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成语

合集下载

四字成语及意思

四字成语及意思

四字成语及意思成语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传承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汉语词汇系统中重要而又极富特色的组成部分。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四字成语及意思,欢迎来阅读!四字成语及意思一、洞若观火:形容看得清楚明白。

二、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

三、息怒停瞋:〖解释〗瞋:发怒时睁大眼睛。

停止发怒和生气。

多用作劝说、停息恼怒之辞。

四、荒诞不经:不经、不正常的。

虚妄离奇、不合正理。

五、矫枉过正:纠正偏差做得过了头六、喜笑颜开:颜开:脸面舒开、指笑容。

形容心里高兴、满面笑容。

七、狼奔豕突:狼和猪东奔西跑。

比喻成群的坏人乱窜乱撞。

(贬)八、鬼斧神工:形容技艺的精巧、似非人工之能为。

(形容人工技艺的精巧)九、暮鼓晨钟:比喻能够使人警觉醒悟的话十、杞人忧天:比喻不必要的忧虑。

十一、否极泰来:坏的到了尽头、好的就来了。

十二、如坐春风:如同沐浴在和煦的春风里、比喻受到教育和感化。

十三、风驰电掣:形容像刮风和闪电那样迅速。

十四、惊喜交集:交集:交错在一起。

又吃惊、又高兴十五、焚膏继晷:形容夜以继日地用功读书或努工作。

十六、恪遵功令:严谨地遵守条令制度。

十七、心平气和:情绪平静、态度温和。

指不急躁、不生气。

十八、南辕北辙:形容行动和目的相反十九、欢欣鼓舞:欢欣:欣喜;鼓舞:振奋。

形容高兴而振奋。

二十、令人发指:发指、头发竖起来、形容十分愤怒。

二十一、谈笑风生:有说有笑、兴致高。

形容谈话谈得高兴而有风趣。

二十二、形容生气的成语二十三、杀风景:损坏完美的景色。

比喻在大家高兴的时候、突然出现使人扫兴的事物。

二十四、开卷有益:读书就有收获。

开卷、打开书本、借指读书。

二十五、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

汗牛、牛累得出了汗。

充栋、堆满了屋子二十六、另眼相看: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多指看待某个人(或某种人)不一样于一般。

二十七、茹毛饮血:原始人不会用火、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

二十八、济济一堂:形容许多有才能的人聚在一起。

二十九、眉欢眼笑:形容十分兴奋高兴三十、金科玉律:比喻不能变更的信条或法律条文。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205个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205个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205个成语,指古代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5条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205个1、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见《家语》孔子论叔仲会之语。

亦见《大戴礼》及《汉书·贾谊传》、米元章《海岳名言》。

)2、疾风知劲草,世乱有诚臣。

(见《隋书》炀帝赐杨素诏,谓古语也。

)3、十指有长短,痛惜皆相似。

(曹子建诗。

)4、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

(陈后主诗。

)5、得他心肯日,是我运通时。

(见《翰苑名谈》。

本朝太宗诗“待余心肯日,是汝命通时”。

后唐庄宗每见王庆,则心愤然,李嗣源为之言,庄宗乃引太宗语以答之。

)6、但守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罗大经《鹤林玉露》但以此为俗语,《直方诗话》谓张嘉甫以此为水部贺公所作。

贺于天圣中为郎官云。

郎瑛《七修类稿》又以为宋贺仙翁诗。

)7、在家贫亦好。

(戎昱诗。

)8、世乱奴欺主,年衰鬼弄人。

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

(皆杜荀鹤诗。

《坚瓠集》亦载之。

俗语云:势败奴欺主。

)9、海阔从鱼跃,天空任鸟飞。

(见《古今诗话》。

本大历诗僧元览诗,谓“大海从鱼跃,长空任鸟飞”。

)10、难将一人手,掩得天下目。

(曹邺咏李斯诗。

)11、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

(冯道诗。

)12、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亦冯道诗。

)13、一朝权在手,便是令行时。

(朱湾咏掷笼诗。

一说崔戎酒筹诗。

)14、白日莫空过,青春不再来。

(林宽诗。

)15、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

(见《容斋随笔》,盖亦宋人语。

)16、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

(白乐天《简简吟》。

)17、举世尽从愁里过,何人肯向死前休。

(杜荀鹤诗。

韩昌黎亦有“何向死前休”之句。

)18、最恨年年握针线(多作: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秦蕴玉《贫女吟》。

)19、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

古代四字成语故事大全【6篇】

古代四字成语故事大全【6篇】

【导语】成语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传承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汉语词汇系统中重要⽽⼜极富特⾊的组成部分。

