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生态学复习资料培训资料

合集下载

鱼类生理学复习重点资料

鱼类生理学复习重点资料

鱼类生理学复习重点资料糖类营养:通式:Cn(H2O)m例外:鼠李糖C6H12O5脱氧核糖C5H10O4乙酸C2H4O2甲醛CH2O糖类的结构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以及水解后能够产生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的一类有机化合物。

按性质分类:1.可被吸收利用的(available):葡萄糖、果糖、蔗糖、乳糖、麦芽糖、淀粉、糊精、糖原2.不可被吸收利用的(unavailable): 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果胶、树胶、海藻胶、β-葡聚糖、部分寡糖按结构分(1)单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甘露糖(2)双糖:蔗糖来源于甘蔗、甜菜;麦芽糖来源于淀粉水解物;纤维二糖来源于纤维素水解物、异麦芽糖来源于肝糖或支链淀粉水解物;海藻糖来源于植物、藻类、酵母、昆虫、蘑菇;乳糖来源于哺乳动物乳汁(3)寡糖又称低聚糖,是由2-10个单糖通过糖苷键连接形成的直链或支链的低度聚合糖。

(4)多糖同质多糖(由同一糖单位组成)(糖原、纤维素、琼脂、葡聚糖、甲壳素、淀粉):淀粉::来源于谷物、薯类、植物根茎,直链淀粉:α-D-1,4 糖苷键分子量小,水解较快,支链淀粉:α-D-1,4糖苷键α-D-1,6糖苷键分子量大,水解较慢,容易糊化。

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检测:碘-碘化钾直链淀粉深蓝色支链淀粉紫红-棕红杂多糖(由不同糖单位组成):半纤维素(葡萄糖、果糖、甘露糖、半乳糖、阿拉伯糖、木糖、鼠李糖、糖醛酸)阿拉伯树胶(半乳糖、葡萄糖、鼠李糖、阿拉伯糖)菊糖(葡萄糖、果糖)果胶(半乳糖醛酸的聚合物)木聚糖(木糖、阿魏糖、阿拉伯糖等)甘露聚糖(甘露糖和葡萄糖)自然界存在的杂多糖大都与脂类或蛋白质结合,构成结构复杂的糖脂和糖蛋白透明质酸分布于连接组织中粘多糖存在于粘液硫酸软骨素分布于软骨和皮肤中肝素存在于肝、心脏、淋巴组织、血液γ-球蛋白存在血液中血型物质存在于红细胞表面非淀粉多糖(NSP)的性质1.NSP的概念:NSP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和抗性淀粉(阿拉伯木聚糖、β-葡聚糖、甘露聚糖、葡糖甘露聚糖等)组成。

鱼类学复习资料

鱼类学复习资料

鱼类学复习资料(总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鱼类学》课程期末复习1.大黄鱼分类地位: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硬骨鱼纲鲈形总目鲈形目鲈亚目石首鱼科黄鱼属2.鱼类的体型体轴分为三种:头尾轴(主轴)<自鱼头部到尾部贯穿体躯中央的一根轴线> 背腹轴(矢轴)<自鱼体最高部通过头尾轴贯穿背腹的轴线>头部与躯干部的分界:最后一对鳃裂(圆口纲和板鳃类等);鳃盖骨后缘(硬骨鱼类)4.奇鳍背鳍D 臀鳍A 尾鳍C 的组成。

由支鳍骨和鳍条组成鳍条分为两种:角质鳍条;鳞质鳍条6.鱼类的皮肤腺体系由上皮细胞衍生而成,它可分为单细胞腺及毒腺两类。

7.鳞片类型。

盾鳞、硬鳞、骨鳞注:骨鳞分两类(圆鳞和栉鳞)8.脊柱作用。

支持身体和保护脊髓及主要血管的作用9.尾鳍类型(1)原型尾(2)歪型尾(3)正型尾10.肌肉的基本单位。

肌肉细胞11.鱼类的肌肉分类平滑肌、横纹肌(骨骼肌)、心肌,红肌12.鱼类消化管包括口、咽、食道、胃、肠、肛门等13.鱼类的取食器官类型取食器官:齿舌鳃耙(都在口咽腔中)取食器官(1)捕捉型(2)吸盘型(3)吸吮型(4)研磨型(5)食浮游生物型14.胃组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肉层及浆膜层等组成15.鱼类的主要消化腺肝脏、胰腺、胃腺16.鱼类的主要呼吸器官是鳃及辅助呼吸器官皮肤、肠<泥鳅>、口咽腔黏膜、鳃上器官17.血球由红细胞、白细胞、血栓细胞(血小板)组成。

