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奉献 学习议论中的记叙》教学设计
《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爱的奉献》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爱心人士的赞美之情。
(2)学会通过议论中的记叙方式,表达自己对身边人物的评价。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议论与记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心意识,关爱他人,乐于奉献。
(2)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爱的奉献》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爱心人士的赞美之情。
2. 学会通过议论中的记叙方式,表达自己对身边人物的评价。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议论与记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爱的奉献》的作者及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所传达的爱心主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爱心人士的赞美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讨论交流。
3. 合作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议论与记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写作手法,并进行展示。
4. 写作实践(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爱的奉献”为主题,运用议论中的记叙方式,写一篇作文。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5. 展示评价(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文,分享创作过程。
(2)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课后作业1. 回家后,向家人分享课文《爱的奉献》的内容,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2. 结合课文所学,观察身边的人,选取一个具有爱心的人物,试着用议论中的记叙方式写一篇作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课文《爱的奉献》,使学生了解了议论与记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爱心人士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心意识。
在写作实践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个别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写作任务。
《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教案

《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教案【习作目标】⒈从文体写作的目的入手,了解议论文中的记叙和记叙文里的记叙的不同。
⒉寻找写作实例,进行比较,总结写作规律。
⒊领悟爱的力量的伟大,懂得爱的教育的重要。
【写作指津】一. 记叙文里的记叙在记叙文中,叙述是基础。
一讲叙述,首先涉及的就是叙述的对象——事情。
一般说来,当我们拿到一个记叙文的题目,头脑中总会浮现出好几件符合题目要求的事情,究竟写哪一件,必须本着叙事典型的标准,作出判断和选择。
怎样符合叙事典型的标准呢?首先,选写的事情在本质上要有代表性;其次,选写的事情还要有时代的特色。
记叙文的写作目的是提供人、事、物的形态、状貌、性格、功能、事态的变化的画面,表现事物的完整性、具体性和形象的可感性,切忌概念化的语言,要求提供生动的直观感受,让人亲临其境,亲睹其事,通过感情的渠道,以事感人,以情动人。
二. 议论文中的记叙议论文是通过直接说理、论述来阐明问题、表达思想的。
它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它的语言是概括性的语言。
所谓概括,就是将具体事物加以抽象,反映事物的本质特点。
比如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说:“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这就是高度地概括化了的语言。
议论文语言的概括性,还表现在事实论据的叙述上。
议论文叙述事实论据,不是为叙述而叙述,而是为议论而叙述,目的是为了证明论点,因此,叙述事实论据必须简单、清楚和精要。
要做到清楚而概括地叙述事实论据,首先要善于截取材料中能充分证明论点的部分,而舍去与论点无关的内容;其次要学会用概括性的语言来表达。
要写好议论文,必须运用好叙述,叙述的重点是定向转述。
定向转述,不是把人物原来的经历和事件经过照抄照搬,而是服从议论需要的再创作。
为了议论的需要,定向转述要选择恰当的角度或口径,转述有关的事件,为议论提供依据,使叙述的材料与观点一致起来。
定向转述关键在定向上,同一个材料,服从于不同的议论观点就有不同的方向、角度的转述,就有不同的论证效果。
《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教案

《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议论中的记叙特点,学会在写作中运用记叙表达自己的观点。
2.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奉献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议论中的记叙特点2. 爱心故事分享3. 写作练习三、教学重点1. 议论中的记叙特点及运用2.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奉献的精神品质四、教学难点1. 如何在议论中运用记叙表达自己的观点2. 写作练习的指导与评价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议论中的记叙特点及运用2. 案例分析法:分析爱心故事中的记叙手法3. 实践训练法:进行写作练习4. 小组讨论法:分享写作心得,互相评价六、教学过程1. 引入话题:讨论爱的奉献的意义2. 讲解议论中的记叙特点3. 分析爱心故事中的记叙手法4. 写作练习:以记叙表达爱的奉献5. 分享写作心得,互相评价6. 总结课程内容,强调关爱他人、乐于奉献的精神7. 布置课后作业:修改并完善写作练习8. 教学反思与改进六、教学过程1. 引入话题:讨论爱的奉献的意义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爱的奉献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分享一些实际的爱的奉献案例,让学生感受到爱的力量。
