一个良好的视觉形象,必须要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了解自己所经营的旅游目的地在人们心目中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宣传、公关工作,使人们对自己所经营的旅游目的地的知觉,变得完全符合和更加接近与人们为自己制定的旅游决策标准。

第二章 旅游知觉

第二章旅游知觉 第一节旅游者知觉概述 教学目标:熟悉感觉的概念与感觉的种类,掌握知觉的概念和特性,能分析影响知觉的主观客观因素有哪些,能分析旅游活动过程中的各种社会知觉现象。 教学重点:熟悉感觉的概念与感觉的种类,掌握知觉的概念和特性。 教学难点:能分析旅游活动过程中的各种社会知觉现象。 教材内容: 感觉与知觉是人心理过程的初始阶段,是研究旅游者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 一、旅游知觉的概念 (一)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二)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 (三)旅游知觉 所谓旅游知觉就是直接作用于旅游者感觉器官的旅游刺激情境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应。 二、旅游知觉的特性 (一)选择性 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的把复杂环境中的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二)理解性 在知觉过程中,人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对感知的旅游刺激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概念的形式把他们标示出来,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三)整体性 在对周围世界的知觉过程中,人们并不是孤立的反映刺激物的个别属性,而是反映事物的整体与关系,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①接近原则:在时间或空间上比较接近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②相似原则:性质或形状相似的对象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成为知觉的对象。 ③闭合原则:若干旅游刺激对象共同包围一个空间,易形成一个知觉单位。 ④连续原理:几个刺激对象在空间和实践上具有连续的性质,易被人们知觉为一个整体。 ⑤背景律:对象和背景是知觉整体的一部分,背景的变化会对知觉对象产生影响。 (四)恒常性 三、影响旅游知觉的因素 (一)客观因素 影响游客知觉的客观刺激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知觉对象本身的因素,也有对象和背景间的关系因素。 1.知觉对象的刺激强度 2.知觉对象和背景的关系 ①对象和背景的差别;②对象的运动;③对象的组合 (二)主观因素 1.兴趣 2.需要和动机 3.经验 4.个性 四、旅游知觉的种类 (一)空间知觉 1、形状知觉 2、大小知觉 3、距离知觉 4、方位知觉 (二)时间知觉 1、活动的内容 2、情绪和态度 3、时间标尺的作用 (三)运动知觉 1、物体运动的速度 2、运动物体与观察者的距离 3、运动知觉的参考标志 4、状态 (四)错觉 1、几何图形错觉 2、形重错觉 3、大小错觉 4、方位错觉 5、运动错觉 【案例回放】 1.在服务性行业的接待服务中,可能发生考虑不周、一时疏忽而引起客人误解和不快,这便要求接待服务人员能够细心观察客人的动作、表情等信息,从中推测出客人的需要、个性等信息。并能随“地”应变,为客人提供相应的服务。 2.案例中的那位餐厅经理,尽管英语讲得还不够熟练,但知识比较渊博,而且能够揣摩客人的心理,用巧妙的语言解决了客人不满的问题,赢得了客人的尊重。 【思考与讨论】 1.什么是知觉?影响旅游者知觉的因素有哪些? 2.请说明知觉与旅游的关系。

222-第2章 社会心理学知识

第2章社会心理学知识 第1节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心理学倾向于心理学的定义是( )。 A.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以群体生活的心理为基础 B.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他人存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C.研究特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 D.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以解释社会互动 [答案] B [解析] B项是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侧重于心理学提出的社会心理学的定义。A项是艾尔乌德侧重于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的定义。C项是我国心理学家潘菽对社会心理学做出的介于心理学与社会学之间的定义。D项也是侧重于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定义。 2.关于社会心理学,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社会心理学是一门边缘学科 B.美国心理学家F.H.奥尔波特(F.H.Allport)在《社会心理学》(1924)一书中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C.心理学和社会学是社会心理学的两个主要学科母体 D.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先后出版。一般认为,这两本著作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答案] D [解析] 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E.A.Ross)的著作《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l)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这两本著作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3.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两者是有区别的,社会心理是( )。 A.外显的B.内隐的 C.客观存在的D.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交互作用 [答案] B [解析] 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二者紧密相连,前者是外显的、客观存在的,比较容易观察;而后者则是内隐的、属于个体的主观世界,不能直接观察。二者的主体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人。 4.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是怎样受他人影响而发生改变,他人影响不包括( )。 A.现实B.宏观C.想像D.隐含 [答案] B [解析] 奥尔波特把社会心理学界定为“对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研究”,认为社会心理学是为了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他人存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他人的影响有三种形式,即现实的影响、想像的影响和隐含的影响。 5.( )是勒温提出的研究人们社会行为的公式。 A.B=f(P,E) B.P=f(B,E) C.B=f

