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灌肠法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药保留灌肠ppt课件

中药保留灌肠ppt课件
中药保留灌肠法
精选ppt
1
定义
中药保留灌肠又称肛肠纳药法。 是将中药煎剂或掺与散剂,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 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 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等作用。
精选ppt
2
目的
1镇静、催眠。用于高热等症。
2控制肠道感染。如结肠炎、直肠周围脓肿、肠道易激 综合症。
3控制慢性炎症的临床症状,如慢性盆腔炎、慢性前列 腺炎等。
5药液灌毕,夹紧肛管,分离注沅器,抽5~10ml温开水从肛 管缓缓注入(或直接将温开水10ml倒入灌肠筒内滴入)。
6分离注洗器,抬高肛管,反折或捏紧肛管(封闭式灌入法 直接关上开关,开放式灌入法则夹紧橡胶管),用卫生纸 包住肛管前段,拔出肛管放于弯盘内。
7用卫生纸轻揉肛门片刻,遗臭万年病人屈膝仰,抬高臀部, 待10~15分钟后取出小枕、橡胶单和治疗巾,嘱病人静 卧1小时以上。
2减轻肛门刺激,宜选用小号肛管,压力宜低,药量宜小;为促进药物吸收, 插入不能 太浅,操作前须嘱排空大便,必要时先作不保留灌肠。
3一般用量200ml以内,小剂量药液灌肠时应加倍稀释,以增加吸收率。
4慢性肠道疾患病人应在晚间睡前灌入,灌肠后药液保留时间越长越好,并 减少活动。
5灌肠液应温度适宜:一般为39℃~40℃。可根据药性、年龄及季节作适当 调整。清热解毒药温度宜偏低,以10℃~20℃之间为宜;清热利湿药则 稍低于体温,以20℃~30℃为宜;补气温阳,温中散寒之药温度以 38℃~40℃之间为宜。
评估
病情及治疗情况
意识、生命体征、排便情况和自理能力
心理状况、合作程度
肛周皮肤、粘膜情况
精选ppt
3
1预期目标 (1)病人体温降低或正常。 (2)病人慢性炎症、肠道感染、氮质血症等临床症关缓解。

《中药保留灌肠》PPT课件

《中药保留灌肠》PPT课件
中药保留灌肠
(Suitable for teaching courseware and reports)
中药灌肠技术是将中药药液从肛门灌入直 肠或结肠,使药液保留在肠道内,通过肠 粘膜的吸收达到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泄 浊排毒、活血化瘀等作用的一种操作方法。 中药结肠滴注参照此项操作技术。
适用于慢性肾衰、慢性疾病所致的腹痛、 腹泻、便秘、发热、带下等症状。
2、肠道粘膜损伤:表现为肛门疼痛,排便时加
剧,伴有局部压痛;损伤严重时可见肛门外出血或 粪便带血;甚至排便困难。肛门疼痛和已发生肠出 血者遵医嘱予以止痛止血等对症处理。
预防:插管前,向患者详细介绍其目的、意义,
使之接受并配合操作;插管前用石蜡油润滑肛管前 端,减少插管时的摩擦力;操作时应顺应肠道解剖 结构,手法轻柔,肛管插入不可过深,特别是有黏 连性肠梗阻的患者;选择肛管粗细适合、质地软的 肛管;避免使用对肠粘膜有腐蚀作用的药液。
1.病室环境、温度适宜。 2.主要症状、既往史、排便情况、有无大便
失禁、是否妊娠。
3.肛周皮肤情况。 4.有无药物过敏史。 5.心理状况、合作程度。
1.操作前排空二便。 2.局部感觉:胀、满、轻微疼痛。 3.如有便意或不适,应及时告知护士。 4.灌肠后体位视病情而定。 5.灌肠液保留1小时以上为宜,保留时间长,
2、慢性痢疾,病变在直肠和乙状结肠,宜采取左侧卧位, 插入深度15-20cm为宜;溃疡性结肠炎病变多在乙状结肠或 降结肠,插入深度18-25cm;阿米巴痢疾病变多在回盲部, 应采取右侧卧位。
3、当患者出现脉搏细速、面色苍白、出冷汗、剧烈腹痛、 心慌等,应立即停止灌肠并报告医生。
4、灌肠液温度就在床旁使用水温计测量。
3、当患者出现脉搏细速、面色苍白、出冷汗、剧烈腹痛、 心慌等,应立即停止灌肠并报告医生。

