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语法在成语中的遗存现象

合集下载

现代汉语成语中的古汉语现象

现代汉语成语中的古汉语现象

现代汉语成语中的古汉语现象高连球现代汉语成语有许多来源于古代神话、传说、寓言、历史故事,因此,不少成语至今仍保留着一些古汉语现象。

了解这些现象对我们理解、掌握、运用成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通假字不过尔尔(耳)博闻强识(志)再接再厉(励)信口开河(合)二、古今词义差别短兵相接(兵,古义:兵器;今义:士兵。

)走马观花(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运斤成风(斤,古义:斧头;今义:量词。

)破涕为笑(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不速之客(速,古义:邀请;今义:快。

)三、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状语车载斗量(车:用车;斗:用斗。

)鳞次栉比(鳞:像鱼鳞那样;栉:像梳子那样。

)犬牙交错(犬牙:像犬牙那样。

)2、使动用法汗马功劳(汗:使……出汗。

)祸国殃民(祸:使……受害;殃:使……遭殃。

)大快人心(快:使……感到痛快。

)3、意动用法草菅人命(草:把……看得像野草一样。

)不耻下问(耻:把……看作羞耻的。

)4、名词用作动词声色犬马(犬:养狗;马:骑马。

)不衫不履(衫:穿上衣服;履:穿上鞋子。

)箪食壶浆(箪:用箪盛;壶:用壶装。

)5、形容词用作名词披坚执锐(坚:坚硬的战衣;锐:锐利的兵器。

)驾轻就熟(轻:轻车;熟:熟路。

)四、文言句式1、宾语前置时不我待(时不待我)恩将仇报(将恩报仇)夜以继日(以夜继日)2、状语后置嗤之以鼻(以鼻嗤之)持之以恒(以恒持之)指出下列成语中的古汉语现象1.抱头鼠窜 2.奔走相告 3.兵贵神速 4.不毛之地 5.蚕食鲸吞 6. 打草惊蛇7.风餐露宿8.蝇营狗苟9.寡廉鲜耻10.马首是瞻11.破涕为笑12.可歌可泣13.骇人听闻14.毫厘不爽15.马革裹尸16.厝火积薪17.鹤立鸡群18.巧言令色参考答案1、5、7、8、15、17属于名词用作状语;2、9、11、14、18属于古今词义差别;3属于意动用法;4属于名词用作动词;6、12、13、属于使动用法;10属于宾语前置;16属于通假字,“厝”同“措”。

浅析成语中的古汉语语法特点

浅析成语中的古汉语语法特点

浅析成语中的古汉语语法特点成语是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习用的,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

成语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因此在生活中被广泛使用,也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老面孔”。

黄伯荣、廖序东二位先生在其编著的《现代汉语》中指出,现代汉语中的成语源远流长,其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来源于古代神话寓言。

如“精卫填海”出自《山海经》,“天花乱坠”出自《高僧传》,“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等。

二是来源于历史故事。

如“望梅止渴”出自《世说新语·假谲》,“完璧归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闻鸡起舞”出自《晋书·祖逖传》等。

三是来源于诗文语句。

“如发号施”出自《尚书·冏命》,“学而不厌”出自《论语·述而》,“舍生取义”出自《孟子·告子上》等。

由此可见,大多数成语都是古汉语的遗存,而且是颇具生命力的遗存。

既然是古汉语的遗存,自然也就保留着古汉语的各种语法特点。

研究成语中的古汉语语法特点,成为学习成语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成语中的一词多义在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一个义项。

一般说来,一词多义多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

因此,成语也是如此。

如“亡”字,《说文》解释为“逃也”,由此引申出“逃亡的人”、“丢失”、“死亡”、“灭亡”、“无、没有”等解释,相关的成语有“亡命之徒”(逃亡)、“追亡逐北”(逃亡的人)、“亡羊补牢”(丢失)、“亡国之音”(灭亡)、“家破人亡”(死亡)、“唇亡齿寒”(没有)等。

“数”字,《说文》解释为“计也”,意为“点算”。

由此引申出“数目”、“屡次、多次”等义项,相关的成语有屈指可数(计算)、不计其数(数目)、数见不鲜(屡次、多次)等。

二、成语中的古今异义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

论成语中特有的古汉语语法现象

论成语中特有的古汉语语法现象

论成语中特有的古汉语语法现象成语是一种人们相沿习用而具有书面色彩的固定短语[1](P137),具有形式上的固定性、意义上的完整性,在人们的日常交际生活中使用频繁,深受喜爱。