下⾯是⽆忧考分享的古代四字成语故事⼤全【6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1】古代四字成语故事:破釜沉⾈ 秦朝末年,各地⼈民纷纷举⾏起义,反抗秦朝的暴虐统治。

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最的是陈胜、吴⼴,接着有项⽻和刘邦。

下⾯,讲⼀个项⽻破釜沉⾈的故事。

有⼀年,秦国的三⼗万⼈马包围了赵国(那不是原来的那个赵国)的巨⿅(今河北省平乡县),赵王连夜向楚怀王(不是原来那个楚国的国王)求救。

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为次将,带领⼆⼗万⼈马去救赵国。

谁知宋义听说秦军势⼒强⼤,⾛到半路就停了下来,不再前进。

军中没有粮⾷,⼠兵⽤蔬菜和杂⾖煮了当饭吃,他也不管,只顾⾃⼰举⾏宴会,⼤吃⼤喝的。

这⼀下可把项⽻的肺⽓炸啦。

他杀了宋义,⾃⼰当了“假上将军”,带着部队去救赵国。

项⽻先派出⼀⽀部队,切断了秦军运粮的道路;他亲⾃率领主⼒过漳河,解救巨⿅。

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让⼠兵们饱饱地吃了⼀顿饭,每⼈再带三天⼲粮,然后传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古代称⾈)凿穿沉⼊河⾥,把做饭⽤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统统烧毁。

这就叫破釜沉⾈。

项⽻⽤这办法来表⽰他有进⽆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

楚军⼠兵见主帅的决⼼这么⼤,就谁也不打算再活着回去。

在项⽻亲⾃指挥下,他们以⼀当⼗,以⼗当百,拚死地向秦军冲杀过去,经过连续九次冲锋,把秦军打得⼤败。

秦军的⼏个主将,有的被杀,有的当了俘虏,有的投了降。

这⼀仗不但解了巨⿅之围,⽽且把秦军打得再也振作不起来,过两年,秦朝就灭亡了。

打这以后,项⽻当上了真正的上将军,其他许多⽀军队都归他统帅和指挥,他的威名传遍了天下。

【篇2】古代四字成语故事:势如破⽵ 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政权以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统⼀全中国的愿望。

他召集⽂武⼤⾂们商量灭⼤计。

多数⼈认为,吴国还有⼀定实⼒,⼀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够的准备再说。

出自《庄子》的成语大全

出自《庄子》的成语大全

出自《庄子》的成语大全古代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这是一篇关于庄子的成语大全,供您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与民更始更始:重新开始,以火救火用火来救火灾。

比喻工作方法不对头,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亦步亦趋原意是说,你慢走我也慢走,你快走我也快走,你跑我也跑。

