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中的古汉语语法特点
成语中的古代汉语修辞现象分析

成语中的古代汉语修辞现象分析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词汇形式,是由多个汉字组成的固定搭配,具有特定的意义,常用于文言文、口语和现代汉语中。
成语中常常运用了古代汉语修辞现象,这些修辞现象使得成语具有高度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下面将对成语中的古代汉语修辞现象进行分析。
1. 象征成语中常常使用象征手法,通过借用一个具体的事物来代指一个抽象的概念。
“卧薪尝胆”中的“薪”和“胆”分别代表了苦难和勇气,用来象征通过吃苦耐劳来取得成功的态度和行动。
2. 比喻比喻是成语修辞中常见的手法。
成语中的比喻常常通过对两个事物的相似之处来进行语义的转移。
“敝帚自珍”中的“敝帚”比喻了自己的贫困和卑微,寓意了珍惜自身价值的含义。
3. 夸张成语中的夸张手法常常通过对某种现象的夸大表述来达到特定的修辞效果。
“独善其身”中的“独善”夸张地强调了一个人只追求自己利益而不顾他人的行为。
夸张手法使得成语更具有表现力和印象力。
4. 对仗成语中的对仗手法是指成语中的词语或句子在形式上的呼应和对称。
“坚定不移”中的“坚定”和“不移”形成了一种平行的结构,增强了句子的韵律感和修辞效果。
5. 双关成语中的双关手法是指通过一个词语或句子具有两层或多层意思来达到修辞效果。
“刻舟求剑”中的“剑”既可以表示刀剑,也可以表示目标,寓意了固守成规的局限性。
6. 倒装成语中常常使用倒装句来增加语句的艺术感和独特性。
“废为投机”中的“废为”就是将“为废”调换顺序而成的,倒装句使得成语表达得更加生动和有趣。
7. 排比成语中的排比手法是指将同类的词语或短语按照一定的语序进行列举,以增强修辞效果。
“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中的“各尽所能”和“各取所需”构成了一种并列的排比结构,使得句子更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古代汉语修辞现象在成语中得到了广泛运用,使得成语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和更丰富的表现形式。
通过对成语中的古代汉语修辞现象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内涵和修辞特点。
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运用和传承成语这一独特的语言文化形式。
论成语中特有的古汉语语法现象

论成语中特有的古汉语语法现象成语是一种人们相沿习用而具有书面色彩的固定短语[1](P137),具有形式上的固定性、意义上的完整性,在人们的日常交际生活中使用频繁,深受喜爱。
成语用于今却源于古。
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二:一是古代的书面语,二是古代的口语。
源于古代书面语的成语,有的出自于书面记载的上古神话传说,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有的源于古代的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掩耳盗铃”、“买椟还珠”;有的源自古代的历史逸事,如“负荆请罪”、“闻鸡起舞”、“四面楚歌”;还有的取自古代诗文,如“诲人不倦”、“人杰地灵”、“勾心斗角”。
来源于古代口语的,如“得过且过”、“一不作二不休”。
从成语的来源,我们不难看出,成语和古汉语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现象,其中包括语法现象。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成语中保留的古汉语语法现象。
一、“之”、“者”、“所”在成语中的保留1. 之“之”是古汉语中的一个重要虚词,它在古汉语中的用法主要有三:一是,连接定语与中心语,表示领属关系或修饰关系;二是,插在主谓结构中间,取消主谓结构独自成句的可能性;三是,作提前宾语的标志[2](P194)。
这三种用法除第一种偶尔在现代汉语中使用外,其他两种几乎不再使用。
但是,这三种基本用法都在成语中保留了下来。
例如:济世之才“才”是才能的意思,动宾短语“济世”用来修饰“才”,“之”起连接修饰语“济世”与中心语“才”的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
同类的还有“万全之策、害群之马、不刊之论、一丘之貉、一面之词、乌合之众”。
秦晋之缘“缘”是“姻缘”之义,领属于“秦晋”,表示这一段姻缘是秦、晋两国之间的。
“之”字连接了定语“秦晋”和中心语“缘”,可译为“的”。
同类的还有“他山之石、君子之交”。
言之有物连词“之”用在主语“言”和谓语“有物”之间,取消了主谓结构“言有物”独立成句的可能性,让其作更大的句子的一个成分。
例如在“他的话言简意赅、言之有物”中,“言之有物”作谓语。
从成语看语法

一波三折
三令五申
千锤百炼
千变万化
三思而行
一挥而就
千载难逢
一目了然
二、特殊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宾关系
