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灌肠 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药灌肠疗法ppt课件

中药灌肠疗法ppt课件
❖ 2.直肠注入的操作方法:将药物加入玻璃杯用热水适当加温并搅拌均匀 (控制药液温度在35—40度之间)吸取药液后要留有3ml左右空气(方便 将药液全部推入肛门内)接上导尿管,在导尿管前端涂上石蜡油或其他润 滑剂,插入患者肛门,将药液缓慢推入直肠内,然后用左手捏紧导尿管以 防止药液返流,在拔出导尿管时叫患者家属迅速用面巾纸按压住患者肛 门,让患者保持体位休息5分钟左右就可以了。
8
灌肠注意
❖ 灌肠推注时,不要用力过大,要缓慢的将药 液推入直肠内,因为用力过大或过快容易产 生便意感,小儿还可能迅速将药物排出。
9
直肠注入药液的用量
❖ 成人: 100ml---300ml/次 儿童:
❖ 6个月---1岁-----10ml/次 ❖ 1岁-- -2岁-----15ml/次 ❖ 2岁-------3岁-- ---20ml/次 ❖ 3岁----- -4岁-----25ml/次 ❖ 4岁----5岁-----30ml/次 ❖ 5岁------15岁-----35ml/次
13
直肠滴入注意事项
❖ 1. 直肠注入药物前,需嘱咐患者先行排便。 ❖ 2. 在操作时,药液流而不畅时,可将导尿管向外抽动或向里
轻轻插入即可。 ❖ 3.控制药液温度在35—40度之间,温度过高或过低,患者均
可出现便意 。 ❖ 4.药液中加入2%利多卡因针1ml,可以减缓肠道蠕动。 ❖ 5.根据资料报道,直肠给药20分钟后,药物的有效成份已吸
❖ 三是排粪功能,当直肠内粪便量蓄积到150毫升以上时,刺 激直肠下段肠壁内的压力感受器,通过复杂的神经反射开启 肛门,同时增加腹压和肠内压力,将粪便排出体外。
2
直肠滴入疗法 定义
❖ 直肠滴入是中医内病外治法之一,是根据传 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新 的临床给药技术,是除口服和注射之外的第 三种源自要给药途径中药灌肠的临床应用

《中药保留灌肠》PPT课件

《中药保留灌肠》PPT课件
中药保留灌肠
(Suitable for teaching courseware and reports)
中药灌肠技术是将中药药液从肛门灌入直 肠或结肠,使药液保留在肠道内,通过肠 粘膜的吸收达到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泄 浊排毒、活血化瘀等作用的一种操作方法。 中药结肠滴注参照此项操作技术。
适用于慢性肾衰、慢性疾病所致的腹痛、 腹泻、便秘、发热、带下等症状。
2、肠道粘膜损伤:表现为肛门疼痛,排便时加
剧,伴有局部压痛;损伤严重时可见肛门外出血或 粪便带血;甚至排便困难。肛门疼痛和已发生肠出 血者遵医嘱予以止痛止血等对症处理。
预防:插管前,向患者详细介绍其目的、意义,
使之接受并配合操作;插管前用石蜡油润滑肛管前 端,减少插管时的摩擦力;操作时应顺应肠道解剖 结构,手法轻柔,肛管插入不可过深,特别是有黏 连性肠梗阻的患者;选择肛管粗细适合、质地软的 肛管;避免使用对肠粘膜有腐蚀作用的药液。
1.病室环境、温度适宜。 2.主要症状、既往史、排便情况、有无大便
失禁、是否妊娠。
3.肛周皮肤情况。 4.有无药物过敏史。 5.心理状况、合作程度。
1.操作前排空二便。 2.局部感觉:胀、满、轻微疼痛。 3.如有便意或不适,应及时告知护士。 4.灌肠后体位视病情而定。 5.灌肠液保留1小时以上为宜,保留时间长,
2、慢性痢疾,病变在直肠和乙状结肠,宜采取左侧卧位, 插入深度15-20cm为宜;溃疡性结肠炎病变多在乙状结肠或 降结肠,插入深度18-25cm;阿米巴痢疾病变多在回盲部, 应采取右侧卧位。
3、当患者出现脉搏细速、面色苍白、出冷汗、剧烈腹痛、 心慌等,应立即停止灌肠并报告医生。
4、灌肠液温度就在床旁使用水温计测量。
3、当患者出现脉搏细速、面色苍白、出冷汗、剧烈腹痛、 心慌等,应立即停止灌肠并报告医生。

