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姆_异化的消费

合集下载

祛除异化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祛除异化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祛除异化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作者:李晓凤来源:《武汉科技报·科教论坛》2013年第08期【摘要】弗洛姆对消费异化现象进行了深刻的研究,目前,消费异化现象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对人自身全面发展的妨碍使得我们必须结合我国的国情,从伦理观念上消除这种异化的消费方式,从政策实践上清除产生消费异化的温床。

【关键词】弗洛姆;消费异化;解读一、弗洛姆的“消费异化”弗洛姆的《健全的社会》这本书用大量的篇幅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消费异化现象,并对这种畸形的社会现象进行了尖锐地批判。

他认为的异化,是一种认识模式,在这种认识模式中,人们把自己看成是陌生的个体,他并不以自己作为世界的中心,而是让他自己的行为和结果来主导他自己。

被异化的人与别人失去了联系,与自己的本真也失去了联系。

他同别人一样,像物一样地被认识;他虽然有各种感觉和常识,但是同时却与外部世界失去了有机的联系。

二、消费异化的表现弗洛姆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异化几乎无处不在,消费异化和生产过程都被异化了。

(一)人们生活中流通手段的异化在弗洛姆看来,人们都习惯用货币来购买物品,并认为这样是理所当然的,但实际上,这是获得物品最奇怪的方式。

因为金钱代表了一种抽象形式的劳动和努力,不必是人们的劳动和努力,因为人们可以通过欺骗、继承或者是运气等其他因素来获得金钱。

即使获取金钱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在消费的时候金钱又成为一种抽象形式的劳动和努力,可以换取任何其他东西。

只要人们有了钱就可以不需要任何劳力获得物品。

弗洛姆曾说过:“如果我有钱,我能够得到一张精美的油画,即使我可能没有一点艺术鉴赏能力;我能买到最好的留声机,即使我毫无音乐感;我能买一座图书馆,即使我这样做的目的只是为了炫耀自己;我能买到教育,即使这对我来说没什么用,除了作为一笔附加的社会投资。

我能够砸烂我买的油画和书,除了赔一点钱之外,我别无损失,仅仅是有钱给了我一种获取并随我任意处置购买品的权利”。

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及其当代启示作者:许婷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24期摘要:现代社会,人们普遍感到消费脱离了自身的现实需求,一定意义上消费就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存在,消费由手段成为目的,这就是消费异化。

弗洛姆在《健全的社会》中对这种异化现象原因及其影响进行了深入独到的剖析,指出唯有通过人道化的消费以及健康的消费,才能实现对消费异化的扬弃。

准确认识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对分析我国现代社会中的消费现象,树立健康的消费观,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弗洛姆;消费异化;启示作者简介:许婷(1992-),女,安徽马鞍山人,安徽大学哲学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外国哲学。

[中图分类号]:B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4--01消费异化在现实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

在《健全的社会》中弗洛姆提出并集中阐述了消费异化,并对消费异化的扬弃作出了深刻的思考,他从人本主义分析学入手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尖锐的剖析与批判。

弗洛姆认为消费异化是病态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现象,它没有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而消除,反而加深了人类社会中的异化问题。

他指出,消费应该是服务于人的,是一种手段。

但现在,由于金钱的异化,消费也发生了扭曲,人与消费的关系发生颠倒,消费统治了人,人成为消费的工具。

为此弗洛姆提出人道主义消费原则,并大力倡导通过健康而人道的消费方式来克服社会中的异化现象。

可见,准确全面认识弗洛姆的异化消费理论,对我国形成健康的消费模式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的核心内容弗洛姆认为,异化从实质上就是人的存在与本质的分离。

尤其在病态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人们过度强调生活物质的消费,以对商品的消费来满足自身的幻想性的需求,企图通过这种消费方式,使自身内在的空虚与无力感得到消除。