心理学 第二章 感知觉

第二章感知觉 大纲:1、感觉的概念2、知觉的概念3、感觉的分类4、知觉的种类5、感觉的基本特征6、知觉的基本特征7、感知觉规律在教学及其他领域的应用 1.感觉的概念 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一种直接反映,它要求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 ·感觉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整体和全貌。·感觉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2.知觉的概念 知觉:知觉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反应。 ·知觉是和感觉一样,都是刺激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都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感性反应形式。 ·知觉以感觉为基础。 ·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 3. 感觉的分类 感觉可以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个体对外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等。

·内部感觉:个体对内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机体觉、平衡觉和运动觉。(其中视觉和听觉是最重要的感觉) 4.知觉的分类 依据知觉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性,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空间知觉:个体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深度、方位等空间特征的知觉。 ·时间知觉:个体对客观对象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的知觉。 ·运动知觉:运动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知觉。 5、感觉的基本特征 (1)感受性和感受阀限 ·随着刺激量的加大,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做绝对感受 阀限;个体对最小刺激量的感受能力叫做绝对感受性;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阀限在数量上成反比。 ·差别阀限是将一个刺激与另一个刺激区别开来的所需的最小差别;心 理学家把在测量时两个同类刺激有50%的次数被察觉出有差别的差异量叫最小可觉差,对这种差别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阀限在数量上成反比;韦伯定律:K I I ,I 指原有刺激的 量,△I 是差别阀限,或最小可觉差,符号K 叫做韦伯常数。 (2)感觉的相互作用 ·视觉中的闪光融合现象 ·感觉适应:感觉适应是指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持续作用的强刺激使感受性降低;持续作用的弱刺激使感受性增高。 ·感觉对比:几个刺激物同事时作用与同一感受器会产生同事对比。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乐国安-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电子教案 优质文档 新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 本章学习目标 社会心理学的形成过程 社会心理学近八十年来的发展状况 社会心理学中的精神分析理论 社会心理学中的符号互动理论 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心理学中的认知理论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历史 一、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 对社会心理学的创史之年及其成立的标志,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作为一门业已形成的学科,一个长足发展、成果累累的独立领域,必然会在其诞生之前经过一段时期的准备。美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家E.霍兰德(E.P.Hollander)在1971年所著的《社会心理学的原则与方法》中将其称为“社会哲学”阶段(后两个阶段是“社会经验化”和“社会分析论”)。而我国社会心理学界称它为“孕育时期”。 社会心理学同心理学、社会学一样,在其形成之前都依附于西欧思辨哲学的母体之中。作为哲学这一母体,我们无法从中寻找出“纯”社会心理学方面的研究论述,但我们也不难发现其中不少涉及这个领域的思想观点。从总体上看,论及社会心理学思想的有两条基本线索。其一,源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他们认为人性虽然不能摆脱生物遗传的纠缠,但却可以受到环境和教育的深刻影响。因此,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企图设计一种社会,使其中的孩子因适当的教育而得到适当的塑造。这一观点为康德、歌德和卢梭等人所继承,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例如,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塑造的爱弥尔就是理想社会教育出来的理想少年;时至今日,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B.F.Skinner)的《超越自由与尊严》、《沃尔登第二》等一系列著作也都出自同一母题。其二,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认为社会源于人的本性,而人性又是生物或本能的力量所支配的。因此,改变人的本性,建立理想国的主张是无法实现的。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后来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些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弗洛伊德(S.Freud)的“心理动力说”部分受到亚氏《诗学》中的“宣泄说”的启发。美国早期社会心理学家G.奥尔波特(G.Allport)认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在哲学知识内部建立了社会心理学的主题思想” 的创始人。 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 社会心理学是在社会学和心理学分别脱离哲学母体之后,又从这两门学科中应运而生的一门边缘学科。社会心理学学科的出现来自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相关学科的理论准备。 在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初,资本主义的经济变革所导致的大动荡促使人们用

心理学练习题(第二章)