18.鱼类的泌尿器官是肾脏(前肾和中肾),起源于中胚层的生肾节19.鱼类的精子分为头部、颈部和尾部。

根据形态结构分为螺旋形、栓塞形和圆形。

20.鱼类的神经系统组成。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等三部分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外周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植物神经系统: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21.鱼类脑的构造分区,组成。

分为5个区,分别为端脑、间脑、中脑、小脑和延脑,脑壁较厚。

鱼类生态学

鱼类生态学

《鱼类生态学》复习题一、名称解释1. 生态演替2. 瞬时生长率3. 繁殖力4. 日粮5. 排卵与产卵6. 丰满度7. 成熟系数8. 临界期9. 洄游10. 年轮二、填空题1. 鉴定鱼类的年龄多采用鳞片,此外还有___ 、___ 、__ 、____ 和耳石等硬组织作鉴定材料。

2. 根据各种鱼成鱼阶段所摄取的主要食物的性质,可以将鱼类的摄食类型分为以下三类: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

3. ____________是最为简单和最为常用的测定鱼类饵料成份的方法。

4. 分析初次性成熟的年龄是划分_________ 和_________ 的重要依据。

5. 研究鱼类洄游的基本方法是______________。

6. 根据鱼类对水温变化的适应能力,可将鱼类划分为、和三类,鲤、鲫鱼属于。

7. 鱼类的种间关系有____ 、____ 、____ 、____ 。

8. 取得鱼类生长速度资料的途径有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等。

9.解剖一尾体重5kg 的雌草鱼,内脏重1000g ,卵巢净重800g ,每4g 卵巢经计数为2660粒卵,其性腺成熟系数为____ ,绝对繁殖力和相对繁殖力分别为、。

10.长江中典型降河产卵洄游的鱼类是____ ,溯河产卵洄游的鱼类是____ 。

11.鱼类早期生活史阶段包括________ 、________ 和________ 三个发育期。

三、判断题(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 食物链中任何一个环节的改变,将或多或少地涉及食物链中其他环节,甚至整个或邻近的群落。

( )2. 粘性卵的特性是介于浮性卵与沉性卵之间。

( )3. 肠的长度与食性有关,肉食性鱼类的肠较长,食植物饵料的鱼类肠较短。

( )4. 在人工繁殖工作中所称的"亲鱼已经成熟”是指第V期的卵。

( )5. 作为判断性成熟开始的反映指标通常是鱼体的大小,而不是年龄。

鱼类学复习1.

鱼类学复习1.

鱼类学复习一概论1鱼类的进化地位非常重要鱼类是最低等的脊椎动物,是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进化的重要一环。

例如:免疫系统是人体抵御病原菌侵犯最重要的保卫系统,免疫系统包括先天固有免疫和后天获得性免疫系统,后天获得性免疫是在鱼类中开始进化而来的,因此,研究鱼类的免疫系统就显得非常重要。

2鱼类学研究方向•功能形态: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系统分类:鱼类的亲缘关系•生理生态:鱼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3朱元鼎的贡献元鼎骨(咽喉齿),奠定鲤科鱼类的分类基础、软骨鱼类侧线系统:对软骨鱼类分类系统进行了修正。

