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纪事年鉴之秦朝篇(四):公元前220年前210年(始皇二十七年至始皇三十七年)

合集下载

秦朝

秦朝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姓嬴名政,战国时期秦国国君,秦王朝建立者。

公元前246----前210年在位。

庄襄王之子。

十三岁即位,相国吕不韦专权,宦官嫪毐用事。

秦王政九年(前238年)亲政之后,平定嫪毐叛乱,放逐吕不韦。

好韩非之学,信用李斯。

尉缭等客卿,派王翦等率兵进攻六国。

自十七年(前230年)开始,先后灭韩、赵、魏、燕、楚、齐,至二十六年(221年)完成统一大业,结束长期纷争割据局面,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

自称始皇帝,组成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主要官吏皆由皇帝直接任免。

废分封,推行郡县制,全国分为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余郡。

统一法令、文字、度量衡、货币,拆除战国时各诸侯国相邻地区之壁垒,以首都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为中心,修筑通往各地之驰道和直道,又于今川、黔地区修“五尺道”。

派蒙恬率兵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以南),连接战国时北方各国边城,筑成长达近万里的长城,以御匈奴,又派兵南定百越,戌五岭,凿灵渠(今广西兴安境内)沟通湘水和漓水,便利于中原与岭南间的交通运输。

使“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

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的广大地区,都置于秦朝版图之内。

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为加强统治,采用阴阳五行学说,宣扬秦为水德,色尚黑,数以六为纪,严刑苛法。

销毁民间武器,焚烧秦纪以外的史书及民间所藏儒家经典、诸子书籍,规定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一次坑杀对其不满的方士、儒生四百六十余人。

晚年,穷侈极欲,大兴土木,修建规模宏大的宫殿、陵墓。

妄图成仙,派人入海求不死之药。

又连年用兵,死者不可胜数。

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在第五次巡行途中死于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西北)。

不久,即爆发农民大起义。

扶苏(?——前210)秦始皇长子。

秦统一六国后(一说在始皇坑儒后),奉命至上郡监蒙恬军。

关于秦朝历史简介

关于秦朝历史简介

关于秦朝历史简介秦朝(前221—前206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汉族为主体,多民族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秦朝历史,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秦朝历史秦原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其始祖伯益曾辅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了嬴姓。

伯益的后人非子曾为周孝王养马,凭着他的本事,马繁殖得很快。

周孝王于是把秦谷(甘肃省天水市西南面)一带分封给他,这就是“秦”的起源。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至雒邑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占领东周王室在关中的领地。

秦王嬴政从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先后灭掉了关东六国,完成国家统一,后北击匈奴,南服百越。

在政治、军事、经济、交通、文化及对外开拓诸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大大加强了全国之一统,对后世亦产生颇大的影响。

秦朝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华夏族为主体、多民族共融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首创了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为代表的中央官制,以及郡县制,彻底打破自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度,强力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故有说法“百代犹得秦政法”。

秦朝王室嬴姓,故史书上别称嬴秦,以别于其他国号为秦的政权。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与赵高合谋篡改秦法导致大规模平民暴动起义。

公元前206年,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秦朝从统一六国到灭亡,只有15年国祚。

发展历程从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到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可以说是昙花一现的十五年。

秦始皇统一后,没有再用分封制,而是采纳了丞相李斯的建议,确立了郡县制,使地方官的任命权收归中央,这有利于消除分裂割据的局面,避免出现周朝分封导致的春秋战国的大乱格局。

最初设三十六郡,后来增至四十六个。

中央政治制度则以三公九卿为核心,综合战国时期的官僚体制,使之系统化,对官吏的考核则用“上计”制,类似于现在的年度述职。

此外,秦朝还统一了度量衡和文字,促进了全国经济文化的发展。

秦朝历史大事年表

秦朝历史大事年表

秦朝历史大事年表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是由战国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传三世,共两帝一王,国祚共十四年。

