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本武士精神
从叶隐闻书中看日本武士道精神

综合论坛新教师教学引言《叶隐闻书》是由出身于武士家族的山本常朝口述,由武士田代振基笔录完成的,此书历时七年完成。
口述者山本常朝出生于武士家庭,自小耳濡目染武士文化,武士道精神已经溶于其血液,成年后山本常朝更是是从于日本名家石田一鼎。
石田一鼎推崇武士道的忠君思想,他认为真正的武士不可以怯懦畏缩,不能断绝家名要具有传承精神,最重要的是要忠君爱国,有价值能为君主所用。
而受老师的影响,山本常朝也一直尊奉这种观念;加之受其父亲的影响,一直教导他要做勇敢坚毅的武士,发扬武士道是其家族的职责和使命;所以这些观念的灌输也就影响了山本常朝的思想,也就完整的在《叶隐闻书》中体现出来了。
其实这也是整个日本社会武士道文化传承的一个缩影,不仅仅是山本家族,其他的武士家庭也是这样教育子孙,一代代的传承下来的,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成为了日本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形成了日本的武士道文化[1]。
一、《叶隐闻书》中的武士道《叶隐闻书》成为武士道传播的重要典著或者说会出现这样一本介绍武士道精神的作品也和山本常朝本身有关。
因其教育背景和成长环境的关系,常朝拥有尚武思想,向往着日本的战国时期的习尚和社会环境,他认为以武力获取功名实现自我价值是光荣的方式渠道。
但是此时政府采取的文治,甚至幕府认为武士道文化中的以殉死自尽向君主谢罪的这种文化精神是一种不和时宜是糟粕文化,并在大力禁止。
此时的山本常朝却对武士道文化精神情有独钟,青睐有加。
所以为了宣扬这种文化,表达自己内心崇敬,他和另一名武士合作由他口述,振基(笔录《叶隐闻书》的武士)笔录完成了这本介绍宣传武士道文化的著作。
之所以把《叶隐闻书》比作中国的《论语》不仅仅是因为他的经典性,还是因为其内容属性。
《叶隐闻书》探讨了关于武士的人生哲学问题。
它所表达的是武士应该如何作为,如何面对人生的生死归宿问题,所以这种意义上它还是一本关于武士的哲学问题。
在《叶隐闻书》中山本常朝更加注重探讨武士的使命和职责,他认为武士应该践行其应有的责任,而在国家层面最高级别的是忠君爱国。
武士道精神——神道教与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产生

□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罗晓莹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在发展资本主义的同时,开始走上对外侵略的道路,发动了一系列对外侵略战争。
1894年,发动中日甲午战争,大规模侵略中国。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俄太平洋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全军覆没。
1931年日本发动满洲事变,侵略中国东北,1937年标志着全面侵华的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开始了长达8年的侵华战争,至使3500万中国人丧失了生命。
另外,在众多亚洲国家,日本侵略者犯下了数不胜数的滔天罪行:在被剥夺了主权的朝鲜实行“皇国臣民化”;在菲律宾逾百万的无辜百姓惨遭日本人屠杀;在印度尼西亚,仅被“日本主人”强制抓走的劳工就死亡200多万人。
以上一切罪恶的根源是日本反动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军国主义。
奉行军国主义,日本从上至下全民的任何野心勃勃、肆无忌惮的行动都被赋予了合理性、道德性,以极端狭隘的日本皇权、国家至上伦理观,无视人类的公理和正义,无视其他民族的主权存在。
然而,纵观近代日本对外侵略战争的全民性、疯狂性和野蛮性,就不难发现这种极端军国主义的形成是日本独特的悠久文化历史心态沉淀的结果,是一些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在作祟。
本文拟从日本文化中有代表性的武士道精神和神道宗教实质出发,来探讨其延承性对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产生有着巨大影响。
一、武士道精神与军国主义1.平安武士道———早期武士精神。
早期日本武士产生于平安时代的8、9世纪,是日本社会武力争夺土地资源与政治权力的产物。
