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英博物馆的中国文物的深思1

合集下载

大英博物馆的观后感

大英博物馆的观后感

大英博物馆的观后感去了大英博物馆之后,我这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啊。

一进那大门,就感觉像是进了一个超级大的“宝藏盒子”,可这宝藏吧,咋看咋觉得有点别扭。

首先说说这建筑,那是真的宏伟壮观,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

大厅里高高的穹顶,古典的柱子,让人忍不住就想发出“哇哦”的惊叹。

但是呢,当我开始看那些展品的时候,心情就慢慢变得复杂起来了。

里面的文物那叫一个多啊,来自世界各地。

我就看到了埃及的木乃伊,那可是人家古埃及人的丧葬圣物啊,就这么被摆放在这里。

我当时就想,这木乃伊要是能说话,估计得大喊:“放我回家!”还有那些精美的希腊雕塑,原本应该在自己的故乡,在希腊的阳光下散发着文明的光辉,现在却只能在这异国他乡的博物馆里供人参观。

这就好像是把别人家孩子给抱走了,还到处显摆一样。

我在那些中国文物的展厅前站了好久。

看着那些精美的瓷器、书画,心里那叫一个难受。

这些可都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啊,怎么就跑到这里来了呢?有些瓷器的工艺简直绝了,细腻的瓷质,精美的图案,一看就是耗费了无数心血的。

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看一群流落在外的孩子,可怜巴巴地等着回家。

不过呢,从另一个角度看,大英博物馆也算是做了点好事。

它把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文物集中展示,让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不同文明的瑰宝。

就像一场超级大的文化派对,大家都能来凑个热闹,了解一下其他地方的历史文化。

但是啊,这个派对的举办方式总感觉有点不地道,毕竟这些文物很多都不是通过光明正大的方式得来的。

总的来说,在大英博物馆的参观就像是一场充满矛盾的旅行。

我既惊叹于这些文物的美丽和珍贵,又为它们的流离失所感到难过。

我真心希望有一天,这些文物都能回到自己的故乡,在属于它们的土地上继续讲述自己的故事。

大英博物馆中国馆观后感

大英博物馆中国馆观后感

大英博物馆中国馆观后感
走进大英博物馆的中国馆,那感觉真的很复杂,五味杂陈啊!
一进去,就看到好多来自咱们中国的文物。

那些精美的瓷器、古老的青铜器、还有一幅幅书画,就这么摆在那儿。

我当时就想,这些可都是咱老祖宗的宝贝啊,怎么就跑到这儿来了呢?心里头有点不是滋味儿。

你看那些瓷器,工艺超级精美,在灯光下闪着柔和的光,仿佛在诉说着古老中国的故事。

可这故事现在却是在一个远离家乡的地方被讲述着。

我就寻思着,要是它们能回到中国的博物馆,在自己的土地上被展示,那该多好啊!
还有那些青铜器,带着历史的厚重感。

它们身上的纹路和锈迹,都是岁月的痕迹。

每一件看起来都像是一个历史的见证者。

不过呢,在这儿看到它们,总觉得有点孤单,像是被流放了一样。

书画作品也是,那笔触、那意境,都是中国文化独特的韵味。

可是在这个异国的博物馆里,感觉就像一群孩子在别人家里做客,虽然被照顾得还不错,但始终不是自己的家呀。

我在馆里转了一圈又一圈,越看越觉得难受。

这些文物,它们承载着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民族记忆。

它们应该是中国文化传承的一部分,现在却在大英博物馆里。

这真的让我很感慨,也很无奈。

我知道,这里面有很多历史原因造成了这样的情况。

但不管怎么说,看到自己国家的宝贝在别的国家的博物馆里,心里就是过不去那个坎儿。

你要是也有机会去大英博物馆的中国馆看看,不知道你会有啥样的感觉呢?反正我是觉得,这一趟看下来,心里沉甸甸的,满是对这些文物的惋惜和对历史的感叹!。

大英博物馆中国文物感想

大英博物馆中国文物感想

大英博物馆中国文物感想大英博物馆是全球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拥有丰富的文物收藏,其中中国文物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有幸参观了大英博物馆的中国文物展览,深受启发和感动。

