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体制改革中的四梁八柱

医疗体制改革中的四梁八柱
医疗体制改革中的四梁八柱

医改的“四梁八柱”

【四梁】

1、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

?确定公共卫生服务范围。明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增加服务内容。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探索整合公共卫生服务资源的有效形式。加强城乡急救体系建设。

?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加强卫生监督服务。

2、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

?坚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办医原则。

?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政府重点办好县级医院。

?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一般常见病及多发病的初级诊疗服务、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服务。逐步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

?健全各类医院的功能和职责。有条件的大医院按照区域卫生规划要求,可以通过托管、重组等方式促进医疗资源合理流动。

?建立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制度。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

?充分发挥中医药(民族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服务中的作用。

?建立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制度。

3、加快建设医疗保障体系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共同组成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从重点保障大病起步,逐步向门诊小病延伸,不断提高保障水平。逐步提高筹资水平和统筹层次,缩小保障水平差距,最终实现制度框架的基本统一。

2009 年全面推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做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之间的衔接。

?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

4、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目录,按照防治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使用方便、中西药并重的原则,基本药物实行公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减少中间环节,保障群众基本用药。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物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

?规范药品生产流通。

【八柱】

1、建立协调统一的医药卫生管理体制

?实施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

?强化区域卫生规划。省级人民政府制定卫生资源配置标准,严格控制大型医疗设备配置,建立区域卫生规划和资源配置监督评价机制。

?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卫生行政部门主要承担卫生发展规划、资格准入、规范标准、服务监管等行业管理职能。

?进一步完善基本医疗保险管理体制。

2、建立高效规范的医药卫生机构运行机制

?公共卫生机构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

?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实行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财务管理办法,并探索实行收支两条线、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经费的总额预付等多种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建立规范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明确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责权,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通过实行药品购销差别加价、设立药事服务费等多种方式逐步改革或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同时采取适当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增加政府投入、改革支付方式等措施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人事制度。

?健全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运行机制

3、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

智慧医疗整体解决方案

智慧医疗整体解决方案 1 引言 1.1 智慧医疗概念 智慧医疗是智慧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应用医疗物联网、数据融合传输交换、云计算、城域网等技术,通过信息技术将医疗基础设施与IT基础设施进行融合,以“医疗云数据中心”为核心,跨越原有医疗系统的时空限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智能决策,实现医疗服务最优化的医疗体系。城镇化促进了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在不断增加医疗卫生资源的同时,也使得医疗卫生资源不断集中到大医院,并且发生连锁反应。挂不上号、看病距离远、紧急病情无法得到及时救治等“看病难”问题,从本质上,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机构与机构之间信息孤立、患者对医疗业务不熟悉等问题使得患者医疗费用重复开销或者不能有效使用,“看病贵”的问题日渐明显。 智慧医疗是将个体、器械、机构整合为一个整体,将病患人员、医务人员、保险公司、研究人员等紧密联系起来,实现业务协同,增加社会、机构、个人的三重效益。同时,通过移动通信、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将远程挂号、在线咨询、在线支付等医疗服务推送到每个人的手中,缓解“看病难”问题。 1.2 背景 200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开启了新医疗体制改革。新医改提出了“四梁八柱”,其中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任务,而且是医改成功逐步推进的重要保障。可见,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继续深入推进,医疗信息化已经成为医疗体制改革的重点发展方向。

