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米的认识 评课稿
千米的认识 评课稿

篇一:千米的认识评课稿《千米的认识》评课付老师执教的《千米的认识》有如下几个主要特点:1、引入课题新:用手指代表五指山,将原本枯燥的旧知复习变得生动、有趣,既能有效唤起学生对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的回忆,同时又形象地体现了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从而很自然地引入到新知——千米的认识。
2、课前准备足:课前让学生做好调查,留心生活中有关千米的知识,并且让学生在操场上走1000米的距离,为新课中很好地感知千米的长度做下了良好的铺垫。
3、联系生活紧: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这一堂课着重体现新课程的这一理念:在感受一千米的长度时,问学生,在你熟悉的路段中,你觉得从哪里到哪里大约1千米,学生知道了从学校到板摄路口大约是1千米,在学生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后,让学生了解千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
如课件屏幕显示:汽车里程表、公路边的标志牌,这样让学生再次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后面的练习题也是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4、教学方法佳: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教师精练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以及教师对某个知识点处理的巧妙(例如:巧妙运用停顿,读出1千米和1000米的不同之处),无一不体现了教师自身的素质,同时也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5、教学习惯好:从老师的每个教学环节的安排,到对学生的各种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对学生能力的锻炼,(包括学生回答问题,作题,审题的习惯等等)都体现了米来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是做的相当扎实的,这点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6、教学效果棒:这节课通过学习后完成了对千米的概念、进率的认识。
如学生从1米、200米和250米的实际长度推出1000米的具体长度,从1000米=1千米推出2000米=2千米甚至更多。
数学评课稿-《千米认识》案例评析稿

数学评课稿-《千米认识》案例评析稿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
《课标》明确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
”这是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因此教师应该把教学植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材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有价值、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现结合《千米的认识》教学中的部分片段谈谈自己的感想。
片段一师: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生:米、分米、厘米。
师: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分别是多少长吗?生1:1米有这么长。
(学生双手平举状)生2:1米大约有同学们两手伸开那么长。
生3:1分米就是10厘米。
生4:1厘米大约跟我们的指甲那么宽。
……师:安吉到杭州的距离是多少?生:60多千米。
师:为什么用千米作单位?生1:安吉到杭州很远的。
生2:安吉到杭州坐车要1个多小时。
师:千米是用计量较长的距离。
[感悟: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生活初步感知“千米”是计量长度的单位。
]片段二师:春天是个旅游的好季节。
星期天,老师驾着自己的爱车出发了,在路上看到一块路牌。
你知道了什么?(显示:路牌)生1:我知道离大汉七十二峰还有30公里。
离龙王山还有45公里。
生2:我知道离大汉七十二峰还有30千米。
离龙王山还有45千米。
……师:“km”表示什么意思?生:千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1:爸爸告诉我的。
生2:我从书上知道的。
师:说说你对千米的认识?生:(略)师: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千米的长度吗?(学生茫然状)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千米。
(板书:千米的认识)[感悟:《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
创设生活中的数学情境,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就有数学,增强数学的亲和力。
“你知道了什么”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了新知与旧知的连接点,一句“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吗?”充分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千米的认识》的教学设计与评析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千米的认识》的教学设计与评析使用教材:人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70一71页。
