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全球化”作为一种新殖民主义
文化全球化论文

如何评价“文化全球化”的观点近年来随着网络电子信息等科技的快速发展,世界秩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现了“全球化”的现象。
文化全球化是指世界上的一切文化以各种方式,在“融合”和“互异”的同时作用下,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
它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已经进入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这种文化起源于某一个民族或地区,因为某些因素的传播而走向世界;二是某一区域内不同文化对不同民族的相互影响。
众所周知,文化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理论上来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渐深入,各国文化交流的日趋频繁,文化全球化会成为世界发展的一种趋势,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文化全球化又有其特殊的一面,使得文化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出现种种困难和忧虑。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迄今为止也没有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
笼统的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文化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几点无。
具体来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扩张和深化,文化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在经济全球化的势头下,文化会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和资本的全球扩张而进行世界范围的重构。
不可否认在不同民族文化相互碰撞、渗透和交融的情况下,我们确实享受到了各种不同文化所带给我们更加多姿多彩的生活享受。
但是一些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趁机借助其在国际社会中政治经济的主导作用向全世界推销资本主义制度观念,以达到文化霸权的目的。
在这种情况下,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文化必将会受到巨大的冲击。
如果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文化全球化的大潮中被稀释,那么这个民族的根也就消失了,一个失去了自己文化的民族也就无法称之为民族了。
由此可见,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守住我们的传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在某方面甚至比单纯的科技进步困难的多。
文化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作为有着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文明古国,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要时刻警惕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的文化霸权。
是否应该废除全球化文化的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废除全球化文化的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废除全球化文化。
全球化文化的废除是必要的,因为它对各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全球化文化的推广导致了一些国家的文化逐渐被边缘化,甚至消失。
例如,美国的流行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盛行,导致了许多国家的本土文化受到了挑战。
这种文化侵蚀不仅影响了国家的文化传承,还导致了文化多样性的丧失。
此外,全球化文化的废除也可以减少文化冲突和文化冲突带来的社会问题。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导致了许多社会矛盾和冲突。
如果废除全球化文化,可以减少文化冲突,促进国际社会的和平与稳定。
反方观点,不应该废除全球化文化。
全球化文化的废除并不可行,因为全球化文化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国交流和合作的重要基础。
全球化文化的推广使得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能够更加容易地相互了解和交流,促进了世界各国之间的合作与发展。
例如,全球化文化的传播使得世界各国的音乐、电影、艺术等得以交流和融合,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另外,全球化文化的废除也会对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全球化文化的推广促进了各国之间的贸易和经济合作,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如果废除全球化文化,将会导致国际贸易和经济合作受阻,对各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总的来说,全球化文化的废除并不可行,因为它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国交流和合作的重要基础,对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都有积极的作用。
名人名句:“文化是国家的灵魂,全球化文化的传播应该是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交流,而不是消灭传统文化。
” ——奥斯卡·王尔德。
经典案例:在中国,全球化文化的传播导致了许多传统文化的边缘化,例如传统的手工艺品和民间传统节日等。
