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戴望舒《雨巷》赏析

合集下载

戴望舒雨巷赏析

戴望舒雨巷赏析

戴望舒⾬巷赏析戴望舒《⾬巷》赏析及评论⼀、⾳乐感强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它的舒缓、低沉⽽⼜优美的旋律和节奏,也很容易感受到它所抒发的情感──凄清、哀怨和惆怅。

诗⼀开篇,诗⼈就给我们描绘了⼀幅梅⾬季节江南⼩巷的图景:⽩墙⿊⽡的建筑物之间,⼩巷曲折⽽悠长;正是梅⾬季节,天空阴沉沉的,⼩⾬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

诗⼈⼀⼈在⾬巷中独⾏;⽽他彷徨不定的步态则分明透露着他内⼼的孤寂和苦闷之情。

⼩巷、细⾬、撑着油纸伞的孤独诗⼈以及他的彷徨步态──这就是这⾸诗的开头⼏句所展⽰给我们的镜头。

在上述镜头过后,诗中出现了⼀段诗⼈的内⼼独⽩。

这个“丁⾹⼀样的姑娘”并⾮现实世界中的真实⼈物,⽽是诗⼈幻想出来的(他希望碰上的)⼀个虚拟⼈物。

丁⾹花开在仲春时节,花⾊或⽩或紫,给⼈柔弱、娇美⽽⼜纯洁、庄重的感觉。

这样⼀个宛如丁⾹魂魄所花的“姑娘”,⼀经诗⼈的想象⽽创造出来之后,也就似乎有了⾃⼰的⽣命。

在诗中,她也象⼀个现实⼈物⼀样活动起来。

诗中所写的⾬巷⾥,本来只有诗⼈⼀个⼈独⾏;⾃“丁⾹姑娘”出现后,就有两个⼈在其中⾏⾛了;⽽且,那个姑娘的步态、表情乃⾄⼿上的油纸伞都与诗⼈⼀样。

这样⼀个⼈的出现,显然使诗⼈的⼼中充满了期待和希望。

在“悠长⼜寂寥的⾬巷”中,现在有两个各⾃孤独的青年男⼥在活动了,那么,接下来会发⽣什么呢?这是我们想知道的,也正是诗⼈当时所想知道的。

她终于向诗⼈⾛近了,可是,她却没有向诗⼈打招呼,⽽只是向诗⼈投出了⼀道叹息的⽬光,然后,像梦⼀般轻盈⽽不着痕迹地飘过去了!当她从诗⼈⾝边飘过去的时候,诗⼈看到她的表情是⼀脸的凄婉迷茫。

这表情分明透露着:她⼼⾥实际上是不愿意与诗⼈分离的。

但因为某些原因,她却不得不与诗⼈失之交臂!俗话说得好:⼈⽣难得⼀知⼰!这两位⼼灵相通的青年男⼥在⾬巷中不期⽽遇后,竟然⼜失之交臂,这是多么令⼈遗憾的事啊!眼睁睁地看着⼀段可能的美好姻缘就这样失之交臂,诗⼈是何等的痛⼼!在恋恋不舍⽽⼜深感⽆奈的情绪状态中,诗⼈⽬送着"丁⾹姑娘"在⾬巷中渐⾏渐远。

戴望舒《雨巷》诗意鉴赏

戴望舒《雨巷》诗意鉴赏

戴望舒《雨巷》诗意鉴赏戴望舒《雨巷》诗意鉴赏引言:《雨巷》创设了一个富于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雨巷》在艺术上一个重要的特色是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方法抒情。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关于《雨巷》的参考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赏析一戴望舒先生的《雨巷》,是一首令人惆怅的诗。

一个江南少女和“我”的邂逅,在雨巷中飘然而过。

在“我”的等待中,她像丁香一样出现、飘过,然后消散在“雨的哀曲”中。

相逢,只是想象;错身而过,是不可避免的悲剧。

细碎的文字中,“她”和“我”出现了,“我”却眼睁睁地看着她消失,仿佛一场梦境。

诗人撑着油纸伞,彷徨在寂寥的雨巷中,幻想逢着一个希望逢着的姑娘。

这并非是现实的巧遇,而是幻觉的邂逅。

而那如丁香般的江南少女也许是前清宰相府后代的少女,也可能是诗人以前的邻家少女。

其实,是谁已经不重要了,她最终要消散在诗人的视线中。

它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

在浓重的象征色彩衬托下,赤裸裸地反映了诗人曲折幽微的内心世界,在低沉而优美的调子里,一幅梅雨季节的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呈现在面前。

