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文物回归的痛与难
关于实现海外流失文物回归的思考

问题 : 以捐 赠的方式实现文物 回归无疑是大 家都愿 意看 到的情景 , 但 圆 明园十二生 肖兽首铜像 中的鼠首像 和兔首像 , 拍卖估价可 能高达 10 美 20 元 。此消息一经披露, 全国哗然。在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被英法联军非法掠夺 无疑也是最难 实现 的一种 方式 。毕 竟将 一件价值不菲 的文物无偿捐赠需要 而在现阶段 , 真正有此善 出境 的十二生 肖兽首铜像具有 明显 的被 盗嫌疑 ,巴黎佳士得拍 卖公司 的这 文物持有者在 思想上达 到普 通人难 以企及 的境界 。
种 行为不仅严重 伤害了中国人 民的感情 ,更 是对保护文 化财产 国际性公约 和原则的极大蔑 视 l 从第 二次鸦 片战争 开始到新 中国成 立, 一百多年的时间 里 ,多少 承载着 中华 民族 的灿烂 与辉煌 的珍 贵文物 由于各 种非法途径流 出 国门。 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 ,8 0年鸦 片战争 以来 , 战争 、 14 因 不正当贸易等原 因, 中国流失于海外 的珍贵文物 多达 i0 0 0万件 l 其中 国家一 、 级文物 就超 二 举的有识之士依然为数鲜少 。 ( ) 过 外 交 和 司 法 途 径 追 索 三 通 现状及实践: 通过外交 和司法途径 讨回文物是 目前 国际上最提倡 , 同
目前, 国追 回海外流失文物 的主要方式 有: 我 回购 、 赠和追索 。应 该 捐
法律制度对各国打击劫掠文物 , 追索海外流 失文物, 保护文化遗产发挥了积 ( ) 购 一 回 希腊、 中国等主要文物流 失国都 曾先后依据公约 , 通过法律 现 状与实践 : 运用 市场运作机 制 , 过购买 的方式 实现海外 文物的 回 通 极的作 用。埃及 、 收回部分流落海外 的珍贵文物 。 归 已经成 为近几年来 中国追回海外流失文物 的一个重要途径 。我 国于 2 0 与外交 手段, 02
《圆明园文物流失及流失国宝的回归困境》的结题报告

研究论文圆明园文物流失及流失国宝的回归困境目录✧摘要 (3)✧问题提出 (3)✧研究方法 (3)✧研究过程 (4)✧研究结果 (5)✧建议 (8)✧参考文献 (8)摘要圆明园已经建园300周年,而离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也已过去了150年。
新中国成立了60年,文物先如今又在何方?有多少文物不知去向?他们如何回来?圆明园300岁的时候,新中国派出了一只寻宝小组开赴美国,寻找那价值无穷的圆明园文物。
10月18日,圆明园罹难150周年纪念活动在圆明园举行。
让我们,一起为圆明园的文物回归出一份力,多多的关注圆明园文物回归吧!一.研究背景和目的一.研究背景前段时间,法国佳士得总部企图拍卖中国圆明园珍惜鼠兔铜兽首的事引起了中国民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
圆明园究竟有多少文物?海外流失了多少?邮路是到了哪里?如何回归?这些问题至今众说纷纭。
为纪念圆明园建园300周年“圆明园流散文物回归活动仪式”在圆明园隆重举行,标志着“圆明园流散文物保护工程”正式全面启动。
圆明园管理处也联合清华大学、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栏目组共同启动了“寻找流失海外圆明园文物系列活动”。
二.研究目的理解文物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是我们文化传承的载体,特别是那些流失在海外的文物,更是与跌宕起伏的国家历史与命运紧密相连,与我们的民族情感紧密相连。
1、圆明园兽首拍卖?是什么促成了如此高昂的拍卖价格?如何看待这场拍卖?2、如果我们想把更多流失海外的文物追索回来的话,我们普通人能做什么?3、呼吁整个社会关心圆明园,使圆明园遗址文物的保护与利用工作落实到实处。
二.研究方法一.研究方法网上资料、文献资料、图片资料二.时间安排阶段时间主要任务研究方法1 12.1~12.30 上网查资料文献法2 2.2~3.20 去圆明园调查游人对圆明园文物回归方式的看法调查3 4.23 圆明园采访调查4 5.1~5.3 与组员讨论并整理采访资料(去保利博物馆)5 9.23 圆明园采访调查6 10.3 圆明园展出文物拍照考察7 10.6 根据《文史参考——圆明园专刊》讨论并完善论文三.研究过程其中在上学期期末考试结束后,进行了首次圆明园考察,在圆明园举办庙会期间有一次来到圆明园采访路人对圆明园文物回归方法的看法。