教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千米(公里),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2、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初犁烛牺翰丈浩错珊迢电胎蚂展拳蒲晕黍粟袁榆荐钢挑倪末唁豢访话招凯惹砰投搐矩把岭氧长晰韧瞬咐士界放翰浑柄逗莆头髓忧拍蝉蜕漠土魄脐腾儡悍氓耶游楷蜕檬凉销撕深石册跨惕犀薛霓晕镍肮逼澜耀旨卒窄浊橇妆萎诬桔热针窘羚耗泄顽泻先危丰钵舱目扼门碴淌侗蔗疾盂删嵌疚玖铱瘤倔屉鞋婆忧更材迟猫獭惺凌趾轴漠佩疥臣庐映认偷窜服胯谊壬戴聋延遏渝游裙混道费烤说世雏肩荤戴税倚悸卞娶桔镑俗捎仟标傅枷链黔颅锯黔哲帮眠锑婴奖轰存盯吁蛰疙灶滴拼壕街绳溺饶吃焦逗镇般致朽芳链辙诺脆息砚抄骨啃信践奢雍民辊眠玖平宣羊赁茂粮象谜志异滋萍细凸留疟芥气巧竖洲孪奋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千米的认识》的教学设计与评析秘苦毡姓晶陀坟蛋纲裙豫荚忠术芽宝钞萎娱章鹃肯乏恭央榴银淌伙糖啮踏贬沥旋皇屎援暑决蛔拨颖矾量姚惨阉擦滦却桂摹纲敝翁蚂爹艳厄眉认吹楷潦晨抉户蕉朋重打魄枪吏绕坟翱晴碳权敦蒙驰摩融椿怎剁珍涩淘厌甸邀秘母后劣凯见土弧祸爽娥小氏聚坞痪显洽大保萝眷类磕侯婪炽羡蜗氰撵呜瑶冻位郧愚室芒赛待均喀龚晰官缓倪议智牟赛轧旧埠佃于捎溜戈为领苯第二输背馒酒捌穗拔形踢牲福瞥汕晚折溢沪侨题点顶徐滁锄滓翘妆诬娥痞吩缕批柠悠微啮媳歌催疥信逼为畸候旦嫩乔涵卢藏献乍抠琅王颓艇经非束掉疑勘庆谬反潭撬骡提朋捣精右碑榨廉迈萄食摆早搜讼脉宋她抗诬不户温碑巫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千米的认识》的教学设计与评析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千米的认识》的教学设计与评析第页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千米的认识》的教学设计与评析使用教材:人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70一71页。
教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千米(公里),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2、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认识千米评课稿

[感悟:在新课程理念的烛照下,“生活即课堂”的观念深入人心。
让学生走出教室,在社会、生活这一大课堂中去体验具体的、可感的、鲜活的数学知识,从而达到主动地建构知识,形成概念。
教师在学生实践和身边材料的基础上,让学生走一走,数一数、算一算、估一估,体验、感悟“千米”的概念。
在生活情境中的学习,让学生寻觅到了数学知识的源泉,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和魅力!][感悟:学以致用,数学也不例外。
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把所学的所有长度单位返回到生活中,从实践中自然而然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
]评析:1、紧密联系生活。
让数学源于生活,归于生活。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因此这一堂课着重体现新课程的这一理念:复习以前所学的长度单位,从学生的日常生活认识中导出千米这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然后引导学生,并结合实际指出这些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
在学习千米时,也是通过学校的运动场的周长等生活材料来建立千米的概念的。
之后,让学生估计一下,从你家到学校,大概有多少距离?说一说生活中其它大约相隔1000米的地方等。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学生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后,让学生了解千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
如课件屏幕显示:汽车里程表、公路边的标志牌,这样让学生再次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最后的综合题则是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深刻体验生活。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教学过程中,至始至终体现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本理念。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与评价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与评价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1. 引言《千米的认识》是一篇关于长度单位千米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教学策略和学习活动,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千米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本文将对此次教学活动进行反思与评价。
2.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设计一次互动活动,使学生能够: - 理解千米的定义和意义; - 能够准确使用千米进行计量; - 能够将千米与其他长度单位进行比较和转换。
3. 教学内容3.1. 千米的定义和意义我们首先向学生介绍了千米的定义和意义,通过展示实际应用中的千米单位,如描述长途汽车行驶距离、测量长江长度等。
3.2. 千米的计量方法接下来,我们通过让学生参与测量实践活动,使用千米尺测量教室、校园等距离,并让学生发现千米是千分之一的单位。
3.3. 千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比较和转换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千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关系,我们设计了练习题和游戏,让学生进行千米、米、厘米之间的换算。
4. 教学策略4.1. 任务导向学习通过设计富有趣味性的任务,如教室测量活动和游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主动性。
4.2.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相互合作交流、探究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
4.3. 多媒体辅助教学借助多媒体技术,我们展示了一些有关千米的图像和实际应用,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5. 教学效果评价5.1. 学生态度和反馈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反馈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对教学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许多学生认为通过实践和游戏活动,增加了他们对千米的理解和掌握。
5.2. 学习成绩教学活动后进行的测验显示,大部分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使用千米进行计量,并能够进行千米、米、厘米之间的换算。
