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语文评课5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_人教新课标

合集下载

《古诗词三首》牧童 舟过安仁 清平乐·村居

《古诗词三首》牧童 舟过安仁 清平乐·村居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 木杆。
词 语 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 雨。
解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词是诗歌 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 “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 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 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
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点 醉意。

吴音:吴地的方言。这里泛 指南方方言。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和

睦的样子。 翁媪:老翁、老妇人。

锄豆:在豆田里锄草。
无赖:音同“无赖”,这里
指顽皮、可爱。
1.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又 有勤劳可爱的儿子,心情怎么样?
(要求找出词中的“醉”字进行品味。)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我从中感受到了……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 吉水(今吉水县)人。南宋杰出的诗人。他的诗与陆游、 范成大、尤袤齐各,称“南宋四大家”。杨万里现存的诗 篇,有一部分直接抒写自己的爱国感情及对时政的关怀。 有一些诗作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表达了他对民生的关 心及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如《悯农》、《观稼》、《农家 叹》、《秋雨叹》、《悯旱》、《竹枝歌》、《插秧歌》 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比较高。但上两类作品数量并不很 多。杨万里现存的诗篇,大部分是吟咏江风山月的写景抒 情之作和应酬之作。
“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 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 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 品。

《清平乐 村居》评 课 稿

《清平乐 村居》评 课 稿

《清平乐村居》评课稿我有幸聆听了李老师执教的《清平乐村居》,老师的适时点拨如给学生一盏指路明灯,使学生总能找准方向。

李老师遵循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的教学原则,她一步步引领学生从看懂图意、理解字词到理解这首词的意思,再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让我感受到诗词教学可以让学生学得这样轻松,理解的这样透彻,使我受益匪浅。

她的的教学活动正像这首词一样清新自然,沁人心脾。

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1、重基础知识的掌握。

李老师能及时认真的纠正学生的错误读音,比如“剥”“翁”“媪”“蓬”等字。

除了注重读准字词外,朱老师重视词句的朗读,音调,节奏都细细教给学生,可以说教得相当扎实。

2、重视渗透学习方法。

不是放手让学生学习就能算是“自主探究”的,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前提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朱老师在理解词意的一开始就引导孩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是一样的,让学生“看画面、想画面、说画面”,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五官感受,用眼看插图,用脑想意境,用嘴说感受,真正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而且在整体感知词意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老师并没有直接去问学生:“你们理解了哪些词句的意思?还有那些词句的意思不理解?”而是这样问道:“同学们,读着读着,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耳边仿佛听到了什么?”这么巧妙的问法其实也是在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3、重视联系学生生活。

虽然学生对这样的乡村生活很熟悉,但这种意境放到一首词中,学生却未必能感同身受,之前学生理解词句意思时,虽然说得有板有眼,但是和词的意境比起来还是缺了点味道,李老师就注重了文本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她将词与生活紧紧联系了起来,让学生就用本地方言表演“翁媪”会说些什么,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词中意境的距离,仿佛我们就是那图上的任何一个人物,享受着惬意自在的田园生活。

这时,学生与文本情景共融,教学目标的实现水到渠成。

课堂上,李老师如同运筹帷幄的将军,任凭自己的将士自由发挥各人的聪明才智去攻克学习的堡垒,而自己则随时调控着战斗的局势;又如同出色的导游,任凭自己的游客徜徉在文本语言的每一处优美胜景之中,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去欣赏美,自己所做的只是及时进行点拨和激励;可谓“该放手时放得开,该收手时收得拢”。