使动关系, 意动关系, 为动、因动、对动等关系,这些情况都叫做特 殊的动宾关系。 使动用法,就是谓语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施行的,而是主语使宾语施行的,主语 对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例如: 降龙伏虎 汗牛充栋 富国强兵这三条 成语,代表了三类词的使动用法。
温故知新
忘乎所以
四、成分省略
为使语言简洁、精炼,在不影响语意表达的情况下,古今汉语都可以省略 句子的某些成分。有些成分现代汉语不能省,但古代汉语却有省略的情况, 比如:介词“于”、“以”的省略,介词的宾语的省略,还有某些代词、连 词的省略等等。这种省略的现象,在成语中也有保留束之高阁” “引以 为戒
束之高阁”
“引以为戒
例如:
降龙伏虎
汗牛充栋
富国强兵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意动用法
就是指名词、形容词活用作意动动词后,主语对宾语含有“认为(觉得)它怎 么样”或“把宾语看成什么”的意思,成语中这种例子也不少见。 例如: 不耻下问 幕天席地这两条成语,分别代表了两类词的意动用法。“不 耻下问”属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用如意动,就是“觉得宾 语怎么样”,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如意动的形容词所表示 的性质和状态。“耻”是形容词活用作意动词,其意思是“不认为向地位低 下的人请教为可耻”。
从成语看古代汉语语法特征
湖南洞口 蒲艳容 一、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原属某类的的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
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被临时当作另一类词来使用。这种语法现象,在成语中屡 见不鲜。 唇枪舌剑 不蔓不枝
【精品】成语的古代汉语文言文语法现象(精美)

古今异义
百读不厌 厌:满足(如:姜氏) 爱莫能助 爱:同情,怜惜 奔走相告 走:跑 不假思索 假:凭借,依靠,借助 不速之客 速:招致,邀请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池:护城河 赴汤蹈火 汤:沸开的水 吊民伐罪 吊:慰问 刮目相看 相:偏指一方,“他”
古今异义-辅导班
词类活用-其它
1.形容词作名词 (1)披坚执锐 (2)草菅人命
2.使动用法 (3)不耻下问 3.意动用法 (4)不可理喻
文言句式
宾语前置句 夜以继日、唯才是举、一言以蔽之 介宾短语后置句 蠢若木鸡、趋之若鹜 判断句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被动句 古为今用 省略句 再衰三竭
辅导班练习答案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家徒四壁(只是,只有) 且相如素贱人——素不相识(向来) 必蹶上将军——一蹶不振(跌倒) 刘豫州英才盖世——盖世无双(超过) 今操芟夷大难,略以平矣——略见一斑(大致) 徐公来,孰视之——深思熟虑(仔细) 君径造袁所寓法华寺——登峰造极(到、去) 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一失足成千古恨(遗憾) 思厥先祖父——大放厥词(他的) 进兵北略地——攻城略地(攻占) 衡下车,治威严——下车伊始(官员初到任) 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超出) 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疾风知劲草(强) 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求全责备(寻求)
举世闻名 “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庄 暴见孟子》 狐假虎威《劝学》 不堪入目《声声慢》 欲盖弥彰《劝学》
古今异义-辅导班2
不易之论 不刊之论 不过尔尔 无可适从 以己度人 质疑问难 登峰造极 怨天尤人 缘木求鱼 引吭高歌 寡廉鲜耻 家徒四壁 尸位素餐 不学无术 如释重负 不期而遇 文过饰非 出类拔萃 蔚为大观 寄人篱下
从成语看古代汉语语法现象

… …
” 东张西望 ” 如“ 意为向东瞧瞧 , 向西望望 。
三 、 语 体 现 的 旬 式 特 点 成
从句式 看 , 现代汉 语 中的宾语 在动 词或 者介 词之后 , 古代汉 而 语 中有很 多宾语在 动词和介词 之前 , 构成 宾语前 置句 。宾语 前置在
古代 汉语 中是典 型的句式 , 这也保 留在许多成 语中。
意 为“ 做事情” 。第五种是名 词与代词 “ 结合 , 者” 名词作 动词 。如 “ 能
邱姗 姗
l 动词活用作名词 。这是指动词具 、
( ) 三 动词 的词类活用 现象
有 表示 人或事 物的意 义 , 为名 词使用 , 示与 动作行 为有 关的人 作 表
或事 物 。“ 迎来 送往” 来 ” “ 作名词 , “ 的人” “ 的人 ” 中“ 、 往” 为 来 、走 。 2、 动词 的使 动用法 。“ 打草惊 蛇” 的“ ” 中 惊 为不及 物动词 , 里带 了 这 宾语 , 是使动用法 , 使蛇惊 ” 即“ 。 二、 名词作 状语 这种现象 指名词在 动词或形 容词 的前 面 ,起修 饰或 限制 作用 。
