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案例:幼儿的依恋
幼儿的依恋行为

幼儿的依恋行为
孙爱芝
转眼,我带的这班孩子们已经进入了大班,孩子们每天都很开心的来到幼儿园,然而,最近我却发现孙涵小朋友来园时都要牵着妈妈的手来到教室门口,妈妈要走时他就抱着妈妈的腿在那里哭,嘴里还不停地念叨:“妈妈你要来接我,你一定要来接我。
”每当这时我总是会上去安慰一下他,劝他让他的妈妈离开,但是他还是在那哭着不放,于是我们便只好采取强硬的措施,将他从妈妈的身上拉下来。
他的妈妈走了,我过了一会儿去看他,发现他正开心的和小朋友一起玩呢!
这一事例,不禁让我思考:今天我是让他从妈妈的身上下来了,那明天呢?后天呢?又会如何呢?这时我的脑海中不禁闪过一个词,那就是依恋行为。
有人不禁要问什么是依恋行为呢?心理学研究表明,依恋是婴儿寻求在身体上和心理上与抚养人保持亲密联系的一种倾向,常表现为微笑、依偎、追随等。
2—3岁是孩子依恋最强的时期,也是孩子处于依恋关系的明确期,在此阶段,孩子对特殊人与物的偏爱变得更强烈,安全的依恋,可使幼儿在活动中有安全感,小儿时期的安全依恋还将导致一个人在成人后对人的信赖,与人们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对此我们也进行了分析,我们认为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和孩子自身的特点以及家庭的教养方式有关,而且母亲对孩子的反应时依恋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一般都会顺应孩子,但是后天的因素在依恋行为的形成过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想只有父母根据孩子的特点改变一下教养方式,会使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更加的健康快乐!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想法,如果有更好的办法请提出宝贵的建议哦!。
儿童三种依恋的案例分析题

儿童三种依恋的案例分析题儿童三种依恋的案例分析题「篇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案例分析题汇总一、小一班的毛毛从幼儿园回家一直噘着小嘴,一副可怜的样子。
妈妈一问才知道,今天幼儿园小朋友画画比赛,很多小朋友都得了五角星,可毛毛没有。
毛毛越说越委屈,“哇”地一声哭了。
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毛毛的心理,并为毛毛妈妈提供教育孩子的建议。
参考答案:1.这是毛毛在幼儿园受挫后自尊心受到伤害后的正常表现。
说明毛毛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开始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了。
2.挫折最容易损伤孩子的自信,但也可以增强孩子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要教育孩子正确看待成功和失败;4.以过多的赞美和无条件地接受的方式来提高孩子自尊的做法是错误的;孩子自尊的健康发展,必须以真实的成就为基础。
二、琳琳有一双美丽的大眼睛,楚楚动人,但是个性内向,各方面能力都很弱。
一次,班里开展“好朋友”主题活动,琳琳的“朋友树”上挂着许多好朋友的名字,老师问琳琳,你的好朋友是谁?琳琳说是明明,可明明却说:“我不是琳琳的好朋友”琳琳又说嘟嘟是她的好朋友,嘟嘟又说:“我不是琳琳的好朋友”……琳琳一连说了几个小朋友的名字,小朋友都否定了。
请你运用儿童心理发展的有关理论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1.影响同伴交往的因素:教养方式;身体吸引力;行为特征;认知能力;教师的影响。
2.同伴关系的功能:发展社会能力的功能;帮助发展自我的功能;提供情感支持的功能。
三、强强对妈妈提出了一个要求,让他独自在洗衣机中洗自己的一双袜子,并且要把手伸到洗衣机里去操作,他说大人都是这样做的,他也要这样做。
妈妈告诉他小孩子是不可以去弄洗衣机的,这样很危险的。
强强不愿意听,偏要去弄,妈妈只得拔掉了洗衣机的电源插头。
强强折腾了半天,这边扳扳摸摸,那边敲敲打打,发现洗衣机没能转动起来,于是他大怒了,哭闹着:“我自己来”、“我要”。
请你运用儿童心理发展的有关理论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学前儿童性格特征表现为:好动;好奇、好问;好模仿;作为家长要充分了解学前儿童在此阶段的性格特征,在教育过程中让孩子多动,激发他的好奇心,对孩子冲动的不良行为要有耐心,并晓之以理。
幼儿园孩子过度依赖案例分析及干预策略