因秦朝王室嬴姓,故史书上别称嬴秦,以区分其他国号为秦的政权。

秦国原为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到秦始皇继位后,于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先后攻灭关东六国,完成华夏大一统,后北击匈奴、南并百越,建立空前辽阔的王朝。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
胡亥与赵高合谋篡改秦法导致秦末农民起义。

公元前207年,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秦朝创立帝制及以三公九卿为代表的中央官制,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彻底打破自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度,强力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又推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统一文化风俗,加强了大一统的凝聚力,奠定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故称“百代都行秦政法”。

秦朝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五百年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共融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中国秦朝历史事件时间轴

中国秦朝历史事件时间轴

中国秦朝历史事件时间轴西周灭亡,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秦朝,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时代。

秦朝历时15年,其间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

本文将按时间顺序回顾秦朝的历史事件。

1. 公元前221年:秦嬴政(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秦始皇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和法律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推行县制和郡县制,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等制度。

2. 公元前221年 -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筑万里长城和连接长江上游的灵渠,用以加强防御和统治。

3.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发动战争,征服了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的分裂状态,实现了中国的统一。

4. 公元前213年 -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的政策,迫害知识分子,封闭私塾,以加强统治和控制。

5. 公元前214年 -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组织大规模的修建陵墓,即兵马俑,作为自己的陵墓,保护其统治地位。

6.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逝世,秦二世即位。

秦二世暴政专断,统治不得人心,引发了一系列的反秦起义。

7.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农民起义,起义军攻下咸阳,秦二世被迫自尽,秦朝迅速瓦解。

8. 公元前209年 - 公元前207年:刘邦、项羽领导的楚汉战争中,刘邦击败了项羽,结束了楚汉战争,并在垓下之战中击溃了秦朝的残余势力。

9. 公元前206年:刘邦在咸阳称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即西汉。

尽管秦朝的统治只持续了短短的15年,但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秦始皇所推行的一系列政治、军事和法律制度改革为后世的王朝统治奠定了基础。

秦朝统一的思想观念也深入人心,为后来的统一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秦代兵马俑的发现更是震撼世界,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

总结: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短暂的统治期间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