心理学练习题(第二章) 一、填空题 1.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现象的指向和集中。 2.注意时最显著的外部表现有适应性运动;无关运动的停止;呼吸运动的变化。 3.学生上课时又是听老师讲,又是记笔记,又是看黑板,这要求学生有很好的注意分配的能力。 4.注意的品质包括广度、稳定性、转移和分配,其中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注意品质是注意的分散。 5.从亮的地方走进暗室,开始什么也看不清楚,过一会才能慢慢看清,这是使视觉的感受性提高(提 高/降低)的暗适应现象。 6.适应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性的变化。 7.入学后,小学儿童语音听觉发展迅速,一年级未可达成人水平。 8.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力是小学生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9.感觉和知觉同属于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 10.空间知觉包括大小知觉、形状知觉、方位知觉、距离知觉。 二、选择题 1、教师上课时讲到重要的地方,声音会放大放慢,使学生听清楚,这符合知觉(A)的规律。 A 选择性 B 理解性 C 整体性 D恒常性 2、“月明星稀”是(D)现象。 A 错觉 B 暗适应 C 明适应 D 感觉的对比 3、入药店,刚开始可以闻到很浓的药味,过一会就闻不到了,这是感觉的(B) A 对比 B 适应 C 联觉 D 后像 4、“注意来往车辆”这句话表明注意与(C)过程的共同关系 A 记忆 B 想象 C 感知 D 思维 5、小学儿童的感觉中,(B)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A 听觉 B 视觉 C 肤觉 D 思维 6、小学生常常把“8”写成“∞”,“9”和“6”不分,“b”和“d”不分,其原因是由于(C)的水平不高引起的

A 大小知觉 B 形状知觉 C 方位知觉 D 时间知觉 7、人脑对客观事物最简单、最低级的反映形式是(A) A 感觉 B 知觉 C 记忆 D 思维 8、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D) A 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是各种心理过程共有的特性 B 感觉适应引起感受性的变化是暂时的,有一定时限 C 错觉是一种知觉,只不过是一种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 D 个体的发展中,有意注意的发生先于无意注意 9、人们进入超市,各人注意的东西总不一样,这是知觉(A)的表现 A 选择性 B 理解性 C 整体性 D 恒常性 10、视觉的适宜刺激范围是(C)的光波 A 290—500毫米 B 390—600毫米 C 390—800毫米 D 490—800毫米 11、描述了时间特性的注意品质是(B) A、广度 B、稳定性 C、分配 D、转移 12、“鹤立鸡群“说明事物在()情况下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A 强度 B 对比 C 运动 D 转移 13、下列哪种现象说明了注意的广度(B) A 手脑并用 B 一目十行 C 三心二意 D 心不在焉 14、注意的两个基本特性是(D) A 指向性、选择性 B 选择性、理解性 C 理解性、集中性 D 指向性、集中性 15、(C)岁儿童的视觉调节能力范围极大。 A 6 B 8 C10 D 12 16、人在饥饿时走在街上,有些东西视而不见,但饭馆食品及食物却溶却容易被察觉,这属于(D)现象。 A 感觉 B 知觉 C 有意注意 D 无意注意 17、当收音机里播放《唱支山歌给党听》时,无论男高音独唱还是女声独唱,你都能辨认出来,这是因为人的知觉具有(B)

旅游心理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 1.心理学的诞生 心理学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社会等发生关联。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体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体心理机能在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 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受自然科学的影响,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脱离思辨性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2.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核心:心理支配=反映行为 1)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表现(旅游者心理)2)旅游业从业人员在旅游活动中所反映出的一般心理和行为规律(旅游服务心理) 3)旅游业从业人员在旅游企业中的人际关系、心理保健、员工劳动心理、企业领导心理。 (旅游企业员工心理) 3.现代心理学三大流派 4.旅游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 调查法 测量法 投射技术 观察法是研究者在未经控制的日常生活条件下,直接察看、了解和分析他人言谈举止等外部表现以探求其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一种的方法。观察法是心理学研究中最常见也是最基本的一种研究方法。 优点:所观察到的情况直观,真实 缺点:太过表象,很难揭示现象背后的本质或因果规律 调查法是通过收集被调查者的有关材料,间接了解其心理活动的研究方法。它包括谈话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其中问卷调查法的应用最为广泛。问卷调查法是通过被调查者根据个人情况填写事先拟定好的表格、问题等形式来研究其心理的一种方法。

第二章 1.知觉与感觉的区别与联系 1)相同点:都是大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 2)不同点: 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一种生理、心理活动,其产生来自感官的生理活动及其客观刺激物的物理特性。而知觉纯粹是一种心理活动,受一个人的兴趣、爱好、价值观、知识经验影响。 3)两者的联系: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与发展;感觉越丰富、越精确,知觉也就越完善、越正确。 2.旅游知觉的定义 旅游知觉:旅游者为了赋予旅游环境以意义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 3.知觉的特性(小题) 1)选择性: (1)对象和背景的差别 对象和背景的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突出。 (2)对象的运动 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运动的物体比不动的物体更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 (3)对象的组合 相似组合:性质相同或相似的事物容易被人们组合在一起。 2)理解性 人在感知某一事物时,总是依据既往经验力图解释它究竟是什么,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人的知觉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知觉的理解性正是这种积极主动的表现。人们的知识经验不同,需要不同、期望不同,对同一知觉对象的理解也不同。 3)整体性 知觉的对象都是由不同属性的许多部分组成的,人们在知觉它时却能依据以往经验组成一个整体。知觉的这一特性就是知觉的整体性(或完整性)。例如,一株绿树上开有红花,绿叶是一部分刺激,红花也是一部分刺激,我们将红花绿叶合起来,在心理上所得的美感知觉,超过了红与绿两种物理属性之和。 4)恒常性 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了的时候,知觉的印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4.时间知觉对旅游服务的启示 旅游服务中要注意: 旅宜速 游宜慢 提供各种交通工具要准时 5.社会知觉