4鱼的定义终生生活在水里、用鳃呼吸、用鳍游泳的脊椎动物。

5鱼类的基本类群•圆口类:没有上下颌(严格意义上说不是鱼类)•软骨鱼类:鲨鱼•硬骨鱼类:大多数的鱼类6鱼类的进化史鱼类的祖先—甲胄鱼类有颌类:盾皮鱼类、软骨鱼类、棘鲨类、硬骨鱼类软骨鱼类:全头鱼类、板鳃鱼类硬骨鱼类:辐鳍鱼类、肉鳍鱼类7地球上有多少种鱼类现在全世界估计有4万种鱼,有记录的约3万种(其中圆口类80种,软骨鱼类800种),(其中淡水8000多种),(其中中国3000种,淡水800种)8鱼类的分布大多数分布在近大陆架的温暖水域中.9世界上最大和最小的鱼•最大的鱼:鲸鲨(15米长)•第二大的鱼:姥鲨( 14米长)•最小的鱼(虾虎鱼)(1厘米长)生活在珊瑚礁中.•最近刚刚在新西兰发现一种只有8mm的鱼(目前还没有命名).10鱼的寿命•大多数鱼类的寿命在几岁到十几岁。

•也有只活几周或几个月的(一些小型的珊瑚礁鱼类)。

•也有超过100岁的(金眼鲷目的某些鱼)•狗鱼(pike)据说有200岁的年龄。

11一般地,冷水性鱼和热带鱼,那类鱼寿命更长?冷水鱼,新陈代谢慢12鱼类年龄如何鉴定•耳石、鳞片12海马seahorse的游泳方式海马垂直游泳,游泳很慢13鱼类是色盲吗•鱼类能辨色. 鱼类视网膜里的视锥细胞能感知光波长。

14为什么深海鱼体表呈红色?•深海中红色最不容易被识别,但生活在很深很深的深海,鱼体表又不是红色的。

鱼类生态学

鱼类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33.物种: 分类的基本单位。

它是具有一定形态和生理特征,有一定自然分布区,相互间可以配育(繁殖)的一群生物有机体。

34.亚种: 种内个体在地理和生殖上充分隔离后所形成的种群。

35.双名法: 指物种的学名用两个拉丁文字构成,第一个字为属名,第二个字为种名。

36.臀鳞:裂腹鱼亚科鱼类在肛门和臀鳍两侧各具有的一列特化的大型鳞片即。

37.食物链与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所形成的一连串的食物关系称为食物链;由许多食物环节彼此交错互相联系形成的复杂网状关系称为食物网。