公元645年,天皇家族为效仿建立中国唐朝中央集权制国家,进行了由上而下的大化改新运动。
但由于社会基础不牢固,早期日本中央集权制很快解体,天皇大权旁落,外戚政治、摄关政治、院厅政治先后登场。
随着国有田管理的衰落,各种私有庄园的兴起,围绕土地争夺的矛盾斗争愈演愈烈,各种武装力量纷纷组织起来。
这一时期,各个武装团体内部,主从之间的利益结合首先始于物质报偿,即主君要用其财产的一部分与从者的生命交换。
日本武士道精神和儒学思想比较研究

日本武士道精神和儒学思想比较研究摘要:日本儒学是从中国儒学吸取滋养、以中国儒学的发展为原动力而逐步成长的。
儒学伦理日本化的结果使“忠勇”成为武士道精神信奉的儒学德行。
而武士道精神首先起源于古代的日本,是一种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甚至一度成为日本的主导文化。
本文从武士道精神的内涵、起源、形成入手,分析它和儒家学说的关系。
关键词:日本武士思想;儒学思想;比较研究一、儒家思想在日本的传播上田秋成在《菊花之约》描写了一个武士之间相守誓约的故事,日本人家喻户晓。
两个武士约好在重阳节相聚,对菊花饮酒但是一个武士被敌人抓住了,无法脱身,为了不违背誓约,他自杀了,灵魂飞到约定的地点,与朋友饮酒之后飞灰湮灭。
这样的故事之所以能在日本人民心中引起深刻的感动,就在于武士精神对“诚”的崇尚。
而这个“诚”是来源于儒家思想。
日本很多学者提到:日本儒学是从中国儒学吸取滋养、以中国儒学的发展为原动力而逐步成长的。
日本儒学是武士道精神的思想基础。
明治维新以后,武士道精神并未随着武家政治的终结、身份等级制度的消失以及日本进入近代社会就画上终止符,相反它进一步渗透到日本民族的血液中。
二、武士精神的产生日本在镰仓时代,确定武家政权,随着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制的瓦解以及庄园制的发展,逐渐在豪强争夺中形成了地区性的家族式军事集团即武士团。
时至江户时代,结束了漫长的战争,进入和平时期。
随着德川幕府政权的发展,武士阶层社会地位得到提高,很多武士开始成为官僚,开始治国理政,急需规范社会的道德和行为准则。
所以当时,德川幕府把朱子学确立为官学。
三、儒家思想与武士道精神的融合武士道精神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的象征,是日本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一种特有的精神与道德体系。
即使在封建统治消失已久的今天,在各个领域我们仍然能够看出武士道精神在日本人们心中留下的深刻印记。
比如公司的终身雇佣制,日本人的重诚信,讲礼节,自杀率高等社会现象。
本文通过分析武士道精神中的儒家思想元素,揭示出儒家思想对武士道精神的影响,从中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渗透。
日本战国时代的武士精神与文化

日本战国时代的武士精神与文化日本战国时代是日本历史上一个动荡而又充满英雄色彩的时期。
在这个时代,武士精神与文化达到了很高的巅峰。
本文将探讨日本战国时代的武士精神与文化,并分析其对日本历史和现代社会的影响。
一、武士精神的核心1. 忠诚与荣誉在战国时代,武士精神的核心是忠诚与荣誉。
武士们视忠诚为生命之本,将效忠于主君视为义务和荣誉。
他们坚守忠诚的誓言,并为主君尽忠职守,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荣誉对武士来说也是极其重要的,他们追求以荣耀的形式给予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 精神修炼与武艺传承为了追求强大的武力和高尚的品格,武士们进行着严格的精神修炼。
他们在修炼中不断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和耐力,以便在战斗中取得胜利。
相应地,武士们也努力传承并提高自己的武艺水平。
他们注重实战技巧的研究和训练,以便在战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3. 武士道的信仰武士道被视为武士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武士道强调忠诚、勇气、正直、谦逊、礼仪和尊敬。
武士们把武士道视为自己日常生活和行为的指导原则,从而使得武士社会拥有了独特的价值观。
二、文化的兴盛1. 家族与家训在战国时代,家族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家族的荣誉和家族的利益成为武士们追求的目标。