根据《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到2020年,实现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基本覆盖全国人口并信息动态更新,全面建成互联互通的国家、省、市、县四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积极推动移动互联网、远程医疗服务等发展。 智慧医疗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以居民为根本”和“以行政为支撑”的医疗卫生理念,通过更深入的智能化、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透彻的感知,实现居民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构建基于无所不在的全生命周期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的国民健康体系。 智慧医疗通过建设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利用最先进的物联网技术,整合现有卫生信息资源、覆盖城市圈卫生系统,形成信息高度集成的医疗卫生指挥、应急、管理、监督信息网络系统。 智慧医疗解决居民“看病难、就医贵”和“三长一短”的医疗问题,使居民获得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完整详实的健康档案信息和全生命周期的自我健康医疗管理,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健康进家庭”的新型就诊观念;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辅助公共卫生防疫部门有效开展慢病管控、急救管理、卫生防疫管理、突发事件及应急灾情的快速反应管理、妇幼医疗保健管理、血液管理、健康教育与综合行政管理等工作;提升卫生行政部门服务质量、事务效率,强化绩效考核,加强监管力度。实现与社保、药监、计生、公安、民政、应急等部门的快速协作和智慧决策。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繁荣发展。 我国社会老龄化趋势的加速,随之出现了慢性病患病率的不断攀升。在健康服务需求不断增长的同时,医疗服务资源的供给侧却不相匹配。2014年我国卫生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历程及动力机制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历程及动力机制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发展问题日益凸现,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更是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历史的视角,对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历史演进过程进行总结,并通过分析其动力机制,探索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医疗卫生体制历史演进动力机制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历史演进 新中国建立后,面对经济萧条、社会危机重重、民众中传染病、寄生虫疾病、营养不良疾病肆虐的现状,选择了异于西方国家的医疗模式,发展了具有重大革新性的公共卫生体系:主要依靠经过很短时间就可培训出来的较低技能医护工作者,发展了劳力密集而不是资本密集的医疗技术;强调预防和初级保健,集中精力实施公共卫生计划,而不是单纯关注个体健康。 随后在很短的时间内提出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四项指导方针,并确定了接下来30年时间内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框架:在城市建立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在乡伤残军人和部分在岗城市居民享受公费医疗的医疗保障制度;在农村,亿万农民则普遍加入农村合作医疗,人民公社所属乡村集体经济和农民个人共同分担资金,各地的合作医疗采取农民之间合医合药、合住院合门诊、合预防合保健等多种形式,初步建立了全国性、广覆盖、低水平、综合性和全民性医疗保障制度,极大地改善了国民身心健康状况。 但这一时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也存在诸多问题:总体投入和专业技术教育赶不上医疗服务体系的迅速扩张,致使医疗卫生服务的总体技术水平较低;过分严格的政府计划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医疗服务机构及医疗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总体来说,计划经济时期,在整个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的情况下,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我国用占GDP3%左右的卫生投入,大体上满足了几乎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国民健康水平迅速提高,不少国民综合健康指标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被一些国际机构评价为发展中国家医疗卫生工作的典范。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1979年卫生部大胆提出“要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随即开展了对医院的“五定一奖”(即定任务、定床位、定编制、定业务技术指标、定经济补助、完成任务奖励)工作。1980年,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允许个体医生开业行医问题的请示报告》,打破了国营公立医院在医疗卫生领域一统天下的局面。1985年,国务院提出:“必须进行改革,放宽

医疗体制改革中的四梁八柱

医改的“四梁八柱” 【四梁】 1、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 ●确定公共卫生服务范围。明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增加服务内容。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探索整合公共卫生服务资源的有效形式。加强城乡急救体系建设。 ●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加强卫生监督服务。 2、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 ●坚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办医原则。 ●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政府重点办好县级医院。 ●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一般常见病及多发病的初级诊疗服务、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服务。逐步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 ●健全各类医院的功能和职责。有条件的大医院按照区域卫生规划要求,可以通过托管、重组等方式促进医疗资源合理流动。 ●建立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制度。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 ●充分发挥中医药(民族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服务中的作用。 ●建立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制度。 3、加快建设医疗保障体系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共同组成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从重点保障大病起步,逐步向门诊小病延伸,不断提高保障水平。逐步提高筹资水平和统筹层次,缩小保障水平差距,最终实现制度框架的基本统一。

浅谈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我国当前的医疗体制为国人诟病已久,医疗改革日益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医疗改革亟待破解医疗卫生保障覆盖率低,资源分布不均,基本医疗服务滞后,药费居高不下,看病难,看病贵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针对目前医疗体制存在的问题对医疗体制改革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医疗体制;医药分离;医疗腐败 生存权是人最基本的权利。人最重要的是生存,是健康,而与生存和健康联系最紧密的是社会医疗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力发展医疗事业,努力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与此同时医疗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一些方面取得进展,但是暴露的问题也日益增多。在我国现阶段,社会大众普遍认为看病难,看病贵。当前,医疗改革的一些思路和做法,不符合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医疗卫生的基本需求,因而医疗改革陷入僵局,短期内难以取得大的、突破性的进展。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组建的“中国医疗卫生制度”课题组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从总体上讲是不成功的。医疗改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世界性难题。纵观国外的医疗卫生制度,与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采用社会医疗保险模式相较,我国的医疗卫生的现状已与快速发展的经济

社会不相适应,滞后的医疗卫生事业已经成为影响、制约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医改难题亟待破解。 一、目前医疗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带来了诸如贫困、公众不满情绪增加、群体间关系失衡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多数居民在医疗问题上的消极预期,已经成为导致宏观经济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医疗机构重复,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任务艰巨和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难以应付。在当前正在进行的医疗服务机构改革实践中,“抓大放小”的思路很流行,基于这一导向并基于现行财政体制下部分地区财政负担过重的现实,一些地方开始将基层公立医疗服务机构或改制为企业,或甚至直接出售给私人。这种“抓大放小”的改革思路是有严重问题的,不符合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基本规律。 (三)医疗服务体系不适应群众的健康需求,医疗服务价格混乱导致医疗费用持续攀升,药价虚高,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 (四)医疗卫生管理体制与人民健康需求不适应,医疗效率低下、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问题、药价虚高、医疗腐败等现象备受舆论批评。目前医疗卫生领域受到党内和社会上腐败势力的干扰和影响。比如官商勾结,在医药生产和流通环节谋取私利,甚至搞假医假药;医生收红包,等等。产生这

