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真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合集下载

中医如何治疗皮肤真菌感染

中医如何治疗皮肤真菌感染

中医如何治疗皮肤真菌感染皮肤真菌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给患者带来诸多不适。

在中医理论中,对于皮肤真菌感染有着独特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皮肤真菌感染的发生与人体内部的气血失调、正气不足以及外感邪气等因素有关。

当人体正气虚弱时,抵御外邪的能力下降,就容易受到真菌等邪气的侵袭。

同时,体内的湿热、寒湿等病理产物也可能导致皮肤真菌感染的发生或加重病情。

在治疗方面,中医主要采用内治和外治相结合的方法。

内治法中,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辨证论治。

如果是湿热蕴结型,表现为皮肤红斑、水疱、渗出、瘙痒剧烈等,常用的方剂有龙胆泻肝汤,以清热利湿。

若是脾虚湿盛型,可能出现皮肤水疱、糜烂、渗出不明显,伴有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治疗上多采用参苓白术散加减,以健脾利湿。

对于阴虚血燥型,皮肤干燥、脱屑、瘙痒,伴有口干咽燥、五心烦热等,常用的方剂有当归饮子,以滋阴养血润燥。

除了内治,外治法在中医治疗皮肤真菌感染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中药外洗是常见的方法之一。

比如,可以使用黄柏、苦参、蛇床子、地肤子等中药煎水外洗。

这些中药具有清热燥湿、杀虫止痒的功效。

使用时,将药液温度适中后,浸泡或湿敷患处,每日数次。

中药敷贴也是一种有效的外治手段。

根据病情,将调配好的中药膏剂或散剂敷贴在患处。

例如,对于有渗出的皮损,可以用青黛散、六一散等调成糊状敷贴,以收湿敛疮。

艾灸对于某些皮肤真菌感染也有一定的帮助。

通过艾灸的温热刺激和药效渗透,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强机体免疫力,从而有助于抵抗真菌感染。

但艾灸时要注意温度和时间的掌握,避免烫伤皮肤。

此外,中医还强调生活起居和饮食调理对于皮肤真菌感染治疗的重要性。

在生活起居方面,患者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患处,以免引起感染扩散。

衣物要宽松透气,勤换洗,尤其是在炎热潮湿的季节,更要注意个人卫生。

同时,要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避免熬夜,适度运动,增强体质。

饮食方面,要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鱼腥发物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体内湿热。

真菌性皮肤病

真菌性皮肤病

体癣和股癣
(Tinea coporis,Tinea cruris)
一、定义:发生在平滑皮肤上的真菌感染,多由红色毛癣菌引 起。 二、感染源:可由手足癣自身传播而来或接触小动物后感染 三、临床表现: 1、体癣:多见于面部、躯干和上肢,为环状、多环 状或不规则形红斑,边缘隆起或小丘疹、水疱,离心 性扩大,中心可有自愈现象。 2、股癣:发生于腹股沟、股内侧及臀部,多见于男性, 皮损围绕着阴囊呈半环状或不规则的红斑,离心性扩 大,愈后可留有色素沉着,易在夏季反复发作。
4、系统性念珠菌病:肺部感染、念珠菌败血症等:临床症 状及体症与其它微生物感染难以鉴别,相应部位取材真 菌镜检及培养可确诊。
三、诊断:镜检阳性可以确诊,培养多次为同一菌种可确菌种。 四、治疗: 1、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2、去除诱发因素; 3、支持疗法:加强营养、减少广谱抗生素的应用。 4、药物治疗: 皮肤:有糜烂:外涂龙胆紫,1日2次 红斑脱屑:外用抗真菌药物,各种霜剂 口腔粘膜损害:龙胆紫外涂、洗必泰液漱口 外阴阴道炎:制霉菌素栓剂,5-10万单位,每日1 次塞入阴道 系统性念珠菌病:两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等。
脓癣
儿童 小孢子菌属
化脓性毛囊炎, 形成溃疡,可继 发细菌感染。
愈后
青春期自愈,不留 疤痕。易发展为脓 癣。
可遗留疤痕
真菌镜检 伍氏灯 治疗
发外孢子 亮绿色荧光 服药3周
发外孢子
服药4周,需联 合抗菌素、激素
三、治疗: 原则:口服药+外用药、剔头、洗头、消毒 口服药: 1、灰黄霉素:儿童:15-20mg/(kg.d) 成人:0.6-0.8g/d 疗程:3-4周 2、伊曲康唑:100mg/d,疗程4周 3、特比奈芬:疗程2-4周 体重小于20mg:62.5mg/d; 体重20-40kg:125mg/d; 体重大于40kg,250mg/d 外用药:5-10%的硫磺软膏、2%碘酊、各种抗真菌的霜剂; 治愈标准:治疗结束后取患处头发做真菌直接镜检,以后每1-2周复查 一次,连续3次阴性后方可认为治愈。

