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与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密度与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密度与社会生活教学设计一)引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一个选种的视频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了解到密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然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让他们思考密度在生活中还可以用来做什么。
二)新课教学:一、密度与温度教师可以通过一个龙卷风的视频引入密度与温度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到在平时生活中的风、龙卷风的形成与我们所学的密度知识有关。
接着,可以进行两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从而深入探究密度与温度的关系。
实验一可以让学生在不同温度下观察气球的变化,实验二可以让学生制作一个风车,观察在不同温度下风车的转动情况。
通过实验的结论,让学生理解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膨胀后,密度会变小。
二、密度与物质鉴别教师可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密度与物质鉴别的知识点,让学生了解到密度可以用来鉴别物质。
然后,教师可以给出几个不同物质的密度,让学生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水的反常膨胀教师可以通过一个实验引入水的反常膨胀的知识点,让学生了解到4℃水的密度最大。
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从而让学生理解水的反常膨胀现象,避免学生将理论和实际脱节。
七、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实验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让学生通过讨论来交流和分享,通过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密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八、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观察记录、实验报告、小组讨论和课堂测试等。
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生活中的风是由于空气受热膨胀,密度变小而上升,冷空气则从四面八方流过来形成的。
气体受温度影响较大,而固体和液体则影响较小。
提问:当气温在0℃以下时,湖面结成冰,行人可以在上面行走,那么湖底是否还有鱼存活?通过多媒体展示,可以看到冰面下水中嬉戏的鱼。
演示实验三:冰熔化体积缩小和水的反常膨胀。
《密度与社会生活》教案设计

《密度与社会生活》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密度的概念及其特性。
2. 培养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密度及其计算公式2. 密度的影响因素3. 密度的测量与实验4. 密度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实例5. 密度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密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影响因素以及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密度公式的灵活运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密度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密度的特性。
3.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密度的重要性。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密度概念及其计算公式,让学生理解密度的基本含义。
3. 分析影响密度的因素,让学生了解密度变化的原因。
4. 进行密度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密度现象。
5. 结合实际生活实例,讲解密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6.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8.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如冰块、木材等,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2. 实验探究: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密度的物体在同一液体中的浮沉情况,加深对密度特性的理解。
3. 问题解决:提出实际问题,如船舶的载货量与密度的关系,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密度在环境保护、资源开发等领域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密度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分析及问题解决能力。
3. 课后作业:通过作业完成情况,检验学生对密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4. 小组展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及提出的创新观点。
密度与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密度与社会生活教学设计1. 引言社会生活是一个人在社会群体中所经历的各种互动和交往,而密度则是描述群体中人数与空间之间的关系。
人们的社会生活在不同的密度条件下会有不同的表现和影响。
因此,在教学中将密度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密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 目标本教学设计的目标是通过密度与社会生活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1.了解密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掌握密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3.运用学到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 教学内容与方法3.1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密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密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3.密度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4.密度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3.2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具体方法包括:1.讲授密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通过例题演示以及学生参与计算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密度的概念;2.通过实地考察城市的密度变化,引导学生观察、收集数据并分析,体验密度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3.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讨论和思考密度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并归纳总结。
4. 教学过程4.1 密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在本节课开始时,先介绍密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给出一个具体的例子,让学生通过计算来理解和掌握密度的概念。
例如,假设某个城市的陆地面积为1000平方公里,总人口为200万人,学生需要计算该城市的人口密度。
在计算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使用以下公式:密度 = 人口数 / 面积学生们可以利用计算器来计算人口密度,确保计算结果准确。
4.2 密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在学生掌握了密度的计算方法后,介绍密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可以通过授课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密度越大,社会生活的交往是否更加紧密?为什么?•密度越大,人们的个人空间是否受到影响?如何影响?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密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4.3 密度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收集不同密度城市的数据,以了解密度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密度与社会生活教学设计人教版

