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武士文化
日本战国时代的武士精神与文化

日本战国时代的武士精神与文化日本战国时代是日本历史上一个动荡而又充满英雄色彩的时期。
在这个时代,武士精神与文化达到了很高的巅峰。
本文将探讨日本战国时代的武士精神与文化,并分析其对日本历史和现代社会的影响。
一、武士精神的核心1. 忠诚与荣誉在战国时代,武士精神的核心是忠诚与荣誉。
武士们视忠诚为生命之本,将效忠于主君视为义务和荣誉。
他们坚守忠诚的誓言,并为主君尽忠职守,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荣誉对武士来说也是极其重要的,他们追求以荣耀的形式给予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 精神修炼与武艺传承为了追求强大的武力和高尚的品格,武士们进行着严格的精神修炼。
他们在修炼中不断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和耐力,以便在战斗中取得胜利。
相应地,武士们也努力传承并提高自己的武艺水平。
他们注重实战技巧的研究和训练,以便在战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3. 武士道的信仰武士道被视为武士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武士道强调忠诚、勇气、正直、谦逊、礼仪和尊敬。
武士们把武士道视为自己日常生活和行为的指导原则,从而使得武士社会拥有了独特的价值观。
二、文化的兴盛1. 家族与家训在战国时代,家族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家族的荣誉和家族的利益成为武士们追求的目标。
家族通过世代相传的家训来维系血脉纽带和价值观念的传承。
家训教育武士们要忠诚于主君、与兄弟保持团结、敬畏先祖、尊敬长辈等。
2. 茶道和花道茶道和花道是战国时代兴盛起来的两种传统文化形式。
茶道强调精致而又自然的茶具、优雅恬静的环境以及细致入微的仪式。
花道则注重花朵和花器的摆放,以及对自然美的欣赏。
这两种文化形式的兴起反映了武士精神与文化的多样性和博大精深。
3. 文学与艺术战国时代见证了日本文学与艺术的繁荣。
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艺术品在这个时代产生,其中包括歌舞伎、浮世绘、武士文学等。
这些文学和艺术作品记录了当时的历史和文化,也成为后世传承的宝贵遗产。
三、武士精神与文化的影响1. 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战国时代的武士精神与文化对日本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古代的天皇制度与武士文化

日本古代的天皇制度与武士文化日本古代的天皇制度与武士文化是日本历史上两个重要而密切相关的方面。
天皇制度是指日本的君主制度,而武士文化则是指日本武士阶级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这两个方面都对日本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天皇制度是日本古代政权的核心,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660年左右的日本神话时代。
根据日本神话,日本的第一个天皇神武天皇是太阳女神的后裔。
因此,天皇在古代被认为是神的化身,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
天皇制度的特点之一是天皇具有无上权威,被尊奉为国家和民族的象征。
在天皇制度下,日本的政治和行政权力被分散到各个领地的地方领主手中。
这些领主被称为“国司”,他们负责地方的管理和维护国家的利益。
然而,这种分散的政治结构导致了地方势力的割据和对中央政权的争夺。
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天皇在9世纪时开始采取了对武士的委任政策。
在日本的封建社会中,武士阶级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
武士阶级的兴起可以追溯到8世纪。
武士通过奉献忠诚和战功来获得地位和荣誉,成为天皇政权的主要支持者。
武士的核心价值观是忠诚、勇敢和荣誉,这些价值观在日本社会中发挥了巨大的影响。
