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顶堰流计算公式
7.2宽顶堰溢流——学习材料

7.2宽顶堰溢流——学习材料学习单元⼆、宽顶堰溢流⼀、堰的基本计算公式图7-3如图7-3所⽰的堰流为例推导堰流的⽔⼒计算公式:以通过堰顶的⽔平⾯为基准⾯,对堰前断⾯0―0 及堰顶断⾯1―1 应⽤能量⽅程式。
其中0―0 断⾯为渐变流;⽽1―1 断⾯流线弯曲程度很⼤,⽔流为急变流,过⽔断⾯上测压管⽔头不为常数,⽤γpz +表⽰1―1 断⾯上测压管⽔头平均值。
由此得:gv pz H g v H 2)(221110200αζαγα+++==+ v 0——0-0 断⾯的平均流速 v 1——1-1 断⾯的平均流速ζ——局部阻⼒系数令 ,0H pz ξγ=+ζα?+=11设堰顶过⽔断⾯1―1 宽度为b ,⽔⾆厚度⽤0kH 表⽰,k 为反映堰顶⽔流垂直收缩程度的系数。
则过⽔断⾯1―1 ⾯积为0kbH ,过堰流量为:v 011v 1P 2δHP 123010010121)(2H g b k H H g b kH A v Q ξζαξζα-+=-+==令ξ?ξζα-=-+=111k k m ,称为堰流的流量系数。
则堰流流量为:2302H g mb Q =,式中0H 称为堰前总⽔头上式为⽔流⽆侧收缩时堰流⾃由出流流量计算的基本公式,对堰顶过⽔断⾯为矩形的薄壁堰、实⽤堰及宽顶堰流都适合,不同的堰流流量系数不同),,(ξ?k m m =。
如堰流存在侧向收缩以及堰下游⽔位对过堰⽔流有影响时,应⽤上式时必须进⾏修正。
实际计算中将堰前⾏进流速⽔头的影响写进流量系数之中23200021(gv m m α+,则堰流流量公式可以写成:2302H g b m Q =由流量公式可知,堰流流量和堰前总⽔头的3/2次⽅成正⽐。
⼆、宽堰当堰顶⽔平且10/5.2≤宽顶堰流是实际⼯程中很常见的⽔流现象。
⼀般可分为两种,⼀种是具有底坎(堰坎),在垂直⽅向发⽣收缩⽽形成的有坎宽顶堰流,如图7-4(a)、(b)所⽰;另⼀种是没有底坎,如⽔流流经桥墩之间(见图7-4(c))、隧道或涵洞⼊⼝,以及⽔流经施⼯围堰束窄了的河床(图7-4(d) )时,⽔流由于边界宽度变⼩⽽产⽣侧向收缩,流速增⼤,动能增⼤,势能相应减⼩导致进⼝处⽔⾯跌落,产⽣宽顶堰的⽔流状态,称为⽆坎宽顶堰流。
堰流公式

水利工程,常将堰作成曲线型,称曲线型实用堰。堰顶加厚,水舌下缘与堰顶为面接触,水舌受堰顶约束和顶托,已影响水舌形状和堰的过流能力。折线型实用堰:水利工程,常将堰作成折线形。
3.宽顶堰:2.5<δ/H<10
宽顶堰堰顶厚度对水流顶托非常明显。
水流特征:水流在进口附近的水面形成降落;有一段水流与堰顶几乎平行;下游水位较低时,出堰水流二次水面降。
第
水利工程中,为防洪、灌溉、航运、发电等要求,需修建溢流坝、水闸等控制水流的水工
建筑物。例如,溢流坝、水闸底槛、桥孔和无压涵洞进口等。
堰是顶部过流的水工建筑物。
图1、2中过堰水流均未受闸门控制影响
闸孔出流:过堰水流受闸门控制时,就是孔流
堰流和闸孔出流是两种不同的水流现象。它们的不同点在于堰流的水面线为一条光滑曲线且过水能力强,而孔流的闸孔上、下游水面曲线不连续且过水能力弱。它们的共同点是壅高上游水位;在重力作用下形成水流运动;明渠急变流在较短范围内流线急剧弯曲,有离心力;出流过程的能量损失主要是局部损失。
b/B< 0.2,取b/B=0.2
P1/H > 3,取P1/H=3
式中,b——溢流堰孔净宽
B——溢流堰上游引渠的宽度
确定堰顶高程=上游水位-堰顶水头Hd
由堰流基本公式
采用WES曲线
假定P1/Hd> 1.33,md= 0.502
行进流速可忽略,Hd=Hd0
σs= 1为自由出流
ε= 1-0.2[Ka+(n-1)KP]H0/nb’
KP = 0 (查表)
Ka = 0.2
b’=12
n=5
ε= 1-0.2[0.2+(5-1)×0]Hd/5×12 = 1-0.0066Hd