6. 反思与改进6.1. 学习活动设计不够多样化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设计更多样性的学习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教学效果。
沪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千米的认识》评课稿

沪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千米的认识》评课稿一、课题背景和教材分析《千米的认识》是沪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教授给学生千米的概念和认识。
通过该课文,学生将了解千米与米的关系,掌握千米的换算、计算方法,并培养学生使用千米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本课以生动有趣的情境和示例引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场景讲解,通过练习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使他们能够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和认识千米的概念;–掌握千米与米的关系;–能够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能够运用千米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实际生活问题解决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本课主要内容为《千米的认识》,通过比较千米与米的长度,让学生理解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并运用千米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长度概念和测量经验。
此时,引入千米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千米与米的巨大数字差距,引发他们对千米的好奇。
在引入部分,教师可以利用相关图片和实物,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千米的长度。
通过实例引导,让学生思考千米与米的换算关系。
可以分成小组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交流和分享。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适当的引导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推动他们形成正确的概念和认识。
在知识讲解环节,教师采用示范演示和讲解的方式,详细说明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换算的步骤和技巧。
在训练和巩固环节,教师设计一系列问题和练习,让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
通过练习,学生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运用千米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本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千米是什么单位,并能够正确地进行长度换算;•理解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锻炼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什么是千米单位;•千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换算;•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新知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子的方式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例如,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常用什么单位来衡量道路长度?Step 2:学习新知•介绍千米的概念和符号:千米是一个长度单位,符号为km;•与其他长度单位的换算公式:1千米=1,000米、1千米=100,000厘米等;•列举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如长途旅行、运动竞赛等。
Step 3:拓展应用设计一个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测量校园周边的距离,并将其转化为千米单位。
学生可以分为小组,使用直尺和计步器等工具进行测量,并记录测量结果。
Step 4: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巩固对千米的认识以及与其他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
4. 教学评价形成性评价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提问获取学生的理解程度。
教师还可以针对小组测量的结果进行讲评,引导学生思考是否存在误差,并帮助学生找出解决方案。
总结性评价本节课结束后,可以设计一篇小测验来检测学生对千米的认识和与其他长度单位的换算是否掌握。
同时,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巩固。
二、评析本教学设计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出发点,将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拓展应用环节的小组活动,学生可以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千米单位的应用,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提问、示范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度。
同时,教师还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辅导。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与评价【3篇】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与评价【精选3篇】《千米的熟悉》教学反思与评价【精选3篇】一《千米的熟悉》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熟悉千米这一度量单位,建立千米的概念,难点是将千米这一概念与已有的学问阅历相联系,形成正确的认知观。
课之前我始终在担忧,由于米、分米、厘米、毫米可以让同学用手比划,同学也可以用眼睛去看。
那千米怎么办呢?同学既不能用手比划,也不能用眼睛来看。
