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正确归因的意义
2023年教师资格之小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练习题(二)及答案

2023年教师资格之小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练习题(二)及答案单选题(共40题)1、儿童入学后必须以()为主导。
A.学习B.游戏C.体育D.文艺【答案】 A2、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最值得关心的是( )。
A.对课堂纪律的影响B.人际关系的影响C.后进生的感受D.学生听课效果【答案】 B3、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
A.发展智力B.培养思想品德C.传授知识D.发展个性【答案】 C4、态度与和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个阶段是A.依从B.接受C.认同D.内化【答案】 C5、人格是决定个体的外显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其核心为( )。
A.能力B.需要C.性格D.气质【答案】 C6、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可将迁移分为()。
A.正迁移与负迁移B.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C.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D.—般迁移与具体迁移【答案】 C7、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大致在()。
A.20世纪20年代以前B.20世纪20年代?50年代C.20世纪60?70年代D.20世纪80年代以后【答案】 A8、学校德育中的核心部分是( )A.德行的教育B.思想的教育C.政治的教育D.心理健康的教育【答案】 C9、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较短暂的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的时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一时期称为()。
A.关键期B.守恒期C.转折期D.过渡期【答案】 A10、个体在不同的年龄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
A.差异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阶段性【答案】 D11、我国古代第一次将“教”与“育”二字连在一起.使用“教育”一词的著作是()A.《孟子.尽心上》B.《荀子》C.《论语》D.《中庸》【答案】 A12、系统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的心理学家是()A.布鲁纳B.桑代克C.柯尔伯格D.戴尔【答案】 C13、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体,个体的早期发展更多地体现了()。
归因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

归因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1. 课程背景介绍- 介绍归因理论在心理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 引入归因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的和意义。
2. 目标设定- 理解归因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
- 掌握归因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 提高个体对问题归因的分析和评估能力。
3. 教学内容- 归因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 内部和外部归因的区别与例子。
- 个体归因风格的分类和特点。
4. 教学过程4.1 引入环节- 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归因偏差。
- 提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的归因方法。
4.2 知识讲解- 分步骤介绍归因的定义和基本原理,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理解。
- 解释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的区别,并给出相关案例进行比较。
- 介绍个体归因风格的分类,如乐观和悲观归因等,并阐述其特点和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4.3 学习活动- 小组活动:分组讨论和分享个体归因风格的案例,分析其对心理健康的积极或消极影响。
- 情景模拟:提供一个问题场景,让学生在小组中运用归因理论,分析问题的原因和可能解决办法。
4.4 提示和讲解- 引导学生理解问题的归因多样性,鼓励他们探索不同的解释和评估方法。
- 分析正确的归因方法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思维模式。
5. 总结与反思- 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归因风格,以及如何运用正确的归因方法来提升心理健康。
- 提供反思问题,鼓励学生自我评估和进一步思考。
6. 课后作业- 要求学生回顾并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重点。
- 以一个日常生活问题为例,运用归因理论分析其可能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
7. 拓展阅读- 推荐相关的心理学书籍或期刊文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归因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实践。
- 引导学生关注归因心理健康教育在社会中的应用和意义。
备注:此教案为简要示例,具体教学过程和活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成败归因训练四阶段

成败归因训练四阶段摘要:一、引言二、成败归因训练的概念与意义三、成败归因训练的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认知阶段2.第二阶段:情绪反应阶段3.第三阶段:寻找解决方法阶段4.第四阶段:实施行动阶段四、成败归因训练在各领域的应用五、结论正文:成败归因训练是指通过对个体成败经历的分析,帮助个体形成正确归因的过程。
它对个体的心理健康、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
成败归因训练主要包括四个阶段,分别为认知阶段、情绪反应阶段、寻找解决方法阶段和实施行动阶段。
在认知阶段,个体需要对成败经历进行深入思考,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和过程,明确自己在其中的角色和作用。
这有助于个体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能力和价值,避免过度自信或自卑。
在情绪反应阶段,个体需要面对和处理自己在成败经历中所产生的负面情绪,如失落、愤怒、焦虑等。
通过正确处理这些情绪,个体可以更好地应对挫折,增强心理韧性。
在寻找解决方法阶段,个体需要从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出发,寻找改进自己行为和提高自己能力的方法。
这需要个体具备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以便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
在实施行动阶段,个体需要将所设计的解决方案付诸实践,以实际行动来检验和改进自己的方法和策略。
在这一阶段,个体需要具备较强的执行力和自律精神,确保计划的顺利进行。
成败归因训练在教育、心理、职业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教育领域,通过成败归因训练,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学习状况,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在心理领域,成败归因训练有助于个体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增强心理适应能力。
在职业领域,成败归因训练可以帮助员工正确看待工作中的成败得失,提高工作满意度和职业发展水平。
总之,成败归因训练是一个重要的心理过程,对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初中生学习归因方式对学业情绪的影响