秦始皇的统一改革、焚书坑儒、修建兵马俑等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

虽然秦朝最终瓦解,但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先秦记事年表

先秦记事年表

前2607年:天皇统一中国,都城在天都(今浙江杭州一带)。

11月27日,天皇登位。

在此之前统称盘古时代。

木德。

前2580年:地皇即位。

火德。

前2550年:人皇即位,土德。

前2520年:提挺氏即位,金德。

前2490年:通姓氏即位,水德。

前2460年:有巢氏即位,木德。

前2430年:燧人氏即位,火德。

前2400年:伏羲氏即位,又称太昊,妻女娲,土德。

五方帝位中居西方,为苍(青)帝,木德。

生神农、黄帝。

前2370年:蚩尤氏即位,金德。

前2337年:黄帝即位,土德。

五方帝位中居中方,为黄帝。

即位前,与蚩尤战于逐鹿之野,得神农相助,杀蚩尤,即帝位。

前2307年:少昊氏即位,金德。

五方帝位中居北方,为白帝。

前2294年:颛顼氏即位,水德。

五方帝位中居东方,为黑帝。

前2247年:帝喾氏即位,木德。

五方帝位中居西方,为苍(青)帝。

前2217年:帝挚氏即位,火德。

五方帝位中居南方,为赤(炎)帝。

前2207年:帝尧氏即位,火德。

五方帝位中居南方,为赤(炎)帝。

守四方,定历法。

长(黄)河发水,用鲧治水,不成,用禹。

得虞舜。

立十二州,流放共工到北方,讙兜到南方,三苗到西方,鲧到东方。

前2154年:帝舜氏即位,土德。

五方帝位中居中方,为黄帝。

2月,至泰山祭天。

统一音律、度量衡,制定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礼仪。

5月,视察南方,8月视察西方,11月视察北方,后每5年视察一次。

前2183年:夏禹即位,夏朝开始。

分中国为九州,铸九鼎。

演《箫韶》大乐章九章。

前2172年:夏禹命皋陶的儿子益掌政。

前2170年:夏禹巡视至会稽崩,益即位。

前2167年:益让位于夏禹的儿子姒启。

前2166年:与有扈氏大战于甘,作《甘誓》。

原始社会结束,进入奴隶社会。

前2147年:姒启崩,儿子太康即位。

前2117年:有穷氏后羿攻入都城,太康崩,五兄弟逃到洛汭,作《五子之歌》。

前2116年:后羿立太康弟仲康为天子。

期间,羲和对日食判断错误,帝命胤前往征讨,作《胤征》。

古中国秦汉历史事件时间轴

古中国秦汉历史事件时间轴

古中国秦汉历史事件时间轴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

-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

-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破坏了文化和学术的发展。

-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逝世,秦二世即位。

-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被李斯和赵高迫害致死,秦朝陷入混乱。

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 公元前202年:刘邦自称汉高祖,建立汉朝。

- 公元前198年:汉高祖去世,汉惠帝继位。

- 公元前188年:武帝即位,开启了文景之治,推崇儒家思想。

- 公元前141年: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

- 公元前87年:汉武帝去世,汉昭帝继位,政权逐渐衰落。

- 公元前9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结束西汉。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
- 公元25年:刘秀称汉光武帝,建立东汉。

- 公元41年:光武帝去世,东汉明帝继位。

- 公元105年:东汉班超出使西域,重开丝绸之路。

-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东汉进入动荡时期。

- 公元220年:东汉桓帝去世,标志着东汉正式结束。

综上所述,秦朝和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时期,秦朝以统一六国、焚书坑儒等事件为标志,汉朝则以丝绸之路的开辟、文景之治等事件为特点。

这两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对于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秦汉篇)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秦汉篇)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秦汉篇)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王嬴政建立中国封建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称“始皇帝”,以建亥月十月为岁首,更名民曰:黔首。

分全国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废分封诸侯之制,统一度量衡,定币制,车同轨,书同文。

徙六国豪富十二万户至咸阳。

前220年秦始皇二十七年全国筑驰道,东通燕、齐,南达吴、楚。

前219年秦始皇二十八年秦始皇东巡,封禅泰山,立石颂德。

前216年秦始皇三十一年使黔首自实田,即令百姓自己申报土地。

前215年秦始皇三十二年蒙恬率兵三十万北攻匈奴。

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略取南越陆梁地,置三郡。

蒙恬败匈奴,略取河南地。

增筑长城以御匈奴。

前213年秦始皇三十四年用丞相李斯议,下令焚书。

前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坑杀方士、儒生四百六十余人于咸阳。

发隐宫、徒刑七十万人造阿房宫和骊山陵。

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始皇巡游,七月,死于沙丘。

李斯、赵高立始皇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

九月,葬始皇于骊山。

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起义于蕲县大泽乡,旋入陈,陈胜称王,号张楚。

九月,刘邦起兵于沛,称沛公。

项梁与兄子羽起兵于吴。

是后,齐、赵、燕、魏等六国后裔也纷纷起兵反秦。

前208年秦二世二年陈胜为御者庄贾所杀。

前207年秦二世三年项羽率军渡漳河救赵,于巨鹿大破秦军,是为巨鹿之战。

赵高杀秦二世胡亥,立二世兄子子婴,贬号为秦王。

前206年汉王元年二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十八路诸侯,刘邦封为汉王。

楚汉战争爆发。

十月,刘邦至霸上,秦王子婴降,秦亡。

刘邦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

十二月,,项羽进驻鸿门,策划在宴会上刺杀刘邦未成。

前203年汉王四年初定算赋。

前202年汉王五年十二月,刘邦率兵围项羽于垓下,羽突围走乌江,自刎死。

前202年汉高帝五年二月,刘邦称帝,是为汉高祖,建立汉朝,都洛阳。

封越君无诸为闽越王。

前201年汉高帝六年始封同姓王。

韩王信以马邑降匈奴。

前200年汉高帝七年十月,汉高帝自将击匈奴于平城,被围于白登。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历史秦原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嬴姓,相传始祖伯益曾辅助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了嬴姓。

