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的案例分析共19页文档

合集下载

建构城乡一体化的共享价值体系——来自杭州市“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的案例分析

建构城乡一体化的共享价值体系——来自杭州市“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的案例分析

上 海 和 全 长 三 角 地 的平 均值
上 海 呈 负增 长 态势 全省


分 布 在 市境 内 : 主 城 区 是 中 国大 运 河 南 端
西湖

形 成 钱 塘江
大运 河


杭州 市的农 业 人

口 比例 均 高于 浙 江

江 苏省


上 海 以及 长
西溪

大海 五 水 共 导 格 局


属 亚 热 带 季 风 性湿 润 气 候
江 苏省
49

(万)
9 42‰

7
0 3 %0
3 2l‰

3726
(万 )
89 %


杭 州 市在 浙 江 省 和 长 三 角 区 域 中 的 地位

杭 州市 的人 口 出 生 率 低 于 浙 江 省 平 均 值


江 苏 省 平 均值

长三
杭 州 是浙 江 省省会
辖8 个 区

5
个县级市 ( 县 )
o
f
a
f it
s

ha
g
y
s
t
e m
by
I I
f
o r
Ke y w
o r
ds

in t
e
g
r a
t io
n
o
f
s u
bu
r
ba
n
a n
d
u r
ba
n
a r e a s : e n e b

发展战略-探讨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实例 精品

发展战略-探讨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实例 精品

黄家畈
龙头湾
塔儿湾
上位规划解读 Part2
一、在规划区中的位置
1、规划区
规划区包括万店居委会、小河沟 村、塔儿湾、九里岗、黄家畈、石 桥和龙头的部分用地,规划面积 约35平方公里。
2、镇区
包括镇区中心区、塔儿湾现代农 业组团和石桥工业组团三部分,总 面积为3.77平方公里。
塔儿湾不仅位于规划区范围内, 同时作为镇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区域位置十分重要。
为什么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国家层面?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城乡矛盾逐步显现,为促 进城乡协调发展,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统筹城乡 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和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城乡统筹是解决我国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 构、打破城乡分割、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
2009年状镇域居民点总用地规模 为809.05公顷,总人口5.9万人, 其中农村人口约4.63万人。
塔儿湾集镇现状5040人,建设用 地面积48.18公顷,人均建设用地 面积95.6平方米/人。
塔儿湾集镇
三、居民点布局
2、居民点规划
镇区中心区和塔儿湾现代农业居 住区,是镇域主要居住功能和公共 服务功能集中区,也是各中心村和 基层村居民转移的主要方向。
4、重点突破,分类指导 按照一体化的发展目标,提出各项规划目标,提出建设时序,确定重点区域 和重点项目,优先建设,从而带动全区城乡一体化的实现。
5、适度超前,建设配套 以高标准、高起点进行规划,对全区城乡建设起到全面的指导、示范作用。
三、规划依据
1、法规、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9年1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4月1日);

海南城乡一体化 案例分析

海南城乡一体化 案例分析

海南省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与政策研究时间:2010-05-17 已有1618人阅读过2009年初,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开始编制《海南省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总体规划》,受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委托,中改院承担其中的体制机制与政策研究。

2009年6月形成《海南省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与政策研究》(征求意见稿)。

该报告近10万余字,以下是内容提要。

一、现实背景改革开放30年,我国城乡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当前,我国已进入“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城乡关系发展新阶段。

按照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的战略部署,到2020年,我国将初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

进入新阶段,从全国来看,通过“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成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国内消费,实现发展方式转型的战略任务。

未来5~10年,海南把握经济社会上升期的历史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重在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通过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相关体制与政策创新,将城乡独特资源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竞争优势,是海南赶超发达地区的必由之路。

1. 我国城乡一体化的进程(1)发展型新阶段与城乡一体化的现实需求。

——面对日益增大的资源环境的压力,需要通过城乡一体化相关体制与政策安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面对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压力,通过城乡一体化相关体制与政策安排,建立惠及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面对城乡发展差距日益拉大、城乡矛盾突出的压力,通过城乡一体化相关体制与政策安排,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实际进程。

从总体趋势分析,我国由城乡对立走向城乡融合,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需要完成三大转型:——由传统外延式工业化向新型内涵式工业化转型。

