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专升本《寡人之于国也》习题(含答案)
自考-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自考-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01寡人之于国也1.概括本文所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
答:(1)反对兼并战争。
(2)大力发展农业、渔业、林业。
(3)注重教育。
(4)反对暴政,提倡施行仁政。
(5)以民为本。
2.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论述的答:本文紧紧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这一线索展开论述。
3.本文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表现在什么地方答:先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先揭露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行径,然后再说只要君王不怪罪年成就可以使“民至焉”:这都是先抑后扬。
在打消梁惠王矜傲情绪的同时,又能抓住他渴望民众拥戴的潜在心理进行诱导;在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时,采取先易后难、步步推进的程序:这都是循循善诱的体现。
4.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什么问题答:孟子用这个比喻主要是为了说明梁惠王虽然自以为对国家尽了心,实际上他跟其他的国君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两样,都是喜好战争,因而百姓也不会增多。
02秋水(节选)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在客观上有何思想意义答:主旨: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任何个人的认识和作用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因而是十分有限的。
客观意义:这一主旨启示人们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我满足,应该不断学习,不断开阔视野,不断前进。
2.试谈本篇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主旨所起的作用。
答:文章开头的对河水和海水两种景物的生动描写,以具体景物的对比来陪衬河伯与海神在思想上的不同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了主旨3.举例说明本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特点。
答:本文很能见出庄子说理“善于援譬设喻”的特点,而且譬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迭出,令人目不暇接。
如用井蛙、夏虫、曲士来比喻那些因环境所限而不能与之语大理的人;用小石小木之在大山,四海之在天地,--空之在大泽,中国之在海内,稊米之在大仓,万物与人,九州与人,毫末之在马体,这一连串的比喻都是用来说明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因此自我夸耀是愚蠢的,必定会见笑于大方之家。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含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含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3小题)1.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直不百步耳 D.弃甲曳兵而走2.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A.填然鼓之 B.树之以桑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谨庠序之教3.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例句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完全相同的一组()例:养生丧死无憾A.然而不王者 B.王无罪岁C.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4.选出加点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A.或百步而后止(或许)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及,比得上)B.请以战喻(请您) 谷不可胜食也(尽,完)C.申之以孝悌(兄弟友爱)之义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官仓)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班”)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约束)5.选出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请以战喻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斧斤以时入山林 D.申之以孝悌之义6.选出“之”字相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③树之以桑④申之以孝悌之义⑤王道之始也⑥填然鼓之⑦无如寡人之用心者⑧未之有也⑨察邻国之政⑩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A.①④⑥ B.②③⑦ C.③④⑧ D.⑤⑨⑩7. 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于”字意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则移其民于河东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A.②④相同B. ②③⑤相同C. ①⑤相同D. 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8.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能归类在一起的一项()①是亦走也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③王道之始也④树之以桑⑤申之以孝悌之义⑥未之有也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①②③⑥ B.②④⑥ C.②④⑤⑦ D.③⑥⑦9.选出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A.时不我待 B.兵不血刃 C.莫衷一是 D.自愧弗如10、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A.请以战喻B.寡人之于国也C.王无罪岁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11.关于《孟子》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A.《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儒家“四书”。
自考大学语文《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

