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阅读对比试题集锦含答案

.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真题一、2003年呼和浩特市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语段,完成24—27题;[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X 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2分)①不以.物喜:介词,因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只,不过25.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项是( B )(2分)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B.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C.念无/与为乐者D.相与步/于中庭26.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微斯人,吾谁与归?译文: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27.[甲]段中抒发作者政治抱负的一句是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
[乙]段末三句抒写作者的心情和感受,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反映了他失意苦闷而自我排遣的心理活动。
(2分)二、2003年XX记承天寺夜游苏轼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X怀民。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2分)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4.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的比较阅读一、比较阅读【甲】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方山子传(节选)苏轼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
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⑥,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
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
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
④宗:尊崇,敬仰。
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
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参考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
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3分)(1)遂.至承天寺(2)相与..步于中庭(3)余告之故.2.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A.过.岐亭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B.适见.焉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D.问余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至此者所以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05《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一)(2021·湖南郴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逐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某①启:仆②四居东坡③,作陂④种稻。
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
昨日一牛病几死,牛医不识其状,而老妻识之,曰:“此牛发豆斑疮⑤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
” 用其言而效。
勿谓仆谪居之后,一向便作村舍翁,老妻犹解接黑牡丹⑥也。
言此发公千里一笑。
苏轼《与章子厚》[注释]①某:指章子厚,苏轼友人,北宋大臣,博学善文,当时在京谋官。
②仆:对自己的谦称。
③东坡:位于湖北黄冈赤壁之西。
④陂(bēi):梯田。
⑤豆斑疮:形如豆斑的疖。
⑥黑牡丹:牛的戏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庭下如积水空明..( )(2)勿谓仆谪.居之后( )2.文中划波浪线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B.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C.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D.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3.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
4.读完[甲][乙]两文,你认为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两文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1.(1)形容水的澄澈(或“澄澈”)(2)贬谪,流放2.B3.(1)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两人)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2)(我)有五十亩田,自己耕田妻子养蚕,姑且以此来生活。
4.苏轼是一个能在逆境中保持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自得与坚守以及旷达乐观的人。
同是在贬官境遇中,甲文中苏轼能与同是贬官的张怀民悠闲漫步,沉醉于美景之中:乙文中苏轼以过着男耕女织的村居生活为乐,甚至把病牛戏称为“黑牡丹”。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2024年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精选《记承天寺夜游》

2024年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精选《记承天寺夜游》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
望亭宇尚在木末①,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②退则死法③,当恁么④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注】①木末:树梢。
②死敌:死于敌手。
③死法:死于军法。
④怎么:如此,这样。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怀民亦未寝.(睡觉)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C.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尝试)D.思欲就.亭止息(到,靠近)2.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B.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C.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D.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
B.【乙】文题目标明“记游”,本可记述游历经过和松风亭的由来及四周的景物。
但苏轼非为叙事,而是明理。
C.【乙】仅记作者生活中的一点感受,不追求情节的完整和事理的严密,出语平淡通俗却意味深长,真实再现作者为人坦诚、天真、达观、有趣的一面。
D.【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场景不同,却情怀共通:乐观、旷达,随遇而安。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①南迁②,相遇于梧、藤③间。
道旁有鬻④汤饼者,共买食之。
觕⑤恶不可食。
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
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⑥’而已。
”(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注释]①黄门公:指苏辙,下文中的“九三郎”也是对苏辙的称谓。
①南迁:贬谪到南方。
①梧、藤:梧州、藤州。
①鬻(yù):卖。
①觕(cū)同“粗”。
①饮湿:指润湿嘴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_)(2)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3)共买食.之(____________)(4)饮酒但.饮湿(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3.请自选一个角度,对下面的句子进行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如果你是苏东坡,在(乙)文的情景中,会对九三郎说些什么?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B.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慕:仰慕。