武士文化在日本古代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日本武士的装备和武器是他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比如刀剑等。
武士还遵循着一系列的道德准则,被称为“武士道”。
武士道强调忠诚、勇气、正义和自律,对于日本古代社会的道德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日本的历史中,天皇制度和武士文化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
天皇授予武士特权和封地以作为对他们忠诚和战功的奖赏。
武士则保护和维护天皇政权的安全和权威。
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使得天皇制度和武士文化之间形成了一种合作和共同发展的局面。
然而,在日本的历史演变中,武士阶级逐渐获得了更多的权力和地位,而天皇的政治和行政权力逐渐衰落。
在12世纪后期,武士军事阀开始崛起,建立自己的政权,并逐渐取代了中央政府的地位。
这最终导致了日本封建时代的到来,武士成为统治者,天皇则成为象征性的存在。
古日本的武士道与武士文化

古日本的武士道与武士文化古代日本是一个充满了武士道与武士文化的国家,这是一个在战乱时期,武士精神深入人心的时代。
本文将从武士道的定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武士文化的传承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武士道的定义武士道,即武士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是指日本武士阶级为了在战争中生存和表现自己的精神信条和生活方式。
武士道以忠诚、义勇、仁爱、正直等为核心价值观,并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全面发展。
在古代日本,武士道贯穿了整个武士阶级的社会生活,成为塑造日本人性格和价值观的核心理念之一。
它强调武士不仅要具备出色的战斗能力,还要有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二、武士道的核心价值观1. 忠诚:武士视忠诚为至高无上的品质,视其主君为天。
他们忠诚于君命,为了主君的利益不惜舍弃自己的生命。
2. 义勇:武士要有英勇的精神和不畏牺牲的勇气,勇往直前,力争战胜一切困难和敌人。
3. 仁爱:武士不仅要保护自己的家族和主君,还要关心百姓的福祉,具有仁爱心和关怀之心。
4. 正直:武士追求真理和公正,讲究言行一致,正直无私,不为私利而背弃原则。
这些价值观构成了武士道的核心,也是武士们奋斗的目标和信念。
三、武士文化的传承古日本的武士文化不仅仅体现在战争与战略上,而且贯穿在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
武士文化通过绘画、文学、剧院、茶道、花道等艺术形式来传承。
1. 武士绘画:武士绘画是武士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令人惊叹的技艺而闻名。
它展示了武士道和武士精神,并记录了战争与战略的实践。
2. 武士文学:古代日本的文学作品中,大量描写了武士道的精神内涵和军事伟大。
《平家物语》、《源氏物语》等作品,往往以武士为主题,讲述了各种战争与武士的故事。
3. 武士剧院:武士剧院起源于古代日本的武士阶级,以武士为主题,通过舞蹈、音乐和戏剧等形式,讲述了武士的勇猛和忠诚。
4. 武士文化传承:通过茶道、花道等传统文化形式,武士文化得以传承。
茶道注重礼仪和心境,强调平等与尊重,表达了武士道的核心价值观。
日本战国时代武士文化的辉煌时刻

日本战国时代武士文化的辉煌时刻日本战国时代(15世纪至16世纪)是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时期,充满了荣耀和战争的故事。
在这个时代,日本的武士文化迎来了辉煌的时刻。
武士精神、武术技艺、礼仪道德以及美学艺术等方面的发展,都使得战国时代成为了日本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
本文将探讨日本战国时代武士文化的辉煌时刻,并呈现出其对于日本历史和文化的深远影响。
1. 武士精神的崛起在战国时代,武士地位的提升使得武士阶级开始形成独立的社会阶层,并发展出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精神。