盘点海外流失文物的五条归国途径与经典案例

盘点海外流失文物的五条归国途径与经典案例海外流失文物一直是文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这些文物承载着国家的历史记忆和文化遗产,对于我们了解和研究人类历史、发展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许多珍贵的文物流失到海外。
为了保护和追回这些宝贵的文物,各国政府和文化界人士付出了艰辛努力。
本文将盘点海外流失文物的五条归国途径与经典案例,以期呼吁更多人关注并共同努力保护文物遗产。
一、购买归国购买被流失的文物是一种常见的归国途径。
由于流失文物大部分伴随着非法贩卖和私人收藏,购买的方式往往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然而,一旦文物出现在公开市场,购买者通常会通过合法渠道购得。
有名的案例之一是中国收藏家刘益谦购得的《八骏带鱼纹金瓜》。
这件珍贵的文物原本被流失到日本,并在市场上出售。
刘益谦出资巨额购买并将其捐赠给了故宫博物院,让这件宝贝回归了祖国。
二、返还归国流失文物若被发现并报备,相关国家有义务将其返还给原始国家。
争取文物返还是各国政府间的协商与合作的结果。
近年来,中国与许多国家进行了文物返还交流,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其中,2019年中国从法国迎回的中国文物达到了180余件,其中包括明代玉华神像等。
这些文物的返还不仅体现了两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也展示了对文物保护的共同责任。
三、拍卖追回有时,拍卖会成为追回流失文物的突破口。
各国文化界会积极关注公开拍卖市场,力图发现并竞购自己国家的流失文物。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2013年,法国收藏家西尔维斯特·海斯顿通过竞拍成功追回了中国明代萧规。
这件重要的文物流失了一百多年后重新回到了中国,并为后人研究宋代乐器的历史提供珍贵资料。
四、协商归还有时,流失文物的归还需要通过政府间的友好协商来实现。
归还的协商过程需要耐心和时间,各方在尊重对方合法权益的基础上,进行着错综复杂的谈判和协商。
一个著名的案例是2014年,美国博物馆与印度政府就返还印度流失的一尊佛像进行了长达20年的合作谈判。
中国文物回归的故事

中国文物回归的故事
中国文物回归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故事,它涉及到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一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珍贵的中国文物被迁移到海外,成为其他国家收藏的珍品。
然而,中国政府一直努力追回这些珍贵的文物,并将它们带回家。
中国文物回归的努力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一项全球性行动。
中
国政府通过外交渠道和合作协议努力与其他国家进行文物交流和回归。
尽管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中国文物回归的进展却是显而易见的。
许多中国文物回归的案例都令人印象深刻。
例如,2019年,法国博物馆将一尊罕见的佛首“文殊菩萨”归还给中国。
这尊佛首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从中国被盗的,经过多年的调查和协商后,法国决定将其归还给中国。
这是一个重要的胜利,也是中国文物回归运动取得的重要突破之一。
中国政府还提供了一些激励措施,以鼓励私人收藏家将他们的中国文物归还给
祖国。
他们提供了匿名归还和奖励计划等方式,以保护那些乐于将文物归还给中国的个人的权益。
这些措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中国文物回归中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中国文物回归的故事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为全球文明