比喻由于缺乏主张,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

运斤成风运:挥动;斤:斧头。

挥动斧头,风声呼呼。

比喻手法纯熟,技术高超。

以沫相濡沫:唾沫;濡:沾湿,湿润。

泉水干了,鱼吐沫互相润湿。

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

有名无实光有空名,实际上并不是那样。

异名同实名称不同,实质一样。

溢美溢恶溢:水满外流,引伸为过度。

过分夸奖,过分指责。

迎来送往走的欢送,来的欢迎。

形容忙于交际应酬。

以管窥天管:竹管;窥:从小孔或缝隙里看。

通过竹管子的孔看天。

比喻见闻狭隘或看事片面。

饮冰内热形容十分惶恐焦灼。

贻笑大方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

指让内行人笑话。

饮河满腹比喻人应知足,贪多无益。

越俎代庖越:跨过;俎:古代祭祀时摆祭品的礼器;庖:厨师。

主祭的人跨过礼器去代替厨师办席。

比喻超出自己业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

摇尾涂中战国时,楚王派大夫去请庄子做官,庄子对楚大夫说:听说楚国有神龟,死去已三千年,现在把它用匣子装起来藏在庙堂之上。

你看此龟是留下骨头让人珍藏好呢,还是活着曳尾于泥涂中好?大夫说:当然是活着曳尾于涂中好。

庄子说:那末我将曳尾于涂中。

见《庄子·秋水》。

曳尾,犹一步一趋①形容紧跟着行走。

语本《庄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

”②比喻事事模仿和追随别人。

常含贬意。

一晦一明一暗一明。

常指昼夜循环。

溢美之言过分夸奖的话。

溢美之语过分夸奖的话倚强凌弱倚:仗恃;凌:欺凌。

倚仗自己的强大而欺压弱小。

亦趋亦步见“亦步亦趋”。

古意的成语或四字词语

古意的成语或四字词语

古意的成语或四字词语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而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也指重温历史可以认识现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2、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3、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一起行走的许多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4、柳暗花明:指环境或境界的骤然转变.多指由逆境转为充满希望的顺境.5、扑朔迷离:模糊不清,很难辨别是雄是雌.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6、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成语(chengyu,idioms)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

成语是汉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

古代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

成语的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

它结构紧密,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

其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一些三字和多字的,大多由四字组成。

简单的说,成语就是,说出来大家都知道,可以引经据典,有明确出处和典故,并且使用程度相当高的用语。

1、习用的古语。

古文不宜蹈袭前人成语,当以奇异自强;四六宜用前人成语,复不宜生涩求异。

元刘祁《归潜志》卷十二:凡作倔强聱牙之句,不合自造新言,只当引用成语。

元·刘祁《归潜志》卷十二:“古文不宜蹈袭前人成语,当以奇异自强;四六宜用前人成语,复不宜生涩求异。

”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凡作倔强聱牙之句,不合自造新言,只当引用成语。

”鲁迅《坟·我之节烈观》:“不节烈(中国称不守节作‘失节’,不烈却并无成语,所以只能合称他‘不节烈’)的女子如何害了国家?”2、指长期习用,结构定型,意义完整的固定词组,大多由四字组成。

出自《庄子》的成语大全

出自《庄子》的成语大全

出自《庄子》的成语大全古代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这是一篇关于庄子的成语大全,供您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与民更始更始:重新开始。

原指封建帝王即位改元或采取某些重大措施。

后比喻改革旧状。

以火救火用火来救火灾。

比喻工作方法不对头,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亦步亦趋原意是说,你慢走我也慢走,你快走我也快走,你跑我也跑。

比喻由于缺乏主张,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

运斤成风运:挥动;斤:斧头。

挥动斧头,风声呼呼。

比喻手法纯熟,技术高超。

以沫相濡沫:唾沫;濡:沾湿,湿润。

泉水干了,鱼吐沫互相润湿。

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

有名无实光有空名,实际上并不是那样。

异名同实名称不同,实质一样。

溢美溢恶溢:水满外流,引伸为过度。

过分夸奖,过分指责。

迎来送往走的欢送,来的欢迎。

形容忙于交际应酬。

以管窥天管:竹管;窥:从小孔或缝隙里看。

通过竹管子的孔看天。

比喻见闻狭隘或看事片面。

饮冰内热形容十分惶恐焦灼。

贻笑大方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

指让内行人笑话。

饮河满腹比喻人应知足,贪多无益。

越俎代庖越:跨过;俎:古代祭祀时摆祭品的礼器;庖:厨师。

主祭的人跨过礼器去代替厨师办席。

比喻超出自己业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

摇尾涂中战国时,楚王派大夫去请庄子做官,庄子对楚大夫说:听说楚国有神龟,死去已三千年,现在把它用匣子装起来藏在庙堂之上。

你看此龟是留下骨头让人珍藏好呢,还是活着曳尾于泥涂中好?大夫说:当然是活着曳尾于涂中好。

庄子说:那末我将曳尾于涂中。

见《庄子·秋水》。

曳尾,犹一步一趋①形容紧跟着行走。

语本《庄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

”②比喻事事模仿和追随别人。

常含贬意。

一晦一明一暗一明。

常指昼夜循环。

溢美之言过分夸奖的话。

溢美之语过分夸奖的话倚强凌弱倚:仗恃;凌:欺凌。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推荐」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推荐」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推荐」成语是指古代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

