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中“黄昏”意象的情感指向

合集下载

浅析中国古典诗词中黄昏意象的审美内蕴

浅析中国古典诗词中黄昏意象的审美内蕴

浅析中国古典诗词中黄昏意象的审美内蕴作者:卢林锦来源:《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6年第01期黄昏,在我国古代记时法中,表示一天的某个时辰(19点-21点)。

如《孔雀东南飞》中“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黄昏”、“人定”均指时辰。

然而,漫溯我国古典诗词的长河,我们可以发现,黄昏不仅仅是一个表时间的概念,它更是一个内蕴丰富的传统古诗词意象。

诗人们借此意象形象地表达内心复杂的情感,这在唐宋诗词中尤为突出。

笔者曾以《宋十大名家词》为据对唐宋词中的黄昏意象进行过粗略地统计,发现在词集中黄昏意象多的竟占25%。

那么,黄昏意象有着怎样的审美内蕴使诗人们如此钟情于它?综观中国古典诗词,黄昏意象多以“落日”、“余辉”、“夕阳”、“斜照”、“残阳”、“斜辉”“日暮”等词的形式出现。

通过透析这些词背后所蕴涵的诗人的情感,我们可以把黄昏意象分为两大类:一、冷落黄昏(一)亲人远离,思乡怀人我国古代农业文明的特征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而黄昏,意味着白日将尽,黑夜莅临。

于是这一时辰的背后便有了丰富的内蕴:合家团聚,共享天伦;男女相会,人约黄昏。

也正因如此,对于离人游子来说,黄昏无疑是最难消遣的惆怅时刻。

夕阳西下,万物将息,而自己仍然客居他乡,跋涉途中。

在诗人的眼里,暮色笼罩下的山川草木、日月亭台都蒙上了一层萧瑟苍茫的色彩。

诗人对离别阻隔的深深哀叹,对团圆欢聚的切切祈愿,对故乡故土的频频回望,都寄托于这暖色消尽、冷色袭来的苍凉冷落的黄昏中。

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诗经》中,诗人就已经在黄昏中吟唱着故乡了。

《邶风·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此诗为黎侯失国寓住于卫,其臣子劝他回去所作。

这首诗虽短而直白,却唱出了诗人被迫离家的怨愤:日暮黄昏,日暮黄昏,为何我却不能回到故乡?要不是你的缘故,为何我要在露野中受苦?鲍照《代东门行》:“遥遥征驾远,杳杳白日晚。

居人掩闺卧,行子夜中饭。

野风吹草木,行子心肠断。

《天净沙·秋思》鉴赏_写作技巧

《天净沙·秋思》鉴赏_写作技巧

《天净沙·秋思》鉴赏《天净沙·秋思》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天净沙·秋思》鉴赏,欢迎阅读。

《天净沙·秋思》原文枯藤老树昏鸦⑵,小桥流水人家⑶,古道西风瘦马⑷。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⑸。

《天净沙·秋思》译文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赏析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被赞为秋思之祖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

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

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

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

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

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

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

《天净沙·秋思》赏析

《天净沙·秋思》赏析

《天净沙·秋思》赏析《天净沙·秋思》赏析朝代:元代作者:马致远【原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被赞为秋思之祖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

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

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

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

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

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

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

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

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

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

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单一性。

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较均衡,并无刻意突出的个体,其情感指向趋于一致,即众多的意象往往共同传达着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调。

心灵与自然的融合—古代诗词中黄昏意象赏析

心灵与自然的融合—古代诗词中黄昏意象赏析

心灵与自然的融合—古代诗词中黄昏意象赏析作者:刘顺霞来源:《科技创新导报》 2014年第1期刘顺霞(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漯河 462000)摘要:中国古诗词中有很多意象他,如高楼、明月、芳草等。

在古代诗词中,黄昏意象是一种典型的情感符号。

黄昏是诗人们借景生情的重要媒介,其内蕴丰富,并丰富了我国文人墨客的审美情趣。

纵观我国古诗词,诗人们总是运用黄昏这个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进而达到心灵与自然的融合。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黄昏意象主要蕴含三类情感,即男女间的相思、游子们的思乡以及文人墨客的迟暮之叹。

