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 第十八章

合集下载

《管理学》第十八章重难点笔记

《管理学》第十八章重难点笔记

《管理学》第十八章重难点笔记第十八章企业组织创新18.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企业制度创新1.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1)知识要素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相对重要性大大提高;(2)生产者与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重新结合;(3)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知识创新和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

2.企业进行循环的条件(1)企业能够投入到经营活动中的资源是有限的,对企业来说,这种有限性是双重的;(2)企业经营的直接目的不是为了取得产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为了实现其价值;(3)企业是人的集合体,企业经营有赖于不同参与者在不同的环节和方面提供不同的贡献。

3.企业制度的基本功能企业制度是指规定或调节企业内部不同参与者之间权力关系和利益关系的基本原则或标准的总和。

企业制度在为经营活动的组织提供基本规则和框架时,表现出三种基本功能:(1)导向功能。

指企业制度指导企业经营方向的选择、引导稀缺资源的配置和使用的功能。

(2)激励功能。

指企业制度诱导各类参与者提供符合企业要求的贡献的功能。

(3)协调功能。

指通过制度安排,使各类参与者在企业经营的不同时空朝着共同的方向努力,使他们提供的不同贡献形成有利于实现企业目标的合力的功能。

4.企业制度分类的线索(1)元要素的基本特征企业经营中不可或缺的要素称为“元要素”。

这类要素具有两个基本特征:①元要素是企业经营所必需的最基本的要素,离开了这种要素或这种要素供应者的服务,企业活动便无法进行;②利用元要素,可以很方便地取得组织企业经营所需的其他要素,或者可以很方便地取得能够换回其他要素的手段。

根据这两个基本标准,在企业存在的不同时期,或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企业中,劳动、资本以及组织企业经营所需的有关知识可能分别或同时具有元要素的性质。

(2)企业制度分类的参与者因子①劳动与劳动者。

企业生产过程,首先是人的劳动过程。

劳动具有元要素的性质。

劳动服务的提供者可以凭借自己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劳动形成或换取组织经济活动所需要的各种物质条件。