中医中药保留灌肠.ppt

中医中药保留灌肠.ppt

用物
操作步骤
1备齐用物携至病人床旁,对床号,姓名,做好解释,再次 核对治疗卡。 2根据病情选择适宜体位(左侧或右侧卧位),双膝曲屈, 裤脱至膝部,臀部移至床沿,上腿弯曲,下腿伸直微弯,垫 橡胶单与治疗巾于臀下,垫小枕于橡胶单下以抬高臀10cm。 3检测药液温度,注洗器抽取药液(或倒入小容量灌肠筒 内),连接肛管,润滑肛管前端, 排气,夹紧肛管并放入清 洁弯盘内,弯盘置于臀下,左手用卫生纸分开臀部,显露肛门, 右手持血管钳夹入肛管前端轻轻插入15cm。 4松开血管钳,缓慢注入药液(灌肠筒滴入速度视病情而 定),液面距肛门不超过30cm,注入时间宜在15~20分钟内。
腺炎等。
评估 病情及治疗情况 意识、生命体征、排便情况和自理能力 心理状况、合作程度 肛周皮肤、粘膜情况
1预期目标 (1)病人体温降低或正常。 (2)病人慢性炎症、肠道感染、氮质血症等临床症关缓解。
2准备 (1)护士衣、帽、口罩、洗手。 (2)用物 治疗盘内备注洗器、量杯(或小容量灌肠筒),
少量温水、药液,小号肛管, 弯盘、止血钳,润滑剂,棉签, 卫生纸,橡胶单与治疗巾,10cm高的小枕,便宜盆及便盆布, 必要时备屏风、温度计。 3病人 缓解紧张情绪;排空大小便,必要时可先作不保留灌肠。 4环境 关好门窗,调节室温,必要时屏风遮挡。
注意事项
1.操作前先了解病人的病变部位,掌握灌肠的卧位和肛管插深度,一般视病 情而定。如 慢性痢疾,病变多在直肠和乙状结肠,宜采取左侧卧位,插 入的深度以15~20厘米 为宜,溃疡性结肠炎病变多在乙状结肠或降结肠, 插入深度应达18~25厘米,阿米巴痢疾病变多在回盲部,应采取右侧卧 位。
2减轻肛门刺激,宜选用小号肛管,压力宜低,药量宜小;为促进药物吸收, 插入不能 太浅,操作前须嘱排空大便,必要时先作不保留灌肠。

中药灌肠 ppt课件

中药灌肠 ppt课件
中药保留灌肠法
1
2020/11/13
灌肠法的分类
1、不保留灌肠 (1)大量不保留灌肠 (2)小量不保留灌肠 (3)清洁灌肠 2、保留灌肠
2
2020/11/13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8
2020/11/13
9
2020/11/13
中药灌肠疗法的作用机理
中医学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
– 直肠吸收药物后
通过经脉上输于肺
肺的宣发作用输布全身
从而达到治疗
的目的
10
2020/11/13
中药灌肠疗法的作用机理
直肠的肠壁组织是具有选择性吸收和排泄功能 的半透膜
另外直肠富有丰富的静脉丛
– 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再进入体循环 – 经下腔静脉进入体循环 – 淋巴组织也参与了药物的吸收。
(2)环境
(3)物品:中药、温开水、弯盘、治疗碗、止 血钳、注射器(灌肠袋)、量杯、水温计、肛 管(14~16号)、手套、石腊油、棉签、橡胶 单、治疗巾、纱块、垫枕、卫生纸、必要时备 屏风等。
(4)患者:排空大小便
27
2020/11/13
治疗/护理目标
灌入药液,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粘膜 的吸收,减轻或缓解疾病症状。
2、评估
(1)患者年龄、治疗目的、意识状态、心理状态,自
理能力。 (2)主要症状、排便情况、有无管道造瘘、肛门直肠疾
患,既往史,能否配合。
25
2020/11/13
3、告知
(1)灌肠的原因、操作过程及目的,指导配合。 (2)可能出现的不适、并发症及注意事项。