关键词:古代诗词黄昏意象情境交融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a)-0243-01黄昏,是表述时间的词语,其表示一天的某个时辰。

纵观我国古诗词,黄昏不再是一个表示时间的词语,而是蕴含了丰富意象的词语。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黄昏意象主要是:夕阳、残阳、日暮、落日以及余晖等等。

学者在探究这些古诗词时,主要分析这些意象词所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黄昏是诗人们较为钟爱的意象词,诗人运用黄昏来寄托离愁别绪。

黄昏作为一种情感符号,其蕴含了丰富的情感。

诗人们经常运用黄昏这一意象来实现心境与物镜的交融。

1 黄昏意象的审美内蕴从时间上说,黄昏是指一天中昼夜交替的关键时分,其标志着人们结束一天的工作而步入休息时刻。

黄昏的到来,暮霭沉沉的落日给人心理带来一种黄昏的感觉,其告示一天的终结。

自古以来,时间是一个多样化的概念。

人们对时间的流逝总是特别的敏感,也特别的感伤。

一天天,一年年,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的生命也在慢慢流逝,人们也会越发觉得生命短暂。

中国古代文人大多具有雄心壮志,渴望在有限的生命里建功立业,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总是怀才不遇,甚至请缨无路。

当文人感受到个人生命的有限以及现实的无奈时,他们总是会将自己对生命以及时间的悲叹转为自然界或者沧桑的历史。

在此背景下,黄昏作为一种特定的情感表达,文人青睐黄昏这个意象。

古典诗词中的黄昏意象

古典诗词中的黄昏意象

古典诗词中的黄昏意象朱光潜先生说过:“情绪的性质一部分由人的素质决定,另一部分由产生这种情绪的环境决定。

”黄昏,光明与黑暗的临界,白昼与黑夜交接。

“暗香浮动月黄昏”,黄昏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频频亮相,黄昏,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凝聚着万般情感与生命意识的原形意象。

初中语文课本中选入了这类古典诗词二十多首,展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黄昏意象特有的审美内涵。

一、沧桑情感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人禀七情,应物斯感。

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诗人在景、物、事的触动之下,感情迸发,灵感骤至。

诗人或喜或悲的内心情感由多个黄昏意象组合展现出来的:“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郑谷的《鹧鸪》让人仿佛置身湖边古庙,聆听鹧鸪哀怨凄恻的鸣叫,形成凄迷感伤的氛围。

“夕阳”作为一种历史见证,并不随时光的流逝、历史的变迁而变更。

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抒写这种感悟。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从一抹夕阳的余辉中去感叹历史的流逝,世事的变迁,体悟人世的沧桑:“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陆游的《咏梅》“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叹恶劣环境中孤苦无依的痛楚。

范仲淹《渔家傲》“长烟落日孤城闭”表现了深沉的孤独感。

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漫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先以虚写实,用山间紫气作烘托,燕脂山所生之草在暮云掩映下呈现的色调,给人以庄严、惨烈之感。

《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龚自珍以晚景衬离愁,用夸张手法,写辞官离京,十分郁闷的伤怀之意。

诗人李商隐对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它是对夕阳下的自然景象,也是对自己,对时代所发出的感叹。

面对春光流逝,面对夕阳世界,怀才不遇的诗人深感空度光阴的痛苦。

“一曲新词酒一杯,……夕阳西下几时回?”晏殊的《浣溪沙》充满着对实现人生价值的渴望。

在人生的追求历程中,黄昏夕阳代表的时间意识与诗人的生命意识始终交织在一起。

常见的诗歌意象

常见的诗歌意象

常见的诗歌意象诗歌是一种美妙的文字艺术形式,通过诗人独特的表达方式,传达出深刻的思想、感情和美感。

在诗歌中,常常使用各种意象来丰富诗歌的表达,引发读者的共鸣和联想。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诗歌意象,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它们的魅力。

1. 春天的花朵:春天是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鲜花绽放,代表了生命的绽放和希望的到来。

