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折手术治1心得
跟骨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体会_李众

跟骨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体会李 众,周世泰,杜文延,吕少春(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黑龙江佳木斯154003)关键词:跟骨骨折;手术;内固定中图分类号:R 683.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104(2011)04-0048-02 跟骨骨折是最常见的跗骨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2%[1],多因从高处跌下所致。
跟骨骨折在治疗方法上一直存在争议,非手术治疗或是手术治疗仍为当今骨科医生所关注的问题。
本文自2007~2010年间共收治的15例患者,都采取了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方法,结果较理想。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5例,男11例,女4例,年龄21~56岁,平均36岁。
受伤机制:均为高处坠落伤致跟骨闭合骨折。
按照S a n d e r s 的分类方法,将跟骨骨折分型,其中I I 型4例、I I I 型8例、I V 型3例。
1.2 手术治疗麻醉:硬腰联合麻醉。
手术方法:要求患者取俯卧位,下肢绑好止血带,在其控制下进行手术。
作足跟部外侧“L ”形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脂肪层、肌肉层,直到骨面,紧贴着跟骨面行骨膜下剥离。
然后用4~6枚克氏针分别钻入腓骨,距骨颈,骰骨,用钳子向上弯曲克氏针使其起到牵引腓骨肌腱及皮肤的作用。
用剥离器撬开向外膨出的跟骨外侧面,同时调整足部角度,使其达到能够看清跟骨后关节面的骨折情况及严重程度,接下来把剥离器插入到塌陷的骨折块下方,以完好的骨块为支点往上撬,同时用一把血管钳或者组织钳插到跟腱与跟骨止点处并向着相反的方向拉动,也可以用肌钩拉动。
恢复其后关节面与距下关节的G l a s s a n n e 角和B o h l e r 角,然后将外侧的即将脱落或还在原位骨片向内挤压争取恢复其原有宽度。
另外,对于个别骨折存在着粉碎,塌陷,严重难以复位的现象,可选择用自体髂骨或者人工骨植骨[2],以维持良好的后关节面解剖结构。
用剪骨钳和钳子将钢板按着跟骨的结构进行塑性并固定于跟骨关节面上。
跟骨骨折的治疗体会及疗效观察

跟骨骨折的治疗体会及疗效观察关键词跟骨骨折;疗效;跟骨重建锁定钢板跟骨骨折是足踝部最常见的损伤,占跗骨骨折的60%~65%[1],所以跟骨骨折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跟骨骨折的治疗方法主要为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及早期的距跟关节融合术,随着临床经验及手术技术的提高,切开复位内固定技术在临床上已经广泛应用,本科手术采用跟骨重建锁定钢板治疗了45例跟骨关节内骨折,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组45例跟骨骨折患者均选自本院2011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患者,其中男34例41足,女11例16足;年龄19~55岁,双侧12例;皆为闭合性骨折;受伤原因均为高处坠落;受伤至手术时间3~16 d,平均时间7 d;手术后随访时间1~4年;Sander分型:男Ⅱ型32足、Ⅲ型7足、Ⅳ型2足;女Ⅱ型9足、Ⅲ型5足、Ⅳ型2足;Ⅱ型跟骨骨折采用跟骨骨折闭合撬拨复位穿针或钢板内固定术,Ⅲ型和Ⅳ型均采用外侧扩“L”切口入路行钢板内固定,本组病例未予Ⅰ期行距下关节融合术。