中药灌肠疗法ppt课件

中药灌肠疗法ppt课件
现代医学研究
❖ 认为:直肠黏膜血液循环旺盛,吸收能力强。 药物通过直肠吸收后,一是通过直肠中静脉、 下静脉和肛管静脉,绕过肝脏直接进入大循 环,既防止和减少药物在肝脏中发生变化, 又避免了胃和小肠对药物的影响;二是通过 直肠上静脉,经门静脉进入肝脏代谢后,再 循环至全身;三是通过直肠淋巴系统吸收后, 通过乳糜池、胸导管进入血液循环。
14
资金是运动的价值,资金的价值是随 时间变 化而变 化的, 是时间 的函数 ,随时 间的推 移而增 值,其 增值的 这部分 资金就 是原有 资金的 时间价 值
薛城区中医医院中药协定方
❖ 上感:
荆芥20g 防风20g 柴胡20g 双花30g 大青叶30g 甘 草10g 石膏30g 贯仲15g 连翘30g
直肠滴入疗法 定义
❖ 直肠滴入是中医内病外治法之一,是根据传 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新 的临床给药技术,是除口服和注射之外的第 三种重要给药途径
❖ 祖国医学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直肠吸收 药物后,通过经脉上输于肺,再通过肺的宣 发作用输布全身,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2
资金是运动的价值,资金的价值是随 时间变 化而变 化的, 是时间 的函数 ,随时 间的推 移而增 值,其 增值的 这部分 资金就 是原有 资金的 时间价 值
❖ 2.直肠注入的操作方法:将药物加入玻璃杯用热水适当加温并搅拌均匀 (控制药液温度在35—40度之间)吸取药液后要留有3ml左右空气(方便 将药液全部推入肛门内)接上导尿管,在导尿管前端涂上石蜡油或其他润 滑剂,插入患者肛门,将药液缓慢推入直肠内,然后用左手捏紧导尿管以 防止药液返流,在拔出导尿管时叫患者家属迅速用面巾纸按压住患者肛 门,让患者保持体位休息5分钟左右就可以了。
资金是运动的价值,资金的价值是随 时间变 化而变 化的, 是时间 的函数 ,随时 间的推 移而增 值,其 增值的 这部分 资金就 是原有 资金的 时间价 值

妇科中药灌肠ppt课件

妇科中药灌肠ppt课件

03
中药灌肠的基本原理
中药灌肠的原理
中药灌肠原理
通过直肠给药的方式,使药物直接作 用于盆腔,发挥局部治疗作用,同时 药物经直肠吸收,可减少药物对胃肠 道的刺激,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直肠的生理特点
直肠黏膜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药物 在直肠内停留时间较长,可充分吸收 并发挥药效。
中药灌肠的作用
局部治疗作用
中药灌肠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
中药灌肠在妇科疾病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如盆腔 炎、附件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通过中药灌肠治疗 ,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缓解疼痛 等症状。
中药灌肠的探讨
虽然中药灌肠在妇科疾病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但仍存在一些 问题需要探讨,如中药灌肠的适应症、禁忌症、操作方法等。 同时,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药灌肠也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 ,以适应现代医学的需求。
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 建议,遵守医嘱,按时服药和灌 肠,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药灌肠治疗是一种有效的妇科 治疗方法,但需要在医生指导下 进行,确保操作规范和安全。
中药灌肠治疗需要注意药物的配 伍和剂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
未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 进步,中药灌肠治疗将会更加规 范化和个性化,为妇科疾病的治 疗提供更加有效的手段。
02
01
中药灌肠的操作方法与技巧
03
中药灌肠的疗效评估与注意 事项
04
05
中药灌肠的并发症预防与处 理
02
引言
中药灌肠简介
中药灌肠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直肠给药的方 式,将中药药液直接作用于肠道,达到治疗妇科疾病的目的。
妇科疾病治疗现状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妇科疾病的治疗方法不断更新,但中药 灌肠作为一种传统治疗方法,在妇科疾病治疗中仍具有重要地 位。

2024年度《灌肠法》PPT课件

2024年度《灌肠法》PPT课件
灌肠过程中注意控制压力和速度,避免肠道穿孔等意外 情况发生。
灌肠前充分评估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灌肠液和操作方 法。
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提高操作规范性和安全性意识。
2024/3/23
19
出现并发症时应急处理方案
立即停止灌肠操作,并报告医生 进行紧急处理。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 整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
01
02
03
04
肠道穿孔
由于灌肠时压力过大或操作不 当导致肠道壁破裂。
感染
灌肠液污染或操作不规范引发 肠道感染。
电解质紊乱
灌肠液成分不当或过量使用导 致电解质失衡。
过敏反应
患者对灌肠液中的某些成分产 生过敏反应。
2024/3/23
18
预防措施制定和执行情况回顾
严格掌握灌肠适应症和禁忌症,避免不必要的灌肠操作。
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状态、 治疗盘内备一次性灌肠袋1 协助患者取左侧卧位,双膝 合作程度及肛周皮肤情况; 套、弯盘、肥皂液、卫生纸、 屈曲,褪裤至膝部,臀部移 向患者解释灌肠的目的、方 油布垫、治疗巾、水温计、 至床沿,垫油布垫,弯盘置 法、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 石蜡油、棉签、止血钳、便 臀下。
盆及便盆布等,按医嘱准备 灌肠液。
14
准备灌肠器具、药物及 辅助用品,确保清洁卫 生
正确使用灌肠器具和药物
01
02
03
04
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灌肠 器具,如肛管、灌肠袋等
熟练掌握灌肠器具的使用方法, 避免对患者造成伤害
根据医嘱准备灌肠药物,注意 药物的浓度、温度和用量
在使用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反 应,及时调整操作
2024/3/23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最新中药灌肠法(精华)教学讲义PPT课件