第八版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讲课讲稿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 1、事后聪明式偏见(后视偏差) 也被称为“我早知道了现象”即个体面临不确定性事件新的信息时,往往对先前获得的信息有过高的估价,进而在决策上发生偏差。 2、我们如何从事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假设的形成与验证 相关研究:探寻自然关系 实验研究:探寻因果关系 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 1、焦点效应 是人们高估周围人对自己外表和行为关注度的一种表现。 焦点效应意味着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程度2、社会自我的发展的影响 我们扮演的角色 我们形成的社会同一性 我们和别人的比较 我们的成功与失败 其他人如何评价我们 3、直觉到的自我控制 ①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能行”。 ②控制点 个体在周围环境(包括心理环境)作用的过程中,认识到控制自己生活的力量,也就是每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的责任的认识和定向 ③习得性无助: 当动物或人经历无法控制的有害事件时,他们就会习得一种被动和无助感 自我服务偏见 当我们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一种潜在的偏见 自我服务偏见有关的结论 对积极和消极事件的解释 每个人都高于平均水平吗? ③盲目乐观 ④虚假普遍性和虚假独特性 虚假独特性效应:在能力方面,我们过高的估计自己的才智与品德 ⑤对自我服务偏见的解释 ⑥自我效能和自我服务偏见的反思 5.自我展示 ①虚伪的谦逊:一种表面化的感谢只是为了表现谦虚,而在道谢者自己内心里,荣誉还是归于自己的 ②自我妨碍:有时人们通过设置障碍物来阻扰自己获得成功。这种行为决不是一种故意破坏自我的行为,而恰恰是为了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 (我并没有失败- 要不是因为这个我肯定能干好) 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别人形成的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

旅游心理学练习题

旅游心理学练习题: 第一章 1.什么是心理学人的心理活动包括哪些方面 2.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是什么 3.学习旅游心理学有什么意义 4.研究旅游心理学主要有哪些方法 第二章 1.什么是旅游需要旅游需要有哪些特点 2.什么是旅游者需要的多样性和层次性,举例分析旅游过程中旅游者的不同旅游需要。 3.旅游者最常见的旅游动机有哪些试举例说明旅游者的各种旅游动机。 4.怎样才能激发人们的旅游兴趣谈谈你的看法和认识。 5.团体旅游和散客旅游有什么不同的心理诉求 6.了解需要、动机、兴趣的含义及特点等。 7.案例分析 案例1 “天父,瞧瞧我们——你谦卑、顺从的旅游奴仆,他们已命定要在这个世上游览、拍照、寄明信片、买纪念品(购物),穿着一身易干的衬衣四处奔走。”“主呵,恳求您,务必使我们的飞机不要被劫持,行李不要丢失(安全),超重的行李没有让人发觉。给我们神旨,教会我们选择饭店,在那里,我们的预订受到尊重,房间已经清扫完毕,水龙头里流出的是热乎乎的水(生理),人们祈求,我们房间里的电话线路畅通,接线员能听懂我们的语言,没有从我们

孩子那边寄来的邮件,因为这会迫使我们取消余程。”“引导我们,亲爱的主,上那价廉物美的餐馆去,有鲜美可口的食物,和蔼支好的待者,酒费已包括在膳食中了,给我们以聪明,当我们用看不惯的外币会小费时。不出差错,宽恕我们因无知而付得不足,因害怕而多付(心理平衡)。让当地人因为我们的为人而爱我们(情感交流),而不因我们能为他们的财产增添点什么。给我们力量去参观博物院、庙宇、宫殿、城堡等在导游册上列出的必去之处(精神文化),若有可能,午餐后让我们再去一个历史遗址,稍睡一会,怜悯我们,我们的身体太虚弱了。”“当旅行结束,我们返回我们的亲友处,给我们以特惠,让人们来观看我们的家庭电影,聆听我们的奇闻趣事,这样,我们作为旅游者的生活也就没有白白过去。主呵,我们以***的名义向您祈求,阿门。” 分析:1.旅游者祈文中反映了旅游者哪些心理需求 2.该文中有多处描述表现出了旅游者的“矛盾”心理,为什么会如此矛盾呢旅游服务者应该怎样做才能帮助他们消除这些顾虑 案例2 一天,507房间里传来了一阵呵斥声,不一会,一个男服务生愁眉苦脸地出现在客房部经理办公室,他正在接受经理的询问。 原来,507房的客人是英国颇有名气的演员科沃特,他每次来伦敦必住萨伏依酒店。他喜欢预定房间,所以每次作好日程安排后即给酒店去电话,要求腾出507房。他还有一个怪僻:房间内的物件都必须按指定位置安放,不可以随意移动或增减。今天他大声责骂服务员,就是因为发现一个放花盆的茶几被挪动过了。 “你必须立刻回507房间向科沃特先生道歉,并向他保证以后再也不会发