武士们以勇敢、忠诚和尊严为核心的精神框架,成为了日本历史上重要的文化符号。
他们以武士道为指导,坚守忠诚、纪律和勇敢的原则,追求个人荣誉和家族的尊严。
武士精神在日本社会中得到广泛传承,并在随后的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2. 武术技艺的繁荣战国时代是日本武术技艺的重要发展时期。
各个领主和家族之间的战争竞争迫使武士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战斗技能。
刀剑术、弓箭术、枪术等各种武术技艺得到了全面发展和完善,并形成了多个流派和学派。
同时,武术技艺不再仅仅追求实用性,而更加注重审美品味和修养的培养。
这使得日本武术技艺成为了一门综合了身体训练、哲学思考和道德教育的艺术形式,对于日本文化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意义。
3. 礼仪道德的重视武士文化的兴盛也使得礼仪道德成为了日本社会重要的一部分。
武士们注重仪式和礼节,这不仅体现在对长辈、祖先和上司的尊敬,也体现在与敌对集团的交战中。
武士们以礼节和道义为基础,遵守着一套严格的行为准则。
这种严谨的礼仪道德为日本社会带来了秩序和稳定,成为了后来日本整体社会价值观的基石。
4. 美学艺术的繁荣战国时代也是日本艺术的繁荣期,特别是诗歌、绘画和茶道等领域。
武士们追求战争和平时的内心平衡,将其表现在艺术形式中。
日本国内的和风文化开始形成,以其简洁、朴实和内敛的特点,吸引了众多的武士和文化名流的崇拜。
茶道成为了武士们平静心灵的途径,绘画和诗歌则成为了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媒介。
日本武士文化的演变与传承

日本武士文化的演变与传承日本武士文化是世界上最为著名的一种文化。
从中世纪到现代,无数的电影、小说、动画、游戏等作品都不断地呈现该文化的精髓。
然而,在现代日本,这一文化却逐渐走向淡化。
因此,我们需要更深入地了解日本武士文化的演变与传承,并思考如何保护它。
武士文化源起于日本中世纪的武家社会。
在这个时期,日本社会主要由两个阶层组成,一个是统治阶层,也就是武士阶层,另一个是被统治阶层,也就是平民阶层。
与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度相似,日本中世纪的武士文化是以军事等级为基础的。
在这样的社会中,武士们的行为和思想都受到了非常严格的约束。
他们必须遵守道德准则、忠诚于家族和统治者,并时刻准备着为家族和皇室上阵杀敌。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武士文化也发生了一些改变。
在日本的江户时代,武家社会逐渐稳定下来,武士阶层开始向平民阶层转型。
在这种情况下,武士文化变得更加多元化。
除了军事等级和武士道之外,艺术也成为了武士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士不仅要精通各种武术技能,还需要懂得绘画、书法、茶道等文化艺术。
这种转变又被称为“文化的武士道”。
到了现代,武士文化依然保留着它当初的精髓,例如忠诚、勇气和尊重等方面。
然而,许多人认为现代日本社会已经不再需要武士文化,因为它不再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
相比于过去的军事等级制度,今天的社会更加注重平等和和谐。
另外,由于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许多人开始追求物质享受,对于精神文化更为深刻的追求逐渐淡化。
然而,我们不能忽略日本武士文化的价值。
作为日本历史的重要遗产,武士文化对于当前的日本社会和世界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许多武术、刀剑、箭术等技能具有非常高的实用价值,而且对于个人的身心健康也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武士文化所倡导的道德准则,如忠诚、诚实、尊重等也应该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保护和传承日本武士文化呢?首先,我们应该重视教育。
通过推广武术、刀剑、箭术等技能,并将道德准则融入其中,可以增强人们对于该文化的认知和兴趣,并培养出更多对该文化的忠诚和传承者。
日本战国时期的武士文化与武道传承