初中生学习归因方式对学业情绪的影响研究目的和意义:学业情绪是Pekrun在2002年明确提出了学业情绪(academic emotions)概念]1[。
它是指在教学或学习过程中,与学生学业相关的各种情绪体验,包括高兴、厌倦、失望、焦虑、气愤等。
值得注意的是,学业情绪不仅仅指学生在获悉学业成功或失败后所体验到的各种情绪,同样也包括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体验,在日常做作业过程中的情绪体验以及在考试期间的情绪体验等]2[。
学业情绪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影响:能通过促进认知活动的开展而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还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态度的培养、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关于初中生学业情绪的研究,我国还处在起步阶段,已有的研究不多,关于初中生学业情绪与归因的相关研究很少,余国良等人只是提出了学业情绪与归因问题]2[,但没有对学业情绪与归因进行深入的研究。
严鹏展等人的研究只针对初中生学业情绪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做了研究,表明初中生的学业情绪以积极为主,排在前3位的学业情绪是希望、高兴、平静,且初中生的学业情绪存在显著的年级、性别和成绩差异]3[,但没有对初中生学业情绪与归因关系进行研究,其中初中生不同年级之间在学业情绪上归因方式有什么区别。
余国良等人研究表明学习不良青少年与一般青少年在学业情绪上存在显著差异]4[,那么学习不良初中生与一般初中生、学习优秀初中生之间的归因方式是否也存在显著差异呢,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加以说明。
所以了解初中生在学业情绪上的学习归因方式,掌握学习不良学生、一般学生和优秀学生之间的学习归因方式对教育工作者看待学生个体差异以及开展学习计划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研究不同学习归因方式对学业情绪的影响,来了解初中生不同年级之间在学业情绪上归因方式的差异,以及学习不良初中生与一般初中生、学习优秀初中生之间在学业情绪上归因方式的差异。
归因理论生活案例