而这恰恰说明人的自身本质的脱离,消费完全不再是满足人的自由和需求的手段,反而成为人的主人,人成为消费的机器,这种消费异化更是同人道主义的要求完全不相容。

弗洛姆关于人的异化理论评析-最新年精选文档

弗洛姆关于人的异化理论评析-最新年精选文档

弗洛姆关于人的异化理论评析弗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当代美国著名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是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致力于弗洛伊德主义的精神分析学和马克思主义的结合,站在西方传统的人道主义立场上批判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阐释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他认为马克恩的哲学是以人为中心的,人在马克思的哲学体系中是历史存在的唯一目的,称马克思哲学的真谛是人本主义。

在他1961年所著《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一书中,弗洛姆总结了他以前以及同时代的“人道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通过解释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论述了他对于马克思主义实质和目标、人的本质及其异化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

其中,弗洛姆独特的关于人的本质及异化理论是他重新解释马克思哲学的二个重要逻辑组成部分。

他认为,马克思基于人的一种可能性的潜能确立了人的概念,这种潜能是人处于自由状态下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人的一般本性。

这种本性在历史发展的情境中以种种异化的形式出现,追求人的自我解放和实现是马克思社会主义的最高目标,也是人类社会永恒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对此我们要有全面的认识,摒着科学、分析、批判、借鉴的态度加以看待。

一、弗洛姆关于人的本性的理解弗洛姆指出,马克思不相信不存在人的本性,也不相信人生来就是一张白纸。

一切都是后天教化的烙印。

弗洛姆认为马克思所讲的人的本性,不是一种抽象物,而是等同于人的本质,这跟人的历史存在的各种形式是不同的。

“虽然马克思后来不再使用‘本质’这个词,因为这个词是抽象的和非历史的,但是,马克思以一种更加符合历史变化的形式,在‘人的一般本性’和每个历史时代‘变化了的人的本性’之间的区别中,显然保留了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

”同时,弗洛姆区分了人的两种类型的“内驱力和欲望”。

他将诸如食欲、性欲等这些固定不变的倾向和欲望看作人的本性的组成部分,只不过是在不同的文化中表现出的形式不一样;而把另一种起源于一定的生产和交换条件的相对的欲望排除在人的本性组成部分之外。

弗洛姆与马尔库塞消费异化理论之比较研究

弗洛姆与马尔库塞消费异化理论之比较研究
理 论 具 有 一 个 共 同 的 特 点 , 那 就 是 认 为 消 费 异 化 的 产 生 根 源 来 自于 两 个 方 面 ,一 是 人 性 的 内在 根 源 , 二 是 社 会 的 外 部 因 素 。但 是 在 这 两 方 面 原 因 的具 体 分 析 上 ,二 者 的理 论 确 有 着 显 著 的 区别 。 首 先 ,在 消 费 异 化 产 生 的 人 性 的 内在 根 源 上 有 区 别 。弗 洛 姆认 为 植 根 于 人 的 生 存 需 求 是 内在 的 精
产 生 这 些 直 接 因 素 内 在 的根 本 原 因 。 同时 二 者 也 是 有 区 别 的 ,一 个 是 从 具 体 的 社 会 表 象 进 行 分 析 消 费