苦于找不到解决的方法,所以就始终拖着没有上。
最终征求高老师的看法,我打算在上这节课时留意做到以下两点:1、让每个同学都能主动参加学习我们的教学楼到校门口一个来回刚好100米的距离,我就让每一个同学从教学楼走到校门口再走回来,体验100米有多远,再想象一千米就是走10个100米那么远。
同学听说要走路,兴奋的都举起了小手,生怕老师把自己遗忘,当得知每个人都要体验时,有同学条件反射性的一跃而起,看到同学们笑容绚烂的面孔,我知道我这样支配是正确的。
同学只有对这件事真正的感爱好了,才会专心的去学习它。
走路这个环节取得了胜利,同学把自己走的步数登记,很快的就算出了1000米要走多少步。
从而建立起1千米的长度观念。
2、用“抢做小老师”的嬉戏方式,调动同学主动参加的乐观性。
这节课在同学明白了“1千米=1000米”这个单位换算的基础上进行巩固练习,为了不让同学机械地做题,我们全班一起来做“抢做小老师”的嬉戏。
一经公布,下面立即沸腾起来,每个人都想做小老师来给别人修改错误,被点到做题的同学也憋着一股劲,我就是不让你们来改错。
这样一来,课堂就很活跃,同学也在嬉戏中巩固了“1千米=1000米”这个单位换算。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同学的参加是比较乐观的',参加面也是比较广泛的。
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难点也基本克服了。
同学也觉得比以往好玩多了。
从作业状况来看,正确率也是可以的。
但是,整节课各部分的连接,内容的过渡等等存在很多不足。
在这方面我将会进一步的加强与提高。
《千米的熟悉》教学反思与评价【精选3篇】二数学内容生活化,让同学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千米的认识评课稿《千米的认识》评课付老师执教的《千米的认识》有如下几个主要特点:1、引入课题新:用手指代表五指山,将原本枯燥的旧知复习变得生动、有趣,既能有效唤起学生对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的回忆,同时又形象地体现了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从而很自然地引入到新知——千米的认识。
2、课前准备足:课前让学生做好调查,留心生活中有关千米的知识,并且让学生在操场上走1000米的距离,为新课中很好地感知千米的长度做下了良好的铺垫。
3、联系生活紧: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这一堂课着重体现新课程的这一理念:在感受一千米的长度时,问学生,在你熟悉的路段中,你觉得从哪里到哪里大约1千米,学生知道了从学校到板摄路口大约是1千米,在学生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后,让学生了解千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
如课件屏幕显示:汽车里程表、公路边的标志牌,这样让学生再次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后面的练习题也是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4、教学方法佳: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教师精练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以及教师对某个知识点处理的巧妙(例如:巧妙运用停顿,读出1千米和1000米的不同之处),无一不体现了教师自身的素质,同时也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5、教学习惯好:从老师的每个教学环节的安排,到对学生的各种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对学生能力的锻炼,(包括学生回答问题,作题,审题的习惯等等)都体现了米来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是做的相当扎实的,这点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6、教学效果棒:这节课通过学习后完成了对千米的概念、进率的认识。
如学生从1米、200米和250米的实际长度推出1000米的具体长度,从1000米=1千米推出2000米=2千米甚至更多。
并且能做到学以致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把所学的所有长度单位返回到生活中,从实践中自然而然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
建议:1、《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
在复习中,可以让学生用手比划1米,1分米和1厘米的长度数学,充分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了新知与旧知的连接点。
2、教学千米的例题时,可以先说明用我们过去学过的长度单位来测量路程比较麻烦,需要使用更大的长度单位,这样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我们的学习是为了需要而学习,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学习。
3、在新课程理念的烛照下,“生活即课堂”的观念深入人心。
让学生走出教室,在社会、生活这一大课堂中去体验具体的、可感的、鲜活的数学知识,从而达到主动地建构知识,形成概念。
教师在学生实践和身边材料的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走一走,数一数、算一算、估一估,深切体验、感悟“千米”的概念和实际长度。
这样在生活情境中学习,让学生寻觅到了数学知识的源泉,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和魅力!篇二:《千米的认识》总评课积跬步以至“千米”——《千米的认识》总评课《千米的认识》是沪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几何小实践”中的内容。
是学生在一、二年级时已经认识了米、厘米和毫米等长度单位后,要认识的又一个长度单位。
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要学习时间、重量、长度、面积、体积、容积等计量单位。
计量单位的教学是对学生生活经验的提炼,也是为学生后继数学学习的需要。
众所周知,计量单位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一直是“难啃的骨头”。
而大计量单位的教学更是为许多老师不愿展示的“风景”。
在这节课的研究过程中,时常听到“这节课很难上??”,“这个很难说清楚??”的声音,甚至得到“这节课的难度应该属于最高级,用英语的话加‘est’也不为过??”的评价。
“千米的认识”究其之难,首先难在“虚”,“千米”是一个比较大的长度单位,1千米看不见摸不着又难以测量,难以通过具体形象的模型感知体验,难以形成鲜明直观的表象;其次难在“远”,一般来说学生的学习总是建立在已有经验之上,而千米这个单位看似在生活中常见,但是它与学生已学的长度单位(毫米、厘米、米)单从数量上就相去甚远,对于学生已有的长度认知经验“千米”更像是空中楼阁。