——由传统外延式城市化向新型内涵式城市化转型。

——由传统城乡分治模式向现代城乡统一管理模式转型。

(3)我国城乡一体化的政策演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乡关系的政策大致经历了三大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8年),城乡分治、靠农业积累支持工业发展;第二阶段(1978~2000年),通过市场化改革激活城乡生产要素;第三阶段(2000年至今),从农村综合改革到城乡一体化。

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典型案例

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典型案例

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典型案例一、浙江德清:产业协同,共享繁荣。

1. 背景与挑战。

德清这个地方啊,离大城市杭州挺近的。

以前呢,就像是个小跟班,看着杭州发展得风风火火,自己虽然有不少资源,但就是没找对发展的门道。

城乡之间差距也比较明显,城里高楼大厦,各种现代化产业,农村呢,大多就是传统的农业,年轻人都爱往城里跑,农村就剩下些老人和小孩,感觉有点冷冷清清的。

2. 创新举措。

产业协同发展:德清可聪明啦,它就想着借助靠近杭州的优势,和杭州搞产业协同。

杭州有很多高科技企业,德清就专门划出一块地来,建了个产业园区,吸引这些企业来开分公司或者搞合作项目。

这就像大树底下好乘凉,德清的这个产业园区,不仅有高科技企业带来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还解决了很多当地人的就业问题。

农村地区也没闲着,围绕着城市的消费需求,发展起了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

比如说,种一些城里人爱吃的有机蔬菜、水果,然后搞那种可以让游客自己采摘的活动。

这样一来,农村的农产品不愁销路了,农民的收入也大大增加了。

人才流动机制:为了让城乡之间的人才能够流动起来,德清制定了一系列诱人的政策。

对于那些从城市到农村创业或者工作的人才,给予住房补贴、创业资金支持等。

反过来,对于农村有才华、想往城市发展的年轻人,也提供免费的培训课程,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城市的工作环境。

这就像在城乡之间搭起了一座人才的桥梁,让两边的人才可以自由穿梭。

3. 取得的成效。

现在的德清啊,城乡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了。

农村变得越来越热闹,到处都是新建的农家乐和民宿,一到节假日,城里人都往德清的农村跑。

农村的基础设施也建设得特别好,道路宽敞平坦,网络信号也很强。

而德清的城市呢,因为有了农村特色产业的补充,变得更加有活力和特色。

整个德清就像是一个和谐的大家庭,城市和农村手拉手,共同走向繁荣。

二、四川成都郫都区:乡村振兴带动城乡融合。

1. 背景与挑战。

郫都区以前大家可能就知道它的豆瓣酱很出名,但这个地方在城乡融合发展之前,也面临不少问题。

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案例(3篇)

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教育差距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我国政府提出了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战略目标。

XX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开展了一系列城乡教育融合创新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案例概述XX市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下辖11个县(市、区),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800余万。

近年来,XX市在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形成了以下典型案例:1. 建立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平台XX市依托互联网技术,搭建了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城乡共享。

平台涵盖教学资源、教育资讯、在线课程、远程教育等多个方面,为广大城乡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便捷的学习途径。

2. 实施城乡教师交流轮岗制度XX市制定了城乡教师交流轮岗制度,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提升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水平。

同时,农村教师到城市学校挂职锻炼,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

3. 推进城乡学校合作办学XX市鼓励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开展合作办学,共同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师资培训、课程建设等活动。

通过合作办学,提升农村学校的办学水平,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4. 建立城乡学生交流机制XX市建立了城乡学生交流机制,定期组织城乡学生开展互访、研学等活动,增进城乡学生之间的友谊,促进城乡教育融合。

三、案例实施过程1. 建立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平台XX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投入资金1000万元,搭建了一个集教学资源、教育资讯、在线课程、远程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平台上线后,城乡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访问,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城乡共享。

2. 实施城乡教师交流轮岗制度XX市制定了城乡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明确了交流轮岗的对象、时间、待遇等。

自2016年起,全市共选派了1000余名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同时,农村教师到城市学校挂职锻炼。

通过交流轮岗,城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城乡规划法律的案例(3篇)

城乡规划法律的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规划法律体系也在不断完善。

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违规建设现象仍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城乡规划法律的有效实施。

