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保留灌肠法
中药保留灌肠法操作常规及注意事项

中药保留灌肠法操作常规及注意事项针对中药保留灌肠法这种治疗办法有很多种说法,有的人支持使用这种办法治疗,但是有的人持反对的态度,认为这种治疗办法会破坏患者虚弱的脾胃功能,但是无论大家支持或者反对,这种治疗办法都是有其存在的价值的,下面我们就一起看看中药保留灌肠法操作常规及注意事项。
一、中药保留灌肠法中药保留灌肠法是将中药汤剂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粘膜洗手,达到治疗疾病之目的的一种方法.此法适用于慢性结肠炎、慢性肾功衰、带下病、慢性盆腔炎、盆腔包块、慢性痢疾等疾病.二、准备仪表:着装整洁,佩戴胸牌,洗手,戴口罩. 用物:治疗盘,灌肠筒或输液管,水温计,弯盘,肛管,纱布,石蜡油,棉签,止血带,止水夹,输液架,橡胶单,治疗巾或卫生纸,中药液,治疗本.三、操作步骤备齐用物,携至床旁,说明目的,取得配合,嘱病人排二便,遮挡病人.灌肠液去渣,温度适宜.一般以三十九到四十摄氏度为宜. 去左侧卧位,松开衣裤,将裤脱至大腿上二分之一处,析屈曲. 臀下用小枕垫高十厘米,垫上橡胶单及治疗巾或卫生纸,注意保暖. 取去渣中药罐液约两百毫升,倒入灌肠筒内. 将灌肠筒挂在输液架上,携至病人床旁(液面离肛门四十到五十厘米。
弯盘置于臀缘,润滑肛门前端. 排气,夹紧水夹.左手分开臀部,右手持肛管插入.稍停片刻固定. 松止水夹. 滴入通肠,调整滴数.询问病人对药液滴入的反应. 药液滴完后,用止血钳夹紧肛管缓缓拔出,置弯盘内.分离肛管,用卫生纸轻轻按压肛门. 嘱病人平卧一小时. 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 洗手. 记录灌肠液量,滴入过程、时间,病人反应并签名.四、中药保留灌肠法的禁忌症肛门、直肠和结肠等手术或大便失禁的病人. 下消化道出血者、妊娠妇女等。
五、中药灌肠的注意事项在保留灌肠操作前,应了解病变的部位,以便掌握灌肠的卧位和肛管的卧位插入的深度. 观察前,应嘱病人先排便.肛管要细,插入要深,压力要低,药量要少. 肠道病变病人在晚间睡前灌入为宜,并减少活动. 药液温度要适宜,一般三十九到四十摄氏度,虚症可为四十到四十四摄氏度.灌肠筒要清洁消毒处理,肛管可用一次性的,一人一用,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规定处理。
中药灌肠-中药保留灌肠法(内容详细)

影响因素
药物分子量大小
– 小分子量:生物碱、蒽醌、黄酮及其他苷类物质的 药,如解表药、化湿药、清热解毒药等,易被直肠 吸收
– 大分子量:脂肪、淀粉、蛋白质、多糖类大分子物 质,如生地黄、何首乌、阿胶等,故不宜制备灌肠 剂
影响因素
肠道黏膜pH 值
– 人体正常肠道黏膜pH 值在8.3~8.4,呈碱性 – 若药液pH 值偏酸,易引起肠痉挛、腹痛等症
影响因素
药液温度
– 用药温度与肠道温度相近,保持在35~40℃,这样 可以减少肠道收缩,有利于药物吸收
– 病因寒热不同,选择不同灌肠药物的温度
寒证灌肠温度为40~42℃ 热证灌肠温度为37~38℃
影响因素
渗透压
– 药液与血浆渗透压决定药物有效成分是否能进入体 内
血浆渗透压>药液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药液渗透压
3、细菌性痢疾
(1)鲜柞树叶液:取鲜柞树叶500g风干,经切碎置入
搪瓷碗或砂锅内,加水浸泡,煎至1500ml左右,用 100ml药汁加水稀释后保留灌肠。 (2)梅连汤:乌梅20g,黄连10g,地骨皮15g。煎水做 保留灌肠。
4、虫积
苦楝根水:苦楝根皮60g,加清水500ml煎汤,浓 缩至200ml,保留灌肠,主治蛔虫和饶虫。
中药灌肠疗法的作用机理