知识专题:幼儿园孩子过度依赖案例分析及干预策略一、案例分析1.1 小明的情况小明,五岁,上幼儿园期间表现出明显的过度依赖行为。
每天早上到幼儿园,小明都会拒绝离开父母,哭闹不止,无法适应幼儿园生活。
在幼儿园里,小明总是依偎在老师或保育员身边,不愿意与其他孩子互动,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人陪伴。
在家里,小明也表现出对父母的过度依赖,不愿意独立完成简单的事务,总是要求父母陪伴。
1.2 分析小明过度依赖的表现在幼儿园和家庭中都有体现,这种行为可能与小明的性格、家庭环境和社交经验等因素有关。
在幼儿园里,小明可能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导致对他人的过度依赖;在家庭中,父母可能过度呵护和溺爱,导致小明缺乏独立性和自理能力。
二、干预策略2.1 与家长沟通幼儿园老师应与小明的父母进行沟通,了解小明在家庭中的表现和家庭环境,共同寻找产生过度依赖行为的原因,并制定干预策略。
2.2 建立安全感幼儿园老师可以通过温暖的语言和亲切的态度,帮助小明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让他慢慢适应幼儿园生活,建立与老师和同伴的良好关系。
2.3 培养自理能力在日常生活中,老师可以适度引导,鼓励小明完成一些简单的事务,如自己穿脱衣物、整理书包等,逐步培养他的自理能力,提高独立性。
2.4 鼓励社交互动通过各种游戏和活动,老师可以组织小明与其他孩子一起参与,增加他与同伴的互动和交流,培养他的合作意识和社交能力。
2.5 关注家庭教育除了在幼儿园中的干预,老师还可以向家长提供一些家庭教育的建议,帮助他们正确引导孩子,适度关爱,避免过度溺爱,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信心。
三、个人观点对于幼儿园孩子过度依赖的问题,我认为干预策略需要全面、综合,既要注意孩子的心理和情感发展,又要关注家庭教育和社交经验的影响。
只有家园合作,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克服过度依赖,健康成长。
通过以上分析和干预策略的实施,小明逐渐适应了幼儿园生活,减少了过度依赖行为,开始和同伴互动,展现出更积极的状态。
关于儿童依恋的例子

关于儿童依恋的例子
案例
小班幼儿第一次离开家庭和熟悉的人投入到一个十分陌生的环
境去接受事物孩子很容易失去原本由家长给予的安全感处在一个非
常紧张的情绪之中此时孩子很容易找到一个依恋的对象。
小班的第一个星期是非常艰难的孩子刚入园离开熟悉的家人到
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哭闹是不可避免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情况慢慢好转但也有个别孩子哭闹持续较久妮妮就是一个。
早上奶奶送来的时候哭闹得厉害于是我就把她抱在怀里安慰她渐渐她的情绪平复。
上午的户外活动时我在帮一个孩子擦鼻涕妮妮哭着走过来说
我要爷爷奶奶我要抱抱于是我又抱起她她渐渐停止哭泣继续去玩滑梯。
妮妮的行为是典型的依恋行为。
心理学研究表明依恋是婴儿寻求在躯体上和心理上与抚养人保持亲密联系的一种倾向常表现为微笑、依偎、追随等。
3-4岁是孩子依恋的时期也是孩子处于依恋关系明确期。
在此阶段中孩子对特殊人的偏爱变得更强烈。
有学者认为孩子会从对物体的抚摸、摩擦中接受肌体刺激从而促进相应感知觉的发展促进自我抚慰能力的发展并由于这种行为会带来快感和紧张的释放。
妮妮在离开熟悉的环境到幼儿园后转移了依恋目标要求抱抱由
于我第一个抱了她于是我成了她的新依恋对象一再对我提出要抱抱
的要求。
这是她寻求一种安全感有了这种安全感她才会去探索、学习。
所以帮她建立一个准确的依恋才是她能融入到这个集体的关键。
这是
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她提出抱抱的要求时可以适当的拒绝减少抱的次数。
在老师和家长的引导下使孩子的身心全面发展。
幼儿园案例分析:儿童依赖问题与家庭应对