2. 讲解议论中的记叙特点解释议论中的记叙是指在表达个人观点时,通过记叙手法来支持观点。
举例说明记叙手法在议论中的作用和效果。
3. 分析爱心故事中的记叙手法选取一些爱心故事,分析其中的记叙手法。
引导学生关注记叙手法如何突出故事中的爱心奉献。
4. 写作练习:以记叙表达爱的奉献布置一道写作题目,要求学生以记叙的方式表达一个爱的奉献场景。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写作。
5. 分享写作心得,互相评价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讨论其中的记叙手法和爱的奉献表达。
教师给予评价和建议,指导学生改进写作。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观察学生在议论中运用记叙手法的准确性及自然度。
2. 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观察学生对爱的奉献的理解和表达。
3. 评价学生对爱心故事中记叙手法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爱的奉献的意义。
《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议论中的记叙方法。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课文《爱的奉献》的阅读与理解。
议论中的记叙方法的学习和运用。
爱的奉献精神的探讨和领悟。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掌握议论中的记叙方法。
理解和表达爱的奉献精神。
2.2 教学难点如何在议论中运用记叙。
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领悟爱的奉献精神。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方法3.1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介绍课文《爱的奉献》的作者和背景。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
讲解议论中的记叙方法:教师讲解并示例。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议论和记叙。
爱的奉献精神的探讨: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总结与反思:教师总结教学内容,强调爱的奉献精神的重要性。
3.2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讲解议论中的记叙方法和爱的奉献精神。
阅读理解法: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并分析课文内容。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和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标准学生对议论中的记叙方法的掌握程度。
学生对爱的奉献精神的理解和表达。
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4.2 评价方法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表现。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应用。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贡献。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工具5.1 教学资源课文《爱的奉献》文本。
相关背景资料。
教学PPT或教案手册。
5.2 教学工具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PPT或教学内容。
教学用具:如黑板、粉笔等。
学习平台:用于学生提交作业和进行互动。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课前准备教师熟悉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
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和教学案例。
设计好教学问题和讨论题目。
6.2 学生准备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和背景。
学生复习相关的记叙文知识。
学生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重点。
第七章:教学环境与氛围7.1 教学环境教室布置简洁,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教案

《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记叙文的基本特点,掌握议论中的记叙方法。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记叙文的定义与特点2. 议论中的记叙方法3. 爱心奉献的主题讨论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记叙文的基本特点,议论中的记叙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将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表达出爱心奉献的主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记叙文的定义与特点,议论中的记叙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优秀记叙文作品,引导学生理解议论中的记叙技巧。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爱心奉献的主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关爱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2. 讲解记叙文的定义与特点:让学生了解记叙文的基本结构,掌握记叙方法。
3. 讲解议论中的记叙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在议论中运用记叙,使论述更有说服力。
4. 案例分析:分析优秀记叙文作品,让学生体会议论中的记叙技巧。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围绕爱心奉献的主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关爱意识。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8. 课后作业:让学生修改和完善自己的写作作品,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记叙文特点和议论中记叙方法的理解程度。