自考大学语文《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出自自考360网站一、单项选择题1、《寡人之于国也》一文展开论述的线索是A.移民、移粟B.民不加多C.以五十步笑百步D.王无罪岁2、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来阐明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的治国方法没有本质区别,这种论证方法是A.归纳法B.演绎法C.对比法D.类比法3、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达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目标的主要措施是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4、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形成“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良好社会风尚的主要措施是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5、《寡人之于国也》所体现的孟子的政治思想是A.治国以礼,为政以德B.以民为本,实行王道C.以法治国,奖励耕战D.顺应自然,无为而治6、孟子在论证如何实行王道时,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A.演绎论证B.归纳论证C.对比论证D.类比论证二、多项选择题1、《寡人之于国也》一文说理的主要特色有A.大胆犀利B.善用寓言C.抑扬兼施D循循善诱E.层层推进2、下列《寡人之于国也》,中的论据,属于通过类比法来阐明论点的有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B.五十步笑百步C.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E.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3、下列议论,包含对比论证法的有A.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D.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E.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4、下列文章,以对话形式展开的有A.《寡人之于国也》B.《秋水》C.《五代史伶官传序》D.《论毅力》E.《容忍与自由》5、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所提出的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有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C.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D.百亩之田,勿夺其时E.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三、词语解释题(以红颜色标注)1、尽心焉耳矣哪答:焉:于是,作兼词用。
(完整版)寡人之于国也练习及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测试)选择题1、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B.数罟不入洿池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2、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两项是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E.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3、下列四句中的“请”与“请问贵姓”的“请”用法相用的两项是A.王好战,请.以战喻 B.曹刿请.见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可以一战,战则请.从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养生..衣帛矣..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C.夫颛臾,者先王以为..一战..东蒙王 D.忠之属也,可以5、下列各句中的“以”字,用作连词的一项是( ),用作介词而又处于相同句式当中的两项是( )A.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B.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C.王好战,请以.战喻 D.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E.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F.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G.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6、下面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A.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照季节)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种植)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教悌之义(秩序) D.谷.不可胜食(泛指粮食)7、下列加横线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8、下面的加横线的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春心莫共花争发B.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C.或五十步而后止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D.是亦走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9、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斯天下之民至焉②鸡豚狗彘之畜③树之以桑④未之有也⑤邻国之民不加少A.①②⑤/ ③/ ④ B.①③⑤/ ②/ ④ C.①②④/ ③⑤ D.①②⑤/ ③④10、与“树之以桑”句式相同的一句是A.非我也,岁也 B.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C.或五十步而后止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11、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A.请以战喻 B.寡人之于国也 C.王无罪岁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12、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直不百步耳 D.弃甲曳兵而走13、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河内凶.,则移民于河东(年成坏,受灾) B.弃甲曳兵而走.(跑)C.养生..不王者(这样却)..丧死无憾(保养生命) D.然而14、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A.填然鼓.之 B.树.之以桑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谨.庠序之教15、选出加点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A.或.百步而后止(或许)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及,比得上)B.请.以战喻(请您) 谷不可胜.食也(尽,完)C.申之以孝悌..(兄弟友爱)之义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官仓)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班”)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约束)16、选出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A.请以.战喻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斧斤以.时入山林 D.申之以.