幼儿园案例分析:儿童依赖问题与家庭应对知识文章格式:幼儿园案例分析:儿童依赖问题与家庭应对近年来,社会对儿童依赖问题的关注逐渐增加。
很多家长和老师在幼儿园工作时都会遇到幼儿依赖家人或者老师的情况。
这种依赖问题既可能来源于家庭环境,也可能受到幼儿园教育方式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来分析幼儿依赖问题的成因,并探讨家庭应对的方法。
1. 案例描述在某幼儿园,有一个名叫小明的男孩,他总是依赖老师,不愿意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
每当他的爸爸妈妈送他来幼儿园时,他都会哭个不停,不肯离开家人。
这种依赖已经持续了几个月,严重影响了小明的学习和生活。
2. 儿童依赖问题的成因小明依赖老师和家人的行为,可能是由于家庭环境造成的。
也许小明在家中缺乏陪伴和关爱,导致他在外面渴望得到更多的关注和照顾。
另也有可能是幼儿园教育方式造成的。
如果幼儿园在对待孩子的方式上过于严厉或缺乏温暖,孩子就会对老师产生依赖,把幼儿园当成避风港。
3. 家庭应对方法针对小明这种依赖问题,家长应该多花时间陪伴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
家长也需要引导孩子独立自主,鼓励他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培养他的独立性和自信心。
另外,家长和幼儿园老师也需要密切配合,共同帮助小明适应幼儿园生活,让他渐渐融入到集体中。
4. 个人观点对于儿童依赖问题,我认为需要综合家庭和幼儿园的力量来解决。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的陪伴和引导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幼儿园作为孩子的第二课堂,老师们的爱心和耐心也是帮助孩子克服依赖问题的关键。
只有家园通力合作,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总结回顾: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儿童依赖问题既受家庭环境影响,又受幼儿园教育方式的影响。
对于家庭来说,需要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多陪伴孩子,引导孩子独立自主。
而对于幼儿园来说,需要提供温馨的教育环境,老师要有爱心和耐心,帮助孩子适应新的集体生活。
只有家庭和幼儿园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克服依赖问题。
幼儿园学生过度依恋问题案例解析

幼儿园学生过度依恋问题案例解析幼儿园学生过度依恋问题案例解析引言在幼儿园教育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学生过度依恋的问题,这不仅给孩子们的成长带来困扰,也给老师和家长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本文将针对幼儿园学生过度依恋问题展开详细解析,并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进行评估和探讨。
一、案例分析1.1 案例一:小明的过度依恋小明是一名幼儿园三年级学生,自他入园以来,就表现出明显的过度依恋行为。
每当父母离开,小明便会情绪低落,拒绝吃饭或参加游戏活动,甚至大哭不止,一直盼望父母能够回来接他回家。
这种行为不仅影响了小明的学习和生活,也给老师和同学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1.2 案例二:小花的过度依恋与小明不同,小花是一个外向活泼的女孩,但她也有过度依恋的问题。
每当父母要离开幼儿园,小花便会拼命抓住父母,哭喊不让他们离开。
即使老师和同学安慰她,她也无法平复情绪,总要等到父母回来后才能恢复正常。
二、问题解析2.1 原因分析过度依恋问题的产生往往与孩子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方式等因素有关。
父母过度溺爱、缺乏独立性培养、过分关注等都会导致孩子产生依恋问题。
幼儿园教育和交往方式也可能对孩子的依恋产生影响,例如老师和同学的态度、教学方法等。
2.2 影响分析过度依恋问题不仅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还可能影响其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的培养。
长期以往,孩子可能形成依恋性格,对未来的独立生活和社交交往带来不利影响。
三、解决建议3.1 家庭教育家长应该适当引导孩子,让他们明白独立性的重要性,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不要过度溺爱或过分宠爱孩子。
3.2 幼儿园教育教师应该在日常教育中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信心,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分离与重聚的过程,使他们能够理解、接受并适应这种变化。
3.3 个人成长孩子自身也需要在成长过程中不断适应和磨练,通过参与各种活动,结交朋友,逐渐适应独立生活和学习,并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四、个人观点我个人认为,过度依恋问题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教育问题。
依恋案例与问题

依恋案例与问题
一、题目。
案例:小敏是一个3岁的小女孩,在幼儿园里,她总是紧紧地跟着老师,当老师去照顾其他小朋友时,她就会表现得很不安,甚至哭泣。
回到家里,小敏也总是黏着妈妈,妈妈一离开她的视线她就会非常紧张。
问题:根据小敏的表现,小敏可能属于哪种依恋类型?这种依恋类型有什么特点?(出自人教版幼儿心理学相关知识)
二、解析。
1. 依恋类型判断。
根据案例中小敏的表现,她可能属于不安全抵抗型依恋(也叫矛盾型依恋)。
理由是:小敏对主要照顾者(老师和妈妈)有很强的依赖,当照顾者离开时表现出极度的不安(妈妈一离开视线就紧张,老师离开去照顾别人就哭泣),这种过度依赖和对分离的强烈反应是不安全抵抗型依恋的典型表现。
2. 依恋类型特点。
这种依恋类型的特点包括:
与母亲分离时表现出极度的痛苦和反抗,小敏在妈妈和老师离开时表现出的紧张、哭泣就是这种痛苦和反抗的体现。
当母亲回来时,既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表现出愤怒、反抗等矛盾的情绪。
例如小敏可能在妈妈回来后会紧紧抱住妈妈,但又可能对妈妈之前的离开表示生气,通过哭闹或者不理妈妈一小会儿等方式来表达这种矛盾情绪。
如何应对幼儿园孩子的过度依赖?案例分析