医改的四梁八柱

醫改的“四梁八柱”【四梁】1、全面加強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建立 健全疾病預防控制、健康教育、婦幼保健、精神衛生、應急救治、採供血、衛生監督和計劃生育等專業公共衛生服務網絡。●確定公共衛生服務范圍。明確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逐步增加服務內容。●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探索整合公共衛生服務資源的有效形式。加強城鄉急救體系建設。●加強健康促進與教育。●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加強衛生監督服務。2、進一步完善醫療服務體系●堅持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為主體、營利性醫療機構為補充,公立醫療機構為主導、非公立醫療機構共同發展的辦醫原則。●大力發展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政府重點辦好縣級醫院。●完善以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礎的新型城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提供疾病預防控制等公共衛生服務、一般常見病及多發病的初級診療服務、慢性病管理和康復服務。逐步承擔起居民健康“守門人”的職責。●健全各類醫院的功能和職責。有條件的大醫院按照區域衛生規劃要求,可以通過托管、重組等方式促進醫療資源合理流動。●建立城市醫院對口支援農村醫療衛生工作的制度。逐步實現社區首診、分級醫療和雙向轉診。●充分發揮中醫藥(民族醫藥)在疾病預防控制、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服務中的作用。●建立城市醫院對口支援農村醫療衛生工作的制度。3、加快建設醫療保障體系●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鄉醫療救助共同組成基本醫療保障體系,從重點保障大病起步,逐步向門診小病延伸,不斷提高保障水平。逐步提高籌資水平和統籌層次,縮小保障水平差距,最終實現制度框架的基本統一。2009年全面推開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全面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做好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城鄉醫療救助制度之間的銜接。●積極發展商業健康保險。4、建立健全藥品供應保障體系●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基本藥物目錄,按照防治必需、安全有效、價格合理、使用方便、中西藥並重的原則,基本藥物實行公開招標採購,統一配送,減少中間環節,保障群眾基本用藥。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應全部配備、使用基本藥物,基本藥物全部納入基本醫療保障藥物報銷目錄,報銷比例明顯高於非基本藥物。●規范藥品生產流通。【八柱】1、建立協調統一的醫藥衛生管理體制●實施屬地化和全行業管理。●強化區域衛生規劃。省級人民政府制定衛生資源配置標准,嚴格控制大型醫療設備配置,建立區域衛生規劃和資源配置監督評價機制。●推進公立醫院管理體制改革。衛生行政部門主要承擔衛生發展規劃、資格准入、規范標准、服務監管等行業管理職能。●進一步完善基本醫療保險管理體制。2、建立高效規范的醫藥衛生機構運行機制●公共衛生機構收支全部納入預算管理。●轉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運行機制。實行核定任務、核定收支、績效考核補助的財務管理辦法,並探索實行收支兩條線、公共衛生和醫療保障經費的總額預付等多種行之有效的管理辦法。●建立規范的公立醫院運行機制。建立和完善醫院法人治理結構,明確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責權,形成決策、執行、監督相互制衡,通過實行藥品購銷差別加價、設立藥事服務費等多種方式逐步改革或取消藥品加成政策,同時採取適當調整醫療服務價格、增加政府投入、改革支付方式等措施完善公立醫院補償機制。改革人事制度。●健全醫療保險經辦機構運行機制。3、建立政府主導的多元衛生投入機制●確立政府在提供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中的主導地位。公共衛生服務主要通過政府籌資,向城鄉居民均等化提供。基本醫療服務由政府、社會和個人三方合理分擔費用。特需醫療服務由個人直接付費或通過商業健康保險支付。●建立和完善政府衛生投入機制。並兼顧供給方和需求方。政府衛生投入增長幅度要高於經常性財政支出的增長幅度。 ●按照分級負擔的原則合理劃分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衛生投入責任。●完善政府對公共衛生的投入機制。●完善政府對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投入機制。各地都可採取購買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历史进程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历史进程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主要包括卫生和医疗两部分,但是由于历史上一直没有明确的区分,所以二者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回顾,而医院改革则作为本部分的主要线索。按照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阶段性特点,结合医疗改革的实际进展情况,现将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划分为五个阶段,并逐一分析每一阶段改革的背景原因,具体措施及改革成果。 第一阶段 1978~1984年 背景原因 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政府坚持了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结合等一系列正确方针路线,建立了完善的农村和城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并取得了显著成就。据统计,中国人均期望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提高到1981年的67.8岁,新生儿死亡率从新中国成立前的200‰降低到1981年37.6‰,孕妇死亡率大幅度降低。但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卫生事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国家在经济上濒于崩溃,财政基础薄弱,卫生费用紧缺;医疗卫生队伍青黄不接,领导水平、技术水平、工作效率都十分低下,从粉碎“四人帮”到1978年期间虽然做出过一些努力,但是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恢复。很多医疗机构硬件设施落后,医生护士比例失调,护理人员不足,专家、学者、专业人员知识老化;许多地方疾病多发,卫生状况差。与此同时卫生系统长期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控制,导致我们不得不思考新的路径进行恢复性的改革的孕育。1978年后,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拉开了中国30年改革的序幕,一方面为医改提供了动力,另一方面经济体制改革深刻影响中国社会的发展,不断为卫生事业提出新的要求。 具体措施 本阶段的改革主要针对十年浩劫对卫生系统的严重损害进行调整、建设;同时,也包括培养相关人员业务技术,加强卫生机构经济管理等内容。 1979年,当时的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在接受采访时提出“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全国卫生厅局长会议提出“卫生工作重点转移到医疗卫生现代化建设上,建设全国三分之一重点县”。同年,卫生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接着又开展了“五定一奖”和对医院“定额补助、经济核算、考核奖惩”的办法,并展开了试点。传统医院管理的弊端在这一阶段逐步显露出来,随后加强医院管理的政策相继出台。1981年3月,卫生部下发了《医院经济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加强卫生机构经济管理的意见》,开始扭转卫生机构不善于经营核算的局面。在此基础上,1982年卫生部颁布《全国医院工作条例》,以行政法规形式明确了对医院相关工作要求。 在加强对医院管理的同时,也开辟了医疗主体多元化的先河。1980年,卫生部《关于允许个体开业行医问题的请示报告》得到国务院批准,这为转变国有、集体医疗机构一统天下,形成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医疗服务机构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家对医疗资源投入的不足,促使国有医院的改革更加顺利地进行。