伯益的后人非子曾為周孝王养马,凭着他的本事,马繁殖得狠快。

周孝王於是把秦谷(今甘肃省天水市西南面)一带分封给他,这就是「秦」的起源了。

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至雒邑有功,被封為诸侯,秦始建国,佔领东周王室在陕西的领地。

后来秦王嬴政於前221年统一并建立大秦帝国。

最后都城咸阳於前207年十月陷落,秦朝灭亡,立国共十五年。

秦灭六国之战,是秦消灭六国、统一中国的战争。

从前230年攻打韩国到前221年灭齐国结束,共计10年的时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中国自春秋以来长达500多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中央集权国家,即秦朝前期准备前238年秦王嬴政铲除了丞相吕不韦和长信侯嫪毐集团,开始亲政。

嬴政在李斯、尉缭等人的协助下制定了“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策略。

具体的措施是: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远交近攻,逐个击破。

•前236年,秦王乘赵国进攻燕国之际,分两路大军攻赵,拉开了统一战的序幕。

秦军攻占了赵国的阏与(今山西和顺)、撩阳(今山西左权)、邺(今河北磁县南邺镇)和安阳(今河南安阳西南)等9座城池,赵国的实力大减。

•前234年,秦王嬴政担心秦灭韩时,赵国仍有助韩的可能,再度攻打赵国的平阳(今河北磁县东南)、武城(磁县西南),斩首10万,大败赵军,并杀死赵将扈辄。

赵国经过秦国数年的攻击,再无组织进攻能力了,仅能退守邯郸自保,秦军才转向攻打韩国。

•前232年,秦军分两路进攻番吾(今河北灵寿西南),被李牧击败(番吾之战)。

•前231年,赵国地带发生地震。

•前230年,赵国遭遇饥荒。

秦灭六国灭韩•前230年,秦王政派内史腾率军突然南下渡过黄河,攻破韩国首都郑(今河南新郑),韩王安投降,韩国灭亡。

秦国遂在韩地设置颍川郡,建郡治于阳翟(今河南禹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纪事年鉴之秦朝篇(四):公元前220年—前210年(始皇二十七年至始皇三十七年)第四部分:公元前220年—前210年(始皇二十七年至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20年,辛巳,秦始皇嬴政二十七年历史记事:始皇巡陇西、北地秦始皇二十七年(前二二0)为“示强威,服海内”,于是巡陇西(今甘肃临洮)、北地(今甘肃宁县西北)。