罗宾斯管理学知识要点完整版

罗宾斯管理学知识要点完整版

管理学知识要点第一篇绪论第一章管理与组织导论1、管理者的定义和分类2、管理的定义3、管理的4大职能4、明茨伯格的管理角色理论3个方面5、卡茨的3种管理技能6、权变理论权变变量7、组织的定义第二章管理的昨天和今天1、管理的历史背景2、泰罗的科学管理4条原则3、亨利·法约尔的14条管理原则4、马克思韦伯的官僚制组织5、组织行为的4个早期倡导者各自的理论简述6、霍桑实验梅奥的结论7、当今管理面临的9个趋势质量管理、学习型组织是重点第二篇定义管理者的领地第三章组织文化与环境:约束力量1、组织文化的定义2、组织文化的7个评价维度3、文化如何影响管理决策4、具体环境和一般环境的构成5、利益相关者的定义6、利益相关者与管理者关系重要的原因7、如何管理与利益相关者关系4个步骤第四章全球环境中的管理1、3种不同的全球观念2、多国公司与跨国公司3、组织走向全球化的3个阶段4、民族文化的4个维度第五章社会责任与管理道德1、社会责任的定义2、共享价值观的4个作用3、组织走向绿色的4个方式4、调节管理道德的4个因素5、改善道德行为的方法第三篇计划第六章制定决策:管理者工作的本质1、决策制定过程的8个基本步骤识别决策问题→确认决策标准→为决策标准分配权重→开发备选方案→分析备选方案→选择备选方案→实施备选方案→评估决策结果2、决策具有普遍性分布在管理的4种职能中3、问题和决策的类型结构良好问题和程序化决策;结构不良问题和非程序化决策4、4种决策风格命令型;分析型;概念型;行为型第七章计划的基础1、计划的定义1822、良好目标的特征1893、目标设立的步骤1904、计划工作的权变因素191第八章战略管理1、战略管理的定义2、战略管理过程的8个步骤3、组织战略的3种类型4、公司大战略5、竞争优势和5种竞争力量6、3种竞争战略第九章:计划工作的工具和技术1、评估环境的3种技术环境扫描;预测和标杆2、分配资源的4种技术预算;排程;盈亏平衡分析和线性规划3、2种现代计划技术项目管理和脚本计划第四篇组织第十章组织结构与设计1、组织结构的定义2、组织结构的6个关键要素工作专门化;部门化;指挥连;管理跨度;集权与分权;正规化3、机械式组织与有机式组织4、影响组织设计的4个权变因素战略;规模;技术;环境不确定性5、3种传统的组织设计简单结构;职能型结构;事业部型结构6、现代的组织结构基于团队的结构;矩阵型结构与项目结构;内部自治单位;无边界组织;学习型组织第十一章管理沟通与信息技术1、沟通的定义包括人际沟通和组织沟通2、人际间有效沟通的障碍过滤;选择性知觉;情绪;信息超载;防卫;语言;民族文化3、克服人际间有效沟通障碍的方法运用反馈;简化用语;积极倾听;控制情绪;注意非语言提示4、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5、沟通信息的流向下行沟通;上行沟通;横向沟通和斜向沟通6、沟通的3种网络类型链式网络;轮式网络;全通道式网络..看306页的图7、小道消息第十二章人力资源管理1、人力资源管理的8个过程2、人力资源规划的定义3、影响招聘的3个因素3224、甄选的效度与信度5、绩效管理系统的定义6、绩效评估的7种方法7、人力资源管理当前面临的3个问题员工多样化管理;性骚扰;工作与生活平衡第十三章变革与创新管理1、组织变革的含义2、组织变革的内外部力量3+4 353-3543、变革的3种类型结构变革;技术变革和人的变革4、抵制变革的3个原因5、减少变革阻力的6种方法3606、变革管理中的3个新问题组织文化变革;持续的质量改进与流程再造;处理员工压力7、激发组织创新力的3个因素结构;文化;人力资源第五篇领导第十四章行为的基础1、态度的3种成分认知;情感和行为与组织中最关键的3种态度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组织承诺2、认知失调理论3、迈尔斯-布瑞格斯类型指标和大五人格模型4、预测行为的5种人格特质5、影响知觉的3种因素6、归因理论7、“假设性相似”8、刻板印象9、晕轮效应10、社会学习理论11、行为塑造的4种方法积极强化;消极强化;惩罚和忽视第十五章理解群体与团队1、群体与非正式群体2、群体发展的5个阶段3、群体内聚力4、群体决策的优势与劣势4+45、4种常见的团队类型职能型团队;自我管理团队;虚拟工作团队;跨职能团队6、高效工作团队的9个特点第十六章激励员工1、动机的含义2、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3、麦格雷戈的XY理论4、赫茨伯格的激励——保健理论5、麦克利兰的三种需要理论6、目标设置理论7、强化理论8、工作设计的含义9、描述工作的5种核心维度10、公平理论11、期望理论12、激励员工的8种方法475-476第十七章领导1、领导的特质理论2、4种行为理论3、费德勒模型4、赫塞—布兰查德的情境领导理论5、路径—目标理论6、领导者构建信任的8种方法第六篇控制第十八章控制的基础1、控制的定义2、3种控制系统及其特征市场;官僚和小集团3、控制的3种类型4、有效控制系统的10个特征5、控制中的5个权变因素组织规模;职位和层次;分散程度;组织文化;活动重要性6、3个当代控制问题工作场所隐私;员工偷窃和工作场所暴力第十九章作业及价值链管理1、作业管理的含义2、价值链管理的含义3、成功的价值链管理的6个要求4、实施价值链管理的4个障碍第二十章控制组织绩效1、衡量组织绩效的4个作用2、衡量组织绩效的3个指标3、标杆比较和平衡计分卡方法4、管理者帮助组织提高绩效水平的3个方法597。

孔茨 管理学

孔茨 管理学

第一章管理学:科学、理论和实践1、本书的目的是促进组织机构内听有人.员实现最佳状态,特别是发挥主管人员、末来的主管人员和其他专业人才的最佳管理职能。

2、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

3、管理职能,即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

4、主管人员的目标都是一样的:要创造盈余。

5、各层次管理人员执行管理职能所需的时间6、特别之处在于提出从1965年起对妇女在企事业各层次担任管理职务的态度的变化7、在像美国这样一个社会里,获利能力是评估公司最佳状况的一个重要标准。

8、非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有时说,企业主管人员的目的很简单——谋取利润。

但是,利润实际上仅仅是一种尺度,用以衡量销售收入超过生产费用所得的盈余。

从真正意义上来说,各类组织,不沦是企业还是非企业,所有主管人员合乎逻辑和符合公众利益的目的、应是创造盈余——主管人员一定要创造一种环境,使人们在这个环境.里.投人最少的时间、资金、原材料和个人的辛劳,能够完成集体的目标。