成语用于今却源于古。

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二:一是古代的书面语,二是古代的口语。

源于古代书面语的成语,有的出自于书面记载的上古神话传说,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有的源于古代的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掩耳盗铃”、“买椟还珠”;有的源自古代的历史逸事,如“负荆请罪”、“闻鸡起舞”、“四面楚歌”;还有的取自古代诗文,如“诲人不倦”、“人杰地灵”、“勾心斗角”。

来源于古代口语的,如“得过且过”、“一不作二不休”。

从成语的来源,我们不难看出,成语和古汉语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现象,其中包括语法现象。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成语中保留的古汉语语法现象。

一、“之”、“者”、“所”在成语中的保留1. 之“之”是古汉语中的一个重要虚词,它在古汉语中的用法主要有三:一是,连接定语与中心语,表示领属关系或修饰关系;二是,插在主谓结构中间,取消主谓结构独自成句的可能性;三是,作提前宾语的标志[2](P194)。

这三种用法除第一种偶尔在现代汉语中使用外,其他两种几乎不再使用。

但是,这三种基本用法都在成语中保留了下来。

例如:济世之才“才”是才能的意思,动宾短语“济世”用来修饰“才”,“之”起连接修饰语“济世”与中心语“才”的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

同类的还有“万全之策、害群之马、不刊之论、一丘之貉、一面之词、乌合之众”。

秦晋之缘“缘”是“姻缘”之义,领属于“秦晋”,表示这一段姻缘是秦、晋两国之间的。

“之”字连接了定语“秦晋”和中心语“缘”,可译为“的”。

同类的还有“他山之石、君子之交”。

言之有物连词“之”用在主语“言”和谓语“有物”之间,取消了主谓结构“言有物”独立成句的可能性,让其作更大的句子的一个成分。

例如在“他的话言简意赅、言之有物”中,“言之有物”作谓语。

成语中的古词义溯源

成语中的古词义溯源

Journal of Jilin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No.4,2010(Serial No.100)《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年第4期(总第100期)学术论坛收稿日期:2010-03-16作者简介:朱樱芝(1973—),女,浙江仙居人,讲师。

研究方向:汉语言。

成语中的古词义溯源朱樱芝(浙江台州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温岭分校,浙江台州 317500)摘 要:成语是现代汉语中遗留的古代汉语的活化石。

古代汉语特有的语音现象、文字现象、语法现象,以及汉语古词义现象,都可以在成语中找到它们的影子。

因此,了解这些现象,不仅对于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成语,而且对于加深对古代汉语的学习和理解,都是极有帮助的。

而这些现象,归根结底体现在成语的古词义上。

本文试从词义发展、词类活用、古音通假这三个产生古词义的主要原因入手,来探讨成语中的古词义。

关键词:成语;古词义;词义发展;词类活用;古音通假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08(2010)04-0089-03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

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①《现代汉语词典》对成语的这一解释代表了现代人对成语的认识,它既揭示成语形式整齐、音律和谐、结构固定、言简意赅的特点,又涉及到成语的来源。

一般来说,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来源于古代寓言和神话故事、来源于历史事件和历史故事、来源于古典作品名句、来源于群众的口语和谚语。

可以看出,成语大部分与古代典籍有关:古典作品名句自不必说,这是成语的主要来源;古代寓言和神话故事、历史事件和历史故事也均通过古代典籍流传下来;即使是来源于群众口语、谚语的成语,也大部分是通过古代文献的记载而得以流传下来。

因此,从整体上可以说,成语是用文言文的形式来表达的,是古代汉语在现代语言中的遗留现象,也就是说,成语是现代汉语中遗留的古代汉语的活化石。

成语中的古汉语语法特点

成语中的古汉语语法特点

浅析成语中的古汉语语法特点成语是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习用的,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

成语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因此在生活中被广泛使用,也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老面孔”。

黄伯荣、廖序东二位先生在其编著的《现代汉语》中指出,现代汉语中的成语源远流长,其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来源于古代神话寓言。

如“精卫填海”出自《山海经》,“天花乱坠”出自《高僧传》,“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等。

二是来源于历史故事。

如“望梅止渴”出自《世说新语·假谲》,“完璧归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闻鸡起舞”出自《晋书·祖逖传》等。

