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欧大陆桥第二亚欧大陆桥连云港
亚欧大陆桥

• 2. 第二亚欧大陆桥:也 称新亚欧大陆桥。该大陆 桥东起我国江苏省黄海之 滨的连云港,向西穿越十 多个省区。由新疆西北边 境得阿拉山口出中国国境 ,经过哈萨克斯坦、俄罗 斯、白俄罗斯、波兰、德 国,直抵荷兰北海边的鹿 特丹港,。它是一条横贯 亚欧两大陆,连接太平洋 、大西洋的国际海陆联运 通道。在国际活动史上揭 开了新的一页。
• 3. 第三亚欧大陆桥”构 想:一个以深圳港为代表 的广东沿海港口群为起点 ,昆明为枢纽,经缅甸、 孟加拉国、印度、巴基斯 坦、伊朗,从土耳其进入 欧洲,最终抵达荷兰鹿特 丹港,横贯亚欧21个国家 的“第三亚欧
一带一路之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

3.有利于国家安全和民族团结
4.有利于我国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5.有利于我国对外开放全面、深入发展 6.有利于我国尽快适应新经济时代的到来
张三
战略意义
新亚欧大陆桥是我国实施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载体。
新亚欧大陆桥连接东亚、中亚、西亚、中东、东欧、中欧、南欧、西欧等地区,横 跨的国家达40余个,占世界国家数22%,面积397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域面积26.6%, 居住人口22亿,占世界人口36%。新亚欧大陆桥作为亚欧两大洲的又一条重要国际商贸 大通道,是亚欧国家实现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经济纽带之一,也是我国向西对外开放战 略实施的重要载体。
新亚欧大陆桥是中欧国际贸易的便捷通道。
目前主导亚欧货物贸易运输的仍然是海运方式,但与海上运输相比,新亚欧大陆桥在运距 与运输时间上占有较大优势。
张三
战略意义
新亚欧大陆桥是我国与中亚各国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 桥梁。
新亚欧大陆桥是连接中国与中亚各国和蒙古最便捷的通道,它在密切我国与蒙古、 中亚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推进区域经济合作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发展历程
1995年11月,联合国贸发组织在安卡拉召开了中亚对外贸易和交通运输动议技术 会议,探讨欧亚交通走廊问题。
1996年3月,亚欧首脑会议在曼谷召开,会上,马亚西总理马哈蒂尔提出建设泛 亚铁路,将新、马、泰铁路联接中国昆明,李鹏总理进而提出联接到新亚欧大陆桥及 朝鲜半岛的倡议,该倡议得到了与会首脑们的肯定。
新亚欧大陆桥是保障我国能源供应和安全的重要通道。
随着对国际资源、尤其是能源战略资源争夺的日趋激烈,世界发生局部冲突的可能依然存 在,海上运输受阻或中断的情况随时可能发生。因此,为保证我国能源等战略物资运输和我 国经济运行安全,实施多元化、多渠道和多种运输方式的能源战略成为必由之路,加快建设 战略物资多通道、多运输方式的运输系统、特别是辟建安全的陆路能源等战略物资运输通 道显得极为重要。
建设连云港新亚欧大陆桥东端起点“强支点”的问题思考

建设连云港新亚欧大陆桥东端起点“强支点”的问题思考近年来,中国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在铁路、公路和桥梁等领域。
作为连接中国与欧洲的重要枢纽,新亚欧大陆桥项目是一个备受瞩目的交通建设项目。
在这一项目中,连云港作为东端的起点,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要想建设一个强大的起点,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认真思考。
一、地质条件连云港地处江苏沿海地区,土地沃野广阔,但同时也面临着地质条件的挑战。
特别是在建设大型桥梁工程时,地质条件的不稳定性可能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
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在地质条件较差的情况下,保障新亚欧大陆桥的建设安全和可靠性。
二、环境保护三、建设成本作为大型的桥梁工程,新亚欧大陆桥东端起点“强支点”的建设成本将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在控制建设成本的确保桥梁工程的质量和可靠性。
特别是要充分考虑材料的选择、人工费用、运输费用等方面,寻求更多的节约成本的方法和手段。
四、工程周期在建设新亚欧大陆桥东端起点“强支点”的工程周期也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要想保证工程的如期完成,需要充分考虑工期安排、人力资源等方面的问题,做好合理的规划和安排,确保整个工程进度的顺利进行。
