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说课稿及反思(共二篇)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说课稿及反思(一)一、说教材圆柱和圆锥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几何体之一.也是小学阶段立体图形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以前学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由平面图形围成的几何体,而圆柱和圆锥的表面既有平面又有曲面,这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一次飞跃。
本课通过观察直观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即丰富了立体图形的认识,也为后面学习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和圆柱与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奠定了基础.能够增强学生空间观念.获得良好的立体几何体验。
二、说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并发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圆柱和圆锥,体会其特征。
难点:知道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四、说教学过程板块一、导入新课课件出示:一组几何体的实物,其中有长方体、正方体形状的,也有圆柱和圆锥形状的。
师:同学们,这些物体的形状是各式各样的,其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我们比较熟悉?学生回答。
师: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些是我们已经认识的长方体、正方体;有些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的立体图形——圆柱和圆锥。
(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例1)【设计意图: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直观的认识圆柱和圆锥】板块二、探究新知1.认识圆柱的特征。
师:图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体?学生指出来。
师:圆柱体简称圆柱。
仔细观察圆柱,说说圆柱有什么特征。
生1:圆柱从上到下一样粗。
生2:圆柱上、下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圆。
生3:圆柱有一个面是弯曲的。
介绍圆柱(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圆柱直观图):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作底面,围成圆柱的曲面叫作侧面,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作高。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准备的圆柱体,互相指着说一说它的底面、侧面和高。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的教学设计3篇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的教学设计引导语: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圆柱和圆锥的认识》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观察,认识圆柱、圆锥并掌握它们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3、能正确判断圆柱和圆锥体,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教具学具:1、教师准备大小不同的圆柱和圆锥以及其他几种形体的实物及模型。
2、学生准备圆柱和圆锥实物。
3、教师准备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半圆形、梯形的小旗。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做你来说我来猜的游戏。
(就是中央电视台幸运52的记时抢答)随着屏幕上出现一组漂亮的几何图形,一名同学根据已有知识在描述着它的特征,另一名同学在认真的猜着,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
然后屏幕上出现圆柱体和圆锥体,由于学生还没学圆柱和圆锥。
造成下面的学生无法猜出。
此时学生自然会产生想深刻认识圆柱体圆锥的特征这一要求。
(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再来进一步了解圆柱和圆锥。
板书课题: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二、教学新课㈠认识圆柱、圆锥。
1、请同学们把自己准备的实物中的圆柱形物体和圆锥形物体分开。
2、仔细观察这些物体的形状,你能在纸上把他们画出来吗?谁愿意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贴出学生画的立体图)教师:比较这几个同学的画法,你有什么想说的吗?3、教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想象,画出圆柱和圆锥的立体图形。
那么,你还能回想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或圆锥吗?(二)探究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圆柱的特征.教师:通过刚才的交流,可以看出大家对圆柱、圆锥已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那么接下来咱们再一起来探讨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1、请你拿起桌上的圆柱,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将自己的`发现与同桌交流。
圆柱与圆锥教案(集锦7篇)

圆柱与圆锥教案(集锦7篇)篇1:圆柱与圆锥知识要点:圆柱:(1)特征:是由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三部分组成的。
底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2)圆柱的侧面及其与底面之间的关系:沿高剪开的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圆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3)圆柱的高: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有无数条高。
