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模式1

合集下载

第1、2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1、2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有巢氏之民”。神农之世,
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
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
也。
──《庄子•盗跖篇》
开始定居,种植业出现。原始农业产生。
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
中国原始农业并不是起源于个别地区,而是 由多个中心逐渐向周边发展起来的,中国农耕经 济最早在哪些地区形成规模?结合课本,指出它 们分别有何特点?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历程
1、农业材质的变革:
原始农 业时期
夏 商周
春秋
农具
石斧、 石铲等
耒耜 青铜 农具
铁农具
原料
石、木 骨、蚌 木石 青铜

特点 影响
粗糙
简单
——
粗糙
——
简单
质软 贵重
难以推广
使深耕成为
坚硬锋利 可能,大大
轻便
提高了生产

石器 时代
青铜 时代
铁器 时代
2 农用动力的变革
人力——畜力——自然力
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技术,使精耕 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古代重要水利工程:
上古:大禹治水 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西汉:漕渠、白渠
治理黄河:两汉时期,东汉“王景治河,千载无患”
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西域坎儿井
水利农学知识的积累
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
都江堰的三大主体工程
西域:坎儿井
坎儿井是与我国横亘东西的万里长城、纵贯南北的大 运河齐名的我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是伟大的地下水利灌 溉工程。它早在2000年前的汉代就已经出现雏形。

2021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71

2021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71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农业的起源1.形成:原始农业经历了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的发展。

2.区域: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

3.格局:中国古代农业形成了北粟南稻的格局。

4.特点:中国古代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存在着地域差别。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之一。

人们主要使用骨制、木制、石制农具。

2.文明时代: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3.春秋战国:农业生产中开始使用铁农具,大大提高了生产力。

农业耕作方式进入铁犁牛耕阶段。

4.唐代:在长江下游一带出现了曲辕犁,是自汉代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标志着我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5.灌溉工具:中国古代重要的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等。

6.特点:借助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春秋战国:修建了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著名的水利工程。

2.西汉:兴建了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

3.治理黄河:历代政府重视对黄河的治理,典型的如东汉王景治理黄河。

4.西域地区还出现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坎儿井。

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1.商周时期: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2.春秋时期:自耕农经济产生(1)条件: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

(2)经营方式:自耕农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同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又一个特点。

(3)进步性: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自耕农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4)局限性①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使它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②到近代以后,它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

历史必修二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历史必修二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1)中国古代南北方两个农业中心是哪,主要的种植作
物是什么? 两个中心: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差异:南稻北粟
(2)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怎样的产业结构?
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一、中国农业的起源(劳动对象):
1.原始农业的产生的标志:种植经济的出现 2.特征:地域差别: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白渠遗址
漕渠遗存
兴修水利方向:
从内地向边疆
从农业中心区域向 周边扩展
坎儿井(又称龙 首渠),在边疆 西域地区。
4、治理黄河
黄河是否泛滥是影响中国古代 农耕经济的关键,历朝历代都 十分重视对黄河的治理。
东汉:王景治黄河,史称 “王景治河,千载无患”
明代:潘季驯治理黄河, 号称“千古治黄第一人”。
由于水利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不言而喻,所以中国的农书 中包含了大量关于水利建设 的内容。
可能性: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回忆一下,古希腊 人们面对人地矛盾
是怎么做的?
结 中国:尽可能挖掘土地潜力,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果 西方:殖民扩张,海外贸易,形成了活跃的以商品经济为主
的商业生产模式
你知道传说中农业 是由谁发明的吗?
神农氏塑像
神农尝百草
一、农业的起源(劳动对象)
神农尝百草
古之人皆食禽兽 肉。至于神农,人 民众多,禽兽不足, 于是神农因天之时, 分地之利,制耒耜, 教民农耕。
四、耕作方式的变化
1.商周集体耕作
◆甲骨文 “(王)大令众人曰, (xie)田。”
思考:商周为何需要“众人” ?何时改变? 提示:农具原始,生产力水平低下,需要协 作。春秋后变化。
四、耕作方式的变化
2.从“集体”到“个体” 耕作 ◆《诗经》记载“千耦其耘”:即大规模集体耕作 。

十大生态农业模式(整理)

十大生态农业模式(整理)

十大生态农业模式1.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是在自然调控与人工调控相结合条件下,利用可再生能源(沼气、太阳能)、保护地栽培(大棚蔬菜)、日光温室养猪及厕所等4个因子,通过合理配置形成以太阳能、沼气为能源,以沼渣、沼液为肥源,实现种植业(蔬菜)、养殖业(猪、鸡)相结合的能流、物流良性循环系统,这是一种资源高效利用,综合效益明显的生态农业模式。

