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儒家思想)

合集下载

儒家思想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1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

其基本理念是尊孔子的“仁”,即“以人为本”的宗旨,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努力推行以爱心和关怀治国,以仁义为根本,以修养和礼仪为基础,以智慧作为指导,以诚信为核心,全面发挥优秀的传统文化。

2儒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1、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明,它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的理念,影响了数千年来的中国文化思想,广义上,指明了中华民族的伦理追求。

2、儒家的教育方法对中国后世的高等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叱咤风雷”的训练方法,极大强化了学生的自制力,为晚期中国发展积极推动。

3、而儒家思想还孕育出许多价值观,比如仁爱、包容、诚信等,影响到社会礼仪,甚至是政治实践,这些价值观塑造了中国历史上甚至今日国内的人们的价值观与行为方式。

4、儒家观点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理论,它主张政治归在君主,以“安民莫善于治”为政治统治的准则,极力推行以民本、仁政的政治思想,同时,也极大推动了中国的和谐主义发展模式。

5、儒家思想也影响了传统宗教文化,如极力推行道教、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等,这就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根基。

3结论
总之,儒家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后世的社会文化思想,为中国历史上甚至今日中国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不可磨灭的中国文化的根基。

就当代而言,儒家思想也提供了和谐协调、多元共融的实践原则,并成为21世纪中国发展的理念指导和重要价值参照。

儒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浅析儒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摘要儒家思想又被称作为儒学,是由孔子所创立的一个思想体系。

从古至今,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都是无所不在的,特别在中国古代的时候,这一思想体系更是主流意识,对我国乃至全世界都全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针对儒家思想,探讨了其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儒家思想影响意识形态儒家是古代诸多思想学派之一。

它的创始人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孔子。

儒家思想的出现打破了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由“学在官府”到“私人讲学”的转变,使得传统文化教育能够传播到整个民族。

正因为这样,才导致了儒家思想有了强大的民族群众基础,对旧时代的整个社会而言,儒家思想已深入人心。

儒家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极为复杂,其内涵也极为丰富。

在早期,儒家思想是由封建皇权逐步发展出的基础理论和思想,即讲大一统、讲君臣父子和讲华夷之辨。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礼乐,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儒家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影响。

一、儒家思想的变迁儒家思想起于春秋战乱年代。

中国文明史经历了夏、商、周的近1700年之后,由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孔子所创立。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

(一)儒家思想的兴起早在汉武帝之前,秦朝、汉朝都是以法家思想为政权的统治思想。

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加之汉字尚处于雏形,不具备准确表达的功能,正统的儒家思想已基本消失。

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

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

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研究四书五经的经学也成为了显学。

此时,孔子已死百余年。

董仲舒在具体的政策上将道家,阴阳家和儒家中有利于封建帝王统治的部分加以发展,行成了新儒家思想。

在汉代的儒家思想普及过程中,很多社会问题得到解决。

儒家思想的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资料

儒家思想的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资料

儒家思想的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儒学,自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以来,经过历代大儒的丰富发展,形但也孔子谈得最多的是仁与礼,成了一整套儒家价值观的观念体系。

论及义、知、圣、和、忠、恕、敬、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中庸等价值观念。

孟子讲得最多的是仁、义、礼、智,但也民本等价值观念。

多次阐述了恻隐、恭敬、辞让、良知、善恶、诚信、基本上把儒家的核心价值而自西汉至清末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观概括为“三纲五常”,即所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和“仁义礼智信”,但实际上只注重贯彻“三纲”伦理,而没有真正落实“五常”道德。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儒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影响。

主家思想的精华——某省书法家协会顾问思想地位《儒家思想导论》从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到要介绍了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论语》中的孔子的仁礼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孝道、《孝经》论孝、孔子的命观、孔子命观形成的背景、孔子命观的孝、特征与内涵、“修身俟命论”的人生指导意义、孔子的人生问题论、立身行事中乐——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孔子与弟子论志向、的言与默、孟子的性善论与仁政说、孟子的使命、孟子的性善论、孟子的仁政学说、以及荀子的性恶论与礼治说、儒家思想的流变、贯通天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性即理”——周、张、程、朱的理学“心即理”——象山、阳明的心学思想、新儒家——西学东渐思想、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学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可能等内的文化回应、100、省书协主席团全体成员以及来自文化机构的专家、学者容。

张著名学者张辛博士作了学术报告。

多人参加了研讨北京大学教授、辛博士在讲话中对中庸文化作了探讨他认为发源于山东的“中庸文是孔孟对世界的重要文化贡献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化”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儒学具体是什么呢?儒家经典形成于春秋战国时代但是不同时代对儒家经典的解读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很难对儒家思想下孔子的仁儒家思想的精华包括先秦儒家思想、一个面面俱到的定义。