1例患者于撬拨术5个月行跟骨矫形距下关节融合术。
术后到完全负重时间1~9个月,无皮瓣坏死病例,经换药和使用抗生素等积极治疗,伤口愈合。
1. 2 影像学检查及骨折分型全部病例术前均行跟骨侧位、轴位X线片检查,并行冠状面和水平面CT扫描,作为分型标准。
所有患者均做Sanders分型:Ⅰ型:所有无移位的骨折;Ⅱ型:劈裂后距下关节的部分发生骨折(2个骨折块);Ⅲ型:较复杂的骨折(有2条骨折线将跟骨分3块);Ⅳ型:为严重粉碎性骨折,跟骨骨折块通常为4块以上。
1. 3 手术方法采用跟骨“L”形外侧切口,待足部皮肤出现“皱纹征”,一般伤后7~10 d行手术;用手术刀紧贴跟骨外侧壁骨膜下锐性分离。
切口垂直部分和跟腱平行并位于腓肠神经后方。
切口转向前方,沿足背皮肤和足底皮肤线向前,平行于跟骨跖面,向远侧延伸越过跟骰关节。
在皮瓣的顶端,沿切口线直接切到骨面,保留一全厚皮瓣,用3枚直径2.0 mm的克氏针从皮瓣下分别钻入外踝、距骨颈外侧壁及骰骨,并向上折彎针尾,使切口皮瓣“不接触”牵开,这样可以较好地维持距下关节的显露。
跟骨粉碎性骨折治疗心得

跟骨粉碎性骨折治疗心得跟骨关节内粉碎性骨折术后皮肤坏死并发症发生率为8%~20%,常导致钢板外露,甚至继发骨髓炎而致手术失败。
目前临床上常用半量甘露醇进行脱水治疗,但大剂量甘露醇易造成不可逆的肾功能损害。
a组患者采用消肿方内服,消肿方参考广州中医药大学李钊、何才勇等[4-5]报道配制(成分:当归、黄芪、牛膝、丹参、泽泻、茯苓、猪苓、川芎等)。
每日8~10g,自入院起连续服用,服用至术后1周。
b组患者采用20~30min内滴完20%甘露醇注射液(福州海王福药,规格125ml∶50g)125ml,根据病情,每日1次或2次,连续使用7d或足踝消肿停止使用。
1.4手术方法于足踝肿胀控制后再进行手术,采用外侧“l”形切口[6],注意保护腓肠神经及腓侧肌腱,显露骨折后,向下牵引跟骨结节。
由跟骨结节后上方向塌陷翻转的跟骨后关节面钻入4.5mm克氏针,达软骨面下0.3~0.5cm,向后下方搬动克氏针尾部,适当内翻,撬拨复位向前塌陷翻转的跟骨后关节面,恢复结节角。
跟骨内外两侧横向挤压,恢复跟骨宽度,纠正跟骨的内外翻畸形,恢复bhler角和gianc角的正常角度,用数枚克氏针临时固定已复位的诸个骨折块。
因骨折块压缩造成骨质部分缺损,可行自体髂骨移植。
或于缺损区域填充人工骨,复位满意后,根据骨折类型、粉碎程度及距下关节损伤情况,选择合适的跟骨钢板,固定跟骨内、外侧壁骨折块,结节部骨折块及后关节面骨折块,确切固定后拔除临时固定之克氏针。
c型臂透视骨折复位及固定良好后,关闭切口,放置引流管一根,接负压引流,棉垫包扎。
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3~5d,脚抬高3d,术后24h开始脚趾活动,48h开始踝活动,并拔除引流物。
1.5观察项目及疗效评估标准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即开始接受治疗,两组术后均给予同等物理方法治疗(抬高患肢、制动等)。
于术后7d观察结果,同一病例由同一位医师观察、测量并记录,其中肿胀程度参照健侧肢体。
肿胀评估标准[5]:按照临床观察标准分为4度。
手术治疗跟骨骨折的护理体会

手术治疗跟骨骨折的护理体会目的:促进跟骨骨折的早期康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方法:对患者进行个性化的术前心理护理,控制肿胀发展、止痛,术后预防并发症发生及指导进行功能训练。
结果:优13例,良16例,可2例,优良率94%。
1例伤口裂开经充分引流换药伤口愈合,1例伤口感染病例6周后去除内固定物伤口愈合。
结论:开放复位+钛板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充分恢复了Bohler’s角、距下关节面的平整,恢复了相关动力装置的正常张力,解除了位移骨折块对软组织的不良刺激,明显提高了此种损伤的疗效,显著降低病残率。