日本战国时期的武士文化与武道传承在日本历史上的战国时期,从15世纪到17世纪初,武士文化与武道传承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这个时期的武士们不仅是战场上的勇士,更是追求道义与美学的艺术家。
他们所代表的武士文化以及他们所追求的武道传承,不仅仅是一种战斗技巧的传授,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修养。
首先,日本战国时期的武士文化强调忠诚与义务。
在这个时期,武士们被视为主君的忠实追随者。
他们的生活完全以主君的指示为中心,忠诚于主君,不论是生是死。
这种忠诚的精神不仅表现在战场上,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武士们会遵守严格的礼仪与行为准则,维护着家族的荣誉和地位。
这种忠诚原则是日本武士文化的核心,也成为了后来的武士道精神的基石。
其次,武士文化强调个人修养与自我完善。
在战国时期,武士们除了精通战斗技巧外,还要追求对艺术、文学以及音乐的修养。
他们将自己的修养视为表达自己人格和身份的方式。
同时,他们也对禅宗和茶道等日本传统文化进行了研究与追求。
这种全面的修养使得战国武士们不仅在战场上勇猛无畏,在文化领域也能有所建树。
此外,武士文化对于道义和荣誉的追求也是其核心价值观之一。
在战场上,武士们遵循的是一种武士道伦理,强调荣誉和义务。
他们宁死不屈,宁可以死保卫主君和家族的尊严。
武士们将忍耐和勇敢视为核心品质,将忍辱负重和永不言败作为自己的信条。
这种道德伦理的追求不仅在战场上体现,也渗透到了武士们的日常生活中。
对于武道的传承而言,它是日本武士文化的体现和精神的结晶。
武道强调身心的修炼,不仅仅是一种战斗技巧的训练,更是对自身内心的反思与探索。
武士们通过练习剑道、弓道、柔道等,锻炼身心,提高自己的技能和意志力。
在实践中,武士不仅追求胜利,更注重体现出武士道的精神:谦逊、勇气、正义与义务。
武道的传承不仅对于个人而言是一种身体与心灵的修养,同时也是将整个社会纳入到其价值观体系的一种手段。
总之,日本战国时期的武士文化与武道传承在日本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日本战国时代的武士道与传统文化

日本战国时代的武士道与传统文化日本战国时代(室町时代后期至安土桃山时代,约14世纪至17世纪)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武士道与传统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代,武士道和传统文化相互交织,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武士道,又称为“武士之道”或“武士修行”,是日本武士阶级的精神准则。
武士道强调忠诚、义务和勇气,主张以武士为中心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
在战乱频繁的战国时代,武士道成为了维护秩序和平稳社会的重要力量。
首先,武士道注重自我修养。
武士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礼仪,强调忠诚、正直和谦逊。
他们通过学习禅宗、茶道等传统文化来提升个人修养,塑造高尚的品格。
这些修行使得武士在军事行动中能够保持冷静、勇敢和果断,体现了他们对荣誉和责任的追求。
其次,武士道强调团队合作和忠诚。
在战国时代的战争环境中,武士道强调仁义和友谊的观念,要求武士之间建立牢固的信任和合作关系。
他们相互支持,共同对抗外敌,为了家族和领主的利益而战斗。
忠诚和义务成为了武士心中不可动摇的信仰,也是他们追求荣誉和尊严的表现。
此外,武士道对美的追求和传统文化的推崇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武士们热衷于诗歌、绘画、茶道等艺术形式,通过欣赏和参与传统文化活动来陶冶情操。
他们将对美的追求融入到自己的修行中,使得武士道不仅仅是一门战斗的技巧,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和追求。
在战国时代的日本,武士道和传统文化共同构筑了一个独特的价值体系。
武士道为社会带来了秩序和稳定,传统文化则为武士提供了心灵寄托和文化熏陶。
