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保留灌肠

合集下载

中药保留灌肠法操作常规及注意事项

中药保留灌肠法操作常规及注意事项

中药保留灌肠法操作常规及注意事项针对中药保留灌肠法这种治疗办法有很多种说法,有的人支持使用这种办法治疗,但是有的人持反对的态度,认为这种治疗办法会破坏患者虚弱的脾胃功能,但是无论大家支持或者反对,这种治疗办法都是有其存在的价值的,下面我们就一起看看中药保留灌肠法操作常规及注意事项。

一、中药保留灌肠法中药保留灌肠法是将中药汤剂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粘膜洗手,达到治疗疾病之目的的一种方法.此法适用于慢性结肠炎、慢性肾功衰、带下病、慢性盆腔炎、盆腔包块、慢性痢疾等疾病.二、准备仪表:着装整洁,佩戴胸牌,洗手,戴口罩. 用物:治疗盘,灌肠筒或输液管,水温计,弯盘,肛管,纱布,石蜡油,棉签,止血带,止水夹,输液架,橡胶单,治疗巾或卫生纸,中药液,治疗本.三、操作步骤备齐用物,携至床旁,说明目的,取得配合,嘱病人排二便,遮挡病人.灌肠液去渣,温度适宜.一般以三十九到四十摄氏度为宜. 去左侧卧位,松开衣裤,将裤脱至大腿上二分之一处,析屈曲. 臀下用小枕垫高十厘米,垫上橡胶单及治疗巾或卫生纸,注意保暖. 取去渣中药罐液约两百毫升,倒入灌肠筒内. 将灌肠筒挂在输液架上,携至病人床旁(液面离肛门四十到五十厘米。

弯盘置于臀缘,润滑肛门前端. 排气,夹紧水夹.左手分开臀部,右手持肛管插入.稍停片刻固定. 松止水夹. 滴入通肠,调整滴数.询问病人对药液滴入的反应. 药液滴完后,用止血钳夹紧肛管缓缓拔出,置弯盘内.分离肛管,用卫生纸轻轻按压肛门. 嘱病人平卧一小时. 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 洗手. 记录灌肠液量,滴入过程、时间,病人反应并签名.四、中药保留灌肠法的禁忌症肛门、直肠和结肠等手术或大便失禁的病人. 下消化道出血者、妊娠妇女等。

五、中药灌肠的注意事项在保留灌肠操作前,应了解病变的部位,以便掌握灌肠的卧位和肛管的卧位插入的深度. 观察前,应嘱病人先排便.肛管要细,插入要深,压力要低,药量要少. 肠道病变病人在晚间睡前灌入为宜,并减少活动. 药液温度要适宜,一般三十九到四十摄氏度,虚症可为四十到四十四摄氏度.灌肠筒要清洁消毒处理,肛管可用一次性的,一人一用,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规定处理。

中药灌肠-中药保留灌肠法(内容详细)

中药灌肠-中药保留灌肠法(内容详细)

影响因素
药物分子量大小
– 小分子量:生物碱、蒽醌、黄酮及其他苷类物质的 药,如解表药、化湿药、清热解毒药等,易被直肠 吸收
– 大分子量:脂肪、淀粉、蛋白质、多糖类大分子物 质,如生地黄、何首乌、阿胶等,故不宜制备灌肠 剂
影响因素
肠道黏膜pH 值
– 人体正常肠道黏膜pH 值在8.3~8.4,呈碱性 – 若药液pH 值偏酸,易引起肠痉挛、腹痛等症
影响因素
药液温度
– 用药温度与肠道温度相近,保持在35~40℃,这样 可以减少肠道收缩,有利于药物吸收
– 病因寒热不同,选择不同灌肠药物的温度
寒证灌肠温度为40~42℃ 热证灌肠温度为37~38℃
影响因素
渗透压
– 药液与血浆渗透压决定药物有效成分是否能进入体 内
血浆渗透压>药液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药液渗透压
3、细菌性痢疾
(1)鲜柞树叶液:取鲜柞树叶500g风干,经切碎置入
搪瓷碗或砂锅内,加水浸泡,煎至1500ml左右,用 100ml药汁加水稀释后保留灌肠。 (2)梅连汤:乌梅20g,黄连10g,地骨皮15g。煎水做 保留灌肠。
4、虫积
苦楝根水:苦楝根皮60g,加清水500ml煎汤,浓 缩至200ml,保留灌肠,主治蛔虫和饶虫。
中药灌肠疗法的作用机理
中医学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
– 直肠吸收药物后
通过经脉上输于肺
肺的宣发作用输布全身
从而达到治疗
的目的
中药灌肠疗法的作用机理
直肠的肠壁组织是具有选择性吸收和排泄功能 的半透膜
另外直肠富有丰富的静脉丛
– 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再进入体循环 – 经下腔静脉进入体循环 – 淋巴组织也参与了药物的吸收。
禁忌症

