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成语为抓手,学习古汉语知识
成语: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抓手

成语: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抓手摘要:成语是高中生进一步学习语言文字的重要突破口,也是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
文言文教学中应以此为抓手,并和学生约为“套路”“定例”,让学生相沿成习,自主能动充分地掌握并运用成语,从而切实地提高语文水平。
关键词:成语文言文教学抓手成语是高中文言文教学的一大抓手,它既能简约有效地促进语文学习,又能立竿见影地提升文学文化素养,最直接的是在学生的应试考查上体现得简单高效。
近年来,我对此在教学上做了一些尝试,下面谨此例谈一二。
一.巧借成语,导入新课。
文言文新课前,统筹文本资料,溯源成语,引导学生以几个或几组成语为导向深入探究文本,酝酿生成一定的的学习氛围,可收一石三鸟之功。
例如《鸿门宴》第一课时,课前我在黑板上写下“拔山扛鼎”和“破釜沉舟”两个成语让学生去准备,课上再让学生讲讲故事,项羽的霸王形象就自然生成了;再写下“四面楚歌、无缘面见江东父老”等成语,悲剧英雄就有了初步印象。
太史公是创造成语的专家,跟着《史记》里的成语故事,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同样地,一堂有温度有趣味的文言文课堂也可因此开展起来。
再如《鸿门宴》第三课时,再抛关于刘、项的两组成语:约法三章、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和决一雌雄、妇人之仁、衣锦还乡。
同学们一比较就会发现刘项之间的战斗是不对称的,职业拳击手是怎么也打不过一个不守规则的市井无赖的,那么《鸿门宴》的真正主角也就应该是刘邦了,是他在操盘整场宴会,接下来的人物性格分析自可扣此逐一展开……由此可见,成语可作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切合点,如果能在教学中合理巧妙地运用成语,是完全可以打造出一个积极、高效学习氛围的理想课堂的。
二.紧扣成语,精读文本。
成语的强大生命力,就在于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外加简约易记、古今通用,因此可作为精读文本的桥梁和纽带。
如果有意识地让成语贯穿课堂,是可以脚踩莲花,步步生辉的。
比如在带学生背诵第一难背的《离骚》(节选)时,就可以依次罗列出“九死不悔、偭规越矩、绳不挠曲、郁郁寡欢、溘然长往、鸷鸟不群、方凿圆枘、忍尤攘诟、屈心抑志、香草美人”等成语,窜起一个别致的思维导图,让学生比对着解读相关的语句,接着再用“忧愤难耐——屈心抑志——退守清白”这一情感主线一串,那就纲举目张了。
借助成语学习文言

借助成语学习文言成语是汉语辞汇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份。
把握必然数量的成语,是学好语文的必要条件。
成语大多来源于古代文献典籍,保留了许多文言词的读音、写法、意义、用法和文言语法、修辞等,是语言中的"活化石"。
借助成语来学习文言,一箭双雕,事半功倍。
[一]、熟悉文言现象1.成语中有很多通假字,音义都从本字。
如:拨乱终归(返)图穷匕见(现)一暴十寒(曝)再接再厉(砺)信口开河(合)要宠召祸(邀)景从云集(影)知不作愚(智)列土分疆(裂)流言蜚语(飞)信而有征(证)善贾而沽(价)被发文身(披)博闻强识(志)厝火积薪(措)衣不重采(彩)殊涂同归(途)暴内陵外(凌)疾恶如仇(嫉)毋庸讳言(用)无动于中(衷)焚林而田(畋)企足矫首(翘)惶惶不安(颤)2.看似一个双音节词而实为两个单音节词,这种情形成语中也有保留。
如:曾经沧海(曾:曾经;经;经历)言过其实(其;他的:实:实际)提纲挈领(提:举起:纲:纲绳)躯体力行(身:切身:体:体验)求全责备(责:要求;备:齐全)十年树木(树:培植;木:树木)消息盈虚(消:消失;息:滋长)海阔天空(天空:像天一样空阔)他山之石,能够攻玉(可:能够;以:表凭借)3.虽是双音节词,但古今意义大不相同。
如:奉行故事(先例)慷慨激昂(情绪激昂)廉价行事(方便)教师宿儒(年老而有渊博学问的人)贻笑大方(见地广博的人)4.成语中兼词。
如:付诸东流(之于)用心叵测(不可)心不在焉(于此)5.成语中也保留了文言的部份省略形式。
①省略宾语。
如:引(之)以为戒述(之)而不作②省略渭语。
如:一字(值)千金一言(重)九鼎再(鼓)衰三(鼓)竭③省略介词"于"。
如:运筹()帷幄付之()一炬置之()度外祸起()萧墙防患()未然鹤立()鸡群付之()东流6.成语中的倒装句式。
①a.宾语前置。
如:时不我待(时不待我)辞不意逮(辞不逮意)人莫予毒(人莫毒予)何去何从(去何从何)不此之图(不图此)唯利是图(取利)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毛将附焉)b.介宾短语的宾语前置。