宽顶堰自由出流公式(二)

宽顶堰自由出流公式(二)
宽顶堰自由出流公式
简介
宽顶堰自由出流公式是一种用于计算宽顶堰水流出口断面流量的
公式。
它在水利工程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能够准确预测水流出口的
流量,并为工程设计提供重要参考。
公式推导
宽顶堰自由出流公式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其中涉及到流体力学
的相关理论。
在此,我们只给出最终的公式结果:
Q = C * L * H^
其中,Q表示流量,C为流量系数,L为出口的有效长,H表示出
口水位高度。
公式参数解释
•流量系数C:它体现了宽顶堰出流特性,与堰体形状、出水流态以及流量特性有关。
常用的具体数值可通过实测或经验公式得出。
•有效长L:它指的是宽顶堰出口有效的横向长度,通常与堰体宽度相等。
•出口水位高度H:它是从堰顶到出口水位的垂直距离,即水头。
示例说明
假设有一个宽顶堰,其有效长(L)为10米,出口水位高度(H)为3米。
已知流量系数(C)为。
我们可以通过宽顶堰自由出流公式计算出水流出口的流量。
根据公式:Q = C * L * H^
代入参数:Q = * 10 * 3^ = * 10 * = m^3/s
因此,当宽顶堰的有效长为10米,出口水位高度为3米时,水流出口的流量约为立方米每秒。
总结
宽顶堰自由出流公式是一种重要的工程计算公式,能够准确预测宽顶堰的水流出口流量。
通过公式中的参数,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计算,并为水利工程的设计和运营提供帮助。
两种不同表达式的水闸淹没宽顶堰流量计算公式计算结相一致的讨论

两种不同表达式的水闸淹没宽顶堰流量计算公式计算结相一致的讨论水闸淹没宽顶堰流量计算公式有两种表达形式:一种是 Q=φsεBh…………(0-1)另一种是Q=σsεBm H03/2 …………(0-2)式中:Q-过闸流量;ε-侧收缩系数;B-闸室净过水宽度;h-闸室水深,比势能;g-重力加速度;H0-闸上游翼墙前河道末收缩断面(后简称断面1-1)单位水体总能量;m-流量系数;φs-淹没流速系数;σs-淹没流量系数。
从水力学知,式(0-1)是由闸室过水断面(后简称断面2-2)与断面1-1建立能量关系方程H0=h++ξ…………(0-3)推导而来;而式(0-2)又是引进参数K=,m=φK由式(0-1)演变而得,二式同根同源。
然而水闸设计工程师都知道,此二公式在相同条件下计算结果是不等的。
对某闸过闸流量核算淹没度hs/h0=0.965,用【参1】按式(0-1)计算得Q=470m3/s;用【参2】按式(0-2)计算得Q=394 m3/s,相差近20%。
式(0-1)、(0-2)本同根同源,它们计算结果却不一致,这是不合理的,也不是必然的。
对一个具体的水闸来说,其闸室q~h关系曲线只有一条,即在某一水深只能通过一个流量。
一、室矩形过水断面的水力特性特性方程:E s=h+=h+(1-1)式中:E s-闸室收缩断面2-2单位水体总能量;V2-平均流速;q-单宽流量;a2-动能改正系数;-断面2-2比动能;h-同前。
式(1-1)即式(0-3)等号右边的前两项。
式(1-1)E s=f(h,q),令q=常量,使其变为平面问题,(如q=5,10,15,25)可作E~h关系曲线,见图1s图1中相应于每一个流量q的曲线就是一条E s~h关系曲线。
该曲线以横坐标和与横坐标成45°的线oa为渐近线,并且有一断面单位能量最小的点k,该点将曲线分为上、下两支。
在下支为急流,E s随h增大而减小;在上支属缓流,E s随h增大而增大。
各种堰流水力学计算说明书D-4

D-4 各种堰流水力学计算序作者 陈靖齐(水电部天津勘测设计院) 校核 潘东海(水电部天津勘测设计院)一、分类和判据(一)薄壁堰,δ/H <0.67;(二)实用堰,0.67<δ/H <2.5; (三)宽顶堰,2.5<δ/H <10。