孝悌之义17、选出“之”字相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①寡人之于国也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③树之以桑④申之以孝悌之义⑤王道之始也⑥填然鼓之⑦无如寡人之用心者⑧未之有也⑨察邻国之政⑩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A.①④⑥ B.②③⑦ C.③④⑧ D.⑤⑨⑩18、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于”字意义解说正确的一项①寡人之于国也②则移其民于河东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A.②④相同B. ②③⑤相同C. ①⑤相同D. 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19、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能归类在一起的一项①是亦走也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③王道之始也④树之以桑⑤申之以孝悌之义⑥未之有也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①②③⑥ B.②④⑥ C.②④⑤⑦ D.③⑥⑦20、选出对下列文言句子中的划线部分翻译不正确的一句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河南省商丘市成考专升本2022-2023学年大学语文第一次模拟卷(含答案)

河南省商丘市成考专升本2022-2023学年大学语文第一次模拟卷(含答案)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15题)1.下列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文句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是()A.A.寡人之民不加多B.五十步笑百步C.申之以孝悌之义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2.下列史籍属纪传体通史的是A.《左传》B.《史记》C.《汉书》D.《资治通鉴》3.《风波》中反复说“一代不如一代”的人物是( )A.赵七爷B.七斤C.八一嫂D.九斤老太4. 《菜竹山房》主要的描写对象是()A.“我”B.阿圆C.二姑姑D.兰花5.李煜的《虞美人》是一首()A.A.悼亡词B.抒情词C.咏物词D.怀古词6. 庄子《秋水》中代表庄子观点的人物是()A.庄子B.河伯C.北海若D.河伯与北海若7.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是()A.A.陆游是中国文学史上写诗最多的诗人B.曹雪芹是我国清代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C.“济南二安”指易安居士李清照和幼安居士辛弃疾D.被后人称作“三苏”的作家指苏洵、苏轼、苏辙8. 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是A.韩愈B.杜甫C.自居易D.李贺9. 《马伶传》的作者是A.刘义庆B.侯方域C.柳宗元D.宗臣10. 《前赤壁赋》是苏轼被贬至何处时所作A.杭州B.密州C.黄州D.湖州1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纳米技术已经开发成功并投入使用了。
B.空气净化的过滤材料,由多种稀土金属、稀有金属、多种氧化物通过高科技方法合成,并加入了特殊的纳米材料。
C.合成稀土纳米材料能够把家庭和建筑装修以后散发的各种有毒、有害、致癌有机污染物统统去除。
D.纳米技术将成为仅次于芯片制造的第二大产业。
12. 在《宝玉挨打》中,说“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成”这句话的人物是A.王熙凤B.贾母C.薛宝钗D.贾政13.陆游的《关山月》中能够统领全篇的诗句是()A.和戎诏下十五年B.将军不战空临边C.三十从军今白发D.遗民忍死望恢复14.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是发表在A.《彷徨》B.《新青年》C.《野草》D.《朝花夕拾》15.《风波》、《断魂枪》、《苦恼》的作者依次是()A.A.鲁迅、契诃夫、老舍B.契诃夫、鲁迅、老舍C.鲁迅、老舍、契诃夫D.契诃夫、老舍、鲁迅二、填空题(10题)16.《氓》:“桑之未落,_______________。
大学语文专升本寡人之于国也习题含答案图文稿

大学语文专升本寡人之于国也习题含答案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寡人之于国也》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寡人之于国也》的体例是()A.记叙文 B.议论文 C.说理散文 D.诗歌2.《孟子》的作者为()A.孟子 B.孟子与其学生 C.司马迁 D.刘向3.《寡人之于国也》课文选自()A.《战国策·齐策》 B.《论语·季氏》C.《庄子·秋水》 D.《孟子·梁惠王上》4.《寡人之于国也》所体现的孟子的政治思想为()A.治国之礼,为政以德 B.以民为本,实行王道C.以法治国,奖励耕战 D.顺应自然,无为而治5.“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中的“凶”字的含义是()A.凶恶 B.战乱 C.恶狠 D.灾荒6. 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形成“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良好社会风尚的主要措施是(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7.孟子的政治思想是( )A.王道B.霸道C.大同 D.小康8.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是( )A.老子B.孔子C.孟子 D.墨子9. 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实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这一目标的主要措施是( )A.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C.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10. 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来揭示当时社会的贫富悬殊,这种表现方法是( )A.铺垫B.对比C.反衬 D.象征11.贯穿《寡人之于国也》始终的论题是( )A. 民何以才能够加多 B.小恩小惠不是王道C.实行王道的根本措施 D.实行王道的正确态度12.善用“欲擒故纵,引君入彀”辩论手法的是( )A. 孟子 B.孔子 C.庄子 D.李斯二、填空题1.《寡人之于国也》说理的特色是_______。
专升本大学语文-133

专升本大学语文-133(总分:149.94,做题时间:90分钟)一、{{B}}选择题{{/B}}(总题数:20,分数:40.00)1.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达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这一目标的主要措施是______∙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分数:2.00)A.B.C. √D.解析:2.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先说驱逐客卿是“藉寇兵而赍盗粮”,后说驱逐客卿是“损民以益仇”,这两者在论证方法上的不同是______∙ A.前者是类比法,后者是归纳法∙ B.前者是类比法,后者是对比法∙ C.前者是对比法,后者是归纳法∙ D.前者是对比法,后者是演绎法(分数:2.00)A. √B.C.D.解析:3.《天净沙·秋思》的中心画面是______∙ A.枯藤老树∙ B.小桥流水∙ C.古道瘦马∙ D.夕阳西下(分数:2.00)A.B.C.D. √解析:4.鲁迅在《灯下漫笔》中说:“轿夫如果能对坐轿的人不含笑,中国也早不是现在似的中国了。