利用成语学习古文学与文言知识

利用成语学习古文学与文言知识成语是人们相沿习用的意义完整、结构定型、表达精炼、含意丰富的固定词组。
多为四字格。
如“知己知彼”、“南辕北辙”、“防微杜渐”等;不是四字的较少,如“五十步笑百步”、“欲速则不达”、“醉翁之意不在酒”等£在成语中蕴藏着古文学与文言知识,我们在教学中要加强成语教学。
一、了解成语的来源,学习古文学知识成语大都有一定的出处。
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都是古代的寓言。
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都是历史上的故事,至于截取古书的文句用为四字成语的更为普遍。
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反三”取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赏笙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丁•胸中”。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其他采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为数很多。
如“星罗棋布”原作“星罗云布”,语出班固《两都赋》,“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等。
在人们口里常说的一些四字习用语也可以归入成语里来。
如“咬文嚼字”、“拖泥带水”、“阳奉阴违”、“不三不四”、“心直口快”之类,与成语的结构相同。
在成语中也有些是接受外来文化而出现的。
如“竭斯底里”“天花乱坠”、“当头棒喝”、“不可思议”、“不二法门”等都是。
二、学习成语语法结构,掌握文言知识除了以上成语故事来源我们可以理解其意思外,剩下的大部分成语都是ABAB的构词结构,我们甚至可以“望文生义”。
例如:人情世故、惹是生非等,为ABAB格式,两个A意义相近,两个B意义也很相似。
这样的成语很多。
例如还有“洞幽烛微”,“日积月累”,“星罗棋布”等,前一个AB是什么格式的短语,后边一个AB同样也应该是什么格式的短语。
成语架起了学习古代汉语的桥梁.长城

成语架起了学习古代汉语的桥梁赵明剑摘要成于是生活中常用的固定词语,它言简意深表达能力强,任何一个国人说话写文章都能来两个成语,这一头儿连着我们的现实生活,与生活工作学习紧密相连,大家熟知成语;它另一头又连着中华民族的渊源,产生于古代汉语、古代文学作品。
所以学习古代汉语、古代文学作品利用熟知成语可以省去查找资料、翻阅文献的很多麻烦,直接就可以理解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作品里的字词句,可以说,成语是架起学习古代汉语的桥梁。
关键词成语学习古代汉语桥梁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特殊的固定短语——成语,是语言的化石,历经千百年的风华岁月,沉积着很多种语言现象。
它与古代汉语有着深厚的渊源,内涵古代汉语的各种语言现象。
掌握成语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对我们学习古代汉语非常有利,它为我们学习古代汉语架起了一道桥梁,它既可以帮助我们深刻地理解现代汉语,又可以作为我们学习古代汉语的好帮手。
一、利用成语掌握古文中汉字的意义成语是我们熟知的固定语汇。
学习古代汉语,可以借助成语理解,反过来,成语中不易理解的字词,也可以通过学到的古汉语知识解决成语中的疑难问题。
成语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古代汉语中的汉字:古今字、通假字等。
学习“古代汉语·汉字的结构”——假借造字法的时候,懂得“假”是“借”的意思,而现代汉语中“假”却经常表示真假的“假”,像假装、打假、假冒、假象、假死、假扮、假牙等等,那么,现代汉语中“假”字有没有“借”的意思呢?其实,现代汉语中的成语保留了很多古代汉语词语的意义。
利用熟知的成语就能打通古今汉语的这道字词关,如借助成语“狐假虎威”、“假虎张威”、“假公济私”、“假手于人”、“假道灭虢”、“不假思索”中的“假”字的“借助”意思,就会发现现代汉语中“假”字实际就有“借助”的意思;当然,也可以通过学过的文言课文找到“假”字的“借助”意思。
例如:《劝学》“假舆马者”、“善假于物也”中的“假”字,《左传•僖公二年》“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中的“假”字,《孟子•尽心上》“久假不归”中的“假”字,《礼记·礼运》“大夫具官,祭器不假”中的“假”字来理解。
利用成语学习古文学与文言知识