进入中国文物展览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件精美的青铜器。

这件青铜器造型独特,纹饰精细,展示了中国古代工艺的高超水平。

通过观察,我发现这件青铜器上的纹饰充满了神秘的古代符号和意象,让人不禁想象起了古代人们的生活和信仰。

这件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见证,也是中国传统工艺的杰作。

接下来,我来到了中国古代绘画区。

这里陈列着许多著名的中国绘画作品,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幅山水画。

这幅山水画以自然山水为主题,运用了独特的笔法和色彩,展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独特魅力。

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画家成功地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幅山水画让我感受到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怀和艺术追求。

在中国文物展览的另一个区域,我看到了一件精美的瓷器。

这件瓷器造型独特,釉色绚丽,体现了中国古代瓷器工艺的高超技术。

通过近距离观察,我发现这件瓷器的纹饰充满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符号和象征,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这件瓷器不仅是艺术品,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

除了青铜器、绘画和瓷器,大英博物馆的中国文物展览还包括了许多其他类型的文物,如书法、玉器、陶瓷等。

这些文物各具特色,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通过观看这些文物,我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参观大英博物馆的中国文物展览,让我深刻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这些文物不仅是艺术的杰作,更是中国古代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通过观赏这些文物,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大英博物馆的中国文物展览不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促进了中英两国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这样的展览不仅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也可以加深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友谊。

大英博物馆家国情怀作文

大英博物馆家国情怀作文

大英博物馆家国情怀作文
《在大英博物馆感受家国情怀》
嘿,你们知道吗,我去过大英博物馆。

一说起这呀,那感触可真是多得很嘞!
记得那天,我走进大英博物馆,里面的藏品那叫一个多啊,让我都眼花缭乱的。

我就在那一个个展厅里晃悠着,走着走着,我来到了一个展柜前,里面摆着一组精美的中国文物。

那一瞬间,我就像被定住了一样。

我看到那精致的瓷器,上面的花纹细腻得不得了,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辉煌。

还有那古老的书画,虽然纸张都有些泛黄了,但依然能看出当年的神韵。

看着它们,我心里突然涌起一股特别的感觉,就好像这些文物在和我说话一样。

我就那么盯着它们,想象着它们当年是如何在中国的土地上被创造出来,被人们所珍视。

然后它们却远渡重洋,来到了这个遥远的地方。

想着想着,我心里有点不是滋味儿了,这可都是咱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呀!我觉得特别遗憾和不舍,就好像自己的宝贝被别人拿走了似的。

从那一刻起,我突然特别深刻地体会到了家国情怀这几个字。

这些文物不仅仅是物件,它们背后承载着我们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呀。

虽然它们现在远离家乡,但它们始终是中国的一部分。

我真希望有一天,它们能够回到它们原本该在的地方,让更多的中国人能看到它们,感受我们自己的文化魅力。

走出大英博物馆的时候,我还忍不住回头看了看。

那里面的每一件来自中国的文物,都好像在我的心里留下了一个印记。

这次的经历,让我更加明白,家国情怀真的不是什么虚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呀!我要好好守护我们国家的文化,要让这种情怀一直传承下去。

关于逃出大英博物馆梗概和读后感

关于逃出大英博物馆梗概和读后感

关于逃出大英博物馆梗概和读后感一、梗概。

在大英博物馆里,那些来自中国的文物们仿佛有了自己的意识。

其中有个小玉壶,她决定要逃离大英博物馆,回到自己的故乡中国。

这个小玉壶就像一个机灵的小探险家,她在博物馆里小心翼翼地计划着自己的出逃行动。

她克服了重重困难,躲过了保安的巡查,避开了各种监控设备,就像在玩一场超级刺激的密室逃脱游戏。

在这个过程中,她可能还和其他文物小伙伴们互相传递着无声的鼓励和支持呢。

她成功地逃出了大英博物馆,踏上了回家的路。

二、读后感。

看完这个故事,我心里真是五味杂陈啊。

首先得说,这小玉壶可太酷了!她就像一个勇敢的小战士,为了回家那股子冲劲,真的很让人佩服。

从这个故事里,我也看到了那些被掠夺到国外的中国文物的心声。

它们就像一群流落在外的孩子,渴望着回到祖国的怀抱。

你想啊,这些文物原本都是咱们中国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每一件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