归途中,出鸡头山(今甘肃平凉西),经过回中(今陕西陇县西北),反回咸阳。

杂谈逸事:筑驰道秦始皇二十七年(前二二0),为加强对全国的控制,便于政令军情传送,商旅车货往来,开始在全国各地修筑驰道。

以咸阳为中心,东通燕、齐(今京津地区及山东),南达吴、楚(今江苏与两湖地区)。

道宽五十步,用铁锤夯筑路基使之坚实;中央宽三丈,为皇帝出行专用道路,每隔三丈值松树一株,作为标志。

驰道两旁百姓可以行走。

驰道修成,方便了全国陆路交通。

公元前219年,壬午,秦始皇嬴政二十八年历史记事:始皇第一次东巡秦始皇二十八年(前二一九),为“亲巡远方黎民”,宣扬“功盖五帝,泽及牛马”,首次东巡郡县。

列侯王贲(王翦王)、王离(王翦孙),伦侯赵亥,丞相隗林、王绾,卿李斯及五大夫赵婴等人随行。

先后上邹峄山(今山东邹县东南),登泰山,到梁父(泰山下小山)。

然后东北行,经黄县(今山东龙口黄县镇东)、月垂县(今山东烟台福山镇)到达渤海滨之成山(今山东宋成成山角)、之罘(今烟台北芝罘岛)。

由之罘折向西南,到达琅邪(今山东胶南琅邪山)。

自琅邪而西南,取道彭城(今江苏徐州),行往西南渡淮河,进入衡山郡(今湖北黄冈西北)及南郡(今湖北江陵)。

在南郡小事停留,经由武关(今陕西商南西北)返回咸阳城。

秦始皇泰山封禅秦始皇二十八年(前二一九),秦始皇在泰山封禅,刻石纪功。

封禅是古代统治者祭告天地的一种仪式,所谓“封”,是指筑土建坛祭天。

所谓“禅”,是指祭地,即在泰山下小山的平地上祭地。

“封”与“禅”是同时进行的,但“封”比“禅”要隆重得多。

前二一九年,秦始皇率领文武大臣及儒生博士七十人,到泰山去举行封禅大典,由于长期不举行这种活动,大臣们都不知道仪式该怎样进行,于是秦始皇把儒生召来询问。

儒生们众说纷纭。

秦始皇听了觉得难以实施,便斥退儒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开辟车道,到泰山顶上立了碑,举行封礼。

接着下来,到附近的梁父山行禅礼。

杂谈逸事:筑琅邪台秦始皇二十八年(前二一九),封泰山、禅梁父以后,东游海上,南登琅邪(今山东胶南琅邪山)。

琅邪昔为越王勾践会齐、晋诸侯,称霸东南之胜地;又有所立望海观台始皇至此“大乐之,留三月”,因作琅邪台,刻石颂功德,下令迁移黔首三万户于琅邪台下,免十二年赋税。

刻石纪功秦始皇帝二十八年(前二一九)东巡郡县,上邹峄山,封泰山,禅梁父,立石刻辞称颂其德业。

赞秦“初并天下,罔不宾服”,皇帝勤政,为天下兴利的功劳。

至渤海东,游成山(今山东荣成成山角),登之罘山(今山东烟台北芝罘岛),立石纪功而去,南登琅邪(今山东胶南琅邪山),作琅邪台,刻石表明“器械一量,同书文字”与“功盖五帝,泽及牛马”的殊勋。

始皇二十九年第二次东巡,登之罘,刻石称功,颂其灭六国,扬武威,“黔首改化,远迩同度”的创举。

赞颂秦德“普施明法,经纬天下,永为仪则。

”始皇三十二年东临碣石(今河北昌黎北),刻辞于碣石门,颂其诛暴逆的武功,导良顺的文德,拆除六国城郭,决通六国险阻、川防之大功。

始皇三十七年,南游云梦,望祭九嶷山(今湖南蓝山南境)虞舜之冢墓。

临浙江,上会稽山,祭大禹穴庙而望南海,立石称颂秦德“大治濯谷,天下承风”的伟大;申明禁止淫逸,男女备持端诚品性,夫不作奸,女不行乱,为父母的尽心养育,以淳风化,以保太平的法令。

秦二世巡行各地时,又加刻诏书和从臣姓名。

这些刻石后大都湮没毁灭,仅琅邪残石现陈列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泰山刻石残存数字。

始皇求仙战国时,传说有燕人宋毋忌、羡门子高等人得仙道,通形解销化(人老形骸消解而“仙化”)之术,能免去死亡的恐怖与痛苦。

燕、齐海上方士争相传习其术,以虚妄为实在。

又传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其上品物禽兽色泽白亮,宫阙尽为金银建造,人仙人居住,出产不死之药。

然其可望而难即,常令世主心向往之。

或云齐威王、齐宣王与燕昭王各曾使人入海求取,咸以未得结果而终。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二一九),东游海上,诸方士争先报告三神山与不死药事。