细致、有步骤的术前及术后护理是非常重要和必不可少的。
[Abstract] Objective: To improve the early rehabilitation of calcaneal fractures and decreas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Methods: Characteric psychology nursing according to each patient given preoperation.Controlled the swell and acesodyne.Prevented complications and directed function exercise postoperation. Results: Wound infection occurred in 1case and healed after the fixtor removed. Acording to Kerr’s evaluated standard: excellent 13 cases, good 16 cases, fair 2 cases, the excellent and good results were obtained in 93%. Conclusion: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tion by titanium plate corrected the Bohler’s angel, the smooth of subtalar articular surfance obtain,the normal tension of dynamical apparatus recover, eliminated the stimination to soft tissue of displaced frcture. Sugery effects improved obviously. The rate of complications decreased too. The carefully nursing perioperation was important and necessery.[Key words] Calcaneal fractures;Operation;Nursing跟骨骨折常为高能量损伤所致,占全身骨折的2%[1],虽然近年来统计显示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较非手术方法具有更好的疗效,但伴有较高发生率的伤口感染、裂开、距下关节活动障碍、创伤性关节炎、跟垫问题[2-3]等并发症。
探讨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体会

探讨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体会发表时间:2016-01-26T14:31:27.460Z 来源:《卫生部公告》2015年9期作者:刘家林[导读] 南京市雨花医院跟骨骨折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并注重手术时机和术后处理可取得满意疗效。
(南京市雨花医院江苏南京 210000)摘要:目的:探讨跟骨骨折切开复位跟骨钢板内固定的手术方法与疗效。
方法:对38 例跟骨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其中按Sanders 分型Ⅱ型2例,Ⅲ型13 例,Ⅳ型23 例,开放骨折5 例,男性病人21 例,女性病人17 例,术后通过Maryland 评分评价手术疗效。
结果:38 例患者中37 例均骨折愈合,1例患者术后出现跟骨塌陷骨折移位行二次手术,1 例出现皮瓣坏死行二期皮瓣转以后骨折愈合。
根据Maryland 足部评分系统:优90-100 分,良75-89 分,可50-74分,差低于50 分,38 例患者中优24 例,良9 例,可3 例,差2例,优良率86.8%,效果满意。
