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原因简析讲解

合集下载

08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青年文化与极限运动的发展_郑浩然

08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青年文化与极限运动的发展_郑浩然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青年文化与极限运动的发展郑浩然1,刘嘉丽2(1.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 2.许昌学院体育系,河南许昌 461000)摘 要: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青年文化运动推动了部分极限运动项目的诞生,使早期的极限运动带有明显的青年叛逆文化特征。

然而随着美国青年文化的发展与转向,极限运动的叛逆特征也逐渐弱化,转向了以追求休闲娱乐、回归自然等为目的的多元价值取向,从而表现出了极限运动发展同青年文化发展的内在一致性。

关 键 词:美国;青年文化;极限运动;体育文化中图分类号:G8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5)03-0135-03The development of youth culture and extreme sports in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the 1960sZ HE NG Hao -ran 1,LI U Jia -li 2(11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 on,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 ty,Guangzhou 510631,China;2.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Xuchang Institute,Xuchang 461000,China)Abstract:The youth cul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1960s gave birth to part of extreme sports events,and characterized early extreme sports as obvious antisocial you th culture.However,the antisocial youth culture characteris tic of extreme sports faded away gradually as youth cul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 developed and changed,and was replaced with multi-va-l ue orientation that bases its goal on pursuing leisure entertainment and returni ng to the nature,thus showing intrinsic consis -t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extreme sports and youth culture.Key words:USA;youth cul ture;extreme sports;sports cul ture收稿日期:2004-11-21作者简介:郑浩然(1977-),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

论美国嬉皮士现象产生的社会原因

论美国嬉皮士现象产生的社会原因

论美国嬉皮士现象产生的社会原因作者:李怡燕来源:《卷宗》2019年第11期摘要:两代人之间的代沟其实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不可避免,但是进入20世纪60年代,美国年轻一辈与父辈之间的代际沟通出现了无法克服的障碍,传统价值观与新兴价值观之间的对立空前严重,并最终引起了一场有中产阶级白人青年为主体的反正统文化运动,本文旨在分析嬉皮士现象产生的多个社会原因。

关键词:嬉皮士现象;战后美国史1 美国嬉皮士现象的简介从总体上来看,嬉皮士文化反对的是现有的社会秩序和主流文化。

经济上,嬉皮士们认为科技是压抑人性的罪魁祸首,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意味着过度的理性和模式化,环境成为经济发展的牺牲品,人在这样的社会里会变得麻木和迟钝,所以嬉皮士文化提倡逃离现代社会而恢复原始的生活方式,注重环境保护,从而追求绝对的自由和解放。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们热衷于追名逐利,甚至会为了利益而忘记道德规范,所以嬉皮士在群居生活中实行的是绝对的公有制,人和财产都是可以共享的,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达到最大化的和谐友爱。

政治上,嬉皮士反对虚假的民主和权力垄断,反对政府在越南战争中的残暴行径,他们认为这样的政府已经无药可救了,只能靠自己建设新的乌托邦。

不同于其他的民众运动,嬉皮士们不依靠参与式民主来向政府发声和行动,他们主张无为而治,认为只要人的精神意志还没有完全屈服于现实,那么政府的作为就是无效的,因此一部分嬉皮士选择消极抵抗,即在群居点内推行全新的社会秩序,避免与政府发生直接的联系与对抗。

从宗教文化上来看,嬉皮士们不太信奉基督教和清教,反而对佛教、印度教等东方宗教充满兴趣。

他们中的很多人争先到东方国家如印度、尼泊尔游历,并把这些国家的文化推广到了众多的群居点内。

从外形来看,嬉皮士们大多是花哨夸张的,男士们大多身着喇叭裤和花上衣,蓄着长发与大蓬的胡须,而女性则更喜欢T恤牛仔裤和高筒靴等男性化的服饰。

在生活方式上,嬉皮士最广为人知也最特殊的是以下三种:毒品,摇滚乐和性解放。

20世纪60年代学生运动的比较研究

20世纪60年代学生运动的比较研究

数 的激 增导致大学现有 资源相对不足 , 校 园内部各种矛盾层 出
不穷, 引发了大学生对大学 的诸 多不满。
发 展 过程 :
步恶化 , 五月危 机变成了威 胁戴高乐统治 的政 治危 机 。 为防
止局势进一步恶化 , 法国政府决定让步, 政府与工会代表谈判 , 基本 满足了他们的要求 。 之后虽然 仍有一些 工人 、 学生游行 示