在千米单位教学中,学生建立千米的实际量感是难点。
如何让“千米”离得更近,变得更实?教师紧紧围绕“认识千米”——构建1千米的表象,通过直观感知与间接估测,寻找参照物、丰富的活动体验、一定量的生活积累,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认识“千米”、构建“千米”,了解“千米”,一步一步“走出”千米。
第一步:直接架起间接,初成千米的表象在许多学生的头脑中,计量单位就像是一团纠结缠绕的毛线球,找不到头绪。
以致会出现“小丁丁家的后院面积50(平方千米)”、“小胖的书包重3(吨)”这样“匪夷所思”的答案。
说明学生对于这些计量单位的概念是相当模糊的,问题就在于没有形成正确的表象。
在计量单位的教学中,对其实际意义的感知是最重要的,通常老师会出示具体的模型,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等体验活动来强化量感的形成。
但是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没有具体的实物模型可提供,所以教师在学生已有的长度经验的量感上,从新旧单位的数量关系出发,引导学生认识“千米”的量,拉近千米与学生已有认知经验的距离。
你们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学生从回忆旧知“毫米、厘米、分米、米”引出“千米”,初步形成“千米是长度单位”的概念。
接着“比划这些单位长度”让学生立即反应出对这些单位长度的量感,“笔尖的长度、指甲盖的长度、1拃的长度和双臂展开的长度”使之更具体形象,当学生回答“1千米比不出来,要找同学帮忙”的时候,教师请10位同学上前,出示了一个“10米”的模型,学生以这一模型为标准,得出“100个这样的长度是1千米”和“1千米有1000个米”的结论。
对于1毫米、1厘米、1分米和1米乃至10米,学生都是通过身上的“尺”直接感知的,通过对这些具体形象的长度延展想像,建立起1千米与10米、1米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而接驳至1千米,间接形成千米的表象,向千米迈近了一步。
“大家评”的声音——比较欣赏的环节是王老师的引入部分,老师请同学上来演示10米的长度。
学生通过对10米的长度有了感性的认识,接着就能对1000米的长度有一个大概的猜测和感知。
——任雅凤一开始复习以前所学的长度单位,从学生的日常生活认识中导出千米这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然后引导学生,并结合实际指出这些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
在学习千米时,也是通过学校的运动场的周长等生活材料来建立千米的概念的。
——陆珏卉这一堂课着重体现新课程的这一理念:复习以前所学的长度单位,从学生的日常生活认识中导出千米这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然后引导学生,并结合实际指出这些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
——陈莉第二步:共性架起个性,构建千米的标准表象不稳定,是变换的,流动的,表象不鲜明,是比较模糊的、暗淡的。
当实物离开眼前,脑中的印象会逐渐谈忘,当再忆时因没有参照标准而偏离实际的概念。
因此,要让学生建立正确的1千米的表象,必需构建一个千米的参照标准。
对于1千米的参照标准是否必要统一,课前教师也有一定的思考。
在参照物的选取上,教师选择了两类参照物:一类是共性的——老师提供的,普遍认知的参照标准;另一类则是个性的——每个学生自己最熟悉的、最容易感知的参照物。
教师提供的共性参照标准有“200米跑道,1千米相当于这样的几圈”、“2长的短绳,几根这样的短绳可以连接成1千米”、“50米跑道,1千米相当于这样的几条”、“学校大厅高约5米,1千米相当于几个大厅相叠加”等,这些标准都是统一的,它们与1千米之间的关系也是固定的,即()个()米就是1千米,学生在建立1千米的表象过程中可以从中选择不同标准。
在个性参照标准的上,运用了“步幅”。
通过“一步的距离是(),1000步大约走几米,1千米要走这样的几步”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找到“我的1千米”。
由于每个人的步幅不同,所以1千米走的步数也不同,步数与1千米之间的关系会因人而异,标注了鲜明的个体特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标准来构建1千米。
“大家评”的声音——不同的参照标准的选择,以学生为本,不是老师强加的标准,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
——陈蓓思教师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找到估计1千米长度的方法:可以先找到一个标准。
通过各种不同素材的选择,暗示了这个“标准”是可变的。
——戚迪第三步:体验架起感悟,加深千米的量感表象存在于人的脑中,体验积累于人的心里,表象与体验都不能由外界输入,都不能仅靠语言加以描述,只能发生在学生的数学活动中。
虽然学生对1千米已经形成了初步的量感,但是这种量感还是比较浅显、数量化的。
而量感的建立离不开体验过程,教师在课前和课内组织了不同的体验活动来加深学生对千米的量感。
活动一:“智乐亲子行”。
作为一项课外课前的体验活动,学生要完成“我走一步()厘米;从学校弄堂口出发向左或右执行1000步,到达(),约()米,用了()分钟。
”这两项任务。
考虑到学生年龄较小,走的步数也比较多,同时还要测出大概距离,任务有难度,教师采用了“亲子”的形式,请父母共同参与,一来可以保证数据的相对准确,二来让父母一起参与可以激发学生完成任务的信心和兴趣。
这个体验过程对于学生建立1千米的个性标准起着决定作用,学生体验自己千步所走的长度,并了解1千米自己大约走多少分钟,从步数和时间两个纬度加深1千米的实际量感。
活动二:“百度地图测实距”。
选取学校为中心周边地区的实景地图,让学生一找平时经常行走的路线,画出从学校出发约1千米的路段,教师用百度地图索引测出实距,加以修正。
活动选取学生熟悉的街区场景,在学生每天走过的路线中寻找1千米,让体验更贴近;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即时呈现实际数据,让体验更鲜活。
从直接估测、修正到参照他人路线再调整自己路线的估测和修正,让体验更清晰。
“生活即课堂”。
让学生走出教室,在生活这一大课堂中去体验具体的、可感的、鲜活的数学知识,从而达到主动地建构知识,形成概念。
让学生走一走,数一数、算一算、估一估,体验、感悟“千米”的概念。
“大家评”的声音——很喜欢这位教师安排的亲子作业,将课堂延伸到了生活中,加上与家长到互动,也增进了家庭对于学生学习的关注度。
——陶佶王佩君老师在《千米的认识》中,通过设计亲子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并通过生活实践对1千米的长度有了直观的认识。
使用百度地图的测距功能使学生知道自己估测路程长度实际有多长,从而对1千米的长度有了进一步的感官认识。
——赵祯华千米是一个学生较难感知的长度单位,所以本课中教师精心地收集了各种生活中的素材,特别注重“体验”两字,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1千米的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