它们被摆在大英博物馆里,虽然被很多人观赏,但那毕竟不是自己的家啊。

就好比一个人在别人家做客,再怎么被招待得好,也还是想念自己的小窝。

这也让我特别气愤那些当年掠夺文物的行为。

那些侵略者就像强盗一样,把我们的宝贝抢走,还堂而皇之地放在自己的博物馆里炫耀。

这是多么不公平的事儿啊!不过这个故事也给了我一点希望,就像小玉壶能逃出来一样,也许有一天,那些漂泊在外的文物都能堂堂正正地回家。

而且这个故事还特别有创意。

把文物拟人化,让它们像人一样有想法、有感情,这样的讲述方式特别容易让人接受。

它让我更加关注文物保护和文物回归的话题了。

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这些文物的回归出一份力,哪怕只是多了解一点文物知识,多向身边的人宣传一下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呢。

我的心愿 作文让大英博物馆的文物回归我国

我的心愿 作文让大英博物馆的文物回归我国

我的心愿作文让大英博物馆的文物回归我国不知道从啥时候开始,我心里就一直揣着个强烈的愿望,那就是让那些在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能顺顺利利地回到咱们国家来。

说起这事儿,我就想起之前去参观咱们国内一家博物馆的经历。

那是一个阳光挺好的周末,我满心期待地走进了那座充满历史韵味的建筑。

一进去,那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就把我给笼罩住了。

在展厅里,灯光柔柔地照着那些陈列的文物,仿佛它们都在默默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我慢慢地走着,看着玻璃展柜里的一件件宝贝。

有精美的瓷器,那上面的花纹细腻得就像能工巧匠把心思都绣进去了一样;还有古老的书画,笔锋的每一次转折都透着古人的智慧和才情。

就在我沉浸在这些文物带来的震撼中的时候,脑子里突然闪过了大英博物馆里那些中国文物的样子。

咱都知道,大英博物馆里藏着数不清的中国文物,从珍贵的书画到巧夺天工的青铜器,啥样的都有。

那些文物,原本是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承载着咱们国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可它们如今却远在异国他乡,想想心里就不是个滋味儿。

就说那敦煌壁画吧,多美的艺术珍品啊!在大英博物馆里,它们被从原来的洞窟里硬生生地割下来,漂洋过海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

原本它们应该在咱们西北的石窟里,伴着风沙和岁月的声音,向后人展示着咱们先人的信仰和审美。

可现在呢,只能在异国的展厅里,孤独地面对着陌生的目光。

还有那些精美的陶瓷,咱们中国的陶瓷工艺那可是世界闻名的。

在大英博物馆里,那些青花瓷、粉彩瓷,一个个都精美绝伦。

可它们却不在咱们自己的土地上,不能让咱们国人随时去欣赏、去感受那份独特的魅力。

每次想到这些,我心里就堵得慌。

那些文物就像是走失的孩子,流落他乡,找不到回家的路。

我就盼着有一天,能有一股神奇的力量,把它们都完好无损地送回来。

想象一下,如果这些文物都能回归,那该是怎样一番景象啊!咱们可以专门建一座超级大的展馆,把这些回家的宝贝都好好地展示出来。

到时候,全国各地的人们都能来参观,孩子们能在这些文物面前,真切地感受到咱们国家深厚的文化底蕴。

希望大英博物馆归还我国文物作文

希望大英博物馆归还我国文物作文

希望大英博物馆归还我国文物作文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那些宝贝文物,如今好多都流落在外,尤其是在大英博物馆里,这事儿真让人心里不是滋味。