家族通过世代相传的家训来维系血脉纽带和价值观念的传承。
家训教育武士们要忠诚于主君、与兄弟保持团结、敬畏先祖、尊敬长辈等。
2. 茶道和花道茶道和花道是战国时代兴盛起来的两种传统文化形式。
茶道强调精致而又自然的茶具、优雅恬静的环境以及细致入微的仪式。
花道则注重花朵和花器的摆放,以及对自然美的欣赏。
这两种文化形式的兴起反映了武士精神与文化的多样性和博大精深。
3. 文学与艺术战国时代见证了日本文学与艺术的繁荣。
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艺术品在这个时代产生,其中包括歌舞伎、浮世绘、武士文学等。
这些文学和艺术作品记录了当时的历史和文化,也成为后世传承的宝贵遗产。
三、武士精神与文化的影响1. 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战国时代的武士精神与文化对日本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武士道精神中「忠」以新渡户稻造和井上哲次郎的武士道论为中心

论武士道精神中「忠」以新渡户稻造和井上哲次郎的武士道论为中心论文报告:武士道精神中的「忠」永不过时引言:武士道,一种源于日本的传统精神文化,以尊重、忠诚、勇敢等品质为基础,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道德准则。
其中,「忠」作为武士精神的核心,是武士道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概念。
本论文主要以新渡户稻造和井上哲次郎的武士道论为中心,探讨忠在武士道中的含义、特征以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正文:一、新渡户稻造:「忠」代表什么?1.「忠」的含义与特征;2.武士道中「忠」的升华与崩坏;3.新渡户稻造对「忠」的解读与诠释。
二、井上哲次郎:忠的演变与现代意义1.武士道与现代社会的关系;2.井上哲次郎对忠的演变与现代转化;3.忠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与影响。
三、忠的实践与贯彻1. 实践体现忠的例子;2. 忠的实践对人们的影响;3. 如何做到忠实于自己的信仰与价值观。
结论:忠实是一种永远不会过时的品质,无论在武士道还是现代社会中都有着重要作用。
现代社会需要用忠实的态度和行动,去努力追求人生的信念和价值。
武士道的「忠」传承至今,已成为人们所追求和尊重的精神名片之一,对今后的社会发展和人类行为准则的形成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1. 《武士道》,新渡户稻造,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2. 《武士道》,井上哲次郎,南海出版公司,2015年;3. 《忠孝》,“古代汉语大词典”,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
1.「忠」的含义与特征;本提纲旨在阐述「忠」在武士道中所代表的含义以及这种品质的特征,可以从文化、历史、哲学等角度进行分析,引入《武士道》等相关著作中的定义和解释,更好地展示「忠」在武士道中的地位和价值。
2.武士道中「忠」的升华与崩坏;这个提纲主要从历史和人文角度出发,探究「忠」这个词语在武士道中的升华和崩坏,分析美化和物化「忠」的可能性,以及究竟如何平衡与维护这种品质在人类社会中的合理性。
3.新渡户稻造对「忠」的解读与诠释。
本提纲重点在于研究新渡户稻造对「忠」的细节阐述和诠释,探讨他如何从哲学、价值观等层面诠释和定义「忠」这个概念,以期理解这个品质在传统日本文化和纪念日本历史的过程中的具体意义。
探究日本战国时期的独特文化现象

探究日本战国时期的独特文化现象日本战国时期是日本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和特殊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对于日本的整个历史演变过程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不仅日本政治上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革,而且在文化方面也出现了一些独特的现象,这些现象历史上也被人们广为传颂。
本文将探究日本战国时期的独特文化现象,并探讨其影响和传承。