儒家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后世的影响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以来,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对后世的政治、教育、道德、家庭和社会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文化对后世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政治影响:儒家思想对中国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强调君主的仁德和贤能,主张以仁爱治国,强调统治者的德行和人民的道德修养。

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君主制度,并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统治思想和政治理念的重要基石。

儒家的政治思想还对东亚地区的各国产生了影响,例如,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家都受到了儒家政治思想的影响。

2. 教育影响:儒家文化对中国的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提倡以经世致用为目的的实用教育。

儒家的教育思想重视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注重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观念。

这种教育理念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广泛传承,并影响了中国教育体系的发展。

儒家的教育思想也对其他东亚国家的教育体系产生了影响,例如,朝鲜的儒学教育和日本的儒学教育都受到了儒家教育思想的影响。

3. 道德影响:儒家强调道德修养和人伦关系的重要性。

儒家的道德观念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责任感,强调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儒家的道德思想对中国社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主流道德价值观。

儒家的道德思想也影响了东亚其他国家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例如,日本的“礼义廉耻”思想和韩国的“忠孝”观念都与儒家道德思想有关。

4. 家庭和社会关系影响:儒家文化强调家庭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性,主张以家庭为基础建立和谐的社会。

儒家的家庭观念强调孝道和家族的传承,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和责任感。

儒家的社会观念主张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重视社会的等级和秩序。

这种家庭观念和社会观念对中国社会的家庭和社会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影响了东亚其他国家的家庭和社会关系。

孟子思想评述总结

孟子思想评述总结

孟子思想评述总结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被称为“孟子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以下是对孟子思想的评述总结。

孟子的思想强调人性本善。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天生具有道德感和良知。

他通过天性和内心的努力,可以达到完善的境界,成为一个仁人。

他相信如果人们能发扬天性,追求完善,那么社会将会和谐。

这一思想与其他儒家学派的人性本恶观点相对立,对后来的儒家思想影响深远。

孟子提出了“致良知”的观点。

他认为良知是内心的道德感知,是人与生俱来的。

他鼓励人们要尊重并追随良知,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决策和行为。

他相信良知是人们内心的指导,能够引导他们做出明智的选择,并符合道德标准。

这一观点对于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和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孟子强调仁爱之道。

他认为仁是一种全面的博爱精神,体现在对他人的关心、尊重和帮助上。

他主张人们要以仁心对待他人,以关心他人的痛苦和幸福,努力促进社会和谐。

他认为仁爱之道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并带来个人的幸福。

孟子提出了“天命”的观点。

他认为天命是命运的支配者,人们不能改变它。

人们应该接受自己的天命,顺应其发展,同时也要尽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相信人们通过积极的努力,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并达到个人的成功和幸福。

这一观点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个人命运的改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孟子思想的核心是人性本善、致良知、仁爱之道和天命观。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通过个人修养和努力,人们可以追随良知,成为一个仁人,促进社会的和谐。

他也鼓励人们接受自己的天命,同时也要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些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道家对后世的影响

儒家道家对后世的影响

儒家道家对后世的影响
儒家和道家对后世的影响在中国文化领域是非常深远和广泛的。

以下是一些可以提到的影响:
1. 道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 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是“无为而治”和“道法自然”,这对中国
的政治治理和社会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世的政治家和统治者往往会借鉴道家的理念,试图实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政治方式。

- 道家注重个体的修养和内心的平静,这对后世的个人修身养性、追求心灵自由和内心平静的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道家的学说中强调了自然界的平衡和和谐,这对中国的自然
观念、环境保护和生态意识产生了重要影响。

2. 儒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 儒家强调道德伦理、社会责任和正直,这对中国社会的道德
观念和价值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后世的道德观念、社会伦理、家庭伦理、教育制度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 儒家教育思想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对中国古代
的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 儒家的政治理念,包括君主专制、礼制、官员选拔制度等,
对中国的政治体制和行政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政治思想也对中国及东亚地区的政治文化产生了广泛影响。

综上所述,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对中国社会、文化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后世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百家争鸣中哪几家的思想对我们后世影响深远

百家争鸣中哪几家的思想对我们后世影响深远

百家争鸣中哪几家的思想对我们后世影响深远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这段时期,许多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奇斗艳的一种现象。

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阴阳家、纵横家。

1、儒家,代表人物:孔子。

儒家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2、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

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

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无为而治”。

3、墨家,代表人物:墨翟。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

“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

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

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4、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商鞅。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

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儒家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方面:
1. 政治思想:儒家文化强调“仁爱”和“礼治”,认为统治者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礼制维护社会秩序。

这种思想影响了后世许多政治家和思想家,如孟子、荀子等,他们主张以德治国,强调君主的道德责任,提倡仁政治理。

2. 教育思想:儒家文化重视教育,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以维护社会秩序和推动社会发展。