式中:δ—堰的厚度;H —堰上作用水头。
二、薄壁堰(一)流量公式:(二)流量系数,用巴赞(Bazin )公式:适用范围 H=0.1—0.6m ,q=0.2—2.0m ,H ≤2P式中:H —堰上水头(m ),不包括V 02/2g ;P —堰高(m )。
考虑侧收缩时,式中:b —堰宽(m );B —引水渠宽(m )。
(三)因为作为量测流量的薄壁堰不宜在淹没条件下工作,故本程序不包括薄壁堰的 淹没问题。
三、宽顶堰(一)流量公式式中:H 0=H+V 02/2g (m ),B —堰宽,其他:2/302H g b m Q =⎥⎦⎤⎢⎣⎡+++=20)(55.01)/0027.0405.0(P H H H m ⎥⎥⎦⎤⎢⎢⎣⎡⎪⎭⎫ ⎝⎛∙⎪⎭⎫ ⎝⎛++∙⎥⎦⎤⎢⎣⎡⎪⎭⎫ ⎝⎛--+=22055.01103.00027.0405.0B b P H H B b H m 2/302H g B m Q εσ=(三)侧收缩系数(四)流量系数m 因前沿形式而异:直坎:圆坎:无坎宽顶堰m 值已包括翼墙影响,计算侧收缩系数时,不计ξk 。
本数据库备有直角翼墙;八字形翼墙,ctg θ=0,0.5,1.0,2.0,圆角形翼墙r/b=0,0.2,0.3,0.5,分别对B/B 0=0,0.1,0.2,…,1.0之m 值。
(五)根据设计流量和水头计算堰宽时,本程序从流量公式中,经过适当变换,直接求出B 。
这比试算法、迭代法精度都高。
四、实用堰(一)堰形WES 剖面y/Hd=0.5(X/Hd )1.85X ≥0上游三圆弧大圆狐 x 12+y 12=R 12-b 1≤x ≤0中圆弧 x 22+y 22=R 22-b 2≤x ≤-b 1小圆弧 x 32+y 32=R 32-b 3≤x ≤-b 2 式中参数值:R 1=0.5Hd R 2=0.2Hd R 3=0.04Hd b 1=0.175Hd b 2=0.276Hd b 3=0.2818Hd()[]nbH n k /12.0100ξξε-+-=H P H P m /75.046.0/301.033.0+-+=HP H P m /5.12.1/301.036.0+-+=(二)流量公式式中:m —流量系数;m —f (H 0/Hd ),为实验曲线。
宽顶堰流的水力计算

深度为3.0m。孔前行进流速为0.8m/s,孔口处为完善收缩
的自由出流,求流量。
解:
d 0.2 0.06 0.1,为小孔口 A d 2 0.0314
H3
4
0.62, H0
H
v02 2g
3.03
Q A 2gH0 0.15m3 / s
二、恒定管嘴出流的计算 (一)自由出流:若在孔口上连接一段长为(3~4
e 0.65 H
为堰流;
闸底坎为曲线型堰流时
e 0.75 为闸孔出流;
H
e 0.75 H
为堰流;
式中:e为闸孔开度;H为从堰顶算起的闸前水深。
8-2 孔口与管嘴出流
在容器侧壁上开孔,液体将从孔中流出,这种水流 现象称为孔口出流。
一、恒定流孔口出流 当容器中水面保持恒定不变, 通过孔口的水流则为恒定流。 根据孔口的直径与孔口水头的 比值将孔口分为小孔口 d 0.1
用堰,闸门型式主要有平板闸门及弧形闸门。 水力计算的任务:在一定闸前水头下计算不同闸孔开度
时的泄流量;或根据已知的泄流量求所需的闸孔宽度b。
一、底坎为宽顶堰的闸孔出流
闸孔出流受水跃位置的影响可分为自由出流及淹没出
流二种。如图
(a)
(b)
(c)
设收缩水深hc的跃后水深为 。 若 ht < hc" ,则水跃发生在收缩断面处或收缩断面下游这 种时候的水跃是远驱式水跃
堰坎外形及厚度不同其能量损失及过水能力也会不同。 工程上通常按照堰坎厚度δ 与堰上水头H的比值大小及水 流的特征将堰流分作:
1.薄壁堰流: 即 0.67 。
H
2.实用堰:
宽顶堰流计算公式

hs/H0
28+908-29+115
10.0
0
0.014
1.33
0.01
0.129
50.78
0.133