就说那精美的敦煌壁画吧,那原本是在咱们中国西北的石窟中,安静地展示着千年的艺术魅力。

可如今,在大英博物馆里,它们被迫与故土分离。

我曾经专门去研究过敦煌壁画,那细腻的线条、丰富的色彩,每一笔每一划都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故事。

那些神仙、佛像,还有人间的百态,都被古代的画师们精心地描绘在石壁上。

想象一下,在那荒凉又神秘的西北大漠中,工匠们怀着怎样的敬畏之心,一笔一笔地勾勒出心中的信仰和对美好的向往。

洞窟里的温度变化极大,夏天热得能让人中暑,冬天又冷得刺骨。

但那些工匠们没有丝毫的退缩,他们专注地在石壁上创作,将自己的心血和灵魂都注入到了这些壁画之中。

也许他们从未想过,有一天,这些凝聚着无数人心血的艺术珍品会流落他乡。

还有那些珍贵的陶瓷,咱们中国的陶瓷那可是世界闻名啊!曾经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的陶瓷通过丝绸之路走向了世界各地,让无数人为之倾倒。

可如今,在大英博物馆里展示的那些精美的陶瓷,本该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亲眼目睹它们的风采。

我记得有一次在国内的博物馆里看到一件宋代的青花瓷,那温润的质感,典雅的图案,简直让人陶醉。

讲解员在旁边讲述着制作这件瓷器的工艺,从选土、拉坯到绘制、烧制,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匠人的智慧和心血。

而在大英博物馆里的那些陶瓷,也都有着同样的身世,它们承载着中国陶瓷工艺的辉煌成就,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

再说那古老的书画作品,每一幅都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那些书法家们,挥毫泼墨,一气呵成,将自己的心境和对世界的感悟都融入到了笔墨之间。

画家们则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山水的壮丽、人物的生动。

当我站在一幅古画前,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与作者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

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它们不仅仅是一件件物品,更是一段段鲜活的历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记忆和灵魂。

它们在异国他乡的展柜里,虽然也能引起人们的赞叹,但那终究不是它们的家。

进出大英博物馆观后感

进出大英博物馆观后感

进出大英博物馆观后感进入大英博物馆,仿佛穿越到了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的世界。

博物馆空间宽广,展览丰富多样,不同的展区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

在观赏完整座博物馆后,我对于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收获了不少。

首先进入大英博物馆的埃及展区,让我印象深刻。

这里陈列着埃及古代文明的众多文物,如石棺、木乃伊、金属器皿等。

其中尤以玛特合布的木乃伊最为精彩,它使我仿佛看到了古埃及的生活场景。

通过展览的解说,我了解到埃及文明的伟大和独特之处,他们精湛的建筑、独特的文字以及对死神和来世的崇拜,都令我深感震撼。

我在展厅里察看了很久,不时用手机拍下一些镜头,好让这些美好的瞬间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继续往前走,我来到了希腊和罗马展区。

这里有很多古希腊的雕像和陶瓷器皿,展示了他们卓越的艺术成就。

同时,罗马展区也展示了古罗马帝国的统治和文化,如雕像、拱门等。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伟大文明和艺术成就,我惊叹于古希腊的完美雕塑技艺和古罗马的建筑精湛。

接着,我来到了中国古代文物展区。

这里展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如青铜器、玉器、陶瓷等。

我尤其喜欢观赏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它们的造型精美,雕刻细腻,展示了中国古代冶金工艺和艺术水平。

在这里,我深感自豪,感叹于中国古代文明的伟大。

在参观大英博物馆的过程中,我也欣赏到了一些世界名画和艺术作品。

如达·芬奇的《圣母和圣婴》,梵高的《向日葵》,以及各国名家的油画、版画等。

这些作品给了我很大的艺术享受,也让我深刻感受到了艺术的力量和影响。

总结而言,进出大英博物馆给我带来了一次非常精彩的观展经历。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瑰宝,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演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大英博物馆不仅传承了人类文明的智慧和成果,也是我心灵上的一次洗礼。