(4)侧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某高,用字母表示为S侧?Ch(5)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某2(6)体积:圆柱的体积=底面积某高,用字母表示为V?Sh圆锥:(1)特征:由一个底面和一个侧面两部分组成,它的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2)圆锥的高: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圆锥只有一条高。
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3)体积:?11?公式:V?V?Sh圆锥圆柱?33?13解题大智慧一、用圆柱的特征解题1、填空(1)把圆柱的侧面沿高剪开,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圆柱的底面周长就是它的(),圆柱的高就是它的()(2)当圆柱的()和()相等时,它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正方形。
(3)把一个底面半径是 2 cm 的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正方形,这个圆柱的高是()cm。
2、把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得到一个正方形,那么这个圆柱的高与底面直径的比是多少?3、一个底面周长是9.42cm,高是5cm的圆柱,沿底面直径把它切割成两个半圆柱后,切割面的面积一共是多少平方厘米?二、用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解题1、一个圆柱,底面周长是31.4dm,高是10dm,求它的侧面积?如果不是已知底面周长,而是已知底面半径或直径呢?2、一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94.2cm,高是25cm,求它的表面积。
3、一顶圆柱形厨师帽,高28cm,冒顶直径20cm,做这样10顶帽子需要多少面料?4、用铁皮制作1节通风管,它的长是60cm,底面圆的直径是10cm。
至少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厘米?5、做一对无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是40cm,底面直径是30cm,至少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厘米?6、把一张长16cm,宽6.5cm的长方形围成一个圆柱形纸筒,这个圆柱形纸筒的侧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7、挖一个圆柱形的蓄水池,已知它的底面直径是3m,池深2.5m。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案

认识圆柱和圆锥合肥市朝霞小学邓慧雨【教学内容】小学数学苏教2011课标版六年级下册第9、10页,例1和练一练,第13页练习二第3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认识圆柱和圆锥,并发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
2、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认识几何体特征的过程,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经验,增加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能主动观察和思考,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和圆锥以及各部分的名称,了解并体会其特征。
【教学难点】圆柱两底面的关系探索和其高的特征的认识;圆锥高的特征认识。
【教学准备】课件、圆柱和圆锥的教具和学具、尺子、稿纸等。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教师拿出圆柱体的薯片盒。
谈话:老师今天给同学们带了礼物,请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圆柱)设计意图:取材于学生喜爱的食品薯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预设学生会回答“薯片和圆柱”两种答案,教师再用趣味性的语言“请学生调到数学频道”引导学生说出“圆柱”。
谈话:同学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已经初步认识过圆柱,(课件出示例题图)观察这幅图,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体?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体?学生回答。
揭题: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圆柱。
今天所研究的圆柱都是直圆柱。
(板书:圆柱)二、新知探究1、认识圆柱的特征。
引导:拿出圆柱学具,仔细看一看、摸一摸,和同桌说一说你的发现。
学生汇报。
(拿着学具表达)①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摸着平平的;②圆柱还有一个面摸着是弯曲的;③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是圆形,并且相同大小的圆形……教师相机介绍: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是圆,摸起来平平的,我们把它们叫作底面。
(板书:底面)还有一个面摸着是弯曲的,是一个曲面,我们把它叫作侧面。
(板书:侧面)(课件同步展示)同时质疑:你怎样知道圆柱上下两个底面是相同的圆呢?该怎样验证?活动:想一想,并利用手中的学具验证这一发现是否正确,同桌合作。
《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

《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第一篇:《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梳理圆柱与圆锥的特征、面积、体积计算公式,能灵活地根据问题情境,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计算。
2、沟通立体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图形网格,使所学知识进一步条理化和系统化。
3、引导学生以类的观点去观察与分析图形,体会解决问题的乐趣,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圆柱与圆锥的相关特点与特征,并能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圆柱、圆锥表面积或体积的计算。