始皇获知,唯恐不能速得,即派徐市带领童男女入海求取。

始皇三十二年,又派燕人卢生寻找仙人羡门与高誓,派韩终(又作韩众)、侯公、石生搜寻仙方。

韩终等人后因无从求得仙药,诋毁始皇逃走。

徐市浪费资财巨万,也谎称航船因风遇阻,“未能至,望见之焉”,不得仙药告终。

徐市东渡徐市一作徐福,秦时方士,字君房,琅邪(今山东胶南南)人。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二一九),东游琅邪,徐市为迎合其长生愿望,上书说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其上住有仙人,生长不死之药,请求带童男女前往求取。

始皇准允,遂为征调童男女数千人,配给五谷种与百工,由徐市率领乘楼船入海,为始皇寻找仙药。

徐市一行东入大海(今黄海),远去琅邪万里,到达东海中的亶洲,遂一去不见复返。

公元前218年,癸未,秦始皇嬴政二十九年历史记事:始皇第二次东巡秦始皇二十九年(前二一八),再次东游。

行至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博浪沙(今原阳南),遇刺,击中副车,始皇幸免于难。

刺客脱脱未得,遂下令下大搜捕十日。

继续东行,登之罘山(今山东烟台北芝罘岛上),刻石颂扬秦功德。

又折向西南至琅邪(今山东胶南南),然后经由上党郡(今山西长子)返回咸阳。

文化记事:张良得《太公兵法》秦始皇二十九年(前二一八),张良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南)行刺始皇帝未遂,即改名换姓,亡命至下邳(今江苏宿迁西北)。

一日,张良来到一座桥上,桥上有一位穿褐衣的老父,脱所著履坠落桥下,命张良检拾给他穿上。

张良下桥拾履,然后长跪为他穿上。

老父笑而去。

张良大惊,目送老父。

走了一里许,老父又回来,说:“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张良如属前往,老父已先到桥上。

一连两次,老父责备张良后至不敬。

第三次嘱其“后五日复早来。

”临到约会时日,张良未到半夜就前往到桥上。

静候有时,老父方来,见张良先到,为之高兴。

于是出赠张良一编书,并意味深长嘱咐道:“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

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今山东泰安东南),谷城山(今山东东阿南)下黄石即我矣。

”其后,齐邦起兵响应陈胜反秦,张良亦聚少年百余人响应义军。

途中遇刘邦,即以所聚少年投附刘邦。

张良常以《太公兵法》方略为刘邦出谋划策,辅助刘邦成就帝业。

杂谈逸事:张良谋刺始皇张良(?一前一八九)字子房,城父(今安徽毫州东南)人,韩国贵族。

祖名开地,韩昭侯(前三五九-三三三在位)、宣惠王、襄王三世君皆以为韩相;父平,为韩厘王、悼惠王(《史记·韩世家》作“桓惠王”。

前二七三至二三九在位)国相。

(前二三0)秦灭韩,时张良年少,家有僮个三百人,弟互不葬,变卖全部家产,准备为韩报仇。

不久,募得力士,为作一铁锤重一百二十斤,以击杀秦始皇。

始皇二十九年(前二一八)东巡,行至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博浪沙(今原阳南),张良带刺客狙击之,锤中副车。

始皇大怒,急令逮捕刺客,未得,又下令天下大搜捕十日。

张良因变换姓名,逃亡到下邳(今江苏宿迁西北)。

始皇捕刺客未获,离开博浪沙,东游海上,登上罘山(今山东烟台北芝罘岛上),刻石颂功,然后返回咸阳。

公元前217年,甲申,秦始皇嬴政三十年注译: 无记载公元前216年,乙酉,秦始皇嬴政三十一年历史记事:兰池遇盗秦始皇三十一年(前二一六)十二月,化装平民模样,带四名武士,巡视咸阳城内。