最新中药灌肠法(精华)教学讲义PPT课件
一般用量200ml以内,小剂量药液灌肠时应加倍稀释,以增加吸收率。 慢性肠道疾患病人应在晚间睡前灌入,灌肠后药液保留时间越长越好,
并减少活动。 灌肠液应温度适宜:一般为39℃~40℃。可根据药性、年龄及季节作
适当调整。清热解毒药温度宜偏低,以10℃~20℃之间为宜;清热利 湿药则稍低于体温,以20℃~30℃为宜;补气温阳,温中散寒之药温 度以38℃~40℃之间为宜。老年人药温宜偏高。冬季药温宜偏高,夏 季可偏低。 肛门、直肠和结肠等手术后或大便失禁病人,不宜保留灌肠。 向病人及家属宣讲中药保留灌肠的注意事项及肠道疾病的预防保健知 识,以取得病人的配合。
清理用物,洗手,记录并签名。
注意事项
操作前先了解病人的病变部位,掌握灌肠的卧位和肛管插深度。如慢 性痢疾,病变多在直肠和乙状结肠,宜采取左侧卧位,插入的深度以 15~20厘米为宜,溃疡性结肠炎病变多在乙状结肠或降结肠,插入深 度应达18~25厘米,阿米巴痢疾病变多在回盲部,应采取右侧卧位。
减轻肛门刺激,宜选用小号肛管,压力宜低,药量宜小;为促进药物 吸收,插入不能太浅,操作前须嘱排空大便。
机理
中药灌肠
现代医学认为,直肠的肠壁组织是 具有选择性吸收和排泄功能的半透膜。 另外直肠富有丰富的静脉丛,药物可通 过下列三条途径发挥全身疗效:一条是 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再进入体循环;另 一条是经下腔静脉进入体循环。第三; 淋巴组织也参与了药物的吸收。
直肠给药的优点
一、不经过上消化道,可避免胃酸和酶对药物的影响, 同时也避免了对胃肠的刺激;
金线莲的要理
(成份中)氨基酸和微量元素两者的含量均
高于国产西洋参和野山参;它们与牛磺酸、多糖 类成分具有营养、抗衰老、调节人体机体免疫的 作用。因此,台湾民众及畲族等群众将其当作补 虚的滋补强壮品是有道理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道疾病的预防保健知识,以取得病人的配合。
.
14
.
15
.
6
.
7
中药灌肠
机理 现代医学认为,直肠的肠壁组织是
具有选择性吸收和排泄功能的半透膜。 另外直肠富有丰富的静脉丛,药物可通 过下列三条途径发挥全身疗效:一条是 经门静脉进入肝淋巴组织也参与了药物的吸收。
.
8
直肠给药的优点
一、不经过上消化道,可避免胃酸和酶对药物的 影响,同时也避免了对胃肠的刺激;