第一部分:日本战国时期概述日本战国时期的时间跨度大约为14世纪末至17世纪初,其间的时间涵盖了许多日本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例如“北条时代”、“桃山时代”等。
这个时期在日本历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因为它不仅塑造了日本政治和经济的基础,还深刻影响了日本文化和社会制度的演变。
第二部分:日本战国时期文化现象的概述在这个时期,由于日本政治上的乱象和动荡,很多人都开始从政治上脱离,并关注于文化和艺术领域。
在这个时期,许多艺术家和文化人开始创造出一些独特的作品,并为日本文化带来了新的气息和活力。
其中比较著名的文化现象包括:1. 武士精神:日本战国时期,武士阶层在社会制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武士精神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意味着忠诚、勇敢、义气等。
这种武士精神影响了整个日本社会,并形成了日本赖以维生的特殊社会文化。
2. 丰臣秀吉的文化推动:丰臣秀吉是日本战国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军事领袖。
他的统治期间,推动了日本文化和艺术的发展,例如茶道、戏剧、建筑等,受到了当时很多知识分子的欣赏。
3. 武家文化的兴起:武士文化是日本战国时期比较显著的一个文化现象。
在这个时期,武家文化在日本社会中开始占据重要地位,体现在诸如茶道、花道、书法等方面。
这种武家文化影响了整个日本文化的发展趋势。
第三部分:日本战国时期文化现象的影响日本战国时期文化现象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当时的社会和文化中,而且对于日本整个历史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影响有:1. 形成了日本独特的文化传统:日本战国时期的文化现象塑造出了日本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这些传统和价值观在今天的日本社会中仍然有很大的影响。
日本战国时代武士文化的辉煌时刻

日本战国时代武士文化的辉煌时刻日本战国时代(15世纪至16世纪)是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时期,充满了荣耀和战争的故事。
在这个时代,日本的武士文化迎来了辉煌的时刻。
武士精神、武术技艺、礼仪道德以及美学艺术等方面的发展,都使得战国时代成为了日本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
本文将探讨日本战国时代武士文化的辉煌时刻,并呈现出其对于日本历史和文化的深远影响。
1. 武士精神的崛起在战国时代,武士地位的提升使得武士阶级开始形成独立的社会阶层,并发展出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精神。
武士们以勇敢、忠诚和尊严为核心的精神框架,成为了日本历史上重要的文化符号。
他们以武士道为指导,坚守忠诚、纪律和勇敢的原则,追求个人荣誉和家族的尊严。
武士精神在日本社会中得到广泛传承,并在随后的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2. 武术技艺的繁荣战国时代是日本武术技艺的重要发展时期。
各个领主和家族之间的战争竞争迫使武士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战斗技能。
刀剑术、弓箭术、枪术等各种武术技艺得到了全面发展和完善,并形成了多个流派和学派。
同时,武术技艺不再仅仅追求实用性,而更加注重审美品味和修养的培养。
这使得日本武术技艺成为了一门综合了身体训练、哲学思考和道德教育的艺术形式,对于日本文化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意义。
3. 礼仪道德的重视武士文化的兴盛也使得礼仪道德成为了日本社会重要的一部分。
武士们注重仪式和礼节,这不仅体现在对长辈、祖先和上司的尊敬,也体现在与敌对集团的交战中。
武士们以礼节和道义为基础,遵守着一套严格的行为准则。
这种严谨的礼仪道德为日本社会带来了秩序和稳定,成为了后来日本整体社会价值观的基石。
4. 美学艺术的繁荣战国时代也是日本艺术的繁荣期,特别是诗歌、绘画和茶道等领域。