结论:跟骨骨折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并注重手术时机和术后处理可取得满意疗效。
关键词:跟骨骨折;手术治疗;体会跟骨骨折是足部的常见损伤,青壮年多发,是一种最常见的跗骨骨折,占跗骨骨折的60%,跟骨及周围结构解剖复杂,局部软组织覆盖质量差,所以治疗困难,预后差。
其损伤机制大多是由距骨在跟骨上的直接垂直暴力造成的,少部分由扭转力造成。
最常见的原因是坠落伤,高能量的损伤常导致粉碎骨折或关节内骨折。
跟骨骨折的治疗分为石膏外固定,撬拨复位,间接复位和切开复位内固定等。
其具体的治疗方式的选择除了取决于患者一般状况及局部的软组织条件外,更多的取决于跟骨骨折的分型。
一、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我院对2007 年5 月—2014 年5 月收治的跟骨骨折中的38例行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其中按Sanders 分型Ⅱ型2 例,Ⅲ型13例,Ⅳ型23 例,开放骨折5 例,男性病人21 例,女性病人17 例,取得较好的效果。
手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体会

2 结果 本 组 3 6 例 4 5 足 均 获 随 访 。随 访 时 间
8~32个月,平均16.7个月。按Manyland 足部评分系统(Manyland foot score)评 价术后功能[2]:优(90~100分),良(75~89 分),可(50~74分),差(50分以下)。本组36 例,45足疗效如表1。
手术治疗的术后先发症主要是伤口 感染,血肿,伤口裂开及皮瓣的坏死。这些 并发症可能有严重的后果。故术前认真仔 细地评估足的软组织的损伤情况是必要 的 。目 前 多 数 学 者 认 为 手 术 宜 在 伤 后 的 1~2周后进行。本组手术时机为4~21d, 平均8d。我们常规术前患肢大棉垫加压包 扎,支具或石膏托外固定,辅以抬高患肢, 并予脱水剂、消肿药物(β-七叶皂甙钠) 等消肿治疗。待局部皮肤张力消退,皮肤 皱褶出现后方予手术。本组出现的2足伤 口部分裂开,2足为伤后<6d手术,可能与 肿胀尚未消退有关。 3.3 治疗的技巧
跟骨的骨折,常应其复杂而多样的变 化使其治疗存在较大的争议。Pozo等认 为早期负重可以使足踝的软组织得以相 适应。而粉碎的关节面可以在负重下重新 塑模,相互适应。故建议保守治疗和功能 疗法。但目前大多数学者已达成手术治疗 的疗效要好于非手术治疗的共识。本组手 术治疗优良率Ⅱ型100%,Ⅲ型88%,Ⅳ型 70%。由此,我们认为手术治疗跟骨关节内 骨折是必要的。 3.2 治疗的时机
此次调查增加饭后运动时间,是否有
意识运动项目,51.5%的孕妇饭后运动不 超过半小时,与受教育程度成正相关。流 行病资料认为,体力锻炼是妊娠期糖尿病,特 别是肥胖妇女的有效初级预防措施[4]。新版 《中国居民膳食宝塔》增加饭后运动的要 求,适当的运动对孕妇有益。Jun Zhang 和Savitz的调查报告指出,与欧美国家相 比,亚洲孕妇参加锻炼的比例最低,且锻 炼强度最小,其参与率和锻炼方式与受教 育程度成正相关[3]。美国妇产学院(ACOG) 委员会认为,在没有禁忌证的情况下,应 鼓励孕妇参加规律的,中等强度的体力锻 炼,有利于孕妇身体及妊娠结局的改变[4]。熊 艳研究认为,餐后90min进行运动,建议每 日不少于30min,每周不少于5d,降糖效果 最好[5]。
跟骨骨折38例手术治疗体会

跟骨骨折38例手术治疗体会摘要目的探讨跟骨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方式以及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38足)采用跟骨钢板治疗的跟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观察疗效。