2.4201 1.825183 0.264796
孔数(个) 1 单宽b(m) 10 上游流速水头V0(m) 0.00 不计行进流速的堰上水头H(m) 1.00 计入行进流速的堰上水头H0(m) 1.00 流量系数m 0.39 流量(m3/s) 6.83 试算上游流速V0(m) 0.17 桩号 底宽(b) 边坡(m)
糙率(n)面积(s)
比降(i)水力半径(R)谢才系数(C) 水深(h) 流量(Q)流速v
hs/H0
28+908-29+115
10.0
0
0.014
31.88
0.01
1.947
79.82
3.188
355.08 11.13688 0.421121
孔数(个) 1 单宽b(m) 10 上游流速水头V0(m) 0.08 不计行进流速的堰上水头H(m) 8.00 计入行进流速的堰上水头H0(m) 8.08 流量系数m 0.39 流量(m3/s) 391.18 试算上游流速V0(m) 1.22 桩号 底宽(b) 边坡(m)
糙率(n)面积(s)
比降(i)水力半径(R)谢才系数(C) 水深(h) 流量(Q)流速v
hs/H0
28+908-29+115
10.0
0
0.014
25.21
0.01
1.676
77.85
2.521
254.1 10.07856 0.416222
孔数(个) 1 单宽b(m) 10 上游流速水头V0(m) 0.06 不计行进流速的堰上水头H(m) 6.50 计入行进流速的堰上水头H0(m) 6.56 流量系数m 0.39 流量(m3/s) 286.49 试算上游流速水头V0(m) 1.10 桩号 底宽(b)
宽顶堰流流量计算举例.

(1)淹没条件
hs 0.8 H0
(2)淹没系数σs确定
hs H0
淹没系数与hs/H0有关,查表求得。
0.80 1.00 0.84 0.97 0.81 0.995 0.85 0.96 0.82 0.990 0.86 0.95 0.83 0.98 0.87 0.93
ζs
hs H0
ζs
——迭代一次计算流量
由流量再求 H 0 2.59m,再求 Q 39.66m3 / s
Q=39.66m3/s
——迭代二次计算流量
小结、布置任务
小结:
1. 由水流现象分析确定计算公式
Q s mB 2gH0
3/2
2. 根据流量公式,借助表、经验公式能确定流量系数m、侧收缩系数ε 和淹没系数σs。
水力分析与计算
宽顶堰流水力分析与计算
案例分析: 1.水流现象分析: 堰流 2.流量公式确定
H
相对开启高度 e/H
e
Q s mB 2gH03/2
式中 B —堰顶过水净宽; H0—包括流速水头在内的堰前总水头,H0 H v02 / 2g ; m—堰的流量系数; σs—考虑下游水位对泄流影响的系数,称淹没系数,σs ≤ 1; ε —侧收缩系数,ε ≤1。
1
3
0.2
0.6 2.5
2 2 1 0.972 2.6 2.6
a0 0.2 P1 H
4
b b 1 1 B0 B0
a0
3
0.2
P1 H
4
b b 1 bd bd
1
分别计算边孔、中孔收缩系数, 然后加权平均计算侧收缩系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糙率(n)面积(s)
比降(i)水力半径(R)谢才系数(C) 水深(h) 流量(Q)流速v
hs/H0
28+908-29+115
10.0
0
0.014
20.90
0.01
1.474
76.20
2.090
193.32 9.250555 0.413989
孔数(个) 1 单宽b(m) 10 上游流速水头V0(m) 0.05 不计行进流速的堰上水头H(m) 5.50 计入行进流速的堰上水头H0(m) 5.55 流量系数m 0.39 流量(m3/s) 222.98 试算上游流速V0(m) 1.01 桩号 底宽(b) 边坡(m)
0
0.014
3.93
0.01
0.364
60.36
0.393
14.3 3.641871 0.261258