(医疗药品)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征求意见稿) 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为建立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现就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医药卫生事业关系千家万户幸福,是重大民生问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是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覆盖城乡的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医疗保障覆盖人口逐步扩大,卫生科技水平迅速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改善,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尤其是抗击“非典”取得重大胜利以来,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公共卫生、农村医疗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加快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不适应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公共卫生和农村、社区医疗卫生工作比较薄弱,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药品生产流通秩序不规范,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政府卫生投入不足,医药费用上涨过快,人民群众反映比较强烈。 从现在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医药卫生工作肩负着繁重的任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改善医药卫生服务将会有更高的要求。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和生态环境变化等,都给医药卫生工作带来一系列新的严峻挑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实现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国人口多,人均收入水平低,城乡、区域差距大,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任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在明确方向和框架的基础上,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和坚持不懈的探索,才能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医药卫生体制。

2009年终回顾之:医疗信息化与医改同行

2009年终回顾之:医疗信息化与医改同行对于医疗行业而言,2009年注定是被载入史册的一年。新医改方案的出台再加上上百亿的投资无疑为医疗信息化的推进提供了一剂强心记,吸引着众多厂商进入医疗领域,展开一场激烈的角逐。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回顾医疗行业信息化在这一年里走过的历程:医改开启医疗信息化新纪元;IT厂商掘金医疗行业;医疗卫生信息化标准建设进入新阶段;电子病历迎来发展高潮。 医改开启医疗信息化新纪元 医疗领域信息化建设已达20多年之久,长期以来信息化在医疗机构中并没有得到足够地重视。新医改方案,将这一切成为了历史。新医改方案中信息系统首次与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体系以及医疗管理机制、运行机制、投入机制、价格形成机制、监管机制、科技和人才保障、法律制度并列,被称之为"新医改的四梁八柱"。这是医疗卫生信息化技术领域迎来的历史性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1月2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4月6日,国务院正式公布新医改方案,提出3年内各级政府预计投入8500亿元用于医