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够走进大英博物馆,感受历史的魅力,领略文化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大英博物馆藏有大量中国文物的深思——耻辱背后的抉择与奋起摘要: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辉煌和辛酸,在看到报道说我国有2.3万多件各代的珍稀文物被收藏在大英博物馆的时候,而仅仅2000件作为长期摆放的文物可供游客观摩,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多少辛酸多少遗憾都遗落在大英博物馆的中国馆里了。

很多人都觉得这个是耻辱更有甚者觉得英国应无条件地偿还因战争而掠夺文物。

可是这样的行为还不是一样地野蛮同时也是愚昧无知的。

既然觉得是个耻辱那就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回面子,取回想要的东西。

在这当头我们真正要做的是做出一个正确的抉择,在我看来那就是利用现有的资源发扬我们中国的文化,同时不要一味地缅怀过去,而应在传承当中发展自己站住自己的位置。

关键词:中国文物世界遗产大英博物馆应对政策1、我国历史文物的现状大批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已成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痛。

世界三大博物馆之一——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一家,其收藏中国文物的历史可追溯到1753年建馆时期,目前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2万3千件,长期陈列的约有2000件。

这些藏品与古希腊、古埃及藏品等一并成为该馆收藏的最重要最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

大英博物馆的33号展厅是专门陈列中国文物的永久性展厅,与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和印度展厅一样是该博物馆仅有的几个国别展厅之一。

据该馆有关人士对记者介绍,该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囊括了中国整个艺术类别,跨越了整个中国历史,包括刻本、书画、玉器、青铜器、陶器、饰品。

参观完中国厅后,可知该馆的介绍并非妄言。

远古时期的石器,6000多年前半坡村红陶碗及尖足罐,新石器时代的玉琮、玉斧,商周时期的青铜尊、鼎,秦汉时期的铜镜、陶器、漆器、铁剑,六朝时代的金铜佛,隋代白色大理石佛像,唐代三彩瓷器,宋、元、明、清各代的瓷器和各种金玉制品,甲骨文、竹简、刻本古书和地图、铜币、丝绸、刺绣、书画、珐琅雕塑、景泰蓝、漆器、竹编等等,让人目不暇接。

一言以蔽之,远古石器、商周青铜器、魏晋石佛经卷、唐宋书画、明清瓷器等标刻着中国历史上各个文化登峰造极的国宝在这里皆可见到,且可谓门类齐全,美不胜收。

而且在大英博物馆当中的中国文物仅有不到十分之一可以供广大的游客观摩,而其他的除非是特殊用途和特邀专家,其他人是不肯有机会目睹其原貌的。

据大英博物馆的中国馆馆长透露,大部分的中国文物确实是在战争时期从中国掠夺过去的,同时有部分是在不同时期英国从中国手中收走的,当然还是有些事通过拍卖或者其他的方式收购回来的。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2006年披露,除了大英博物馆2.3万的中国文物以外,中国流失文物多达164万件(还不算各国私人藏有的10倍于这个数字的中国文物)。

据相关部门不完全统计,在全球47个国家和地区200多个博物馆中藏有中国文物不下百万件。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所藏中国绘画最多,大英博物馆所藏周六能改过绘画最精,顾恺之《女史箴图》的最早摹本就在此处。

而瓷器,则以收藏亚洲艺术品著称的法国吉美博物馆的收藏最多。

早在1840年,列强入侵就已经把中国文物列为文化侵略的重要内容。

1900年,八国列强洗劫了包括括《四库全书》、《永乐大典》在内的宫廷收藏的珍贵文物和古籍。

安阳小屯村出土的近20 万片甲骨,流失海外的就有26700 片,遍及日、美、英等12 国。

敦煌拥有的宝藏无以计数。

而今敦煌遗书在中国国内仅存20000 件;藏于英国大英图书馆东方写本部就有13700件;藏于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有6000 件;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亚洲民族研究所12000 件;藏于英国印度事务部图书馆2000 件。