运用本模式冬季北方地区室内外温差可达30℃以上,温室内的喜温果蔬正常生长、畜禽饲养、沼气发酵安全可靠。

2.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该模式是利用山地、农田、水面、庭院等资源,采用“沼气池、猪舍、厕所”三结合工程,围绕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开展“三沼(沼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从而实现对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等效果。

工程的果园(或蔬菜、鱼池等)面积、生猪养殖规模、沼气池容积必须合理组合。

工程技术:猪舍建造技术、沼气池工程建设技术、贮肥池建设技术、水利配套工程等。

基本要素:“户建一口池,人均年出栏2头猪,人均种好一亩果。

”运作方式:沼气用于农户日常做饭点灯,沼肥(沼渣)用于果树或其他农作物,沼液用于拌饲料喂养生猪,果园可以套种蔬菜和饲料作物,从而保证了育肥猪的饲料供给。

农户除养猪外,还包括养牛、养鸡等养殖业;果业也可包括粮食、蔬菜、经济作物等种植业。

核心技术:养殖场及沼气池建造、管理技术,果树(蔬菜、鱼池等)种植和管理等。

3.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模式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模式是遵循植被分布的自然规律,按照草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原理,运用现代草地管理、保护和利用技术,在牧区实施减牧还草,在农牧交错带实施退耕还草,在南方草山草坡区实施种草养畜,在潜在沙漠化地区实施以草为主的综合治理,以恢复草地植被,提高草地生产力,遏制沙漠东进,改善生存、生活、生态和生产环境,增加农牧民收入,使草地畜牧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模式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模式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模式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规模化经营模式:通过扩大农业企业规模,提高生产效益和竞争力。

这种模式通常采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如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生产流程、精细化管理等,以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高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2. 农产品加工模式:通过农产品的加工和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这种模式通常包括农产品的初加工、中间加工和终端加工等环节,使农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同时促进农产品的销售和消费。

3. 农业科技模式:通过引入先进的农业科技和创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

这种模式包括农业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研发、技术扩散和示范推广等,促进农业产业的创新和升级。

4. 农业合作社模式:通过农民合作组织和共同经营的方式,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专业化。

这种模式通常包括农民合作社的组建、产业链的整合和社员的培训等,使农业生产更具规模效益和竞争力。

5. 农产品品牌模式:通过打造农产品品牌和建立市场信任度,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

这种模式包括农产品品牌的建设、质量控制和市场推广等,使农产品在市场上具有独特的品质和形象。

总的来说,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模式要求农业企业家和农民掌握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注重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产品质量控制,同时加强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以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高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件岳麓版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件岳麓版

规模小,分工简单,很难扩大再生产。②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后来
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③小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 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误区警示] 小农经济≠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小农经济是以家庭 为单位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一种经营方式;自然经济的生产不以交换为目的,
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等于自然经济。
[图示巧记] 中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概念及渐趋成熟的表现
①自耕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抵御天灾人祸的能
力十分薄弱。 ②由于自耕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古代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水平,顽固
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③封建政府统治腐朽、剥削沉重及社会动荡。
课堂小结
知识网络 答题术语
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课程标准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 要耕作方式。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 的基本特点。 学法指导 1.运用对比法从农作物的栽培、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 方式的进步、水利事业的发展等不同角度,分析我国古
代农业经济发展状况,提高归纳概括能力。
2.通过对农业耕作方式以及古代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的分 析,培养比较及深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脆弱性:由于天灾人祸的影响,小农很容易破产。
2.影响因素 (1)有利因素 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的出现和普及。 ②农民自身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
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③封建政府的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2)不利因素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主要农业生产模式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主要农业生产模式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主要农业生产模式1.传统农业模式:传统农业模式是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历史阶段,以人力劳动为主要生产力,农业生产方式简单粗放。

这种模式下,农民主要依靠天时地利人和的经验和观察进行农业生产,使用传统种植、养殖、收割工具和方法。

传统农业模式注重农民的经验和观察,传承和发展多年的农业知识和技术,但劳动力密集型和效率较低。

2.科技农业模式:随着科技的进步,发达国家逐渐采用科技农业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科技农业模式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化肥、农药和农业机械,优化土地利用和作物种植方式,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此外,科技农业还包括了利用遗传工程和基因改造技术,培育出更有抗性和适应性的作物和畜产,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科技农业模式注重农业科技的研发和应用,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3.可持续农业模式:随着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增强,可持续农业模式逐渐受到重视。

可持续农业模式注重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减少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维持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可持续性。

可持续农业模式包括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

有机农业采用自然肥料、生物控制等方法,避免使用农药和化肥,保护土壤和水源的质量。

生态农业注重农田生态系统调控,通过种植多样性作物和保护自然草地等方式,促进农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循环农业模式强调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有价值的资源,如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机废料可用于作为肥料,减少对化肥的依赖。