利用成语学习古文学与文言知识成语是人们相沿习用得意义完整、结构定型、表达精炼、含意丰富得固定词组.多为四字格.如“知己知彼”、“南辕北辙”、“防微杜渐” 等;不是四字得较少,如“五十步笑百步”、“ 欲速则不达”、“ 醉翁之意不在酒”等.在成语中蕴藏着古文学与文言知识,我们在教学中要加强成语教学.一、了解成语得来源,学习古文学知识成语大都有一定得出处.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 “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基本上古代得寓言.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基本上历史上得故事.至于截取古书得文句用为四字成语得更为普遍.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反三”取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其他采纳古人文章成句得也为数非常多.如“星罗棋布”原作“星罗云布”,语出班固《两都赋》, “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等.在人们口里常讲得一些四字习用语也能够归入成语里来.如“咬文嚼字”、“拖泥带水”、“阳奉阴违”、“不三不四”、“心直口快”之类,与成语得结构相同.在成语中也有些是同意外来文化而出现得.如“竭斯底里”“天花乱坠”、“当头棒喝”、“不可思议”、“不二法门”等基本上.wcOm二、学习成语语法结构,掌握文言知识除了以上成语故事来源我们能够理解其意思外,剩下得大部分成语基本上abab得构词结构,我们甚至能够“望文生义”.例如:人情世故、惹是生非等,为abab格式,两个a意义相近,两个b意义也非常相似.如此得成语非常多.例如还有“洞幽烛微”,“日积月累”,“星罗棋布”等,前一个ab是什么格式得短语,后边一个ab同样也应该是什么格式得短语.我们只需要理解其中一个ab,另外一个ab得意思也就能够“望文生义”了.例如“仗义执言”,我们明白“仗义”得意思,也明白它是动宾短语,那么我们也就能够推断“执言”也是一个动宾短语,也能大体推测出其意义(公正主持言论)来.再如:嬉笑怒骂、神出鬼没,依然abab构词法,唯一不同是两个a意义相对,两个b意义相对,然而两个ab得结构依旧是一样得,因此,我们也能非常快推测出其意义.如此得方法不仅能够“望文生义”,了解我们不熟识成语得意义,也能方便我们做字形辨析和文言文阅读.三、辨析成语词类活用,提高学习文言文得能力成语大多是文言词汇,如含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宾语前置等得成语,我们要灵活得运用已有得文言文知识去辨析了解成语.1名词活用做一论文联盟wwwl论文联盟整理wlm整理般动词例如,成语“一鼓作气”出自《左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其中”得“鼓”是动词而非做乐器解释得名词.再如出自《荀子》得成语“兵不血刃”中得“血”放在否定词“不”得后面必须做动词“沾上血”.来解释.成语中得名词活用做动词得还有非常多,如:不衫不履、先礼后兵等2名词直截了当作状语①.表比喻:如“虎踞龙盘”、“席卷天下”、“蜂拥而至”、“蚕食鲸吞”、“风驰电掣”、“珠联璧合”、“狼吞虎咽”、“风起云涌”、“土崩瓦解”、“烟消云散”、“神出鬼没”等.②.表动作所凭借得工具或方式如“管窥蠡测”、“刀耕火种”、“车载斗量”、“言传身教”等.③.表处所、时刻:如“野处穴居”、“南征北战”、“道听途讲”、“风餐露宿”、“日积月累”、“日就月将”、“日新月异”等.但在某些短语中,如“冰消瓦解”中得名词“冰”“瓦”却用在动词“消”“解”前作表示事物特征、状态得状语,这确实是文言文汉语中名词直截了当作状语得现象,例如成语“蝇营狗苟”“蚕食鲸吞”、“风驰电掣”、“星罗棋布”中带点得都属于名词直截了当作状语得现象.3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从现代汉语得语句结构来讲,成语中得某个形容词处于主语或宾语得位置,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得人或事物时,它就属于文言文汉语中得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得现象,解释时一般要补上名词中心语,而该形容词只用作定语.例如:“取长补短”、“披坚执锐”、“温故知新”、“摧枯拉朽”中带点得字都属于形容词且处于宾语得位置,这确实是文言文中得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得现象,可分不解释为:长处、短处、坚韧得盔甲、锐利得武器、旧得知识、心得体会、枯草、烂叶.4意动或使动用法形容词或名词得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是文言文汉语中特有得,也在成语中保留下来了.