的交流与理解做出了贡献。
通过回归,这些珍贵的文物能够重新与他们的原始环境和文化背景相联系,为我们提供更深入的了解和欣赏。
中国文物回归的故事是一个艰辛而又成功的旅程。
它体现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对
文化遗产保护的坚定承诺,也彰显了全球文化共享与合作的重要性。
通过持久的努力和合作,中国文物回归的故事将继续书写下去,为世界展示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和珍贵的历史遗产。
二战流失文物回归争端解决的进展及其法律评析

2、实施细则
为了落实双方达成的协议,中意两国还制定了实施细则。根据细则,两国将建 立联合工作组,负责推进文物返还的具体工作。同时,两国还将互相提供技术 和物资支持,协助对方进行文物的修复和保护。在实施细则的推动下,目前中 意两国已成功返还了部分文物,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法律评析
二战流失文物回归争端解决的法律性质主要是国际法上的纠纷解决机制。根据 国际法,每个国家都有保护其境内文化财产的主权权利,同时也应尽最大努力 返还流失的文物。因此,争端双方通过协议和实施细则来解决文物返还问题, 是符合国际法的规定的。
在适用范围方面,二战流失文物回归争端解决主要适用于主权国家之间的文物 返还纠纷。在这个背景下,争端双方是主权国家,而文物则是国家之间的财产。 因此,这种争端解决机制不适用于个人之间的文物返还纠纷。
在程序方面,二战流失文物回归争端解决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1)双方协商:争端双方通过协商达成协议,以解决文物返还问题。
二战流失文物回归争端解决的 进展及其法律评析
二战期间,世界各地的文物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掠夺。这些流失的文物不仅具 有重要的艺术价值,还代表着人类的历史和文化。近年来,关于二战流失文物 回归的争端不断,涉及的国家和组织也越来越多。本次演示将介绍二战流失文 物回归争端解决的进展情况,并对其进行法律评析。
文物返还的国际法规定主要是指《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 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该公约于1988年生效, 目前有近百个国家加入了该公约。根据《公约》的规定,非法进出口的文化财 产应当返还给原属国。因此,如果我国流失海外的文物被其他国家非法占有, 我国可以通过外交途径申请返还。
(2)制定实施细则:为了落实协议,双方还需制定实施细则,明确返还文物 的具体方案和时间表。
关于海外流失文物书籍

关于海外流失文物书籍
1. 你知道海外流失文物书籍有多震撼吗?就像打开了一个神秘又让人痛心的宝藏盒子!《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不就是典型例子嘛,它曾经流落海外,那里面记载的风景是多么珍贵啊,真让人叹息不已!
2. 海外流失文物书籍,那可是充满故事的啊!想想那些文物在异国他乡流浪,就好像失去了家的孩子一样可怜。
《女史箴图》就是这样啊,要是能回到它原本的地方该多好,这难道不让人揪心吗?
3. 哎呀呀,海外流失文物书籍可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呢!它们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却在远方。
《永乐大典》就是这样让我们牵肠挂肚呀,什么时候能真正回到我们身边呢?
4. 海外流失文物书籍算得上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吧!它们就像是散落在世界各处的拼图碎片,等待着我们去拼凑完整。
像《金刚经》的流失,不就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遗憾和渴望吗?
5. 海外流失文物书籍啊,那是历史留下的伤痛与谜题。
它们仿佛在呼喊着要回家。
《兰亭序》的下落不明,不就让我们一直心心念念,想要找回它吗?