带着哀伤,诗人把自己放在悠长的雨巷中,做一个反复彷徨的孤独者。

没有声音,没有欢乐,也没有阳光,只有彷徨和哀怨,这就是悠长、狭窄而又寂寥的“雨巷”,也是当时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

他在孤寂中怀着一个美好的希望,希望自己心中的美好理想能够实现。

但是,诗人明显知道,美好的愿望是很难实现的。

于是,它转瞬即逝,只留下自己在黑暗的现实中彷徨。

在这里,诗人把握不住理想又不甘心放弃理想的复杂情绪显露无遗。

《雨巷》中的“丁香”意象,使诗歌呈现出一种迷离的美境。

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象征人们的愁心。

李璟也写过一曲关于丁香的《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丁香结和雨中愁在这位南唐后主的笔下已经连结在一起。

而在诗人的手中,丁香有了进一步的含义。

他想象了一个丁香一般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也有“丁香一样的忧愁”。

戴望舒雨巷原文及赏析

戴望舒雨巷原文及赏析

戴望舒雨巷原文及赏析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作者通过对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的描写,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

1 现代诗歌雨巷原文【作者】戴望舒【朝代】现代
撑着油纸伞,
独自
彷徨在悠长、
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戴望舒诗歌《雨巷》赏析

戴望舒诗歌《雨巷》赏析

戴望舒诗歌《雨巷》赏析戴望舒诗歌《雨巷》赏析《雨巷》是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作者通过对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的描写,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诗人戴望舒诗歌歌《雨巷》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雨巷》一诗歌的音乐感很强,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它的舒缓、低沉而又优美的旋律和节奏,也很容易感受到它所抒发的情感──凄清、哀怨和惆怅。

诗歌一开篇,诗人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图景:白墙黑瓦的建筑物之间,小巷曲折而悠长;正是梅雨季节,天空阴沉沉的,小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

小巷里空荡荡的,只有诗人撑着油纸伞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诗人一人在雨巷中独行;而他彷徨不定的步态则分明透露着他内心的孤寂和苦闷之情。

小巷、细雨、撑着油纸伞的孤独诗人以及他的彷徨步态──这就是这首诗歌的开头几句所展示给我们的镜头。

在上述镜头过后,诗歌中出现了一段诗人的内心独白: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并非现实世界中的真实人物,而是诗人幻想出来的(他希望碰上的)一个虚拟人物。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姑娘呢?诗歌中接着写道: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花色或白或紫,给人柔弱、娇美而又纯洁、庄重的感觉。

丁香花娇美却易凋谢,中国古代的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引愁之物。

中国古代的诗歌歌中有不少吟咏丁香的名句,如:“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南唐李璨《浣溪纱》词);“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

由于中国古代诗人们的反复吟咏和广泛传唱,在中国人(尤其是文人)心中,丁香逐渐成为美丽、高洁、柔弱、愁怨之类性质或具有这类性质的事物的象征。

《雨巷》中出现的“姑娘”就是全面具有中国古代诗人赋予丁香的上述性质的一个女性形象──她既具有丁香的美丽姿态和颜色,又具有丁香的高洁和芬芳,还具有(古代诗人赋予)丁香的忧愁与哀怨的特点。

雨巷戴望舒评析与赏析

雨巷戴望舒评析与赏析

雨巷戴望舒评析与赏析雨巷戴望舒评析与赏析《雨巷》朦胧而不晦涩,“我”是一个梦的追寻者。

忧郁的情调是基于对有限生命的自我意识、对感性存在有限性的超脱。

丁香姑娘是诗人理想中的自我──超越现实的自我;是对未来的期冀;是对同路人的呼唤。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雨巷戴望舒评析与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雨巷》评析与赏析这首《雨巷》创作于1927年,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人称为“雨巷诗人”。

戴望舒(1905-1950)生于浙江杭州,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

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

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蜂一起创办《文学工场》。

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1932年赴法留学,入里昂中法大学。

1935年春回国。

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1941年底被日军逮捕入狱。

在狱中写下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诗篇。

1949年后,在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不久在北京病逝。

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雨巷》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正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一样,文章并不完全是写景,1927年是中国最混乱的时期,每个人都不能逃避政治上的选择,经历过“五四”运动又有良心的知识分子尤其苦恼,像朱自清、戴望舒等有良心的知识分子不敢和当时的政府抗争,只能将自己的苦恼寄托于作品中;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