三是来源于诗文语句。

“如发号施”出自《尚书·冏命》,“学而不厌”出自《论语·述而》,“舍生取义”出自《孟子·告子上》等。

由此可见,大多数成语都是古汉语的遗存,而且是颇具生命力的遗存。

既然是古汉语的遗存,自然也就保留着古汉语的各种语法特点。

研究成语中的古汉语语法特点,成为学习成语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成语中的一词多义在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一个义项。

一般说来,一词多义多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

因此,成语也是如此。

如“亡”字,《说文》解释为“逃也”,由此引申出“逃亡的人”、“丢失”、“死亡”、“灭亡”、“无、没有”等解释,相关的成语有“亡命之徒”(逃亡)、“追亡逐北”(逃亡的人)、“亡羊补牢”(丢失)、“亡国之音”(灭亡)、“家破人亡”(死亡)、“唇亡齿寒”(没有)等。

“数”字,《说文》解释为“计也”,意为“点算”。

由此引申出“数目”、“屡次、多次”等义项,相关的成语有屈指可数(计算)、不计其数(数目)、数见不鲜(屡次、多次)等。

二、成语中的古今异义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

古汉语语法在成语中的遗存现象

古汉语语法在成语中的遗存现象

古汉语语法在成语中的遗存现象本文试图通过对成语中的古汉语语法的分析,看汉语发展的继承性,探究其发展的规律。

分别从词类活用、古汉语语序、特殊助词、成分省略、判断句和被动句等方面进行讨论。

希望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加深对成语和古汉语的理解和认识。

标签:古汉语语法成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文化都有着民族传承性。

古今汉语一脉相承,现代汉语是从古汉语发展演变而来的,两者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无法割断。

古汉语中的语法要素自然也会在现代汉语中有所表现,这种表现集中体现在含古语素的现代汉语的沿用及常用的成语之中。

无论从理解、运用成语方面考虑,还是从学习和掌握古汉语方面考虑,都有必要了解和掌握成语中所保留的古汉语语法的特点。

一、词类活用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是比较固定的,而且各类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比较明确的分工,这是古今汉语相同的。

然而,在古汉语中,一些词可以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语法功能,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而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的。

古汉语这种独有现象也反映在成语中。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形容词、不及物动词、名词用如使动所谓使动用法,就是指谓语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施行的,而是主语使宾语施行的,主语对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

1.形容词用如使动:小国寡民、完璧归赵等。

“小国寡民”,是形容词用如使动,即“使国小”的意思;“完璧归赵”,这条成语是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摘取的[2]。

“完”,形容词,本是完整的意思,在这里带了宾语“璧”,就活用作动词的使动用法,“完璧”,就是使璧完整无缺的意思[3]。

类似还有:丰衣足食、强干弱枝、深沟高垒、良药苦口、富国强兵、赏心悦目、明火执杖、破釜沉舟、坚壁清野、正本清源、严阵以待、息事宁人等。

2.不及物动词用如使动:劳民伤财、降龙伏虎等。

“劳民伤财”,“劳”是不及物动词用如使动,即“使民劳苦”的意思;“降龙伏虎”,是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降”“伏”都是不及物动词,这两个动作都是使宾语施行的,意为“使龙降,使虎伏”,即“使龙虎都降服”。

成语中蕴含的古汉语知识

成语中蕴含的古汉语知识
一、成语的来源
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来自民间口语,这类由人民群众口头语言流传下来的成语,一般都没有什么偏僻古字,语意明显,形象鲜明,生动活泼。如“一干二净、颠三倒四、七嘴八舌、半死不活、囫囵吞枣、趁热打铁、指手画脚、土生土长”等等。
二是来自于历代文献的成语,来自于文献的成语又有三种情况:有的来源于古代神话、寓言故事,如“精卫填海”出自《山海经》,“塞翁失马”出自《淮南子·人间训》,此外还有“开天辟地、天花乱坠、刻舟求剑、叶公好龙、杞人忧天、守株待兔”等等;有的来源于历史故事,如“闻鸡起舞”出自《晋书·祖逖传》,“唇亡齿寒”出自《左传·僖公五年》,这样的成语还有“完璧归赵、卧薪尝胆、望梅止渴、四面楚歌、暗渡陈仓、指鹿为马”等等;有的来源于古代诗文作品中的名言警句,如“走马看花”语出孟郊《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水落石出”语出欧阳修《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此外还有“学而不倦、老骥伏枥、枕戈待旦、暗香疏影、未雨绸缪、鞠躬尽瘁、青出于蓝、物换星移”等等。
由于成语千百年来相沿成习,内容、形式上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形成了极其丰富的修辞方式,并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以四字格为主要结构形式,言简意赅,内涵深邃,具有典雅的书面语风格,在现代汉语中大量使用。把握成语中的古汉语特点,并认真加以分析研究,对于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成语具有极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成语大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以”在成语中作连词,相当于“而、地、着”。如“无以复加、严阵以待、如愿以偿、坐以待旦”。
“而”在成语中作连词,可以表示多种不同的关系。(1)表并列关系,相当于“而且”,也可不译。如“三十而立、放之四海而皆准、一而再,再而三”。(2)表承接关系,相当于“就、于是”。如“望而生畏揭竿而起、周而复始、死而后已”。(3)表转折关系相当于“却、可是”。如“不寒而栗、似是而非、言而无信、可望而不可及”。(4)表修饰关系,连接动词和它的修饰语,相当于“着、地”。如“侃侃而谈、满载而归、不欢而散、挺身而出”。