”这里运用的表现手法是______∙ A.反语讽刺∙ B.对比反托∙ C.象征暗示∙ D.托物言志(分数:2.00)A.B.C. √D.解析:5.朱光潜在《选择与安排》中,阐析“常山蛇阵”的特点是为了喻证______∙ A.每件艺术品都必须突出一个中心旨意∙ B.每件艺术品都必须抓住几个典型细节∙ C.每件艺术品都必须是一个有生命的东西∙ D.每件艺术品都必须做到层次清楚(分数:2.00)A.B.C. √D.解析:6.培根《论学问》中采用最多的两种修辞手法是______∙ A.排比和对偶∙ B.排比和比喻∙ C.比喻和对偶∙ D.比喻和比拟(分数:2.00)A.B. √C.D.解析:7.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句是______∙ A.东面而望,不见水端(面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B.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用礼来规定君臣的名分,用礼来加深父子的亲情,用礼使兄弟和睦,用礼来使夫妻和睦)∙ C.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生下来只有六个月,父亲就去世了) ∙ D.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盘庚为了抱怨的人改变它的气度)(分数:2.00)A.B.C.D. √解析:8.《门槛》主要运用了______∙ A.对比手法∙ B.欲扬先抑手法∙ C.比喻手法∙ D.象征手法(分数:2.00)A.B.C.D. √解析:9.《声声慢(寻寻觅觅)》中自喻的词句是______∙ A.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B.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C.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D.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分数:2.00)A.B.C. √D.解析:10.与“古道西风瘦马”构成反衬关系的景象是______∙ A.枯藤老树昏鸦∙ B.夕阳西下∙ C.小桥流水人家∙ D.断肠人在天涯(分数:2.00)A.B.C. √D.解析:11.《谈时间》的语言风格是______∙ A.典雅平和∙ B.清新秀丽∙ C.幽默机智∙ D.谨严犀利(分数:2.00)A. √B.C.D.解析:12.找出下列运用比兴手法的诗句______∙ A.淇则有岸,濕则有泮∙ B.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C.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分数:2.00)A. √B.C.D.解析:13.七斤的主要性格特征是______∙ A.见多识广∙ B.憎恶复辟∙ C.愚昧落后∙ D.伺机复辟(分数:2.00)A.B.C. √D.解析:14.《断魂枪》中孙老者的基本性格定位是______∙ A.乐观爽朗∙ B.爱艺如命∙ C.积极进取∙ D.旧江湖艺人的积极面(分数:2.00)A.B.C. √D.解析:15.《炉中煤》中,诗人用煤的燃烧来抒写自己的无私奉献精神,这种表现手法是______∙ A.托物言志∙ B.拟人手法∙ C.对比反衬∙ D.象征暗示(分数:2.00)A. √B.C.D.解析:16.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中贯穿全词的句子是______∙ A.是处红衰翠减∙ B.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C.不忍登高临远∙ D.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分数:2.00)A.B.C. √D.解析:17.贯串《爱尔克的灯光》全文的线索是______∙ A.故居的变迁∙ B.亡姐的不幸遭遇∙ C.三种灯光的依次闪现∙ D.“我的心灵的灯”的引导(分数:2.00)A.B.C. √D.解析:18.《苦恼》中,人与马的对比体现在______∙ A.人像“幽灵”,马像“蜜糖饼”∙ B.姚纳挨“脖儿拐”,马挨鞭子∙ C.姚纳死了儿子,马死了崽儿∙ D.没有人听姚纳诉说,马却听(分数:2.00)A.B.C.D. √解析:19.《长亭送别》中,体现莺莺执著爱情、鄙弃功名的语句是______∙ A.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 B.眼底空留意,寻思起就里,险化做望夫石∙ C.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 D.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分数:2.00)A.B.C.D. √解析:20.《麦琪的礼物》的故事结局是______∙ A.皆大欢喜的大团圆∙ B.留下许多未决的悬案∙ C.出人意料而合情合理的巧合∙ D.因无悬念而淡然无味(分数:2.00)A.B. √C.D.解析:二、{{B}}文言文阅读{{/B}}(总题数:3,分数:30.00)阅读《种树郭橐驼传》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729_大学语文(专)_课后题答案

4729 大学语文(专)一、《寡人之于国也》-孟轲概括本文所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1)富民、爱民,以民为本的思想。
2)反对暴政,提倡仁政:①大力发展经济,尤其是农业、林业、渔业。
②注重文化、道德教育。
3)反对兼并战争,提倡以仁政来统治天下4)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论述的?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这一线索展开论述本文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表现在什么地方?答:先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不当,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先揭露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行径,然后再说只要君王不怪罪年成不好就可以使“民至焉”,这都是先抑后扬的表现。
在打消梁惠王矜傲情绪的同时,又能抓住他渴望民众拥戴的潜在心理进行诱导,在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时,采取先易后难、步步推进的程序:这都是循循善诱的体现。
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什么问题?用此比喻为了说明梁惠王虽然自以为对国家尽了心,实际上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什么质的差别。
都是喜欢战争,因而百姓也不会增多。
二、《秋水》-周庄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在客观上有何思想意义?本文的主旨是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这一主旨在客观上给人以有意的启示,这就是人们不能囿于个人的见闻而自满自足,应该努力学习,不断上进。
试谈本篇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主旨所起的作用。
本文开头有一段对河水和海景的描写。
先写秋水时至,百川灌河,黄河两岸不辩牛马,后写北海浩瀚,不见水端,文章以河水与海水景象的大小对比,来衬托河伯与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了“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这一文章的主旨。
举例说明本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特色援譬设喻使哲理具体化、形象化。
庄子散文善于援譬设喻来表达抽象的哲理,而且比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迭出,令人目不暇接。
本文同样如此,比喻句有:1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寡人之于国也》的体例是()
A.记叙文 B.议论文 C.说理散文 D.诗歌
2.《孟子》的作者为()
A.孟子 B.孟子与其学生 C.司马迁 D.刘向
3.《寡人之于国也》课文选自()
A.《战国策·齐策》 B.《论语·季氏》
C.《庄子·秋水》 D.《孟子·梁惠王上》
4.《寡人之于国也》所体现的孟子的政治思想为()
A.治国之礼,为政以德 B.以民为本,实行王道
C.以法治国,奖励耕战 D.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5.“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中的“凶”字的含义是()