C.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尊奉,尊崇。
写景文言文【解析版】

写景文言文一、暑假复习。
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9—12题。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1)消散 (2)参与,这里指欣赏 (3)睡觉 (4)只是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4.填空。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和“”。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
(4分)(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的语句中。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1)消散 (2)参与,这里指欣赏 (3)睡觉 (4)只是3.(1)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2)我们一起在庭院中做步。
4.(1)猿鸟乱鸣沉鳞竞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山川;月色(月夜)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二、阅读甲乙两文,完成文后问题。
[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记承天寺夜游》与课外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汇集(6套)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徙知徐州①.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指拜访)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②,吾乃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③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轼庐④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⑤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防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注)①徙知徐州:指苏轼调任徐州任知州。
②涂潦:泥沼雨水。
③畚锸:劳动工具,指箕畚铁锹。
④庐:搭起茅屋。
⑤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45.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相与..步于中庭_____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③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_____④卒.全其城_____46.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47.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48.(甲)文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乙)文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答案】45.共同,一起;只是;这,这里;最终,终于。
46.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47.①(月光下)庭院的地面像积满了水一样清澈透明,水里(好像)还有水藻荇菜交相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而已)。
②富人出城了,百姓都人心躁动不安,我和谁守城呢?48.宦途失意的苦闷;勤于政事,爱护百姓。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的赏析进行对比

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的赏析进行对比摘要:一、引言二、承天寺夜游赏析三、湖心亭看雪赏析四、醉翁亭记赏析五、小石潭记赏析六、四篇文章的共性及独特之处七、结语正文:一、引言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
其中,苏轼的《承天寺夜游》、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以及柳宗元的《小石潭记》都是独具魅力的作品。
本文将对这四篇散文进行对比赏析,分析其风格、意境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二、承天寺夜游赏析《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经历了一场人生风波后写的一篇小品文。
文章通过描绘夜晚承天寺的景象,展现了作者内心世界的宁静与淡泊。
在文中,苏轼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月光下的竹子和柏树,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同时,通过“闲敲棋子落,终夜误双眠”的句子,透露出作者在人生低谷时期的无奈与忧伤。
三、湖心亭看雪赏析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雪后湖心亭的景色。
文章通过对雪景的细腻描绘,表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
在文中,张岱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和拟人手法,使得文章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同时,作者通过描述自己与友人在湖心亭赏雪的情景,展现了人际交往中的真挚情感。
四、醉翁亭记赏析《醉翁亭记》是欧阳修借酒抒怀的代表作。
文章以醉翁亭为背景,通过描绘亭中饮酒论道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在文中,欧阳修通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句子,抒发了自己对名利的淡泊之情。
同时,文章以山水之景衬托出醉翁亭的氛围,使得文章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五、小石潭记赏析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以游记的形式,描绘了作者在小石潭赏鱼的情景。
文章通过对潭水的清澈和鱼儿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生态的热爱。
在文中,柳宗元通过自己在小石潭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自己对官场生活的疲惫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六、四篇文章的共性及独特之处这四篇文章都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情感。
然而,它们在表达方式和情感寄托上各有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复习专题《醉翁亭记》《记承天寺夜游》醉翁亭记 (原文) 欧阳修⑴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一.⑴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①环滁皆山也环:②醉翁之意不在酒意:③野芳发而幽香发:④云归而岩穴暝.暝:⑤临溪而渔.渔:⑥杂然而前陈.者陈:⑦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㈡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佳木秀.而繁阴B朝而往,暮而归.云归.而岩穴暝C山行.六七里行.者休于树D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二.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①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③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④山水这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⑤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⑦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⑧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三.理解填空“”“ ”、1.选文第①段在总写滁州山景后,由远及近依次驾了“西南诸峰”、“醉翁亭”等景物。
2概括描写滁州地理环境特征的句子是。
3全责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的句子是。
4描写朝暮之的句子是描写山间四时之景的句子是。
5表现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
6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
7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句子是8提示主旨的句子是9“醉者”的由来是:。