疗改革。7月22日,国务院发出 "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09年工作安排"的通知,新医改正式启动。 关于医疗卫生信息化,新医改方案要求: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方案指出:"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整合资源,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统一高效、互联互通。加快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完善以疾病控制网络为主体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提高预测预警和分析报告能力;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构建乡村和社区卫生信息网络平台;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促进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合作。积极发展面向农村及边远地区的远程医疗。建立和完善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加快基金管理、费用结算与控制、医疗行为管理与监督、参保单位和个人管理服务等具有复合功能的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与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的对接,积极推广"一卡通"等办法,方便参保(合)人员就医,增加医疗服务的透明度。建立和完善国家、省、市三级药品监管、药品检验检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网络。建立基本药物供求信息系统。" 在被形象地比喻为"一顶、四梁、八柱"的新医改方案中,信息化作为其中一大支柱,史无前例地占有一专门章节。对此,业界众多专家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中国卫生信息学会信息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主任姚志洪表示,医改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持。唯有通过信息化手段,

【医疗药品管理】发改委: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

发改委: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 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为建立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现就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医药卫生事业关系千家万户幸福,是重大民生问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是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覆盖城乡的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医疗保障覆盖人口逐步扩大,卫生科技水平迅速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改善,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尤其是抗击“非典”取得重大胜利以来,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公共卫生、农村医疗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加快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不适应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公共卫生和农村、社区医疗卫生工作比较薄弱,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药品生产流通秩序不规范,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政府卫生投入不足,医药费用上涨过快,人民群众反映比较强烈。 从现在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医药卫生工作肩负着繁重的任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改善医药卫生服务将会有更高的要求。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和生态环境变化等,都给医药卫生工作带来一系列新的严峻挑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实现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国人口多,人均收入水平低,城乡、区域差距大,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任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在明确方向和框架的基础上,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和坚持不懈的探索,才能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医药卫生体制。 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际有益经验,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公共医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新闻回顾 2009年4月6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意见》提出了“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近期目标,以及“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长远目标。 《意见》全文13000余字,共分六个部分,包括: (一)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 (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三)完善医药卫生四大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四)完善体制机制,保障医药卫生体系有效规范运转; (五)着力抓好五项重点改革,力争近期取得明显成效; (六)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意见》指出,医药卫生事业关系亿万人民的健康,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是重大民生问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 《意见》强调,从现在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医药卫生工作任务繁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改善医药卫生服务将会有更高的要求。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和生态环境变化等,都给医药卫生工作带来一系列新的严峻挑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实现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意见》认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国人口多,人均收入水平低,城乡、区域差距大,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任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在明确方向和框架的基础上,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和坚持不懈的探索,才能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医药卫生体制。因此,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既要坚定决心、抓紧推进,又要精心组织、稳步实施,确保改革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目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摘要) 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为建立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现就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力发展医疗事业,努力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与此同时医疗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一些方面取得进展,但是暴露的问题也日益增多。在我国现阶段,社会大众普遍认为看病难,看病贵。当前,医疗改革的一些思路和做法,不符合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医疗卫生的基本需求。我国的医疗卫生的现状已与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不相适应,滞后的医疗卫生事业已经成为影响、制约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医改难题亟待破解。 一、我国医疗改革存在问题 1、卫生资源总体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优质卫生资源严重不足,这是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卫生总费用仅占世界总费用的2%左右。同时医疗资源过分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城乡之间医疗保健资源分配不均,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社区和农村承担基本医疗的功能不强,卫生发展严重滞后。老百姓得了病,在基层得不到有效治疗,只好奔向城市大医院。因此,到大城市大医院看病难,在偏远农村地区看病更难现象凸现。 2、政府卫生投入不足,医疗机构以药补医,公益性淡化 我国对卫生事业的投资比例非常低,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国家每年给医院的补贴常不到位,由于政府投入严重不足,医疗机构公益性质淡化,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群众看病不仅要负担医药成本,还要负担医院工资、奖金、买设备、盖病房。政府为了弥补补偿不足,允许医院对购进药品加成15%,这就意味着,药品进价越高医院收入越多。没有合理的制度机制控制,“以药养医”于是泛滥。有人戏称“天使”下凡至人间,非人非鬼。的确,中国的医改,让白衣“天使”增添更多的困惑、更多的无奈。“人鬼”情结,多年来医生在道德与利益之间徘徊,医院在公益与市场之间摇摆。 3、医疗保障制度存在明显缺陷 农村医疗没有一套完整的农村医疗保障法律体系,缺乏法律规范。缺乏法律规范是导致农村合作医疗难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农村的医疗保障问题至今仍然是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薄弱之处。许多农村人口因为经济收入较低,一旦生病,就会产生“因病致贫”的后果。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将会大大危害到我国经济的发展。而现行的城镇医疗保险制度的目标人群只包括就业人员及符合条件的退休人员,将绝大部分少年儿童、相当一部分老人以及其他无法就业的人员排除在外。这样的制度设计必然导致如下结果:一是上述人群的医疗需求难以得到制度化的保障,个人及家庭面临的医疗风险难以化解,从而带来经济、社会方面的消极后果。二是在一部分人有医疗保障而另外一部分人没有医疗保障的情况下,无法避免体制外人员以各种方式侵蚀体制内医疗资源的问题。 二、对我国医疗制度改革的思考 1、全面贯彻“十八大”精神,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医疗信息化细分行业研究报告