各 国学 生运 动 概 览
1 9 6 8 年3 月2 2 日, 巴黎学生举行 了声势浩大 的反 战游行, 时
1 . 美国
任教育部长阿兰 ・ 佩雷 菲特指令警 察驱赶学 生, 事 态平息。5 月 3 日, 大批学生聚集在 索邦 本部 进行抗议 , 学生与警察发 生激 烈 的冲突 , 全 国各地大学师生纷纷指责政府和大学的暴力行为, 使
在1 9 6 8 年6 月1 5 E t 占据 了东京大学的象征— —安 田讲堂。 随后事 态不断 升级 , 1 9 6 9 年1 月1 8 日 警 察开始使 用武力驱散 占据东京大 学安 田讲堂 的学生。 安 田讲堂事件以后 , 整个学生运动的中心从
威, 但都没有造成大 的影响力。
3 . 日本
1 9 6 4 年9 月, 一位叫马里奥 ・ 萨维奥 的伯克 利哲 学系学生指 责大学董 事会 把伯克利 变成 培养技术人员的职 业学 校。 这场 以
“ 言论 自由” 为名的学生运动拉 开了6 0 年代 美国大规模 学生运
动的序幕。
日本 的学生运动也是在 国际、国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发
得局部 的学潮发展成 为全 国范围的学生运动。
社会 背景: 2 0 世 纪6 0 年代 , 二战给人们心灵带来 的伤痛还 未消去, 越 南战争又接踵而至 , 这引发了向往和平人们的强烈反

读《反叛的一代: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生运动》

读《反叛的一代: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生运动》

学生运动是思想文化转型的探针——读《反叛的一代: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生运动》1968年5 月的巴黎,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

在没有任何政治和经济危机征兆的情况下,突然爆发了其现代史上最波澜壮阔的一次社会运动。

上百万的学生走上街头,要求在国际事务和社会生活中更多的自由和民主。

当时法国思想界的巨擘萨特和福柯,不仅以自己对社会的深刻批判思想引导学生,还身体力行地走在运动的前列。

这场为期约10 年的学生运动来势汹涌,几乎席卷所有西方国家,但又倏然消逝,整个世界归于平静,好像什么也没发生。

(无独有偶,远在东方的中国此时也经历了将近十年的运动,学生在其中也起到很大的作用。

但是两者有很多不同。

美国“迷惘一代”的文艺思潮对中国八九十年代思想具有重要影响,崔健的《一无所有》可以与美国作家克鲁亚克在《在路上》中的一句名言相呼应:“因为我很贫穷,所以我拥有一切。

”——这也是那个“以梦为马”、“白衣飘飘”80年代的精神实质)究竟是什么使得60年代的西方中产阶级学生集体反叛社会,为何又群体回归社会主流?持续多年的学生运动本质是什么?这场学生运动为什么样的思想所指引?它给后来的历史发展留下了怎样的思考和印记?研读历史,照耀未来;研究西方,反思东方。

清教伦理与世俗精神的冲突。

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早期,社会的常态是资金与物质的普遍匮乏,资本的原始积累虽充满着血腥与掠夺,但是精打细算、谨慎持家、能吃苦、敢于背井离乡基本上是整个商业社会初期崇尚的精神。

一战和二战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同时,也催生了科技革命和管理革命,从而使社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新的物质技术基础和发展动力。

战后突如其来的经济繁荣与物质诱惑,生产大于消费,投资多于购买,使得强调花销、赞美富足、讲究实惠、注重感官和心理满足的享乐主义,“笑贫不笑娼”被“去道德化”,堂而皇之地获得伦理上的合理性,甚至是必要性。

这种新旧思想文化的冲突,使得年轻人,一方面贪图享受着经济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感受着无处不在的压抑和束缚,乃至思想的混乱。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