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行走的彷徨者。

“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

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

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

这种心态,正是1927年中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心态。

《雨巷》赏析

《雨巷》赏析

《雨巷》是戴望舒的一首非常有名的诗歌,它以象征手法表现了一种情感与理想的追求。

首先,从表层语义上看,《雨巷》描述了一个在雨巷中彷徨的场景,以及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可以被理解为诗人对美好和理想的追求,但这种追求又是如此的遥不可及,就像姑娘消失在雨巷的尽头一样。

这种追求与失落,正是诗人对人生的无奈与感慨。

再者,从象征意义上看,《雨巷》中的“雨巷”和“姑娘”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雨巷可以看作是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象征着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

而“姑娘”则可以看作是诗人心中的理想,或者说是他的人生追求。

这种追求在那个时代,如同姑娘一样,是如此的难以触及。

此外,《雨巷》在艺术上也具有很高的价值。

戴望舒在这首诗中展现出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如音乐美的创造、象征的使用以及诗歌语言的精致。

这些特点使得《雨巷》在形式上非常和谐,同时在内容上也深入人心。

总的来说,《雨巷》不仅表达了戴望舒的个人情感和理想追求,也反映了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同时,这首诗的艺术价值也使其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戴望舒雨巷原文及赏析

戴望舒雨巷原文及赏析

戴望舒雨巷原文及赏析哎,说起戴望舒的《雨巷》,那可真是一首诗里的画儿,画里的诗啊。

咱们不整那些高深莫测的术语,就用大白话,聊聊这诗里的雨,巷,还有那撑着油纸伞的姑娘。

你想象一下,那天儿,不是阳光明媚,也不是狂风大作,就是那么绵绵密密的小雨,轻轻地,悄悄地,给老街小巷披上了一层朦胧的纱。

这时候,你走在这样的巷子里,脚下是青石板路,两边是斑驳的墙,还有那偶尔滴落的雨水声,滴答滴答,像是在跟你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就在这时,一个姑娘,穿着素雅的衣裳,手里撑着把油纸伞,就这么静静地走进了你的视线。

她不急不缓,步伐轻盈,就像是从旧时光里走来的仙子,带着一股子说不出的韵味。

她的面容,或许你看不清,但那份淡淡的忧愁,却像这雨丝一样,轻轻地缠绕在你的心头。

这姑娘啊,就像是这雨巷里的一抹亮色,又像是这雨中的一滴泪珠,让人忍不住想要靠近,却又怕惊扰了这份宁静。

她就这样走着,走着,仿佛要走到雨巷的尽头,又仿佛永远也走不出这雨巷的迷宫。

戴望舒的这首诗,就是这么神奇,它用最简单的文字,描绘出了最动人的画面。

你不需要懂什么高深的文学理论,也不需要去分析什么修辞手法,只需要闭上眼睛,让心灵去感受那份雨中的哀愁,去感受那份巷中的寂寞,去感受那份姑娘的柔情。

有人说,这诗里藏着诗人的心事,藏着他对爱情的渴望和失落。

我觉得啊,这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这首诗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在心底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雨巷,一个可以安放自己情感的地方。

当我们感到孤独、迷茫或者疲惫的时候,就可以走进这片雨巷,让那绵绵的细雨洗净我们的心灵,让那巷中的姑娘给我们一丝安慰和力量。

所以啊,别管什么AI算法、训练数据了,咱们就单纯地欣赏这首诗的美好吧。

就像是在一个雨后的傍晚,你独自坐在窗前,泡上一杯热茶,然后翻开一本泛黄的诗集,静静地品读着《雨巷》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

那一刻,你会发现,原来诗歌真的可以如此贴近生活、如此触动人心。

戴望舒的诗雨巷赏析

戴望舒的诗雨巷赏析

戴望舒的诗雨巷赏析《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年夏天。

戴望舒的诗雨巷赏析,我们来看看。

《雨巷》中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分别比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

这些意象又共同形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表明出来作者既迷茫伤感又存有期盼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深邃而又苍凉的美感。

诗作原文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迷茫在悠长、悠长又寂寥(liáo)的雨巷,我期望可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缺如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伤,在雨中哀怨,伤感又倣(páng)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是我一样地默默彳(chì)亍(chù)着,冷漠、重泉,又伤感。