消 费异 化 产 生 的 根 源
异 化 产 生 的 社 会 因 素 ,一 个 是 从 统 治 者 的意 图 这 一 隐藏在表 象之后 的操纵 力进行 分析研究 的 。
二 、 消 费异 化 的 表 象 与 本 质
弗 洛 姆 从 人 性 理 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出 发 ,认 为 西 方 工 业 资本 主 义 社 会 导 致 了人 的 存 在 与 本 质 在 各 个 领 域 都 出 现 了
严重分 离 ,消 费异 化 足 人 的 固有 人 性 (内 在 生 存
弗 洛 姆 和 马 尔 库 塞 二 人 的 消 费 异 化 理 论 , 有 很 多相 同的内容 。 首 先 ,在 “ 假 的 需 求 ” 上 二 者 有 着 同 样 的 虚
了 消 费 而 消 费 。 弗 洛 姆 指 出消 费 本 是 人 为 了生 存 而 满 足 自 己需 要 的手 段 性 的 东 西 ,但 在 异 化 消 费状 态
下 的人 , 把 人 生 的 要 义 误 认 为 是 不 断 满 足 自 己x 消 - , J 费 品 的 欲 望 , “ 婪 的 满 足 变 成 了 生 活 的 意 义 , 因 贪 贪 婪 而 产 生 的 冲 动 则 变 成 了 一 种 新 的 宗 教 ” 口2马 。』 尔 库 塞 也 有 相 似 的 观 点 , 他 认 为 异 化 的 消 费 背 离 了 其 原 本 的 意 义 ,消 费 成 为 人 生 的 唯 一 目的 ,商 品不 足 为 了 满 足 人 的 需 要 而 生 产 、 而 存 在 , 而 是 人 为 了

异化消费及其人道主义救赎——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之解读

异化消费及其人道主义救赎——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之解读

理论与现代化TH EORY AND MODERNIZATION2008-03Mar,20082008年第2期NO.2,2008弗洛姆(Erich From m ,1900—1980),当代美国著名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致力于弗洛伊德主义的精神分析学和马克思主义的结合,站在西方传统人道主义立场上深入批判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阐释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独特理解。

其中,他对资本主义社会消费异化的批判与揭露及其倡导建立健康、人道消费行为的理论观点颇具特色。

一、资本主义社会中无处不在的异化消费弗洛姆在《健全的社会》一书中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消费异化现象进行了深刻而尖锐的批判。

他所谓的异化是这样一种模式,在这种认识模式中,人的行为及结果成为其主人,人不再感到自己是自身世界的中心,失去了与自己和外部世界的真实联系。

对异化的人来说,其行为成为异己的力量与自身相对,人把自身的热情投注到外部的目标上,其行为不是主动的而是受异己力量驱使的。

事实上,“人不能把自己看成是自身和丰富性的载体,而看成是一个贫乏的‘事物’,依赖于某种自身以外的力量,把他生存的意义投射到这种力量身上”[1],也就是说,“他成为自身的陌生人”[1](107)。

弗洛姆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异化几乎无处不在,消费异化就是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和生产过程一样,消费过程也被严重异化了。

首先,人与消费品之间关系的异化。

一方面,在弗洛姆看来,用钱购买来获取物品是一种最为奇怪的方式,由此导致人与消费品关系的异化。

因为金钱是纯粹抽象的概念,代表了抽象形式的劳动和努力,可以用来换取其他任何东西,这样一来,只要一个人有钱不需要任何劳动就可以获取物品,不管他获取物品的目的是什么。

弗洛姆生动地描绘了这一场景:“如果我有钱,我能够得到好的留声机,即使我毫无音乐感;我能买一座图书馆,即使我这样做的目的只是为了炫耀自己;我能买到教育,即作者简介阎方洁(),女,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的内涵和危害

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的内涵和危害

浅析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的内涵和危害摘要: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领域出现了异化的现象,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消费异化的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本文分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的内涵,并指出了消费异化的危害。

关键词:消费异化;危害一、消费异化的内涵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本·阿格尔看来,异化消费就是指“人们为补偿自己那种单调乏味的、非创造性的、且常常是报酬不足的劳动而致力于获得商品的一种现象”[1]。

消费的本来意义在于为人们提供一种更满足更舒适的生活。

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中的人们单调乏味、不自由,他们试图通过“自由消费”来补偿“不自由的劳动”——只要有钱,可以买到我想买的任何东西,可以做任何事情,只有在这里,人才成为积极主体。

表面看来消费者是自由的消费,实际是厂商、广告商的意图的体现,因而实质上是“被迫性消费”,即使是闲暇的消费也是不自由的。

因此,消费异化是一种“虚假”的自由补偿。

马尔库塞认为,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推行高生产、高消费的政策,通过广告制造出源源不断的“虚假的需求”去实现“强迫性的消费”。