下面分别从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和名词作状语句式特点方面谈一下成语中的古代汉语语法现在古代汉语里某个词属于某一种词类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但是在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
从 成语 看 古代 汉 语 语 法 现 象
一 山东师 范大 学文 学 院
成语中的古汉语语法现象例谈

成语中的古汉语语法现象例谈成语大部分与古代典籍有关,从整体来说,成语是用文言文的形式表达的,是古代汉语在现代汉语中的遗留现象。
也可以说,成语是现代汉语中遗留的古代汉语的活化石。
在成语中不仅保留着不少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古代读音,保留着大量的古词义,而且还保留着许多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古代汉语特有的语法现象。
本文拟从词类活用、倒装、省略、判断句、被动句等方面对成语中遗留的主要古代汉语语法现象作一梳理,以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有所裨益。
一、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他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便是词类的活用。
应该说,词类活用现象现代汉语里也存在,但远不如古代汉语普遍,而这种现象大量地遗留在成语中。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用作状语、名词和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这几种主要的词类活用现象在成语中都可以找到它们的影子。
1.1名词的活用1.1.1名词用作状语。
现代汉语只有时间名词和地点名词可以作状语,如“我们电话谈”、“我们深圳见”。
而古代汉语除专用名词外一般名词都可以作状语,这是古代汉语名词的基本语法功能之一。
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普遍现象,但从现代汉语的角度来说,也不妨可以看作是一种词类活用。
这种现象在成语中较多地存在着。
如:狼吞虎咽:像狼一样吞,像虎一样咽。
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
狼、虎:名词用作状语,表比喻。
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客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鳞、栉:名词用作状语,表比喻。
土崩瓦解:像土崩塌、瓦破碎一样,不可收拾。
比喻彻底垮台。
土、瓦:名词用作状语。
表比喻。
花客月貌:如花似月的容貌,形容女子美貌。
花、月:名词用作状语,表比喻。
风驰电掣:形容非常迅速,像风吹电闪一样。
风、电:名词用作状语,表比喻。
日新月异:事物、景象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
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
试论古代汉语在成语中的体现

试论古代汉语在成语中的体现
古代汉语是指中国古代使用的汉语,其形式和用法与现代汉语有一定差异。
在成语中,古代汉语的体现非常明显,这些成语经过长期的使用和传承,已成为汉语中独特的表达方式。
首先,古代汉语在成语中的体现可以表现在词语的选择上。
古代汉语在选择词语时更注重意象的表达和修辞的运用,给人以美感和感染力。
例如,“百里挑一”中的“挑一”一词,原指挑选中最好的一个,其
中的“挑”字在古代汉语中还有选取的意思,使得这个成语更加富有形象感和诗意。
其次,古代汉语在成语中的体现还可以表现在句式和语法结构上。
古代汉语通常采用文言文的句式和语法结构,较现代汉语更为庄严和正式。
例如,“满腹经纶”中的“满腹”一词,原指知识渊博,能言善辩,这种句式在古代被广泛运用。
此外,古代汉语在成语中的体现还可见于成语的含义和内涵上。
古代汉语的文化底蕴深厚,成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例如,“一字千金”中的“一字”指的是一个字,但意味着言辞的重要性和力量,凸显了古代人对文字的珍视和重视。
总之,古代汉语在成语中的体现不仅体现在词语的选择上,还表现在
句式和语法结构、含义和内涵等多个层面上。
这些成语不仅是古代汉语的瑰宝,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和运用这些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古汉语语法特点(一)

古汉语语法特点(一)
古汉语语法的特点
古汉语是指中国古代时期所使用的汉语,其语法体系与现代汉语
有一定的差异。
以下是古汉语语法的一些特点:
1.多音字的使用:古汉语中存在很多多音字,即一个字
有多种不同的读音。
这使得古汉语的词汇表达更加丰富多样。