结果38例(38足)患者手术顺利,术后均获得4~24个月随访,根据Maryland 足部评分标准评价:优23足,良10足,可5足,优良率86.8%。
结论临床医师应熟悉跟骨解剖结构特点,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加强围术期处理,防止并发症,术中力争解剖复位,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可达到满意的疗效。
对于波及距下关节的移位跟骨骨折,积极的手术治疗可以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有利于患者关节功能恢复。
关键词跟骨骨折;手术治疗;体会跟骨骨折作为临床最为常见骨折之一,以青少年常见,根据统计其大约占全身骨折的2%[1],由于跟骨局部软组织覆盖少,同时周围解剖结构复杂,所以治疗比较困难,治疗不当患者后遗症多,预后较差,会导致严重的功能残疾[2]。
本院2010年1月~2014年2月采用跟骨钢板治疗38例跟骨骨折患者,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的38例(38足)跟骨骨折患者,其中男27例,女11例,年龄22~61岁,平均年龄(39.5±8.2)岁;38例患者均为单侧骨折;患者致伤原因:车祸伤15例,高处坠落伤16例,其他原因外伤7例;根据Sanders跟骨骨折分型[3]:Ⅱ型16足,Ⅲ型l4足,Ⅳ型8足;合并四肢长干骨骨折3例,胸腰椎骨折4例,骨盆骨折6例。
1. 2 治疗方法术前准备:38例患者均行CT扫描,常规进行侧位、跟骨轴位X线拍片,精确测量患足的跟骨长度、宽度和高度以及Bohler氏角[4]。
手术时机选择患者伤后5~10 d,平均伤后7 d,局部水泡结痂脱落,出现皮纹。
患者大腿上止血带,取侧卧位或者俯卧位,采取患侧外侧L型切口,其中横行切口位于跖侧与足背皮肤交界,向远侧延长至第五跖骨基底部,纵行切口则位于跟腱和腓骨中间,全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直至骨膜,锐性游离骨膜,注意勿使皮肤皮下分离,掀起跟腓韧带,将腓骨长短肌腱连同腱鞘同时掀起,应用2枚克氏针打入距骨进行辅助显露,以Schanz针或斯氏针打入跟骨结节,撬起外侧壁骨片,半顶起关节面外侧,清晰显露塌陷的后关节面,在直视下进行复位[5],恢复Gissanes角以及Bohler角,然后恢复跟骨高度,应用克氏针进行临时固定,C臂透视位置满意后,选择适宜大小钢板贴附于跟骨外侧壁螺钉固定,前方螺钉固定于跟骨外侧到对侧载距突下骨皮质上,以保证固定确实可靠,对于骨质缺损明显、空腔较大的患者的必须植骨,关闭切口。
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体会

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体会作者:李红良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第35期【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
方法对本院自2008年5月~2010年5月收治的55例跟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闭合复位、解剖复位后,根据患者Essex-Lopresti分型结果分别给予患者非负重石膏管型固定、跟骨解剖接骨板内固定或距下关节I期融合,观察患者康复情况及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成功进行,对患者进行为期0.5~3年随访,平均(1.3±0.6)年,采用Maryland Foot Scorc系统对患者术后功能进行评价,优24例,良22例,可8例,差1例,优良率为83.6%,患者术后出现5例并发症。
结论手术是治疗跟骨骨折的有效手段,选择合适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配合术后合理康复训练,有助于促进患者足功能恢复。