特别是要在施工过程中做好安全保障工作,确保每一个施工环节都能够安全完成。
五、交通组织新亚欧大陆桥东端起点“强支点”的建设将对周边的交通组织产生影响,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在建设过程中保障周边交通的畅通。
特别是要做好周边交通的管控工作,确保建设工程不会对周边交通产生过大的影响。
我们还要充分考虑到建成后的路网规划和交通组织,确保新亚欧大陆桥的建成对周边交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六、国际合作新亚欧大陆桥是一个连接中国与欧洲的重要国际合作项目,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做好国际合作工作。
特别是要加强与东欧国家的合作,开展技术交流、人才培训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推动新亚欧大陆桥项目的顺利实施。
还要做好与相关国际组织的沟通和协调工作,确保项目能够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和认可。
连云港市宏观环境发展概况(1)

连云港市宏观环境发展概况、连云港市(一)、战略定位:1.亚欧大陆桥的东头堡连云港作为亚欧大陆桥 的东头堡,是这条连接东亚、 欧洲以及中东地区的运输大 动脉上重要的国际运输枢 纽。
连云港市同时也是陇海-- 兰新铁路沿线11个省市自治区最近的出海口,将成为整个 陇海经济带对外开放的重要 组成部分2 .大东北亚经济圈位于东北亚经济圈的最南端的连云港,随着海陆联运枢纽港的地位日益显现,经济 战略地位也将进一步提高。
连云港可以利用世界范围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全球经济 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重新调整自身定位,进一步提高在中国东部沿海 城市中的地位。
3 .渤海,长三角经济圈,徐连经济带连云港在渤海经济圈和长三角经济圈辐射带的交汇处,随着经济圈中心城市的迅猛 发展,大量产业面临着转移扩散到苏北地区的趋势,连云港将凭借其大陆桥东头堡的港 口优势,以徐连经济带为依托,成为整个苏北经济发展的发动中心。
"IW I■P许庇港苗比!卡业出玩北,=1阡芋:北卞勺盟直妄也陀甘南 茴西,帖宣拿餐駛黑圧■ JCA+_±®-*M9H 经需闕地形劈團内靈古內出叵4LA-化严"*、y *咅盒yf ”;气二訂K 扇直0■堆山西.山文半曳必祿T 、¥ 一徐连经济带:包括徐州、连云港两市及所辖9 县,土地面积和人口占全省的20% 左右。
连云港港口作用的发挥制造业将成为港口进出货物的重要依托。
4.连云港市发展目标:将徐连经济带建成经济实力雄厚,产业结构优化,市场竞争力强与经济发达地区,使该地区在陇兰经济中内联外引的枢纽地位加强。
徐州都市圈:包括徐州市,宿迂市及其所辖县市,安徽、山东、河南部分市县。
徐州都市圈和徐连城镇发展轴要加强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产业,技术扩散和转移;发展承东启西、南引北联的区位优势,加强各城市间优势互补;为国家中西部地区开发开放服务,充分发挥苏北地区后发优势。
连云港港优势条件及现状

连云港及港口地理位置及交通优势连云港港位于黄海西部的海州湾,是中国江苏省连云港市的大型海港,也是第二亚欧大陆桥的东桥头堡。
连云港港始建于1933年,1934年陇海铁路展筑延伸至此,同年港口开埠,作为陇海铁路的出海口。
连云港港因位于港池两侧的天然屏障连岛和云台山而得名,初名连云港;1963年新海连市更名为连云港市,因此港口更名为连云港港。
连云港港主港区由马腰港区、庙岭港区、墟沟港区、旗台港区组成,现正在主港区的南北两翼新建灌河港区、徐圩港区和赣榆港区。
江苏省最大海港,中国沿海25个主要港口、12个区域性主枢纽港和长三角港口群三大主体港区之一。
连云港港区位优势明显,南联长三角,北接渤海湾,隔海东临东北亚,又通过陇海铁路西连中西部地区以至中亚、欧洲,是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纽带,在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作为中国中西部乃至中亚诸国最便捷经济的进出海口岸,连云港港口集团依托码头装卸、现代物流、港口建设、临港工业、综合服务五大板块的协调发展,加速由货物吞吐港向发展带动港、要素聚集港、产业支撑港、绿色和谐港的转变,港口吞吐量连续多年保持17%的平均增长,集装箱位列江苏港口第一、大陆港口第九、世界港口23位,基本实现了航道深水化、码头专业化、集疏网络化、园区特色化、装备现代化、应用信息化。
连云港港各类专业化泊位齐备,最大泊位30万吨级,年设计吞吐能力超亿吨;加快建设30万吨级航道,主航道已浚深至25万吨级;辟有集装箱、杂货、客货班轮航线近60条;依托完善的集疏运体系,开行散货、散粮直达列车以及集装箱国内班列、过境班列,布设十余个内陆“无水港”,建成各类特色物流园区;拥有口岸“一站式”服务中心和现代信息平台,具备国内一流的通关环境。