嬉皮士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动荡,喧嚣,充满了各种可能性。

民权运动,新左派运动,反战运动,风起云涌。

价值体系,道德标准不断地受到冲击。

此时的美国变成轰轰烈烈的政治批判与政治反抗的战场。

与这些激烈的政治斗争同时登上60年代美国政治舞台的,是一波采取不同于街头巷战、但同样表达着对美国社会的不满与反抗的运动,这就是嬉皮士运动。

嬉皮士——hippies,特指20世纪60年代出现于美国社会中的青年群体。

他们否定理性,强调本能,关注当下,以一种非暴力的方式表达对主流文化的不满。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是这样定义嬉皮士的:“hippies,指生活在既定的社会之外的不顺从的年轻人。

其特征是他们寻找一种非唯物主义的生活方式,偏爱奇装异服,常用致幻的麻醉剂或大麻。

”嬉皮士生活的四个主要元素——奇装异服、毒品、摇滚乐、群居——体现了嬉皮文化的精神内核:反叛,不满。

总的来说,嬉皮士作为一场文化反叛,它针对的是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嬉皮士们在60年代所努力争取的和平,友爱和自由的理想和价值观念,并没有因为社会现实的改变而失败,相反却是逐渐地深入人心。

“嬉皮士”的起源、发展及消亡上世纪60年代后期,全世界的年轻人都不约而同举起了反主流的大旗。

法国爆发了“五月风暴”,暴力革命的风潮由此波及整个欧洲。

可是,美国却出现了相对平和的嬉皮士运动,其宗旨不是“暴力”,而是“爱”。

Hip这个词的本义是指人的髋部,后来有人用这个词描述吸鸦片者,因为这些瘾君子们通常是侧躺在床上吸烟,髋部总是高高突起。

在“垮掉派”的词典里,Hip通常用来形容那些经常站在流行风潮最前沿的人,或者那些最有魅力的人。

Hip后面加上后缀“ie”就是指“小一号的Hip”,也可翻译成“业余垮掉派”。

从这个词的演变就可以看出,嬉皮士们的精神导师就是那些来自纽约的“垮掉派”诗人。

不同的是,加利福尼亚和煦的阳光让他们变得不再那么愤怒了。

1967年的美国出现了只有中国“文革”“大串联”时才能看到的景象。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下高中历史统编版下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真题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下高中历史统编版下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真题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下高中历史统编版下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真题单选题1、下图是1949年苏联的宣传画。

这些宣传画()A.展示了苏联的文学艺术成就B.揭示了西欧社会的悲惨生活C.显示出马歇尔计划效果有限D.意在揭露美国霸权主义本质答案:D解析:材料表明,宣传画将实施马歇尔计划的美国描绘成紧紧抓住受援国的八爪鱼、将地球囊括进美国国旗构成的网络中,意在揭露美国霸权主义本质,D项正确;材料意在揭露美国霸权主义本质,没有体现苏联的文学艺术成就,排除A项;材料意在揭露美国霸权主义本质,不是揭示了西欧社会的悲惨生活,排除B项;材料意在揭露美国霸权主义本质,不是显示出马歇尔计划效果有限,排C。

故选D项。

2、冷战初期,美国对民主德国采取“不承认”政策,并以美占区广播电台作为主要工具对其发动广泛的心理战,大搞舆论宣传,传播美国所谓的民主和自由价值观,企图使民主德国”自由化”。

美国政府这一做法A.促进了德国民主化改造B.意图争取中间地带国家C.试图分化社会主义阵营D.级和了紧张的国际局势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隶属于苏联社会主义阵营的民主德国成立,而为了与苏联进行冷战对抗,美国试图通过舆论宣传等方式瓦解民主德国,分化社会主义阵营,C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美国对德国进行了民主化改造,排除A项;民主德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不是中间地带,排除B项;美国的做法使得国际局势更加紧张而不是缓和,排除D项。

故选C项。

3、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新科学技术革命,凸显了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下列不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是A.原子能B.航天技术C.电子计算机的应用D.内燃机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内燃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之一,D项错误,符合题意;ABC项都与第三次科技革命有关,AB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D项。