《清平乐·村居》的评课稿

《清平乐·村居》的评课稿

《清平乐·村居》的评课稿《清平乐·村居》是辛弃疾在战场上回到农村,看到农村这么一幅美好生活的画面而写下的一首词。

听了吉老师今天执教的《清平乐·村居》,我受益匪浅。

下面说说自己对这堂课的几点收获,原来词可以这么教。

一、“醉”在说的画面中【课堂点击】师:仔细读读看,有一个字重复着用,那就是溪。

找找看有哪几个溪?生边读边找:溪上、溪东、溪头。

师:这是作者的行走路线。

作者到底在哪观看这户人家的快乐情景?生1:我认为他先是在溪上看到了美丽的青草。

然后又到溪的东边去看大儿子在豆地里锄草。

还看到了二儿子在编织鸡笼。

在溪头看到了小儿子在顽皮淘气。

师:在溪上还看到了什么?两位老人还没说呢。

生:两位老人用当地的方言互相逗乐。

师:接下来请你自己用作者在哪里看到什么的句式连起来再说一说。

生自己练说。

师:下面我们来接龙,作者辛弃疾来到了一座村庄,他来到溪上,看到——生1:溪上看到一片草地,有两位吴地的老人在草房里说乐。

生2:哪家的老伯伯和老婆婆这么开心?《清平乐·村居》听课有感和评课稿生3:他又走到了溪的东边看到了大儿子正在豆地里除杂草。

生4:看见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

生5:他又来到溪头,看到了小儿子扒在溪边剥莲蓬。

【随想】这个教学片断中最大的亮点是训练孩子课堂上的说十分的到位。

如何把说这个双基目标训练到位呢?吉老师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

她先是让学生扣住一个“溪”字找出作者行走的路线,然后让学生顺着这条路线说出看到的.情景。

待学生相互发言补充完整个画面内容以后,再进行游戏接龙的方式来训练学生的说。

不同形式,不同方法的说,使学生在一遍一遍的说却一点也不感到枯燥乏味。

从学生口中说出的那一个个画面,怎不令人陶醉?二、“醉”在想的意境中【课堂点击】师:这副情景看了,在作者心里感觉用一个字是——生齐说:醉。

师:无论是景还是人,都让人醉。

尤其是充满童趣的一幕,最让作者高兴。

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生:最喜。

清平乐 村居 评课_教案教学设计

清平乐 村居 评课_教案教学设计

清平乐村居评课
本文是关于清平乐村居评课,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清平乐村居》是一首描写农家生活的词,文中又配有彩图。

王老师执教的这一课很有创意,体现了《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自主提问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在读通课文后,王老师让学生将不懂的词、句提出来,使学生探究的方向明确。

学生的兴趣也很高,提出了许多的问题。

二、自主探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意义建构是学习的目的,它要靠学生自觉、主动去完成。

同时我们认为,没有选择性就没有主体性和创造性。

王老师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的内容,并出示一些帮助学生理解词义的图片,让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再全班进行交流。

三、自主创造
1、激发想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英国诗人雪莱也说:“想象是创造力。

”可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

王老师在学生理解了整首词后,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提醒学生假如能一边读一边想想画面会读得更好,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并相互交流想象出的画面。

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培养了他们的表达能力。

2、课外创造
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要努力把学生的注意力、求知欲,引向课外。

教学结束阶段王老师给学生留了一个非常开放的作业——去宋词中尽情遨游。

学生的兴致很高。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_观评记录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_观评记录

评王雷老师《清平乐·村居》单发山首先,坐在台下静静听着王老师的课,总有一种感觉,感觉课堂散发出来的气息多少有一些我们先辈私塾简单而文雅的味道,喜欢这种慢节奏的优雅课堂!王老师教师这种闲庭信步般的洒脱从容值得学习。

我觉得语文课要充满魅力,首先要真实。

王老师的这节《清平乐村居》,课堂真实而又流淌诗意。

王老师导入课文直截了当,板书课题后介绍词的相关知识。

在教学中,从读正确、读出韵律美,感画面美,到悟意境美,层层深入,他无不从学生实际出发,没有丝毫矫揉造作的成分,符合认知规律。

课堂给人一种简单而真实的美,学生也从实实在在的读、说、写、想中受益无穷。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不能当成政治课或文学课上。

书,让学生自己读。

学习诗词首先要掌握每个字的正确发音,读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要力求成为亲切而睿智的点化者、组织者,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去体味、去感悟,在充足的时间里,以读激趣,以读显形、以读启智、以读育人。

王雷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的读落到了实处,他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指名学生读词,并集体纠正“剥”的读音。

再请另一个学生读词,纠正“莲蓬”的读音,强调在这里“蓬”应发第二声,明白词讲究押韵的特点。

切实打好学生的语文基础,培养语文能力。

他在课接近尾声的时候让同学们浏览了一段辛弃疾的生平资料,使同学们能更深刻的理解这首词。

突破了在语文教学中以课本为中心。

诗词一般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王老师在课堂上没有按文本的顺序按部就班地教学,也没有完全按照自己的预设,让自己充当导演角色向学生进行提问,而是放开手脚,在教学中要适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说说从这首词中看到什么画面。

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看到了“大儿锄豆溪东”,有的说看到了“中儿正织鸡笼”,有的说看到了“最喜小儿无赖”,有的说看到“白发谁家翁媪”,还有的说看到“茅檐低小”……孩子们阐述了自己的理由,说得有理有据,然后教者加以指导,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实际加以引导,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五年级下语文评课5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_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下语文评课5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_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下语文评课5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_人教新课标听了张老师执教《清平乐村居》,张老师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及音乐的渲染,把学生领进了词所描画的境域中,教师善于捕捉课堂中生成的资源,将课堂层层推进。