A.凶恶 B.战乱 C.恶狠 D.灾荒
6. 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形成“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良好社会风尚的主
要措施是( )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7.孟子的政治思想是( )
A.王道
B.霸道
C.大同 D.小康
8.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是(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墨子
9. 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实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这一目标的主要措施是( )
A.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C.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10. 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来揭示当时社会的贫富悬殊,这种表现方法是( )
A.铺垫
B.对比
C.反衬 D.象征
11.贯穿《寡人之于国也》始终的论题是( )
A. 民何以才能够加多 B.小恩小惠不是王道
C.实行王道的根本措施 D.实行王道的正确态度
12.善用“欲擒故纵,引君入彀”辩论手法的是( )
A. 孟子 B.孔子 C.庄子 D.李斯
二、填空题
1.《寡人之于国也》说理的特色是_______。
2.《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有两个生动的比喻最后演化成为了两句成语,它们是_______,_______。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_______。
三、词语解释题
1.寡人之民不加.多。
2.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3.王好.战,请以战喻。
4.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7. 寡人
..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8.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9.河东凶.亦然.
10. 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11. 数罟.不入洿池
12.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3.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14. 或.百步而后止
四、判断题
1.孟子散文善于采用纡徐委婉的论辩手法。
()
2.《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提出的实行王道的措施之一是“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3.《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寡人”是指楚王。
()
4.“五十步笑百步”的典故出自于《寡人之于国也》。
()
5.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孟子》一书多采用以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 )
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出自《论语》。
( )
7.《孟子》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和他的学生万章等共同编著,《寡人之于国也》选
自《孟子·梁惠王》。
( )
8.孟子用拿刀杀了人却说“不是我杀的,是刀杀的”作比喻,来揭露统治者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的观点,收到了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形象生动而深刻的效果。
( ) 9.《寡人之于国也》的“寡人”是指梁惠王。
( )
10.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类比胆小韵逃兵.()
11.《寡人之于国也》采用了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 )
五、简析题
1.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段: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
请回答:
⑴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⑵体现孟子哪些政治思想?
⑶从开头至“材木不可胜用也”几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 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段: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
请回答:
(1)这里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这两句话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这两句话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3)孟子这段话主要说明了什么道理?
3.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⑴这段话是谁说的?
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⑶这段话反映了寡人什么样的心理?
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
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⑴在这段话中孟子为实行王道提出了哪些主要措施?
⑵这段话体现了孟子什么样的政治思想?
⑶这段话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C
2.B
3.D
4.B
5.D
6.D
7.A
8.C
9.C 10.B 11.A 12.A
二、填空题
1.舍本而问末者耶
2.王其国,子万民乎
3.下不治其家
三、词语解释题
1.加:更加。
2.走:逃走。
3.好:喜欢,爱好。
4.胜:尽。
5.谨:谨慎,认真;申:重复,一再。
6.检:约束,制止;发:打开粮仓。
7. 寡人: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表明自己是寡德之人。
8. 直:只
9.凶:发生灾荒
10. 斤:斧子的一种;尽
11. 罟:网
12. 斯:这样
13. 树:栽种;衣:穿
14. 或:有的人
四、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五、简析题
1.⑴中心论点是: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⑵这里陈述的是实行王道的初步措施,体现了孟子以民为本、保民而王的王道政治思
想。
⑶采用的修辞手法是排比。
2. (1)比较法中的类比法。
(2)反映了当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黑暗现实。
用的是对比手法。
(3)这段话告诫统治者应端正治国态度,从改善人民生活入手,施行仁政,才是正确的
治国之道。
3.⑴梁惠王
⑵提出问题,为孟子论述如何使民加多作铺垫
⑶反映了梁惠王并没有真正弄明白如何治理国家,也没有看到他的治国方式与邻国有什
么根本的不同
4.⑴主要措施有四条:鼓励蚕桑,发展家畜,致力农耕,加强教育
⑵充分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其次是经济观念和教育观念
⑶排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