皮肤真菌感染的药物治疗及常用药物介绍

皮肤真菌感染的药物治疗及常用药物介绍

皮肤真菌感染的药物治疗及常用药物介绍皮肤真菌感染可分为浅部及深部二大类。

浅部真菌病主要包括皮肤癣菌病如手癣、足癣、体癣、股癣、甲癣及头癣等,还有念珠菌病和花斑糠疹等,临床很常见。

深部真菌病主要是皮下真菌病如孢子丝菌病、着色芽生菌病等,较为少见。

绝大多数限局性浅表的真菌感染都可使用外用抗真菌制剂治疗。

这类外用药物较多,常用的有咪唑类药物如咪康唑、联苯苄唑、益康唑、酮康唑和克霉唑等。

丙烯胺类药物如特比萘芬、萘替芬等,还有吗啉类阿莫罗芬和环吡酮胺等。

水杨酸、苯甲酸、十一烯酸、冰醋酸等兼有角质溶解和抑真菌作用,也常用于治疗。

剂型有乳膏、软膏、散剂、凝胶剂、溶液剂等(关于制型的选择)。

为了防止复发,治疗在感染症状消失后需再维持1~2周。

为了减轻炎症反应,抗真菌外用制剂可与糖皮质激素配合成复合制剂,如益康唑曲安奈德软膏,复方酮康唑软膏等,由于并用的是中效至强效激素,因此此类复方制剂不能用于皮肤薄嫩处,更不能长期使用,以免产生皮肤萎缩等不良反应。