一、“醉”和谐文雅的氛围中。

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向往的境域。

在上课之前,老师先让学生配乐朗读诗歌,为课堂打下诗歌的韵味。

在明白得诗词的意思时,张老师教学以画展开,教师出示课文的插图,让学生看图以同桌交流诗意。

给学生创设了一份恬适的田园氛围,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醉”在教师厚实的文化底蕴上张老师有着专门厚实的文化底蕴,在课中,明白得诗意,创设诗境的时候运用自己的深厚的语文素养,为学生明白得诗意,走进诗境,作好铺垫和引导工作。

随手可拈恰当的诗词,让学生入情入境。

三、“醉”在词情词境和课中。

词中那个“亡赖小儿”悠闲自得其乐,“溪头卧剥莲蓬”那憨态可掬的模样令人心喜;那对“白发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真是情切切,意浓浓。

细细品味,词中能够说是温情脉脉。

在张老师的课堂,学生情绪活跃,可谓是乐趣盎然。

什么缘故会产生如此的课堂成效呢?要紧有以下几点:1、读得有层次。

老师第一要求学生把词认真地读上几遍。

由读准生字、多音字开始,要求读得字正腔圆。

再指导学生读出抑扬顿挫、停顿适当,读出自己的味道和感受来。

到后来读出心中的沉醉、喜悦以及最后读出词人的心境。

整个读的过程层次分明,如此一步一个台阶的步步递升,学生读明白了词意,读出了词情词境,更读出了词人心醉背后的那颗忧国忧民之心。

2、问得专门巧妙。

古诗词语言精练含蓄,能以有尽之言,传无尽之意。

同时古诗词又专门形象,意和境和谐共生。

在古诗词教学中,专门多教师往往要求学生对每个字,每个词语都作出确切的说明。

如此做的结果呢?诗词的意境惨遭破坏,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也没有了。

如何样做才能即让学生明白得诗词的意思又不至于破坏其中的意境呢?张老师的这堂课上给了我们专门好的答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清平乐村居》评课稿

人教版小学语文《清平乐村居》评课稿

紧扣词句画面感悟意境之美——评老师执教的《清平乐·村居》一堂生动的语文课,是教师、学生、文本的一次真诚的对话过程。

它能使学生看山观水的眼睛极目四望,登山踏青的脚步轻盈从容,从而使孩子们的潜能得以发掘,真情得以催放,憧憬得以激发。

王老师执教的《清平乐·村居》在课堂上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体现了年级教学的特点,体现了编者的意图,体现了“二五五”课堂教学模式,恰当地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下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几点看法。

一、营造词境,借境导课一部影片有一个精彩的序幕,会直接影响观众的情趣和放映效果,课堂教学也是如此。

因而,精心设计好本节课的“序幕”,将学生的情感在课始就带到所需的境地,会直接影响到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质量。

所以开课伊始,教师首先让学生对词热身,在美丽的村居图中导入本节课题后,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词的知识,从而营造词境,水到渠成地导入新课教学。

二、以读为本,读中会意古诗词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定要达到一定的火候,学生才能进行意境感悟。

朗读不到位或朗读是“跳跃性”,那么学生也不可能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的。

王老师在执教时采取“四级跳朗读”。

一读,初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二读,再读,借助注释、图画读懂词意;三读,品读,读出词的意境;四读,赏读,听录音配乐读和唱,范读,读时代背景,读高鼎的《村居》,感受词的意境之美。

这种层层递进形式多样的朗读适应学生接受新知识由易到难的过程。

学生在读中理解词意;读中感悟图画之美,老两口的幸福恩爱,小孩子的调皮可爱,大儿中儿的勤劳孝顺,作者无限的心绪;读中也培养了语感,加强了积累,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三、大胆想象,深悟词情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

在本节课中教师善于抓住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训练点,进行语言实践,将文本语言转化为学生会运用的“活”的语言。

例如:边听边想象,用心感受这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图?想象老两口在说什么?想象如果你是作者,看到这样的乡村美景,看到如此和睦的一家人,你会想到什么?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储备,引发学生想象一幅幅生动美妙的画面,立足于变“词”为“画”,变“画”为“话”,从而勾起了学生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突出了本课教学的重点。

清平乐村居评课稿(3篇)

清平乐村居评课稿(3篇)

清平乐村居评课稿清平乐村居评课稿(3篇)清平乐村居评课稿1一、丰富的积累是厚重的底色。

一踏进教室,就听到学生在背诵什么,连贯、流畅。

细细一听,不由一惊:竟然全是对子,有些古文我都不知其意。

再听,更惊:每个孩子站起来都会说一句,且不与前同。

难道他们有书?询问身边一个学生,原来并非有书,而只是老师打印给他们的一些叫《声律启蒙》的材料。

回想他们班在四年级时就学《三国》,不由感叹:如此下去,孩子们的语文功底如何了得!再观老师,气定神闲地站于前,在偶尔的打顿处轻轻扶一把,看得出,要求学生背的,老师也了然于胸,一直知道她有国学的底子,但就似只闻其声,未见其人一般,如今,见了真章,顿生佩服之心。