他说,“现行的大多数需要,诸如休息、玩乐、按照广告来处世和消费、爱和恨别人之所爱和所憎,都属于虚假的需要这一范畴之列”[2]。

在各式各样的消费广告中,“当人们有了两个喇叭的收录机后,就刺激人们去购买四个喇叭的,继而又引诱人们去购买六个喇叭的……总之,它会想出新的花样,促使人们追求更新型的。

”[3]这种“虚假的需求”,不断膨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最终使人一直沉迷在商品的消费中,没有了精神上的追求,消费成为了一种无形受操纵的消费。

因此,消费异化是一种对物品的无度的索取和占有。

弗洛姆描述了消费异化的表现:“如果我有钱,即使我对艺术没有鉴赏力,我也可以得到一幅精美的绘画;即使我不懂音乐,我也可以买最好的留声机;我可以买下一座图书馆,尽管只是为了炫耀之用;我可以买学问,尽管除了作为附加的社会资产之外这学问别无它用。

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代价值2023-11-06CATALOGUE目录•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概述•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的历史背景与思想渊源•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的核心内容•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的当代价值•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在当代社会的应用•研究结论与展望01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概述指消费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变成了目的本身,消费行为与人的真实需求相分离,消费行为本身成为了人自我满足和自我实现的主要手段。

消费异化消费异化源于现代社会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消费成为维持和刺激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而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行为则成为一种必要的生活方式。

消费异化的起源消费异化的定义消费者往往盲目追求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而忽视了自身的真实需求和价值观。

消费行为的盲目性消费行为的过度性消费行为的虚幻性消费者往往过度追求商品和服务的消费,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消费者往往追求虚幻的幸福感和满足感,而忽视了自身的真实需求和价值实现。

030201过度消费导致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

生态环境的破坏消费异化导致社会资源的不公平分配,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社会不平等的加剧消费异化导致人们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忽视了人的精神需求和人性发展,使人们失去了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机会。

人性的扭曲02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的历史背景与思想渊源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劳动异化指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的劳动与其自身需求相分离,变为异己的力量。

四个方面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过程的异化、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人与人关系的异化。

对弗洛姆的影响弗洛姆继承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的分析,认为消费异化是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无意识与意识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层次,强调无意识对人的行为和心理的重要作用。

释梦与治疗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欲望的满足,通过释梦可以了解人的内心深处的欲望和情感。

同时,他提出心理治疗的方法,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

弗洛姆对消费异化的批判与重建

弗洛姆对消费异化的批判与重建

8 7
广告 。 因为它是某一著名品牌面包坊的产品, 我们消 费的是广告和标签 , 而不是真实的需要 。同时我们 被舆论所控制 . 我们根本不了解产品本身 , 只是操作 和 占有 、 费它 们 , 们无 法 作 出判 断 , 能依 赖 舆 消 我 只 论 、 赖 专家 、 依 品牌 、 威 。在 这样 的导 向下 我们 不 权

立场出发 , 以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为批判对象 , 以否定 和批 判作 为 犀利 的武 器 阐发 其 独立 的理论 见解 , 但 他们 没有 一 种标 准 的或 学说 式 的立 论基 础 , 而是 把 着眼点全部放在具体 的批判实践上 , 形成了独树一 帜 的批 判风 格 。 弗洛 姆 (r h Fo m) Ei rm 是法 兰克福学 c
资 本 主义社 会 的发 展 中演 变成 了真实 的物 , 的强 它 大 功能 把那 些 真实 的物 、 类 和 自然 的力 量 转变 为 人
我从广告 中知晓 : 我知道周围有身份 、 有地位的人都
使用这种产品; 它使我们更快捷更方便 , 傻瓜式或智 能 式 : 是最新 型 号 、 流行 的 、 它 最 功能最 全 的 、 技术 最 先进的产品 : 或者说是调查统计 的结果是最受欢迎
领域 , 消费 的异化推 波 助澜 。 对
生存困境和人性 的变异和迷失 . 欲借助这种犀利 的 批判推进制度的改善和人性的觉醒。