借助江苏沿海开发、国家东中西部合作示范区、长三角一体化、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等战略机遇,连云港港正在“一体两翼”的港口规划引领下,以区域性国际枢纽港和集装箱干线大港为目标,加快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陇海兰新沿线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和对外开放窗口、亚欧之间重要的国际交通枢纽,成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
关于构建亚欧大陆桥经济贸易合作组织、连云港与沿桥陆港合作共建的方式和途经的讨论

亚欧 大陆腾 飞 。
在运用 P S E T分析 法分 析 了道路 集装箱 运 输业 的 外部 环 境 , 我们 可 以发 现 , 国 的道 路集 装 箱运 输 业 我
源 , 化 资 源 配 置 , 免 出 现 高 投 资 , 利 用 的情 况 。 优 避 低 ( ) 视 科 研 、 发 和 推 广 信 息 网 络 技 术 在 集 装 3重 开
“ 遍体 是心 ” 第三是 缺少 长远 思考 和统一 协调 , 。 大陆 桥沿
线 城 市 和 企业 考 虑更 多 的是 大 陆 桥 能 为 我 带 来 多 少 好 处 , 为大 陆 桥 能做 出 多少 贡 献 的思 之 较少 , 的 更 少 。 我 做
统 一 ,每 个 国 家 的 货 运 车 辆 车 型 也 只 有 5~7种 , 而
、
在连 云港构建新 亚欧大 陆桥经济 首都 。
在 经 济 首 都 成 立 “ 欧 大 陆 桥 经 济 贸 易 合 作 组 亚
织 ” 。
( ) 亚 欧 大 陆 桥 发 展 需 要 经 济 首 都 一 新 19 9 2年 , 新 亚 欧 大 陆 桥 开 通 至 今 十 几 载 依 然 通 而 不
我 国 的车 型却 相 当于全 世界 所有 车型 的总 和 , 型 的 车
混乱 可想 而知 。 在上 述情 况下 , 们 需要 通 过优 化 和改 进基 础设 我
畅, 表现状 况 是“ 多 、 多 、 大脑 ” 头 心 无 。首 先是 龙头 多 , 连 云 港位 处陇 海铁 路 的东 端 , 自称是 新亚 欧 大陆 桥的龙 头 , 另外 , 北起 大 连 、 到 香港 的大 型海 港也 纷 纷也 自称是 新 南 亚 欧大 陆桥 的龙 头 , 可谓“ 龙九 头” 其 次是 研究 中心 真 一 。 多 , 亚 欧大 陆桥 这条 巨 龙横跨 亚 欧大 陆 , 济发 展前 景 新 经 看好 , 因此 , 给沿桥 人们 带 来 了无 限的想 象 , 州 、 它 郑 西安 等 城市 都 自称是 新 亚欧 大陆 桥 中心城 市 ,各种 各 样丝 绸 之路 、大陆 桥 的研究 中心在 沿桥 城 市遍地 开花 ,真 可谓
初一地理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试题

初一地理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试题1.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是()A.南岭B.秦岭——淮河C.黄河D.长江【答案】A【解析】秦岭—淮海一线,南北两侧气候有所不同,水文特征、植被类型、耕作方式以及主要农作物等有明显的差异,通常,将秦岭—淮河一线,作为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故选B。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了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
2.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是()A.山脉B.人口分布C.地理环境差异D.河流【答案】C【解析】我们依据气候、地形等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可将我国划分为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区域。
【2】“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所描述的景观属于()A.①地区B.②地区C.③地区D.④地区【答案】D【解析】这是唐朝杜牧的《江南春》这首诗,诗里的意思描述的是千里江南,到处莺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南方水资源丰富,描述的是我国南方地区的景象,故本题选D。
【3】②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为A.温带季风气候B.亚热带季风气候C.温带大陆性气候D.热带季风气候【答案】A【解析】②地区位于我国北方地区,秦岭-淮河一线以北,从气候类型上来讲是温带季风气候,故本题选A。