成语中的古汉语现象

成语中的古汉语现象

成语中的古汉语现象
推荐古汉语成语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古汉语更是形成了鲜明的中国文化精髓。

若要将充满传统
色彩的古汉语有效地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古汉语成语就是不可多得的宝藏。

譬如,“乐不思蜀”形容了一种难舍难分情绪,勾起一缕思念;“春暖花开”
形容了美好生活环境,给人以清新愉悦之景;“因小失大”提醒人们不能在利益小收益大的情况下放弃原则,守住底线;“穷则思变”勉励穷人苦练智慧与知识,并提醒人们用俭朴的生活方式创造更质量的生活。

古汉语成语有着独特的语言魅力,它们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增强了我
们的文化自信,更可以深刻地解读及唤起自内心的内涵。

所以,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推荐大家多多使用古汉语成语,丰富本身的文化底蕴,活跃自身的思维,以提升自身文化修养水平,增强人与人之间沟通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古汉语语法在成语中的遗存现象作者:陈显顺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221116刊名:现代语文(语言研究)英文刊名:MODERN CHINESE年,卷(期):2009,(3)引用次数:0次1.王力汉语史稿 20042.陈秀兰"成语"探源[期刊论文]-古汉语研究 2003(1)3.毛学河成语是古汉语特点的缩影 1994(1)4.金惠明汉语成语及其特性[期刊论文]-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1(6)1.学位论文王辉制约古汉语语序重要因素的研究——用可别度、语义靠近、距离标记对应律来解释古汉语语序现象2007古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是密不可分的,现代汉语语法承接古汉语语法而来,并有很大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语法应该也可以解释古汉语的语法现象。

所以我们以此普遍的原理为基础,以陆丙甫先生近几年研究得比较深入和透彻的几个语法理论为代表,试图探讨它们在古汉语中的表现。

这些语法理论主要为以下几个:一、可别度领前原理二、语义靠近原理三、内小外大原理四、距离标记对应律。

这些原理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也会有相互冲突和矛盾之处,我们在文章中也会进行阐述。

2.学位论文丁建川《世说新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研究2007在汉语发展过程中,中古汉语较之上古汉语在词汇和语法方面都有长足发展。

此期名词、动词、形容词三类词的词汇量激增,口语词汇非常活跃,复音化趋势进一步加快,多种新兴语法形式和语法现象在此期文献中都有所体现,语言表达的精密性加强,活用与兼类现象减少。

《世说新语》(以下简称《世》)作为中古汉语时期有代表性的语料之一,在汉语史上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

在以往的研究中,前辈时贤在词汇、语法等诸多方面都已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

在《世》词类的研究领域,人们一般把重点放在副词、连词、介词等虚词和实词中的数词、量词、代词三类上,纳入“词法”研究范畴。

相对来说,对《世》名词、动词、形容词三大类实词的考察较为薄弱。

《世》中名词、动词、形容词三大类实词约占全部词量的94﹪,“词类研究是专书语法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对这三类词进行研究考察,《世》的词类研究就是不完整的。

本文在专书词类研究的框架中,在前辈时贤研究基础上,以《世》的6596个名词、动词、形容词为研究对象,分别归类,主要采用定量描写的方法,并将定量描写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词类研究与句法分析相结合,力图对词类及其各个次类的语法功能及语义方面的差异有所揭示。