此外,日本、美国、瑞典、奥地利、韩国也均有敦煌文物收藏,数字无从估量。

由这简短的一段数据足以显示出了中国文物流失的严重性,所以说要把中国文物通过交易的方式换回来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2、大英博物馆的顶级中国文物大英博物馆拥有100多个展厅,囊括了古近东馆、埃及馆、希腊罗马馆、史前及早期欧洲馆、中世纪和近代欧洲馆、西亚馆、东方艺术文物馆、民族馆、版画与素描画馆、硬币与纪念币馆等10个展馆;约藏有700万件文物,许多世界顶级珍品都被收藏在这里,其总价值可能超过一个中等国家的全部国民财富。

当今,每年约有来自世界各地的600万游客到这里参观。

英国一位教授曾坦诚地说,“英国强大的时候领土增加了111倍,它从殖民地收集的文物也增加了100倍”。

其中在中国展厅内有2000多件文物是长期摆放的,而在这些文物里面虽然很多都是非常稀有,可是真正的顶级文物我们一般的游人是没有机会窥视的。

就如传统的中国美术评论常被喻为“春蚕吐丝”的顾恺之的作品,其作品线条细腻,画面柔美鲜活,后人鲜有超越者。

《女史箴图》一直是历代宫廷收藏的珍品,现在世界上只有两幅摹本,一是宋人摹本,笔意色彩皆非上乘,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另一幅就是大英博物馆中的唐人摹本。

然而《女史箴图》却鲜有机会向世人展示她的风姿。

在展示的中国青铜器文物中,有一件商代的双羊连体尊,双羊背背相连,其连背上驮着一个圆柱型器皿,羊角弯曲,眼睛、嘴巴塑造得惟妙惟肖,四肢羊腿稳固地支撑着羊体和器皿,铜绿淡雅,结构对称,纹饰纷繁和谐,质感厚重拙朴,整体造型美轮美奂,吸引着许多中外观众驻足观看。

这么好的国宝,在我们自己的国家内从来没有见到过未免会有辛酸。

其实在大英博物馆里面的国宝又何止这些呢,还有很多被收藏在密室里的我们的不得知。

3、中国文物在大英博物馆的面面观当我们看到我国那么多文物在大英博物馆展示给全世界的人民看的时候,我们不免会被其所震撼并会感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前人的艺术结晶。

可是另一方面我们也会觉得,那么多顶级的中国文物,在自己国家都看不到却要到英国来,这本就是耻辱。

一位参观过大英博物馆的中国人曾写道,参观这里“使人想起圆明园那场浩劫的大火、莫高窟前英国‘冒险家’劫掠的车辙和两百年来中华瑰宝流失海外的沉浮跌宕”在大英博物馆建馆250周年时,英国广播公司中文部举办了一个网上听众反馈节目,在内容各异的诸多留言中,有一位听众的留言可谓具有代表性:我去大英博物馆看过,里面整整一个展厅都是中国的东西,我看了之后有两个感觉:一是为我们中国曾经拥有如此珍贵的文物而感到自豪,二是为我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羞耻,因为这都是我们中国的东西。

3.1 大英博物馆充当了保卫者可是除却了这些直观的东西之外,我不免会好奇,难道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就没有看到其他更多的东西?在我看来也许我们被自己的个人感情所蒙蔽了眼睛,其实从深刻一点去想大英博物馆从某种程度上说还是充当了我国文物的保护者以及中国文化的宣扬者,其实想想如果大英博物馆不是觉得我国的文物是值得保留和展示的怎么会花那么多的人力物力来保护和维护中国的文物呢。