难点:通过对知识进行整理,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与概括知识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柱、圆柱图片教学过程:一、梳理知识,构建体系1、导入师:认识这个图形吗?如果它的一个底面向圆心无限缩小到一个点的时候,它变成了什么图形?生:圆锥师:圆柱和圆锥之间有什么关系?圆柱和圆锥之间还有很多的奥秘和联系,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圆柱和圆锥。
板书:圆柱与圆锥2、梳理汇报圆柱圆锥的知识(1)特征(观察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2)表面积、侧面积(3)体积【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整体、系统地感悟知识,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疏通环节很重要,通过圆柱变圆锥,及平面图形与圆柱圆锥的关系,唤醒已有的知识、方法及经验,以“平移”“旋转”等方式在再现与强化立体图形的运动,很好地完成了对单元知识纵向和横向的结构化】二、变式应用1、根据情境选择合适的解决策略师:运用我们所整理的这些知识,能够解决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请看下图:师:这是一个圆柱形的木桶。
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不能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呢?生提问题师总结问题,并解决问题师:生活中能不能直接使用这些数据来准备材料?小结:解决问题时要结合生活实际确定最合适的取值2、根据圆柱的动态变化解决问题师:我们继续奔跑,都说孩子们有天生的创造力,我给你们一个圆柱,你想怎样加工和创造呢?生罗列加工方法师根据加工方法提出数学问题师:联系我们解决的问题,你有什么体会小结:复杂的数学问题都是有简单的数学问题演变而来的。
圆柱和圆锥教案(优秀6篇)

圆柱和圆锥教案(优秀6篇)圆柱和圆锥教案篇一单元教学要求: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知道圆柱是由两个完全一样的圆和一个曲面围成的,圆锥是由一个圆和一个曲面围成的;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能举例说明。
圆柱和圆锥,能判断一个立体图形或物体是不是圆柱或圆锥。
2、使学生知道圆柱侧面展开的图形,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计算方法,并认识取近似数的进一法。
3、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说明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重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单元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圆柱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圆柱和圆柱的侧面积、“练一练”,练习一第1—3题。
教学要求: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正确判断圆柱体,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2、使学生认识圆柱的侧面,理解和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一个长方体模型,大小不同的圆柱实物(如铅笔、饮料罐、茶叶筒等)若干,圆柱模型;学生准备圆柱实物(要有一个侧面贴有商标纸或纸的圆柱体),剪下教材第127页图形、糨糊。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的特征,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认识圆柱的侧面。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提问:我们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板书: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征?2、引入新课。
出示事先准备的圆柱形的一些物体。
提问学生:这些形体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吗?说明:这些形体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的立体图形圆柱体。
通过学习要认识它的特征。
(板书课题)二、教学新课1、认识圆柱的特征。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形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再和讲台上的圆柱比一比,看看它有哪些特征。
提问:谁来说一说圆柱有哪些特征?2、认识圆柱各部分名称。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本课努力将传统教具、学具和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在“玩”中学,在“测”中学,在“思”中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直观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使数学课堂教学“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做”中学,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信息窗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和发现圆柱、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类比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体会圆柱和圆锥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网络资源的链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体验、感悟、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知道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认识立体图【教学准备】圆柱和圆锥形的实物、模型;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半圆形的小旗各一面、多媒体课件(链接网络资源)。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游戏导入导入:模仿《幸运52》设计一个“抢答游戏”。
1.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我们来做个你说大家猜的游戏。