在中古汉语研究领域,对名词、动词、形容词的研究多从两个角度进行。

一是从词汇学的角度,主要是从词义训诂、复音词及新词新义的抉发三个方面入手,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的成果蔚为大观。

二是从词类角度,词类研究包含在语法研究的大框架中。

在专书语法研究中人们往往把研究重点放在虚词、新兴语法成分及句法的历时演变方面,对于实词的研究,尤其是对名词、动词、形容词三大类词的研究,历来是相对薄弱的。

本文的研究是在借鉴前辈时贤成功方法基础上进行的,主要采用“定量描写"和“比较互证”两种方法。

文中的各项结论都尽可能地用量化的语言材料作为根据,为定性分析和比较研究提供依据。

“比较互证”指专书研究不应是孤立的、就事论事的研究,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要与共时截面上的其他语料结合起来;二是与汉语史纵轴上各阶段的其他有代表性的文献相结合,为语法现象的共时表现及历时变化提供清晰的演进脉络。

本论文由以下四部分构成: 第一章“总论”部分,为论文主体部分的展开作理论上的准备。

本章首先讨论了字与词、复音词与短语的区分,提出了在区分以上两组概念时所遵循的原则和一些可操作的方法。

在综合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上个人的理解,把每个词都单独析出,这是论文展开的第一步。

然后讨论了名词、动词、形容词三类词的分类标准,并据此将析出的词以“语法功能为主,兼顾语法意义”为标准归类。

名词、动词、形容词各自有其区别性的语法功能,其中名词最主要的句法功能是作主语和宾语,动词最主要的句法功能是作谓语中心语和带宾语,形容词最主要的句法功能是作定语和谓语。

由于表达精密化内在要求的驱动,各种复杂的新兴的语言表达式的不断出现,兼类和活用现象在中古汉语时期逐渐减少。

《世》名词、动词、形容词中涉及兼类与活用的词在该类词中都只是少数。

我们从词的语法功能、见次频率和意义三个方面综合考察《世》兼类与活用的情况。

本文以“自指和转指”理论为指导来分析《世》中动词、形容词作主语、宾语的情况。

动词、形容词作主语、宾语是汉语自身特点之一,但与名词作主语、宾语不同,由于所处“语法位”的影响,动词、形容词作主语、宾语时在语法上发生名词化,在语义范畴上发生指称化,指称化有自指和转指两种。

第二章“《世说新语》名词”部分,我们根据语义及语法特征,把名词分为普通名词、专有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四类。

普通名词是名词的主体部分,数量最多,也最为复杂,分为有生名词和无生名词两大类。

有生名词包括人物名词、动物名词、国家名词;无生名词包括事物名词、处所名词和抽象名词。

它们都各自有不同的语法特点,有生名词多作施事主语,无生名词常常充任受事宾语。

名词在句中最基本的语法功能是充当主语和宾语,其次是充当定语、状语、谓语,很少充任补语。

《世》中专有名词主要指人名、地名、书名等。

人名一般不受形容词、数量词修饰。

地名一般作处所宾语或处所补语,也可修饰人名。

《世》中大多数时间名词在句中可以单独作状语。

方位名词也可以表示时间。

我们在何乐士先生《<世说新语>的语言特色》一文的基础上对《世》的名词作状语作了进一步考察,补充了何文没有列为考察范围的时间名词、方位名词单独作状语的内容,并对何文列举的名词作状语例根据自己的理解作了一定的增删。

本章还考察了《世》名词的活用与兼类。

名词活用以活用为动词为主,方位名词活用能力要强于其他类名词。

兼类中以名词、动词兼类最为常见,其次是名词、形容词兼类。

名词兼类能力受单音与复音、专指与非专指的影响,单音词占绝大多数,专有名词因其意义明确,不易引申出其他常用义,所以没有出现兼类现象。

《世》名词词头、词尾较之前代又有新的发展,一些后世常见的词头、词尾在此期或者处于萌芽状态,或者已经成熟,如“阿”、“子”、“家”等。

《世》中只有极个别单音名词有重叠现象。

第三章“《世说新语》动词”部分,先把动词分为助动词和普通动词两类,然后根据是否能带宾语及带何种宾语,把普通动词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两类。