孔数(个) 1 单宽b(m) 10 上游流速水头V0(m) 0.02 不计行进流速的堰上水头H(m) 2.00 计入行进流速的堰上水头H0(m) 2.02 流量系数m 0.39 流量(m3/s) 48.90 试算上游流速V0(m) 0.61 桩号 底宽(b) 边坡(m)
糙率(n)面积(s)
比降(i)水力半径(R)谢才系数(C) 水深(h) 流量(Q)流速v
hs/H0
28+908-29+115
10.0
0
0.014
38.81
0.01
2.185
81.37
3.881
466.84 12.02783 0.427167
孔数(个) 1 单宽b(m) 10 上游流速水头V0(m) 0.09 不计行进流速的堰上水头H(m) 9.50 计入行进流速的堰上水头H0(m) 9.59 流量系数m 0.39 流量(m3/s) 506.21 试算上游流速V0(m) 1.33 桩号 底宽(b) 边坡(m)
不计行进流速的堰上水头H(m) 8.50 计入行进流速的堰上水头H0(m) 8.58 流量系数m 0.39 流量(m3/s) 428.45 试算上游流速V0(m) 1.26 桩号 底宽(b) 边坡(m)
糙率(n)面积(s)
比降(i)水力半径(R)谢才系数(C) 水深(h) 流量(Q)流速v
hs/H0
糙率(n)面积(s)
比降(i)水力半径(R)谢才系数(C) 水深(h) 流量(Q)流速v
hs/H0
28+908-29+115
孔数(个) 单宽b(m) 上游流速水头V0(m)
10.0 1 10 0.08
0
0.014
34.16
0.01
2.030
80.37
3.416
391.18 11.45017 0.423031
68.33 6.501688 0.416453
计入行进流速的堰上水头H0(m) 3.03 流量系数m 0.39 流量(m3/s) 89.84 试算上游流速水头V0(m) 0.75 桩号 底宽(b) 边坡(m)
糙率(n)面积(s)
比降(i)水力半径(R)谢才系数(C) 水深(h) 流量(Q)流速v
hs/H0
糙率(n)面积(s)
比降(i)水力半径(R)谢才系数(C) 水深(h) 流量(Q)流速v
hs/H0
28+908-29+115
10.0
0
0.014
31.88
0.01
1.947
79.82
3.188
355.08 11.13688 0.421121
孔数(个) 1 单宽b(m) 10 上游流速水头V0(m) 0.08 不计行进流速的堰上水头H(m) 8.00 计入行进流速的堰上水头H0(m) 8.08 流量系数m 0.39 流量(m3/s) 391.18 试算上游流速V0(m) 1.22 桩号 底宽(b) 边坡(m)
糙率(n)面积(s)
28+908-29+115
10.0
0
0.014
36.47
0.01
2.109
80.89
3.647
428.45 11.74673 0.425055
孔数(个) 1 单宽b(m) 10 上游流速水头V0(m) 0.09 不计行进流速的堰上水头H(m) 9.00 计入行进流速的堰上水头H0(m) 9.09 流量系数m 0.39 流量(m3/s) 466.84 试算上游流速V0(m) 1.30 桩号 底宽(b) 边坡(m)
糙率(n)面积(s)
比降(i)水力半径(R)谢才系数(C) 水深(h) 流量(Q)流速v
hs/H0
28+908-29+115
孔数(个) 单宽b(m) 上游流速水头V0(m) 不计行进流速的堰上水头H(m)
10.0 1 10 0.03 3.00
0
0.014
10.51
0.01
0.868
69.77
1.051
糙率(n)面积(s)
比降(i)水力半径(R)谢才系数(C) 水深(h) 流量(Q)流速v
hs/H0
28+908-29+115
10.0
0
0.014
8.48
0.01
0.725
67.70
0.848
48.9 5.765365 0.420097