4、二战结束后初期美国积极与西欧国家结成大西洋联盟,并表示将为西欧的安全承担主要责任。

美国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高校校园骚乱研究

美国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高校校园骚乱研究

收稿日期:2007205228作者简介:马崇刚(19732),男,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杨超(19782),女,武警工程学院基础部讲师。

美国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高校校园骚乱研究马崇刚1,杨 超2(1.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127;2.武警工程学院基础部,陕西西安 710086)摘要: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美国高校校园爆发了一系列不同程度的学生骚乱,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通过对骚乱事件的举例,分析骚乱产生的内部原因及外部原因,指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校关系的疏离以及社会矛盾的激化是引起骚乱的根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校园骚乱平息的可行措施。

关键词:美国;20世纪60年代;校园骚乱;平息措施中图分类号:G 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8154(2007)0420089203 一、骚乱事件举例美国高校校园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是颇不平静的,学生骚乱不断,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例如:1964年秋加州伯克莱分校发生学生骚乱[1],1968年哥伦比亚大学学生骚乱[2],1968~1969年旧金山州立学院发生持续两年的学生骚乱[3],1970年肯特州立大学发生学生骚乱[4]……二、骚乱原因分析美国60年代中后期高校校园骚乱不断是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1.骚乱的内部原因(1)学生与学校关系疏离的影响。

1964年秋加州伯克莱分校发生学生骚乱的直接原因是学校禁止学生散发与政治有关的传单,禁止发表政治言论,禁止学生出于政治原因进行募捐活动。

间接原因是复杂的,一般认为在于大学规模扩大后,学生感到大学的管理变得冷漠和缺乏人情味[5]。

该大学在50年代规模较小,学生与教师接触较多,沟通容易,教师和学校领导有较多机会了解学生的情况,能够给与学生较多的关心,彼此间矛盾较少。

可是当60年代高校规模扩大后,这种情况就发生了改变。

虽然没有充分的数据证明美国60年代中后期的高校规模是属于过大型的,但是与以前比,其规模的确是大了许多。

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生运动社会影响

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生运动社会影响

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生运动的社会影响摘要:20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爆发了一场旨在改变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学生运动,青年学生以自由主义为信条,试图摆脱理性的枷锁,批判现代文明对人性的压抑。

运动中青年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给予社会以启迪,西方社会以此为契机通过自身的调整而实现了进一步的发展。

60年代的青年学生运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塑造了一个多元化的文化类型,在后来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刻下了抹不去的“痕迹”。

关键词:学生运动;理性危机;文化批判;社会转型中图分类号:g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9-0000-01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现代史上是一个不平凡的历史时期,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此起彼伏的学生运动。

这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在二战之后所经历的最严重的一次大危机,左右这次危机的是一群还未真正走上社会的青年学生。

他们波澜壮阔的行动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促成了众多国家政策的调整和社会运动的开展,开创了一个多元化的时代,给“后现代文明”刻下了明显的痕迹。

一、“60年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理性危机和文化批判60年代西方社会的学生运动不是产生于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而是源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理性危机和文化批判。

战后经济的飞速发展,很好地愈合了战争对各国的创伤。

在美国1950至1973年间,总的物质生产即经过价格变化调整的国民生产总值,以每年约3.75%的速度增加。

可以说60年代的学生运动发生在经济形势异常美好的时期,然而在思想文化领域青年学生却找到批判的对象,那就是整个异化了的现代文明社会。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从二战的浩劫中获得重生之后,整个社会的发展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欲望,原本就没有过多少坎坷经历的青年学生根本就不会像他们的父辈一样懂得珍视现实的美好生活,在他们眼里整个异化了的现代文明社会根本就是“不得好死”。

战后经济的发展虽然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但同时也加剧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衡,特别是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对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现象的极度不满使青年学生的思想开始躁动不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原因简析学院名称: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专业:世界历史学生姓名:苏芳芳学号: 201100350123指导教师:孙琇2015 年5 月11 日论文(设计)题目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原因简析选题时间完成时间论文(设计)字数关键词美国学生运动、消费观念、婴儿潮、麦卡锡主义、激进主义传统、垮掉的一代、越南战争论文(设计)题目的来源、理论和实践意义:20世纪60年代是世界学生运动风起云涌的年代,而美国的大学生运动作为典型,更能体现那时的社会状况以及时代特色。