儿童中药灌肠ppt课件

儿童中药灌肠ppt课件

评估与准备
评估患儿病情、年龄、合作程度等, 准备灌肠所需的药物、器具和材料。
02
体位选择
根据患儿年龄和病情选择合适的体位 ,如仰卧位、俯卧位或左侧卧位等。
01
03
灌肠前准备
将中药煎煮后,用纱布过滤去渣,保 持药液温度适宜。
观察与记录
观察患儿灌肠后的反应,如面色、呼 吸、体温等,记录灌肠时间、药液量 、患儿反应等信息。
02
03
04
抗炎作用
中药灌肠可减轻肠道炎症,缓 解腹痛、腹泻等症状。
免疫调节作用
中药灌肠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增强免疫力,促进疾病康复

抑菌作用
中药灌肠可抑制肠道内有害菌 的生长,维护肠道微生态平衡

修复作用
中药灌肠可促进肠道黏膜的修 复,缓解溃疡、糜烂等症状。
03
中药灌肠的实践操作
中药灌肠的操作步骤
儿童中药灌肠的禁忌症与慎用情况
禁忌症
对中药成分过敏者禁用;肛门、直肠严重畸形或急性炎症者禁用;重度脱水者禁 用。
慎用情况
对于体质较弱、病情较重的患儿,应谨慎使用中药灌肠,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儿童中药灌肠的注意事项与风险评估
注意事项
灌肠前应排空大便,以免影响药物吸收;灌肠时应缓慢注入药液,避免过快引起不适;灌肠后应保留 一定时间,让药物充分吸收;灌肠时应保持药液温度适宜,避免过冷或过热。
01
02
03
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 整体,中药灌肠通过直肠 给药,直接作用于肠道, 发挥全身治疗作用。
辨证论治
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等 因素,采用不同的中药配 方进行灌肠,以达到最佳 治疗效果。
阴阳平衡

妇科中药灌肠ppt课件

妇科中药灌肠ppt课件

03
中药灌肠的基本原理
中药灌肠的原理
中药灌肠原理
通过直肠给药的方式,使药物直接作 用于盆腔,发挥局部治疗作用,同时 药物经直肠吸收,可减少药物对胃肠 道的刺激,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直肠的生理特点
直肠黏膜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药物 在直肠内停留时间较长,可充分吸收 并发挥药效。
中药灌肠的作用
局部治疗作用
中药灌肠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
中药灌肠在妇科疾病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如盆腔 炎、附件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通过中药灌肠治疗 ,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缓解疼痛 等症状。
中药灌肠的探讨
虽然中药灌肠在妇科疾病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但仍存在一些 问题需要探讨,如中药灌肠的适应症、禁忌症、操作方法等。 同时,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药灌肠也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 ,以适应现代医学的需求。
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 建议,遵守医嘱,按时服药和灌 肠,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药灌肠治疗是一种有效的妇科 治疗方法,但需要在医生指导下 进行,确保操作规范和安全。
中药灌肠治疗需要注意药物的配 伍和剂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
未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 进步,中药灌肠治疗将会更加规 范化和个性化,为妇科疾病的治 疗提供更加有效的手段。
02
01
中药灌肠的操作方法与技巧
03
中药灌肠的疗效评估与注意 事项
04
05
中药灌肠的并发症预防与处 理
02
引言
中药灌肠简介
中药灌肠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直肠给药的方 式,将中药药液直接作用于肠道,达到治疗妇科疾病的目的。
妇科疾病治疗现状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妇科疾病的治疗方法不断更新,但中药 灌肠作为一种传统治疗方法,在妇科疾病治疗中仍具有重要地 位。