旅游心理学 第二章 旅游者知觉

第二章旅游者感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心理认知过程所包含的内容 2、掌握感觉、知觉的概念及其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理性认识感觉、知觉的能力,能够科学地看待人的心理认知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学生运用自己的感觉和知觉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重点难点: 重点:感觉的概念、分类及规律,知觉的概念和特性,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难点:知觉的特性 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法,PPT演示,课堂讨论 新课导入: 第一节感觉 人类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是以认知过程为基础的,而感知觉是认知过程的开始。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认识和审美判断,也是以感觉和知觉为基础的,不同的人面临相同的风景会产生不同的旅游感知觉反应。因此,要理解人们的旅游行为,就要首先懂得感知觉。旅游经营者做广告,搞宣传,及旅游产品开发,实际上都是通过影响人们的感知觉进而影响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评价及旅游态度。 一、感觉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说到“感觉”这个词,如“我对他的感觉不太好”“我感觉完成这项任务挺困难的”等等,这里的“感觉”的意思是“觉得”,与心理学的专有名词“感觉”的意思并不相同。 1.感觉的概念:在心理学中,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的功能 感觉在人类的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感觉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

端。通过感觉,人们既能认识外界事物的颜色、明度、气味、软硬等属性,也能认识自己机体的状态,如饥、渴等,从而有效地进行自我调节。借助于感觉获得的信息,人们可以进行更复杂的知觉、记忆、思维等活动,从而更好地反映客观世界。其次,感觉是维持正常心理活动的重要保障。实验表明,在动物个体发育的早期进行感觉剥夺,会使动物的感觉功能产生严重缺陷;人类也无法长时间忍受全部或部分感觉剥夺。感觉剥夺会使人的思维过程混乱,出现幻觉,注意力不能集中,甚至还会有严重的心理障碍。 3、感觉的分类(外部感觉、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是由外部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和皮肤感觉(触觉、温度觉、痛觉);内部感觉是由来自身体内部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又叫内脏感觉,包括饿,胀、渴、窒息、恶心等感觉) (1)视觉:很多商家在广告设计、营业场所的设置及产品包装上·都非常倚重视觉因素。营销信息的视觉因素常常充分表明一种商品的属性。通过对商品的规格、风格、明亮度及区别于其他竞争商品的特色等的介绍·商品的价值就通过视觉渠道得到了传递。颜色的象征价值和化意义非常丰富。在许多营销战略中,颜色都居于中心地位。在考虑广告、包装、甚至营业场所装饰上,颜色的选择都是非常慎重的。有些颜色(尤其是红色)易使人兴奋,而有的颜色(如蓝色)则使人情绪平和。颜色能够引发积极或消极情感的力量,使其成为广告设计中的重要考虑因素。 (2).听觉:声音的多方面都会影响消费者的情感和行为。在消费者行为中,有

社会心理学重要知识点参考资料

第一章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E . Aronson说:“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之多,几乎如同社会心理学家的人数之多一样。” 社会心理学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从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情境中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两种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1908年,美国的社会学家罗斯出版了《社会心理学》,无独有偶,同年,英国的心理学家麦独孤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导论》,这两本社会心理学教科书的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诞生。 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 边缘性学科: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是其母科学; 2. 理论性强的应用性学科。 第二章 霍兰德(E.P.Hollander,1976)认为整个社会心理学的历程可分为社会哲学、社会经验论和社会分析学三阶段,而后两个阶段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的现代历程,与这三阶段相对应的分别是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形成时期和确立时期。 孕育时期: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哲学思辨,核心内容是关于“人性”问题的争论。主要有两条线索: 1、苏格拉底、柏拉图:人性由社会决定,“善”由教育而成。 被18世纪康德、卢梭等人所继承:通过改变社会来改变人性。 2、亚里斯多德:人性由生物或本能的力量决定。 被17世纪霍布斯等人所继承:人生来就是邪恶的,所以必须施以法律的强制。 形成时期:本阶段的特点是经验描述。本阶段最有意义的事件,是1908年在美国纽约和英国伦敦同时出版了两本书: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社会心理学》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这标志着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在理论上有五大直接来源: 1、德国民族心理学:冯特10卷本的《民族心理学》; 2、法国群众心理学:塔德关于模仿和暗示的研究;迪尔凯姆对群体的强调; 3、英国本能心理学: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麦独孤的本能论。 4、经典精神分析学派:(1)本能与社会:本能—潜意识—伊底、自我与超我;(2)集体心理学:集体的原始特性—爱的关系是集体心理的本质—自居作用对集体心理形成的影响;(3)社会和文明的进步:社会的起源—宗教的作用—本能与文明的冲突; 5、社会行为主义学派:巴甫洛夫条件反射与强化律;桑代克联结主义;华生行为主义。确立阶段的特点: 由描述转向实验 由定性分析转向定量研究 第三章 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一)价值中立原则(二)系统性原则(三)伦理性原则 参与观察法和非参与观察法的定义 ?参与观察法:研究者深入到被观察者中间成为他们的一员,在团体中建立各种关系进行直接观察的方法。 ?非参与观察法:此时观察者完全处于旁观者的立场,不参与被观察者的任何活动。 这种观察法可以使观察者做到客观冷静,但是,这种方法往往会对观察环境和被观察者造成较大的干扰,从而导致观察结果的失真。