武士们追求战争和平时的内心平衡,将其表现在艺术形式中。
日本国内的和风文化开始形成,以其简洁、朴实和内敛的特点,吸引了众多的武士和文化名流的崇拜。
茶道成为了武士们平静心灵的途径,绘画和诗歌则成为了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媒介。
谈武士道精神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影响

三 、多 一 点 发 现 的 眼 光 。宽容 让 后 进 生 自强 不 息 有位哲人说 :“真正发现的旅 程 ,不在于你发现的事物 ,而在于你有 一 双发现 的眼睛”。后进生虽然有很多不足之处 ,但也总有某方面的特 长或优势 ,作为教师 ,要善于用 你一双发现的眼睛时刻捕捉后进生的闪 光点 ,使其 充分展露才华 ,给他一些力所 能及 的事情去做 ,他 可能因之 而受到鼓励和启发。同时及时肯定表扬 ,满足后进生 自尊和正常的心理 需要 ,以创 造转化契机 ,使后 进生重新找 回 自我 ,获取克服缺点 的勇气 和信心 ,从而在各方面 自强不息 ,取得进步。 我班有一位父母离异的学 生徐德 基,随奶奶 一起生活,缺乏父母 关 心 、家庭温暖而产生心理障碍 ,性 格孤傲 ,从 不与人打招 呼 ,别人问他也 懒得回答 ,因而同学 也不愿和 他玩 ,他便更加孤独 ,老师见 了他就 头痛 。 对于这样的后进 生,我没有放弃 ,没有严惩 。有一 次在 羽毛球场见 到他 与别人打球 ,且非常投入 。我灵机一动 ,利用体育课 、活动课等时间与他
的同学多呆一刻 ,你一定不想让 自己的生 活有更 多的收获 吗?”他有些 激动地对我说 :“我怎么不敢 ,只是现在他们 不理 我了。”我利 用校运会 的机会 ,让他去参加羽毛球 比赛 ,他凭着 自己的实力取得第一名 ,为班 级赢得荣誉的同时也受 到同学们 的欢迎 ,同学们 帮他辅 导学习 ,他指 导 同学们打球 。他也注意严格要求 自己了 ,逐步改掉了以前 的坏 毛病 ,学 习成绩提高得也很快 。
谈 武 士道 精袖 劝 日 本军 国主 义昀 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日本武士精神内容摘要本文从历史上的一些事件、史实出发,在与中国的对比中,对日本的武士精神进行了一系列的剖析,从各个方面阐述关于武士精神观点,最后做出评价。
关键词日本武士精神评价前言武士精神一直是日本的代名词之一,在二战中日本的敢死队、自杀式的攻击机都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我认为这些恐怖的、令人胆颤的行为都是因为日本军队中的武士精神,这精神使他们制定这样的计划,并且让士兵不畏死亡,绝对的听从命令。
然而这种精神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又该如何评价这些精神呢。
正文一、我对武士精神的理解我认为武士精神首先就是是君臣戒律,“君不君”(君暴虐无道)也不可“臣不臣”(臣不尽臣道),尽忠是绝对的价值。
中国的原始儒学是以孝为本,尽孝才是绝对的价值。
如果“父有过”,子“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但是如果“君有过”,臣“三谏而不听,则逃之”。
中国儒教更注重血缘亲情对人的影响,而对于君主自己更应该做的是实现自己的价值。
而尽忠和尽孝都是日本所看重的。
然后就是对于死的觉悟,武士精神论者认为,儒家的“士道论”乃在粉饰贪生怕死的私心,慎于人伦而注重主君的道德如何,才选择生死,则面对死却不干脆去死。
唯有纯粹彻底的觉悟死,才是武士精神强人之处。
武士要“死的干脆”,君要你切腹自杀你就得切腹自杀。
武士精神彻底的觉悟死了,他的容貌、言语、起居动作,也就与众不同。
最后还有尊重礼仪,不光是封建社会阶层秩序的尊从,更进一步说“礼仪端正”,才是武士强人一等的表现。
樱花便是武士精神的最好展示。
单个的樱花并不美丽,但成片的樱花聚在一起就很漂亮。
这和日本武士的集团精神是很相似的。
武士精神注重共性,而非如欧洲武士那样注重个性的。
但他的这种共性实际上比欧洲武士的游侠精神还要狭隘,这个集团精神和团结精神是不同的,也绝非是爱国精神,他们既不忠君也不爱国,他们爱的是自己所在的武士集团。
日本人评价武士也不是以是否忠君爱国来评价的,而是看他是否忠诚于自己的武士团,比如战国时期的真田勇士,明知时期反天皇势力的武士集团,日本人都给予很正面的评价,评判的标准不是他们的行为是否对日本有利,而是因为他们是终于自己的集团的武士群体,贯彻了武士精神精神。
另外,樱花最美的时候并非是盛开的时候,而是凋谢的时候,樱花花期不长,但凋谢有个特点,就是一夜之间满山的樱花全部凋谢,没有一朵花留恋枝头。