这些传统文化的丧失对中国社会和国家的文化传承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废除全球化文化是必要的,以保护各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文化全球化的形成及其后果论文

文化全球化的形成及其后果论文文化全球化的形成及其后果论文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
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文化全球化的形成及其后果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在文化全球化问题上可谓是歧见纷呈,但当下的文化全球化实质上是资本主义文化新的扩张。
本文考察了文化全球化的根源,并指出文化全球化引起文化认同危机和文化冲突,对精英文化的生存发展构成极大威胁。
发展中国家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迎接这一挑战。
关键词:全球化;文化全球化;资本主义文化扩张近几年来,随着全球化话语的流行,越来越多的国外、国内学者加入到文化全球化的讨论中。
然而,就像人们至今无法就“全球化”概念达成统一意见一样,在文化全球化问题上也是歧见纷呈。
本文试图在考察林林总总的有关观点的基础上,从总体上勾勒文化全球化的基本表现、产生根源、后果等问题。
一、文化全球化的内涵及其主要表现何谓文化全球化?并没有一致的、明确的定义。
“全球化”概念本身具有多种含义,“文化”也是个含糊不清的用语。
在讨论文化全球化问题时,大致有以下几种对“文化全球化”的理解:第一种理解:文化全球化指一种共同的或单一的文化的形成,可称为文化同质论。
这种观点承袭了早先现代化话语,尤其是工业社会趋同论的思路,把文化全球化看作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认为由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决定,冷战后世界“文化变化的方向是更加趋于均一”,“文化差异的重要性将变得越来越小”1。
第二种理解:文化全球化是同质化与异质化同时进行的过程,或者是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并行。
这种理解认为全球化同时也是一个异质化的过程。
如韩国总理李洪九博士1995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演讲时,强调“世界化并不是一元化,而是只有在追求多元化时才有其价值”2。
第三种理解否认文化全球化的存在。
塞缪尔亨廷顿是对全球化话语的重要批判者。
他提出著名的文明冲突论,论证世界历史的发展将强化文明间的差异和冲突,因此必须用区域化(欧美一体化)来对抗,以捍卫和保护西方文明。
是否应该废除全球化文化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废除全球化文化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废除全球化文化。
全球化文化的废除是必要的,因为全球化文化导致了文化多样性的丧失,对传统文化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首先,全球化文化导致了文化同质化,让世界上的各种文化逐渐失去了独特性。
例如,全球范围内流行的快餐文化和流行音乐,导致了很多传统饮食和音乐文化的消失。
这种同质化不仅影响了文化的多样性,也让人们失去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其次,全球化文化对传统文化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很多传统文化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
比如,很多小语种和少数民族的语言濒临灭绝,传统手工艺品也难以在全球化的市场中生存。
这种冲击不仅让传统文化面临着消失的危险,也让人们失去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名人名句,印度作家阿米塔夫·甘地曾经说过,“全球化使世界变得更小,但也使文化变得更大。
”这句话反映了全球化对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经典案例,以美国为例,全球化文化的影响让美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美国的快餐文化和流行音乐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导致了很多传统饮食和音乐文化的消失。
这种情况让人们开始反思全球化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反方观点,不应该废除全球化文化。
全球化文化的存在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它让世界各国的人们更加容易交流和沟通,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首先,全球化文化让人们更容易接触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拓宽了人们的视野和认知。
例如,通过全球化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得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中国的传统文化。
其次,全球化文化也促进了文化的融合和创新。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很多国家的文化相互交流,产生了很多新的文化形式和艺术作品。
比如,拉丁音乐和流行舞蹈的全球化影响,让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能够享受到这种文化的美妙。
名人名句,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曾经说过,“文化交流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这句话反映了全球化文化对文化交流的积极意义。
经典案例,以国际电影节为例,国际电影节是全球化文化的重要平台,让世界各国的电影文化得以交流和展示。
是否应该废除全球化文化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废除全球化文化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废除全球化文化。
全球化文化给世界带来了许多问题,包括文化同质化、文化冲突、文化侵略等。
首先,全球化导致了文化同质化,许多国家的传统文化正在被西方文化所取代,这种文化的流失对于一个国家的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都是极大的伤害。