心理学第二章

第二章认知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 1、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它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人事的起点。它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础,是人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2、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3、是人的一种与偶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4、是指人迅速、敏锐地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放慢的知觉能力。 5、观察在开始前需要提出,拟定;在观察过程中,自始至终伴随着和 的活动;观察后还要对观察结果进行、。所以,观察又叫“”。 6、是智力结构的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能力。 7、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⑴区别: ⑵联系: 8、感觉的种类 ⑴根据刺激的来源,可以分为和; ⑵根据刺激能量的性质,可以分为和两种; ⑶从距离和非距离的角度,可以分为和; ⑷临床上把感觉分为、、和四大类; ⑸从感觉器官角度来划分,可以分为和。 9、是指感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主要分为、、、 和五大类。 10、是指感受内部刺激,反映机体内部变化的感觉,主要分为、和。 11、是由外界物体所产生的或反射出的光波作用于视分析器而引起的感觉。 12、眼睛的是视觉的感觉器官。是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 13、是声波作用于听分析器所产生的感觉。 14、是听觉的感觉器官。 15、是对物质固有的气味的感觉。它是与散布在空气中油漆味的物质微粒作用于鼻黏膜中的嗅觉细胞引起的。 16、是对物质的某些特征,如酸、甜、苦、咸等味道的感觉。它是由溶解在水中或唾液中的有味的物质引起的。 17、是对于物质接触皮肤的情况及温度的感觉。 18、是内脏器官的异常变化作用内脏分析器时所产生的感觉。 19、是对身体的感觉,也成为。 20、是关节肌肉的感觉。它是传递人们对四肢位置、运动状态机肌肉收缩程度的信号。 21、根据知觉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可以分为、、、等; 根据人脑反映的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和。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第七节社会影响

第七节社会影响 第一单元从众 一、从众的定义 社会影响:指在他人的作用下,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地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从众行为的特点如下: (一)引起从众的群体压力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的。 (二)群体压力可以在个体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使个体通过理性选择,选择从众;也可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发生影响,使人不自觉地跟随多数人行动。 (三)从众行为虽然有时不符合个体的本意,但是却是个体的自愿行为。自愿是从众的重要特点。 二、从众的功能 一个社会需要有共同的语言、价值与行为方式。只有这样,社会成员之间的沟通、交往才有可能。(1)从众具有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的功能。(2)从众还具有让个体适应社会的功能。 三、从众的类型 (一)真从众 (二)权宜从众 个体的外在行为与群体保持一致,但内心却怀疑群体的判断,相信真理在自己这边。只是迫于群体的压力,暂时附和群体的要求。这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一种从众形式。由于外在行为与内在的判断不一致,个体会出现认知失调,体验焦虑等情绪。 (三)反从众 个体的内心倾向与群体一致,但由于各种原因,外在的行为表现与群体的主流不一致,比如群情激奋时,作为领导也受感染,想法和感受与员工一致,但为了防止事态失控,领导在行为上的表现却很理智和冷静。 四、从众行为的原因 (一)寻求行为参照 在许多情境中,个体由于缺乏知识或其它原因(如不熟悉情况等)而必须从其它的途径获得自己行为合适性的信息。按照社会比较理论的说法,在情境不确定时,其它人的行为最有参照价值。个体从众,选择与多数人的行为一致,自然是找到了较为可靠的参照系统。 (二)对偏离的恐惧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概述 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著作《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被认为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美]G.W.奥尔波特 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勒温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 ?B=f (P,E) 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 f——函数关系。 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 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 美国学者霍兰德 将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哲学思辨——启蒙期。 经验描述——形成期。 实证分析——确立期。 K.勒温——社会心理学之父