中药灌肠优质ppt课件

中药灌肠优质ppt课件
通过中药灌肠调整肠道功能,改 善消化不良症状。
泌尿系统疾病应用举例
慢性前列腺炎
01
中药灌肠可使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物直接渗透至前列腺组织,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促进炎症消退。
尿路感染
02
通过中药灌肠清热解毒、利尿通淋的作用,可缓解尿路感染症
状。
肾结石
03
部分中药具有溶石、排石作用,通过灌肠可辅助治疗肾结石。
妇科疾病应用举例
插入肛管技巧
将肛管轻轻插入患者肛门,深度约为 10-15cm,避免过度用力以免损伤肠 道。
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
肠道刺激症状
药液外溢处理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腹痛、腹泻等肠道刺激症 状,可适当减慢药液流速或暂停灌肠,待症 状缓解后继续治疗。
若药液在灌肠过程中外溢,应及时擦拭干净, 避免刺激皮肤或引起感染。
过敏反应应对
评价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病例对照研究等方 法,对比中药灌肠与常规治疗方法的效 果差异。
安全性评估指标及结果
评估指标
包括患者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查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等。
评估结果
中药灌肠治疗在安全性方面表现良好,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且多数为轻度反应。
不良反应预防与处理措施
预防措施
严格掌握中药灌肠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规范操作过程,避免不必要的并发症。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如患者出现过敏反应,如皮疹、呼吸困难等, 应立即停止灌肠并报告医生进行紧急处理。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出现严重并发症 如肠穿孔等,应立即停止灌肠并采取相应的 治疗措施。
04
临床效果评价与安全性分析
临床效果评价标准及方法
评价标准
根据患者病情改善程度、症状缓解情 况、体征变化等综合评价临床效果。

中药灌肠疗法ppt课件

中药灌肠疗法ppt课件
慢性肾衰竭
灌肠治疗可延长透析间隔时间,减少 透析次数,提高生活质量。
其他应用案例
肝性脑病
中药灌肠可降低血氨水平,改善肝性脑病症状。
肿瘤化疗引起的腹泻
中药灌肠可缓解化疗药物对肠道的刺激,减轻腹泻症状。
外科手术后恢复
灌肠治疗可促进术后胃肠蠕动恢复,预防术后并发症。
05
CATALOGUE
中药灌肠疗法的疗效和安全性 评估
独特优势和未来发展趋势
独特优势
中药灌肠疗法具有操作简便、副作用小、疗效显著等独特优势,尤其适用于不宜口服药 物的患者。
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中药灌肠疗法的广泛应用和研究深入,未来将有更多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应用于该 领域,进一步提高中药灌肠疗法的疗效和安全性。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中药灌肠疗
法的操作将更加简便、安全和舒适。
局部和全身治疗作用:中药灌肠疗法既可以发挥局部的治疗作用,又可以发挥全身 的治疗作用,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避免口服药物副作用:中药灌肠疗法可以避免口服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和副作用,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中药灌肠疗法的优势和适用范围
操作简便易行:中药灌肠疗法操作简便易行,患者可以在家中自行操作 ,方便快捷。
肠易激综合征
灌肠治疗可调节肠道功能,缓解腹 部不适,提高生活质量。
治疗盆腔炎
急性盆腔炎
通过中药灌肠,可迅速缓解盆腔炎症,减轻疼痛和发热等症状。
慢性盆腔炎
灌肠治疗可改善盆腔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缓解下腹痛和腰骶痛等症状。
治疗肾衰竭
急性肾衰竭
中药灌肠可促进体内毒素排出,减轻 肾脏负担,改善肾功能。
中药灌肠疗法的历史和发展
中药灌肠疗法的历史
中药灌肠疗法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 汉代就有相关记载,如《伤寒论》中 就有用蜜煎导法治疗便秘的记载。

《中药灌肠》ppt课件

《中药灌肠》ppt课件

中药保留灌肠
禁忌 症
4.有痔疮、肛门疾患、排便失禁及 严重腹泻者 5.女性月经期、孕期、产褥期 6.气虚、阴虚 、极度衰弱、脱水者
治疗/护理目标
灌入药液,保留在直 肠或结肠内,通过肠 黏膜吸收,减轻或缓 解疾病症状。
治疗/护理目标
治疗大便不通、肠道 寄生虫病、溃疡病及 肛门局部病症
操作步骤
评估
中药保留灌肠
主要内容
1 定义
2 禁忌症 3 操作步骤 4 成效标准
意外情况的处理 5
中药保留灌肠
定义
中药保留灌肠是将中药汤剂自肛门灌入直 肠 至结肠,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黏 膜 吸收,以达到治疗各种慢性炎症的目的。
中药保留灌肠
禁忌症
1.肛门、直肠、结肠等手术患者 2.急腹症,消化道出血患者 3.有脑疝征象者
肠道黏膜损伤
表现为肛门疼痛,排便时加剧,伴局部压痛, 损伤严重时见肛门外出血或粪便带血;甚至 排便困难。肛门疼痛和已发生肠出血者遵医 嘱予止痛、止血等对症治疗。
感谢下 载
主要症状 临床表现 既往史
患者舌苔、 脉象
有无管道造 瘘
意识状态 自理能力
肛门直肠疾 患
心理状况 排便情况 配合能力
操作步骤
操作者环境准备
操作者 洗手、戴口罩、戴手套
环境
关门窗,需要时备屏风
操作步骤
物品准备
物品 物品
中药、温开水、治疗碗、止血钳、 弯盘、注射器(灌肠袋) 、量杯、 水温计、手套、治疗巾、垫枕、 肛管
操作步骤
3.连接灌肠装置:将 4.插管:润滑肛管,
灌肠袋挂在输液架上 嘱患者深呼吸,右