消费本身是 出于需要 , 它是一种具体的人类行
为, 消费应该 是 充满 意义 的 、 人本 的 、 创造 性 的体验 , 其 中应该含 有 我们 的感 觉 , 身体 的需要 , 我们 对美 的 感受 力 。 现代 西方社 会 的消费 是一种 无用 的 占有 、 但 幻想 的需 要 。 我们所 购买 的物 品遵 循着 这样 的原则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 L OF SH ANDONG NOR M A L UNI VERSITY (Hum anities and S ocial S ciences ) 2008年第53卷第5期(总第220期)2008 V ol.53 N o.5(G eneral N o.220)弗洛姆:异化的消费3李 辉(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以及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研究的又一个重要理论基础。

法兰克福学派的弗洛姆深受异化理论的影响,提出了异化消费的概念。

弗洛姆看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消费社会中,异化非但没有减轻和消除,反而愈演愈烈,人性非但没有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反而更加扭曲。

消费让人异化,成为消费的机器。

他提出,人应该走向人道而健康的消费之路。

关键词: 弗洛姆;异化消费;消费文化;消费社会中图分类号: G 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73(2008)05-0035-063收稿日期:2008-05-28作者简介:李辉(1976— ),男,山东莒南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

弗洛姆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得力干将之一。

他与阿多诺、马尔库塞等一道对发达资本主义展开了激烈的社会批判。

但弗洛姆的社会批判理论还有着自己的独特性,他不但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而且还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结合起来,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的堡垒进行了猛烈的攻击。

在他看来,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马克思所说的异化非但没有减轻和消失,反而更加严重了;人性非但没有走向健康发展之路,反而更加扭曲。

马克思所说异化已经从原来的生产领域扩展到整个社会生活中,就连消费也难以逃脱被异化的命运。

工业社会正把人变成贪婪的消费机器,消费成为人们躲避痛苦的避难所。

在消费的天堂中,人们并没有得到消费所许诺的快乐,抓在手中的只不过是幸福的泡沫。

他认为,人不应该以对商品的占有来显示自身,而是应该以自身的存在来显示其生命的魅力,人类应该养成健康而人道的消费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建设一个“健全的社会”。

一、消费者:异化消费的消费机器弗洛姆敏锐地意识到,异化不仅存在于马克思所说的生产领域,而且攻城掠地,继续扩散到人们的日常消费之中。

与生产领域中那种显而易见的强制性异化相比,消费领域的异化更加深入且不露痕迹。

它主要表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一)人所创造的世界成了人的主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能力在逐渐地增强,而且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但人类还没有完全掌控自然,为自己所用。

“人不能真正地控制他所制造的这一世界上的任何东西,恰恰相反,这一人所创造的世界却成了人的主宰者。

在它面前,人俯首帖耳。

他竭尽全力地安抚它,巴结它。

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的成果反过来成了他的上帝。

”[1](P159)人类并没有成为他所创造的世界的主人,并没有完全控制世界,而是被自己亲手所缔造的世界控制在魔掌中,这是人类的悲剧。

人自身不再是自我的,而是成为自己的工具。

在强大的物质世界面前,人类显得异常渺小。

人类并不比自己的祖先强到哪里去,依然匍匐在强大的物质世界下。

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注意,“我们被消费物品所包围,但它们的性质和来源我们是一无所知”[2](P134)。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创造出了大量的产品,但对于这些完全自动化、体现人类智慧的产品,我们并不熟悉。

我们不知道它们是依据何种原理而被制造,不知道它内在的结构,也不知道它的性能。

人与物的感情不再是亲密的,而是冷冰冰的。

人成了物的奴隶。

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从他自身中异化出来,并在他双手创造的产品面前卑躬屈膝,在国家和他自53己选出的领导者面前俯首称臣。