2.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在课堂练习中创作的记叙文,检查其运用议论中记叙技巧的情况。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以及对爱心奉献主题的表达。
七、教学反思1. 教师需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考虑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及学生的反馈。
2. 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八、扩展活动1. 组织一次爱心奉献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经历。
2. 开展爱心公益活动,如捐款、捐物等,让学生将所学化为实际行动。
九、教学资源1. 记叙文样本:提供一些优秀记叙文作品,供学生分析和学习。
《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议论中的记叙手法。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美好品质。
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包括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能力。
1.2 教学内容《爱的奉献》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议论中的记叙手法在文章中的运用。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掌握议论中的记叙手法。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奉献的美好品质。
2.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议论中的记叙手法。
如何让学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理解议论中的记叙手法。
3.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和议论中的记叙手法。
利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关于爱的名言或故事,引出本课的主题《爱的奉献》。
4.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4.3 课堂讲解与讨论对文章中的议论中的记叙手法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种手法。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4 案例分析与实践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运用议论中的记叙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4.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自己的收获。
引导学生反思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做一个有爱心、乐于奉献的人。
第五章:作业布置与评价5.1 作业布置让学生运用议论中的记叙手法,写一篇关于爱的奉献的短文。
5.2 评价标准评价学生的作业是否能够准确、生动地运用议论中的记叙手法。
评价学生的作业是否能够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他人的关爱。
第六章:教学评价与反思6.1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测验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议论中记叙手法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对爱的奉献主题的感悟和表达。
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

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记叙文与议论文的区别;2.学习“爱的奉献”这个主题的叙述方法和表达手法;3.提高学生木棉语、抒情言语的表达能力;4.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体验生命,更好地发现和抒发爱的奉献。
教学重难点1.听/read/echo “爱的奉献”的基础上,理解记叙的情感表达方式,采用叙述法完成一篇简短的名言名句或者其他短文《我是那个孩子》等;2.分析《爱的奉献》中的许多精彩语言表述,深刻体会爱与奉献的内涵;3.在感受和理解爱与奉献的基础上,理解记叙文并进行讨论;教学过程自主学习(15分钟)1.让学生自己看1994年上海语文教材(中学部分)中的《爱的奉献》并理解爱的奉献;2.学生回答问题:哪种表达方法更加生动,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你有哪些情感?听/读/跟读(15分钟)1.教师读《爱的奉献》片段,让学生跟读并感受其中情感,尤其要注意语音语调、停顿和轻重,诵读出丰富的情感;2.与学生分享听读感受,提问学生何为奉献?奉献最大的意义是什么?辨析记叙文和议论文(10分钟)1.教师介绍记叙文和议论文的不同点,看学生是否理解,并让他们以文章为例子选择记叙文或者议论文。
2.带领学生举例说明记叙和议论的相互配合。
讨论(30分钟)1.把学生小组设置为4~5人小组,让他们在小组中讨论,并要求每个小组都要有一位同学展示一下自己的讨论成果。
2.以“奉献”这个主题,设计学生讨论题目并对他们的讨论进行引导。
3.教师可以在讨论结束后加以点评,让学生意识到一个成功的讨论的标准。
课堂落实(20分钟)1.让学生以“我和我的猫”、“我和我的宠物”或者“我的笔友”等主题,写一篇短文记叙形式或形成闪回,以彰显爱的奉献和感觉;2.每位学生组织好文章的内容和情感表达,交末次于下课之前,然后给与对方反馈;课后作业1.记录自己的身边或许篇友情或爱情的动人故事,并以记叙形式记录下来;2.读一本有关友情和/或爱情的书籍,反思自己的生活和情感体验,然后写下自己对于爱和奉献的理解。
《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记叙文中的议论手法,能够运用议论手法进行记叙文的写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以及学生的实践,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学会运用议论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感受到爱的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记叙文中的议论手法,能够运用议论手法进行记叙文的写作。