如“不耻下咨询”,不以向学咨询或地位比自己差得人请教为耻辱;“不远万里”,不把万里之遥看得非常远;“生死骨肉”,使死人复生,使白骨长肉;“祸国殃民”,使国家受害,使人民遭殃.再如,意动用法:“贵耳贱目”、“人贵自如”、“兵贵神速”、论文联盟“是古非今”等;使动用法:“多难兴邦”、“玩物丧志”、“一鸣惊人”、“毁家纤难”、“落龙伏虎”、“惊天动地”等.5倒装现象有得成语,例如“时不我待”假如按照我们现在现代汉语得适应,其语序显然是颠倒得.事实上这也属于文言文常见得情况——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前.如,“陈言务去”、“人莫予毒”等就属于宾语前置.再如“何去何从”属于文言文中疑咨询句中代词做宾语得倒装.还有,“唯利是图”、“唯命是从”、“马首是瞻”等都属于文言文中用“是”提早得倒装句,以加强语气.语言是反映和记录社会生活得要紧工具.随着社会生活得变化进展,语言也在不断变革.了解了语言进展得过程,我们就会更加自觉地使用新得语言,并制造性地运用语言.。
借助成语进行古汉语词汇教学

借助成语进行古汉语词汇教学成语保留了古汉语词汇的许多特点,因此,在古汉语教学中借助成语讲析古籍中的历史词语、文言词语以及词语古义、古音和古字形,可以触类旁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标签:成语古代汉语词汇教学汉语成语大多出自古代经典书面作品,如神话寓言、史籍经书、诗文词句等。
它们源于往古而历久不衰,在构造成分上保留了古汉语词汇的许多特点。
因此,利用学生熟知而常用的成语进行古汉语词汇教学,可以温故知新、触类旁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借助成语讲析古汉语中的历史词语历史词语是只表示历史上曾出现过而当今社会已不复存在的事物或现象的词。
它们在现代言语交际中一般不再使用,只在叙述史实或说明古代的有关事物现象时才使用。
这类词语在古典文献中是经常出现的,例如:(1)春风东来忽相过,金樽渌酒生微波。
(李白《前有樽酒行》)(2)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杜牧《赤壁》)(3)割国之锱铢以赂之,则割定而欲无厌。
(《荀子·富国》)以上三例中加点的词都是历史词语,“樽”是古酒器名,“戟”是古兵器名,“锱”“铢”是古重量单位。
由于它们指称的事物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已不复存在,学生对此在理解和记忆上有一定的难度。
其实,这类词也大量出现于成语之中,如“移樽就教、樽俎折冲”中的“樽”,“亡戟得矛、画戟雕弓”中的“戟”,“锱铢必较、铢积寸累”中的“锱”“铢”等。
明确了成语中这些历史词语的所指对象,无疑对学生阅读古籍时理解其中有关的历史词语是大有帮助的。
以下同样是历史词语保留于成语的例子:“庄周梦蝶、毛遂自荐”中的“庄周、毛遂”是古人名;“司空见惯、司马青衫”中的“司空、司马”是古官名;“围魏救赵、假虞灭虢”中的”魏、赵、虞、虢”是古国名;“枕戈待旦、剑拔弩张”中的“戈、剑、弩”是古兵器名;“觥筹交错、举觞称庆”中的“觥、觞”是古酒器名;“箪食壶浆、漏卮难满”中的“箪、卮”是古盛器名;“完璧归赵、弄璋之喜”中的“璧、璋”是古玉器名;“滥竽充数、埙唱篪和”中的“竽、埙、篪”是古乐器名:“千钧一发、以镒称铢”中的“钧、镒、铢”是古重量单位;“咫尺天涯、蹄间三寻”中的“咫、寻”是古长度单位等等。
巧妙利用成语复习古文词汇及句式

巧妙利用成语复习古文词汇及句式前言在学习古文时,除了需要熟悉基本的文言文读写技巧外,还需要掌握古代汉语所使用的词汇和句式。
虽然有些古文词汇和句式已经不太常用,但是它们仍然是了解中国文化、历史、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复习古文词汇和句式,我们可以利用成语作为工具。
在本文中,我将会推荐一些常用的成语,并且和你分享如何利用它们来复习古文词汇和句式。
鸟语花香“鸟语花香”是指春天里鸟语声和花香飘荡在空气中的一种美好景色。
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形容一处美景或者形容好的气氛。
可以利用这个成语来复习古文中的形容词和副词。
这是因为在古文中,经常使用形容词和副词来描写一个地方。
比如,“古刹千年,此地沉睡了千万人的骨灰,静谧而肃穆”这个句子中,就用到了形容词“古”、“千年”、“静谧”和副词“而”。
“古”和“千年”都是描述这个地方的年代和历史的词语,而“静谧”则是形容这里的气氛。
一衣带水“一衣带水”是指两岸相隔的水流,通常指兄弟地区或友邦间的友好关系。
可以利用这个成语来复习古文中的动词和句式。
因为在古文中,经常使用动词来描述人物的行动或者事件的发生。