对于顽固、泛发或有免疫功能缺陷的病例,可选用系统抗真菌药物治疗。

如伊曲康唑一日100mg,连续15日,或100~200mg/次,一日2次,连续7天。

也可用特比萘芬250mg/日,1~2周。

头癣及其药物治疗头癣(tinea capitis)是由皮肤癣菌感染头皮及毛发所致的疾病。

根据致病菌种类和宿主反应性不同可分为黄癣、白癣、黑点癣以及脓癣。

头癣应采取综合治疗,即口服药物,外用药物以及剃发消毒联合应用。

各项措施需配合进行,不可偏废,以免造成治疗失败。

口服药物灰黄霉素为首选药,儿童一日15~20mg/kg口服,成人0.6~0.8g/日,分3次口服,连续服药3~4周。

若对灰黄霉素过敏或治疗失败的病例,可采用伊曲康唑、特比萘芬或氟康唑口服。

伊曲康唑成人一日100~200 mg,儿童一日3~5 mg/kg,,餐后立即服用,疗程4~6周。

特比萘芬成人一日250mg,儿童体重小于20kg者,一日62.5mg,体重20~40kg,一日125mg,疗程4~6周。

皮肤及皮下组织感染真菌PPT课件

皮肤及皮下组织感染真菌PPT课件
皮肤黏膜屏障、吞噬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等天然免 疫成分对真菌具有杀伤作 用。
获得性免疫
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针 对真菌抗原产生特异性免 疫应答,包括细胞免疫和 体液免疫。
免疫逃避
部分真菌可通过多种机制 逃避宿主的免疫应答,导 致持续感染。
真菌感染的病理变化
组织炎症反应
真菌感染引起局部组织炎症反应,表 现为红肿、疼痛等症状。
避免接触传染源
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浴巾等个人物品,减 少感染机会。
增强免疫力
合理饮食、充足睡眠、适当锻炼,提高身 体抵抗力。
健康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普及真菌感染相关知识,提 高防范意识。
06
并发症与风险评估
常见并发症介绍
脓毒症
真菌侵入血液循环,引发全身性感染,表现为高 热、寒战、心率加快等症状。
深部组织感染
非药物治疗方法探讨
物理治疗
如紫外线照射、激光等,可辅助 药物治疗,提高疗效。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感染或并发症的患者, 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如清创、引
流等。
中医中药治疗
根据中医理论,采用中药外洗、 内服等方法,调理身体,缓解症
状。
预防措施与健康教育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避免长时间潮湿环境,及时更换潮湿衣物 。
07
总结与展望
本次课程重点内容回顾
皮肤及皮下组织感染真菌的概述
01
介绍了皮肤及皮下组织感染真菌的定义、分类、症状、诊断和
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常见的皮肤及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02
详细阐述了体癣、股癣、手足癣、甲癣等常见皮肤及皮下组织
感染真菌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真菌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03
强调了个人卫生习惯在预防真菌感染中的重要性,同时介绍了

《真菌感染性皮肤病》课件

《真菌感染性皮肤病》课件

头癣
总结词
头癣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感染性皮肤病,通常 表现为头皮上的鳞屑和瘙痒。
详细描述
头癣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病,主要在头 皮出现。症状包括头皮上的鳞屑和瘙痒,有 时会有脓疱和脱发。治疗头癣的方法包括使 用抗真菌药物,如酮康唑、氟康唑等。同时 ,保持头皮干燥、清洁也有助于预防头癣的 发生。
04
真菌感染性皮肤病的预防与控制
提高公众对真菌感染性皮肤病 的认识,了解其传播途径和预 防措施。
定期开展宣传活动,通过媒体 、宣传册、海报等形式向公众 传递预防和控制真菌感染性皮 肤病的信息。
加强学校和社区的宣传教育, 提高人们的卫生意识和自我保 护能力。
05
病例分享与讨论
典型病例介绍
病例1
患者男,35岁,因足部瘙 痒、脱屑就诊,诊断为脚 气病。
脚气病
总结词
脚气病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感染性皮肤病,通常表现为脚部皮肤的水泡、糜烂和鳞屑。
详细描述
脚气病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病,主要在脚部出现。症状包括脚部皮肤的水泡、糜烂和鳞屑,有时 会有瘙痒感。治疗脚气病的方法包括使用抗真菌药物,如咪康唑、克霉唑等。同时,保持脚部干燥、 清洁也有助于预防脚气病的发生。
提高个人卫生意识
01
02
03
勤洗手
经常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 ,特别是在接触可疑污染 物后。
保持个人物品清洁
定期清洗和更换衣物、床 上用品、毛巾等个人物品 ,并保持干燥。
避免共享个人物品
如剃须刀、牙刷等,以减 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保持环境卫生
定期清洁居住和工作场所
包括地面、墙壁、家具、卫生间等, 保持环境整洁。《真菌感染性皮肤病 Nhomakorabeappt课件