如何应对幼儿园孩子的过度依赖?案例分析如何应对幼儿园孩子的过度依赖?案例分析1. 引言过度依赖是指孩子对于父母或其他照顾者的过度依赖和依恋,表现出对于分离的恐惧和焦虑。
这种情况在幼儿园孩子中尤为常见,因为他们正处于社会化和独立发展的关键时期。
如何应对幼儿园孩子的过度依赖是每个家庭和教育者都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以案例分析的方式深入探讨如何应对幼儿园孩子的过度依赖,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2. 案例分析案例一:小明(化名)是一名四岁的幼儿园孩子,在幼儿园里他总是黏着妈妈不放,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交流和玩耍。
每当妈妈要离开时,他就会大哭大闹,对于分离表现出极大的恐惧和焦虑。
案例二:小花(化名)是一名五岁的幼儿园孩子,她在幼儿园里总是依赖老师照顾,不愿意自己动手做事情。
她不愿意参与小组活动,总是期望老师为她做出决定。
3. 深入评估针对以上两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园孩子的过度依赖表现在不同的方面:情感依赖和行为依赖。
这些表现往往会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自理能力和独立性发展,需要及时的干预和解决。
4. 解决方案a. 逐步分离:对于情感依赖较强的孩子,家长和老师可以采取逐步分离的方式。
在幼儿园时,家长可以先在一旁观察孩子的情况,逐渐延长自己离开的时间。
老师也可以通过鼓励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交流和合作,帮助他们建立更多的信任和安全感。
b. 学会接纳失败:对于行为依赖较强的孩子,家长和老师可以帮助他们学会接纳失败。
在安排活动时可以让孩子尝试一些新的事物,甚至是失败的经历,让他们真正体验到失败并不可怕,并且可以从失败中学到东西。
c. 建立自信心:无论是情感还是行为依赖,都要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肯定孩子的努力和成就,让他们获得成就感和自豪感,从而逐步减少对于依赖的需求。
5. 总结通过以上案例分析和解决方案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应对幼儿园孩子的过度依赖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
也需要关注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寻找最适合他们的解决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教案例:幼儿的依恋
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情况慢慢好转,但也有个别孩子,哭闹持续较久,玉儿就是一个。
由于年龄小,才二十几个月大,早上姥爷送来的时候,哭闹得特别厉害,于是我就把她抱起来,坐在我的腿上,安慰她,说:玉儿最乖了,不哭的,我叫姥爷第一个来接你回家,如果你一直哭的话,姥爷就不来接你了。
她听了我的话,慢慢地停止了哭泣。
在上午早锻炼的时候,宝宝们都开心地在玩小猪车,玉儿伸着手哭着走过来说:姥爷呢?姥姥呢?爸爸呢?妈妈呢?我要抱抱。
于是我又抱起她,继续早上安慰她的话,她渐渐地停止了哭泣,但是我叫她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小猪车的时候,她却不肯,一直要我抱着。
中午吃饭的时候,又开始哭了,一边哭还一边问我:姥爷呢?姥姥呢?爸爸呢?妈妈呢?我说:你不哭,先吃饭,吃完饭就叫姥爷来接你。
于是我就喂她吃饭,可是她不肯吃,她对我说:我要老师抱着喂。
就连午睡的时候也要我坐在她的床边,帮她盖好毯子,拍着她才肯睡,嘴巴里还一直念着:我要唐老师陪我睡。
生怕我走了。
玉儿的行为是典型的依恋行为。
心理学研究表明:依恋是婴儿寻求在躯体上和心理上,与抚养人保持亲密联系的一种倾向,常表现为微笑、依偎、追随等。
2-3岁是孩子依恋感最强的时期,也是孩子处于依恋关系明确期。
在此阶段中,孩子对特殊人的偏爱变得更强烈。
有学者认为,孩子会从对物体的抚摸、摩擦中接受肌体刺激,从而促进相应感知觉的发展,促进自我抚慰能力的发展,并由于这种行为会带来快感和紧张的释放。
玉儿在离开熟悉的环境后来到了幼儿园,由于熟悉的人不在身边,于是就转移了依恋目标,由于我是第一个抱她的人,所以我就成了她的新依恋对象,因此她才会对我一再提出要抱抱的要求,其实这是她在离开熟悉的环境后寻求的一种安全感。
长久下去也不是办法,所以要帮她建立一个准确的依恋,才是她能融入到这个集体的关键。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她提出抱抱的要求是,可以适当的拒绝,减少报的次数。
在早锻炼的时候,我会多鼓励她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有时会叫几个机灵的宝宝带她一起玩,在玩的时候,可以晚些互相协作的游戏,比如跷跷板,抛接布袋等等。
中午吃饭的时候,当她提出要抱着喂饭的时候,我会和她商量:老师只会半碗,玉儿长大了,会自己吃饭了,。