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农业生产模式的选择取决于国家的资源环境、科技水平和政策导向。

每个国家在农业生产模式上的独特性,可能还受到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和安全的需求以及全球农业市场的影响。

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可持续农业模式将成为各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以实现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农业的类型与发展模式

农业的类型与发展模式

农业的类型与发展模式农业是人类的主要经济活动之一,它不仅满足食物需求,还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本文将探讨农业的类型与发展模式,分析不同农业类型的特点以及其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角色。

一、农业的类型1. 传统农业传统农业是指依赖人力与简单工具进行农作物种植和养殖的方式。

它通常在小规模农业家庭经营中存在,技术含量低,生产水平相对较低。

传统农业主要以小麦、玉米、稻谷等粮食作物为主,并以家畜、家禽养殖为辅。

2. 商品农业商品农业是指以农产品销售为主要目的的农业。

通过现代农业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农民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和降低生产成本。

商品农业主要包括种植和养殖两个方面,种植以经济作物如蔬菜、水果等为主,养殖则以肉类、蛋类和奶制品等为主要产品。

3. 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一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形式。

它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对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并注重提高农产品品质。

有机农业的目标是通过自然方式种植和养殖,尽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在有机农业中,农民采用复合肥料、有机农药以及合理的农作物轮作和间作来维持土壤的可持续性。

二、农业的发展模式1. 工业化农业工业化农业是指引入工业化生产方式,加大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农业模式。

它借助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推动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促进农业现代化。

工业化农业通常采用大规模农业机械设备,利用化学肥料和农药来提高产量。

然而,它也面临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

2. 农业多样化农业多样化是指农业生产种类和经营方式的多样化。

农业多样化可以改善农产品的质量和种类,提高农民的收入同时减少风险。

农业多样化通常包括农作物、畜禽养殖、农民合作社和农村旅游等多个方面。

通过农业多样化,农民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条件选择适合的农业项目,提高经济效益。

3. 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指农业生产技术、管理和组织等方面的现代化改革。

通过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农业现代化可以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拓展
当今中国农村人口膨胀,农民生活条件急 需提高,如何处理好“三农”问题是中国社会走向 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回顾中国古代农业的发 展历程,结合农业发展的现状,谈谈你的看法和建 议。 1.精耕细作和现代科学相结合; 2.因地制宜,发挥各地特色优势; 3.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 4.政府重视完善水利设施; 5.大力反占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做到以 供养农。
第1讲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 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师生互动,核心突破: 材料一、中国是世界上农业的发祥地之一,有着 丰富的农业资源.


பைடு நூலகம்











⑴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是什么?
材料二
材料三 精耕细作农业是指在一定面积的 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 取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种, 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 生产工具演变呈现出怎样的特点?材料二与材 料三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3.“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 ( )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D.商品经济的发达
4.(2008,广东卷)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未作文之巧。未作文巧 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 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该判断( ) 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5.北方地区流行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特征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5)依据材料四五六分析古代社会中有利于和不利 于自耕农经济生存的诸因素.
自告奋勇
总结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特点一 特点二 特点三
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不断完善
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
自主演练,巩固提高
1.
(2008,北京卷)某古代水利工程“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 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千二百人护 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芍陂 2下列是某人观察《牛耕图》后的感悟,正确的是 A汉代农用动力发生根本变化 B汉代耕犁有利于调节耕作深度 C汉代精耕细作技术有了提高 D中国传统步犁形状基本定型 ( )
(3)材料四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生产方式是什么?最早出现 在何时?出现的原因有哪些?根据材料四和五归纳这种生产 方式的特点.并据此指出中国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
材料六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 徭役和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 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 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 自耕农这一阶层很不稳定,经常分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四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生为陈村民,死为陈村尘。 …… ”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五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 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 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 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 文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 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 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 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 责者。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属于农业文明,环顾世界,在所有的农业文 明中,惟有中国文化发展的最细密、最精致、最富有情趣。世界上 再没有一个农业文明可以与它匹敌。
犁耕图 五谷六畜图 ⑴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材料二 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形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是人与自 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 为文明转型,例如一万年前,在人口和自然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 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 出现。 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 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 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 几百年前,欧洲农耕文明的发展也面临着人口和资源的激烈矛盾, 后来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开始了文艺复兴,发明了蒸汽机,并因 袭牵动了工业革命,展开了一场人类对自然更大的征服活动。工业文 明开采挖掘出地底深处的几百种矿产资源,将其转化为人类可支配使 用的财富,支撑了人口新一轮的膨胀。又经过几百年的内外战争,逐 步建立起了以自由企业为中心的自由民主政体。 ⑵根据材料,人类经历了怎样的由低级文明向高级文明的演进过程? 影响文明转型的最主要的两大因素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