-密度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如船舶设计、密度计测量、液体的浓度调配等。
-密度差异引起的分层现象在化工、环保等领域有重要意义。
6.密度与物质状态变化
-物质的状态变化(如固态、液态、气态)会影响其密度。
-水为例,冰的密度小于水,水蒸气的密度更小。
7.密度与温度的关系
-绝大多数物质,随着温度的升高,密度会减小。
5.请简述密度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答案:密度变化可以反映环境污染程度,如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密度增大,影响水质。通过监测密度变化,可以及时了解环境状况,采取措施保护环境。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1.密度的概念: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表示单位体积内的质量。
2.密度的计算公式:密度ρ =质量m /体积V。
3.密度与物体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密度与物体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同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密度是恒定的,不随质量和体积的变化而变化。
5.环境意识:通过分析密度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物质的质量、体积等基本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质量和体积的计算。此外,学生对物体的沉浮条件也有一定的认识。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八年级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充满好奇心,对实验操作和观察有较高的兴趣。他们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个体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善于合作和交流,而部分学生则较为内向,需要鼓励和引导。
-提供课堂练习册和作业本,以便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2.辅助材料:
-准备与密度相关的图片,如不同密度的物质分层图、物体浮沉图等,以帮助学生形象理解密度概念。
-制作或收集与密度相关的图表,如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图表、常见物质的密度表等,以便学生查阅和参考。
6.4 密度与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6.4 《密度与社会生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学生通过学习前三节质量和密度的知识后,对物质密度这一特性有所了解,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密度测量方法的积累。
而这一节课恰是讲解密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是理论联系实际且应用于生活的实践性课。
教材中第一部分,首先通过两个实验并分析推广得出生活中物质的一条重要性质:热胀冷缩,其中气体受温度影响最大,并联系实际生活解释风的形成;接着教材又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水结冰现象推导出水结冰不满足物质的热胀冷缩性质,即水的反常膨胀现象,联系实际说明鱼在湖底下方生活,保护了冬季水下的生物。
第二部分,教材通过分析一个实心球是否是纯铅制造的问题,给出了用密度鉴别物质的方法,并呼应了章首语提出的问题,教材还进一步介绍了密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其他广泛应用,例如生活中常说的铁比木头重,油比水轻,鉴别牛奶、盐水选种都是密度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本节内容是对密度知识的拓展,一方面通过本节教学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密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价值,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1)通过学习温度对密度的影响,知道密度对生产和生活的重要作用,能解释密度与社会生活相关的简单问题。
(重点)(2)通过分析实例,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并能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
(重点)(3)通过学习密度知识的应用,认识到物理理论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难点)【课前准备】酒精灯、热水、乒乓球、风车、石蜡、冷冻结冰的瓶装水、铅球、道具石头、一盆水、文本、图片或音视频资料、自制PPT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引入提出问题:1.炎热的夏天教室开空调,出风口怎样调节最有利于整个室内温度尽快达到凉快?2.演示:调制冷饮时,先往不透明的杯中加入适量冰块,再加入饮料,此时冰块沉在杯底还是漂在液面?(后文用透明杯子再次演示解密)3.演示:一块石头模样的泡沫道具,教师看上去用“很大的力”搬石头,同学们猜测石头放入水中浮沉(后文将此石头放入水中解密)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认知和已有的相关知识,思考、讨论,并将自己的答案写在练习本上,待我们上完相关内容再来深入分析。
八年级物理上册《密度与社会生活》教案、教学设计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其批判性思维;
-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实验等活动;
-加强课后辅导,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指导,提高其学习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5.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中都能获得收获和提高。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密度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能够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2.掌握测量物体密度的实验方法,了解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及原因;
3.理解密度与物质种类、温度和压力的关系,并能应用于解释生活现象;
5.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与密度相关的现象,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以下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会运用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学会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2.实践应用题:
-设计一道与生活相关的密度应用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释现象背后的原理;
-鼓励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测定某种液体的密度、比较不同物质的密度等。
3.探究性实验:
-布置一项探究性实验,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测量不同物体的密度,并分析实验结果;
-鼓励学生思考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及原因,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6.4密度与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密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特布置以下作业:
1.基础知识巩固:
-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密度计算、单位换算等基础题目,以巩固对密度概念和计算方法的理解。
-鼓励学生利用家庭物品进行简单的密度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加深对密度物理意义的认识。
2.生活实践应用:
6.课后作业,拓展延伸:
-布置与密度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同时设计拓展性题目,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研究兴趣。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学活动设计:
-展示一颗石子和一块木块,并提出问题:“为什么石子会沉入水底,而木块能浮在水面上?”