【关键词】跟骨骨折;闭合复位;解剖复位;骨折内固定术跟骨骨折是临床常见的跗骨骨折,随着近年来经济建设、交通事业的发展,跟骨骨折患者明显增加,临床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治疗可分为非手术治疗及手术治疗,目前常见跟骨骨折手术方式主要有关节融合术、加压螺丝钉内固定等四种手术方法,针对患者病情选择手术,并辅助早期功能训练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作者对漯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5例跟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院自2008年5月~2010年5月收治的55例跟骨骨折患者,男28例,女27例,年龄25~68岁,平均年龄(40.32±3.12)岁,单侧31例,双侧24例,受伤原因:车祸伤27例,高处坠落伤18例,其他伤10例。
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轴位、跟骨侧位X线、冠状位CT扫描检查。
其中8例患者为开放性骨折,其余47例均为闭合性骨折。
根据SandersCT 对患者骨折进行分型:Ⅱ型35例,Ⅲ型16例,Ⅳ型4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跟骨是最常见的跗骨骨折,占全身骨折的2%,约75%的跟骨骨折为关节内骨折,对于跟骨骨折的治疗有很多方面存在学术上是争论。
对跟骨骨折要选择合适的手术时间、治疗方法、手术方式和术后处理。
为了帮助提高对跟骨骨折治疗和手术的认识,对跟骨的功能解剖和力学特性作一简要的复习。
跟骨的大体解剖是在复杂的皮质骨和松质骨支持结构上面具有四个小关节为特点。
这独特的解剖使距下关节和跗横关节能够进行高度的偶合和精确的连动活动。
足负重近50%通过跟骨。
骨间韧带坚固地将距骨连接固定到跟骨上。
内侧距跟韧带发育的很好和非常坚强。
而外侧跟距韧带较薄和较弱。
在跟骨内部骨小梁结构的差异很大,骨小梁的骨密度可有40倍的差异。
骨小梁密度最高的部位在后关节面处。
皮质骨最厚的部位在跟骨内侧载距突的部位。
在后关节下用3.5 mm的螺钉作拔除负载试验能够达到接近200kg。
这些数据接近在胫骨皮质骨研发生的强度。
一、手术时机:跟骨骨折后选用手术时机很重要。
各种手术时机各有其优缺点。
1.急诊手术张力性水泡出现前)Fermandez和Koella优点:骨折界线清楚、复位准确性较高和住院时间短。
缺点:手术出血较多、皮肤准备较差,易发生创口感染。
注意点:伤后要尽早的手术,最好在严重的肿胀或张力性水泡出现之前手术,可以减少术后的肿胀、愈合困难和创口感染等创口并发症。
这种时机的选择最好适用于跟骨严重的粉碎性骨折;骨折后就诊较早的病人。
2. 伤后3—7天:优点: 具有急诊手术和急诊延迟手术时间的优点缺点: 少于急诊手术和急诊延迟手术时间的缺点。
注意点:要想办法加快肿胀的消退和保持跟骨短缩后的皮肤张力3. 急诊延迟:伤后1—2周优点:局部的手术界线清楚、出血少、感染机会小缺点:由于跟骨骨折发生跟骨短缩和高度的降低,在待手术期中可以发生跟部的皮肤约定程度的挛缩,以致骨折复位后造成相对的皮肤缺损,创口皮肤缝合较为困难和易发生创口愈合困难,甚至发生创口裂开和感染。
注意点:要保持跟骨短缩后的外侧皮肤张力。
4. 晚期手术:二、不同手术入路的切开复位内固定(一)改良延长的跟骨外侧“L”型切口(Gould,1984):这一切口可以将腓长肌腱炎、皮瓣血供阻断和腓肠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降低到最低程度。
1,适应证:A·伤后2一3周的陈旧性骨折。
B·载距突或粗隆骨折块的广泛粉碎。
C·舌型骨折块或关节压缩型骨折块位,在距骨下面向外脱出,位于距骨的外侧。
D·跟骰关节的移位骨折。
E·关节压缩性骨折从内侧切口不能完成复位的任何骨折。