本文通过综合国内外学者的既有研究试图全面介绍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爆发的原因,使读者能够更全面的了解那个时代的美国社会状况,更直观容易地理解和认识美国的学生运动,有利于增强的历史思维以及理解、分析史实的能力。

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主要内容:二战后,美国空前的经济繁荣和消费主义的迅猛扩张使美国社会逐渐从传统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这激烈地冲击了美国社会的价值观;政治方面“麦卡锡主义”将整个社会置于红色恐怖阴霾之下;原子时代美苏之间剑拔弩张的冷战对抗以及越南战争,使美国民众处在紧张压抑的环境之下;美利坚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反叛传统为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基;大学生对自由、正义的渴求使得美国的学生运动变得更加义无反顾;而国外,米德的“代沟理论”认为60、70年代反战争、反歧视的学生运动证明“代沟”因素是美国学运爆发的重要因素。

创新:本文力图结合前家,从多个角度阐述了美国学生运动爆发的原因;而且突出经济和文化两个方面因素;作为一名大学生,更能切身地体会美国学生的那种激情和正义感,这也是文章的一大特色。

附:论文(设计)本人签名:年月日目录中文摘要 (1)英文摘要 (1)正文:(一)经济原因 (4)(二)政治原因 (6)(三)文化原因 (7)(四)军事原因 (9)参考文献 (10)浅析“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原因摘要:20世纪60年代,美国爆发了学生运动。

本文试图从五个方面全面分析学生运动兴起的原因 :二战后,美国经济突飞猛进,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政治上,“麦卡锡主义”压抑了美国社会的民主与自由;文化上,美利坚民族久远的文化反叛传统为60年代美国的学生运动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基;军事上,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方位对抗,将整个世界都笼罩在核武器的威胁之下,而越南战争的残酷也使得整个美国社会惶恐不安。

终于,这些复杂的因素导致了激进的社会活动。

Abstract:In the 1960s, the Students’ Movement erupted in US. This essay try tocomprehensively analyze the reasons why it broke up in five aspects .After the SecondWorld War ,the United States has experienced unprecedented economic growth and wastransforming into a post-industrial society. In political dimension, McCarthyism deeplysuppressed democracy and freedom across the country. In cultural dimension, the UnitedState has a long-lasting tradition of rebel, which laid a profound cultural foundation for theStudent Movement in the 1960s.In military aspect, antagonism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and the Soviet Union make the whole world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nuclear weapons.Besides, the Vietnam war made the whole American panicked and restless. It was in thefierce and complicated environment that spawned a huge radical social idealism.Finally ,those complex factors resulted in the radical social movement.关键词:美国学生运动、消费观念、婴儿潮、麦卡锡主义、激进主义传统、垮掉的一代、越南战争Keywords: The American Students’ Movement ,concepts of consumption, the BabyBoom, McCarthyism ,tradition of radicalism, the Beat Generation, the Vietnam War二战后,美国空前的经济繁荣和消费主义的迅猛扩张使美国社会逐渐从传统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政治方面“麦卡锡主义”肆虐,查共、反共将整个社会都置身于红色恐怖之下;原子时代美苏之间剑拔弩张的冷战对抗,将这个世界置身于濒临毁灭的边缘。

虽然到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在物质上还过着繁荣安逸的生活,但是50年代末,美国社会却兴起了各种形式的社会运动来表达人们在精神上的迷茫,整个社会变得混乱不堪,大学生们在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上激烈地反对主流社会,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终于在60年代发展成一场大学生运动。

这场运动兴起于1962年, 1970年慢慢平息,它的兴起与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有着深刻的联系,与二战后美国社会各方面的变化有着深刻的根源。

国内外对美国20世纪60年代学生运动的兴起原因说法不一。

吕庆广主要是将学生运动的兴起与美国的激进主义传统联系起来,他在《60年代美国反叛学生成长背景透视》①一文中,从青年主体入手,探索青年学生之前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认为青年学生的中上等家庭背景与各种社会关系都对青年起了重要作用,而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形成的观念与思想对以后的行动、价值观等都产生了重要的指引作用。