这是日本武士崇尚的精神境界,在片刻的耀眼的美丽中达到自己人生的顶峰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之后豪无留恋的结束自己的生命。
一言以蔽之,武士精神就是看透了死亡,“不怕死”而为主君毫无保留的舍命献身。
这种思想也是对传统儒家“士道”的一种反动。
儒家的“士道”讲究君臣之义,有“君臣义合”、“父子天合”的人伦观念,但是日本“武士精神”是以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觉悟为根本。
二、武士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武士精神起源于日本镰仓幕府,后经江户时代吸收儒家和佛家的思想而形成。
最初,它还是倡导忠诚、信义、廉耻、尚武、名誉的。
但武士精神作为封建幕府时代政治的产物,它吸收的是儒教和佛教的某些表面的东西而不是它的真谛,儒教和佛教的思想中不能满足武士精神的那些东西,都被日本民族固有的神道教充分提供了。
神道教的信念基础就是不分是非。
因而武士道在人格上容易导致极端的两重性:自狂而又自卑;信佛而又嗜杀;注重礼仪而又野蛮残暴;追求科学而又坚持迷信。
于是表面以儒教和佛教为基础但实际精神还是以神道教为主的武士精神出现了。
三、武士精神的表现1、疯狂崇尚切腹自杀我认为武士切腹自杀并非因为输不起,也不是因为失败而感到羞耻才因屈辱而自杀,武士并没有这么脆弱,自杀是因为感到自己已经尽到最大的努力了,自己的心愿已经了解,自己的一生已经不可能有更大的辉煌了。
这时候就应该象樱花一样毫无留恋的凋谢。
比如一个武士,因为仰慕一个剑术高手而很想跟他决斗,自己穷尽精力刻苦练习,多年准备之后终于有了这个机会,此人把这场决斗看做是自己一生最光辉的时刻,好象自己就是为等待这场决斗才生存的。
但一交手,却发现自己根本不是对手。
失败的武士自杀了,并非因为感到后悔和屈辱,而是感到很大的满足,感到自己一生的目标已经实现了,自己努力了,得到机会了,在决斗中自己的人生放出了最大的光辉,在这光辉之后人生应该嘎然而止,不该再有什么留恋。
所以武士的自杀并非如我们所想的是要洗刷耻辱,或是输不起,正相反这是源于其自己对自己生命的一种觉悟,一种对自己已经达到顶峰的一种判断,是一种满足,是对樱花凋谢的凄美的一种向往。
“武士精神是对死的一种觉悟”,武士精神的理想境界不是生存,而是死亡,田园终老的武士不是好武士,战死沙场或者自杀才是理想的归宿。
2、对人生命的冷淡一般人对生命比较执著,武士精神则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只有死是真诚的,其他的功名利禄都是梦幻。
当一个人舍弃名利,以“死身”来义勇奉公时,就可以看到这世间的真实。
武士标榜的是精神上的优越,就是心理上先能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别人。
先能“不要自己的命”,才能“要他人的命”。
这是日本武士强人一等的道德律。
“不要命”与“要人命”是息息相关的。
例如佐贺锅岛藩祖直茂,向其子胜茂说:“要使斩首习以为常,得先对处刑者斩首”,于是在其西方衙门内,排列十人让他尝试斩首,胜茂连续斩首了九人,看第十人是强壮的年轻人,就说“已经斩够了,那家伙让他活吧,这人才免斩得救”。
以此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日本军人侵略中国时的“百人斩”、各种屠杀惨案的残酷典型。
山本常朝的异母兄山本吉左卫门,依父亲山本神右卫门的指示,5岁时就得斩杀狗,15岁时斩杀死罪者。
武士大众,14、15岁开始实习斩首。
如此武士从小带刀成长,养成斩杀人不在乎的精神。
武士精神的本义,如日本战前教育敕语所教谕,以“义勇奉公”为最高原则,这是武士为“奉公人”的心里准备,说来非常残酷不人道。
举例说,佐贺锅岛藩第四代吉茂,年轻时非常粗暴,他的家臣中有不讨其喜欢的,即将此人之妻的坏话写在扇上,交给近侍说“你把此扇让他看,再将那家伙做何反应呈报”。
此家臣看了扇之后,并不知道是谁写的,即把此扇撕破。
近侍即将此呈报。
吉茂公曰“将主人书写的东西撕裂,乃是无礼者。
令他切腹。
”在武士精神的世界,“切腹是武士精神最忠义的表现”。
山本常朝也说,武士应尽的忠义,是以殉死为最高。
明治维新后,武士精神并未随着封建制度和封建武士退出历史舞台而画上句号,反而从中世纪的武士精神中推陈出新。
明治政府的核心由中下级武士组成。
1871年和1878年,陆军大臣山县有朋发布军人守则《读法》七章和《军人训诫》,在军人精神的外衣下复活武士精神。
这样,武士精神逐渐演变成了“近代天皇制武士精神”和“现代军国主义法西斯武士精神”,成为对外进行侵略扩张的精神工具。