F·尤其适应于“Blow out fractures”(5个骨折块/3个关节)和距下关节粉碎性骨折。
G·外侧柱的骨折。
2,体位:对单侧跟骨骨折的病人可有采用侧卧位,或者仰卧位患侧臀部垫高。
对双侧跟骨骨折的病人可以采用平卧位或俯卧位。
一般来说如没有其它合并伤采用俯卧位为妥。
对伴有其它并发症如胸腹部脏器损伤、骨盆骨折或脊柱骨折情况,不宜采用俯卧位而应该采用仰卧位,术中作复位固定的一侧,须交替垫高臀部并内旋髋关节使手术侧的跟骨外侧能够朝上便于手术。
3,切口显露止血带控制下手术,便于术中对骨折部位能够得到良好的显露。
切口的纵向部分起始于外踝上5cm,位跟腱的前缘或腓骨后缘与跟腱后缘连线的中点。
切口向下至足背皮肤与足底皮肤相交处水平向前至第五趾骨基底近侧lcm。
在切口的纵向部分,腓肠皮神经在腓骨长肌腱的后缘,距外踝后侧约1-1.5cm行走,腓骨肌腱分隔外踝与腓腓肠皮神经而居于中间。
在外踝尖与第五趾骨基底的连线上,切口远侧与之相交处往往为腓肠皮神经的走行点。
为此,在该切口的近侧和远侧显露时,要钝性分离、显露和避免损伤腓肠皮神经,如果不慎切断可能是疼痛性神经瘤的一个原因。
腓肠皮神经显露和保护好后,用电刀紧贴跟骨外侧壁和在腓长肌腱鞘深面将整块皮肤等软组织向上切剥,在切口的远端腓骨长短肌腱的腱鞘消失而可见腓骨短肌腱止于第五趾骨基底、腓骨长肌腱转向足底,要避免损伤或切断该肌腱。
在跟骨的外侧壁继续锐性的向上切剥并切断切口上方的腓骨肌下支持带、距跟外侧韧带和跟腓韧带,显露距下后关节面,后关节面的整个后侧和外侧面都可以清楚的显露。
大部分情况已可以满足复位内固定的要求。
一般情况最好不要作更多的显露,以便影响跟骨的血供而造成骨折的愈合困难或跟骨的坏死。
在少数情况需显露跟骨前关节面的时候,可以锐性切断分歧韧带和距跟骨间韧带。
切口的解剖向远直至显露跟骰关节,如跟骰关节无脱位,不要切断跟骰背侧韧带。
用3根2—2.5mm克氏针作切口皮瓣“不接触”牵开技术维持切口的显露。
第一根克氏针当将腓骨肌腱随切口上缘皮瓣等软组织一起向上掀起后横穿腓骨尖端,或纵形穿入腓骨尖端,并将克氏针向上折弯以便维持牵开以上软组织。
第二根克氏针距骨外侧颈部。
第三根克氏针穿入骰骨。
这样可以较好地维持距下关节的显露。
在跟骨骨折复位时,可以应用一个窄的Homan's拉钩或椎板拉钩置于跟骨前突上,以便提高跟骨前部和跟骰关节的显露。
可以用一个深部拉钩放在距下关节的后面,以便改进该部位的显露。
4,复位内固定:探查:外侧切口基本上可以了解距下关节的损伤;跟骨长度、高度和宽度的改变;骨折的类型和Bohler角和Gissane角的变化;载距突骨折块和粗隆骨折块的移位和成角方向;跟骨轴的成角方向;跟骰关节损伤情况等。
确定复位顺序和步骤。
跟骨外侧壁显露后,骨折的病理解剖常直视下可见。
用一个小的骨膜剥离器插入到外侧壁的骨折线内,向外侧撬开外膨的跟骨外侧壁,可以见到后外侧关节骨折块被压入到跟骨体内2c m以上。
以CT扫描作为指导寻找确定骨折平面,用小的骨膜剥离器钝性分离撬开骨折面。
通常,外侧关节面骨折块能够以其后面软组织附着处为支点进行旋转,将其向外侧牵开可以较好的显示内侧骨折的病理解剖。
通过距下关节间隙,将可以看到载距突骨折块(恒定的骨折块)的关节面与距骨内侧下关节面的解剖排列关系。
在此时,可以对跟骨后关节西或前关节面进行复位,这要根据医师的不同习惯以及治疗的需要先后复位。
在对后关节面骨折块复位前,跟骨的后粗隆骨折块必须先间接的复位,重建正常的跟骨高度和跟骨正常的内外翻排列。
然后将外侧关节块复位到内侧恒定的载距突骨折块上。
手术前的C T扫描常可以显示在后关节面2或3个大骨折块间,粗隆骨折块后上面的楔状骨块。
一旦这块楔状骨块复位到正常的位置,后关节面的外侧至内侧的解剖复位不再有障碍。
后侧粗隆骨折块的间接复位有不同的复位方法。
可以用一根带螺纹的史氏钉横行从跟骨粗隆骨折块后下的外侧向内穿入,向后下间接牵拉后粗隆骨折块,内翻重建跟骨内侧壁的高度以及纠正外侧移位。
另外一种方法为用一把大的骨膜剥离器通过骨折面钝性分离插入到跟骨内侧壁,通过杠杆撬拨粗隆骨折块对跟骨内侧壁骨折块进行直接的复位。
我们应用自己设计的跟骨复位钳,经皮钳夹跟骨粗隆骨折块,向后向下牵拉,纠正跟骨的高度和长度,然后根据跟骨轴的内外翻情况,作偏内或偏外的牵拉,纠正跟骨轴的成角畸形。