排气后连接肛管置于
弯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药灌肠法护理课件

中药灌肠法护理课件
中药灌肠法护理课件
目录
• 中药灌肠法概述 • 中药灌肠法护理的原理 • 中药灌肠法的操作流程 • 中药灌肠法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 中药灌肠法护理的注意事项
01
中药灌肠法概述
中药灌肠法的定义
中药灌肠法是一种将中药煎剂或提取物从肛门灌入肠道 ,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中医护理方法。
它通过直肠给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肠道,发挥局部治 疗作用,同时也可以通过肠道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 发挥全身治疗作用。
03
中药灌肠法的操作流程
灌肠前的准备
评估患者情况
告知患者
了解患者的病情、年龄、性别、身体 状况等,评估是否适合进行灌肠操作 。
向患者解释灌肠的目的、操作过程和 注意事项,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
准备器具
准备好灌肠器具、手套、卫生纸、便 盆等所需物品,确保器具清洁、无菌 。
灌肠液的制备
01
02
03
选择药物
灌肠时间
灌肠的最佳时间为睡前或早晨,此时 肠道蠕动较慢,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和 发挥作用。
灌肠过程中的观察与护理
观察反应
在灌肠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腹痛、腹胀 、心悸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灌肠并采取相应措施。
体位护理
灌肠时应协助患者采取适当的体位,以便药物顺利进入肠道 内,同时注意保暖和隐私保护。
05
中药灌肠法护理的注意事项
灌肠液的温度与剂量
灌肠液温度
灌肠液的温度应适宜,一般控制 在37℃-40℃之间,避免过冷或 过热刺激肠道黏膜,引起不适。
灌肠液剂量
灌肠液的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 情况而定,一般成人每次使用 100-200ml,儿童每次使用50100ml。
灌肠的频率与时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保留灌肠法
1
2020/11/13
灌肠法的分类
1、不保留灌肠 (1)大量不保留灌肠 (2)小量不保留灌肠 (3)清洁灌肠 2、保留灌肠
2
2020/11/13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8
2020/11/13
9
2020/11/13
中药灌肠疗法的作用机理
中医学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
– 直肠吸收药物后
通过经脉上输于肺
肺的宣发作用输布全身
从而达到治疗
的目的
10
2020/11/13
中药灌肠疗法的作用机理
直肠的肠壁组织是具有选择性吸收和排泄功能 的半透膜
另外直肠富有丰富的静脉丛
– 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再进入体循环 – 经下腔静脉进入体循环 – 淋巴组织也参与了药物的吸收。
(2)环境
(3)物品:中药、温开水、弯盘、治疗碗、止 血钳、注射器(灌肠袋)、量杯、水温计、肛 管(14~16号)、手套、石腊油、棉签、橡胶 单、治疗巾、纱块、垫枕、卫生纸、必要时备 屏风等。
(4)患者:排空大小便
27
2020/11/13
治疗/护理目标
灌入药液,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粘膜 的吸收,减轻或缓解疾病症状。
2、评估
(1)患者年龄、治疗目的、意识状态、心理状态,自
理能力。 (2)主要症状、排便情况、有无管道造瘘、肛门直肠疾
患,既往史,能否配合。
25
2020/11/13
3、告知
(1)灌肠的原因、操作过程及目的,指导配合。 (2)可能出现的不适、并发症及注意事项。
26
2020/11/13
4、准备
(1)操作者
19
2020/11/13
2、高热
(1)通腑泄热方:大黄15~30g,芒硝9g,玄参15g,甘 草9g。煎汤保留灌肠,此法用于多种细菌感染所引起 的高热。