这种思想影响了后世的教育体系和教育理念,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主流思想。

3. 道德观念:儒家文化强调孝、悌、忠、信、礼、义、和等美德,认为这些都是个人和社会所必需的。

这些观念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4. 文化艺术:儒家文化注重人文精神,提倡“文以载道”,强调艺术的社会责任感。

这种思想影响了后世的文学、艺术和社会文化,许多文学、艺术作品都反映了儒家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关怀。

5. 社会结构:儒家文化提倡“亲亲尊尊”的社会关系,主张按照血缘关系和等级制度建立社会秩序。

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和家庭关系。

总之,儒家文化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广泛,不仅影响了政治、教育、道德观念等方面,还影响了文化艺术和社会结构等方面。

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人文精神仍然在中国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对孔子的评价极高,“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
孔子之后儒家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就要说孟子了,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到了西汉,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之中。
儒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程颐、朱熹(他是继孔子后最博学的大儒)、陆守仁、王阳明。
儒家的特征主要有五点:
一、以孔子为思想领袖。
二、以《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等书为经典。
三、在思想上讲究“仁、义、礼”,形成了一种张力结构。
四、由内圣而外王,通过内体心性成就外王事功之学。即所谓“尽性知命”,这就是儒家的“性与天道之学”,认为应该“先修心再修身”。
到了五四时期,时人发愤于国之积弱,诟龟呼天。一批深受西学影响又急欲救亡图强的激进青年,以胡适、陈独秀为主,发起了一场中国近代以来反孔非儒的高潮“五四运动”。抱着“打倒孔家店”的决绝姿态,否定了作为中华两千多年文化主流的儒学。
在“文革”时期,儒学遭到最惨重的打击。这场充满强烈政治目的色彩的“儒法斗争”、“批林批孔”的“文革”运动,使儒学历经空前的厄运。亿万人民(其中不乏文育工作者)高喊"打倒孔老二"的噪音充斥在中国的大地上,就这样使儒学乃至孔孟本人蒙上了不白之冤。
其影响一直绵延至今。经五四、文革后的儒家所有学说,似乎全是恶名昭著,不屑一提。甚至于一些人一听说是“儒学”、“孔孟之道”,就怒斥为“腐儒”、“孔老二”,神经紧张地似拉上弓弦的箭矢,不分青天红皂白大加诋毁。
虽然如此,但儒学经历了二千多年历史发展,至今海外犹有传人,这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作为植根于中国固有价值系统的“儒学”能够自我调整,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且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还在于它是东方最有价值的知识系统,以至于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国学(即传统文化)的代名词。
梁启超在《饮冰室书话》〈为什么要研究儒家哲学〉中说:“......所以我们可说,研究儒家哲学,就是研究中国文化,诚然儒家之外,还有其他各家,儒家哲学,不算中国文化全体;但是若把儒家抽去,中国文化恐怕没有多少东西了”。他所说的“研究儒家哲学,就是研究中国文化”显然有些欠妥,但中国几千年文化史是以儒学为主流则无庸置疑。牟宗三在《从儒家的当代使命说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中说:“儒家是中国文化的主流,中国文化是以儒家做主的一个生命方向与形态”。
到了魏晋,出现了以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为代表的玄学,他们试图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并将《周易》、《老子》、《庄子》并称为“道家三玄”。我个人对玄学是持负面看法的,认为玄学是对儒家思想的歪曲,主要还是为了“士族辩护”。随着佛教的流入,玄学最终和佛教同流,成为了佛教的附属。
对于现代新儒家有“儒家资本主义”的说法,对于儒家的未来,很多学者、专家都认为:“儒家将在继秦汉儒学、宋明理学后,经过创造性的转化,迎来第三次辉煌的大发展”。
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学十三经。
儒家本有六经,即:《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秦始皇"焚书坑儒”,《乐经》从此失传,据说是经秦火一炬所至。
现代新儒家从广泛意义上讲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主要人物有:梁漱溟、熊十力、贺麟、张君劢、钱穆、冯友兰,第二时期有:牟宗三、徐复观、唐君毅、方东美,第三时期有:杜维明、刘述先,第四时期也已出现,但还未经学术界定论。从那时到现在的80多年间,以此为志业者大有人在,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现代新儒学已成为上个世纪中国的三大重要思潮之一(另两大重要思潮分别是:马克思主义派和自由主义的西化派)。
可以说,儒学复兴已经是大势所趋,但即使如此儒学也已经很难再成为中国“唯一的”文化信仰、“唯一的”精神支柱了。
附:儒家思想中“义”、“爱”、“仁”的关系
义(宜、不固而中)
——————————————————————
爱仁
自己克己
他人爱人
惠(利人)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讱(慎言)
胆识勇(敢为)
到了唐代,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
到了宋代出现了“理学”。“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集大成者无疑是朱熹,他在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理学”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至于“理学”到底是进步还是退步,从上面这六个字已经可以有个明确的判断了,我就不多说了。
诸子百家简介------主张“尚贤尚同、兼爱非攻”的墨家思想
