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中表示走路的词语
描写行走的二字词语解释

描写行走的二字词语解释关于行走的成语及解释如下:【巴山越岭】:爬山越岭。
形容善于登山行走。
【北辕南辙】:辕:车前驾以引车的两根直木;北辕:车子向北行驶;辙:车轮压过的痕迹。
本要向南行走却驾车往北,形容目标和行动不一致。
【步履艰难】:指行走困难行动不方便。
【步履维艰】:指行走困难行动不方便。
【藏踪蹑迹】:蹑:轻步行走的样子。
隐秘行踪,悄悄行动。
【尺步绳趋】:绳、尺:木工校曲直、量长短的工具,引申为法度;趋:快走;步:行走。
指举动符合规矩,毫不随便。
【蹿房越脊】:旧小说多用来形容侠客、盗贼等跳上房顶,在上面飞快地行走。
【跌跌跄跄】:行走不稳的样子。
【东荡西游】:荡:放浪,游荡;游:行走。
指到处游荡,不务正业。
【东倒西歪】:指行走不稳,身不由主。
也形容物体倾斜不正。
【东踅西倒】:形容行走艰难。
【匪匪翼翼】:匪匪:马行走不停的样子;翼翼:有次序的样子。
形容车马行走时阵容整齐、威武。
【各行其道】:各自按照自己的轨迹行走或按认为对的去做。
【行步如飞】:走路的步子轻快如飞。
亦作“行步如风”、“行疾如飞”、“行走如飞”。
【行号卧泣】:行走或躺卧时都在号呼哭泣。
形容悲痛之极。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行迈:走路;靡靡:行走迟缓的样子。
走路缓慢,心里晃荡。
形容心情沉重惶惑。
【行色匆匆】:行色:出发前后的神态。
行走或出发前后的神态举止忙忙的样子。
【行色怱怱】:行走或出发前后的神态举止忙忙的样子。
同“行色匆匆”。
【行者让路】:行走的人相互让路。
指大家都谦逊有礼。
【缓步代车】:缓:舒缓不急切。
慢步行走以代乘车。
【缓步当车】:缓:慢;步:步行。
慢步行走以代乘车。
【捷径窘步】:捷径:近道;窘步:因行走太急而感到困难。
比喻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所采用的简便的速成办法,其结果并不理想。
【胫大于股者难以步】:胫:小腿;股:大腿;步:行走。
小腿比大腿大则无法稳健地走路。
比喻本末倒置则无法相互配合使用。
【矩步方行】:行走时步伐端方合度。
指行为举止合乎礼仪规范。
语文描写走的词语有

语文描写走的词语有大步流星、步履安详、步履蹒跚、步履如飞、寸步难行一、大步流星白话释义:形容步子跨得大,走得快。
朝代:近代作者:周立波引证:《暴风骤雨》第二部二四:“听到叫他名,他大步流星地迈过去,把它牵上。
”二、步履安详白话释义:步行;安详:安稳。
朝代:南宋作者:朱熹出处:《小学·嘉言》:“步履必安详,居处必正静。
”翻译:走路如果安静,居住的地方就必然安静三、步履蹒跚白话释义:形容走路腿脚不方便,歪歪倒倒的样子。
朝代:唐作者:皮日休出处:《上真观》:“天禄行蹒跚。
”翻译:天禄这种传说中的神兽走起路来摇摇晃晃四、步履如飞白话释义:形容行进很快。
朝代:明作者:归有光出处:《弘玄先生自序赞》:“一童子挟书自随,步履如飞。
”翻译:一个童子夹着书跟在后面,行进很快五、寸步难行白话释义:连一步都难以进行。
形容走路困难。
也比喻处境艰难。
朝代:唐作者:杜甫出处:《九日寄岑参》:“寸步曲江头,难为一相就。
”翻译:官员们勉强做出从容自得的样子,老百姓却困于泥泞而难以行走。
形容行走的成语有很多,比如大步流星、步履安详、步履蹒跚、步履如飞、寸步难行、跌跌撞撞、道而不径、独行踽踽、大摇大摆、鹅行鸭步、高视阔步、分花拂柳等。
一、大步流星【解释】:形容步子跨得大,走得快。
【出自】: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二四:“听到叫他名,他大步流星地迈过去,把它牵上。
”【语法】:主谓式;作状语;用于走路【近义词】风驰电掣、箭步如飞、急转直下、疾步如飞【反义词】举步维艰、慢条斯礼、步履维艰、步履蹒跚二、步履安详【拼音】[ bù lǚ ān xiáng ]【解释】步行;安详:安稳。
【出处】《小学·嘉言》:“步履必安详,居处必正静。
”三、步履蹒跚【解释】:蹒跚:走路一瘸一拐的样子。
形容走路腿脚不方便,歪歪倒倒的样子。
【出自】:唐·皮日休《上真观》:“天禄行蹒跚。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近义词】一步一摇、举步维艰【反义词】大步流星、疾步如飞四、步履如飞【拼音】[ bù lǚ rú fēi ]【解释】形容行进很快。
慢走用文言文怎么说