医疗信息化细分行业研究报告 投资部:杨晓亮

1. 医疗信息化是“十三五规划”重点发展领域 我国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是公共产品,政府在医疗改革及发展中承担政策设计、改革推动及资源配臵的主导作用,政府的政策规划是引导医疗信息化行业发展的重要指挥棒。目前医改进入深水区,改革难度加大,医疗信息化的支撑及保障作用变得愈加重要,政策的重视程度不断升级。医药工业与医疗卫生“十三五”发展规划基本编制完成,据悉医疗信息化被确定为重点发展领域。 1.1. 医改向纵深发展,信息技术的支撑与保障作用提升 我国医改在基本医疗保障覆盖、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等方面取得长足发展。目前医疗改革向纵深发展,由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未来公共财政对于医疗卫生事业投入的增速也可能相应放慢,所以医疗改革将面临更多的存量改革,即改革将在不同的利益群体之间进行资源及利益的调整及再分配,改革阻力加大,难度加大,因此向信息技术要服务质量、要效率、要效益成为必然的选择。医疗事业的发展已经越来越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目前医改重点推动的领域,几乎都需要信息技术来助力解决现实问题,如医保控费,需要在医院信息系统中嵌入控费信息系统并连接医保信息系统,来达到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管;分级诊疗的实施、医联体的建立及远程医疗的开展,需要信息系统的建立及互联互通,才能共享电子病历及临床信息;慢病管理探索利用互联网、移动端设备、远程医疗系统来管理病患,可降低诊疗费开支,分流综合医院就诊压力;公立医院逐步降低药品加成后,医院的盈利压力加大,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效率、压缩成本、提高服务质量的动力将明显增强。 1.2. 医疗信息化被“十三五规划”定为重点突破领域 医药工业与医疗卫生“十三五”发展规划基本编制完成,医疗信息化、高性能医

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研究报告

医改“改道”谁见曙光? 2005年7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的研究报告《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从总体上讲,改革是不成功的”的结论出现在媒体上的时候,医改在第一时间、以最快的速度和最热的温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很快,到8月3日时,卫生部官方网站就全文公开了卫生部部长高强关于医疗改革思路的最新报告,该报告提出了今后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并表示方案“初步确定了试点城市”。 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在历经20年“摸着石头过河”的征程之后,竟煮成了“夹生饭”:患者不满意,医院不满意,政府不满意;富裕阶层不满意,中等收入阶层不满意,低收入阶层更不满意。医改又一次站在十字路口,痛定思痛的医改走向最终会为谁带来机遇的曙光? 医改失败:未瞄“靶”射“箭” 医改一直朝解决药价虚高的方向努力,但在执行的具体过

程中,由于种种复杂的因素却偏离了轨迹,导致了与初衷背道而驰的后果 在人们的表面理解中,医改的不成功就是表现在老百姓看病难、吃药贵的事实上,所以,将所有的诟病一股脑地推给了医疗机构,在人们的口舌争议甚至尖刻指责中,医疗卫生机构再次处在风口浪尖上,处境尴尬。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多少有点不公平。 有资深人士指出,其实,纵观整个医改过程,药价问题其实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既复杂,又相当敏感。也许到现在为止,也没人能够说得清楚,药价虚高到底是谁的责任?是医疗机构的以药养医,还是药业本身的不合理定价以及流通环节混乱所造成的? “事实上,医改一直朝解决药价虚高的方向努力,但在执行的具体过程中,由于种种复杂的因素却偏离了轨迹,导致了与初衷背道而驰的后果。”中国医疗产业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腾蛟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一方面,药品流通领域相当混乱,药品价格层层加码;另一方面,医院也乐于依靠药品的收入增加收益,加之医生存在回扣的行为,使药价虚高成