比如,“了然于心,落笔$~\\underline{\\hspace{0.5cm}}~就”的句子中,就用到了动词“了然”,“落笔”和句式“$\underline{\hspace{0.5cm}}就”。
金玉满堂“金玉满堂”是形容家中珍贵财宝多得不可收拾。
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复习古文中的名词。
因为在古文中,经常使用名词来描述人物、场景或事件。
比如,“座无虚席,演讲造诣震惊海内外”的句子中,就用到了名词“座”、“演讲”、“造诣”和“海内外”。
通过学习这些名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中所包含的意思。
心灰意冷“心灰意冷”是形容人感到失望和疲惫的一种心境。
可以利用这个成语来复习古文中的代词。
因为在古文中,经常使用代词来代替前面提到过的名词,避免重复。
比如,“人心本是水,但急流勇退,却阵阵心灰意冷”这个句子中,就用到了代词“却”,来代替前面提到过的“人心本是水”,避免造成重复。
从成语入手学国学

从成语入手学国学
成语是汉语中的瑰宝,它既是语言的符号,又是文化的载体,能够独特地反映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所以学习成语有助于我们理解和学习中国国学。
“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出自《左传》。
从成语中出现的“志”字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人的意志力量是多么重要,有了坚定的意志和信念,便能够战胜许多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学习中国国学中,要勇于追求自己的理想,并付出努力去实现。
“知己知彼”,这句话出自《孙子兵法》。
这个成语教会我们要了解自己和了解别人,只有如此才能做好工作和应对挑战。
学习中国国学中,要认真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并且通过了解别人来积累智慧和经验,进而获得成功。
“饮水思源”,这句话出自《史记》,它告诉我们不要忘记自己的根,应该知道来路,珍惜身边的一切,建立感恩的心态。
学习中国国学中,我们要牢记自己的原则和初衷,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爱戴,传承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句话出自《论语》,这告诉我们做事要讲规矩,讲秩序,要有条不紊地进行,才能够取得好的效果。
学习中国国学中,我们应该按照古训,崇尚传统文化的精髓,遵守社会规范,努力提高自己的协调性和规范意识,让我们的做事方式更加优秀。
总之,学习成语有助于我们了解和学习中国国学,从中汲取精神营养,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自身素养,成为一个具有责任感、担当精神、道德操守的好公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成语为抓手,学习古汉语知识
发表时间:2009-02-16T16:41:31.950Z 来源:《西部科教论坛》2008年第12期供稿作者:梁发英[导读] 文言文教学既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笔者发现,成语脱胎于古汉语,被深深地打上了古汉语的烙印。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了文言文教学的要求:学生能掌握基本的文言文知识,能读懂浅易的文言文。
文言文教学既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笔者发现,成语脱胎于古汉语,被深深地打上了古汉语的烙印。
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从学生耳熟能详的成语入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收到化难为易,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联系成语释义
成语经长期使用,从古汉语中固定下来。
因此,联系成语来解释古汉语之义,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古汉语。
如阅读《庄暴见孟子》文中的“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一句时,课请学生想一想,此句中“举”字的用法于哪个成语中“举”字用法相同,那个成语中“举”字用法不同时,学生常会想到“举世闻名”、“举国上下”中的“举”与课文相同,而“举不胜举”、“不胜枚举”则与课文不同。