慢走用文言文怎么说1. 散步用文言文该怎么说呀行走”在古文中怎么说?在这段话里:有赴饮夜归者,值大雨,持盖自蔽,见一人立檐下溜,即投伞下同行.久之,不语,疑也鬼也;足以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下桥而趋.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倾,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二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趋,走也.——《说文》.按,疾行曰趋,疾趋曰走.趋:步,行走 [walk]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古乐府·陌上桑》今天的“走”,古代用“步”,如《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乃自强步”,意为:就只能勉强走走.(步之本义是两足各动一次,引申为慢走、走)还可用“行”,“趋”(小步快走),“徐趋”(慢走),“疾趋”(快走)等表示.2. 散步用文言文该怎么说呀有赴饮夜归者,值大雨,持盖自蔽,见一人立檐下溜,即投伞下同行.久之,不语,疑也鬼也;足以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下桥而趋.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倾,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二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趋,走也.——《说文》.按,疾行曰趋,疾趋曰走.趋:步,行走 [walk]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古乐府·陌上桑》今天的“走”,古代用“步”,如《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乃自强步”,意为:就只能勉强走走.(步之本义是两足各动一次,引申为慢走、走)还可用“行”,“趋”(小步快走),“徐趋”(慢走),“疾趋”(快走)等表示.3. 散步用文言文该怎么说呀有赴饮夜归者,值大雨,持盖自蔽,见一人立檐下溜,即投伞下同行.久之,不语,疑也鬼也;足以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下桥而趋.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倾,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二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趋,走也.——《说文》.按,疾行曰趋,疾趋曰走.趋:步,行走[walk]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古乐府·陌上桑》今天的“走”,古代用“步”,如《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乃自强步”,意为:就只能勉强走走.(步之本义是两足各动一次,引申为慢走、走)还可用“行”,“趋”(小步快走),“徐趋”(慢走),“疾趋”(快走)等表示。
表示行走的雅称

表示行走的雅称古人对散步的雅称:漫步、徜徉、踏青、闲庭信步。
1、漫步: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màn bù,指悠闲地随意走。
出自艾芜《人生哲学的一课》:“在这条街漫步徘徊,忽然发现了通俗阅报社的招牌,挂在商业场的楼上。
”2、徜徉:是一个汉语词汇。
拼音为cháng yáng。
释义:彷徨,心神不宁;陶醉于某事物当中。
出自《淮南子•人间训》:“翱翔乎忽荒之上,徜徉乎虹蜺之间。
”徜徉,一本作“析惕”。
3、踏青: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
旧时曾以清明节为踏青节,不过,踏青节的日期因时因地而异,有正月八日的,也有二月二日或三月三日的,后来则以清明出游踏青居多。
4、闲庭信步: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xián tíng xìn bù,意思是在很大的院子里散步,形容很清闲的样子,有时也形容信心十足。
1、寸步难移:连一步都难移动。
形容走路困难。
也比喻处境艰难。
2、步履如飞:形容脚步轻盈,走路快速如飞。
3、寸步难行:连一步都难以进行。
形容走路困难。
也比喻处境艰难。
4、鸭行鹅步:象鹅和鸭子那样的走路。
比喻步行缓慢。
5、行不愧影,寝不愧衾:走路没有对不起影子,睡觉没有对不起被子。
比喻为人行为光明,问心无愧。
6、步履蹒跚:蹒跚:走路一瘸一拐的样子。
形容走路腿脚不方便,歪歪倒倒的样了。
7、痿人念起:下肢瘫痪的人总想着能够站起来走路。
比喻某种念头十分强烈而无法实现。
8、行步如飞:走路的步子轻快如飞。
表达行走的词语