中药保留灌肠法肛滴法操作规范流程

中药保留灌肠法肛滴法操作规范流程

中药保留灌肠法肛滴法操作规范流程一、操作准备1.准备好所需中药:根据医师的建议选择适合的中药材,按照医师的要求进行配药。

2.准备好各种器具:包括灌肠袋、管子、灌肠头、保险套、手套、棉签等。

3.准备好洁净的操作场所:操作场所要保持清洁整齐,没有杂物,以防止交叉感染。

二、操作步骤1.手部卫生:佩戴手套,洗手并进行消毒。

2.准备灌肠袋:将灌肠袋洗净并进行消毒,然后安装好灌肠袋。

3.准备中药溶液:将配好的中药材放入锅中加水,煮沸后用文火煎熬30分钟,过滤掉渣滓,将药液倒入灌肠袋中。

4.身体准备:将身体置于左侧卧位,膝胸位,或取仰卧位,根据需要。

患者可以躺在床上或者铺垫干净的纸巾或毛巾,以免弄脏床单或被单。

应以患者自身感受舒适为宜。

5.灌肠前准备:涂抹保险套和灌肠头,用温水或消毒液清洗患者肛门周围。

6.灌肠:将灌肠头涂抹润滑剂,将一端插入患者肛门,将灌肠袋举高,打开阀门,尽量将药液流入患者的肠道中。

7.定时灌输:根据医师的要求,灌输中药溶液的时间一般为30分钟至1小时。

8.完成灌肠:当灌肠袋的药液流尽时,关闭阀门,轻轻拔出灌肠头。

9.患者要保持平躺姿势,保持10分钟左右,使药液尽量保留在体内。

当患者感到大便或排气的冲动时,可以允许排泄。

三、操作后处理1.移除灌肠器具:将使用过的灌肠袋、管子等进行处理,可以进行清洁消毒保存或丢弃。

2.清洗和消毒:将使用过的器具进行清洗和消毒。

3.记录和观察:将操作过程进行记录,包括患者的体验和观察到的症状,以便医师进行评估和调整治疗方案。

以上是中药保留灌肠法和肛滴法的操作规范流程,注意要根据医师的指导进行操作,保持操作过程的清洁,以确保治疗效果和避免感染的发生。

同时,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姿势,注意维持较短时间的保留,适当休息和排泄。

中药保留灌肠 Microsoft Word 文档

中药保留灌肠 Microsoft Word 文档

中药保留灌肠【概念】中药保留灌肠又称肛肠纳药法,是将中药药液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范围】慢性结肠炎、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痢疾等疾病引起的便秘及其他不适;高热持续不退;腹部手术后、慢性盆腔炎引起的腹痛、带下等症状。