年龄及季节作适当调整。清热解毒药温度宜偏
低,以10℃~20℃之间为宜;清热利湿药则稍低于体温
,以20℃~30℃为宜;补气温阳,温中散寒之药温度以
38℃~40℃之间为宜。老年人药温宜偏高。冬季药温宜
偏高,夏季可偏低。
二。肛门、直肠和结肠等手术后或大便失禁病人,不宜保
留灌肠。
三。向病人及家属宣讲中药保留灌肠的注意事项
二、50%药物避免了肝脏,首个作用,减低了对肝脏 的副作用;
三、部分药物直达盆腔,使病所药物浓度高,作用强。 所经直肠炎药比口服药生物利用度高,同样剂量的药物直 肠给药的作用大于口服药物的作用。据研究,中药灌肠在 吸收速度、显效速度上比丸、片、栓、汤剂均快,达峰浓 度高,达峰时间短
.
9
物品准备
治疗盘:量杯、50ml注射器、弯盘内放消毒肛管 (14~16号)、温开水、水温计、石蜡油、橡胶 单、治疗巾、棉签、卫生纸、便盆、止血钳。按 医嘱准备中药汤剂。
减轻肛门刺激,宜选用小号肛管,压力宜低,药量 宜小;为促进药物吸收,插入不能太浅,操作前须 嘱排空大便。
一般用量50-100ML,小于200ML,小剂量药液灌肠时 应加倍稀释,以增加吸收率。
慢性肠道疾患病人应在晚间睡前灌入,灌肠后药液 保留时间越长越好,并减少活动。
.
13
注意事项
一。灌肠液应温度适宜:一般为39℃~40℃。可根据药性
.
10
操作步骤
备齐用物携至病人床旁,对床号,姓名,做好解释 ,再次核对治疗卡。
根据病情选择适宜体位(左侧或右侧卧位),双膝 曲屈,裤脱至膝部,臀部移至床沿,上腿弯曲,下 腿伸直微弯,垫橡胶单与治疗巾于臀下,垫小枕于 橡胶单下以抬高臀部10cm。
检测药液温度,注洗器抽取药液(或倒入小容量灌 肠筒内),连接肛管,润滑肛管前端,排气,夹紧 肛管并放入清洁弯盘内,弯盘置于臀下,左手用卫 生纸分开臀部,显露肛门,右手持血管钳夹入肛管 前端轻轻插入15cm。
.
4
中药灌肠
目的
一. 镇静、催眠。用于高热等症。
二. 控制肠道感染。如结肠炎、直肠周围脓肿、 肠道易激综合症。
三. 控制慢性炎症的临床症状,如慢性盆腔炎、 慢性前列腺炎等。
四. 降低血液中的含氮物质,如氮质血症等疾 患。
.
5
中药灌肠
机理 中医学认为,大肠具有传化糟粕、
吸收部分水液的功能。由于肺与大肠通 过经脉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药物自大肠 吸收入体内,通过经脉复归于肺,肺朝 百脉,宣发通降,将药物输布于五脏六 腑四肢百骸,从而达到整体治疗作用。 若病位在肠腑、盆腔等邻近部位,灌肠 疗法可使药物直达病所,充分发挥局部 疗效。
.
11
操作步骤
松开血管钳,缓慢注入药液(灌肠筒滴入速度视病情而定) ,液面距肛门不超过30cm,注入时间宜在15~20分钟内。
药液灌毕,夹紧肛管,分离注沅器,抽5~10ml温开水从肛 管缓缓注入(或直接将温开水10ml倒入灌肠筒内滴入)。
分离注洗器,抬高肛管,反折或捏紧肛管(封闭式灌入法直 接关上开关,开放式灌入法则夹紧橡胶管),用卫生纸包住 肛管前段,拔出肛管放于弯盘内。
用卫生纸轻揉肛门片刻,抬高臀部,待10~15分钟后取出小 枕、橡胶单和治疗巾,嘱病人静卧1小时以上。
整理床单位,撤去屏风,开窗通风,观察病人反应。 清理用物,洗手,记录并签名。
.
12
注意事项
操作前先了解病人的病变部位,掌握灌肠的卧位和 肛管插深度。如慢性痢疾,病变多在直肠和乙状结 肠,宜采取左侧卧位,插入的深度以15~20厘米为 宜,溃疡性结肠炎病变多在乙状结肠或降结肠,插 入深度应达18~25厘米,阿米巴痢疾病变多在回盲 部,应采取右侧卧位。
.
3
中药灌肠疗法
临床常用的灌肠疗法分为3类:保留灌肠法﹑ 清洁灌肠法﹑直肠滴注法。
目前妇科.儿科临床常选用直肠滴注法。因为 直肠滴注法给药速度慢,对肛门直肠等局部组 织的刺激相对其他灌肠疗法小,并且减少了因 短时间注入药量过大导致药液溢出肛门的弊端, 且肠道内保留时间较长。 慢性疾病多采用保 留灌肠法
中药灌肠法
.
1
中药灌肠法
定义
中药灌肠又称肛肠纳药法,属中医内病外治法之一,是在 中医理论指导下选配中药煎煮并将药液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 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清热解毒、 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等作用。
.
2
中药直肠给药的历史沿革
早在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伤寒论·辨阳明病 脉证并治》中记载“大猪胆汁一枚,泻汁,和少 许醋,以灌谷道内,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 物,甚效”,开创了中药肠道给药的先河。至今 已发展应用多个临床科室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