用以上任何一种方法将粗隆骨折块复位后,后关节面外侧骨折块须解剖复位到内侧、没有移位的骨折块上。
以上的操作均需要非常的精确和很高的技术要求。
生物力学研究证实了,2m m关节面的台阶将引起关节压应力的明显变化。
完全的显露后关节面的外侧和后面有利于正确的复位。
距骨的下关节面可以被用于外侧关节面骨折块的复位的模板。
骨折块复位后应该在用两根克氏针从前和后对复位的骨折块作暂时的固定。
在确切的固定螺钉钻入前,需要再次检查复位情况,用一把小的骨膜剥离器的平端插入到距下关节面上探查是否有台阶或分离。
此外,术中B roden's位透视进一步检查复位情况。
然后根据选用的内固定材料进行固定。
对选用后关节面骨折块、粗隆骨折块、载距突骨折块和跟骨前部连体固定的钢板,可以逐一的钻入所有的螺钉。
对于后关节面骨折块与跟骨体分开固定的钢板,先用两枚皮质骨长螺钉从后关节面下冠状位钻入固定到载距突上,然后置入外侧跟骨钢板并用螺钉加以固定。
从外侧向内侧钻入螺钉时要注意,要非常的小心钻入每一枚螺钉,因为在跟骨内侧,血管神经束和肌腱紧靠于内侧皮质。
跟骨前部的复位。
跟骰关节有损伤,跟骰关节的整个外侧和上面应该加以显露。
关节面复位后,用克氏针作暂时的固定。
然后重建跟骨的外侧壁。
选用适当的小跟骨轮廓钢板置入到跟骨外侧壁并完成螺钉的固定。
完成固定后,要检查距下关节的活动范围,以及在粗隆骨折块、载距突骨折块和跟骨前部三部分之间注意到光滑和一致的均匀活动。
术中作跟骨侧位和轴位的透视检查骨折的复位、钢板的固定和螺钉的长度。
我们体会,要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强调重视以下几方面的恢复。
Gissan角的恢复,关键在于向前倾斜和下沉的后关节面正确复位。
B hler角的恢复,关键在于上移短缩的跟骨粗隆骨折块的复位和下沉的后关键面的向上抬高复位。
距下关节面的解剖学关系恢复,可以在直视下将移位的关节内骨折块正确的复位。
跟骨体轴的短缩恢复,关键在于将跟骨粗隆骨折块向后向下的牵拉复位。
跟骨体增宽的恢复,关键在于抬高后关节面后,将向外膨出的外侧璧向内挤压复位和纠正跟骨轴的外翻成角。
跟骨高度的恢复,关键在于跟骨粗隆骨折块的复位和后关节面的抬高。
距骨倾斜角缩小和消失的纠正,关键是复位和抬高跟骨丘部。
在复位固定骨折的同时,要重视跟距关节和跟骰关节脱位的复位固定。
创口关闭:盐水冲洗创口,洗必泰浸泡创口3分钟,充分止血后创口内注入庆大霉素16单位,缝合腓侧付韧带、皮下、皮肤,在创口两端可酌情置入1—2条皮片引流,创口加压包扎。
缝合皮下时要非常小心,要做到严密的缝合和避免缝上腓肠皮神经。
术后处理: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7—10天。
术后不做外固定。
脚抬高放置3天,术后24小时开始脚趾被动活动;48小时开始趾和踝的主动活动,并逐渐加强;术后48—72小时拔除引流物。
完全负重需术后2—3个月。
5,优点:大部分跟骨骨折的损伤以外侧柱为主,该切口有利于复位和固定。
切口解剖简单、操作容易和显露方便。
6,缺点:切口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内侧柱损伤难以显露和解剖复位。
(二)内侧切口1,适应证:Δ 单纯两个骨折块/单关节骨折,没有距下关节的破裂。
Δ 载距突有移位的骨折。
Δ 内侧柱损伤2,体位:病人仰卧位在向患侧倾斜的手术台上,屈曲膝关节和外展髋关节。
脚背屈至踝关节屈曲90度。
3,手术步骤:手术在可透X线的牵引手术台上进行。
应用高质量的增强照相,X光机的球管放在牵引床的下面,以便手术中进行侧位、切线位、Broden's位观察。
手术在止血带下进行。
由于不同作者采用不同的复位固定方法,以致设计的切口形状也不同。
Johnson采用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垂直切口。
Stephenson采用内踝下后方的斜切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