企事业或企业单位主管人员也还是有目标的,应该用最少的资源力图完成任务。

或者运用现有资源尽可能多地完成任务。

管理的目标是创造盈余。

另一种观点是增加生产9、德鲁克:“增加生产率的最大机会,一定可以在知识、工作本身并尤其是在管理方面找到。

”10、效益指达到目标,效率指以最少资源达到目标。

11、管理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

管理实践是一种艺术。

这种指导实践的组合知识,可以称为一门科学。

关于这一点,科学和艺术不是互相排斥的,是相互补充的。

12、现在再以帕金森(Park inson定律为例来说明:在规定时间内所完成的任务工作量有扩大的趋向13、管理风尚是在一段时间里狂热追求的管理方式。

14、计划:编制计划包括选择任务、目标和完成计划的行动。

计划是从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到达将来预期的目标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

组织:组织工作是管理工作的一部分,这部份工作旨在建立一个经过策划的角色结构,分配给机构中的每一个成员。

管理学第十八章药用动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课件

管理学第十八章药用动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课件

(三)甾体类化合物 性激素:雌酮(鹿茸)、雄甾酮(海狗肾) 胆汁酸:熊去氧胆酸、鹅去氧胆酸, 蜕皮素:昆虫,促进生长发育。 皂苷:动物药中所含的皂苷一般只存在于棘 皮动物中。海参、海星等,皂苷有抑制癌细 胞生长、抗菌、抗辐射、增强白细胞的吞噬 功能。
(四)萜类成分
斑蝥素: 鲨烯:鲨鱼肝脏中,是杀菌剂,具抗癌活性; 环烯醚萜类:
骼中含的杂多糖、蚌类软体动物含有的葡聚糖、 昆虫体壁外壳中的甲壳素/壳聚糖。
动物的结缔组织如关节、软骨、皮肤、玻 璃体等含有透明质酸。临床上用于预防创伤或 手术后粘连、软组织修复等,眼科显微手术、 关节炎、肩周炎的治疗等。
三、药用动物的食疗保健开发:
1.免疫调节:牡蛎、阿胶、蜂胶、蜂蜜、 鹿胎、鹿茸、鹿骨、海龙、蛤蚧、鳖甲等。 2.延缓衰老:鹿肉、鹿胎、鹿鞭、蛤蚧、 淡菜、海参、牡蛎等。 3.抗疲劳:海龙、鹿角胶、哈士膜油、甲鱼、 乌鸡、海参等。 4.改善性功能:鹿茸、鹿角胶、蛤蚧、海马。 5.保护心血管系统:阿胶、哈士膜油、鹿角胶。
药用动物资源来源于药用动物,如鹿茸, 药用动物资源即为鹿科动物。
随着当今世界经济和人类医药保健事业的 快速发展,国际上兴起了回归自然、崇尚使用 天然药物的热潮,然而对天然资源可持续利用 规律却认识不足,或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对一 些野生动植物资源进行了掠夺式采挖、捕杀, 造成很多野生动植物种类的蕴藏量急剧减少, 濒临灭绝。
3.三级开发:
对动物药活性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对其 分子结构进行修饰转化,合成新的药物。
从斑蝥中提取的斑蝥素(萜类化合物), 毒性很强,中毒剂量为0.6g,致死剂量为1.5g, 给临床应用带来麻烦。人们经过长期的研究和 试验,合成了部分斑蝥素的衍生物如去甲斑蝥 素、斑蝥酸钠和羟基斑蝥胺等抗癌药物,来替 代斑蝥素,实验表明,它们药理作用相似,但 毒性较斑蝥素小得多。

《管理学》习题与答案——第18章 沟通

《管理学》习题与答案——第18章  沟通

第十八章沟通一、教学要点1、解释沟通过程。

2、各种类型沟通的内涵及其优缺点。

3、非正式沟通的特点及其如何管理。

4、有效沟通的障碍因素。

5、如何克服沟通中的障碍?6、冲突产生的原因。

7、冲突处理的方法。

8、谈判及其如何谈判。

9、关键名词:沟通、发送者、接受者、噪音、口头沟通、书面沟通、非言语沟通、电子媒介沟通、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下行沟通、上行沟通、平等沟通、单向沟通、双向沟通、沟通网络、冲突、谈判二、习题(一)填充题1. 沟通是指可理解的_________或__________在两个人或两人以上的人类中传递或交换的过程。