其次,全球化也导致了文化冲突,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和习俗的碰撞往往会导致社会动荡和冲突。
最后,全球化也威胁了一些小国家的文化传统,他们的文化很容易被全球化的文化所淹没。
名人名句,印度作家阿米塔夫·甘地曾说过,“全球化是西方文化的全球化。
”这句话表达了全球化文化对于其他文化的侵略性。
经典案例,以中国为例,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导致许多传统文化正在逐渐失传。
比如,中国年轻人更喜欢追求西方的时尚和流行文化,而忽略了自己的传统文化。
这种文化的流失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传承都带来了不利影响。
反方观点,不应该废除全球化文化。
全球化文化的发展为世界带来了许多好处,包括文化交流、文化融合、文化创新等。
首先,全球化文化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使得世界各国的文化更加多元化和丰富。
其次,全球化也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往往会激发出更多的创意和想法。
最后,全球化也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名人名句,著名社会学家罗兰·罗伯特·罗伯特·罗伯特曾说过,“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潮流。
”这句话表达了全球化的必然性和不可避免性。
经典案例,以日本为例,日本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并存的国家,通过全球化文化的发展,成功地将自己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了许多世界知名的文化产品和品牌,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综上所述,全球化文化既有利也有弊,我们应该在全球化的发展中寻求平衡,保护好自己的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积极地参与到全球化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中去。
美国文化殖民对全球文化的影响

美国文化殖民对全球文化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美国文化越来越成为全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文化的全球化除了带来了文化多样性外,也带来了一定的争议。
有人认为美国文化的全球化是一种文化殖民,对其他国家的文化造成了深刻的影响,甚至影响到了这些国家本身文化的方向发展。
本文将探索美国文化在全球化时代的作用,以及其对全球文化的影响。
一、美国文化的全球化美国文化的全球化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开始的。
在美国崛起为世界超级大国的过程中,美国文化逐渐深入到全球各地,成为了全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美国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美国文化的全球化带来了文化多样性,人们可以接触到不同的文化、思想和艺术形式。
同时,美国文化的全球化也带来了一些争议。
二、美国文化的殖民影响美国文化的全球化对其他国家的文化带来了影响,这种影响的本质有时被称为文化殖民主义。
文化殖民主义指的是一个国家、地区或文化对另一个国家或文化强加自己的文化价值观、艺术、思想等方面的控制和影响。
在美国文化的全球化中,美国的文化传媒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力。
美国的音乐、电影、电视节目等文化产品在全球市场具有重要的地位。
这些文化产品不仅在形式上影响世界观,而且在价值观上也对全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由于美国文化传播的强势性,容易淹没他国的文化,使其文化产生扭曲现象。
三、美国文化对全球文化的影响美国文化的全球化不仅给其他国家带来了文化殖民的压力,同时也对全球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美国的文化也是全球文化的一部分,它已不仅仅是美国社会内部的文化。
美国的电影、音乐和时尚等已经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流行文化的元素已经渗透到了全球各个文化领域。
美国的文化也改变了许多其他国家的文化形态,美国流行文化的元素现在已成为全球流行文化的象征。
四、美国文化对全球青少年的影响在全球范围内,美国的文化逐渐成为青少年的主要文化。
美国的青少年文化如同一面镜子,反映了这个时代的思维和文化特征,深受全球青少年的喜爱。
论文化全球化

论⽂化全球化当前,在学术界普遍关注全球化的同时,对“全球化”尤其是“⽂化全球化”的看法产⽣了较⼤的分歧:⼀种观点认为不存在“⽂化全球化”,“⽂化全球化”是对“全球化”概念的泛⽤;⼀种认为,“⽂化全球化”就是“⽂化趋同化趋势”,或者说是⽂化的同质化;另⼀种认为,“⽂化全球化”意味着“⽂化的殖民化”;还有⼀种认为,“⽂化全球化”正在消融着“民族⽂化”。
我认为,对“⽂化全球化”看法的分歧,关键在于如何揭⽰⽂化全球化的价值以及⽂化全球化与民族⽂化发展的关系问题。
本⽂试图突破概念演绎、简单逻辑分析与判断的研究思路与⽅法,以对“⽂化全球化”价值意蕴的分析为基础,进⽽对“⽂化全球化与民族⽂化”作出科学合理的阐释。
⼀、全球化与⽂化全球化⽂化全球化是全球化的⼀个重要⽅⾯。
所以,对⽂化全球化的研究必须置于当今全球化的现实框架、现实背景之中。
为此,我们⼜不得不对颇具分歧的全球化现象作出如下阐释:第⼀,全球化并不是⼀种新现象,可以追溯到15世纪美洲新⼤陆的发现。
1492年哥伦布远航美洲,把东半球和西半球联在⼀起,使⼈类第⼀次知道彼此之间确实同住在⼀个不可分割的地球上,它揭开了⼈类社会全球交往的序幕。
然⽽,那时候的交往,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是各民族的各⽅⾯的相互作⽤和相互依赖。
所以,我们可以把前500年的历史简要概括为“国际化时代”。
只是到了今天,即500年以后,随着全球政治、经济、⽂化、科技的协同发展,全球才呈现出了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局⾯,其作⽤范围之⼴、影响强度之深都是任何⼀个时代所⽆法⽐拟的。
可以说,21世纪是全球世纪,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兴起,将在⼈类社会的⼀切领域、⼀切⽅⾯形成⼀场席卷世界性的风暴。