38.食谱: 某种鱼消化道中所有饵料生物的总称。

39.选择指数:用来衡量鱼类对食物的选择能力。

通常是指消化道食物团中某种食物成分的百分数与鱼类索取饵料的生物群落中这种食物成分的百分数的比值。

40.充塞指数:鱼类消化道中食物团重和鱼体重(去内脏)的比值,即用量的形式表示鱼类摄食量的大小。

41.性成熟:鱼在一生中性腺第一次成熟称为初次性成熟;已产过卵(或排过精)的性腺周期性的成熟称为再次性成熟。

42.排卵与产卵:成熟卵从滤泡中脱离出来跌入卵巢腔或腹腔的过程称为排卵;卵离开鱼体进入外界水中的过程称为产卵。

43.怀卵量:指一尾雌鱼在产卵前所具有的成熟卵粒数,亦即鱼类的繁殖力。

44.性周期:鱼类性腺发育、成熟与生殖细胞的产出过程具有严格的周期性,这种周期性称为性周期。

45.副轮:是一种假年轮,是鱼类生活中所发生的非周期的、偶然变化在鳞片上所形成的附加轮,不能作为年轮标志鉴定年龄。

46.产卵轮:鱼在生殖季节,由于生殖活动剧烈,鳞片因摩擦受损或断裂,恢复生长时在鳞片上留下的痕迹。

亦是一种假年轮。

47.年轮:鱼类受生活环境条件年周期变化和自身生理周期的影响,逐年规律性地在鳞片及其它骨质组织上形成不同的生长年带。

前后年份生长年带交替处的形态结构不同于生长年带,这一形态结构异常的生长年带交替处称为年轮。

可用来确定鱼类的年龄。

48.肥满度:指鱼的肥满程度,即体重与体长立方积的比值,比值越大,表示鱼体越肥满。

鱼类学讲义-生态学

鱼类学讲义-生态学

第三篇鱼类生态学(生物学)第11章鱼类与环境重点和难点:掌握鱼类栖息环境的特点及各生态因子对鱼类的影响掌握鱼类种内、种间及其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深入认识鱼类的生活环境及鱼类对生活环境的适应鱼类的环境:围绕着鱼类的一切生物和非生物因子11.1 水环境-水的性质一、水的性质1.密度:约为空气的800倍,相当粘稠→流线型体型;水在4℃时比重为1(鱼类:1.02-1.06);表面积/体积较大+体内有少量的空气和油脂,故鱼类可自如沉浮2.压强:深度↑→压强↑,每加深10 m,约增加1atm;深海鱼类:肌肉强度、骨骼中钙含量、维持鳔的能力等3.比热:较高→鱼类的分布4.透明度:纯净的天然水相当透明。

不同光线被水吸收的快慢不同:红光:5m深处基本被吸收;橙光:可达15m深处;绿光、黄光:可达20m深处;蓝光:可超过100m在浑浊和被污染的水中,光的穿透力减少。

不同光线的透射→鱼类的体色:20m或更深→含红色或橙色色素;无光线处→无色或具深黑色5.优良溶剂:溶解→O2、N2、CO2等气体,矿物质、盐类、许多有机物;溶解物质→直接或间接影响鱼类二、水环境的类型1.淡水环境:流水环境+静水环境仅占地表的1%;在温度、水流、深度、悬浮物质、溶解物质、基质和暂时稳定性等方面差异很大;已知种类的41%在淡水中。

2.盐水环境:广阔、时空连续;海底类型、水的运动、温度和盐量多变海底区域:大陆架带→深达200m上陆坡带→深至约1000m下陆坡带→可达3000m深海底带→可深达约6000m超深渊带→含深海沟水层区域:表海层带→深约至200m,约为有效光线透射深度和大陆架边缘中海层带→深约至1000m,是所有光线透射的界限深海层带→无光,深达6000m超深渊海层带→ 6000m以下的深海沟,最深处11000m三、水环境对鱼类的影响★种群与环境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不同种群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水环境具有多样性1.淡水环境1.1 流水环境◇上游→水流急、基质岩石性、DO高、温度低具吸盘(如平鳍鳅)或特殊的呼吸机制(如双孔鱼类);体流线型、运动力强(如红鳟、红点鲑);一般独居性和有较高的代谢率;生活在水底或接近水底的种类无鳔或鳔退化或鳔包藏于骨囊中;卵沉性或具粘性。

鱼类学复习资料

鱼类学复习资料

鱼类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鱼:终生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呼吸,用鳍作为运动器官与维持身体平衡,大多数体被鳞片覆盖的变温脊椎动物。

2、鱼类学: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鱼类的分类、形态、生理、生态、系统发育和地理分布等的学科。

3、鱼类形态学:指专门研究鱼类的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结构,了解各器官和组织的相互关系及机能,比较不同鱼类之间机体结构的异同,进而探讨它们与生活习性的关系的科学4、鳍式:指用来描述鱼类鳍的种类、鳍条类别及其数目的表达式红肌:在大多数鱼类皮肤下方水平,隔膜附近的大测肌表层可见一丛与水平隔膜平行的暗红色肌肉5、韦伯器:带状骨、舶状骨、间插骨、和三角骨4对小骨及1对连接三角骨后支和舶状骨外侧的韧带构成。

6、鳃耙:着生在鳃弓内侧的突起称为鳃耙7、外鳃:指胚胎期或幼鱼的临时呼吸器官,从鳃部伸出,裸露在体外8、鳃上器官:泛指某些鱼类鳃弓背方的咽鳃骨或咽鳃骨与上鳃骨及其周围组织,部分或全部特化为具有某些特定功能的特殊构造。