2. 教学难点:如何恰到好处地运用议论手法,使记叙文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以生动的故事导入,引导学生关注爱的奉献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与示范:教师讲解记叙文中的议论手法,并以实例进行示范,让学生初步了解并掌握议论手法的运用。
3. 学生实践: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尝试运用议论手法进行记叙文的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4.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提出改进意见。
四、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议论手法的运用。
3. 互动式教学法: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课后作业:1. 根据所学内容,修改和完善自己的作品。
3. 收集有关爱的奉献的感人故事,下节课分享。
第一章:爱的奉献的内涵与价值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爱的奉献的内涵,认识到爱的奉献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价值。
2. 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爱的奉献的内涵,认识到爱的奉献的价值。
3.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爱的奉献的含义。
(2)讲解与示范:详细讲解爱的奉献的内涵,并以实例进行示范。
(3)学生实践: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爱的奉献的理解。
(4)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提出改进意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
学习目标1、学习议论文中的记叙和记叙文里的记叙的不同。
2、进行比较,总结写作规律。
学习重点议论文中的记叙和记叙文里的记叙的不同。
学习难点进行比较,总结写作规律。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知识链接
一、记叙文里的记叙
在记叙文中,叙述是基础。
一讲叙述,首先涉及的就是叙述的对象——事情。
一般说来,当我们拿到一个记叙文的题目,头脑中总会浮现出好几件符合题目要求的事情,究竟写哪一件,必须本着叙事典型的标准,作出判断和选择。
怎样符合叙事典型的标准呢?首先,选写的事情在本质上要有代表性;其次,选写的事情还要有时代的特色。
记叙文的写作目的是提供人、事、物的形态、状貌、性格、功能、事态的变化的画面,表现事物的完整性、具体性和形象的可感性,切忌概念化的语言,要求提供生动的直观感受,让人亲临其境,亲睹其事,通过感情的渠道,以事感人,以情动人。
二、议论文中的记叙
议论文是通过直接说理、论述来阐明问题、表达思想的。
它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它的语言是概括性的语言。
所谓概括,就是将具体事物加以抽象,反映事物的本质特点。
比如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说:“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这就是高度地概括化了的语言。
议论文语言的概括性,还表现在事实论据的叙述上。
议论文叙述事实论据,不是为叙述而叙述,而是为议论而叙述,目的是为了证明论点,因此,叙述事实论据必须简单、清楚和精要。
要做到清楚而概括地叙述事实论据,首先要善于截取材料中能充分证明论点的部分,而舍去与论点无关的内容;其次要学会用概括性的语言来表达。
要写好议论文,必须运用好叙述,叙述的重点是定向转述。
定向转述,不是把人物原来的经历和事件经过照抄照搬,而是服从议论需要的再创作。
为了议论的需要,定向转述要选
择恰当的角度或口径,转述有关的事件,为议论提供依据,使叙述的材料与观点一致起来。
定向转述关键在定向上,同一个材料,服从于不同的议论观点就有不同的方向、角度的转述,就有不同的论证效果。
预习检测
阅读课本82-83页,下面结合“爱”这个话题,分析议论文中记叙的特点。
学习内容
合作探究
精神的伊甸园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能使我们感动——一个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另一个则是我们内心的道德准则。
”一百多年以前的康德如是说。
也许,我们并不能像庄子那样,有一种看透世俗的坦然,以及一副“泥泞中亦可”的大无畏;也许,我们并不能像鲁迅那样,有一种尖锐的目光,深刻地揭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积存着的民族劣根性;也许,我们并不能像美国作家海伦•凯勒那样,虽然盲聋,却依然保持一种崇高的品德……但是,我们可以把握自己。
当我们在车站看到我们所等的公交车已来,我们大可不必争先恐后,我们可以让别人先上,那种“秩序井然”不正是我们一直期待的吗?当我们在马路上看到一位盲人爷爷欲过马路却颤颤巍巍,我们也可以主动上前一步,扶爷爷过马路,这种“关爱之情”不正是我们异口同声地赞扬的吗?……
我知道,现在的你也许会对这些都嗤之以鼻,可是当你对这一切都不屑一顾的时候,你是否感到一种文明的“异质”?!
的确,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物质也高速发展,但当我们舒适地享受物质文明所带来的一切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想到我们的精神文明如何呢?试想,如果精神不发展,人文素养不培养,那么社会还会再进步吗?……是的,我们必须向全世界乃至全人类呼吁——“构筑精神的伊甸园,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
一个人的人文素养反映了一个人的基本素养和品质,体现了他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观;缺乏人文素养,失落人文精神,必然会制约社会乃至整个民族的发展。
余秋雨先生在他的《文化苦旅》中写尽了文化深刻的内蕴,同时也将其丰富的人文精神寄寓其中,以警示当今的一代要牢牢地抓住“人文”这根绳索,沿着它来找寻我们前进的方向和发展的动力。
缺乏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的人是可怕的,用毛泽东的一首诗来概括之,即“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
有句话现在想来很有道理:“一个民族的发展前途总是由其人文精神决定着的。
”
“构筑精神的伊甸园”,这是我们发自内心的呼喊,保持良好的人文精神,培养深厚的人文素养,不仅会让你变得深刻,更会使你出类拔萃。
思考:作者在这篇议论文中是怎样运用叙述的?
在写作议论文的过程中,我们运用记叙这一表达方式时应注意什么?
达标检测
阅读文章,作者在这篇议论文中是怎样运用叙述的?