由于单凭一部专书有时难以确定动词性质,我们在必要时把考察的范围扩大到同期文献。

文中列举了《世》中部分动宾关系类型,并对使动宾语和处所宾语作了专门讨论。

对于普通动词,在及物与不及物的分类法外,又采用了“带宾动词”与“不带宾动词”的分类方法,考察的结果是,《世》中带宾动词与不带宾动词基本持平。

对于专书研究,这种分类法更有可操作性和实际意义。

由于句式对动词语法功能及语义的选择和需要,一个动词是否为及物动词可以利用某些特定句式加以判别,如各种被动句中的动词、偏指副词“相”、“见”后的动词、受事主语句、施事宾语句中的动词、“所”后的动词等,或全部或大多数是及物动词。

我们考察了《世》中的6个动词小类,如助动词、双宾动词、兼语动词、判断动词、完结动词、粘宾动词,结合句法讨论了它们各自的语法功能及语义特征。

《世》动词可以在句中充当各种句法成分,作谓语中心语和带宾语是其最主要的功能。

《世》中没有动词词头,动词词尾有“当”、“于”2个,都是此期新产生的动词后缀。

《世》中“动宾+宾”(VN+O)格式是一种值得关注的语法现象。

《世》中VN+O式并不再是“罕见的语法现象”,共有53例。

’VN可以是一个动宾式复合词,也可以是动宾结构。

从语义上看,O的类型多样,以表处所和表对象最为常见。

O是VN所关涉的对象,文中把VN+O与“动·宾·补”和双宾式作了区分。

第四章“《世说新语》形容词”部分,按语法意义将形容词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两类,其中性质形容词为主体部分。

性质形容词可受程度副词修饰,状态形容词因为本身就含有量的意义,一般不受程度副词(“极”、“绝”、“甚”等)修饰。

性质形容词语用上侧重于分类,而状态形容词侧重于描写。

《世》形容词在句中可充当各种成分,基本句法功能是作谓语中心语和定语。

作谓语中心语时,性质形容词、状态形容词能力基本相当,都分别约有74﹪作谓语中心语,作谓语中心是二者的基本句法功能。

作定语时,性质形容词的能力要优于状态形容词,28﹪的性质形容词可以作定语,只有约7.7﹪的状态形容词可作定语。

就音节来说,作谓语中心语的形容词中,双音节的有398个,单音节的216个,双音节形容词作谓语中心的能力优于单音节形容词。

作定语的形容词中,单音节的有147个,双音节的50个,单音节形容词作定语的能力优于双音节形容词。

可见作谓语中心语和定语时,单双音节形容词的能力呈现为互补状态。

用“有界”、“无界”的理论看,性质形容词因为是“无界"的,在作谓语时通常受到一些限制;状态形容词是“无界”的,单独作谓语时相对自由。

因为性质形容词修饰事物比较固定的属性、特征,而状态形容词重在对事物加以主观描述,具有临时性,所以性质形容词作定语时能力要优于状态形容词。

状态形容词是本章着重考察的部分。

状态形容词由以下四类构成:附加式、联绵式、重言式、拟声词,我们重点考察了AA式状态形容词,通过考察A与AA的意义关系把63个重言词分为12个叠音词、51个重叠词。

状态形容词在活用为名词、动词的能力上不如性质形容词。

《世》中,兼他类的形容词共有109个,约占形容词总量的13.16﹪,双音形容词兼他类仅1例,而且兼他类的形容词全部为性质形容词,状态形容词没有兼类现象。

可见形容词的音节数和类别对于其兼类能力有一定影响。

对名词、动词、形容词的研究是本文的主体内容,各为一章。

每章基本上按照“概说”、“分类”、“语法功能”、“兼类、活用”、“词头、词尾”的顺序分别考察。

对于特点比较突出的内容我们辟出专节着重讨论,如“名词”一章中第六节“名词作状语考察”,“动词”一章中第六节“动宾+宾(VN+O)格式考察",“形容词”一章中第三节“状态形容词考察’’等。

3.学位论文王红生元代以来的古汉语虚词研究2006本文分四个时期论述元代以来的古汉语虚词研究。

元代至清代“小学”时期的虚词研究,特点是从训诂或修辞的角度来研究虚词,还不能算是严格意义的语法的研究,但其中一些论述己经触及到语法的问题。

出现了《助语辞》、《虚字说》、《助字辨略》、《经传释词》等重要著作。

《马氏文通》及二十世纪初期的虚词研究,总体看受西方语法的影响大,其代表人物是马建忠和杨树达。

马氏的虚词研究揭示了古汉语虚词的很多特点,在研究方法上许多经验值得借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