因位于鳃的背上方而称鳃上器官。

9、珠星:有些鱼类在繁殖季节,雄性身体的某些部位出现白色坚硬的锥状突起物,为表皮的衍生物,又称追星。

在鲤科鱼类中较常见。

生产上可利用这一特征鉴别雌雄。

10、年轮:鱼类受生活环境条件年周期变化和自身生理周期的影响,逐年规律性的在鳞片及其它骨质组织上形成的不同生长带。

11、性逆转:性成熟后才开始从一种性别向另一种性别转换的现象12、物种:指是在自然状况下,能够进行自由交配,并能繁殖出新的后代,具有相同的形态特征,生理功能十分相似的一群有机体的集合体。

13、品种:通过人工选择,在生态和形态上具有共同遗传特征的生物体。

14、双名法:指每种生物的名称由一个属名和一个种名组成。

鱼类的生活史:指精卵结合直至衰老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15、生长率:指单位时间内鱼所增加的体长和体重16、充塞度:以肉眼区分和鉴别解剖鱼消化道内食物充塞的程度和等级17、繁殖:是鱼类生活史的一个重要环节,包括亲鱼性腺发育、成熟、产卵或排精,到精卵结合孵出仔鱼等一系列过程。

《鱼类生态学》复习题

《鱼类生态学》复习题

《鱼类生态学》复习题一、名称解释1. 年轮:鱼类受生活环境条件年周期变化和自身生理周期的影响,逐年规律性地在鳞片及其它骨质组织上形成不同的生长年带,前后年份生长年带交替处的形态结构不同于生长年带,这一形态结构异常的生长年带交替处称为年轮。

2. 繁殖力:1尾雌鱼在产卵前的成熟卵粒数即称之为鱼的繁殖力。

3. 排卵与产卵:成熟卵从滤泡中脱离出来跌入卵巢腔或腹腔的过程称为排卵;卵离开鱼体进入外界水中的过程称为产卵。

4. 成熟系数:即性体指数,是一种常用描述性腺相对大小的指标,以性腺重量和鱼体重的百分比表示。

5. 洄游:是鱼类运动中的一种特殊式型。

是一种有一定方向、一定距离和一定时间的变换栖息场所的运动。

6. 生态演替:是群落经过一定的发展历史时期以及物理环境条件的改变而从一种群落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的顺序过程。

7.生殖痕:由于生殖作用而在鳞片上形成的轮圈。

8. 瞬时生长率:又称为特定生长率或内禀生长率,单位时间内鱼体体长(或体重)的自然对数的增长值。

9. 充塞指数: 鱼类消化道中食物团重和鱼体重(去内脏)的比值,即用量的形式表示鱼类摄食量的大小. 的自然对数的增长值。

10. 怀卵量:指一尾雌鱼在产卵前所具有的成熟卵粒数,亦即鱼类的繁殖力。

11. 生长常数:将生长比速乘上生长开始时起所经历的时间。

12. 性成熟:鱼在一生中性腺第一次成熟称为初次性成熟;已产过卵(或排过精)的性腺周期性的成熟称为再次性成熟。

13. 丰满度:指鱼的肥满程度,即体重与体长立方积的比值,比值越大,表示鱼体越肥满。

14. 食谱:某种鱼消化道中所有饵料生物的总称.15. 临界期:仔鱼从内源性营养转向外源性营养时,由于饵料保障和仔鱼器官发育两者的共同作用造成的大量死亡的危险期。

16. 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上的基本功能单元,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任何一个单元在给定区域里,生物群落同它们的理化环境相互作用,使能量的流动在该系统的内部形成明确的营养结构,物种的多样性和物质的循环性称为生态系统17.越冬洄游:洄游是鱼类运动中的一种特殊式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类生态学复习资料鱼类生态学复习资料1,按照研究的生物组织水平可将鱼类生态学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发展中的分子生物学。

2,鱼类生态学:鱼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3,鱼类的栖息环境:41% 淡水,58% 海水,1% 洄游。

4,鱼类的经济利用:食用、药用、工业、观赏。

第一章:年龄1,鱼类的生活史:是指精卵结合直至衰老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亦称生长周期。