2.按照功能划分,沟通可以分成________和___________。

3.按照方法,沟通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照组织系统,沟通可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5.沟通过程中存在许多干扰和扭曲信息传递的因素,通常将这些因素称为__________。

6.按照方向,沟通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按照是否进行反馈,沟通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8.非正式沟通的主要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体现的是职工的________和________,与企业正式的要求无关。

9.所谓沟通网络,是指组织中沟通渠道的_______和_________。

10.一种网络不同于另一种网络的基本特征在于: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

11. 选择哪一种网络取决于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12.影响有效沟通的个人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管理学--控制

管理学--控制
第十八章 控制系统与控制过程
第十八章 控制系统与控制过程
第一节 控制概述
一、控制的含义
控制是以正确的标准衡量计划的执行过程,一旦产生 偏差,及时纠正偏差,使组织回到既定的运行方向,保证
组织计划目标的实现。
二、控制的重要性 控制工作的目的是保证组织活动能够有序和 高效地进行,组织如果缺少有效的控制,就可能 偏离组织的既定计划与目标,严重者可能产生组 织混乱。
(一)组织的目标和计划都是在对未来一定时期进行预测的基础上制
定的,但是组织面临的环境却是不断变化的,为了使计划、目标能够
适应变化的环境,管理者就必须通过控制活动来适时的对计划、目标
进行修正和调整,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控制。
(二)当组织达到一定规模时,通常会通过授权来提高管理效率,并 利用绩效考评以及相关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来保证员工恪尽职守。离 开了控制,分权将无法得到有效的执行,可能导致组织权力“分而不 合”。组织分权程度越高,控制的必要性就越强。
(二)直接控制
直接控制是相对于间接控制的。直接控制有利于更好的 培养主管人员,使他们能熟练地应用管理的概念、技术和原理
,以系统的观点来展开和改善他们的管理工作,防止因管理不
善而造成不良的后果的控制活动。
四、任务控制和战略控制
(一)任务控制
任务控制也可以称为运营控制、作业控制,是基层管理者 对生产作业和其他具体的业务活动来进行的控制活动。任务控制 通常以时间控制为主,其依据的信息通常来自组织内部。
(三)制定控制标准
把计划过程中形成的可考核目标直接作为控制的标准。控
制标准可分为定量标准和定性标准两大类。定量标准便于度量和 比较,是控制标准的主要表现形式。定量标准可以分为实物标准 、价值标准、时间标准等。 制定控制标准的常用方法有以下三种:统计计算法、经验 估计法、工程方法。

斯蒂芬·罗宾斯《管理学原理》复习资料

斯蒂芬·罗宾斯《管理学原理》复习资料

I.《管理学原理》复习资料II.第一章:管理导论1.管理:管理者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以权利为依托,以可利用的资源为保障通过对组织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对组织活动科学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实现组织的目标过程。

2.管理者:协调与监管其他人工作,以使组织目标达到的人。

(基层、中层、高层)3.组织的特点是什么?•有明确的目标•精密的结构•人4.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5.明茨伯格的管理角色•人际关系角色(名义领袖、领导者、联络员)•信息传递角色(监管、宣传、发言)•决策制度角色(企业家、危机处理者、谈判者)6.卡茨的管理技能•技术技能:(工作特定领域的知识和技术)•人际关系技能(合作、沟通、协调)•概念技能(思考和表达想法的能力)高层管理者更为重要其他(管理人力资源、激发承诺、管理变革、使用有目的性的人脉网络等7.承诺升级:决策者做出错误决策时,决策者仍倾向于做出同样的决策III.第二章决策1 .决策的过程(八个)•明确决策标准•为标准分配权重•开发备选方案•分析备选方案•选择备选方案•执行备选方案•评估决策效果2.管理者决策的方式•理性假设:问题清晰、不模糊;有实际的目标;方案结果皆可知;最终选择利益最大化•有限理性:受到处理信息能力的限制•直觉决策:基于感觉、经验•基于事实3.决策的分类•程序化:经常反复出现、性质相近的示例性问题,按程序化步骤、常规原则和方法进行决策。