6. 讲真的,海外流失文物书籍真的值得我们好好关注!它们是文化的瑰宝,失去了太可惜。
《洛神赋图》流落海外,这难道不是我们心中的痛吗?我觉得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地去让这些流失的文物和书籍回归,它们本来就属于我们!。
流逝异国的文物回归的作文

流逝异国的文物回归的作文英文回答:The repatri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from foreign countries has been a topic of great importance and controversy in recent years. Many countries have been advocating for the return of their cultural treasures that were taken away during colonial times or through illegal means. This issue raises questions about the ownership and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Firstly, the return of cultural relics is crucial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a nation's history and identity. These artifacts hold immense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value, and their absence from their country of origin deprives future generations of the opportunity to learn about their own heritage. By repatriating these relics, countries can ensure that their cultural identity is preserved and passed down to future generations.Furthermore, the return of cultural relics promotes cultural exchange and understanding between nations. When artifacts are returned, it signifies a recogni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a willingness to foster cooperation and mutual respect. It also allows for the sharing of knowledge and expertise in the field of cultural preservation, lea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stronger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untries.However, there are also arguments against the repatri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Some argue that these artifacts can be better preserved and displayed in foreign museums, where they can reach a larger audience and receive better care. Additionally, the return of cultural relics may lead to legal disputes and complications regarding ownership and provenance.中文回答:异国的文物回归是近年来一个备受关注和争议的话题。
文物流失海外的感想

文物流失海外的感想
文物是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的见证,是民族的宝贵财富。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许多珍贵的文物被非法走私流失到海外,这让人感到深深的痛心和愤慨。
文物流失海外,不仅仅是一种物质上的损失,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伤害。
这些文物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民族记忆的载体。
它们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是我们后人了解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依据。
然而,一旦这些文物流失海外,就意味着我们失去了一部分自己的记忆,失去了一部分自己的根。
文物流失海外还意味着文物的安全得不到保障。
在外国,这些文物可能会被私人收藏或者被用于商业目的,甚至可能被破坏。
这对文物本身来说是一种不幸,更是对我们历史和文化的不尊重。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和管理,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打击文物走私和非法交易。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国内文物市场的监管,防止文物被非法出口。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护好自己的文化遗产,让我们的后代能够继承和传承我们的历史和文化。