2,鱼类的发育期分为:胚胎期、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成鱼期、衰老期。

3,寿命:指鱼类整个生活史所经历的时间。

主要取决于鱼类的遗传特性和所处的外界环境条件。

其分为两类:生理寿命和生态寿命。

4,生长年带:一年之中所形成的宽阔环片和狭窄环片合称为一个生长年带。

5,年轮:被规定为由密向疏过度的最后一条密的环片。

6,年轮标志的类别为:疏密型、切割型、碎裂型、间隙型。

年轮的特点:清晰性、完整性、连续性、普通性。

7,副轮:或称假轮、附加轮。

在正常的生长季节,由于饵料不足、水温突然变化、疾病或意外受伤等原因,使鱼体正常生长受到干扰,从而破坏了环片排列的规律性,在鳞片上留下痕迹。

8,副轮和年轮不同之处有以下四点:a,年轮一般见于鱼体的每一鳞片上,而副轮往往只出现在少数的鳞片上;b,副轮不像年轮那样清晰、完整和连续,多半局限于某一区域。

c,年轮仅仅表现为疏密结构的,则年轮内缘是密环,外缘是疏环;若为副轮则与此相反。

d,副轮所构成的“生长年带”及其“疏带”和“密带”的比例不协调。

9,鱼的年龄表示方法:鳞片上没有年轮,用0表示;有1个年轮,用1表示;依次类推。

为表示年轮形成后,在轮纹外又有新增的环片,则在年轮数的右上角加上“+”号,如0+、1+…0+ -- 1, 1龄鱼,指大致渡过了一个生长周期;鳞片上无年轮、或第一个年轮刚形成。

1+ -- 2, 2龄鱼,指大致度过了两个生长周期;鳞片上有一个年轮,或第二个年轮刚形成。

10,经常用作鱼类年龄鉴定的材料有鳞片、耳石、鳞条、鳞棘和支鳍骨、鳃盖骨、匙骨和脊椎骨等。

最常用的是鳞片,因为取材方便,观察简便,不需特殊加工。

11,年龄结构或组成是种群的基本属性之一。

种群的年龄结构通常由出生率、死亡率决定。

12,渔获物年龄结构的分析,最直接的意义是用来判断渔捞程度、渔具合理性和水域渔捞量的合理性。

13,一般来说,凡种群年龄结构简单的鱼类,其幼体龄组在种群中所占数量百分比大,年龄金字塔低平,意味着种群的生产量大;而种群年龄结构复杂的鱼类,其幼体龄组,特别是1龄幼体在种群中所占数量百分比相对要小,年龄金字塔高耸,意味着种群生产量小。

1,鱼类的生长通常是指鱼体长度和重量的增加。

2,生长式型:是指生长的方式、过程和特点。

包括不确定性、可变性、阶段性、季节性、雌雄相异性、等速和不等速性。

3,影响鱼类的生长因子有:外源因子食物、温度、溶氧、光照、盐度和其它、群落对生长的影响。

内源因子基因、遗传来控制生长。

4,食物对鱼类生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数量、质量和颗粒大小三个方面。

5,食量:指在一定温度等环境条件下,鱼类每天摄食的食物总数量。

其有三种关键性的水平:维持食量、最适食量、最大食量。

6,食物的质量:主要是指食物中所含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含量。

7,生长效率:是衡量鱼类所社区的食物重量转化为机体组织重量的百分数的一个指标。

8,补偿生长:又称获得性生长,经受一段时间环境胁迫后,回复到正常环境一段时间内,动物出现快速迸发式超常生长现象。

9,产生最大生长率的饵料直径随着鱼体的增长而增大,多数为鱼体叉长的2.2%--2.6%。

10,生长离散:许多鱼类在摄食的条件不利时,不仅种群总生长率下降,而且个体间生长差异增大。

因此,同龄群的个体大小极为不同,甚至会使它们处于不同的发育阶段。

这一生物学现象称为生长离散。

11,温度可以作为控制因子,也可以作为信号因子。

溶氧为限制因子。

光照为指导因子。

12,生长的一般测定方法有:直接法(饲养法、野外采集法、标志放流法),年龄鉴定统计法,推算法。

13,丰满度:又称丰满系数。

其公式为 K=100(W/t3)。

是鱼类体长、体重关系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常用作衡量鱼体丰满程度、营养状况和环境条件的指标。