这正如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在1992年联合国⽇致词时所说:“第⼀个真正的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了”。
第⼆,当代世界形成全球化的根本原因是新科学技术⾰命为⼈类提供了新型⽣产⼒,即提供了⾃动化、信息化、电⼦化、智能化的⽣产⼒及⾼技术⽣产⼒,提供了⾼速、⾼效、⼤容量的交通运输和信息通讯⼯具。
是否应该废除全球化文化的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废除全球化文化的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废除全球化文化。
全球化文化的废除是必要的。
首先,全球化文化的推广导致了文化同质化,使得世界各地的文化逐渐失去了独特性。
例如,全球范围内的连锁餐厅和服装品牌的泛滥,使得人们在任何一个国家都能享受到相似的饮食和服饰,这严重削弱了各国文化的独特性。
正如美国作家埃里克·霍夫费尔德所说,“全球化文化正在使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相似,而不是不同。
”。
其次,全球化文化的推广也带来了文化冲突和文化侵略的问题。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西方文化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而传统的非西方文化则面临着被边缘化的风险。
这不仅导致了文化自信的丧失,也加剧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正如印度作家阿米塔夫·甘地所指出的,“全球化并不是文化的交流,而是文化的入侵。
”。
反方观点,不应该废除全球化文化。
全球化文化的废除是不明智的。
首先,全球化文化的推广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
通过全球化,人们可以更加容易地接触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这有助于促进文化的融合和共享。
正如英国学者安东尼·吉登斯所说,“全球化使得文化具有了更大的传播和影响力,这有助于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
”。
其次,全球化文化的推广也有助于提升世界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全球化使得不同国家和地区可以更加便利地进行文化产品的交流和贸易,这有助于促进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
例如,好莱坞电影在全球范围内的成功,就为美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正如国际关系学者约瑟夫·奈所指出的,“全球化文化的推广有助于促进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
”。
综上所述,尽管全球化文化也存在一些问题,但废除全球化文化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相反,应该通过加强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促进文化交流的方式,来实现全球化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化全球化”作为一种新殖民主义
——詹明信对当代资本主义文化的批判
吴歧范,苏州高博软件学院基础部
[摘要] 詹明信提出当前资本主义文化处于后现代时期,后现代是大众文化主导的时期。
而后现代化与全球化是一回事,文化全球化实质是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扩张,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策略。
全球工人阶级对抗新殖民主义的有效的武器只有马克思主义这个“乌托邦形式”。
[关键词] 后现代大众文化全球化新殖民主义
詹明信是当代美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家,他提出后现代主义是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大众文化是后现代的主导文化,大众文化充当新文化殖民主义的工具。
詹明信揭示了全球化的新殖民主义本质,他期望凭借马克思主义这个“乌托邦形式”来实现无产阶级的认知构图,通过文化革命最终实现政治革命。
本文试就此展开分析。
一、后现代就是资本主义文化全球化的时代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1)詹明信认为,不能就文化论文化,必须深入到文化背后揭示其变化发展的经济社会根源:“要彻底了解资本主义文化,就得超越时间,回头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这种生产方式带来的文化。
”(2)他认为,随着资本主义进入晚期资本主义阶段,它的文化发展也相应地进入第三阶段,“帝国主义的掠夺中幸留下来一些区域,现在被晚期资本主义殖民地化、资本化了,这两个领域就是自然和无意识。
”3)资本征服了一切领域,宣告了一个新的文化时代的到来,“在后现代主义中,由于广告,由于形象文化、无意识以及美学领域完全渗透了资本和资本逻辑,商品化的形式在文化、艺术、无意识等等领域无所不在,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处在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后现代主义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到一个更高更纯粹的阶段。
詹明信认为后现代是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时代:“因为在很多方面,对全球化的描述与对后现代化的描述相呼应。
后现代化理论比全球化理论早几年出现。
我们确实有理由认为这两个现象根本上是完全相同的一回事。
我们现在称之为全球化的经济组织形式,其上层建筑中的文化层面就是后现代化。
”(4)现在到处都可看到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文化的全球扩张。
“美国真正的武器是好莱坞的电影业、麦迪逊大街的形象设计厂、马特尔公司和可口可乐
公司的生产线,美国制作和美国风格的影片、服装和侮辱性的广告成了从布琼布拉一直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全球标准。
”詹明信认为美国大众文化的侵入造成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生活方式、语言的变化。
“打破这种传统文化体系是非常容易的……这些架构一旦破坏,就永远不会再创造……有些第三世界国家仍然处于那种架构得以保留的环境当中。