诗人经常使用春天的花朵作为意象,来表达喜悦、美好和新的开始。

2. 清晨的日出:日出是一天开始的时刻,它代表了新的希望和生机。

清晨的日出在诗歌中常被用来描绘美丽的景色和一天的开始,给人以宁静和希望的感觉。

3. 海洋的浩瀚:海洋是一个广袤而神秘的世界,它代表了无限的可能性和力量。

在诗歌中,海洋常常被用来表达自由、广阔、深远和人类无法掌控的力量。

4. 星星的闪烁:星星是夜空中的明亮点点,在诗歌中常被用来表达美丽、神秘和温暖的感觉。

星星的闪烁也可以象征梦想、希望和追求。

5. 鸟儿的飞翔:鸟儿自由自在地飞翔在天空中,代表了自由、轻盈和梦想。

在诗歌中,鸟儿的飞翔常被用来表达逃离束缚、追求自由和追寻理想。

6. 山川的壮丽:山川是大自然最宏伟的景观之一,它们高耸入云,给人以壮阔和崇高的感觉。

在诗歌中,山川常被用来描绘宏伟、广阔和力量。

7. 雨水的滋润:雨水是大地的滋润之源,代表了生命的培育和希望的降临。

在诗歌中,雨水常被用来表达清凉、滋润和恩赐。

8. 黄昏的余晖:黄昏是白天过去,夜晚尚未来临的时刻,它代表了过渡和变化。

黄昏的余晖在诗歌中常常被用来描绘温暖、华丽和迷人的景象。

9. 古老的城市:古老的城市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沉淀,代表了传统和记忆。

在诗歌中,古老的城市常被用来表达沧桑、古朴和温情。

10. 落叶的飘飞:秋天是落叶飘飞的季节,代表了时光的流逝和离别的感觉。

在诗歌中,落叶的飘飞常被用来表达思念、离别和岁月的变迁。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诗歌意象,它们丰富了诗歌的表达,赋予了诗歌更深层次的含义。

当我们阅读诗歌时,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些意象所传递的美丽和情感。

古典诗词中的“黄昏”意象解析

古典诗词中的“黄昏”意象解析

• 晚唐·马戴《落日怅望》: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一何滞,辞家归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色隐秋山。 临水不感照,恐惊平昔颜。
• 诗人眺望落日秋山,用夸张手法写到孤云和归鸟 片刻之间就能飞驰千里回到自己的栖息地,进而联想 到自身,一人离家在外,久滞不归,试问此时此刻的 诗人又怎能不触景生情?这里的孤云、归鸟、斜阳、 乔木、秋山、清水在诗人眼中已经蒙上了一层淡淡的 哀愁,是诗人思乡愁绪的情感寄托。
心理。漂泊江湖的游子在外面披霜戴雪,经历过羁旅 途中的风风雨雨,几番彻骨之后,他们都或多或少地 表现出思乡的情绪,而以夕阳为背景的黄昏景色就是 他们较常写到的。
马致远《天净沙》: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这首小令是黄昏意象堆积的特例,全诗只有二十八 个字,却写出了多种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 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 涯,这一系列带有悲冷色彩的黄昏意象把孤寂凄苦的 羁旅愁思渲染得幽眇无边,扣人心弦,引人遐想,让 人回肠荡气,具有无尽的感人魅力。

黄昏日暮始终是怀人的最好时机,在黄昏的触动下, 中国多少诗人都萌发出了怀人思亲的种子。
• 胧月黄昏亭榭。„„幽怨几时休,泪还流。 • ——朱敦儒《昭君怨·悼亡妻》 • 谁念西风独自凉? • 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斜阳。 • ——纳兰性德《浣溪沙》
• 思乡:“思乡”是中国古代游子普遍存在的一种微妙
对黄昏的由衷赞叹又是通过描写各种自然意象表现出来的:林壑、 云霞、芰荷、蒲稗、春风、幽幌,清林、孤烟、落日„„这一系 列黄昏意象正是诗人表现内心愉悦的情感寄托。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鹿柴》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唐宋诗词意象归纳