归因理论生活案例归因理论是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归因的心理过程。
它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对于理解人们的行为动机和心理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境,而归因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情境背后的原因。
下面,我们将通过几个生活案例来说明归因理论的应用。
第一个案例是小明考试不及格。
小明是一个成绩一直不错的学生,但这次考试却意外地不及格了。
在这种情况下,他可能会使用内因归因,即将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不足或努力不够。
他可能会认为自己没有好好复习,或者平时没有认真听课。
另外,他也可能会使用外因归因,将失败归因于考试题太难或者考试的环境不利。
这个案例说明了在面对失败时,人们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经验进行不同的归因,从而影响他们对待失败的态度和行为。
第二个案例是小红被同事批评。
小红在工作中犯了一个错误,被同事批评了一顿。
在这种情况下,她可能会使用外因归因,认为同事批评她是因为同事脾气不好或者工作压力大。
另外,她也可能会使用内因归因,将批评归因于自己的工作能力不足或者疏忽大意。
这个案例说明了在面对他人的批评时,人们也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经验进行不同的归因,从而影响他们对待批评的态度和行为。
第三个案例是小李遇到交通事故。
小李在驾驶中遇到了一起交通事故,导致车辆受损和人员受伤。
在这种情况下,他可能会使用外因归因,认为事故是由于其他驾驶员的错误操作或者道路条件不好所导致的。
另外,他也可能会使用内因归因,将事故归因于自己的驾驶技术不够娴熟或者驾驶态度不够谨慎。
这个案例说明了在面对意外事件时,人们也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经验进行不同的归因,从而影响他们对待意外事件的态度和行为。
通过以上生活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归因理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人们在面对不同情境时,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经验进行不同的归因,从而影响他们对待情境的态度和行为。
归因理论的应用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动机,还可以指导我们更好地处理各种情境,提高生活质量和人际关系。
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案例分析1.李华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学生,他的最大特点就是贪玩,学习不用功。
每次考试他都有侥幸心理,希望能够靠运气过关。
这次期末考试他考得不理想,他认为这次是自己的运气太差了。
请运用维纳的归因理论来分析:(1)他的这种归因是否正确?这种归因对他以后的学习会产生怎样的影响?(2)如不正确,正确的归因应是怎样的?(3)对教师来讲,正确掌握维纳归因理论有何意义?案例分析题答案要点:(1)不正确。
他将行为的原因归因为外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这样他就对自己的行为不用负责,因此学习动机不会提高,甚至会越来越差。
(2)他应该将其归因为自己的内部的可控制因素如不努力。
如果他认为学习失败是不努力造成的,那他就会相信只要自己努力,一定可以获得学习成功。
(3)有助于教师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有助于根据学生行为及其结果推断出个体的稳定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动机,对于改善其学习行为,提高其学习学习效果也会产生一定的作用。
此外,归因训练还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正确归因,对消极的归因进行辅导。
如果一个学生长期处于消极的归因心态就有碍于人格的成长,如惯于逃避的学生,他们经常将失败归为能力不足,将成功归于运气或任务容易,长此以往,成为一种习惯,就会演变为一种习得无助感。
2.社会心理学家阿希于1951年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实验材料是18对卡片,每对左边的一张画有一条线段,右边画有三条不同长度的线段,其中有一条左边卡片上的等长,被试坐在一群人当中,辨认哪两条线段一样长。
在正常情况下,绝大多数被试都能做出正确的判断,错误概率小于1﹪。
但是,当其他人纷纷故意做出错误的判断时(这是实验者的安排),被试就显得犹豫不决,怀疑自己的判断能力。
这样连续实验了几组,统计结果表明,有37﹪的被试放弃了自己原来的正确判断而顺从了群体的错误判断。
请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1)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现象,如何定义这种现象?(2)这种现象的表现形式有哪些?(3)这种现象的影响因素是什么?案例分析题.答案要点:(1)阿希1951年所做的经典实验说明了从众现象的存在。
初中生心理健康辅导《积极归因》优质课教案

初中生心理健康辅导《积极归因》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 了解积极归因的概念和作用;- 掌握积极归因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培养学生正确的积极归因能力;- 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教学内容1. 积极归因的概念和意义- 定义积极归因的基本概念;- 介绍积极归因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2. 积极归因的基本理论- 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界定;- 积极归因理论的核心观点和原则。
3. 积极归因的方法和技巧- 培养学生正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提倡积极的内在归因和外在归因;- 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积极因素和力量。
三、教学流程1. 导入(5分钟)- 引入积极归因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2. 知识讲解(20分钟)- 介绍积极归因的定义和意义;- 解析积极归因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 互动讨论(15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归因的实例,并分析其中的积极因素;-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时如何进行积极归因。
4. 案例分析(15分钟)- 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积极归因的方法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从积极的角度看待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5. 情景模拟(15分钟)- 设计一些情景,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角色扮演,运用积极归因的方法解决问题;- 学生互相观察和评价对方的积极归因能力,并进行反馈。
6. 总结归纳(10分钟)- 归纳本节课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强调培养正确的积极归因能力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积极归因的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四、教学评价- 考察学生对积极归因概念的理解程度;- 观察学生在案例分析和情景模拟中的积极归因能力表现;- 通过互动讨论和总结归纳等方式,评价学生对积极归因方法的运用情况。
五、教学资源- PowerPoint演示文稿;- 实际案例材料;- 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指导手册。
初中合理归因教案