(2)增液泄热:大黄30g,芒硝10g,生地10g,桃仁15g, 麦冬20g。煎汤保留灌肠,此法用于流行性出血热之 高热。
20
2020/11/13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大量不保留灌肠
小量不保留灌肠
保留灌肠
目的
溶液 种类
溶液 量 溶液 温度 体位
压力
1.解除便秘和肠胀气 2.清洁肠道 3.稀释并清除肠内毒物 4.降温
1.解除便秘和肠胀气 2.用于腹部、盆腔术后、保胎 孕妇、危重、小儿、年老体弱 病人
一般39~41℃ 降温28~32℃,中暑 4℃
左侧卧位
39~41℃ 左侧卧位
39~41℃
菌痢:左侧 阿米巴:右侧
40~60cm
不超过30cm
臀部抬高10cm
插入 7~10cm 长度
5保留 5~10min
时间
7~10cm 10~20min
2020/11/13
10~15cm 1h以上
中药保留灌肠法
6
2020/11/13
13
2020/11/13
存在的问题
临床经验性总结 缺乏临床多中心前瞻 双盲对照试验
14
2020/11/13
影响因素
药物分子量大小
– 小分子量:生物碱、蒽醌、黄酮及其他苷类物质的 药,如解表药、化湿药、清热解毒药等,易被直肠 吸收
– 大分子量:脂肪、淀粉、蛋白质、多糖类大分子物 质,如生地黄、何首乌、阿胶等,故不宜制备灌肠 剂
3、细菌性痢疾
(1)鲜柞树叶液:取鲜柞树叶500g风干,经切碎置入
搪瓷碗或砂锅内,加水浸泡,煎至1500ml左右,用 100ml药汁加水稀释后保留灌肠。 (2)梅连汤:乌梅20g,黄连10g,地骨皮15g。煎水做 保留灌肠。
21
2020/11/13
4、虫积
苦楝根水:苦楝根皮60g,加清水500ml煎汤,浓 缩至200ml,保留灌肠,主治蛔虫和饶虫。
22
2020/11/13
禁忌症
1、肛门、直肠和结肠等手术后或大便失禁病人 禁用。
2、下消化道出血、妊娠妇女等禁用。 3、急腹症、肠道手术、伤寒、严重心脑疾患。
23
2020/11/13
操作流程
1、核对 (1)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
(2)医嘱、诊断、灌肠液种类、浓度、剂量
24
2020/11/13
11
2020/11/13
中药灌肠疗法的优点
操作简单,无创伤,病人乐意接受; 避免胃酸和酶对药物的影响,同时也避免了对
胃肠的刺激; 减低了对肝脏的副作用; 部分药物直达盆腔,使病所药物浓度高,作用
强。
12
2020/11/13
适应症
慢性结肠炎 慢性肾功衰竭 带下病 慢性盆腔炎 盆腔包块 慢性痢疾 高热等疾病
寒证灌肠温度为40~42℃ 热证灌肠温度为37~38℃
17
2020/11/13
影响因素
渗透压
– 药液与血浆渗透压决定药物有效成分是否能进入体 内
血浆渗透压>药液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药液渗透压
药物易吸收 药物不易吸收
18
2020/11/13
常见适应证及中药方剂选择
1、便秘
选用橄榄油、棉籽油等150~200ml保留灌肠;此 法多用于严重便秘或肛门疼痛患者。
15
2020/11/13
影响因素
肠道黏膜pH 值
– 人体正常肠道黏膜pH 值在8.3~8.4,呈碱性 – 若药液pH 值偏酸,易引起肠痉挛、腹痛等症
16
2020/11/13
影响因素
药液温度
– 用药温度与肠道温度相近,保持在35~40℃,这样 可以减少肠道收缩,有利于药物吸收
– 病因寒热不同,选择不同灌肠药物的温度
1.镇静、催眠 2.治疗肠道感染
0.9%氯化钠溶液, 0.1%~0.2%肥皂水
500~1000ml 小儿200~500ml
1.“123”溶液(50%硫酸镁30 、甘油60、温开水90) 2.油剂(甘油50+等量温开水 )
不超过200ml
1.10%水合氯醛 2.2%小檗碱、0.5~1%新仲景
7
中药灌肠疗法属中医内病外 治法之一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 并治》中记载“大猪胆 汁一枚,泻汁,和少许 醋,以灌谷道内,如一 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 物,甚效”,
开创了中药肠道给药的先河, 至今已发展应用多个临床科 室
2020/11/13
概念
中药保留灌肠是将中药汤剂自肛门灌入直肠至 结肠,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 收, 以达到治疗各种慢性炎症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