10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意在干涉别国内政。
11第三段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优美动人的风俗画,其分别是:、、、四个画面。
12第四段文字紧扣一个“乐”字,以禽鸟之乐衬托,以游人之乐衬托曲折表达了作者心情。
13“醉翁亭记”体现了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这种思想感情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所抒发的的豁达胸襟是一致的。
14奠定全文写景抒情基调的句子是:。
课文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本文在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寓情于景。
四.概括选文第②段的内容五.下面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欧阳公记①成,远近争传……凡商贾②来,亦多求其本,所遇关征③,以赠官,可以免税。
注:①[记]指《醉翁亨记》。
②[商贾]商人。
③[关征]查税征税。
六简要概括选文的㈢㈣内容要点,并分析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七.《醉翁亭记》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散文名篇,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请结合学习语文的经验,谈谈从本文语言中可以学习和借鉴什么。
(3分)八.课文理解1“醉能同其乐”,这句话把“醉”与“乐”联系起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2第一段写景顺序是什么?3“太守自谓也”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4第三段的两幅画,哪一幅是核心?5本文主旨是“与民同乐”,写滁人游与本文主旨有什么关系?6最后一段文字主要写了两方面内容,请概括出来7第二段中“乐亦无穷也”指何而言?8文中用一个“乐”贯穿全文,写出文中的几种乐?9从二、三段看,太守醉并非因酒而起,而是由于什么?11文中写滁人游场面,你有感受到什么?12你认为课文中语言方面有哪些特色,选择一方面加以分析。
13欧阳修被贬,仍能有所作为,请结合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14文中的“晦”“明”指的景象依次是什么?15“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同《岳阳楼记》中“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一句在写景上有哪两点相同?16回忆古诗,写出同“野芳发而幽香”所描写之景相同之诗句17文章用“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这里不直接点明“庐陵欧阳修也”面将此留作本文结句,其用意是什么?《醉翁亭记》参考答案:一⑴①围绕(环绕)②情趣(意趣、兴趣)③开放(开)④昏暗⑤捕鱼(钓鱼⑥摆开(陈列)⑦以……为快乐⑵C二译文:①给它(亭子)起名(题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称它(命名)的。
②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③树木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
(不要求文字一致,意思正确、无语病即可)④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⑤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啊⑥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
⑦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是醉翁亭啊。
⑧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三.理解填空1. .琅琊(山) 酿泉2环滁皆山也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4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5从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6随遇而安,与民同乐7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8醉能同其乐9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10醉翁之意不在酒11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12游人之乐太守之1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4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四描写山间的朝暮变化、四季不同景色以及出游的乐趣。
五.《醉翁亭记》在当时备受人们的推崇,反映其艺术价值高、影响大。
六①写太守与滁人游乐、宴饮及醉归的场景。
②寄情山水(热爱自然),与民同乐。
七.提示:简洁凝练,含义丰富,生动传神,参差多变。
八.课文理解1点明全文的主旨:与民同乐。
2由远到近3制造悬念,引出下文。
4太守醉。
5滁人如此兴高采烈地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与太守的励精图治、勤政爱民是分不开的。
6一写宴罢归去的景象,二写醉翁之乐在于与民同乐。
7朝暮四时游玩之乐。
8山水之乐,宴酣之乐,太守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
9A美丽的山间景色B百姓安定富足的生活。
11A 滁州百姓生活安定富足、太平B太守治理有方12骈散结合,文中用了不少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读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13在逆境生活中,我们要保持广阔的胸襟,不计较个人得失,积极乐观,相信,风雨之后必有彩虹。
14晦指云归而岩穴暝,明指日出而林霏开。
15一是从时间的早晚变化写,二是光线明暗变化。
16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17解开悬念,照应前文。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⑴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①念.无与为乐者②相与..步于中庭步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④解衣欲睡.⑵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盖竹.柏影也无丝竹.之乱耳B月色.入户色.愈恭,礼愈至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未果,寻.病终D水中藻、荇交.横阡陌交.通二、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②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记承天寺夜游》中的“”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四、课文内容理解1、全文以“”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3、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5、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7、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8、体会“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句的妙处。
9.文中紧扣“闲”字组织文章,“闲人”是点睛之笔,,“闲”表现在何处?(摘引文中句回答)10、从文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记承天寺夜游》参考答案一、二略。
三.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四、1、月光旷达心境2、(1)旷达胸怀(2)贬谪悲凉。
(3)人生感慨。
(4)赏月喜悦;(5)漫步悠闲。
3、记叙描写议论。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4、“闲人”一是指有闲情雅致的人,二是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5、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6、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7、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怀民亦未寝。
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8、“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
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意思对即可)9、“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与“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很仔细。
这些都说明是“闲人”。
10、苏轼被贬,心情忧郁。
但他仍有进取之心,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
本文启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