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四大理论成果及其相互关系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个科学命题,有着丰富的内涵,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其理论源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是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它们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理。

这些理论成果是我党在长期奋斗和艰辛探索中取得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党的事业胜利前进的根本保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命运和出路,关系到中国社会的命运和出路,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命运和出路,因此其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和战略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1 引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个科学命题,有着丰富的内涵。

它的思想实质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践、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民族文化相结合这三个基本方面,它是一个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历史过程[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源泉,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基础,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因素[2]。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出发,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四个方面概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和中国实际、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所谓中国实际,是指处在一定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中的中国基本国情、社会实践和历史文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具体内容由以下阐述: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在许多方面具有其独创性的丰富理论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它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就是实事求是。

它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密切关联的重要的理论观点,成为一个科学体系,这个体系中的理论观点经过了中国革命和建设长期实践的检验,证明它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

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中,有着丰富的内容: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邓小平理论是其基础性部分。

所谓基础性,就是说这一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和理论体系的形成做出了创造性的独特贡献,搭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架构,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根本性、奠基性的作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性部分。

所谓开创性,就是说这一重要思想面向新世纪,着眼当代世界的新变化和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四大理论成果及其相互关系(2020年7月整理).pdf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四大理论成果及其相互关系(2020年7月整理).pdf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四大理论成果及其相互关系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即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一进程就是马克思中国化的进程。

探讨和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形成特点,对于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说过:“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中国共产党人正是正确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相结合,产生了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理论和指导思想。

在这些重要理论和指导思想中,我们产生并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其中每一个理论成果都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和时代主题。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第一座里程碑。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把它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对于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实际的科学的指导思想,这就是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其精髓和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和根本的思想方法。

毛泽东思想指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中国化的第二座里程碑,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的开始。

考研知识点归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考研知识点归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考研知识点归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考研知识点归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为适应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需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将其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

这些成果不仅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指导,而且对于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重要理论成果进行归纳和讨论。

一、中国共产党的独立自主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实践中,独立自主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成果。

这些成果通过实践检验,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首先,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在中国的具体实际中,农村人口占据绝大多数,革命力量主要来自农民。

基于此,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成功地推翻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这一理论成果指明了中国革命的道路和方向。

其次,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特点,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国的独立和富强而进行的伟大斗争提供的理论指导。

该理论主张通过人民大众领导的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实现中国社会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深刻地揭示了中国革命的阶级矛盾和革命对象,为革命的胜利奠定了理论基础。

最后,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强调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改造还处于初级阶段,中国仍然面临着广大农村、城市的落后和贫困。

基于此,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发展战略,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事业的进一步推进。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乘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乘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乘又与时俱进的关系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关系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这个过程中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间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是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前者为后者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后者是在继承前者基本原理基础上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它们辨证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虽然形成于不同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但在基本精神上都是一致的,都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这是它们的基本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既是一脉相承又是与时俱进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也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他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

可以说,他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而孕育出了具有中国特性、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包括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整个历史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2.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

(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明确界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它包含了以下内容: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

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布局,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和发展道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与其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与其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与其关系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及其关系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成果一脉相承与时俱进。

第一,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第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2.毛思想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3.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一根相连的关系。

两者都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哲学基础:坚持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一脉相承的关系。

两者理论,内容风格一脉相承。

一体相依的关系。

毛泽东思想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制度和理论基础。

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根本制度基础和理论基础。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理论。

意义:马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实现中华名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根本指针。

5.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政治: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经济: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文化: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思反封建的文化。

6.为什么武装斗争为什么农村可以城市不行毛指出,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地位,人民的地位,共产党的地位,革命的胜利。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班级:计算机应用093班姓名:白小龙学号:092013029指导老师:刑利评分标准:1.论文中心思想明确,层次分明40分()2.论述或论据充分30分()3.理论联系实际20分()4.封面设计,卷面工整清晰10分()总分:______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包括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整个历史过程。