2.字序灵活:古汉语中的字序相对较为灵活。
主语、谓
语、宾语的位置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但一般来说句子的谓语
动词位于句子的中心位置。
3.重视平仄和韵律:古汉语的写作注重平仄和韵律,即
句子的音韵和节奏。
平仄是指字音的轻重音节配合,而韵律则是
指句子中的韵母的配搭。
4.严谨的词性变化:古汉语中的词性变化相对较为严谨。
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在不同的语境中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如单
复数、时态、语气等。
5.虚词的频繁使用:古汉语中虚词的使用非常频繁,如
助词、介词、连词等。
虚词起到连接句子成分、修饰其他词语等
作用。
6.语气词的丰富:古汉语中的语气词非常丰富,可以用
来表达不同的情感、语气和语态。
其中包括感叹、疑问、肯定、否定等多种语气词。
7.动补结构的使用:动补结构在古汉语中使用频繁。
动
词和补语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密,补语可以是形容词、名词、副词等,用来补充说明动词的意思。
8.兼用性的词语:古汉语中存在很多兼用性的词语,即
一个词可以同时作为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多种词性。
这使得古汉语的表达更加灵活多变。
以上是古汉语语法的一些特点,通过对这些特点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和古代汉语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成语中的古汉语语法特点
成语是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习用的,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
成语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因此在生活中被广泛使用,也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老面孔”。
黄伯荣、廖序东二位先生在其编著的《现代汉语》中指出,现代汉语中的成语源远流长,其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来源于古代神话寓言。
如“精卫填海”出自《山海经》,“天花乱坠”出自《高僧传》,“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等。
二是来源于历史故事。
如“望梅止渴”出自《世说新语·假谲》,“完璧归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闻鸡起舞”出自《晋书·祖逖传》等。
三是来源于诗文语句。
“如发号施”出自《尚书·冏命》,“学而不厌”出自《论语·述而》,“舍生取义”出自《孟子·告子上》等。
由此可见,大多数成语都是古汉语的遗存,而且是颇具生命力的遗存。
既然是古汉语的遗存,自然也就保留着古汉语的各种语法特点。
研究成语中的古汉语语法特点,成为学习成语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成语中的一词多义
在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一个义项。
一般说来,一词多义多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
因此,成语也是如此。
如“亡”字,《说文》解释为“逃也”,由此引申出“逃亡的人”、“丢失”、“死亡”、“灭亡”、“无、没有”等解释,相关的成语有“亡命之徒”(逃亡)、“追亡逐北”(逃亡的人)、“亡羊补牢”(丢失)、“亡国之音”(灭亡)、“家破人亡”(死亡)、“唇亡齿寒”(没有)等。
“数”字,《说文》解释为“计也”,意为“点算”。
由此引申出“数目”、“屡次、多次”等义项,相关的成语有屈指可数(计算)、不计其数(数目)、数见不鲜(屡次、多次)等。
二、成语中的古今异义
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
这种语法现象在成语中也大量存在。
如“兵”,在古文中多解释为“兵器”,而不是今义“士兵”,相关成语有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厉兵秣马等;再如“涕”古义为“眼泪”,今义为“鼻涕”,相关成语有涕泗滂沱、感激涕零、痛哭流涕等;“汤”,古义为“热水”,今义为“煮东西的汁液”,相关成语有赴汤蹈火、扬汤止沸、斧钺汤镬等;同样“走”的古义为“跑”,相关的成语有不胫而走、走马观花、奔走相告等。
三、成语中的通假
古人在使用文字时,不用表示这个词义的本字,而借用一个与它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做通假。
这种现象自然也延伸到了成语之中,所以正确识别通假字,有助于我们对成语的正确理解。
例如“受益匪浅”中“匪”是“非”的通假字,“图穷匕见”中“见”是“现”的通假字,“新婚燕尔”中“燕”是“宴”的通假字,“没而不朽”中“没”是“殁”的通假字,“拨乱反正”中“反”是“返”的通假字,“胆战心惊”中“战”是“颤”的通假字,“秀外惠中”中“惠”是“慧”的通假字等。