初中合理归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合理归因的概念,认识到合理归因对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正确归因的习惯,提高学生面对挫折和挑战时的心理承受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合理归因的方法,提高自我认识和自我调节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合理归因的定义和作用2. 常见的不合理归因方式3. 合理归因的方法和技巧4. 实践演练:如何在生活中运用合理归因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故事引出合理归因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合理归因的定义、作用以及常见的不合理归因方式。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认识到不合理归因对个人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4. 方法指导:教授合理归因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归因。
5. 实践演练: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尝试用合理归因的方法解决。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合理归因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实践。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对合理归因的理解程度。
2. 实践操作: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和实践演练,评估学生运用合理归因的能力。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课后感悟和反馈,了解他们对合理归因的认识和应用情况。
五、教学资源:1.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相关内容。
2. 案例素材:收集一些生活中的实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3. 实践演练道具:准备一些道具,方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运用合理归因方法。
六、教学建议: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合理归因的作用。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 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好榜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归因观念。
4.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和解决他们在归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 课堂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实践合理归因,并将所学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合理归因的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挑战,提高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确归因在教育中的意义
在学校中,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主要是通过考试这个手段进行的。
每一次考试后,学生都会校对试卷,看看自己做对了哪些和错在哪里,哪里需要改正,成绩和排名是多少;或者老师给学生讲解试题并总结此次考试的学生出现的情况等等。
其实这就是一种归因的行为。
现在许多学生都会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归因;他们认为归因就是找找自己的错误,然后改正;然而这只是片面的。
事实上,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出的解释和评价。
在教育中,老师、学生总是对成败作解释,即寻找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个体怎样解释其先前的成功与失败,决定了他下一次对任务的选择、持续努力的时间、热情程度如何等。
根据归因理论,学生对自己行为结果的归因无论正确与否,都会影响他们随后的情感、期望和行为动机,进而影响他们的成就行为和学习成绩。
另外,教师对学生的归因影响很大。
在教学过程中,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由于教师的特殊身份和地位,因此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如何来解释和说明自己的学习成败结果。
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归因理论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做出合理的、适当的归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行为的坚持性。
那学生怎样归因才是正确的呢?学生归因的模式一般分为:积极归因模式和消极归因模式。
学生如果把考试成功结果归因于能力高,这让学生感到自豪,且增强对成功的渴望。
而把失败结果归因于自己不够努力时,就会增强学生的内疚感,从而更努力的去学习,最终够
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行为,即使在失败的情况下也能够坚持学习。
这就是积极归因模式。
相反,如果学生把成功的结果归因于运气好的原因,会导致他不在乎本次的结果,很少增强对成功的期望。
而失败时却归因于缺乏能力的原因,就会让他们感到羞愧,容易灰心丧气,认为努力也不能带来相应的结果,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感,从而会降低他们的学习动机,甚至会产生不良的情绪反应,对将来成功的期望不高,也不愿付出努力。
因此,学生错误的归因方式,会产生一系列的消极后果。
学生的归因模式环境因素有关。
若学生的学习水平一般,但他却处在一个学习水平都较他之上且比他强很多的群体中。
他每次考试都是中下水平,那他就会压力越来越大,最后会形成学习习得性无助。
但学生处在一个学习水平和他相当或比他水平不会太高的群体,那他学习压力没那么大,得到成功的概率较大。
若得到成功后,再进行正确归因,那他的进步肯定比前者大,增强对学习的兴趣。
所以家长在为子女选择学校时,首先了解孩子的学习水平的,还有学校的学生的水平与孩子的差距。
客观的根据孩子的情况去选择学校,不要迷恋名牌学校。
虽然好的学习环境可以培养出出色的学生,但这前提条件是,学生间的学习水平差距。
要明白,不是所有读重点学校的孩子都是出色的;选择非重点学校也能培养出出色的学生。
学生的归因模式与自身性格有关。
性格乐观、开朗的学生,一般的归因模式是较积极的。
他们会主动地调节自己的情绪,若失败了,他们往往会对自己说,没关系,下次在努力点就会有进步。
性格较内
向、自卑、缺乏信心的学生,做事情时,总是担心自己能力不够,害怕失败,未战先输。
面对成功是一般会认为是自己运气好,面对失败时,一般归因为自己能力不够,慢慢地变得越来越的自卑或自信越来越低。
既然我们知道学生的归因方式影响到后来的期望和行为,而且我们也知道有的归因方式更好,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归因理论的有关研究结果有意识地指导学生。
作为教师,就应该了解学生归因方式的重要性,了解自己对学生归因倾向的重要影响,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归因产生积极的影响,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