情感·认知·文化
曾经热血沸腾地仰视你,爱你的一切。
中华─—我的文化。
那是《诗经》中的一汪清水,在水一方的伊人;那是华美的楚辞,闪闪发光;那是孔孟思想,百家争鸣;那是大唐华章,仙乐飘飘;那是高山流水,那是古长城的细细青苔,那是岳麓书院的依依夕阳……漫步在中华的文化里,多少人醉得不知归路,多少人沉醉于那泛黄的书页,将精华与糟粕统统吸收。
因为深爱你,我们忘了去洗净你,忘了理智清醒地去看你。
在不知不觉中,流水静默不流,华美的书页一页页在腐朽。
我们变得自大,我们变得骄纵。
大宋宫廷,白衣秀士,文臣儒士们忙着作诗写赋,用程朱理学教化子民时,北方的铁骑席卷了中华;康乾盛世,书生们忙着去作八股,去作经注考证时,大洋的另一端,开始了科技革命,改写了历史……我们有四大发明,我们有地动仪,我们有早他国一千多年的圆周率。
可是,我们的土地上蕴育的是以农为本、固步自守的黄色文明,我们有郑和去炫耀国威,可是我们没有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我们有李白杜甫,却没有哥白尼牛顿;我们知道天朝上国,却看不到外面的文明……我们陶醉于自己,我们不断地用《天工开物》、《农政全书》去总结辉煌,却忘了重视审视自己的文化……我们落后了。
历史在悄然逝去,心中的热情并没有冷却,但我们多了一分理智,在仔细地审视……
我看到了一位老人,用刀一样的笔尖为自己的文化做手术──他是鲁迅。
我被深深地震动了。
我们不是不爱自己的文化,而是太爱,以至于束缚了自己的灵魂。
他,让我们深深的明白,不能因为情感而影响对文化的认知,不能用迷信代替理智。
旭日东升,新的阳光在冲散陈腐的气息。
崭新的人们放下了对自我的迷信,去追求真理。
走来了孙中山,李大钊,迎来了毛泽东、邓小平,“天朝圣国”的幻觉消失了,代替它的是“与时俱进”。
我们激动欢欣……
我们终于冲破了情感的依恋,用一份理智去审视自己的文化。
没有全部接收,也没有全盘否定,我们的目光更客观、理性而又智慧……
远处,传来“关关睢鸠”的乐声,依旧那么传神、清晰、生动……
学习反思
范文赏析
时间的厚度
我们不能增加时间的长度,但能增加时间的厚度。
——题记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虎啸深山,驼走大漠,这些雄浑开阔的场景让人陶醉;帝王将相,
功过是非,钟鸣鼎食,琼楼玉宇,这些光芒四射的字眼让人目眩。
但山河依旧,昔人已去,他们都已被时间涤荡得无影无踪。
面对这,我们不要感喟人生易逝,岁月难留,我们要能把握时间,增加时间的厚度,让自己的人生厚重,有分量。
要增加时间的厚度,就不要哀叹生命的短暂,要打造精彩的人生。
民族英雄岳飞被害风波亭,年仅39岁,正当壮年,上天留给他的时间实在太少。
但他在金人入侵、朝廷偏安的多事之秋,刺上“精忠报国”,写下“还我河山”,高声吟唱着“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决心要直捣黄龙府,打得金人惊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飞如一朵开得正艳的花被狂风吹落,短短的生命却是浓缩的精华,较之碌碌无为空活百年的人,其时间岂只厚百倍!
要增加时间的厚度,就要敢于憧憬未来,不断挑战自我。
年少的班超由于家境贫寒,只能替官府抄写文书,维持生计。
面对岁月的流逝,他开始思考: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我该拥有的,人生纵使没有大志也不该整天只抄抄写写。
于是他将笔重重一掷,说:“大丈夫应当像张骞那样到塞外去立功,怎么能老死在书房里呢?”便演绎出了出使西域的传奇人生。
而他所做的,就是时时刻刻把握着时间,憧憬着未来。
试想,倘使没有那千钧一力的一掷,历史便少了一段传奇,而班超纵使长命百岁,也只会一辈子哀叹人生无味的。
要增加时间的厚度,就要能够勇敢面对坎坷,向认定的目的地前进。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是蒲松龄对生命的理解,对人生价值的理解。
蒲松龄的一生,确实很苦,他屡试不中,生活贫苦,始终在贫困线上挣扎,面对一次次打击,蒲松龄从没放弃书写《聊斋志异》。
好友劝他不要写小说,全心全意考功名,但他相信自己的选择,要证实自己的价值。
于是,我国文言短篇小说的颠峰之作问世了。
于是,一个失意文人终于懂得了怎样去把握人生,呈现生命的价值。
上天赐给我们的时间是多少?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
只要珍惜时间,让每一天过得有意义,勇于挑战,不畏挫折,以此来增加属于自己的时间的厚度。
那么我们的人生就不会是过眼云烟,我们将会抒写出人生的传奇!
简评:
此文标题新颖,有内涵,行文中多处点题,紧扣中心。
作者在第一段就点明中心论点,然后使用“条件分析法”从“怎么办”的角度提炼出并列的三个分论点,结尾再次点明主旨,结构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