中医学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
– 直肠吸收药物后
通过经脉上输于肺
肺的宣发作用输布全身
从而达到治疗
的目的
中药灌肠疗法的作用机理
直肠的肠壁组织是具有选择性吸收和排泄功能 的半透膜
另外直肠富有丰富的静脉丛
– 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再进入体循环 – 经下腔静脉进入体循环 – 淋巴组织也参与了药物的吸收。
禁忌症
中药保留灌肠法肛滴法操作规范流程

中药保留灌肠法肛滴法操作规范流程一、操作准备1.准备好所需中药:根据医师的建议选择适合的中药材,按照医师的要求进行配药。
2.准备好各种器具:包括灌肠袋、管子、灌肠头、保险套、手套、棉签等。
3.准备好洁净的操作场所:操作场所要保持清洁整齐,没有杂物,以防止交叉感染。
二、操作步骤1.手部卫生:佩戴手套,洗手并进行消毒。
2.准备灌肠袋:将灌肠袋洗净并进行消毒,然后安装好灌肠袋。
3.准备中药溶液:将配好的中药材放入锅中加水,煮沸后用文火煎熬30分钟,过滤掉渣滓,将药液倒入灌肠袋中。
4.身体准备:将身体置于左侧卧位,膝胸位,或取仰卧位,根据需要。
患者可以躺在床上或者铺垫干净的纸巾或毛巾,以免弄脏床单或被单。
应以患者自身感受舒适为宜。
5.灌肠前准备:涂抹保险套和灌肠头,用温水或消毒液清洗患者肛门周围。
6.灌肠:将灌肠头涂抹润滑剂,将一端插入患者肛门,将灌肠袋举高,打开阀门,尽量将药液流入患者的肠道中。
7.定时灌输:根据医师的要求,灌输中药溶液的时间一般为30分钟至1小时。
8.完成灌肠:当灌肠袋的药液流尽时,关闭阀门,轻轻拔出灌肠头。
9.患者要保持平躺姿势,保持10分钟左右,使药液尽量保留在体内。
当患者感到大便或排气的冲动时,可以允许排泄。
三、操作后处理1.移除灌肠器具:将使用过的灌肠袋、管子等进行处理,可以进行清洁消毒保存或丢弃。
2.清洗和消毒:将使用过的器具进行清洗和消毒。
3.记录和观察:将操作过程进行记录,包括患者的体验和观察到的症状,以便医师进行评估和调整治疗方案。
以上是中药保留灌肠法和肛滴法的操作规范流程,注意要根据医师的指导进行操作,保持操作过程的清洁,以确保治疗效果和避免感染的发生。
同时,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姿势,注意维持较短时间的保留,适当休息和排泄。
中药保留灌肠PPT

• (二)目的
• 将中药煎剂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或结 肠内,通过黏膜吸收,达到治疗目的。 (三)禁忌症
• 急腹症、肠道手术、肠伤寒、严重心脑疾 患。
(四)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前,嘱病人排空大便。 2、测量药液温度,39℃~41℃,倒入输液袋内,挂在输液架上或挂 衣架上,液面距肛门约30~40cm。 3、摆好体位,根据病变部位取左侧或右侧卧位,臀下垫胶单和治疗 巾,并用小枕抬高臀部10cm左右,暴露肛门,注意保暖。 4、润滑肛管前端,与输液器连接,排气后夹紧输液管,轻轻插入肛 门约10~15cm,用胶布固定,松开开关,调节滴速,每分钟60~ 80滴。 5、待药液滴完时夹紧输液管或灌肠筒的连管,拔出肛管放入盘中。 用卫生纸轻揉肛门部。 6、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嘱咐病人尽量保留药液,臀让病人排空大便。 2、药液温度应保持在39℃~41℃,过低可使肠 蠕动加强,腹痛加剧, 过高则引起肠粘膜烫 伤或肠管扩张,产生强烈便意,致使药液在 肠道内停留时间短、吸收少、效果差。 3、为使药液能在肠道内尽量多保留一段时间, 药液一次不应超过200ml,可在晚间睡前灌 肠,灌肠后不再下床活动,以提高疗效。