她静默地走近,走进,又击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划过像梦一般的,像是梦通常的婉转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离了,离了,到了颓(tuí)圮(pǐ)的篱墙,跑天下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窭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退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伤感。

撑着油纸伞,独自迷茫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期望划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缺如愁怨的姑娘。

作者简介基本资料戴望舒(.3.5——.2.28)现代诗人。

原名戴梦鸥。

笔名艾昂甫、江思等,被称为‘雨巷诗人’,叶圣陶评价他为‘替新诗的音节上开了一个新纪元’。

浙江杭县人,祖籍南京。

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

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柔情,善良清幽。

早年于职员家庭。

在杭州宗文中学求学时即喜爱文学,与杜衡、施蛰存一起切磋诗歌艺术、办文艺刊物等。

曾赴法国留学,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戴望舒《雨巷》赏析
《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本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

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的ㄔ亍着的彷徨者。

“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

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

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

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

在艺术上,本诗也鲜明地体现了戴望舒早期诗歌的创作特色。

它既采用了象征派重暗示、重象征的手法,又有格律派对于音乐美的追求。

戴望舒注意挖掘诗歌暗示隐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

《雨巷》就体现了这种艺术上的特点。

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那撑着油纸伞的诗人,那寂寥悠长的雨巷,那像梦一般地飘过有着丁香一般忧愁的姑娘,并非真实生活本身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象征意味的的抒情形象。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我们不一定能够具体说出这些形象所指的全部内容,但我们可以体味这些形象所抒发的的朦胧的诗意。

那个社会现实的气氛,那片寂寞徘徊的心境,那种追求而不可得的希望,在《雨巷》描写的形象里,是既明白又朦胧,既确定又飘忽地展示在读者眼前。

想象创造了象征,象征扩大了想象。

这样以象征方法抒情的结果,使诗人的感情心境表现得更加含蓄蕴藉,也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感到诗的余香和回味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

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诗人用契合内心情绪节奏的音乐性,传达了行走中的彷徨、惆怅、哀怨和寂寥。

音乐性的追求并不是诗人的终极目的,《雨巷》的音乐性也不同于闻一多和徐志摩的音乐美追求,在闻、徐,有着外在形式整齐、划一的均衡,戴望舒的音乐性追求,有着更多摇曳多姿的情态。

难怪叶圣陶先生要感赞《雨巷》“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其实内涵的深刻理解则是《雨巷》的音乐性更符合现代新诗传达现代人丰富多蕴、曲折多变的情感体验。

一句话,戴望舒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是接着闻一多、徐志摩格律诗的接力棒,使音乐性更容易贴切自然地表达现代中国人的心灵颤动,意即“他是要把捉那幽微精妙的去处”。

这份低回流畅、遍带哀怨的旋律叩响了当时多少徘徊在雨巷和亭子间的旧式文人的心弦,至今音韵流长: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幽怨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消了她的氛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雨巷》
这里,词愈的重叠,连绵词的反复运用,构成了乐段的回旋。

每节中音组的停顿和断续的反复,衍为诗的弦律的悠长。

似乎雨巷也就显得悠长悠长,喻示着一种饱含着美的渴求,也喻示着无望的、长长的徘徊。

开首段和结局段几乎完整的反复,达到主旋律不断应和和首尾呼应的效果,大有曲终绕梁之感。

《雨巷》以三顿诗行为主,间以二顿诗行,皆以双音节收尾,交错押韵,每节诗末一行以相同的脚韵呼应。

间用句中韵,首尾二节重复一遍,特别是用了连续意义音节的跨行法,使音节的停顿若断若续,使诗义的连绵与音节的回环相应相合,同时又采用了几组排比句,更增加了诗的音乐感。

朱湘曾赞美《雨巷》兼采有西诗行断意不断的长处,在音节上比起唐人的长短句来,实在毫不逊色。

另一首《不要这样盈盈地相看》则很注意音韵的回旋往复,全诗共五段,一、三、五段的前三句重复同样的内容,只有末一句稍有变化,形成反复咏叹的效果。

为了强化全诗的音乐性,诗人还吸取了外国诗歌中的一些技法,在同一节诗中让同样的字句更迭相见。

这种语言上的重见,复沓,像交织一起的抒情乐句反复一样,听起来悦耳,和谐,又加重了诗的抒情色彩。

在浪漫的自由诗和“新月派”的豆腐干诗体盛行的时候,戴望舒送来了优美动听的《雨巷》,虽然不能说是“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至少也是开拓了音乐在新诗中表现的新天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