周莹莹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②一文中阐述,美国学运和那个年代经济的转型、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冷战对峙、“麦卡锡主义”以及肯尼迪上台后的政策有较大的渊源。

任改丽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学生运动兴起原因探析》③中,从美国步入“丰裕社会”,教育制度以及“新左派”理论阐述了美国学生运动兴起的原因。

而郑春生在《乌托邦的批判:从马尔库塞理论看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④一文中突出了马尔库塞这一人物对美国学生运动的指引和推动作用。

闫俊勇在《越南战争时期的美国反战研究》⑤中将美国学运与越战紧密联系起来,强调反战风潮的作用。

本文试图综述前家的观点,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论述美国学生运动兴起的原因。

一经济方面,我们可以从三个视角进行分析,包括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和人们的消费观念;生产生活带给人们内心的变化;以及“婴儿潮”的影响。

首先,战后美国经济高度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也随之发生了重要转变。

二战结束后到20世纪70年代是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美国依靠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世界贸易体系中的霸主地位垄断着海外市场和世界金融,获得了高额利润。

同时,经济大萧条之后,国内对国民经济的调整也促进了美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第三次科技革命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兴起、传播,美国新兴工业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推动了美国经济实现高度现代化,使得20世纪中后期的美国社会由以生产为中心的传统工业社会向以消费为中心的后工业社会转变。

正如威廉.曼彻斯特在《光荣与梦想》一书中所说:“人们如果对于新的繁荣所带来的50年代生活方式没有一定的体会,就不可能理解15年后发生的社会反抗。

”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60年代初,美国经济出现持续繁荣,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一番,这种富庶是当时世界其它地方的人们难以想象的,“近60%的家庭自报工资收入属于中产阶级。

仅从40年代后期起,平均家庭收入己由①吕庆广:”60年代年代美国反叛学生成长背景透视”,载《社会》,2002年06期.②周莹莹:“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厦门大学硕士研究论文.③任改丽;“20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学生运动兴起原因探析“,历史研究,2009年05.④郑春生:“乌托邦的批判:从马尔库塞理论看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浙江期刊,2009.⑤闫俊勇:“越南战争时期的美国反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论文.⑥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1932一1972年美国实录,(第3卷),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1193083美元提高到了5657美元,增长了48%”。

①经济上的兴盛和家庭收入的增加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消费方式,大大提高了美国人的购买能力。

与此同时,美国的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受到极大冲击,以往以勤俭节约和勤奋工作为特征的清教伦理受到严峻挑战,人们越来越追求超前消费,将享乐主义定为社会生活的一切标准。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青年无限度地追求物质享受以及超前消费,追随时尚潮流,引导消费,成为市场经济的主力军。

新时代的青年成长于二战之后,他们没有经历过世界大战这种战火纷飞的恐怖,也没有体验过经济危机的艰难时刻,所以不懂得父辈的勤俭节约、认真严格,同样也质疑父辈的价值观。

米德的“代沟理论”阐释了generation gap 与美国学生运动的关系,她认为:二战后,美国经济持续发展,失业率低,年青一代都相信“美国梦”能够实现,而且他们眼界开阔,自主意识以及民主参与意识强大,抱有浪漫主义的理想,不像父辈那样屈从于功利主义的现实原则,因此他们这一代年轻人与父辈有着难以逾越的历史以及文化的鸿沟。

60、70年代反战争、反歧视的学生运动就是一个证明,它表明“代沟”从两代人之间的差异、分歧、隔阂,已经转向了彼此间的尖锐冲突和仇恨,两代人之间已经掘下不可逾越的鸿沟,彼此无法理解,也没有好的办法进行沟通。

其次,人们内心的彷徨。

二战后,美国的工业文明迅速发展,一方面它富足了人们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了不少的弊端。

资本主义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养成了人们过度浪费的坏习惯。

而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的无节制开采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的基础之上的。

更令人忧心的是,工艺技术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决定性的作用,人类在庞大的机器以及自动化程序面前显得无能为力,这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恐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