唐宋诗词意象归纳

“芙蓉”又称为“荷”、“莲”。“芙蓉”给人的印
象往往是极娉婷,极高洁的,容易让人想起“出水芙 蓉”、“芙蓉仙子”般的绝代佳人。


而芙蓉作为意象,被文人骚客运用于诗歌中,则大 体可分为三大类象征义:一是取荷美好形象营造一种 雅致的景象,或宁静或欢愉;二是取败荷的形象营造 一种衰败意境,或对逝去光阴叹惋,或对生活环境破 败惋惜;三是取“芙蓉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托物 言志,寄寓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在歌咏昭君的作品中出现较多,成为组合意象,或写 昭君对汉室的衷心、对民族的贡献,或借汉元帝和亲 的无能讽今,或借昭君貌美却不得恩宠来抒发自己怀 才不遇的感慨。
青山:
从人与青山的自然关系来看,山脉通常是人类居住环
境中最恒定、最醒目的存在之一,故乡山脉的轮廊是 游子心中最清晰的印痕。“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 (谢朓《游东田》);“无穷芳草色,何处故山青” (齐已《送休师归长沙宁觐》),“青山”在诗歌中 常带有故乡居所的象征意义。
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游子思妇——
连接古今,连接异地 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月亮月亮的别称:蟾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 “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 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 “嫦娥”、“蟾蜍”
毛斌
暝:
斜阳(夕阳、落日)、黄昏: 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 唐代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流水:流水不一去返——时光易逝,年华易老——怀
古思念、爱恨愁绪延绵不绝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 夫?”流水一去不复返,故古人常以流水喻时光的流 逝,慨叹时光易逝,生命苦短。因水的剪切不断,绵 软不绝,常以水喻愁。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销愁愁更愁。”五代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 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流水喻感情的绵远、 悠长、无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歌中“黄昏”意象的情感指向大自然中的“黄昏”是一种极其平凡的自然现象,但是,这种平凡的自然现象,一经诗人敏锐的目光捕捉之后,便被赋予了诗人的情感。

达到与诗人自己的心灵高度和谐地统一的境界,这个普通的自然现象也就升格成诗人表达情感志向的媒介。

一、黄昏意象表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
古典诗歌中表现出来的黄昏意象不是单一的黄昏之景,也不是单纯的以夕阳为写作对象,而是以夕阳暮霭为中心,连接夕阳下、暮霭中的诸多景致一起构成的一种可感的综合的形象,引起读者的想象。

因此,黄昏意象的构成就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

例如:①孤鸟寒鸦:“夕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落霞与孤鹜起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碧云日暮无书寄,寥落烟中一雁寒”(范成大《鹧鸪天》)等等,运用“飞鸟”的形象渲染黄昏时候凄凉的氛围。

②冷风急雨:“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游《卜算子·咪梅》);“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戴叔伦《三闾庙》),风雨黄昏本身就会给人一种愁思,加上诗歌意境的点染就显得更有韵味了。

③荒山浮云:“惨日映峰沉,愁云随盖转”(董思恭《感伤》);“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魏夫人《菩萨蛮》);“日暮,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长亭怨慢》姜夔),运用大自然中的山、云等自然现象营造一个伤感的氛围。

④破阁残亭:“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忆秦娥》),落日下的亭台楼阁最具有历史的沧桑之意,也最
能勾起读者对历史中人与事的感喟。

⑤江水棹帆:“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棋斜矗”(王安石《金陵怀古》);“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李颀《古从军行》)等等,运用江水以及水面上的行船、白帆与黄昏一起构成了苍远辽阔的气势。

当然,黄昏的构成因素还有许多种类的组合。

但是,黄昏这一特定情景下蕴涵着的情调。

极易勾起人情感中的某种潜在因素,使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染于作者刻意经营的愁绪离怀,从而达到诗歌欣赏中的共鸣效果。

二、黄昏意象的内涵总体上呈孤寂感伤的特点
在古典诗词中,不管诗人将黄昏的意象描摹成何种形态,黄昏意象始终呈现出一种孤寂、感伤和悲愁的情怀。

究其原因:首先,黄昏意象表达的是一种生命意识,因为中国古代文人对时间的流动和生命的消失特别敏感,总是希望能够在有生之年能登上时间的方舟,把自己带向成功的彼岸。

“人生如白驹过隙”“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都是规劝人们珍惜时间,在时间的流逝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于是人生迟暮就是文人们面对黄昏,面对夕阳最容易发出的生命的悲叹。

“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阳”(朱熹《水调歌头》)。

人生如萍,时光易老,西落的夕阳象征苍老的人生,蕴涵着无尽的伤感和落寞。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叹。