对于他来说,他自己的行为是一种异己的力量,这种力量不是由他来支配,而是监督他,并与他对抗。

”[3](P85-86)人们本来创造出了能够体现自己生命力量的产品,但人并没有成为这些产品的主人。

这些产品反过来控制着人类,让人匍匐在它的脚下,它成了人的新的偶像。

人和产品之间的关系属于异化的关系。

(二)商品:社会地位的显示器人们通过货币来购买商品就能起到这样的作用,以对商品的“炫耀式消费”来彰显自己的财富。

“对于很多物品来说,我们根本就没有使用的欲望。

我们获得它们就是为了占有它们。

我们很满意于无用的占有。

为了害怕摔坏,我们根本就不去动贵重的餐具和水晶的花瓶。

有着很多不同的房间,有着不必要的汽车和仆人,所有这些都说明:不是使用而是占有才带来愉快。

”[4](P176-177)商品的使用价值退居幕后,展览价值走向台前,商品以无用的方式在起作用。

这是对商品的异化,也是商品对人的异化。

人不再以自身的方式来显示自身的存在,而要在商品中显示自身,这是人类的悲哀。

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世界中,一眼就能识别出名贵稀缺的物品能显示出购买者的高贵艺术品位和卓越的才华,更能显示出购买者为了培养这种品位和素养所付出的巨大精力和财富。

所以说,物以稀为贵,只有拥有那些名贵的商品才能让那些富人们心安理得,不管这些东西是否比普通的商品好用。

吃饭的时候,用纯金的餐具未必比普通的瓷器餐具吃得香和舒服,他们要的是使用纯金餐具时那种与众不同的感觉。

对文化商品的拥有更是如此。

人们购买和占有文化产品,并不是出于对艺术的热爱,而是为了炫耀自己的财富和品位。

(三)消费:从手段变成目的人类消费的目的在于满足人的各种层次的需要。

人类害怕孤独,需要相互交往,这产生交往的需要;人类不满足现状,有超越现实的需要,这促使人类不断前进;人类需要寻找自己的根,人类需要群体的认同,找寻自己的未来,人类需要爱,需要自我实现。

人类的消费都应该围绕其中的一种或多种需要而进行。

只有这些需要得到满足,人类才能实现人性的自我完善,消费是满足这些需要的重要手段。

而在消费社会中,消费不再是手段,而是成为了目的。

这是人类的严重的异化。

在消费社会中,购买本身成为很多人的乐趣,新奇的物品不断吸引着人们去消费。

“今天的人被那种买到更多、更好和更新的物品的可能性所迷惑。

他对消费如饥似渴。

因为消费成了目的本身,因为消费不再是为了使用或享受买来的消费物品,所以购买和消费的行为成了强迫性的和非理性的目的。

”[2](P135-136)人们满足于购买和消费的乐趣,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他们的幸福就在结账台前付款和从售货员手中接过商品的霎那间,在那一刻,他们的满意度达到最高峰。

使用和享受商品带来的乐趣,反而处于极不重要的位置。

如今,人们对待财产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以往,人们通过对稀缺名贵物品的保存来彰显自己的财富。