-引导学生思考物体沉浮的奥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鼓励学生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种密度测量装置,或优化现有密度测量方法。
4.团队合作分享:
-组织学生分组,共同完成一个与密度相关的项目,如制作密度展示板、录制科普视频等,促进团队合作和知识共享。
-要求每组在课堂上进行分享,让其他同学了解和学习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5.反思与评价:
-要求学生完成一份学习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密度知识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以及对今后学习的规划。
-设计一道开放性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解释一个生活中的现象,例如浮力、物质鉴别等,并撰写小论文。
-鼓励学生思考密度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方面的作用,提出自己的见解或建议。
3.探究拓展提高:
-布置一道探究性题目,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进行实验等方法,研究不同物质密度随温度、压力等外界条件变化的特点。
6.4密度与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第六章第四节密度与社会生活题体积、密度发生了什么变化?2.为什么风车在酒精灯上方能转动?度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关注,进行初步猜测和讨论.而猜测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会有不同的密度。
新课讲授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出探究问题运用公式解决问题一、密度与温度(一)、引出探究问题1。
风是怎样形成的?你知道在火灾现场逃生时为什么要弯腰前进呢?2.水管为什么会冻裂?怎样防止水管被冻裂?(二)、归纳物质的密度与温度的关系1.当物体温度升高时,质量m不变,体积V变大根据 ,所以密度ρ变小;空气因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变小而上升。
热空气上升后,上面的冷空气就从四面八方流过来,形成了风.2、气体受温度的影响较大,固体、液体影响较小.3.生活中的物质大多数遵循“热胀冷缩”的规律,但也有物质是喜欢“热缩冷胀”。
4。
介绍水的特点:水不简单地遵循“热胀冷缩"的规律。
水结冰时体积膨胀了,而水管受冷收缩,导致水管被冻裂。
事实表明,4℃的水密度最大。
温度高于4℃时,随着温度的升高,密度越来越小;温度低于4℃时,随着温度的降低,密度越来越小.水凝固成冰时,体积变大,密度变小。
人们把水的这个特性叫做水的反常膨胀。
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是由于物质的密度与温度有关而造成的?二、密度与物质鉴别阅读课本内容进行讨论猜想回答理解记忆思考讨论回答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mρV=。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密度与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秦皇台中心学校朱召友
【教材依据】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版九年级物理第11章第5节。
【整体设计】
本节是在学习了密度概念及其测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利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内容是对密度知识的拓展,一方面通过本节教学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密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价值,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的能力。
本节教学可按“总→分→总”的框架进行设计:先组织学习阅读教材第一段,通过讨论分析来了解密度知识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再利用视频和探究实验来具体研究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利用情境问题来具体研究密度在物质鉴别中的应用;最后进一步讨论分析密度在材料科学和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对于密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例及学生已经具备的密度的有关知识来帮助学生理解。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密度与温度、与物质鉴别的关系,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和点拨引导,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归纳出结论,千万不要想当然的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对本节例题的教学也应这样,教学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学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到新知效果会更好。
教学重点:
1.密度与温度的关系;
2.密度与物质鉴别。
教学难点:水的反常膨胀,4℃水的密度最大。
教学方法:根据本节特点主要采取启发教学、小组讨论、观察实验等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并能解释简单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密度问题;
2.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
3.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总结出: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高,密度变小;温度低,
密度变大;
2.学会利用密度这一重要属性鉴别物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充分把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气球、冰块、酒精灯。
学生:酒精灯、自制纸风车、火柴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
密度是物质的基本属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
密度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有重要的价值。
例如,利用密度知识可以鉴别戒指是不是纯金做的。
勘探队员在野外勘探时,通过对样品密度等信息的采集,可以确定矿藏的种类及其经济价值。
在农业生产中利用盐水可以选种等,我们知道这些都是利用了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这一特点。
下面我
们来欣赏几组画面(多媒体播放):
图1:戒指图2:矿
石图3:盐水选种
引导:从录像中我们看到用密度的知识解决了选种的问题。
你还知道我们生活中运
用密度可以做什么吗?
学生思考回答。
[推进新课]
师:从刚才同学们的讨论可知:密度的知识与人们社会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那么是不是所有物体的密度都是一成不变的呢?密度与温度有没有关系呢?
1.密度与温度
播放视频:龙卷风
图4:视频截图──龙卷风
启发:平时生活中的风、龙卷风的形成与我们所学的密度知识是否有关呢?