•非程序化:针对偶然的、新颖的、性质的和结构不明的问题进行决策。

4.决策的条件•确定性:存在确定的目标、面对确定的自然状态的各个行动方案都有确定的结果的决策•风险•不确定性:不确定目标和自然状态12种常见的决策错误和偏见包括过度自信、即时满足、锚定效应、选择性知觉、确认、框架效应、可获得性、代表性、随机、沉默成本、自利、事后聪明5.怎么理解决策?广义的决策是人们针对所要决绝的问题,对未来活动的方向、目标、内容,以及程序、途径、方式、措施等进行设计和计划,制定并选择出行动方案。

第十八章综合经济管理

第十八章综合经济管理

第十八章 综合经济管理第一节 国民经济计划建国以来,本县的经济发展计划,是根据上级计划部门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结合本县实际情况编制的。

有年度计划,有五年或十年的中长期计划。

较长时间只有农业、工业、运输生产计划,到1980年始增加了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生产额等综合性计划指标。

至于流通计划,如商品指标的下达,由县计委综合平衡,一次安排到有关部门第一个“五年计划”(1952年至1957年)的编制下达,由于采用直接计划和间接计划两种形式,符合当时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事实,注重本地资源条件和原燃材料的综合平衡计划的编制与实施比较合理,促进了经济发展。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年至1962年),追求高指标,计划与实际严重脱节,实际上是把政治口号变成计划指标,给生产造成严重损失,主要经济指标有较大幅度下降。

1962年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各项生产计划的编制和下达比较切合实际,促进了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三・五计划”(1966年至1970年),受“文革”影响,计划未实现。

1970年后,多数计划指标仍然脱离实际。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贯彻计划体制改革精神,缩小指令性计划,扩大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实事求是的制订计划,使计划管理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自1949年后的36年中,本县经济取得较大发展。

工农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7679万元(1980年不变价,下同),增加到1985年的45736万元,净增产值38051万元,增长4.9倍,36年平均增长5.1%。

其中:农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7072万元,增加到1985年的3005万元,增长3.25倍,36年平均增长4.1%。

工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607万元(包括划出部分地区数),增长到1985年的15683万元,增长24.84倍,36年平均增长9.5%。

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农业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农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49年的92.1%下降到1985年的65.7%,下降26.4%;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由1949年的7.9%,上升到1985年的34.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学
第十八章 企业组织创新
第一节 企业制度创新
一、企业制度及其分类 (一)企业制度及其功能 规定或调节企业内部不同参与者之间权力 关系和利益关系的基本原则和标准总和。 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协调功能 (二)企业制度分类的线索 1、企业制度分类的参与者因子
(1)劳动与劳动者 (2)资本与资本供应者 (3)知识与经营者 2、企业制度分类的关系因子 (1)权力关系 (2)利益关系 (3)权力关系与利益关系的“逻辑”一致性 (三)企业制度的不同类型 1、资本逻辑的企业制度 2、劳动逻辑的企业制度 3、知识逻辑的企业制度 4、综合逻辑的企业制度
三、知识经济与企业层级结构的改造 网络化的层级组织应该是三个相互对立的 特点的统一: 1、集权和分权的统一 2、稳定与变化的统一 3、一元性与多元性的统一
第三节、企业文化创新 一、企业文化的功能与反功能型 1、行为导向功能 2、行为激励功能 3、行为协调功能 二、工业社会中企业文化的特点 (1)企业文化是作为企业经营的一种副产品 而出现的。 (2)企业文化基本上反映了企业组织的记忆。

二、工业社会的企业制度结构选择及其特征 三、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制度创新 第二节、企业层级结构创新 一、层级结构及其基本类型 (1)锥型的层级结构管理幅度较小、管理层 次较多 (2)扁平型层级结构管理幅度相对较大,层 级相对而言较少,各层次上各机构与岗位 间的分工相对比较粗.。
二、工业社会的企业层级结构及其特征 1、直线指挥,分层授权 2、分工细致,权责明确 3、标准统一,关系正式
(3)企业文化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而发挥作用 的。 (4)企业文化是一元的。 三、知识经济与企业文化创新 第一,企业文化将成为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 管理的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手段。 第二、企业文化将是人们自觉创造的结果, 而不是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一种副产品。



第三、作为人们自觉行为结果的企业文化 不仅是记忆型的,而且是学习型的,或者 更准确地说,主要不是记忆型的,而且是 学习型的。 第四,企业文化将在强调主导价值观与行 为准则的同时,允许异质价值观和行为准 则的?企业制度的基本功能是 什么? 2、 知识经济有哪些基本特点? 3、企业文化的功能有哪些? 4、知识经济与企业文化创新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