然而,在如今这个时代,一切都变了。

“今天,人们强调的是消费,而不是保存,购买物品的同时在不断地‘扔掉物品’。

”[5](P619-620)消费异化的重要特征就是人们患上了“喜新厌旧”症,不停地购买,不停地抛弃。

商家还与大众传媒进行勾结,大力推行消费主义,制造时尚,让很多产品达不到使用期限。

(四)消费者:微弱如尘的上帝在整个的流通过程中,消费环节属于最终环节,消费者是消费品的购买者和使用者。

如果没有消费者购买商品,商品的交换价值也就无法实现。

所以在消费者面前,商家都是敬让三分。

然而在不同的时期,消费者和商家的具体关系也大不相同。

在前工业时期,大多数的商业形态规模有限,店老板以及伙计对顾客非常熟悉,他们对顾客的需要一清二楚,关系具有浓重的个人色彩。

顾客与老板之间充满了浓重的人情味。

然而,在现代社会,“作为‘一名’顾客,他是重要的。

商场并不想失去他,因为失去他就意味着商场错过了一次成交的机会,如果这样一个个失去,商场就要关闭了。

但他是作为一名抽象的顾客被人家重视的,作为一名具体的顾客,他则太微不足道了,对于他的光临没有人会感到特别的高兴,也没有人会特别热情地帮他出主意。

”[1](P171)在现代的商业组织中,商家与顾客之间的关系被高度客观化和抽象化,商家与顾客之间不具有浓重的情感色彩,而是一种冷冰冰的社会关系。

售货员小姐那迷人的微笑属于职业化的微笑,她们是对所有的顾客微笑,而非对每一个具体的顾客微笑。

商业组织不仅在工作中控制工人,即使他们下班以后,依然摆脱不了被控制的命运。

就连人们能够充分施展个性、彰显个人自由的休闲时间,也被精明的商家纳入到消费的轨道中,人们依然摆脱不了受控制的命运。

消费者的闲暇本应该是完全自由63的,然而,在消费社会中,就连休闲都被商家们精心地纳入到庞大无比的商业网络之中,纳入到消费轨道中,难以摆脱。

以至于现在,休闲就是消费的代名词。

最能体现个人自由的闲暇也被异化了。

消费者并非像商家所宣扬的那样,是为所欲为的上帝,他们只不过是如来佛手中的孙悟空,是商品世界中的一粒尘埃。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感到毫无意义,只能随波逐流。

(五)人变成了商品在消费社会中,不仅人和物的关系处于异化状态,人处在物的控制之下,而且人与自身的关系都处在异化过程中,这是更令人心痛的事。

“人不仅仅出卖商品,而且还出卖他自身,他把自己也当作是某种商品。

体力劳动者出卖体力,商人、医生和职员出卖他们的‘人格’。

对这些人来说,假如他们想使自己的商品或劳务能卖得出去,必须首先得具有某种‘人格’。

这种人格应该是有诱惑力的。

”[1](P161)在消费社会中,对人的评价不是依据他的个性是否得到充分发展,他自己是否感到幸福,他是否享受到真正的自由,而是主要依据他是否能够在与别人的竞争中获得成功,他是否能够在人才市场上被雇佣,被雇佣以后能够给所在的组织创造多大的财富。

人的价值取决于他在人才市场的交换价值,人与普通商品几乎没有什么差别。

人彻底变成了商品,人与自身的关系被物化,整个社会对人的评价标准就是如此。

人们往往依照获得薪水的多寡、职位的高低、荣誉的大小等外在因素来评价自己和他人,而置个人的自由、自尊、幸福于不顾。

“既然现代人体验到自己在市场上既是销售者又是商品,他的自尊就依赖于他所无法控制的条件。

假如他‘成功’,他就有价值;反之则一文不值。

”[5](P145)弗洛姆注意到,这种异化状况影响了社会中的人格形成。

在消费社会中,交易型的人格成为典型的人格。

人们依据社会所需要的这种人格而自动地培养,模仿成功人士。

在这样的情况下,人对自我的确立就与是否能够在市场上交易成功有关,人依据他人和外在的标准来评价自身,而非依据自己真正内在的标准来评价自身,这种性格属于被扭曲和异化的性格。

(六)冷若冰霜的消费关系现代社会的异化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方面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未能幸免于难。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快速变化,原来牢固的宗族血缘关系被打破了,人被抛入到急速流动的人流中。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迅速浅化,充满了冷淡和漠视。

这种关系同样体现在商人和顾客的关系中。

“对商人来说,顾客只是一个受他摆布的对象而已,商人并不把顾客当作是他要加以服务的具体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