真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真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 最常见的深部真菌感染。 • 病理改变:过敏,化脓性炎症反应,慢 性肉芽肿。 • X线表现无特异性。 • 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 诊断:综合考虑宿主因素。临床特征, 微生物检查和组织病理等资料。
肺部真菌感染
• 肺念珠菌病:由白念珠菌或其他念珠菌 引起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肺炎。念珠 菌有粘附粘膜组织的特性,以白念珠菌 最强。可破坏巨shi细胞,产生致病性水 溶性毒素,临床上可引起休克。今年来 非白念珠菌感染有升高趋势:热带念珠 菌、光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
真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真菌概述
• 真菌(fungus)是一种真核细胞微生物, 有完整的细胞结构,包括细胞壁和完整 的核。大多为多细胞,少数为单细胞, 由丝状体和孢子组成。真菌种类繁多, 有10余万种,大多对人体无害,引起人 类疾病的仅100余种。近年来真菌感染明 显上升,这与滥用抗生素引起菌群失调 和应用激素、抗癌药物导致免疫低下以 及免疫缺陷病有关。
真菌概述
• 真菌可分为单细胞和多细胞。单细胞呈 圆形或卵圆形,称酵母菌,以出芽的方 式繁殖。多细胞大多长出菌丝与孢子, 称丝状菌,又称霉菌,菌丝延伸分支, 有的菌丝上长出孢子。
真菌概述
• 真菌培养:PH4.0~6.0,温度22~28摄氏 度,某些深部真菌在37摄氏度中生长最 好。一般细菌培养基上能生长。念珠菌 等一些单细胞真菌在出芽繁殖后,芽管 延长不与母体脱离,形成假菌丝。镜检 时必须同时看到有出芽与假菌丝才能说 明真菌在组织中定居。
真菌感染概述
• 真菌感染概述:主要有着色真菌,孢子 丝菌,经外伤感染侵入皮下,一般局限 与局部,也可缓慢扩散至周围组织。
真菌感染概述
• 深部真菌感染:致病性真菌感染 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
真菌感染概述

真菌感染的治疗方法

真菌感染的治疗方法

真菌感染的治疗方法
真菌感染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辅助治疗。

1. 药物治疗:
- 抗真菌药物:治疗真菌感染的首选药物是抗真菌药物。

根据真菌种类和感染部位的不同,可使用外用抗真菌药物如克霉唑、伏立康唑等,或者内服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氟康唑等。

在选择抗真菌药物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药物的疗效和药物相互作用等综合考虑。

- 抗生素治疗:部分真菌感染可合并细菌感染,需要同时应用抗生素治疗。

- 免疫调节治疗: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可通过应用免疫调节剂,如伽玛球蛋白、白细胞介素等,提高机体免疫力,辅助治疗真菌感染。

2. 辅助治疗:
- 保持局部卫生:定期清洗和消毒患部,保持干燥和清洁的环境,有助于减少真菌的繁殖和传播。

- 改善免疫功能: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均衡饮食,增强机体免疫力,如避免熬夜、均衡饮食、适度锻炼等。

- 避免潮湿环境:避免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避免穿湿漉漉的鞋袜和紧身衣物,保持皮肤干燥。

- 避免接触传染源:避免与患有真菌感染的个体接触或使用感染源的物品。

需要注意的是,在治疗真菌感染时,应遵医嘱正确使用药物,并坚持用药规定的
疗程。

同时,遵循预防措施可以降低真菌感染的风险。

如何判断和处理皮肤感染

如何判断和处理皮肤感染

如何判断和处理皮肤感染皮肤感染是指细菌、真菌、病毒等病原体侵入皮肤并引起炎症反应的一种疾病。

它常见于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尤其是在患有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外伤或有长期使用抗生素的人身上。

如果不及时诊断和处理,皮肤感染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本文将介绍如何判断和处理皮肤感染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判断皮肤感染1. 观察症状:皮肤感染常表现为红肿、疼痛、灼热或瘙痒等症状。

如果伴有化脓或溃疡,可能是细菌感染;如果出现水泡、疱疹,则可能是病毒感染;而真菌感染则多呈现为红斑、白鳞屑或糜烂。

2. 检查体温:感染时,皮肤局部通常会出现高温,可以使用体温计进行测量。

如果发现局部温度异常升高,有可能是皮肤感染。

3. 注意淋巴结肿大:皮肤感染的炎症反应可引起区域淋巴结肿大。

通过触摸周围淋巴结是否有硬块或明显的肿大,可以判断是否为感染的标志。

4. 查看伤口情况:如果皮肤感染是由于创伤导致的,就需要清洁伤口,观察伤口愈合情况。

如果伤口持续流脓、肿胀、疼痛等,可能存在细菌感染。

二、处理皮肤感染1. 清洁受感染区域:使用温水和无刺激性的洗剂清洁受感染的皮肤区域。

轻柔地冲洗,千万不要搓揉或过度刺激皮肤。

2. 局部抗菌药物:对于细菌感染,可以使用局部抗菌药膏或喷雾剂来抑制感染的细菌生长。

应根据医生的指导使用药物,并正确涂抹在感染部位上。

3. 使用病毒抑制剂:对于病毒感染,如带状疱疹,可以使用病毒抑制剂来降低病毒的活性。

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病毒抑制剂,并遵循正确的使用方法。

4. 抗真菌药物:对于真菌感染,应使用抗真菌药物来治疗。

根据具体类型的真菌感染,医生会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5. 要素补充:有时,皮肤感染可以通过补充特定的要素来增强免疫力。