课尚未开始,好感却已生。

而课结束的那一刻,我再次被震撼——看那作业:“(选一题。

可合作。

)1、收集辛弃疾的其它词,自学并背诵。

(一首☆)2、收集辛弃疾的其它词,自学并准备为大家讲解。

(一首☆☆)3、给这首词配上好听的曲子,或吟或唱。

(一曲☆☆☆)4、模仿25课“文包诗”的形式,改写这一课。

(☆☆☆☆)5、次韵《清平乐村居》。

(☆☆☆☆☆)这样的作业,没有丰厚的积淀是全然完成不了的,而朱老师的学生们,却喜滋滋地看着,旁边那位男生,在悄声说:“我要次韵一首。

”惊叹!丰富的积累是厚重的底色,有了它,语文味就自然而然从师生的骨子里渗出来了。

难怪,先声夺人。

处处夺人。

二、诗化的语言是灵动的音符。

课堂里始终回旋着似有若无的音乐,这伴奏烘托的主旋律是什么?是师生诗一般的语言。

听,舒缓处——师听完学生理解词句后的朗读,轻言细语:“词中有画,画中有词,听着你们的朗读,老师眼前有一幅幅的画面在展开。

来,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看看,你的眼前依次出现了哪些画面?”当学生很自然地把画面一一取名说出,老师微笑着,言语诚挚:“真想知道,展现在你眼眸的,到底是如何的画面呀。

愿意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描述给大家听吗?”经过短时间的自由准备,学生伴着古色古香的筝曲描述起来:“青青的嫩草地毯似的铺在荷塘边,曲曲折折的河塘上面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婷婷的,似舞女的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下语文评课-5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人
教新课标
听了张老师执教《清平乐村居》,张老师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及音乐的渲染,把学生领进了词所描绘的境界中,教师善于捕捉课堂中生成的资源,将课堂层层推进。

一、“醉”和谐优雅的氛围中。

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

在上课之前,老师先让学生配乐朗读诗歌,为课堂打下诗歌的韵味。

在理解诗词的意思时,张老师教学以画展开,教师出示课文的插图,让学生看图以同桌交流诗意。

给学生创设了一份恬静的田园氛围,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二、“醉”在教师厚实的文化底蕴上
张老师有着很厚实的文化底蕴,在课中,理解诗意,创设诗境的时候运用自己的深厚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理解诗意,走进诗境,作好铺垫和引导工作。

随手可拈恰当的诗词,让学生入情入境。

三、“醉”在词情词境和课中。

词中那个“亡赖小儿”悠闲自得其乐,“溪头卧剥莲蓬”那憨态可掬的样子令人心喜;那对“白发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真是情切切,意浓浓。

细细品味,词中可以说是温情脉脉。

在张老师的课堂,学生情绪活跃,可谓是情趣盎然。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课堂效果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读得有层次。

老师首先要求学生把词仔细地读上几遍。

由读准生字、多音字开始,要求读得字正腔圆。

再指导学生读出抑扬顿挫、停顿适当,读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

到后来读出心中的陶醉、欢喜以及最后读出词人的心境。

整个读的过程层次分明,这样一步一个台阶的步步递升,学生读懂了词意,读出了词情词境,更读出了词人心醉背后的那颗忧国忧民之心。

2、问得很巧妙。

古诗词语言精练含蓄,能以有尽之言,传无尽之意。

同时古诗词又非常形象,意和境和谐共生。

在古诗词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要求学生对每个字,每个词语都作出确切的解释。

这样做的结果呢?诗词的意境惨遭破坏,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也没有了。

怎样做才能即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思又不至于破坏其中的意境呢?张老师的这堂课上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

在课中整体感知词意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老师并没有直接去问学生:“你
们理解了哪些词句的意思?还有那些词句的意思不理解?”而是这样问道:“同学们,读着读着,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耳边仿佛听到了什么?”还有在理解“醉里吴音相媚好”一句时,老师并没有去问什么是“相媚好”?而是引导学生分角色表演:翁媪醉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呢?正是老师巧妙的发问,学生在理解词意的同时又不至于破坏词中的意境。

3、导得无痕迹。

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张老师非常善于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并以此为契机,将对话逐步引向深入。

在学生初读感知,疏通诗意后,老师说道:“请大家用心读读,这是怎样的一幅村居图?”学生只注意到词中有关三个儿子以及景色的描写,老师顺势诱导,抓住人、景大肆渲染,通过朗读、想象等方式,让景色在学生的眼前美起来,让人在学生的眼前动起来。

景美了,人活了,翁媪醉了,学生也慢慢地醉了。

整个过程是水到渠成,了无痕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