【4】下列对②的叙述正确的是()A.耕地多为旱地,农作物一年收获一次或两年三次B.多为水田,以种植水稻、油菜为主,一年收获两次至三次C.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大豆D.河流含沙量小,水量大【答案】A【解析】秦岭-淮河一线,从农业生产及人们生活习俗来看北方耕地为旱地,主要作物为小麦和杂粮,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南方则主要是水田,农作物主要是水稻和甘蔗、茶叶等亚热带经济作物,故本题选A。
【5】我国②地区共有的自然特征()A.河流都有较大的含沙量B.植被类型都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C.1月平均气温都在0°以下D.都属于半湿润地区【答案】C【解析】秦岭-淮河一线,是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线,800MM年等降水量线,水田旱地分布分界线,一月份0℃等温线,水稻小麦种植分界线,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湿润与半湿润的分界线,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并非所有的河流都有较大的含沙量,如我国东北地区,由于植被覆盖率较高,河流含沙量较小,植被类型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东北大兴安岭等地区由于位于山地迎风坡,降水多,形成湿润地区,故本题选C。
2023年初二上册期末地理试卷带参考答案和解析(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

选择题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推出百集电视专题片《边疆行》,以新闻纪实的手法,勾绘出一幅从广西到辽宁的中国美丽画卷。
下图所示铁路线为第二亚欧大陆桥的中国段。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第二亚欧大陆桥中国段主要括A.京包线、包兰线B.宝成线、成昆线。
C.陇海线、兰新线D.京沪线、沪杭线【2】甲省份的简称及其行政中心分别是()A.皖合肥B.豫郑州C.陕或秦西安D.甘或陇兰州【答案】【1】C【2】B【解析】根据在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中,中国铁路运输的地位尤为突出。
纵横交错的铁路分布全国各地,并与公路、河道、航空港相连,构成了全国交通运输网的骨架。
我国现已形成一个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铁路网;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进行分析解答。
【1】读图分析可知,第二亚欧大陆桥是一条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铁路,东起中国的连云港,西到荷兰的鹿特丹。
在我国境内是由陇海−兰新线、北疆线等构成,即从连云港到兰州,再到乌鲁木齐、阿拉山口。
根据题意。
故选:C。
【2】读图分析可知,甲是河南省,简称是豫,行政中心是郑州;安徽省简称皖,省会合肥;陕西省简称陕或秦,省会西安;甘肃省简称甘或陇,省会兰州。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铁路线的分布及省区的简称省会城市。
选择题下列四幅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中,能反映连云港市气候特点的是A.AB.BC.CD.D【答案】D【解析】在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中,一般横坐标轴表示月份,纵坐标轴左侧表示气温,右侧表示降水量,气温年变化用平滑的曲线表示,降水年变化用长方形柱状表示;观察气温曲线图,可以知道气温最高月和气温最低月,气温最高值和气温最低值,观察降水柱状图,可以知道降水集中的月份和各月降水量。
据图可知:A为热带雨林气候;B为亚热带季风气候;C为温带海洋性气候;D为温带季风气候。