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我们的文物,保护我们的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外文物回归的痛与难关注中华遗宝流失海外文物,与颠宕的中国历史联系在一起,与我们民族感情联系在一起的,祖宗的遗留在海外漂流,是很多中国人心头难解的一个结龙门佛首上的刀痕2003年7月5日,16件上自北魏下至宋代的佛雕艺术品,从美国归来,重现于北京饭店的千米艺术长廊。
更为不可多得的是,两件佛首在经过百年流离,辗转多个国家多个收藏者之后,终于可以与尚存于国内的佛身相聚。
当人们用电子技术将这个佛首复原到断头折臂的佛身上时,发现那道砍痕从佛的颈部斜向佛的前胸,100年后,这条深深的伤痕终于可以弥合在一起,大佛身首也有望相聚了。
经中国美术学院美术系教授汤池查考核对,它们就是龙门石窟北魏时期雕琢的古阳洞“高树造像龛”主佛的佛首,和唐代龙门火顶洞一尊左胁侍菩萨的头像。
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云岗石窟被毁佛像达1400多尊,龙门石窟有800处盗迹,天龙山石窟二十一窟不见一具完整的佛像。
就这样,这些绝代艺术品就在当地保甲长和土匪的刀斧之下变成碎块,运往北京,又在北京拼接后运往美国。
现在佛首颈上利器砍砸的伤痕依然,当年抢劫情景一下子就历历在目。
16件佛雕,主要是来自龙门、云冈、天龙山石窟被盗、倒卖出国的佛首、菩萨头像、浮雕飞天、护法石狮等。
它们是中国古代佛教最盛时期的见证,同时也是中国雕塑艺术创造性最为强盛时期的见证。
在从事佛教考古研究的中国艺术研究院学者金申的眼里,这16件作品具有“北魏之丽脱俊秀、东魏之单纯简洁、北齐之朴拙、隋之求实、唐之丰满富丽、宋之写真传神”。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它们再也不会流落海外了。
”中国文物学会常务理事、此次文物回归的操办者鞠肖男说。
民族几多劫难,文物几多流失中国流失海外文物究竟有多少,这是一个至今没有搞清楚的问题。
自1947年就从事博物馆工作、今年已经81岁的史树青,还担任着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
说起此事老人叹息不已,他说,中国流失海外的文物真是太多了。
它们就像是一粒粒的珍珠散落于世界各地。
史树青说,中国文物自1840年以来有几次大的劫难:1840年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文物流失的序幕,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对园内四五十处殿堂文物进行了空前洗劫,大量稀世之宝,包括《永乐大典》,被掠到海外。
接着是八国联军在北京纵兵三日,紫禁城、中海、南海、北海、颐和园全部被劫。
自这次浩劫,北京“自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珠宝奇珍,扫地遂尽”,所失“已数十万不止”。
除了宫廷文物之外,就是对中国边疆文物的盗夺。
一生多次前往新疆、敦煌考察的史先生对此也耿耿不能释怀。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英、德、法、日、瑞典、美国等国的“考古学家”、“汉学家”等,曾几十次以考察探险为名到中国西部地区,掠走了大量珍贵文物。
其中的代表人物是斯坦因、斯文·赫定和伯希和。
斯坦因在敦煌以少量银子“买”走9000卷文书和500多幅绘画,都是稀世珍品。
然后是抗战时期,国家战事不断,无暇顾及,国内军阀、奸商勾结外国商人大肆盗卖,中国文物大量流失海外。
解放以后中国制定了严格的文物出口政策,文物外流情况得到扼制。
但自1980年代后的文物走私又使文物大量外流。
究竟有多少文物在这20年中流失,也没有人能够说清楚。
史树青说,学者们只能从遍及全国的盗墓和零星的缉私数字里猜测到其规模。
在河南、山西、陕西等文物大省,不法分子盗墓严重。
青海在几个月时间里被毁古墓1000余座,5000多件新石器时代珍品被哄抢一空。
据有关媒体报道,近年来发生盗挖古墓案件10万余起,被毁古墓20余万座。
海关的资料是:2000年全国海关查出文物走私案件240多起,收缴国家限制出口文物8000余件。
而这仅仅是海关对5%的出境货物抽查中发现的。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说,他只知道很多文物走私到香港,自1980年代以来的文物走私成就了香港文物市场。
现在在香港,中国的彩陶罐已经不值什么钱了,原因就是走私过去的太多了。
追讨国宝的民间力量文物界有个最让人伤心的说法,就是:安阳殷墟虽在,但要看甲骨文却要去日本;敦煌依然,但敦煌学却在国外。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说,文物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一但离开产生它的文化母体,其价值就大失。
美国大都会艺术馆收藏的从北京仓智寺拆去的明代木构藻井,尽管保护得不错,但又有什么意义呢?藻井是要和整个建筑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显示它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为了使流失海外文物回到祖国,第一步的工作就是要查清究竟是什么文物流落到了什么地方。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林树中自1985年秋开始去海外追索国宝,其中的甘苦他体会得最深。
林树中应邀去美国讲学,看到遍体鳞伤的浮雕时,内心受到强烈的冲击:“我下决心寻找和记录流失海外的国宝实况。
我想即使不能收回,也要把它们记录在案,给后世一个警示和备忘。
”近20年来,林树中用于考察的资金超过10万美元,这几乎是他全部的积蓄。
《海外藏中国历代名画》就是这种追寻的结晶,其中汇集了羁留在世界各地的中国古代艺术珍品2000多件。
故宫博物院等机构近年来也做了一些工作,但都是对某类文物的梳理,不足以搞清整体的情况,即便是一类文物,也往往因条件的限制而不能做到完整全面。
史树青说查清解放前遗失海外文物的工作一直没有大规模地做,现在所做的工作离摸清整体状况还相差得很远。
这是一项艰巨而浩大的工程,其复杂和艰难程度超过一般人的想象。
记者了解到,目前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正在启动一个信息中心,将流失的文物一一登记,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流失文物的资料整理工作。