下面是我们带来的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欢迎大家阅读。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老当益壮东汉名将马援,从小就胸怀大志,他打算到边疆去进展畜牧业。

马援长大以后,当了扶风郡的督邮。

有一次,郡太守派他送犯人到长安。

半路上,他觉得犯人怪可怜的,不忍心把他送去受刑,就把他放走了。

自己也只好丢了官,逃亡到北朝郡躲起来。

这时恰好赶上大赦,以前的事不再追究。

于是他安心地搞起畜牧业和农业生产。

不到几年工夫,马援成了一个大畜牧主和地主。

他有牛羊几千头,粮食几万石。

但是,他对富裕生活并不满足。

他把自己积攒的财产、牛羊,都分送给他的兄弟、朋友。

他说:“一个人做个守财奴,太没有意思了。

”他常对朋友说:“做个大丈夫,总要‘穷当益坚,老当益壮’才行”。

就是说,越穷困,志向越要坚定;越年老,志气越要壮盛。

后来,马援成了东汉有名的将领,为光武帝立下了很多战功。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兴高采烈稽康,字皮夜,他是魏晋之间有名的“竹林七贤’之一,风度翩翩,文才超群,当时便有许多人倾慕他。

稽康一生写了不少诗和论文。

他在诗中曾一再提到环境的险恶。

“鸟尽良弓藏,谋极身心危,吉凶虽在己,世路多险峨。

”这些诗句对当时的现实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他的论文,则观点鲜明,论点集中,具有根强的`论辩力,充满了对当时社会的揭露和对礼法之士的批判。

如他在《养生论》中主张“清虚静泰,少私寡欲”,批判士族中的人过着“声色是耽”的纵欲生活,尤其对又想长寿又要享乐这类人的心理刻画更是特别精采。

他说,这类人“欲之患其得,得之惧其失,苟患失之所不至矣。

在上何得不骄,持满何得不溢,求之何得不苟,得之何得不失那!”稽康就是这样,把魏晋士大夫那种得失急聚、生死无常所产生的极为贪婪的变态心理一语破的,刻划得淋漓尽致。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纸上谈兵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

古汉语中的成语和现代汉语中的有何区别?

古汉语中的成语和现代汉语中的有何区别?

古汉语中的成语和现代汉语中的有何区别?古代汉语作为中华文化的宝库,留下了许多生动、形象、富有意象的成语。

成语作为汉语言文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承载了历史的沉淀与智慧的传承。

然而,在现代汉语中,我们对成语的使用似乎有了不同的态度。

让我们来一探古汉语中的成语与现代汉语中的差异。

一、语境的变化在古代,成语往往是通过一种象征性的方式表达丰富的情感与思想。

古汉语中的成语常常依赖于上下文,需要将整个语境进行了解才能准确理解成语的含义。

例如,“画龙点睛”出自晋代刘勰的《文心雕龙》,意指为作品进行画龙细节以使之完整。

而在现代汉语中,成语的使用变得更加直截了当,更倾向于简明扼要地表达一个观点或描述一个事物。

二、用词的变化古代汉语中的成语往往使用文言文或古汉语,语言较为繁琐,中间可能会夹杂一些文化典故。

而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倾向于使用白话文或现代汉语,用词更加简明通俗,更贴近日常生活。

比如,古代成语“杞人忧天”中的“杞人”指的是古代国家杞国的人民,而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小题大做”更直接、易于理解。

三、应用范围的变化古汉语中的成语往往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因此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地域性。

而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则更加普遍适用于各个领域。

例如,古汉语中的成语“青梅竹马”源于元代白朴的《天净沙·秋思》,“青梅竹马,事无巨细,同吃同睡共枕眠”的描述浪漫纯真的青少年之间的友谊、情感。

现代汉语中的成语“一见钟情”则更加广泛地用来形容两个人在第一次见面时迅速产生强烈的好感或爱慕之情。

四、文化内涵的变化古代汉语中的成语往往融入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经典诗词,并且与特定的历史事件及人物有关联。