中药保留灌肠
ICU:刘玲
中药保留灌肠操作规范
• 中药保留灌肠法是将中药汤剂自肛门灌 入,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黏膜 吸收,达到治疗疾病之目的的一种方法。 此法适用于慢性结肠炎、慢性肾功能不 全、带下病、慢性盆腔炎、盆腔包块、 慢性痢疾等疾病。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 1、了解患者病情,评估意识、自理情况、 合作及耐受程度。 • 2、了解患者排便情况,评估肛门周围皮 肤粘膜状况。
中药灌肠流程及评分标准

中药灌肠流程及评分标准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中药保留灌肠法中药保留灌肠又称肛肠纳药法。
是将中药煎剂或掺与散剂,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具有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等作用。
一、目的1.镇静、催眠。
用于高热等症。
2.控制肠道感染。
如结肠炎、直肠周围脓肿、肠道易激综合症。
3.控制慢性炎症的临床症状,如慢性盆腔炎、慢性前列腺炎等。
4.降低血液中的含氮物质,如氮质血症等疾患。
二、评估1.核对医嘱及治疗卡。
2.病人病情,发病部位,灌肠目的。
3.病人大便的性状及肛周皮肤情况。
4.病人心理状况、合作程度。
三、准备1.护士衣帽整齐、带口罩、洗手。
2.用物治疗盘内备一次性注射器(20ml或50ml)、量杯(或小容量灌肠袋),少量温水、药液,小号肛管,弯盘、3.止血钳,润滑剂,棉签,卫生纸,橡胶单与治疗巾,10cm高的小枕,便盆,必要时备屏风、温度计。
四、实施1.备齐用物携至病人床旁,对床号,姓名,做好解释,再次核对治疗卡。
2.根据病情选择适宜体位(左侧或右侧卧位),双膝曲屈,裤脱至膝部,臀部移至床沿,上腿弯曲,下腿伸直微弯,垫橡胶单与治疗巾于臀下,垫小枕于橡胶单下以抬高臀部10cm。
3.检测药液温度,注射器抽取药液(或倒入小容量灌肠袋内),连接肛管,润滑肛管前端,排气,夹紧肛管并放入清洁弯盘内,弯盘置于臀下,左手用卫生纸分开臀部,显露肛门,右手持血管钳夹入肛管前端轻轻插入15cm。
4.松开血管钳,缓慢注入药液,液面距肛门不超过30cm,注入时间宜在15~20分钟内。
5.药液灌毕,夹紧肛管,分离注射器,抽5~10ml温开水从肛管缓缓注入(或直接将温开水10ml倒入灌肠袋内滴入)。
6.抬高肛管,反折或捏紧肛管(灌肠袋直接关上开关),用卫生纸包住肛管前段,拔出肛管放于弯盘内。
7.用卫生纸轻擦肛门,病人屈膝仰,抬高臀部,待10~15分钟后取出小枕、橡胶单和治疗巾,嘱病人静卧1小时以上。
中药保留灌肠

中药保留灌肠法一、定义灌肠法:是将一定量的液体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以帮助患者清洁肠道排便、排气或由肠道供给药物或营养,达到确定诊断和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二、分类:根据灌肠的目的可分为保留灌肠和不保留灌肠:根据灌入的液体量又可将不保留灌肠分为大量不保留灌肠和小量不保留灌肠。
1、大量不保留灌肠:目的:①刺激肠蠕动,软化粪便,排除肠胀气,减轻腹胀。
②清洁肠道,为手术、检查和分娩作准备。
③稀释和清除肠道内有害物质,减轻中毒。
④为高热病人降温。
灌肠溶液常用0.1%-0.2%的肥皂液,生理盐水。
成人每次用量为500-1000毫升,小儿200-500 毫升,溶液温度为39-41摄氏度,降温时用28-32摄氏度,中暑用4摄氏度。
筒内液面高于肛门约40-60厘米,伤寒患者灌肠时,灌肠筒内液面不得高于肛门30厘米,液体量不得超过500毫升。