近几年来出现了一股难得的文物回国现象。
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主任张永年说,一种来自民间的力量已经在海外文物回归中发挥着作用。
中国文物协会常务理事鞠肖男用“千载难逢”来形容近几年来出现的海外文物回归中华的形势。
他说这有三个原因,一个是中国20年来的繁荣,国民实力增加;二是世界经济下滑尤其是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三是国内国外爱国力量合作,营造了一个很好的氛围。
“这种机遇一百年不曾有,将来也不会多”。
16件佛雕的回归就是一个极好的例证。
鞠肖男告诉记者,16件文物的拥有者是美籍华人陈哲敬先生,他从1960年代开始收藏流散于美国的中国古代雕塑。
40多年来投入了一生的积蓄,直到现在还住在40平方米的小屋里。
现年70多岁的陈先生,虽然一生拮据但所藏颇丰,其所愿就是希望这些文物能够回到中国。
鞠肖男拿出一份他和陈先生的协议说,陈先生在里面明确表示,一是希望文物能够留下来,二是视收藏者(比如龙门石窟)可以给出最低的价格。
而和陈先生取得联系并最终促成此事的北京九采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体会到民间身份的便利。
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主任张永年说,流失在海外民间的中国文物,十倍于现存于各博物馆的文物,一方面要靠国家出资回收,另一方面民间的参与也十分重要。
去年5月基金会和保利集团接触,大家商量合作,发起了建立抢救流失海外文物的专项基金。
2002年,首届中国文化艺术品联合拍卖活动上,全国百余家拍卖行推出艺术精品及珍品达3.2万件。
这里面从海外回流的中国文物艺术品占到了40%。
“我们需要扶持措施”近10年来,中国文物回流有了实质性的动作,让大家感到振奋的标志性成果是著名的山西晋侯编钟的回归。
晋侯墓地出土的16件编钟,14件流到海外。
编钟上的文字史料价值是空前的,它对中国夏商周历史断代意义极大。
特别要提及的是上海博物馆的马承源、王庆正馆长,他们有计划的从海外抢救了一大批珍贵的文物,每年买回青铜器数以百计。
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保利艺术博物馆馆长蒋迎春告诉记者,在振奋的同时也感到运作的困难,而困难主要是国家政策法规规定的模糊引起的。
他认为,国家应该尽快出台一些有利于文物回归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和民间力量的参与。
在全世界范围内,博物馆都是公益事业,西方许多国家都采取对捐赠博物馆给予大幅度税收减免等措施,来确保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因此,美国1万多家博物馆中,绝大多数都是企业或者基金会兴办的博物馆。
然而,中国目前有关企业兴办博物馆等公益事业的优惠措施却很少,仅是门票免税,对于包括保利在内的企业和私人博物馆来说,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而博物馆开展纪念品销售等项业务,营业税、城建税、教育附加税、增值税等项目无一减免。
蒋迎春说以保利为例,因为兴建博物馆保利集团已经投入巨额资金。
博物馆建成开放后,每年需要一笔巨大的运营费用。
博物馆要发展,更需要有后续的资金支持。
然而作为一家企业,每年以大笔资金供养一家只赔不赚的博物馆,这种状况是难以维持下去的。
文物法规定出土文物归国家所有,无论谁以什么方式得到出土文物都要上交给当地博物馆,国家会给予奖励,但是这个奖励和市价差距太大,有些人挖出了东西,就走到走私行列里来了。
从理论上讲,目前国内得到文物只有三个渠道,国有的文物商店、拍卖行和赠与,但是在各地,甚至小的县城都有古玩和旧货市场,文物的交换买卖是存在的。
按规定是应该全面取缔,但事实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那么就应该去管理规范它。
流失文物回归之难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总干事王维明对记者说:“目前,中国一些组织和人士正通过民间力量追索大批流失的文物,但这种追索十分困难。
”“近年来,要求归还、偿还历史性民族文物的呼声,正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少国家已根据联合国公约成功地索回了部分流失文物。
如1977年,扎伊尔向比利时索回了数千件文物;1980年,法国将《巴比伦法典》和《汉谟拉比法典》的残片还给了伊拉克;1988年,中国文物部门发现纽约索斯比拍卖行公开拍卖的战国青铜敦是湖北屈原纪念馆当年6月所失,遂以完备证明资料向美国索回。
但中国流失海外文物回归路途依然遥远。
“首先,中国流失文物目前的占有者会给文物回归人为地设置很多障碍,收藏有各国流失文物的欧美博物馆也不会轻而易举地把文物归还中国。
比如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埃尔金大理石浮雕是古代希腊帕台农神庙的部分雕刻与建筑残件,19世纪时被英国贵族埃尔金伯爵运到英国。
希腊方面进行了长达100多年的追讨,大英博物馆的态度一直都非常强硬,不但排除归还浮雕的可能性,而且还拒绝回复归还委员会的书信。
不久前,该馆虽终于同意就归还问题进行谈判,可前提却是希腊同意以新发现的文物作为交换。
“追回文物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首先,哪些文物可以追回就是一个纠缠不清的问题。
判断文物非法和合法的依据在哪里?要弄清每一件流失文物的来龙去脉几乎是不可能的。
其次,有哪些法律是他国承认的,可行的,有效的,这也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
”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李晓东在接受记者访问时说:“我们现在追寻文物的主要法理依据,一是《国际流失文物返还公约》,1970年和1995年的。
1970年确立了返还的原则;1995年,细化了返还原则,具体规定了返还的程序和渠道。
这两个国际公约直接涉及到文物归还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