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日本传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总结起来,日本战国时代的武士道与传统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武士道作为武士的精神准则,在战国时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同时,传统文化对武士的修行和文化追求提供了重要支撑,使得武士道在日本社会中得以深入人心。
这一时期的武士道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为日本历史留下了珍贵的遗产。
日本战国时代武士文化的鼎盛与衰落

日本战国时代武士文化的鼎盛与衰落日本战国时代(1336年-1573年)是日本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也是武士文化发展最为辉煌的时期。
在这个时代,日本各地的武士集团竞相兴起,形成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并逐渐形成独特的武士文化。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变革的发生,武士文化也开始逐渐走向衰落。
本文将从鼎盛到衰落,探讨日本战国时代武士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鼎盛时期1.武士的崛起在战国时代的初期,日本国内出现了一系列的动乱和权力争夺,这促使了武士的崛起。
武士作为军事贵族集团,以其强大的武力和战斗技巧,在这个动荡时期成为了权力的核心。
武士通过战斗获取利益和土地,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军事特权。
2.军阀割据的局面战国时代的中期,日本国内由于各路武士的争斗,形成了分散的政权格局。
各个地方的武士势力互相争斗,形成了多个军阀割据的局面。
这种分散的政权格局为武士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各地的武士通过艺术、文化和礼仪的表达,彰显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3.武士道的形成在日本战国时代,武士道作为一种独特的道德伦理体系逐渐形成并且深入人心。
武士视忠诚、勇敢和荣誉为最高准则,并通过严格的修行和礼仪规范自己的行为和思维。
武士道的形成不仅提升了武士文化的内涵,也为战国时代的社会秩序提供了一定的约束力。
二、衰落时期1.火器的引入随着时间的推移,火器的引入和流行逐渐改变了战争的形态,武士的战斗技巧和武装方式逐渐失去了优势。
火器的出现使得武士们不再是唯一的军事力量,他们的战斗方式逐渐被时代淘汰。
2.社会变革的发生战国时代的后期,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革。
无数战斗导致了人口的大量减少,土地的破坏和资源的匮乏。
同时,商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也让武士的统治地位受到了冲击。
这些社会变革的发生让武士文化逐渐失去了其昔日的光辉。
3.统一日本的到来终于,日本在战国时代的末期实现了统一。
统一日本的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等统治者以中央集权为目标,大力削弱了武士团体的权力,并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使得武士失去了其特殊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日本武士文化
提起日本的传统文化,人们总会联想起樱花与武士道,日本武士的思想核心自然是“武士道”,似乎这两样事物,已经定格为东瀛的象征
在经过数十年的反日本侵略斗争之后,这个词对于中国人来说称得上“臭名昭著”,但对它进行必要的分析解剖还是必要的。
《最后的武士》将武士道概括成了“勇、仁、忠……”等一系列抽象的良好道德规范,但有人认为这只是表象,否则就无法解释在更多的时候,武士体现出的却是凶残、愚昧直到癫狂。
这个原因要在武士道的思想根源中寻找,而武士道其实是一个成分复杂的大杂烩。
武士道的初期发轫,主要理论背景是长期受中国知识分子批判的朱子(朱熹)理学。
长期受中国知识分子批判的朱子(朱熹)理学。
自镰仓幕府后期开始,武士必须遵守“忠诚、廉耻、信义、俭朴”等美德,而到了德川幕府,一些著名的学者和儒学家等等将武士道理论系统化、规范化,终于成为整个武士社会的操守典范。