世界在变化,时代在前进,形势在发展,实践在深化,马克思主义必将随之不断丰富和发展,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永恒主题。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创新马克思主义。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紧紧把握时代主题,及时抓住历史机遇,把马克思主义不断推向前进。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洞察这一时代的基本特征,着眼于新的实践,深入总结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地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新世纪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新的时代课题,再一次成功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具体实际相结合,再一次实践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改革、与时俱进在二十世纪初,世界处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战争与革命”是当时的时代主题。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蓬勃兴起,民族解放运动此起彼伏。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处于幅员广阔、人口众多、情况复杂、经济文化落后,特别是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新生的中国共产党是在这样的时代条件和独特国情下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正确回答“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时代课题。

对此,中国共产党进行了长时期的艰辛探索。

1922年党的二大,虽然在中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但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些基本问题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四大理论成果及其相互关系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即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一进程就是马克思中国化的进程。

探讨和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形成特点,对于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说过:“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中国共产党人正是正确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相结合,产生了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理论和指导思想。

在这些重要理论和指导思想中,我们产生并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其中每一个理论成果都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和时代主题。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第一座里程碑。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把它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对于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实际的科学的指导思想,这就是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
产物,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
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其精髓和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和根本的思想方法。

毛泽东思想指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中国化的第二座里程碑,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的开始。

十七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做了准确的界定,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理论是科学总结社会主义历史经验教训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集体,科学评价毛泽东思想,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

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

其中,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始于十三届四中全会,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它的具体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表现。

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是对当今国际局势和世界扩张趋势的准确把握,是对我国改革攻关和经济社会关键阶段的科学认识、准确把握和能动反映,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党的十七大报告和新党章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作了精辟的阐述,使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马克思中国化理论成果所处的历史阶段、地位、作用和相互联系。

这四大理论成果虽然形成于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但并不是说各个理论之间是互相割裂、毫不相干的,一方面它们都贯穿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思想体系。

它们辩证地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
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这个进程还在继续之中,它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进一步发展。

另一方面,把马克思主义引进中国,指导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并不是只要马克思主义而抛弃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精神,而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结合起来,形成有中国特性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这四大理论体系共同的思想根源和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领导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各个历史阶段,始终坚持不渝地遵循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从本质上看,这几大理论成果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都毫不动摇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它们坚持的都是马克思主义,同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点是完全一致,一脉相承的。

另外,这几大理论成果都是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中国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依据中国的实践经验和历史文化,为解决中国的民族解放和国家振兴的历史课题,在不同时期所进行的理论思考和创造,它们都是既具有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又将其和中国的民族特点、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并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点是一致的,一脉相承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又是与时俱进的关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作为相对独立的理论形态,有着各自产生的历史条件、各自的针对性、各自
的理论侧重点以及各自具有时代特征的内容,但从联系的角度来看,后来形成的理论则是在前面理论基础上的新发展。

我们必须把它们结合起来、联系起来进行学习、理解和运用,任何把它们割裂开来或者对立起来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

它们之间不仅仅是一脉相承的关系,更是后人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依据不同的时代主题和时代特征,立足于新的社会实践,不断发展创新、与时俱进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基础是发展着的实践,新的实践又需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

不断发展的时代主题和时代特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不断提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崭新课题和其产生的土壤。

毛泽东思想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变化的背景下,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将第三代领导集体治党治国治军的新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而创立出来的。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

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由于实践在不断发展,因而理论也需要不断发展,这几大理论成果生动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体
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基础上的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这几大理论成果是有统一的世界观、方法论贯穿其中的,而实事求是是这几大理论成果的精髓。

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建设我们的国家。

世界在变化,时代在前进,形势在发展,实践在深化,马克思主义必将随之不断丰富和发展,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永恒主题。

如何始终保持理论创新活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向前发展,这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

我们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坚持一切从发展变化着的实际出发。

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和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事业为中心,站在时代前列和实践前沿,深入研究和把握国内外形势的重大变化,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发生的重大变化,我国工人阶级和党员干部队伍发生的重大变化,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与时俱进,不断正确回答时代课题,努力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