而且大英博物馆的做法是正确的,他好好地保存了我国的这些文物,也许我们真的要感谢他。

其实据资料显示,文物的保存要求是很高的,对湿度和温度异常敏感,据资料显示比较好的展厅一般要求温度设定在20°C左右,相对湿度设定在45%左右。

同时还有相关的要求如灯光的光线设定等等,都有不同的要求。

所以要文物得到好的保护,博物馆的设备要求比较高而且暂时来说我国真正有能力做到最适合的博物馆还是比较少的。

而大英博物馆就正好充当了这个保护者了。

由此可了解到,其实要完成这些保护确实要很大的投入的。

据介绍,从1992年以来,中国厅的文物就很少被更换过,因为英国政府拨款减少,加上游客减少,以致该馆财力紧张。

这其实是一个侧面来反映文物保护的难度的。

所以在中国未进入解放时期以及到后来社会变革和发展的时期,由于当时中国还未能很好地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更不用说保护文物了,这些文物是很难得到好的保护的,所以说就算大英博物馆没有夺走我们的文物,这也会一样受到破坏的。

3.2 中国的文物世界化历史上常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历史就是世界的历史,其文化就是世界的文化。

可是在现在文化自由的时代,古代的文化却有显得被渐渐遗忘了,而且在中国现在的发展状态当中,我们更加需要世界对我们的认可和理解。

在这里,大英博物馆其实是给了我国一个机遇,让世界的人们充分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向全世界展现中国的独特魅力和风采,这是非常必须的。

据统计大英博物馆每年会接待500多万的游客,那么这就意味着中国的文物每年都会获得不少的关注。

所以何不从另一个方向想,其实很多的中国文化爱好者也并不是一开始就认识中国的文化的,必定要通过这样或者那样的方式来了解来认识,所以我个人觉得大英博物馆倒是为世界人们认识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这是有助于我国发扬中国传统的另一个有效的方式。

4 我们的反思与方向大英博物馆给自己的定位是: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对艺术、自然历史和科学的理解和认同。

由于财力等缘故,大英博物馆的文化交流活动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向全世界展示全世界”在某种意义上打了折扣。

随着近年来中国国力的提升,英国对中国的关注日胜一日,开展对华文化交流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势头。

我们可以从这中间看出来我们中国的日益发展使得大英博物馆对我国越来越重视了,我们可以从与英国合作的过程中要求英国展示我国的文物让更多的中国人有机会一睹我国文物的风采,以免留下遗憾。

当然这些目标都在日程当中。

可惜在“世界文明珍宝——大英博物馆250年之藏品展”已于3月18日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开幕。

这是大英博物馆首次前往中国办展。

与中国公众见面的272件稀世文物中,有从被喻为“人类摇篮”的坦桑尼亚奥多维遗址挖掘到的200多万年前的史前工具,有破解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罗塞达碑石,有欧洲文艺复兴大师达芬奇、拉斐尔、戈雅和伦勃朗的画作,展品出自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不同时期及日本、韩国、印度、大洋洲、美洲、非洲等不同地域。

然而,唯独没有被大英博物馆视为“最重要收藏”的中国文物。

从这方面也可以看出了英国对我国还是有着很强的防备心理的,而面对着种种的不同情况我们应该如何做。

应该如何面对中国的耻辱呢。

我们应该努力地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更不应一味缅怀过去。

不得不说中国的文物,一些象征着中国发展的历史文物作为一个中国人都无缘观摩确实是非常可惜的。

但是从更深入地来说,我国暂时的技术还没有可以很好地是文物得到很好的保护,所以我们现在应该做的是努力的增强自己的实力,当我们足以可以和英国抗争的时候,也许到时候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使得失落已久的文物从新回归家园。

现在很多爱国人士或者富豪都会在拍卖市场上面拍卖竞拍我国失落的文物,也许这是一种可行的方式可是成本过高了,甚至会超出我们所能支持的范围。

其实通过支持大英博物馆的世界文物全世界巡游,从而使我国的文物在中国展示也是一种方法。

当然我国也在为文物一直在抗争当中,想要通过原址保护原则来夺回我国的文物估计还是要走很长的路。

摘要:1 光明日报2006年03月21日《一言难尽的大英博物馆中国文物》2 《北京晚报》——中国文物流失知多少胡宝/文3 博物馆研究2010年第2期《首都博物馆“大英博物馆藏品展”得失谈》李梅4《大英博物馆贮存设施的保护》林玉龙5 人民网《大英博物馆:圆明园文物已成为世界财富》2009年2月26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