例如,维生素C和锌可以促进伤口愈合和提高免疫力。

6. 医疗咨询:如果症状持续恶化、疼痛加剧或伴随全身性感染迹象,应尽快就医咨询专业医生。

医生可以根据感染类型和严重程度,给出更具体和专业的治疗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暗色丝孢霉病
• 临床表现
– 过敏性疾病(Bipolaris and Curvularia ) – 局部感染
• 浅表感染:黑毛结节病、黑癣、甲真菌病 • 角膜炎 • 皮下组织感染 • 肺部感染 • 脑脓肿
– 播散性感染
暗色丝孢霉病
• 皮肤组织感染:最常见 • 皮疹:孤立、深在的脓疡或囊肿;丘疹 • 可累及关节、骨
MRI
直接镜检
病理
真菌学
诊断
• 暗色丝孢霉病
– 真菌学:暗色孢科 – 病理学:以菌丝为主 – 临床表现:结节、斑块,同时累及骨骼系统
鉴别诊断
• 着色真菌病 • 皮肤分枝杆菌感染(结核) • 罗伯芽生菌病 • 肿瘤
治疗经过
• 两性霉素B • 氟胞嘧啶 • 伊曲康唑 • 特比萘芬 • 伏立康唑 • 局部注射两性霉素B等
皮下真菌感染
分类
• 皮下真菌感染
– 着色芽生菌病 – 皮下组织暗色丝孢霉病 – 无色丝孢霉病 – 足菌肿
病原菌的分类
• 暗色真菌(dematiaceous) • 透明真菌(hyaline)
病原菌的分类
着色真菌病
• 临床表现
– 男性多见,多有外伤史,如树枝等刺伤 – 潜伏期:多在15-30d,但可达1年 – 皮疹特征:
着色真菌病
• 诊断
– 临床表现 – 病理:棕色分隔厚壁孢子(壳细胞) – 实验室检查:痂下脓液
着色真菌病
病例1
• 男,58岁,农民 • 右足皮疹3年余,复发2个月 • 缘于3年前局部受车撞击伤后,由伤口部位逐渐长出皮
疹,无自觉症状。 • 10个月前就诊我科,组织病理(20120285)发现棕色孢
– 根据体内外药敏结果选择 – 多烯类(两性霉素B)为中等敏感 – 氟胞嘧啶:一般与其他药联合使用 – 唑类:敏感性较好(ITZ、VCZ),FCZ无效 – 特比萘芬、棘白菌素效疗尚不确定
• 局部治疗
– 冷冻 – 热疗 – CO2激光 – 外用抗真菌+冷冻:预防扩散 – 手术或Moh’s手术
无色丝孢霉病
致病菌
• 本病例未确定 • 链格孢最常见:通常引起皮肤局部感染 • 离蠕孢属:可引起内脏器官的感染 • 枝孢霉属、瓶霉、弯孢霉等等
诊断方法
• 目前尚未有血清学的方法 • 组织病理:菌丝、假菌丝、孢子等 • 真菌培养:暗色真菌 • 临床表现:皮疹多样,常见为囊肿样,疣
状结节少见
治疗方法
• 系统抗真菌治疗:疗程超长
暗色丝孢霉病
• 诊断
– 组织病理:黑色或棕色的分隔菌丝 – 实验室检查:真菌学
PAS
病例
• 男,22岁,江苏籍 • 面部、四肢斑块、结节15年 • 缘于外伤后,采用木灰外敷后局部出现结节,缓慢
增生,逐渐累及到四肢。 • 3年前就诊时,皮疹累及面部,四肢散在多个结节。
予以两性霉素B及局部封包治疗,好转后出院 • 无基础病史
• 着色真菌病
– 皮疹 – 病理
诊断
治疗
• 伊曲康唑:400mg/d • 特比萘芬 • 特比萘芬(500mg/d)+伊曲康唑(50-100mg/d) • 外用抗真菌药物 • 冷冻 • 外科
治疗
• 小皮疹:外科切除 • 较广泛皮疹:ITZ+切除 • 光动力