是诗人在对自然和生命的抗争中赋予黄昏意象以人生苦短的深沉怨情。

其次,古代建筑中留存下来的片砖只瓦、断墙残壁、旧亭破阁
等,往往与黄昏相融合,成为怀古伤今最动人的抒情载体,黄昏意象所表达的便是昔盛今衰、人世沧桑的感慨。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当年的刘裕誓师北伐时是何等的气概,“气吞如虎”仅仅四个汉字就概括得入木三分,可如今,只有“寻常巷陌”在斜阳下呈现出死一般的沉寂。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姜夔《扬州慢》),词人运用凄清的黄昏色彩,含蓄地点明了扬州城过去繁华今天衰落的变化,写出了一个关心国事的词人心中的“黍离之悲”。

柳永游览“三吴风景,姑苏台谢”,感叹“斜阳暮草茫茫。

尽成万古遗愁”(《双声子》),在诸如此类的诗词中,黄昏夕阳已寄予了无数词客深沉的历史兴亡的悲凉意蕴。

真是“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包佶《再过金陵》)。

三、“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也”
分别是人的感情中难以排遣的一种情绪,而选择黄昏的特定时间去送行,更增添了送行场面的凄清氛围,这成为黄昏意象的另一种内涵。

因为中国人的普遍心理,认为日夕乃当归之时,所以许多文学作品离别怀思都以黄昏为背景,形成了“暝色起春愁”(唐·皇甫冉《归渡洛水》)的固定意象。

以“日夕当归”这一原型意象为核心,后世形成了一个由这一意象衍生出来的作品链条:“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林》)渲染的是一幅凄清冷落的情绪,用以衬托人物心境的伤感;在凄切的寒蝉哀鸣声中,在刚刚过去的一阵急雨后,面对长亭送别的地方,一个“晚”字,点
出了场景正处于黄昏时令,为人物的心境蒙上一层感伤的情绪。

“如今寂寞东风里,把酒无言对夕晖”(赵孟頫《纪旧游》);“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萧萧雨”(朱淑真《蝶恋花·送春》);“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

”(阮籍《咏怀》之十);“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刘琨《重赠卢湛》);“日暮天云合,春风扇微和”(陶渊明《拟古》(之二));“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李白《菩萨蛮》);“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等等,无不是把黄昏时的愁怨点染得深沉含蓄。

四、家园故土永远是游子魂牵梦绕的地方,乡愁永远是浪迹天涯人喝不尽的苦酒
暮霭渐起,斜阳西落,这是大自然对游子归家的无声的呼唤,最能触动人的情感中共同的情绪。

诗人从大自然中选择黄昏的意象,并且将其编织进短短的诗行中,使黄昏演绎成游子思乡怀家的缕缕愁肠和不尽的悲愁。

“日当故乡没,遥见浮云阴”(吴迈远《胡茄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黄鹤楼》)都是以黄昏作为人的内心乡愁的寄寓对象,用夕阳之景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情景交融,意味隽永。

马致远的一首“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的小令,写尽了羁旅行役者的愁苦,而这种愁苦的倾诉,全都浸泡在“夕阳西下”的意象里,读来怎能不伤感哀人。

当然,古典诗词中也不乏以黄昏意象表达另类情感的诗句,如“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出了恬静宁静的氛围,表达出诗人喜悦的心境;“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出了沙漠的雄奇壮美,表达出诗人内心雄浑壮阔的情怀。

黄昏意象寓含的“另类情感”的诗歌毕竟较少,这只是在一种特定情景下的文人心中的特定的情感心态。

总之,古代文人对黄昏的观照与反思,大都是通过“以情观物”“融情入景”的手法来实现的。

文人在生活中,往往会遇到仕途失意,旅途劳累,世态炎凉等扰人愁肠的事,而这些事又无不在诗人的心灵上留下感伤忧郁的心理伤痕,于是,借助黄昏这一特殊意象寻找发泄和排遣的渠道实乃是人的正常心理。

但诗人们又观微知著,敏锐地捕捉到了黄昏的意象中蕴涵着的深刻的表现力,因此,心旌摇荡,冷色低调的黄昏之象与悲寂感伤的落寞之情便自然地遇合,使黄昏意象成为浸泡着中国文人寂寞冷落之情的最富魅力的载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