表达行走的词语以下是表达行走的词语:1.漫步(màn bù):无目的地的悠闲行走,通常用于形容轻松自在的步行。
2.徘徊(pái huái):漫无目的地在一定的范围内来回走动,多用于形容人的行为。
3.跋涉(bá shè):形容长途跋涉,费尽艰辛地行走。
4.徒步(tú bù):形容步行,不借助任何交通工具。
5.行走(xíng zǒu):形容人或动物的行走。
6.踏步(tàbù):有节奏地行走,多用于形容坚定的步伐。
7.徐行(xú xíng):缓慢地行走,多用于形容从容不迫的态度。
8.徜徉(cháng yáng):形容自由自在地行走,多用于形容轻松愉快的心情。
9.信步(xìn bù):无目的地随意行走,多用于形容轻松的散步。
10.散步(sàn bù):为了消遣或健康而进行的一种轻松的步行活动。
11.踉跄(liàng qiàng):形容行走不稳,可能是因为喝醉了或者生病了。
12.颠簸(diān bǒ):形容行走在崎岖不平的路上,导致身体上下起伏。
13.溜达(liū da):形容轻松自在的漫步,通常用于休闲或消食。
14.溜之大吉(liū zhī dà jí):形容匆忙逃跑或悄悄溜走,通常用于形容做了错事后逃避责任的行为。
15.奔波(bēn bō):形容为了某事来回奔走劳累。
16.涉水(shè shuǐ):形容步行过河、溪流等水域。
17.跋山涉水(bá shān shè shuǐ):形容长途跋涉,历经山高水远,非常辛苦。
释古代汉语中的走、奔、行、步、趋

释古代汉语中的走、奔、行、步、趋作者:唐静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7期摘要:在古代汉语中,即使是一些常见的字词,其含义也往往与现代汉语中的同一字词有别。
忽略这一点很容易导致对古书文义的错误或含混的理解。
文章就主要讲将走、奔、行、步、趋这几个字在古代汉语中和现代汉语中的差别。
关键词:走;奔;行;步;趋一、走例如“走”,在古代汉语中是奔跑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中是指通常速度的走路。
《孟子 ·梁惠王上》说到两军交战,一方失败,“弃”甲曳兵而走”。
这里的“走”就是跑的意思,指逃跑。
“弃甲”指扔掉铠甲,因为铠甲既坚硬又沉重,妨碍奔跑。
“曳兵”指拖着兵器如长矛之类,即手握兵器的一端,另一端则放在地上拖着跑。
所以不将兵器扔掉,是为了万一被敌人追上,还可以用它来抵挡一阵,以利继续逃跑,这即是旧小说中所常说的“拖枪败走”。
因此,古代汉语中的所谓“走狗”,乃是指奔跑速度快的狗,通常是指好的猎狗,而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用来骂人的所谓“走狗”。
古代的某些君主往往在战胜敌人、事业成功之后即杀害有功之臣,以防他们恃功骄横以至造反,当时流传着几句谣谚来讽刺这种做法。
如《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记载,勾践灭吴成功后,他的大功臣范蠡就立即逃到齐国,并从齐国写信给另一功臣大夫种,劝他也逃跑。
信中引用当时流传的谣谚说:“蜚(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我们知道,野兔的奔跑速度是很快的。
由于它的前腿短,后腿长因此上山的速度就更快。
所以野兔遇到危险总是向山上跑,此时只有善于奔跑的猎犬才能追上并咬住它。
“走狗”,有时又作“良狗”或“猎狗”。
如《吕氏春秋 ·责当篇》说:“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愧其家室,出则愧其知友州里。
惟其所以不得之故,则狗恶也。
欲得良狗,则家贫无以。
于是还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有以求良狗,狗良则数得兽矣。
”又如《史记 ·淮阴侯列传》和《汉书 ·韩信传》都记述韩信被杀时说:“果如人言:狡兔死,良狗烹。
走路文言文怎么说

走路文言文怎么说1. 斤自北道邀其走路的文言文翻译这句话的意思是:奚斤从北路拦截赫连定逃跑的道路。
斤:奚斤,南北朝时北魏将领。
自北道:从北边的路上邀:在文言文的战争描述里,邀的意思是拦截,阻击。
其:指代的诗胡夏君主赫连定,奚斤此时在攻打赫连定走路:逃跑的道路。
文言文里走就是跑,引申为逃亡。
这句话不结合上下文根本没法翻译,翻译了也看不懂。
大致过程是,北魏统帅奚斤去攻打胡夏政权,胡夏君主赫连昌被北魏军活捉,但主要功劳不在主帅奚斤的身上,奚斤觉得很耻辱。
此时胡夏君主赫连昌的弟弟赫连定被部下拥立为帝,于是奚斤想去攻打赫连定赚取功劳。
一个叫娥清的北魏将领主张从水路进军,奚斤不听从,从北路拦截赫连定逃跑的道路。
当然这场战争最后的结果是奚斤败了,被胡夏活捉了。
满意请采纳,谢谢。
2. 文言文翻译从前有人在邯郸学人走路不但没有学成反而还把自己原来走路的步法忘了只好爬回去了1、庄周《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2、昔有学步于邯郸者①,曾未得其仿佛②,又复失其故步③,遂匍匐而归耳④。
——《汉书》①昔(xī)——从前,过去。
步——行走,走路。
邯郸(Hán dān)——战国时赵国都城。
②曾——这里相当于“乃”,意思同“却”。
仿佛——大略、大概。
③故步——原来走路的步法。
④匍匐(pú fú)——爬行。
曾有到邯郸学习走步的人,没有模仿那的步行,反而忘记原来自己的步行,于是爬着回自己的国家。
有关走的词语