【告知】1、灌肠前排空二便。

2、灌肠结束后静卧1小时再解大便。

【操作程序】(一)评估1、核对医嘱、建立治疗卡。

双人核对床号、姓名、住院号、诊断、治疗方法。

2、评估患者:病情及发病部位,大便的性状及肛周皮肤情况,心理状态或对治疗疾病的信心,接受配合程度。

评估情况:肛周皮肤完好无破损、无出血,适合操作。

3、评估环境环境安静、清洁、舒适,温度适宜。

必要时备屏风。

(二)计划1、预期目标患者各种疾病引起的腹痛等症状得到解除或缓解。

2、准备⑴.护士自身准备:衣帽鞋穿戴整齐,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

⑵.用物准备:中药液、50ml注射器、少量温水,小号肛管、弯盘、止血钳、润滑剂、棉签、卫生纸、治疗巾、10cm高的小枕、水温计、手套、手消。

⑶.患者准备:缓解紧张情绪,排空大小便。

(三)实施1、带齐用物至床旁,再次核对床头卡、治疗卡、腕带,与患者交流,做好解释。

2、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双膝屈曲,臀移至床沿,上腿弯曲,下腿伸直稍弯曲。

注意防寒并保护患者隐私。

3、将治疗巾置于患者臀下,垫小枕于治疗巾下以抬高臀部。

4、戴手套,检查药液温度,注射器抽吸药液,连接肛管,润滑肛管前端,排气,夹紧肛管并放于清洁弯盘内,弯盘置于臀下。

5、左手用卫生纸分开臀部,显露肛门,右手持止血钳夹住肛管前端轻轻插入15cm,松开左手,固定肛管,松开止血钳,缓慢推入药液,注入时间宜在15-20分钟内。

6、药液罐毕,夹紧肛管,分离注射器,抽5-10ml温水从肛管缓慢注入。

7、分离注射器,太高肛管,反折或捏紧肛管,右手用卫生纸包住肛管拔出置弯盘内,左手用卫生纸轻柔肛门处。

8、操作完毕,协助患者整理衣着及床单位,清理用物,洗手,做好记录。

中药保留灌肠的护理体会

中药保留灌肠的护理体会

中药保留灌肠的护理体会中药保留灌肠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护理方法,通过给患者灌入中药溶液,加速体内毒素的排泄,促进肠道蠕动,调整肠胃功能,达到清理肠道、调理身体的作用。

在实际护理中,护士需要具备一定的护理技能和经验,才能有效地进行中药保留灌肠的操作。

在我的护理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中药保留灌肠对患者的重要性,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及体会,现就此分享如下。

首先,进行中药保留灌肠前需要仔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及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中药配伍及浓度。

不同的病情需要选择不同的中药溶液,如清热解毒、润肠通便、调理肠胃等。

而且每位患者对中药的接受能力、耐受性也有所不同,有的患者可能会有过敏反应,这就需要护士在选择中药时慎之又慎,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在我的实践中,我会先与医生及中医师交流,了解患者的病情及个体情况,然后再进行中药的选择和配伍,确保患者能够安全接受灌肠治疗。

其次,进行中药保留灌肠时,需要注意灌肠器材的清洁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灌肠器材的选择要符合操作的需要,消毒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避免造成细菌污染。

在我进行中药保留灌肠时,我会提前准备好所需的器材及消毒液,确保操作的安全和卫生。

而且我会经常检查器材的状态,及时更换消毒液,避免在操作过程中造成交叉感染。

另外,进行中药保留灌肠操作时,需要注意患者的舒适感及安全性。

患者在接受中药保留灌肠时可能会感觉不适,如肠胀、腹痛等,这就需要护士适时地调节灌入速度及灌注量,以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另外,患者在灌肠过程中可能会有突发情况,如大量腹泻、晕厥等,这就需要护士在操作时随时留意患者的症状变化,及时采取措施,确保患者的安全。

在我的实践中,我会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告知他们灌肠的过程及可能的不适感,调节好灌入速度和量,尽量减轻患者的不适感,确保操作的安全和有效。

最后,进行中药保留灌肠后,需要及时观察患者的症状及效果,记录治疗过程并进行总结。

患者在接受中药保留灌肠后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反应,如排便次数增多、大便干硬等,这就需要护士及时了解患者的情况,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及时反馈给医生及中医师,共同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的康复。

中药保留灌肠

中药保留灌肠

中药保留灌肠法一、定义灌肠法:是将一定量的液体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以帮助患者清洁肠道排便、排气或由肠道供给药物或营养,达到确定诊断和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二、分类:根据灌肠的目的可分为保留灌肠和不保留灌肠:根据灌入的液体量又可将不保留灌肠分为大量不保留灌肠和小量不保留灌肠。

1、大量不保留灌肠:目的:①刺激肠蠕动,软化粪便,排除肠胀气,减轻腹胀。

②清洁肠道,为手术、检查和分娩作准备。

③稀释和清除肠道内有害物质,减轻中毒。

④为高热病人降温。

灌肠溶液常用0.1%-0.2%的肥皂液,生理盐水。

成人每次用量为500-1000毫升,小儿200-500 毫升,溶液温度为39-41摄氏度,降温时用28-32摄氏度,中暑用4摄氏度。

筒内液面高于肛门约40-60厘米,伤寒患者灌肠时,灌肠筒内液面不得高于肛门30厘米,液体量不得超过500毫升。

成人插入7-10厘米,小儿插入深度约4-7厘米。

保留5-10分钟。

2、小量不保留灌肠:目的:软化粪便,解除便秘,排除肠道积气,减轻腹胀,适用于腹部或盆腔手术后病人及危重病人、年老体弱者、小儿及孕妇等。

灌肠液:按医嘱配制,常用有〃1、2、3〃灌肠液(50%硫酸镁30ml、甘油60ml、水90ml)或甘油50毫升加等量温开水,各种植物油120-180毫升,溶液温度为38摄氏度。