学生议论纷纷。
演示实验1:在室温下,吹鼓两个气球。
分别把它们放在一大堆冰块和酒精灯火焰
附近。
观察并思考:过一会儿,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
教师分析:放在冰块上面的气球变小了,气球下降;放在酒精灯火焰附近的气球变
大了,气球上升。
实验说明:气体受热体积膨胀。
由于密度,一定质量的气体体
积膨胀后,密度变小。
演示实验2:按课本图11.5-1做一个纸风车。
如果把风车放在点燃的酒精灯附近,
风车能转动起来。
观察并思考:你知道是什么推动了风车吗?
学生分析。
结论:由于,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膨胀后,密度变小。
[思考并讨论]
1.生活中的风是如何形成的?
学生分析。
总结:生活中的风就是空气在受热时体积膨胀,密度变小而上升。
热空气上升后,温度低的冷空气就从四面八方流过来,形成风。
2.日常生活中气体、液体、固体的密度受温度影响一样吗?
学生分析。
总结:气体受温度的影响较大,固体、液体影响较小。
师:在我国的北方,冬天对自来水管的保护十分重要。
如果保护不好,使水管内的水结了冰,不仅影响正常的生活用水,有刊还会把水管冻裂,造成送水设备的损坏。
那
么,自来水管为什么会被冻裂?
学生议论纷纷。
启发:生活中的物质大多数遵循“热胀冷缩”的规律,但也有物质是喜欢“热缩冷
胀”。
介绍水的特点。
引导学生推导为什么水结冰时体积反而变大。
解决问题:为什么自来水管冬季容易冻裂?
(教学说明:启发学生从自来水管遵从“热胀冷缩”的规律,而水结冰时遵从“热缩冷胀”,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分析解答。
)
启发:水的反常膨胀对冬季水中的生物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2.密度与物质鉴别
【思考并讨论】
提出问题:如何鉴别一只戒指是不是纯金做成的?
引导同学思考:从密度表可以看出,各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密度是不同的。
只要测出了戒指的密度,再与密度表中金的密度进行比较就可鉴别戒指是不是
纯金做成的。
引导同学思考:如何测戒指的密度?
在同学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小结:测出戒指的密度后,与密度表中金的密度比较。
测戒指的密度时,可用天平测质量,用量筒测体积,根据密度公式计算出密度。
引导同学思考:用量筒测得的戒指质量是否精确?因此测出的戒指密度是否精确?
学生讨论并回答。
(课件展示例题)
例题:滨州市中学生运动会的金牌质量为45.39g,体积为5.1cm3,它是纯金的吗?
若不是纯金做成的,那么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学生活动:思考并独立解题。
(教学说明:教育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身边的事情。
实现学以致用)
请2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其他学生在作业本上计算,完成后,教师点评,注意学
生解题格式的规范性。
师:与上题的道理相同,利用密度知识还可以鉴别牛奶、酒的优劣,在地质勘探中鉴别矿石,另外,我们还可以用密度的知识来鉴别体育课上用的铅球是不是用纯铅做成
的。
让学生通过计算学会如何鉴别物质,在计算密度时,如果单位用g/cm3,可将它换
算成㎏/m3,再对照密度表确定物质的种类。
总结:从前面的密度表可知,一些不同物质的密度是相同的。
例如酒精和煤油都是液体,它们的密度都0.8×103㎏/m3。
通过对两者气味的判断,在知道密度的基础上可以鉴别出酒精和煤油。
可见,利用密度这一重要属性,可以鉴别物质,但是要准确地鉴
别物质,常常要多种方法并用。
(教学说明:教师可以用参考资料中的“古代中国的金银鉴别技术”来拓展学生知识
面)
【课堂训练】
用课件展示题目,学生思考解答,然后将学生的解答用视频展台展示讲评。
练习1.矗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它的碑心石是一整块巨大的花岗岩,碑身高37.94m,由413块花岗岩石块砌成,在长14.7m、宽2.9m、厚1m的碑心石上刻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怎样知道它的质量?
图5:人民英雄纪念碑
参考答案:1.1.15×105㎏
[课堂总结]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2.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布置作业]
作业:1.教材24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的1、2、3题。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课题:鉴别铅球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备注: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2.发现新问题。
【设计点评】
本节从讨论分析密度知识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引入新课,然后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及其应用然后通过分析生活实际中的例子──鉴别戒指是否是纯金的,引出密度知识在鉴别物质中的应用,进而通过例题培养学生灵活应用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