有关走的词语
导读:表示走的词语有:
溜达,闪,遛弯儿,散步,步行,奔,溜,逃,赶,前进,疾步,甩火腿,11路,压马路,踩蚂蚁漫步、散步、蹒跚、游荡、闲逛、溜达、大步流星、踱步等。
行走,前进,散步,漫步,遛弯表示走的成语故事:
阪上走丸、奔走呼号、奔走如市、奔走相告、奔走之友
奔走钻营、笔走龙蛇、不胫而走、闯南走北、吃不了兜着走
弛声走誉、驰声走誉、大杖则走、东奔西走、东闯西走
东走西顾、东走西撞、斗鸡走狗、斗鸡走马、斗鸡走犬
贩夫走卒、飞苍走黄、飞觥走斝、飞禽走兽、飞沙走砾
飞沙走石、飞砂走石、飞觞走斝、飞书走檄、飞沿走壁
飞檐走壁、飞檐走脊、飞殃走祸、飞鹰走狗、飞鹰走马
飞鹰走犬、飞针走线、风驰云走、高飞远走、狗走狐淫
骇龙走蛇、横行直走、鸡飞狗走、疾走先得、抗尘走俗
离弦走板、鹿走苏台、落荒而走、逆阪走丸、逆坂走丸
【有关走的词语】
1.关于跑或走的词语
2.古文里表示走的词语
3.表示走的词语是哪些
4.表示走的词语和英语
5.表示走的词语有哪些
6.关于走的词语和成语
7.表示走的词语收集
8.表示走的词语精选
上文是关于有关走的词语,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中表示“走路”的词语
行:行走;在堂上小步走。
唐韩愈《师说》:“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吾师。
’”步:在堂下举足慢慢走;徒步,行走。
《史记项羽本纪》:“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垓下之围)
趋:跑,快走。
明方苞《左忠毅公轶事》:“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
”;小步快走,表示恭敬。
《触龙说赵太后》:“入而徐趋,至而自谢。
”;奔向,趋向。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
”;在门外快步走。
(《尔雅释宫》)
走:跑,逃跑。
唐杜甫《石壕吏》:“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
奔向,趋向。
唐杜牧《阿房宫赋》:“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
在中厅疾行。
(《尔雅释宫》)
踱:漫步行走。
《儒林外史》第三回:“范进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
”奔:急走,跑。
《聊斋志异狼三则》:“屠乃奔倚其下。
”
在大路上疾行。
(《尔雅释宫》)
跋:翻山越岭,在草丛山林中走。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跋涉山川,蒙犯霜露。
”涉:徒步渡水,在水中走。
《吕氏春秋察今》:“循表而夜涉。
”;渡深过膝的水。
(《尔雅释水》)
厉:渡深过腰的水。
《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深则厉,浅则揭。
”
揭:提起衣服渡过潜水(不脱衣服涉水)。
《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深则厉,浅则揭。
”
跄:有节奏的走动。
《诗经齐风猗嗟》:“巧趋跄兮。
”
跕:托着鞋走路。
《史记货殖列传》:“女子则鼓鸣瑟,跕履游媚富贵。
”
跑:急走,奔逃。
唐马戴《边将》:“红缰跑骏马,金镞掣秋鹰。
”
蹽(liao):迅速地走;偷偷地走开。
过:走过,经过。
《孟子梁惠王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齐桓晋文之事》)迈:行,前进。
《诗经王风黍离》:“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后引申为跨步或大踏步走。
)
徙:步行。
《易经贲》:“舍车而徙。
”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晃的样子。
唐皮日休《上贞观》:“天禄(兽名)行蹒跚。
”
姗姗:形容走路缓慢从容的姿态。
《汉书外戚传》:“是耶,非耶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
”
徙涉:光着脚涉水过河。
唐白居易《新丰折臂翁》:“大军徙涉水如汤,未过十人二三死。
”
邋遢:行走的样子。
元王子一《误入桃园》第一折:“眼见得路迢迢,芒鞋邋遢,抵多少古道西风鞭瘦马。
”
徜徉:自由自在来回行走。
宋曾巩《墨池记》:“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乎此邪”;宋苏轼《武昌九曲亭记》:“相携徜徉而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