筒内液面高于肛门部超过30厘米,成人插入7-10厘米,小儿插入深度约4-7厘米。

保留5-10分钟。

保留10-20分钟。

中药保留灌肠:是将中药汤剂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此法适用于慢性结肠炎、慢性肾功衰、慢性盆腔炎、慢性痢疾等疾病。

常用溶液,药物及计量遵医嘱准备,灌肠溶液量不超过200毫升,温度:38摄氏度,①镇静、催眠用10%水合氯醛,剂量按医嘱准备;②抗肠道感染用2%小柴碱,0.5%-1%新霉素或其他抗生素溶液。

插入肛门15-20厘米。

药液注入完毕,在注入温开水5-10毫升,嘱患者尽量保留药液在1小时以上。

中药保留灌肠法课件

中药保留灌肠法课件

灌肠液的制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选择药物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 选择适当的中药配方,并 按照医嘱进行配制。
煎煮药物
将中药放入锅中,加入适 量的水,煎煮一定时间, 使药物的有效成分充分溶 解在水中。
过滤药液
将煎煮好的中药液过滤, 去除药渣,得到清澈的药 液。
灌肠的操作方法
调整患者体位
让患者采取左侧卧位,双腿屈曲,臀部抬高。
避免肝脏首过效应
由于药物不经肝脏代谢,因此可以减 少肝脏的首过效应,降低药物对肝脏 的毒性。
方便易行
中药灌肠法操作简便,患者可以在家 中自行操作,方便快捷。
避免口服药物的副作用
中药灌肠法可以避免口服药物对胃肠 道的刺激,减少恶心、呕吐等不良反 应的发生。
局限性
适用范围有限
中药灌肠法主要适用于肠道疾病 的治疗,对于其他系统疾病的治
溃疡性结肠炎
通过中药保留灌肠法,可促进肠 道黏膜修复,缓解溃疡性结肠炎 的炎症反应。
呼吸系统疾病
支气管扩张
中药保留灌肠法能够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缓解支气管扩张引起的咳嗽、咳痰等症 状。
慢性支气管炎
通过中药保留灌肠法,可改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肺功能,缓解呼吸困难等症状 。
泌尿系统疾病
慢性肾盂肾炎
中药保留灌肠法有助于缓解慢性肾盂 肾炎的尿频、尿急等症状,减轻肾脏 负担。
膀胱炎
通过中药保留灌肠法,可促进膀胱炎 症消退,缓解膀胱刺激症状。
神经系统疾病
脑梗塞
中药保留灌肠法能够改善脑梗塞患者的神经功能,促进瘫痪肢体的康复。
癫痫
中药保留灌肠法可辅助治疗癫痫,缓解发作时的症状,减少癫痫的发作频率。
04
中药保留灌肠法的优势与局限性

中药保留灌肠

中药保留灌肠

• 5胆石症:茵陈 10g 延胡索10g 黄柏10g 川楝子10g 木香12g 栀子 10g 金钱草12g 海金沙(包煎)10g • 、 • • 6肝性脑病:水牛角(先煎)20g 川连5g 茵陈 10g 大黄(后下) • 12g 白蔻仁10g 石菖蒲 15g 黄芩10g 郁金10g 通草 10g 滑石 10g 全 蝎 3g 水煎灌肠,1/日 • • 7肠结核:百部 10g 怪柳 10g 矮地茶 12g 石吊兰 12g 鳖甲(先煎) 15g 地骨皮 10g 黄柏10g 二冬(各)10g 水煎灌肠,1剂/日 •
Powerful
Free
中药保留灌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概念

中药保留灌肠法将是将中药汤剂,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 通过肠粘膜吸收,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适应症