连云港位于我国的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故本题选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识图技巧——交通运输区位选择的答题规范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12年1月3日,铁道部发布的武广高铁安 全运营两周年报告指出:截至2011年12月25日,武 广高铁列车累计行程7 500万千米,安全开行84 678 列,5 460万名旅客被武广高铁列车安全送达目的地, 答案: (1)武广高速铁路沿线地势比青藏铁路沿线平坦;高速铁路要求弯道 第 “明确设问, 解 抓住题中关键词“平直的原 带动鄂湘粤三省经济同城化、融入性快速发展。 小以节省运营时间。 题 一 青藏铁路线格尔木王拉萨段 把握答题方 材料二 (乙图因”“比较分析”“区位条 )全长1 142 思 (2) 青藏铁路“以桥代路”原因:沿线地区冻土多;沿线地区河谷多;给野生 步 千米,“以桥代路”的长度达 159.88千米。京沪高速 向” 件”等 路 铁路“以桥代路”的长度更高达1 061千米,占全线 动物迁徙预留通道。 分析第(1)题时,要结合 第 “注意思路, 长度的 80%。 京沪高速铁路“以桥代路”原因:沿线跨大江大河多;沿线原有交通线密集; 地形和高速铁路的要求 二 运用地理 (1)武广高速铁路比青藏铁路走向更平直,请分析 避免多占用耕地。 步 术语” 其平直的原因。 分析第(2)题时要结合各 (3)自然条件:沿线地形以平原和低矮丘陵为主,利于施工;跨越南岭,增加 (2)青藏铁路和京沪高速铁路都有“以桥代路”, 自所经地区的自然环境 施工量。 但原因不同,试比较分析其原因。 分析第(3)题时,要注意从自然和 和社会环境特点,充分 社会经济条件:沿线经济较发达,城市多,人口多,客货运输需求量大;技 (3)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分析武广高速铁路修建的 社会两方面分析,不可漏要点。 考虑对环境的影响 术是保障,已有京广铁路为建设物资运输提供保障。 区位技术难题
3、下图为某地城市居民点及公路分布示意图, 据图回答下列各题。
(1)该地区A、B两城市之间建有两条公路,分别是国 道和地方道路,据公路建设一般原则判断:公路一 是 国道 ,公路是 地方性公路 。判断的理由是: 国道以直达运输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 点,尽量缩短线路长度;地方性公路则以满足地方经 济发展和居民的需要为主,可通过当地的居民点。 (2)该地区计划在A和C城市之间建设一条新的地方性 公路,现有三个方案,你认为 Ⅰ方案 较合理。三个方 案的优缺点是: Ⅰ方案沿线地形平坦,并连接了F居民点,但线 路稍长。Ⅱ方案线路最短,但沿线地形复杂,工程 最大。Ⅲ方案连接了E居民点,但沿线通过沼泽地, 工程投资大。
气候
【归纳总结】 (2)社会经济因素 分析角度 人口 答题模板 联系较多的居民点,带动沿线经济的发展(适用 于地方性道路);经过居民点较少,人口搬迁少
经济
里程 社会
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距离短,工程量小,节省运营时间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缓解就业压力); 加强沿线地区人员、物质、文化交流;带动少数 民族脱贫致富,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利于 社会长治久安 少穿过自然保护区(重要文物古迹)和生态环境脆 弱区,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3)第二条亚欧大陆桥比第一条亚欧大陆桥的优 越性体现在
A、运输距离方面
C、沿线经济状况
B、沿线自然条件
D、途经国家数量
(4)第二条亚欧大陆桥的开通,对我国经济发展 有何主要意义?
加强我国与中亚、欧洲各国的联系,促进对外贸 易的发展,从而带动我国沿线省区的经济发展。
优: (1)自然条件好: ①地形条件好:地处 平原,地形平坦开阔,筑路和运 输条件好; ②气候条件好:气象灾害少; ③水文条件好:河流较少,建设桥梁少,成本低; ④地质条件好:地质稳定,地质灾害少; (2)社会经济条件好: 经过 等地区,工农业经济发达(或基础好);市场 广阔(或发展潜力大);人口、城市众多;物产丰富;科技力 量大;有国家(地方)政策支持等。 劣: 地处 地形区,地形崎岖; 等地质灾害多; 等气候恶劣;跨越 等河流; 经过地区经济落后,人口、城市稀少,运输的需求量少等。
【归纳总结】 交通运输区位因素选择的答题模板
1.交通线的区位因素选择 (1)自然因素 分析角度 地形 水文 地质 答题模板 平原地区(山区沿等高线修建或沿河谷分布),地 形相对平坦,施工难度小,工程量小(看是否占 用耕地) 避开沼泽地,少跨越河流,工程量小 地质稳定,避开断层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区 暴雨、大风出现次数少;多冻土、受风雪影响大 等
亚欧大陆桥
第一亚欧大陆桥:西伯利亚大铁路,符拉迪沃斯 托克——莫斯科 第二亚欧大陆桥:连云港-鹿特丹铁路,
返回
2、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条亚欧大陆桥直接沟通的海洋是哪些?
日本海(太平洋)和北海、波罗的海(大西洋)。
(2)第二条亚欧大陆桥主要有何交通意义?
沟通欧洲大西洋沿岸和亚洲太平洋沿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