新医改专题

新医疗改革专题 我国人口多,城乡差距大,加上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很复杂的任务。 一、新医改的基本框架 1、新医改的总目标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让百姓无病防病,有病能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医疗卫生领域自身的复杂性以及医疗卫生关系到所有人的切身利益,决定了医改的长期性和渐进性。 2、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就是建立健全各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因为对13亿人口的中国来说,光靠治病和吃药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无病防病。所以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很重要,对我国人民的健康起着关键作用。 3、医疗服务体系,就是在城市各级各类医院形成结构合理、分工明确、防治结合、技术适宜、运转有序、覆盖城乡的格局。医疗保障要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原则,加大推广城镇职工的医疗保险,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险和新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水平和保障水平,而且还要逐步把农民工的医疗保险问题解决,实现医疗保险全覆盖,降低个人的医疗支出。 4、药品保障供应体系,要以基本药物制度为核心。同时规范药品生产流通,控制药品成本和流通费用以降低药品的支出。 5、配套体系就是要建立协调统一的医药卫生管理体系。建立规范高效的运行机制,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投入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以及监管体制、人才保障机制、信息系统和法律制度。 总之,新医改着眼于:以尽可能低的成本维护全民健康。 二、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1、公立医院改革是医改最难的环节,也是整个医改的关键环节,所有其他体系的建立和配套政策的落实,都依赖于公立医院改革。因为现在公立医院是提供医疗服务的主要力量,看病难、看病贵和老百姓的抱怨,直接地体现在医院这个层次,而且医院改革和其他各项医药卫生改革都有密切关系,绝大部分医药卫生改革的措施,最终都要通过医院这个平台来实现。 2、到底是政府提供服务,还是政府购买服务合适呢?现在一些患者认为到医院花了钱,就要包治好,没治好就是医生的责任。这反映了患者对医生普遍的不信任。而且医疗是信息高度不对称的领域,如果购买服务,还要有非常强的政府监管和政府投入。 3、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是改革最棘手的和问题最集中的地方。政府痛下决心,要把药品的成本拿掉,要把补助机制转变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药品仅仅是处方费。但是能否真正实行还是大问题。它第一取决于政府财政补偿能不能到位,第二取决于基本药物制度和药物保障制度能不能实行。 4、如何让公立医院真正回归公益性?公立医院的职能要远超非营利医院,它要在公平、可及、效率、政策性职能上完成政府保障老百姓健康的职能,完成社会收益最大化的职能。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实现不是医院的职责,而是政府的职责。 5、信息化是中国目前公立医院改革最有效的手段,也是创造我们医疗模式最有效的手段。我们有制度优势,公立医院必须加入整体系统,制度也是统一的,

信息化成为医改“四梁八柱”之一写入方案

信息化成为医改“四梁八柱”之一写入方案 国家发改委《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医改意见”)的推出,标志着新一轮医疗改革重新迈上征程。在新医改方案中提出的总体目标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政府主导、倾向基层、全民覆盖、均等化、公益性成为了本次医改的五个关键词;同时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也是本次医改的重点。 《医改意见》中提出了“建立实用共享的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统一高效、互联互通”、“加快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完善以疾病控制网络为主体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提高预测预警和分析报告能力;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构建乡村和社区卫生信息网络平台;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促进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合作。积极发展面向农村及边远地区的远程医疗”等改革意见,为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指出了明确的方向。中国的医疗卫生信息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环境。 根据《医改意见》,我国将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等医药卫生四大体系,建立并形成四位一体、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同时,还将完善医药卫生的管理、运行、投入、价格、监管等八大体制机制,以着力解决百姓反映最强烈的求医买药费用过高等突出问题。这四大体系、八大机制也被形象地称为新医改的“四梁八柱”。 《医改意见》第一次将信息化写入了方案中,成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八大保障体系之一,明确要求“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加快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建立统一高效、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透明公开、使用便捷、实时监管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新医改方案再加上8500亿元的投资无疑为医疗信息化的推进提供了一剂强心剂,标志着医疗行业信息化建设即将驶入快车道。 医改信息化重中之重:卫生信息标准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饶克勤认为,我国的医疗信息化已经经历了两个阶段,现在是在第三阶段的转型,即从过去面向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建设,转到以面向人群健康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为重点。 饶克勤主任说要建立好三个平台(市级平台、省级平台和国家平台)和三个基础。三个基础包括:一、标准化居民健康档案;二、国家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三、卫生信息标准和数据字典。这三个基础是加快卫生信息标准和规范制定,确定各个业务领域数据集和元数据,提取公用数据元,形成数据字典,实现不同业务系统信息交换的基础。 为此,卫生部已经制定了多项行业标准及建设规范: 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 健康档案基本数据集编制规范(试行) 健康档案公用数据元标准(试行) 健康档案相关卫生服务基本数据集标准(试行) 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征求意见稿) 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 卫生信息化投入将会有全新的突破