(屏幕上出现一组相关的几何图形,一名同学描述着它的特征,其他同学猜): 2.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在猜的这些图形中,有些是我们已认识的长方体、正方体(隐去长方体、正方体形状的物体),有些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新的立体图形——圆柱和圆锥。
板书课题:圆柱和圆锥的认识二、动手操作,认识特征(一)圆柱的认识1.玩转学具,观察想象:学生拿出长方形小旗,师:如果以这条边所在的直线为轴,让它快速旋转,想象可以得到什么形体?(圆柱)(课件动态演示)师: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圆柱体形状的物体,一起来看。
能找出哪些物体是圆柱体形状的吗?(多媒体出示生活中的圆柱实物,选择抽象出圆柱的外形。
)师:你在生活中还见到过圆柱体形状的物体吗?谁能再举个例子。
了解圆柱与圆锥幼儿园教案

了解圆柱与圆锥幼儿园教案幼儿园教案:了解圆柱与圆锥引言:本教案旨在帮助幼儿了解和区分圆柱和圆锥这两个几何形状,通过多种互动活动和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
一、理论知识介绍(300字)1. 圆柱的特点和定义:圆柱有两个平行的底面,底面是圆形的,底面和顶面之间的是一个有无数条平行的侧面,每一条侧面都是一个矩形。
2. 圆锥的特点和定义:圆锥有一个底面,底面是圆形的,除底面外,还有一个尖的顶点,底面和顶点之间的是一个斜面,斜面是由若干个三角形组成的。
二、教学活动(800字)1. 视觉展示:利用投影仪或者绘制的图片,向幼儿展示圆柱和圆锥的形状,让幼儿用手指指出不同几何形状的特点和区别。
2. 触觉体验:准备一些玩具模型,其中含有圆柱和圆锥,让幼儿触摸并感受两者的表面形状,指导他们用手指按摩两者的侧面和底面,感受到圆柱的平滑和圆锥的锥形。
3. 分类游戏:准备一堆不同几何形状的物品,如木块、玩具等,让幼儿将它们分成两组,圆柱形状和圆锥形状的分开,并口头解释每个物品的形状特点。
4. 填色练习:提供印有圆柱和圆锥的插图或者图片,让幼儿用彩色笔或者蜡笔将圆柱和圆锥分别填色,以加深他们对两者形状的认知。
5. 创意模型制作:引导幼儿使用卡纸、剪刀、胶水等材料,制作圆柱和圆锥的模型。
鼓励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6. 情景拼贴:提供一些具体场景的图片,如建筑物、冰淇淋等,让幼儿选择合适的图片黏贴在圆柱或圆锥的表面,通过这个游戏,加深幼儿对圆柱和圆锥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认知。
三、教学总结(300字)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幼儿们在观察、触摸、判断和实践的过程中,逐渐了解了圆柱和圆锥这两个几何形状。
他们通过感官体验和操作实践,加深了对形状的认知和记忆。
同时,这些活动也促进了幼儿的动手能力、空间想象力和思维逻辑的发展。
通过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互动体验,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圆柱和圆锥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信息窗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认识圆柱和圆锥,知道圆柱和圆锥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的基本特征。
2. 经历探索圆柱和圆锥特征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初步体会圆柱和圆锥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认识圆柱和圆锥的侧面和高。
教具准备:课件,圆柱、圆锥实物,模型,长方形小旗一面。
学具准备:圆柱、圆锥实物,圆锥模型,剪刀,长方形、半圆形、直角梯形、直角三角形小旗各一面。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吃冰淇淋吗?你注意过装冰淇淋的盒子吗?(课件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请看屏幕,这是我搜集到的一些冰淇淋盒,看到这些盒子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提到:左边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有什么特点?
右边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通过学生喜欢吃冰淇淋,引入对它们各种各样盒子形状的研究,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
二、你说我讲
1.认识“圆柱”特征
(1)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左边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呢?圆柱。
除了我们刚才看到的冰淇淋盒,在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圆柱形的物体吗?在哪里见
过?他们什么样?
学生可能提到未削的铅笔、水杯、胶棒、水彩笔盒、茶叶筒、木头、广场上的圆柱子、压路机的磙子、宾馆的旋转门等等。
他们美观、实用、安全、能滚动……
(2)探索研究
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圆柱,数一数,摸一摸,滚一滚,比一比,看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探索提示)
提示:①数一数,圆柱有几个面?指给同桌看。
②摸一摸,圆柱的几个面有什么不同?
③滚一滚,把圆柱不同的面放在桌上滚一滚,你发现了什么?
④比一比,你的圆柱和同桌的有什么不同?
(3)汇报交流
学生根据提示交流汇报。
①圆柱有3个面。
哪3个?让学生指一指。
②学生会说“圆柱有两个圆形的面,平平的。
”此时教师可以让所有的学生再摸一摸感知一下,并介绍:圆柱上下这两个圆形的面叫圆柱的底面。
(板书)可能会有学生提到这两个圆大小一样,如果没有,教师提问:这两个圆之间有什么秘密吗?并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可能是用眼睛看的,也可能是估计的。
给他们时间验证一下,再交流。
学生的方法可能有:量直径;把两个圆在纸上画下来比对;或画一个再看是否重合;也可能剪下来比较等等。
教师肯定学生的想法后利用课件演示两个圆重合,并板书:两个完全相同的圆。
圆柱还有一个面,学生可能会通过手势表示,却说不出来。
也可能知道叫侧面。
教师根据学会的回答介绍:圆柱的曲面叫圆柱的侧面,并板书:侧面曲面。
③底面放在桌子上不能滚动,侧面放在桌子上可以滚动。
师:我们平常见到的哪些圆柱利用了它能滚动这个特点?
压路机、擀面杖、滚筒刷等,学生说不上来,教师可以提示引导。
师:这些圆柱滚过的地方会是什么形状呢?
学生演示,猜测过后,教师可以用课件演示一下:长方形。
④圆柱有大有小,有高有低。
课件出示装满牙签的圆柱塑料盒和装满水彩笔的圆柱盒,问:这两个圆柱的大小与
什么有关?
圆柱的高。
追问:什么是圆柱的高?圆柱有多少条高?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
问:这些牙签和水彩笔是圆柱的高吗?假如他们细一些,再细一些,能装多少根?