孔数(个) 1 单宽b(m) 10 上游流速水头V0(m) 0.02 不计行进流速的堰上水头H(m) 2.50 计入行进流速的堰上水头H0(m) 2.52 流量系数m 0.39 流量(m3/s) 68.33 试算上游流速水头V0(m) 0.68 桩号 底宽(b) 边坡(m)
糙率(n)面积(s)
比降(i)水力半径(R)谢才系数(C) 水深(h) 流量(Q)流速v
hs/H0
28+908-29+115
10.0
0
0.014
14.61
0.01
1.130
72.90
1.461
113.21
7.75099
0.41336
孔数(个) 1 单宽b(m) 10 上游流速水头V0(m) 0.04 不计行进流速的堰上水头H(m) 4.00 计入行进流速的堰上水头H0(m) 4.04 流量系数m 0.39 流量(m3/s) 138.29 试算上游流速水头V0(m) 0.86 桩号 底宽(b) 边坡(m)
边坡(m)
糙率(n)面积(s)
比降(i)水力半径(R)谢才系数(C) 水深(h) 流量(Q)流速v
hs/H0
28+908-29+115
10.0
0
0.014
18.78
0.01
1.365
75.23
1.878
165.06 8.789975 0.413327
孔数(个) 1 单宽b(m) 10 上游流速水头V0(m) 0.05 不计行进流速的堰上水头H(m) 5.00 计入行进流速的堰上水头H0(m) 5.05 流量系数m 0.39 流量(m3/s) 193.32 试算上游流速水头V0(m) 0.97 桩号 底宽(b) 边坡(m)
0
0.014
27.41
0.01
1.770
78.56
2.741
286.49 10.45303 0.417685
流量(m3/s) 试算上游流速V0(m) 桩号
320.17 1.14
底宽(b) 边坡(m) 糙率(n)面积(s) 比降(i)水力半径(R)谢才系数(C) 水深(h) 流量(Q)流速v hs/H0
糙率(n)面积(s)
比降(i)水力半径(R)谢才系数(C) 水深(h) 流量(Q)流速v
hs/H0
28+908-29+115
孔数(个)
10.0 1
0
0.014
16.68
0.01
1.251
74.14
1.668
138.29 8.291506 0.413067
单宽b(m) 10 上游流速水头V0(m) 0.04 不计行进流速的堰上水头H(m) 4.50 计入行进流速的堰上水头H0(m) 4.54 流量系数m 0.39 流量(m3/s) 165.06 试算上游流速水头V0(m) 0.92 桩号 底宽(b)
糙率(n)面积(s)
比降(i)水力半径(R)谢才系数(C) 水深(h) 流量(Q)流速v
hs/H0
28+908-29+115
10.0
0
0.014
41.18
0.01
2.258
81.81
4.118
506.21 12.29397 0.429347
孔数(个) 1 单宽b(m) 10 上游流速水头V0(m) 0.09 不计行进流速的堰上水头H(m) 10.00 计入行进流速的堰上水头H0(m) 10.09 流量系数m 0.39 流量(m3/s) 546.65 试算上游流速V0(m) 1.37 桩号 底宽(b) 边坡(m)
糙率(n)面积(s)
比降(i)水力半径(R)谢才系数(C) 水深(h) 流量(Q)流速v
hs/H0
28+908-29+115
10.0
0
0.014
23.04
0.01
1.577
77.06
2.304
222.98 9.678201 0.414971
孔数(个) 1 单宽b(m) 10 上游流速水头V0(m) 0.06 不计行进流速的堰上水头H(m) 6.00 计入行进流速的堰上水头H0(m) 6.06 流量系数m 0.39 流量(m3/s) 254.10 试算上游流速水头V0(m) 1.06 桩号 底宽(b) 边坡(m)
28+908-29+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