14,生长率:单位时间内鱼体体长和体重的生长值。

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绝对生长率、相对生长率、瞬时生长率。

第三章:摄食1,鱼类的摄食方式包括:追捕、滤食、研磨、刮食、吸食、寄生。

2,鱼类的食性类型:草食性鱼类、肉食性鱼类、杂食性鱼类。

3,趋同演化:系统发生上并非密切相关的鱼类,由于摄取食饵生物类群相似,在形态上显示出趋同演化。

4,肠胃充塞度:肠胃内食物的饱满程度。

5,鱼类食物组成中出现的每一种食饵生物,一般都经过被鱼侦查--接近--选择--捕捉--摄取的过程。

鱼类的这一索饵过程的中心是选择。

6,选择性定义:鱼类和饵料生物的基本关系,表现为对饵料生物所具有的选择能力。

鱼类对其周围环境中原来有一定比例关系的各种饵料生物,具有选取另一种食物比例的能力。

7,根据鱼类对食饵生物的选择程度,可以把鱼类的食物划分为喜好、替代和强制性食物。

8,鱼类的食物还可以分为:主要食物、次要食物、偶尔食物、应急食物。

9,摄食转换类型:发育阶段不同、食性季节变异、栖息场所不同、食饵的昼夜变化、不同的年份也会反应出不同的变异。

转换的原因:受食物数量的波动、食物的易得性为转移。

10,区域局限性搜索:如果在某一生境找到可口的食饵,经验会使鱼倾向于在该生境增加逗留和搜索时间。

11,区域回避性搜索:如果在某一生境找不到可口的食饵,经验会使鱼减少在该生境搜索的兴趣。

12,最适索饵理论假设:鱼类索饵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形态、感觉、行为、生态和生理特性是长期自然选择造成的,这些特性保证了鱼类具有最大的摄食生态适应性,而这种适应性总是倾向于使鱼类获得最大的净能量得益。

最适索饵主要包括两方面:食饵选择和索饵点选择。

13,消化速率:是研究鱼类食物消耗率的基础数据,它以食物通过消化道的时间表示。

研究消化速率的方法有:喂饲法、野外调查法、染色法、X射线法、同位素法。

14,食物消耗率:鱼类的摄食量(C)占其体重(W)的百分数。

K=100(C/W)。

15,日粮:鱼类一昼夜24h的摄食量占其体重的百分数。

1,氧饱和度:血液中Hb和氧气的数量百分比。

氧离曲线:P氧气和Hb氧气饱和度的关系,可以绘制成的曲线。

2,耗氧量:是指鱼体在单位时间内所消耗氧量的绝对数值。

3,根据鱼类对水体溶氧的要求不同,大致上可以把淡水鱼类分成四个类群:需氧量极高的鱼类、需氧量最高的鱼类、需氧量较低的鱼类、需氧量最低的鱼类。

4,呼吸商(RQ):也称呼吸系数,是鱼体二氧化碳产生量与同一时间内耗氧量的比值。

5,氧债:池塘溶解氧在供应充足情况下的耗氧量和实际耗氧量之差。

6,窒息点:鱼体窒息死亡时的环境溶氧量,称为窒息点。

7,根据野杂鱼的窒息点高于家鱼苗的特点,生产上常常采取一种叫“挤鱼”的方法,即将家野鱼苗混杂的鱼苗短时间高密度盛放在一容器内,当水中溶氧量逐渐下降至0.6--0.7mg/L时,野杂鱼苗几乎死尽,从而保留下全部家鱼苗。