板书:圆柱有无数条高,高的长度都相等。
课件演示圆柱的一条高。
师介绍:生活中,我们把硬币的高叫厚,圆柱水井的高叫深,铅笔的高叫长。
师:除了高,这两个圆柱的大小还与什么有关?底面的大小或底面直径半径等。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圆柱的特征,通过数一数,摸一摸,滚一滚,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感知圆柱的底面、侧面的不同,加深对圆柱的认识,并通过课件演示,加以学生的想像,体会出圆柱有无数条高,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 2.认识“圆锥”特征
(1)整体感知
师:右边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呢?圆锥。
师: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圆锥?
学生可能提到铅笔尖部、塑料跳棋下部、沙堆、陀螺等。
(2)自学探究
师: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研究圆柱特征的方法,自己研究一下圆锥的特征。
(3)汇报交流
教师板书:一个顶点一个侧面曲面一个底面圆形
着重让学生说说:圆锥的侧面是什么形状?什么是圆锥的高?圆锥的高有多少条?
让学生先猜测圆锥的侧面是什么形状?学生可能认为是三角形,也可能认为是扇形,然后滚动圆锥学具自己体验,最后通过课件展示验证。
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圆锥的高。
圆锥只有一条高。
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在想象圆柱逐步变成圆锥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初步体会了圆柱和圆柱的区别,所以在研究圆锥时,借助前面对圆柱特点的学习,全部放手,让学生不仅收获“渔”,还学会了用“渔”进行“捕鱼”,同时体验获取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实现了教学资源的最优化。
】
3.比较异同
师:圆柱和圆锥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相同点:圆柱和圆锥的底面都是圆形,侧面都是曲面。
不同点:圆柱有2个底面,圆锥有1个底面。
圆柱侧面滚动后是长方形,圆锥是扇形。
圆柱有无数条高,圆锥只有一条高。
可以追问: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为什么圆柱有无数条高,圆锥只有一条呢?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圆柱和圆锥的异同,使学生深化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点。
后面一追问,既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加强了圆柱和圆锥的联系,又为后面学习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作了铺垫。
】
三、自主练习
1.下面的物体哪些是圆柱形的?哪些是圆锥形的?
教师可挑选小鼓和台灯罩让学生说说为什么既不是圆柱又不是圆锥?
2. 下面的图形哪些是圆柱?哪些是圆锥?
挑选第四个说说原因,进一步明确圆柱的特征。
3.用一张长20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纸卷成一个圆柱形纸筒。
纸筒的底面周长和高各是多少?与同学交流一下。
4.师:在学习图形的知识时,练就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个善于想象的大脑十分重要,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
出示教具,这是一面长方形的小旗,如果将旗杆快速旋转,小旗能成什么形状呢?先想象一下,猜一猜。
师:现在旋转小旗,看猜想是否正确。
师:如果是半圆形、直角梯形和直角三角形的小旗,旋转一周后又能成什么图形呢?请你先想象猜测,再动手试试,最后连一连。
师:这个游戏好玩吗?如果让你自己设计一个小旗,你想将小旗设计成什么样子?想象一下,如果也这样旋转一周,会转成什么形状?课后自己做一做。
【设计意图:学生在练习中加深了对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其中在1、2小题比较和辨析的过程中,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深层次的思考,有了运用,有了判断,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体现数学知识“有用”。
最后两道小题,不仅为后面学习圆柱的表面积作了铺垫,更重要的是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起到了推动作用。
】
四、回顾反思
师: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回想一下,你有什么收获?(课件出示教材丰收园图)
学生可能回答:我会积极学习了。
教师适时追问:你哪个环节最积极?(课件“积极”绿苹果图片飞出果篮,同时出示问题:你哪个环节最积极?)
学生回答。
(课件将绿苹果变成红苹果)
学生也可能回答:我学会提问了。
教师适时追问:你都问什么问题了?(课件“会问”绿苹果图片飞出果篮,同时出示问题:你都问什么问题了?)
学生回答。
(课件将“会问”绿苹果变成红苹果)
……
师:让我们满载着收获,下课休息一下吧。
(课件将红苹果装入果篮)
【设计意图:以具体的问题引领学生从“积极”“合作”“会问”“会想”“会用”几个方面全面回顾梳理,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基本的活动经验,养成全面回顾的习惯,培养自我反思、全面概括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