而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则更简化,剥离了很多历史文化内涵,更加注重直接表达。

例如,古汉语中的成语“蜀犬吠日”指一个无谓的举动,出自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文学三义·越明求志篇》,比喻责备他不懂地理常识。

而现代汉语中的成语“班门弄斧”则更多用来形容不合适的炫耀自己的行为,语意更为明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陈力就列
Chenlijiulie
【释义】陈力:贡献才力;就:担任;列:官职、职位。

能贡献才力,担任相应的官职。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季氏》: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D
当仁不让
Dangrenburang
【释义】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

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G
龟玉毁椟
Guiyuhuidu
【释义】龟甲和宝玉在匣中被毁坏。

比喻辅佐之臣失职而使国运毁败。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季氏》:“虎儿出於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过犹不及
Guoyoubuji
【释义】过:过分;犹:象;不及:达不到。

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行?”子曰:“过犹不及。


H
虎兕出柙
Husichuxia
【释义】兕:犀牛一类的野兽。

柙:关兽的木笼。

虎、兕从木笼中逃出。

比喻恶人逃脱或作事不尽责,主管者应负责任。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季氏》:“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祸起萧墙
Huoqixiaoqiang
【释义】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

指祸乱发生在家里。

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M
鸣鼓而攻
Mingguergong
【释义】比喻宣布罪状,加以遣责或讨伐。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先进》: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名正言顺
Mingzhengyanshun
【释义】名:名分,名义;顺:合理、顺当。

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

后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利。


P
披发左衽
Pifazuoren
【释义】左衽:衣襟向左掩。

披头散发,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为主。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Q
千乘之国
Qianshengzhiguo
【释义】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

春秋时指中等诸侯国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先进》:“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


求生害仁
Qiushenghairen
【释义】指因谋求活命而有伤仁德。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S
驷马难追
Simananzhui
【释义】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

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颜渊》:“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邓析子·转辞》:“一言而非,驷马不能追;一言而急,驷马不能及。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Sitibuqin wugubufen
【释义】四体:指人的两手两足;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

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

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微子》:“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死生有命
Sishengyouming
【释义】指人的生死都是命中注定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颜渊》: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

富贵在天。


社稷之臣
Shejizhichen
【释义】社稷:古代帝王所祭的土神和谷神,代指国家。

春秋时对作大国附庸的小国的称谓。

指身负国家重任的大臣。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季氏》:“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手足无措
Shouzuwucuo
【释义】措:安放。

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

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T
滔滔者天下皆是
Taotaozhetianxiajieshi
【释义】滔滔:连续不断的样子。

洪水弥漫,遍地都是。

比喻社会普遍纷乱。

比喻低下的人或不良风气比比皆是。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微子》:“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X
萧墙祸起
Xiaoqianghuoqi
【释义】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

指祸乱发生在家里。

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Y
以人废言
Yirenfeiyan
【释义】以:因为;废:废弃。

因为说话人的地位的低下或犯有错误就不采纳他所说的正确的意见。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沂水舞雩
Yishuiwuyu
【释义】指知时处世,逍遥游乐。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先进》:“浴乎沂,风乎舞雩。


沂水弦歌
Yishuixiange
【释义】指知时处世,逍遥游乐。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先进》:“[曾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
玉毁椟中
Yuhuiduzhong
【释义】比喻因主管人员失职而造成重大损失。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季氏》:“虎兕出于柙,玉毁椟中,是谁之过与?”
欲速不达
Yusubuda
【释义】欲:想要。

想求快速,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子路》:“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Z
足食足兵
Zushizubing
【释义】食:粮食;兵:武器。

粮食充足,武备修整。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颜渊》:“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
知其不可而为之
Zhiqibukeerweizhi
【释义】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

表示意志坚决。

有时也表示倔强固执。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宪问》:“子路宿于石门。

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终日终夜
Zhongrizhongye
【释义】终:竟,尽。

整天整夜。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卫灵公》:“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