第五章:繁殖1,繁殖是鱼类生活史的一个重要环节,包括亲鱼性腺发育、成熟、产卵或排精,到精卵结合孵出仔鱼的全过程。

2,繁殖策略:是指每一个物种的繁殖特性,包括该物种的两性系统、繁殖方式、繁殖时间和地点以及亲体护佑等在繁殖过程中所表现的一系列特性。

3,终端因子:在历史上对构成物种繁殖特性起作用的因子。

近端因子:能使个体繁殖技术发生变动的因子。

4,生理性别或性腺性别:在遗传性别的控制下,通过个体原始性器官分化而形成的性别。

5,在性腺的基础上,鱼类的性别可进一步分为雌雄异体、雌雄同体和单性型三种系统。

6,雌雄异体:指完成性别分化后的个体体内,仅存在卵巢或精巢一种性腺。

7,雌雄同体:是同一个个体内同时存在两性性腺,且都能发育成熟,并终生保持。

8,性转换:在性腺发育的早起阶段,一种性别转换成另一种性别。

性逆转:在性成熟后才开始从一种性别向另一种性别转换的现象。

9,性腺发育过程就是鱼类把摄食所获得的物质和能量资源分配给性腺的过程。

10,产卵场:在水体中,凡适合于卵生鱼类产卵,在生殖季节能吸引生殖群体来到并进行繁殖的场所。

11,产卵群体:同种鱼类因生殖目的而临时集结成的群体。

用(P)表示。

补充群体(K):初次性成熟的所有个体。

剩余群体(D):第二次以致多次重复性成熟的所有个体。

鱼类产卵群体可以划分分三个结构类型:Ⅰ P=K Ⅱ P=K+D,K>D Ⅲ P=K+D,K<D。

第Ⅰ类的产卵群体仅由补充群体组成,即参加产卵繁殖活动的全是初次性成熟的个体,没有重复产卵的个体。

第Ⅱ类的产卵群体由补充和剩余群体两部分组成,但仍以补充群体为主。

第Ⅲ类的产卵群体也由补充和剩余群体两部分组成,但以剩余群体为主。

12,性比:是指鱼群中雌雄鱼的数量比例。

13,繁殖方式:无亲体护卫型、亲体护卫型、亲体型。

繁殖行为:是鱼类对历史和现时环境条件的一种反映。

a,选择和游向繁殖场所。

b,繁殖场所准备和领域防卫。

c,求爱和配对。

d,亲体护佑。

第六章:早期发育1,鱼类早起发育阶段,即鱼类早起生活史阶段,指的的是鱼类生活史中成活率最低的卵、仔鱼和稚鱼三个发育期。

2,鱼类的卵通常由卵膜、原生质和卵黄三部分组成。

硬骨鱼类的卵根据形态构造、生化组成以及密度,可分为两大类:浮性卵和沉性卵。

3,种内控制卵的大小的因子可能有这样几方面:①亲体大小②产卵群体③季节④食物组成。

4,卵的质量是早起发育成功的关键之一。

卵的质量地裂主要表现为活性低、影响受精率、孵化率和仔鱼存活率,其次是卵形状不规则、异常受精、卵膜软化以及染色体畸变等遗传缺陷。

5,卵的发育速率和成活受环境因子的影响极大包括下面几点:①水温②溶氧③光照④盐度和水质等⑤敌害生物。

6,卵黄囊期仔鱼的生活方式,除丽鱼类、鳑鮍类等较为特殊外,大致可归纳为四种类型:①浮游型②潜伏型③吸附型④底生型。

7,仔鱼在卵黄囊期完成口、消化道、眼、鳍功能的初步发育,并建立巡游模式,能活泼有用于水体中上层,从而具备条件从内源性营养转入外源性营养。

8,影响仔鱼摄食效率的最重要非生物因子是光照和水温。

9,仔鱼必须在卵黄耗尽前后及时从内源转入外源性营养,否则就会进入饥饿期。

不可逆点:指饥饿仔鱼抵达该时间点时,尽管还能生存较长一段时间,但已虚弱得不可能再恢复摄食能力,故亦称不可逆转饥饿。

10,临界期:养殖鱼类仔鱼从内源营养转向外源营养时所遇到的高死亡率。

11,控制临界期表露的主要因子是:①饵料的大小、质量和密度,这是决定仔鱼初次摄食成功的最主要因子。

②仔鱼摄食技能的形成和适口饵料密度高峰出现时间的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