夜至兰池(今咸阳地界内),遭遇为益者袭击。

始皇受惊,武士即刻杀盗。

后来关中因搜捕可疑人,戒严二十天。

杂谭逸事:使黔首自实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二一六),下令全国:“使黔首自实田”,命百姓自报所占土地亩数,进一步确认土地私有权,以为国家征收赋税提供依据。

黔谓黑色,秦行水德,色尚黑,秦民以黑布包头,始皇二十六年,更名民曰黔首。

公元前215年,丙戌,秦始皇嬴政三十二年历史记事:始皇第三次东巡秦始皇三十二年(前二一五),东巡至碣石(今河北昌黎南渤海中。

一说在今河北乐亭西南,一说在今山东无棣),派燕地方士卢生入海寻找羡门、高誓两位仙人。

下令平夷诸侯旧日城郭,决通河川堤防,以利水陆交通。

刻碣石门,镌词称颂秦的文德武功。

始皇巡北边秦始皇三十二年(前二一五),东巡碣石(今河北昌称南渤海各)毕,又巡北边,然后经由上郡(今陕西榆林东南鱼河堡镇)返回咸阳。

杂谭逸事:蒙恬北伐匈奴秦尚未统一六国前,逐渐强大起来的匈奴经常掠夺内地的人民、牲畜、财产,使相邻的燕、赵、秦深受其害。

尤其是秦灭亡六国的最后阶段,匈奴趁各诸侯无暇顾及,占领了河套地区的所谓'河南地'。

秦王朝建立后,匈奴的威胁成为最突出的问题。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二一五),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军30万大举北伐匈奴,尽取河南(今黄河河套西北)地。

第二年,蒙恬又率军越过黄河,夺取了被匈奴控制的高阙(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东北)、阳山(今内蒙古狼山)、北假(今内蒙古河套以北、阴山以南、大青山以西地区)等地。

匈奴首领头曼单于在秦军的打击下,放弃河南地及头曼城向北退却。

秦王朝收复河套以北、阴山一带地区后,增设四十四县,重新设置九原郡,在黄河岸上构筑城堡戍守。

始皇三十六年(前二一一),秦迁内地人三万户到北河,榆中(今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以北)屯垦,进一步巩固了对这一地区的统治。

当时人们把这一新开垦的地区叫做“新秦”。

蒙恬北伐匈奴,不仅有力地制止了匈奴奴隶主贵族对中原的抢掠,而且大大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开发。

在长期的劳动和交往中,不少匈奴人南迁中原,逐渐同秦人及其他各族人民共同居住和生产,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公元前214年,丁亥,秦始皇嬴政三十三年历史记事:蒙恬逐西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二一四),匈奴对河套地区的威胁解除之后,又命蒙恬北渡黄河,夺取高阙(今内蒙古乌拉特后旗东南)、阳山(今内蒙古乌拉特后旗至乌拉特中旗之南境)、北段(今内蒙古临河北至乌梁素海东南地区)等地,构筑烽亭城障戍守,逐走这一地区的西戎人;迁移罪徒来此戍卫,并充实这一地区。

开凿灵渠秦始皇三十三年(前二一四),派将军尉屠睢领兵五十万,分五路进击岭南。

随后,又命监禄(监御史名禄,一作史禄)率卒在湘江上游与漓江上游之间开凿渠道,连通湘、漓两江,以解决军粮等物运输问题。

终于凿成一条全长六十里的人工河道。

因两水落差较大,渠中设斗门若干道,南北往来船只,便可逐斗上进与下降。

因渠构思巧妙,名之为灵渠,是沟通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的伟大工程。

秦汉以后,中原地区与岭南交通,多取道于此,其遗迹至今尚存。

杂谭逸事:用兵南越秦始皇三十三年(前二一四),征调曾逃亡的罪人、民间赘婿与贾人为兵卒,攻取南越(北岭南)地区,以夺得土地增设桂林(今广西百色东北)、南海(今广东广州),象郡(今广西崇左)三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