美国文化帝国主义的暴力和好莱坞影视的渗透就在于帝国主义对这些传统的破坏上。
”(5)美国大众文化造成了第三世界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它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当地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使人们相信美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是最好的。
“这些文化形式似乎正被美国的大众文化模式——电视演出,服装,音乐,电影,等等——逐出并取而代之,对我们许多人而言,这是界定全球化的真正核心:世界文化的标准化;美国的电视,美国的音乐,好莱坞电影,正在取代世界上其它一切东西。
”(6)
后现代大众文化是资本盈利的工具,娱乐制造业是现代利润丰厚的行业。
由于处于产业结构的高端,拿它的娱乐产品同其他国家的低层次的物质产品相交换,这是一种不平等的贸易结构,詹明信说美国“资本的瞬间转移可汲干一国国民劳动力多年生产积累的价值。
”娱乐业已经成为“美国庞大的、最盈利的出口品之一,与食品和武器等同。
”(7)
二、全球化体现为一种新文化殖民主义
詹明信认为美国大众文化在全球的扩张不光是为了赚取丰厚的外汇,更根本的目的是借文化产品推行其价值观。
“美国的文化声望并不包括我们与欧洲相联系的那些高雅文化或哲学的成就,实际上主要是一些大众文化的成就,包含着不同类型的危险和帝国主义。
”(8)詹明信在《全球化和文化》中指出,资本的本性必然使大众文化这种商品溢出一国,向他国扩张,这是资本主义第三个统治阶段的特征。
(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主要是以政治殖民主义和经济殖民主义来统治非西方国家,而晚期资本主义时期主要以文化殖民主义统治非西方国家。
)自二战以来,美国通过各种条约和一揽子的援助计划将代表美国文化的电影等输出其他国家,他说:“美国这种试图摧毁所谓‘文化保护主义’的系统努力,只是一种更普遍的,日益全球化的兼并战略的组成部分。
”(9)美国通过其大众文化产品在全球的销售,既可获得丰厚的外汇,又可宣传其价值观念于无形。
这种新殖民主义比战争侵略和遏制策略更加冠冕堂皇和更具荫蔽性。
正如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所说,“我们同东方交往越多,我们就能使它受西方典范力量更大的冲击……这些种子有朝一日定会结成和平演变的花蕾。
”(10)美国要利用“含有推行美国世纪思想的意图”的美国之音广播“力图把别国人民政府不愿告诉他们的本国的情
况告诉他们。
“我们还必须保证全世界能广泛听取美国对世界问题的立场和美国的思想和价值观念。
”(11)
三、余论
詹明信揭示了资本主义文化全球化的的新殖民主义本质和霸权本质。
身处资本主义最发达的美国,詹明信对资本主义一直持猛烈的批判态度,他批判资本主义发展到后工业阶段,其腐朽与罪恶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在此我必须事提醒大家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眼前这个既源于美国又已经扩散到世界各地的后现代文化现象,乃是另一股处于文化以外的新潮流在文化领域里的内向表现。
这股全球性的发展倾向,直接因美国的军事与经济力量的不断扩张而形成,它导致一种霸权的成立,笼罩着世界上的所有文化。
从这样的观点看,在文化的背后,尽是血腥、杀戮和死亡:一个弱肉强食的恐怖世界。
”(12)
詹明信诉诸一种可贵的文化政治构想来反对资本主义,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看不到无产阶级革命希望的年代,詹明信寄希望于大众文化具有的民本性、革命性及传播的广泛性,来实现无产阶级的认知构图,形成全球性劳工组织,作为工人联合与斗争的工具,通过文化政治、文化革命来最终实现政治革命。
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乌托邦理想”,在“人类生活业已被急剧地压缩为理性、技术和市场这类事物”的时代,“重新伸张改变这个世界的乌托邦要求就越发变得刻不容缓了。
”(13)詹明信认为乌托邦理想对人类是必不可少的,“……但我仍爱乌托邦这个字眼。
”因为“理想总是非常重要的”,,目之所及,我还看不到其他的能够替代马克思主义的乌托邦形式。
”(14)乌托邦的意义并不在于现实层面的实际操作,而在于一种超越的激情,一种拒绝和抗争的姿态,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詹明信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化政治批判唤起工人阶级的觉悟,进而引发他们反抗的行动:“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评论家,不能像芸芸众生那样庸庸碌碌地过日子,而是有责任把严酷的现实揭示出来告知于人,引导他们去追求更加完美的社会形态。
”(15)身处霸权的位置(美国)却反对霸权,詹明信是真诚和勇敢的,他说:“美国是当代资本主义最发达,但也是最凶残的形式。
”(16)“美国不断生产出来的娱乐业和文化在当今世界占支配地位。
我不知道作为美国人我们对此应该做些什么。
”在资本主义文化看不到出路的情况下,他对第三世界国家的社会主义文化却寄予厚望,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能创造良好的大众文化,这些都是非常可贵的。
[注释]: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页。
(2(((3)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P11,P145。
(4)弗雷德里克·詹明信,《全球化的文化》,三好将夫编,马丁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5)(6)Jameson:“Notes on Globalization as a philosophical Issue”,in The Cultures of Globalization (8)王逢振:《詹姆逊文集—文化研究和政治意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P415。
(7)(9)詹明信:“论全球化和文化”,南方文坛,2002年第二期
(10)(11)理查德·尼克松:《1999不战而胜》谭朝洁等译, P 179,P115。
(12)(13)(14)(15)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张旭东译,三联出版社,1997年,P430,P34,P32,P24。
作者简介::吴歧范,哲学硕士,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
主要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