成人插入7-10厘米,小儿插入深度约4-7厘米。
保留5-10分钟。
2、小量不保留灌肠:目的:软化粪便,解除便秘,排除肠道积气,减轻腹胀,适用于腹部或盆腔手术后病人及危重病人、年老体弱者、小儿及孕妇等。
灌肠液:按医嘱配制,常用有〃1、2、3〃灌肠液(50%硫酸镁30ml、甘油60ml、水90ml)或甘油50毫升加等量温开水,各种植物油120-180毫升,溶液温度为38摄氏度。
筒内液面高于肛门部超过30厘米,成人插入7-10厘米,小儿插入深度约4-7厘米。
保留5-10分钟。
保留10-20分钟。
中药保留灌肠:是将中药汤剂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此法适用于慢性结肠炎、慢性肾功衰、慢性盆腔炎、慢性痢疾等疾病。
常用溶液,药物及计量遵医嘱准备,灌肠溶液量不超过200毫升,温度:38摄氏度,①镇静、催眠用10%水合氯醛,剂量按医嘱准备;②抗肠道感染用2%小柴碱,0.5%-1%新霉素或其他抗生素溶液。
插入肛门15-20厘米。
药液注入完毕,在注入温开水5-10毫升,嘱患者尽量保留药液在1小时以上。
中药保留灌肠法课件

灌肠液的制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选择药物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 选择适当的中药配方,并 按照医嘱进行配制。
煎煮药物
将中药放入锅中,加入适 量的水,煎煮一定时间, 使药物的有效成分充分溶 解在水中。
过滤药液
将煎煮好的中药液过滤, 去除药渣,得到清澈的药 液。
灌肠的操作方法
调整患者体位
让患者采取左侧卧位,双腿屈曲,臀部抬高。
避免肝脏首过效应
由于药物不经肝脏代谢,因此可以减 少肝脏的首过效应,降低药物对肝脏 的毒性。
方便易行
中药灌肠法操作简便,患者可以在家 中自行操作,方便快捷。
避免口服药物的副作用
中药灌肠法可以避免口服药物对胃肠 道的刺激,减少恶心、呕吐等不良反 应的发生。
局限性
适用范围有限
中药灌肠法主要适用于肠道疾病 的治疗,对于其他系统疾病的治
溃疡性结肠炎
通过中药保留灌肠法,可促进肠 道黏膜修复,缓解溃疡性结肠炎 的炎症反应。
呼吸系统疾病
支气管扩张
中药保留灌肠法能够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缓解支气管扩张引起的咳嗽、咳痰等症 状。
慢性支气管炎
通过中药保留灌肠法,可改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肺功能,缓解呼吸困难等症状 。
泌尿系统疾病
慢性肾盂肾炎
中药保留灌肠法有助于缓解慢性肾盂 肾炎的尿频、尿急等症状,减轻肾脏 负担。
膀胱炎
通过中药保留灌肠法,可促进膀胱炎 症消退,缓解膀胱刺激症状。
神经系统疾病
脑梗塞
中药保留灌肠法能够改善脑梗塞患者的神经功能,促进瘫痪肢体的康复。
癫痫
中药保留灌肠法可辅助治疗癫痫,缓解发作时的症状,减少癫痫的发作频率。
04
中药保留灌肠法的优势与局限性
中药保留灌肠法操作说明

中药保留灌肠法操作说明中药保留灌肠法是中医药治疗便秘、痔疮、内外痔等肠道相关疾病的常用方法之一。
该方法采用中药煎汁灌肠的方式,通过肛门输入中药汁液,使药液直接作用于直肠和结肠黏膜,促进肠道蠕动,增强肠道自我调节功能,从而起到治疗和预防肠道疾病的作用。
下面是中药保留灌肠法的具体操作说明。
一、操作前的准备1. 灌肠器:选用容积200-300ml的橡胶灌肠器或塑料灌肠器。
2. 中药配方:根据病情和医生建议选择相应的中药配方。
一般选用清热解毒、润肠通便、止血生肌等功效的中药。
3. 药材:用于制作中药汁液的药材一般是指草药,可以选择麻黄、桂枝、大黄、芒硝、黄连、生地黄、金银花等。