四、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汉语的词类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语句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
但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临时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
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也非常的普遍。
总的来说,成语中的词类活用同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一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名词活用为动词,包括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如“秣马厉兵”中“秣”和“厉”分别表示“喂”和“磨”,“不毛之地”中“毛”的意思是“长毛、长植物”,”一鼓作气”中“鼓”的意思是“击鼓”;“汗牛充栋”中“汗”的意思是“使……出汗”,“生死肉骨”中“肉”的意思是“使……长肉”;“席地而坐”中“席”的意思是“以……为席”,“鱼肉百姓”中的“鱼肉”的意思是“以……为鱼、肉”等。
2.名词做状语
如“狼吞虎咽”中的“狼”和“虎”便是分别作“吞”和“咽”
的状语,翻译为“像狼一样……”、“像虎一样……”,“云集响应”中的“云”和“响”便是分别作“集”和“应”的状语,翻译为“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风餐露宿”中的“风”和“露”便是分别作“餐”和“宿”的状语,翻译为“在风里……”、“在露天里……”,“南征北战”中的“南”和“北”便是分别作“征”和“战”的状语,翻译为“向南方……”、“向北方……”;“言传身教”中的“言”和“身”便是分别作“传”和“教”的状语,翻译为“用言语……”、“用行动……”。
3.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既来之则安之”中“来”和“安”的意思分别是“使……来”和“使……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中“沉”、“落”、“闭”“羞”的意思分别是“使……沉”、“使……落”、“使……闭”和“使……羞”,
4.动词活用为名词
如“道不拾遗”中的“遗”不再表示“丢失”这个动作,而表示“丢失的东西”,类似的还有“追亡逐北”中的“亡”和“北”、“量入为出”中的“入”和“出”等。
5.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如“富国强兵”中“富”和“强”的意思分别是“使……富”和“使……强”,如“正本清源”中“正”和“清”的意思分别是“使……正”和“使……清”;如“厚此薄彼”中“厚”和“彼”的意思分别是“以……为厚”和“以……为薄”,如“不耻下问”
中“耻”的意思是“以……为耻”。
6.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温故知新”、“扬长避短”、“删繁就简”、“弃暗投明”等成语中的“故”、“新”、“长”、“短”、“繁”、“简”、“暗”、“明”等词,便都是形容词用为名词,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事物。
五、成语中的特殊句式
文言句式分为固定句式、特殊句式两大类。
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
这些特殊句式在成语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这里主要分析一下成语中比较常见的宾语前置和状语后置句式。
1.成语中的宾语前置
在疑问句式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会前置。
如“何患无辞”正常语序应为“患何无辞”,“毛将焉附”正常语序应为“毛将附焉”。
在否定句式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会前置。
如“时不我待”正常语序应为“时不待我”,“莫予毒也”正常语序应为“莫毒予也”。
借助“唯……是……”、“是”、“之”等标志词将宾语提前。
如“唯利是图”正常语序应为“唯图利”,“马首是瞻”正常语序应为“瞻马首”,“何罪之有”正常语序应为“有何罪”。
在介宾短语中宾语往往前置。
如“文以载道”正常语序应为“以文载道”,“夜以继日”正常语序应为“以夜继日”。
2.成语中的状语后置
此类情况多为介宾短语做状语后置,如“嗤之以鼻”中“以鼻”一词做“嗤之”一词的状语,本应放在“嗤之”的前面起修饰限制作用,但在实际应用中却放在了“嗤之”的后面,正常语序应为“以鼻嗤之”;“重于泰山”一词中“于泰山”做“重”的状语,本应在“重”之前,正常语序为“于泰山重”;“生于忧患”一词中“于忧患”做“生”的状语,本应在“生”之前,正常语序为“于忧患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