本文将以某市某小区违规建设为例,对城乡规划法律进行分析。

二、案例简介某市某小区位于市中心,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共计1000余户居民。

小区于2010年开工建设,2013年竣工验收。

然而,在建设过程中,开发商违规改变了小区规划,擅自将部分住宅楼加高,增加了约100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

此举严重违反了《城乡规划法》的相关规定。

三、案例分析1. 违规建设的原因(1)开发商利益驱动。

开发商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擅自改变规划,增加建筑面积,以期获得更高的销售利润。

(2)政府部门监管不力。

在项目审批、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未能严格执行《城乡规划法》,对违规建设行为监管不力。

(3)居民维权意识薄弱。

部分居民对违规建设行为认识不足,未能积极参与维权。

2. 违规建设的法律依据《城乡规划法》是我国城乡规划领域的基本法律,对城乡规划、建设等活动进行了明确规定。

本案中,开发商擅自改变规划,增加建筑面积,违反了以下法律规定:(1)第二十二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城乡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等规划指标。

(2)第四十四条: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对规划区内建设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发现违法建设行为的,应当责令停止建设,并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3. 案例处理结果(1)责令开发商停止违规建设,恢复原状。

(2)对开发商处以罚款,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3)加强政府部门监管,严格执行《城乡规划法》,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四、启示1. 加强法律宣传教育。

提高居民对城乡规划法律的认识,增强维权意识。

2. 严格执行法律法规。

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城乡规划建设的监管,确保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

3. 强化责任追究。

对违规建设行为,要依法严肃处理,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关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研究——以青海省海南州为例

关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研究——以青海省海南州为例

关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研究——以青海省海南州为例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这一论断抓住了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指明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解决好这一问题的目标、方向和路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推进;城乡一体化;研究引言: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这一论断抓住了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指明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解决好这一问题的目标、方向和路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发展现状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和农业、城市与农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施策,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

较强的经济综合实力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坚实基础。

近年来,全州上下牢牢把握跨越发展这一要务,积极抢抓发展机遇,注重增强投资拉动和特色产业培育,注重扩大消费需求,使全州经济增长速度、质量和效益得到全面提升,跨越发展态势持续增强。

2012年全州生产总值达到104.4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大关,2010年至2012年,年均增长13.1%,人均GDP达23287元,2013年上半年全州GDP达到34.1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3%,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2012年地方财政预算收入4.37亿元,2010至2012年,年均增长20.1%,2013年上半年比上年同期增长26.5 %。

(二)现代农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农牧业产业化是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带动二三产业发展的现实途径。

一是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

按照调结构、建基地、着力提升和打造特色优势产业的要求,发挥优势,面向市场,加快发展和培育特色种养殖基地,加快建立企业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支持农牧业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提高加工转化率,增强辐射带动力。

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和特点分析

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和特点分析

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和特点分析第一篇: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和特点分析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和特点分析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萧山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总体经济实力强劲,区域发展能力迅速,民生改善不断提高。

基于这样一个现实,需要进一步科学认识统筹城乡发展的方法路径,建立科学的统筹城乡发展模式,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一、引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并明确提出了五个统筹的具体要求。

萧山结合实际,在2003年1月的区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加快经济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实现由强县市型向都市型的转变的发展思路。

这个思路的提出,使萧山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渐渐凸显。

之后,在2003年7月区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做出了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决议,使全区基本形成(空间、经济、人口、社会、生态)五个一体化格局,并相继制定一系列配套政策。

结合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按照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一体化发展要求,以空间重组为突破口,通过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来实现城乡经济发展、空间融合和社会进步,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

萧山地处钱塘江南岸,为杭州南大门,东接历史文化名城绍兴。

全区总面积1420平方公里,2008年末总户籍人口120224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00929人。

辖有22个建制镇,4个街道。

城区4个街道总人口269964人,其中非农人口200953人。

主城区建成区面积,由1988年萧山撤县设市时的7平方公里扩展到2001年撤市设区前的26平方公里,至2008年达到54.43平方公里,成为杭州实力最强、地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区,区域网络化大城区的框架初步形成。

2008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86.50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比重达到4.1:64.1:31.8。

全年财政总收入126.8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3.18亿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