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价值中立原则 ?对于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咨询师应该积极的干预和引导。 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系统性原则 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伦理原则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 第一单元社会化 社会化的概念(1)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 ?从个体视角看 ——社会化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的概念(2) ?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 ?成人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 ?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中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 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社会化的基础) ?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人有超越本能的能力。

旅游心理学习题(供参考)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 1.旅游心理学的直接理论基础是(A) A.普通心理学 B.生理心理学 C.教育心理学 D.应用心理学 2.人的心理现象包括两个部分,这就是(A) 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B.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C.心理过程与个性倾向 D.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 3.属于人的心理过程的选项是(D)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 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4.“听其言,观其行,察其意”这是研究人心理的(B) A.调查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问卷法 二.多项选择 1.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选项有(B C E) A .认知B.能力 C.气质 D.情感 E.性格 2.属于旅游心理学研究的内容有(ABCDE) A.旅游者心理 B.旅游服务心理 C.旅游资源与设施中的心理 D.旅游工作者心理 E.旅游管理心理 3.属于旅游心理学调查法的研究方法有(B C E) A.观察法 B.访谈法 C.问卷法 D.实验法 E.心理测试法 4.属于人的心理“里层”的心理活动有(C E) A.行为 B.表情 C.意识 D.感受 E.潜意识 三.判断题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规律的科学(F) 2.心理过程是个性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影响着个性心理特征的进行和发展(F) 3.心理是客观的主观,主观的客观(F) 4.行为公式是人与环境的函数(F) 5.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T) 四.简答题 1.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2.旅游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3.学习和研究旅游心理学的意义 4.心理的实质是指什么 5.个性倾向性的内容 五.论述题 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的内容 第二章 一.单向选择 1.旅游动机产生的主观条件是(A) A.旅游需要 B.经济收入 C.闲暇时间 D.家庭状况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第六节沟通的结构与功能.doc

第六节沟通与人际关系 第一单元沟通的结构与功能 一、沟通的定义 沟通:指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 1、人际沟通: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以及情感、需要、态度等心理因素的传递与交流的过程,是一种直接的沟通形式。 2、大众沟通(传媒沟通):,是一种通过媒体(如影视、报刊、网络)中介的大众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二、沟通的结构 沟通过程由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与背景七个要素构成。 (一)信息源:信息源是具有信息并试图沟通的个体。 (二)信息:是沟通者试图传达给他人的观点和情感。在沟通使用的各种符号系统中,最重要的是语词。语词可以是声音信号,也可以是形象符号(文字)。面对面的沟通除了语词本身的信息外,还有沟通者的心理状态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使沟通双方产生情绪的互相感染。 (三)通道:是沟通过程的信息载体。人际沟通是以视听交流为主的沟通。在各种沟通方式中,影响力最大的还是面对面的沟通方式。因为面对面的沟通除了语词信息外,还有交流双方的整体心理状态的信息,并且沟通者和接受者还有互动和反馈,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可以保证沟通的顺利进行。(四)信息接受者:信息接受者是沟通的另一方。 (五)反馈:反馈使沟通成为一个双向的交互过程。 (六)障碍 (七)背景:背景是沟通发生时的情境。沟通的背景包括心理背景、物理背景、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等。 三、沟通的主要功能 1、沟通是获取信息的手段; 2、沟通是思想交流与情感分享的工具; 3、沟通是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 4、沟通是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 5、沟通能协调群体内的行动,促进效率的提高与组织目标的实现; 四、人际沟通的分类 (一)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按组织系统划分) 1、正式沟通:是通过组织规定的通道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 优势:信息通道规范,准确度较高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第四节社会动机概述教学教材

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 第一单元社会动机概述 一、社会动机的概念 动机:是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由人的自然属性、自然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自然动机;由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社会动机。社会动机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 二、动机过程:人的某种需要从未满足状态转换到满足状态,然后产生新的需要,这一循环过程称为动机过程。 三、社会动机的功能 (一)激活功能 社会动机激发个体产生社会行为,使个体处于活动状态,是行为的启动因素。 (二)指向功能 个体的社会行为总是指向一定目标,社会动机使社会行为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指向性。 (三)维持与调节功能 个体的社会行为在达到目标前,社会动机起维持作用;如果行为受阻,但只要动机仍然存在,行为就不会完全避免,它会以别的开工继续存在,比如由外显行为改为比较隐蔽的行为,这是动机的调节作用。 四、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 动机引发与维持活动,对提高活动效率有重要意义。但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并不呈正的线性关系。一般说来,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倒U型曲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动机强度低或过高,均会导致活动效率下降。根据研究,每种活动都存在最佳的动机水平,这种最佳水平随活动的性质不同而有所不同,并且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比较简单的任务中,活动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最佳动机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第二单元主要的社会动机 人的社会动机主要是社会学习的结果,个体的社会动机与他所处的环境、社会文化等因素有密切关系。社会动机各类很多,本单元主要介绍五种:亲合动机、成就动机、权力动机、侵犯动机、利他动机。