优化卫生资源配置 推动卫生事业科学发展 --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调研报告

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推动卫生事业科学发展 --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调研报告 当前,我市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面临机遇与挑战。面对挑战和压力,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更好地把握机遇实现大发展,又一次历史性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全市卫生事业要取得新的突破、新的发展,必须做到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以新的理念和认识重新审视卫生工作,以新的思路和举措推动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玉门市卫生资源状况 我市现有市属医疗卫生机构82 个,病床610 张。其中:城市设立医疗卫生机构25 个,即2 家县级综合医院、1 家中医院、3 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 个社区卫生服务站、8 家个体诊所及妇幼保健站、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各一家;农村设立卫生机构57 个,包括11 家乡镇卫生院、个村卫生室。46 各医疗卫生机构共有业务用房32686 平米,医疗设备价值3908 万元。卫生专业技术人员675 人,其中市属医疗机构正式职工486 人,临时聘用110 人,乡村医生53 人,个体诊所26 人。按全市18.9 万人口计算,每千人拥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3.37 人。

二、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1、农村医疗资源基础薄弱。截止2007 年,由于我市农农村医疗资源基础薄弱。村医疗机构实行乡办乡管、乡办村管,由于乡村两级财力有限,对医疗机构投入极少,致使乡村两级医疗机构基础设施简陋、医疗设备匮乏、人员素质不高、医疗水平长期处于低水平运行阶段。2007 年我市实行乡镇卫生院划归县级管理,市委、市政府加大对乡镇卫生系统的通入力度,落实乡镇卫生院人员工资由财政支出,但是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历史欠账多,还是从根本上没有缓解基层医疗卫生条件差的现状。卫生人才流失严重。 2、卫生人才流失严重。卫生人才是卫生事业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只有两名副高职称医生,中级以上人员仅占19.4%,本科学历占14.4%,高职称、高学历人才奇缺,且都分布在县级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特别是条件艰苦的移民乡卫生院人才匮乏,严重影响医院的技术进步和建设发展。近年来,由于老市区医疗机构经营困难,职工工资没有保障,据统计,2002 年以来,市第二人民医院和中医院外流人员达130 余人,其中大多数是单位的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使我市卫生人才薄弱的状况更是雪上加霜。卫生重大疾病防治和公共卫生安全问题较为突出。 3、卫生重大疾病防治和公共卫生安全问题较为突出。目前,我市重点地方病之一的鼠疫,其疫源地面积为10572 平方公里,疫源地动物间疫情持续猛烈流行,随时可能在人间发生疫情。同时,我市结核病、乙肝等传染病发病率还处在较高的水平,尤其是移民地区和部分边远乡镇,发现率低,传播率高。此外,随着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流动性的日益频繁,人禽流感、艾滋

我国新型医疗体制改革具体内容及变化

我国新型医疗体制改革具体内容及变化 1.主要内容 1.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优化公立医院结构布局,建立公立医院之间、公立医院与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 2.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积极探索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逐步实现公立医院统一管理,建立协调、统一、高效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 3.改革公立医院法人治理机制明确政府办医主体,科学界定所有者和管理者责权,探索建立以理事会等为核心的多种形式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 4.改革公立医院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医院内部决策执行机制和财务会计管理制度,深化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分配激励机制; 5.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合理调整医药价格,逐步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加大政府投入,实现由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补偿,完善医疗保障支付制度; 6.加强公立医院管理 7.改革公立医院监管机制加强公立医院医疗服务安全质量监管和经济运行监管; 8.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9.加快推进多元化办医格局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院。 2.变化: 公益性列首位,将取消药品加成收入,鼓励社会力量办非营利性医院 卫生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选定16个城市作为国家联系指导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地区。 亮点1 公益性位居首位 名为“公立医院”,实则是“营利”医院———近20多年来,我国的公立医院日益为“名不副实”而尴尬。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将致力于改变这一状况。昨日公布的指导意见,

第一条便是“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 有关专家表示,这意味着我国公立医院将重新回归公益性,这也是解决老百姓看病就医难题的正道。 亮点2 取消药品加成收入 指导意见,对饱受诟病的以药养医机制“开刀”。意见提出,改革以药补医机制,逐步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 指导意见指出,对公立医院因取消药品加成政策而减少的合理收入,采取增设药事服务费、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等措施,通过医疗保障基金支付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予以补偿。 亮点3 非公医院一视同仁 指导意见规定,非公立医院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定、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医院享有同等待遇,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一视同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院,在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中,要给非公立医院留出足够空间。 亮点4 公立医院统一管理 针对公立医院管理多头现象,指导意见提出,我国将实行公立医院统一管理和全行业监管。 亮点5 引保险解决医患纠纷 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医患纠纷第三方协调机制,发展医疗意外伤害保险和医疗责任保险的举措。 公立医院改革指导意见要点 指导思想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努力让群众看好病。 总体目标形成公立医院改革的总体思路和主要政策措施,为全面推动公立医院改革奠定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