暗色丝孢霉病
• 发病年龄相对较小,多有免疫异常
70%
60%
49%
50%
40%
30%
28.80%
62.30% 45%文献1 文来自220%10%
0%
头面部
2% 1.27% 颈部
0.95% 2%
躯干
上肢
6% 2%
下肢
文献1:梅向林等,孢子丝菌病100例临床及病理分析。中国真菌学杂志,2011,6(4):203-206 文献2:张建东等,皮肤型孢子丝菌病316例临床分析。中国真菌学杂志,2008,3(4):207-210
Fusarium fungal keratitis
Fusarium fungal keratitis
孢子丝菌病
• 多有外伤史或虫咬或动物抓伤等病史 • 临床分型
– 皮肤淋巴型:多见于健康人
• 固定型:溃疡或疣状增殖 • 皮肤结节-孢子丝菌性下疳-成串排列
– 肺部感染 – 骨关节感染 – 脑膜炎及播散感染
70%
60%
58% 52.53%
50%
40%
30%
43.67% 36%
文献1 文献2
20%
10%
0%
固定型
淋巴管型
6% 0.64%
播散型
文献1:梅向林等,孢子丝菌病100例临床及病理分析。中国真菌学杂志,2011,6(4):203-206 文献2:张建东等,皮肤型孢子丝菌病316例临床分析。中国真菌学杂志,2008,3(4):207-210
• 由无色透明分隔菌丝的真菌感染所引起的 疾病。
• This distinction is clinically useful when hyphal elements are seen on tissue examination but fail to grow.
• 主要病原菌
– 镰刀菌:甲、皮肤、菌血症、播散 – 赛多孢(足菌肿) – 拟青霉:甲、皮肤、播散 – 支顶孢(足菌肿) – 马尔尼菲青霉:皮肤70%,传染性软疣样
治疗前
治疗后
• 第一次出院,给予伊曲康唑口服,半年后 自行停药。
• 停药后于原皮疹处逐渐出现新的皮疹。未 就诊,皮疹逐渐增生增多,同时累及到眼 部及口腔硬腭。
• 无其他系统症状
专科情况
• 面部、四肢多发结节、丘疹,表面黑色痂 皮、渗出明显
• 双侧外耳廓糜烂破溃,累及耳软骨 • 硬腭缺损,与鼻腔连通 • 双腋下触及淋巴结,光滑,活动
• 干燥疣状型;湿性增殖型。 • 表面呈疣状;结节状;湿疹样
着色真菌病
着色真菌病
着色真菌病
• 致病菌暗色孢科,CBM占80%。
– 枝孢霉(卡氏,中国北部) – 外瓶霉属 – 着色芽生菌属(裴氏,中国南部) – 瓶霉属
着色真菌病
• 好发:“健康”、下肢 • 小型足菌肿(mini-mycetoma) • 黑色分泌物或痂皮 • 组织病理示成堆孢子 • 一定的地域性 • 恶变少:SCC
子,诊断为着色真菌病。给予伊曲康唑口服3个月,愈 后自行停药。6个月后原部位重新出现皮疹,再次就诊。
病理
真菌
• 着色真菌病
– 皮疹 – 直接镜检 – 真菌培养 – 病理
诊断
病例2
• 女,62岁,农民 • 右下肢皮疹6年余 • 缘于6年前局部虫子叮咬后逐渐出现皮疹,当
时未就诊,自用药膏无明显效果且皮疹渐增大。 后多次就诊外院,诊断为“孢子丝菌病”给予 SSKI、兰美抒等治疗,疗程半年至1年,无明 显效果,皮疹进一步增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