1溃疡性结肠炎:马齿笕50g 青黛50g 白头翁50g 黄柏50g 丹皮 50g 大黄50g 珍珠粉 60g 煎250ml/次,保留灌肠,1次日
• • • • •
4、灌肠前排尽大小便。
5、灌肠液的温度和体温相当即37度左右时,即可灌肠,不宜过热或过凉,以 免刺激肠黏膜。
护理体会
• 中药保留灌肠是使药液保留肠内达到治疗目的,因此,病人取适当体 位,抬高臀部,注意保留灌肠方法,选择肛管要细,掌握插入的适宜 深度,液面的高度,药温,药量,保留时间等是本法成败的关键。此 法对于妊娠,不明原因的急腹症,消化道出血肠癌,严重心血管病均 禁用。插管前要认真,检查有无痔疮,肛裂等,插管动作要轻柔,以 免损伤肠粘膜,增加病人痛苦。采用液体石腊为肛管润滑剂为好。插 管时若遇到阻力或流速不畅,可能肛管被粪块堵塞或肛管紧靠肠粘膜 之故,移动肛管或挤压橡皮管阻力可消失。若患者感到腹胀,或有便 意,可告知患者是正常现象,嘱患者张口深慢呼吸,放松腹肌减轻腹 压,尽量忍耐,保留药液在1h以上。临床证明保留灌肠适宜晚上临睡 前进行,灌肠后可力争做到1~2h不排便,药液在肠内保留时间越长, 疗效越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物准备:
治疗车上层:分装袋输液器、中药汤剂、水温 计、石蜡油、护理垫、弯盘、棉签、手套、卫 生纸、屏风、剪刀、速干手消毒剂、治疗单
治疗车下层:便盆、污物桶、生活垃圾桶
实施
1. 携用物至病人床旁,再次核对床号,姓名, 治疗单,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
2. 加热中药汤剂至38-41℃,剪开分装袋上端, 剪掉输液器过滤器润以下的部分。戴手套, 将中药汤剂倒入分装袋内,挂于输液架上备 用。
3. 根据病情选择适宜体位,双膝曲屈,裤脱至膝 部,臀部移至床沿,上腿弯曲,下腿伸直微弯, 抬高床尾约15°,臀下垫护理垫,臀部抬高10 cm-15cm。将弯盘置于臀下。
4. 润滑肛管前端及肛门,排气,关闭输液器调节器, 左手用卫生纸分开臀部,显露肛门,右手将输液管 轻轻缓慢插入15 cm~20 cm。最新为25~35cm。
如: 慢性痢疾,病变多在直肠和乙状结肠,宜采取左侧卧位, 插入的深度以15~20厘米为宜; 溃疡性结肠炎,病变多在乙状结肠或降结肠,插入深度 应达18~25厘米; 阿米巴痢疾,病变多在回盲部,应采取右侧卧位。
2. 减轻肛门刺激,选用输液器进行灌肠, 管径小而柔软,对肛门刺激性小,灌肠 液输注速度易于调节。
直肠
1215cm
乙状
结肠 4045cm
5. 松开调节器,缓慢滴入药液(滴入速度视病情 而定),液面距肛门不超过30cm,注入时间 宜在15~20分钟内。
6. 药液灌毕,关闭调节器,反折输液管,用卫 生纸包住输液管前段,拔出输液管放于污物 桶内。
7. 用卫生纸轻揉肛门片刻,嘱病人屈膝仰卧,抬 高臀部,静卧1小时以上。
8. 整理用物,洗手
9. 再次核对病人信息,记录
10.交代注意事项:嘱病人尽量延缓排便时间市药 液至少保留2 h以上,并告知患者半个小时变换 体位(左侧卧位-平卧位-右侧卧位)。使灌肠液 在肠道中有足够的作用时间,必要时深呼吸以利 于药物的保留吸收。
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1. 操作前先了解病人的病变部位,掌握灌肠的卧位和插 入深度,一般视病情而定。
3. 控制慢性炎症的临床症状,如慢性盆腔炎、 慢性前列腺炎等。
4. 降低血液中的含氮物质,如氮质血症等疾患。
操作流程
操作前准备
护士自身准备: 衣帽整洁、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
评估:
1.环境:安静、整洁、温湿度适宜。 2.核对病人信息及医嘱。 3.了解病人病情,发病部位,解释灌肠目的。 4.评估病人大便的性状及肛周皮肤情况。 5.嘱病人排二便。
3. 灌肠时压力宜低,药量宜小(200ml以内);为促进药 物吸收,插入不能太浅,易引起排便反射达不到保留目 的。操作前须嘱排空二便,必要时先作不保留灌肠。
4. 药液温度应保持在39℃~41℃,过低可使肠蠕动加强, 腹痛加剧,过高则引起肠粘膜烫伤或肠管扩张,产生强 烈便意,致使药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短、吸收少、效果 差。
5. 操作时动作轻柔;若灌肠液滴入不畅,可能输液管出口 被粪块堵塞或紧贴肠壁,可挤压或稍移动输液管。灌肠 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人有无不良反应,如有不适立即停 止,并通知医师处理。
中药保留灌肠法
肛肠科 廖一镅
概念:
中药保留灌肠又称肛肠纳药法。 是将中药煎剂或掺与散剂,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 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 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等作用。
适应症:
溃疡性结肠炎、大肠癌、肠结核、结核性腹膜炎、急 性胰腺炎、胆石症、肝性脑病
目的
1. 镇静、催眠。用于高热等症。 2. 控制肠道感染。如结肠炎、直肠周围脓肿、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道易激综合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