因此,重振儒学是很必要的。但这种重振儒学绝不是某些人所误解的“复古”,更不是什么开倒车,而是本着马克思主义对待古代学说“批判地继承”的态度,去理性地解剖它,应用它。儒学在现代化过程中完全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现代化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扬弃、赋予新解。任何一个民族,之能够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在于有它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正是以儒学为主干;其次,我们今天要实现的现代化,是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这个中国特色,当然少不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学色彩。
儒家是国学的核心和主体本是无庸置疑的事。但五四运动以来,今人对儒家已是疏远地厉害,且有着一种莫名的反感,一些偏激谬论充斥于世并混淆视听,在社会上也渐趋形成了一种影响。
而事实是:儒家是国学的主体决不仅凭现代新儒家、某些学者的主观情感,而是有着客观依据的。儒家之所以是国学的主体,这是由于儒学的基本精神、广博范围、历史发展客观地确定的,而不是我们一厢情愿的。
物俭
天无怨
理直(实理)
刚(真理)
对人态度恭(仪容)
敬(行为)
宽(宽大)
自己态度庄(仪容)
敏(努力)
慎(周到)
逊(收敛)
让(推辞)
——————————————————————
注:
1.爱是仁的核心。
2.爱于自己为克己,爱于他人为爱人、惠、恕,爱于父母为孝,其它类推。
3.仁则总括克己、爱人、惠、恕、孝、忠、信、讱、勇、俭、无怨、直、刚、恭、敬、宽、庄、敏、慎、逊、让等众德。
关于儒家的起源,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叙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在《国故论衡·原儒》中说:“儒本求雨之师,故衍化为术士之称”。由此可知,儒者本是指一种以宗教为生的职业,主要负责治丧、祭神等各种宗教仪式。
到明代,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随着“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的演变,说明它其实已经步入了极端。
到了近代五四时期,在一片“打倒孔家店”的声浪中,儒学遭到空前大难的背景下,梁漱溟挺身而出,为孔子辩护,揭举儒学复兴的旗帜,成为现代新儒家的先驱。
在清初,黄宗羲在明亡后,隐居著述,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他的思想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
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主张把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著有《天下郡国利病书》,他提倡“实学”的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顾炎武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
4.义则指导节制各德,进而指导节制仁。
最后要说一点,儒家思想并不是完善无缺的,有许多问题的,但因为这是一篇简介性的文章,所以儒家思想的优、缺点不打算细说。
相关文章:
诸子百家简介------总论
诸子百家简介------崇尚“天人合一、道法(发)自然”的道家思想
诸子百家简介------提倡“以法治国、废私立公”的法家思想
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
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尔雅》,共十二经;
宋时加入《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谓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谓之“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后来的《四书》是指《大学》(《礼记》中的一篇)、《中庸》(也是《礼记》中的一篇)、《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五、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并将之运用到政治实践中,成为指导性的原则。
儒家思想对现实生活的借鉴作用,就如在总论中说的,借鉴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可以激励自已发愤图强;鉴借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可以培育自已的爱国情怀;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可以启示自已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儒家的仁爱精神,可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可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等等等等。
在《说文解字》中对“儒”的解释:儒,柔也,术士之称。“儒”这个字本来是一种其它学派(主要是墨家)对孔子这一学派的鄙称。
在《庄子·渔父》中有一段道家对儒家的评论:“性服忠信,身行仁义,饰礼乐,选人伦,以上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齐民。将以利天下”。
关于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孔子无疑是儒家思想(学派)的创始人,由孔子提出了“仁、义、礼”做为儒家思想的基础。进一步通过“义”的观念,推导出了“无所为而为”的观念。即认为:一个人做他应该做的事,纯粹是由于这样做在道德上是对的,而不是出于在这种道德强制以外的任何考虑。这与道家的“无为”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后世普遍认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在《庄子》中也可以看到道家的人常常嘲笑孔子,说他把自己局限于仁义道德之中,只知道道德价值,不知道超道德价值,这就是对孔子思想的误解了。孔子在谈到自己精神修养发展过程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从中可见,孔子到五、六十岁的时候就认识到天命了,并且能够顺乎天命,换句话说,他到这时候也认识到超道德价值。因此孔子的思想绝不仅仅只是“忠恕而已”,也绝不仅仅限于“仁、义、礼”,当然也有超道德价值的“性与天道之学”(简单的可以理解为:修身养性之道),孔子的“性与天道之学”主要集中在《中庸》和《易传》中,属于儒家思想中比较深层次的内容,将在下面“儒家的特征”那一段中简单介绍一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