同样,荀子的《劝学》中“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中的“假”字,与“狐假虎威”、“不假思索”、“久假不归”中的“假”同义,都是“借助”的意思。
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的“堪”字与成语“不堪设想”、“不堪入目”中的“堪”意义相同,是“能够”的意思。
又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中的“彰”字,与成语“欲盖弥彰”、“天理昭彰”的“彰”字都是“明白、清楚”的意思。
二、联系成语学习词类活用
在文言文中有些词类可以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语法功能,这种现象就叫词类活用。
古汉语的这种独特现象也反映在成语中,可以说是俯拾即是。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如“日削曰割”、“刀耕火种”、“狼吞虎咽”、中的“日”、“月”、作“削”、“割”的状语,意即“一天天地,一月月地”,“刀”、“火”是“用刀”、“用火”,作“耕”、“种”的状语,“狼”、“虎”作“吞咽”的状语,意即“像狼、虎一样吞食下咽”,属于此类成语还有:礼贤下士、股肱之臣、瓦解冰销、钟鸣鼎食、星罗棋布、狼奔豕突、南征北战、龙飞凤舞等。
2、名词用作动词:如“不期而遇”中的“期”,名词,用于动词“约定”,“密云下雨”,“雨”本是名词,用作动词“下雨”。
“如履薄冰”,“履”,名词,“鞋”,用作动词“踩”,“一傅众咻”中“傅”,名词,用作动词“教”。
(二)、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如《鸿门宴》中“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字,意为:“使……活”,于成语中“生死骨肉”的意思是“使死人复活,使白骨长肉”,可以互相印证,又如“惊天地,活鬼神”中的“惊”和“活”可以译为:“使……吃惊”,“使……哭泣”,与苏轼《赤壁赋》中的“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中的“舞”、“泣”两字类同。
(三)、意动用法
文言文中的意动用法,是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成语中也常见,如“不耻下问”中的“耻”是“以……为耻”的意思,“不远万里”中的“远”是“以……为远”的意思,“厚古薄今”中的“厚”、“薄”是“以…….为厚,以……为薄“的意思,”幕天席地”中的“幕、席”意为“把……当作幕”、“把……当作席”,“梅妻鹤子”中的“妻”“子”意为“把……当作子”,属于此类的还有:厚此薄彼,鱼肉百姓,师心自用等。
三、联系成语学习特殊句式
1、成语中的宾语前置
“岁不我与”、“时不我待”,与苏轼《石钟山证》中的“古之人不余欺也”,句式相同,都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何罪之有”、“何患无辞”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夫晋,何厌之有?”,《勾践灭吴》中的“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都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句;“惟利是图”“惟命是从”等等都是以“是”字强调宾语前置。
2、成语中的判断句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是否判断,《鸿门宴》中的“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是肯定判断。
3、成语中的介宾短语后置句
如绳之以法,即“以法绳之”,介宾短语“以法”置于动词“绳”后,又如“趋之若鹜”,介宾短语“若鹜”置于动词“趋”后,另外,业精于勤,即“业于勤精”,介宾短语于“勤”置于谓语“精”之后。
4、成语中的省略句
如鹿死谁手,即“鹿死于谁手”,省略了介词“于”,引以为戒,即“引之以为戒”,省略了宾语“之”,一发千钧,即“一发系千钧”,省略了谓语“系”,“付之一炬”即“付之于一炬”,省略了介词“于”。
5、成语中的被动句
如贻笑大方,就是被大方之家见笑的意思,跟《秋水》中“吾将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类同,又如“见欺于人”即表被动等。
一言以蔽之,结合成语学习文言文,不仅对文言文阅读有帮助,还可以使学生对成语的理解更准确,更深刻,两者可谓互相印证,相辅相成,长期坚持,一定会有满意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