4. 器具:煮药的瓦斯炉、煮药的不锈钢中火锅、布袋、口罩等。
5. 卫生用品:医用酒精、湿纸巾、手套等。
二、制作中药汁液1. 取干药30g左右,用清水洗净后,将其放入煮药锅内,加入适量的水,一般是水药比例为1:10,煮沸后改用小火,煮至汁液剩余1/3至1/5,约30-60分钟。
2. 煮制完毕后,用纱布或细布袋将中药渣过滤掉,获取中药汁液。
3. 将过滤好的中药汁液倒入灌肠器内,并注意灌肠器内的空气要挤出。
三、操作步骤1. 清洁:将手洗干净,并涂上医用酒精或其他消毒剂,将灌肠器和附件消毒后清洗干净,同时保持操作环境清洁。
2. 姿势:患者应取侧卧位,双腿自然弯曲,直肠会自行松弛,易于进行灌肠。
3. 插管:将已涂抹润滑油的灌肠器插入肛门,需慢慢插入,并同时推进灌肠器内的中药汁液,直到肠液进入直肠。
4. 保留:当中药灌入直肠时,让患者保持侧卧位,防止中药汁液流失,同时让患者尽可能地保持放松状态,以充分发挥中药的疗效。
推荐保留时间为10-15分钟。
5. 清洗:保留后将灌肠器轻轻拔出肛门,使用湿纸巾或温水清洁肛门区域,以免引起肛门感染。
四、注意事项1. 灌肠前应评估患者的肛门和肠道有无异常情况和感染,如有,应暂停操作,进行病因分析和治疗,以免加重病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章中药保留灌肠法
中药保留灌肠法是指将一定量的中药液,灌入直肠或结肠内,通过黏膜的吸收和物质交换,通里攻下,清热解毒,行气活血以达到治疗的一种方法。
其方法简便,吸收迅速,作用较快,还可以避免某些药物对胃粘膜的不良刺激。
一、目标
1.减轻无血运障碍的黏连性、麻痹性、痉挛性肠梗阻或蛔虫粪块堵塞的肠梗阻。
2.通过通利大便排出毒素,用于肠道感染、腹腔、盆腔感染及肾功能不全者。
3.镇静、催眠等
二、适应症
不仅可以治疗结肠直肠的局部病变,而且可以通过肠粘膜吸收治疗全身性疾病。
如溃疡性结肠炎、尿毒症、麻痹性肠梗阻及支气管哮喘等。
三、禁忌症
1.人工肝门患者。
2.严重内痔、糜烂性肠梗阻、肛管粘膜炎症、有活动性出血者。
3.严重心衰、恶性高血压患者。
4.结、直肠术后及因其他疾病所致直肠狭窄的患者慎用或遵医嘱。
5.孕妇禁用或遵医嘱。
四、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保留灌肠。
2.操作时注意保暖及保护患者隐私。
3.操作前嘱患者排空大便,必要时遵医嘱先行清洁灌肠。
4.药液温度应保持在39℃~41℃,过低可使肠蠕动加强,腹痛加剧;过高则引起肠黏膜烫伤或肠管扩张,产生强烈便意,致使药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短,吸收少。
5.抬高臀部10cm,肛管插入肛门10~15cm。
采用直肠滴注法时,药液液面距肛门30`40cm,滴速60-80滴/分,每次灌注量不超过200ml。
6.在每晚睡前灌肠,灌肠后不再下床活动。
药液灌注完毕后,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并尽量保留药液1h以上,以提高疗效。
7.中药保留灌肠后,患者大便次数增加,需注意对肛周皮肤的观察及保护,必要时可局部涂抹油剂或膏剂。
8.操作过程中询问患者的感受,并嘱患者深呼吸,可减轻便意,延长药液的保留时间。
如有不适应立即停止灌肠并通知医生做好相应的处理。
9.操作完毕后记录灌肠的时间、保留时间及患者排便的情况。
五、告知
嘱患者深呼吸,减轻便意,延长药液的保留时间,如有不适及时通知。
六、操作流程
保留灌肠法操作评分标准
医院名称______________ 科室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专家签名:检查时间: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