旅游心理学第三章 操作技能训练教案

第四章操作技能训练 【学时】2~3课时(每课时45分钟),安排1课时进行第三、四章单元测验 【授课教材】《旅游心理学》(第四版)李灿佳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技能形成的过程 2.了解技能训练的科学方法 二、能力目标: 1.学生能将学到心理学知识应用到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中,从而更科学更有效地掌握各种技 能 2.通过任务型的教学活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相关材料并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 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聚合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对学习《旅游心理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对旅游服务职业的热爱情感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区别和联系 2.技能形成的阶段以及各阶段的特点 【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法、项目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按每组6~8人,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各自自定组名,自选组长。 2.布置前置作业: 以你学习过或正在学习的一项技能为例,分析掌握这项技能的过程以及每个阶段的特点。3.各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分组讨论并记录有关的讨论内容,准备在课堂上发言。 <新课引入> 小组内分享:我们在职业学校实习,掌握技能是非常重要的,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你感到困难在哪里,或者有什么成功的经验,请跟其他同学分享一下你的感受。

教师点评。 <讲授新课> 板书(PPT课件): 第四章操作技能训练 第一节技能的概述 一、什么是技能 1.技能的定义:技能是通过练习巩固起来的活动方式。 2.技能的类别 (1)操作技能:操作技能是一种表现在外的动作活动方式。 (2)心智技能:心智技能是人脑内部的认识活动方式。 问题:在你所学的技能中,哪些是操作技能,哪些是心智技能,请分别举一些例子。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参考课本第49页表3-1)。 分组展示:前置作业 学生评价,教师归纳。 二、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性及特点 (一)模仿学习阶段 (二)熟练阶段 1.将局部动作联合成一个完整的动作系统,并使这些局部动作协调一致 2.多余动作和紧张性消失 3.视觉控制减弱,动觉控制加强,动作速度加快、品质变优 <第一课时结束> <第二课时> <新课引入> 问题:在技能熟练的过程中,会受到什么因素影响?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归纳。 <讲授新课> 三、影响技能熟练度的诸因素分析 (一)客观因素 1.技能本身的复杂程度影响技能熟练的速度

旅游心理学_汪红烨_第二章旅游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旅游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本章为补充章节,充实学生的心理学的基本知识) 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基础心理学的基本术语、观点。 教学对象分析:没有心理学的基本知识,需要对心理学的话语体系中基本术语进行强化掌握。 教学内容与教材的分析:补充本章内容,由于学生教材没有具体内容需要增加对学生的辅导和提供相应的学习材料。 教学重点与难点: 人的心理、人的心理的社会性 教学指导的切入点:理解人的心理整体性、社会性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自学法,CAI。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时数:2学时 关键词:心理过程、感觉 、知觉、思维、想象、记忆、注意、情感、意志、个性心理、需要、动机、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社会化、社会知觉、首因效应、社会态度、人际关系、群体心理、 教学流程: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旅游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支柱,并运用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理论理解旅游活动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第一节 普通心理的基本原理 一、 人的心理现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现代心理学倾向把心理现象分为两类。即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过程是心理现象的动态表现形式,包括人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是心理现象的静态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由于心理现象的内容极其丰富以及在各个领域的特殊规律,因而就有了许多分支,社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商业心理学、旅游心理

学等等,研究的是心理在各个领域的特殊规律,便构成心理学的一个一个分支。 1.认识过程 旅游消费活动的认识过程,是旅游消费者获得“游戏世界”的各种知识和经验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过程。它是旅游消费者购买行为形成的前提,也是旅游消费者其他消费心理活动的基础。旅游消费者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认识过程是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机能的活动完成的。 (1)感觉 人的认识过程首先是从感觉开始的。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 (2)知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的整体反映称之为知觉。可见,知觉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它是对客和服务的知觉与感觉相比,知觉更依赖于主观态度和知识经验,所以,通常人们称之为认知。认知处在人们认识活动的最“前沿”,因此,我们把认知称为旅游消费行为的“侦察兵”。 (3)记忆 以识记、保持、再现的方式,在头脑里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叫做记忆。记忆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在旅游消费者的心理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它决定着旅游者的消费决策和消费行为。 (4)想象 想象是人脑对通过感知获得的并通过记忆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活动过程。它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活动。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的丰富的想象力就会对其消费行为产生神奇的作用,尤其在“游戏世界”里,想象力的参与和发挥,会使旅游者的旅游体验效果达到更高的程度。 (5)思维 思维是人的认识过程的最高阶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