电影一再翻拍的“忠臣藏”事件正是发生在此时期,是武士“全忠死节”的道德理想的“完美体现”。
一般认为,日本虽然引进了中国的儒学思想,但就象他们吸收任何外国文明一样,都具有鲜明的自主选择性。
周作人也指出,中国历史上的一些糟粕文化,如宦官、缠足等等,日本都没有照单全收。
对于儒学,日本更强调的核心是“忠”,而中国则为“仁”。
所以,日本武士为了“忠”,可以做出违反人道的举动。
作为武士道行为的中国楷模的,则是中国南宋的民族英雄文天祥、陆秀夫等人。
江户时代,这些人物被称为“本朝武士之鉴”,他们狂热的推崇为“大义”而淡看生死的精神和武士。
在冲绳以及太平洋战场的诸多岛屿争夺战中,日军甚至在平民饥渴不堪的情况下,仍发起一次次自杀冲锋,战败则切腹跳崖跳海,而陆秀夫、张世杰等在崖山被元军击败后则是其的翻版。
在明治维新后,日本军国主义为侵略
而营造对中国的歧视贬低,再加上“杀身成仁”的英雄本来就是以日本为主,所以从歌颂宽泛到渐渐变为以本国为主,文天祥的故事直到二战结束前且有被日本的教科书收录的内容。
武士道思想的另一重要核心是禅学。
武士生活于战乱之中,随时要为主公赴死,日本的地理环境又恶劣,灾害频仍,这都使得武士具有强烈的朝不保夕的危机感,因此需要禅宗的顿悟生死来调和。
同时,禅宗的神秘主义倾向和审美情趣也给武士及日本文化带来了巨大影响。
不过,禅学在武士手中,空洞虚无的人生观被放大,成为漠视他人生命和自己作出违背人性之举的借口。
最终使武士道彻底变为军国主义工具的是与儒学、佛学并称为幕藩体制三大支柱的神道教,在明治维新的过程中,日本的民粹主义思想泛滥,将天皇神化,定鼓吹日本民族优越论的神道教为国教,以此形成了向现代民族国家和工业化军事化帝国的转型,还吸收了德国的国家主义哲学,终于完成了武士道的法西斯化。
我们拿名古屋这个地方作为事例,感受一下日本的武士文化。
从战国时代开始,名古屋就一直是一个很重要的地区。
日本历史上最杰出的三位武士都是在这里称雄的,他们就是名满天下的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
战国时代的日本兵荒马乱、诸侯争雄,武士文化也在这种氛围中逐渐成形。
在那时,人们对武士精神的判断,还是以个人实力为最根本的准则,武士阶层也习惯于以下克上,反叛领主,他们信仰一种强者哲学。
为了达到对武士的控制,丰臣秀吉首先通过著名的“缴刀令”完成了武士跟农民的分离,并使前者成为贵族,逐渐将这个阶层转化为国家的基石。
后来,当德
川家康统一日本后,他进一步完成了对武士道的改造。
为了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幕府的利益,德川家为武者制定了不少新的哲学。
例如,从日本的神道教中,武士学到了要忠于主君,尊敬祖先;从佛教的禅宗中,他们领悟到了平静、沉着与不畏死亡的哲学;随后,儒家的伦常秩序也被引入到武士气质的内核之中,至此,武士道被改造为一种视死如归的效忠精神。
作为枭雄的崛起之处,名古屋可以被视为武士精神的发源地,而在其城区内,也确实有不少景点与日本的尚武文化有关。
其中,最为著名的要算热田神宫,在整个日本的宗教系统中,这里也享有极高的地位。
在日本的典故与传说中,天照大神曾经赐给天皇家族三件神器,作为皇权的象征,而这三件神器之一的“草雉剑”,就被供奉于热田神宫之内。
根据《日本书纪》记载,这把神剑是从八歧大蛇(传说中的怪物)的体内取出的,它意味着“征服”和“勇气”,但也有人将其理解为“武力”的象征。
如此重要的宝物,普通游客是不能参观的。
不过在热田神宫的博物馆里,收藏有很多名刀可供参观,在名古屋市内的德川美术馆中,也供奉着不少日本古代名剑。
每年的10月上旬,名古屋市会举行以“乡土豪杰”为主题的狂欢节。
在这里,游客们可以欣赏到各种传统的武士道表演。
名古屋市周边的伊贺地区,是日本忍者的主要发祥地。
每年此时,会有不少忍者爱好者专程来名古屋表演忍术。
他们的表演虽以娱乐为主题,但也确实流露出不少杀气。
在狂欢节的游行中,最为精彩的环节是对战国时那些著名战役的重现。
演员们会通过表演,将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的称霸过程展现出来,通过半个小时的细致勾画,历史的脉络逐渐在观众眼前展开。
这就是日本的武士文化,直到今天,日本人仍然心怀着对它的崇敬。
在历史上,武士道精神曾经犯下过屠戮的罪行,但是在其基本的要义中,还是能发现“义、忍、勇、礼、诚、名誉、忠义”等美好的词。
在日本,评价武士成功与否,并不在于他们是否忠君爱国,而是看他们能否忠诚于上述这些作为武者的守则。
也正因如此,对那些在明治维新中反对天皇的武士,后来的日本人也经常给予他们极高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