比如在日俄战争中,日军常常采用“肉弹攻击法”,即以己方官兵不怕死的武士精神精神,不计伤亡地连续冲锋陷阵,迫使对方最终丧失战斗意志而崩溃投降,让士兵用鲜血和生命去填平“胜利道路”。
四、我对武士精神的认识我认为武士精神的本质就是残酷无情,武士精神的“忠诚”表现为日益浓烈、盲目狭隘的复仇主义。
影响最深远的就是“赤穗47浪人”复仇事件。
1701年,江户城的义央污辱了播州赤穗城城主浅野内匠头长矩,长矩自杀。
浅野的47名家臣成为浪人,又合谋杀死义央,然后自杀殉主。
这一赤穗事件成为日本历代各种文学体裁竞相表现的“忠臣藏”主题。
武士精神中的这种残酷的精神与武士的死亡观有关。
1716年,由佐贺藩的藩士山本长朝传述,由同藩藩士田代陈基听闻书写整理的《叶隐闻书》写本完成。
这是日本武士精神的古典,所表现的正是武士精神中的毫不留恋的、毫不犹豫的死亡观。
当然,“不要命”与“要人命”是息息相关的,《叶隐闻书》中处处都是非常残忍的武士论语。
例如,佐贺锅岛藩祖直茂向其子胜茂说,要想使斩首习以为常,得先对处刑者斩首。
《叶隐闻书》中的很多例子也是令人发指的。
比如,江户屋敷的看守仓库者堀江三右卫门,偷了库存的金银,被逮捕逼出口供之后,即下令折磨死。
于是先将他身体上的体毛烧光,剥他的指甲,切断他的脚筋,用锥磨等工具给他种种折磨。
因此,武士精神中讲述的许多行为,本质上都是残酷无情,惨不忍睹的。
武士精神相传也讲究义、忍、勇、礼、诚、名誉、忠义等德目,但实际上也是残酷无情,惨不忍睹。
中世纪的镰仓时代,源氏家族亲兄弟,骨肉相克杀戮,而断了源氏的正嗣。
又如因北条氏的策谋,功臣们也就断了命脉。
日本战国时代的无情,都有血淋淋的杀戮史为佐证。
有杀主君的,松永弹正叛逆弑君即将军义辉;有杀父亲的,斋藤义龙杀其父斋藤道三;有杀兄长的,今川义元为了继承家主地位,在长兄死后,杀戮次兄以及其一切支持家臣;有杀亲子的,江户幕府第一代将军德川家康听织田信长的话,命其亲生长子德川信康自害死亡。
日本武士的残酷不人道,比比皆是,从此也可以看出武士精神的残酷的一面。
五、我对武士精神的评价我认为武士精神在近现代就是对外侵略的精神工具。
19世纪末的甲午战争中,日军暴虐地进行“旅顺大屠杀”、“领台大屠杀”。
西方列强一致将日本视为野蛮国。
为了向国际社会解释日军的残忍行为,为日本的进一步对外侵略进行铺垫。
新渡户稻造于1899年用英文写成了《武士精神》一书。
新渡户早年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留学,后来担任美国总统的伍德罗•威尔逊曾是他同学。
毕业后,新渡户娶了美国人玛丽。
在玛丽的帮助下,新渡户出了英文书《武士精神》,将日本传统与欧美比较,详述日本的武士精神与欧美骑士精神的相似性,辩解说日本切腹、复仇等绝不是野蛮。
凭借典雅的英文,《武士精神》一书在欧美知识界广为畅销,新渡户也成为日本精神和伦理学的权威。
1905年,因为以“武士精神”精神对日本从事对外战争进行包装,新渡户夫妇获得了明治天皇的召见和嘉奖。
接着,新渡户步步高升,先后担任京都帝国大学教授、第一高等学校校长、东京帝国大学教授和东京女子大学校长等职。
20世纪,日本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对传统社会中武士精神的核心价值——“忠诚”进行改造与更新、继承与强化,使之转变为近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
在1984年日本银行推出的新版日币上,5000日元上的图案为新渡户稻造,这表明日本人对武士精神的推崇。
也可见为了进行侵略战争,日本军国主义者对日本人的“洗脑”之深。
事实上,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军国主义者以武士精神为精神支柱和战争工具,不遗余力地对外侵略、掠夺,获得的巨大赔款和殖民地收益,极大地加快了日本现代化的发展步伐。
当前,日本式企业经营方式的三大法宝——终身雇用制、年功序列制和企业内工会,即“劳资命运共同体”,就是直接来源于武家社会“君臣一体”家族观念中的传统模式。
这足可见为了进行侵略战争的武士精神对日本的影响之深。
六、武士精神的积极意义不过武士精神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武士精神敬重为了目标不顾一切、不惧死亡的人。
像对于明知敌不过日本军团,而仍然英勇作战,最终被全歼的中国军队日本部队一般都会以一种敬重的眼光对待,可能还会帮助我们收拾战场,掩埋尸体,建立一个公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